|
吴昌硕(1844--1927)
$ d) P9 d8 S$ U/ D! E: H现代著名画家、篆刻家。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一作仓石,号缶庐,晚号大聋。69岁始以字行,浙江省安吉县人。工书法,擅写“石鼓文”,用笔结体,自成一家。精篆刻,雄浑苍劲,摆脱浙、皖派而自创面目。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时被同道推为首任社长。30岁左右作画,博取徐渭、朱耷、石涛、李复堂、赵之谦诸家之长,兼取篆、隶、狂草笔意入画。作品重整体、尚气势,有金石气,亦创新貌。/ T( v- ?7 L( w
! L$ Z+ g& ]+ R" S/ _2 ?3 W吴昌硕论书画艺术:2 v9 X5 ?) f7 q+ \3 i8 P
"笔端具此众相亦大难,事惟任天机之外形似,兴酣落笔,物我两忘,工拙不暇计也。"4 E1 L' ?$ n4 R, _/ _
"我谓物有天,物物皆殊相,我谓笔有性,笔笔皆殊状。"
: {6 M% P: U1 q+ E6 n$ k0 q"山水饶精神,画岂在貌似。苦铁画气不画形。"' M' e4 b6 Z6 v
"直从书法演画法。" v) S5 p3 o- m/ Z
"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
1 M$ @" R, u+ @- a
/ n7 L- D. w" B+ h吴昌硕简历:+ R; D4 @* a2 P" }; L
1844年 甲辰 1 岁 9 月12日(农历八月初一) 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当时隶属孝丰县)。3 {* K3 p; u% ^8 e5 H
1865年 乙丑 22岁 是年中秀才。
0 }0 _, a( Q1 Z5 L! E; p. I9 B 1866年 丙寅 23岁 与父迁安吉城内居住。
/ U% B6 J2 v0 f 1869年 己巳 26岁 赴杭州,就学于诂经精舍,从名儒俞樾习小学及辞章。本年编成《朴巢印存》。
1 G9 x( T+ x* u+ y: l0 @ 1872年 壬申 29岁 赴上海,得识高邕之。5 b& c7 G+ O+ t( ]
1873年 癸酉 30岁 在安吉从县教谕潘芝畦学画梅。再赴杭投诂经精舍。在杭识吴伯滔。
9 e& A8 W$ b' z4 s9 u 1874年 甲戌 31岁 秋,赴嘉兴客杜筱航(文澜)曼陀罗馆,识铁老金树本,与谈诗及识古器之法。
* d2 z4 f- V) `# l5 ^9 a' Q 1875年 己亥 32岁 赴试武林。
6 Y7 [3 f4 y, s% ? 1879年 己卯 36岁 集拓所作印成《篆云轩印存》。携往杭州就教于俞樾,俞极赞许,为之署端并题辞。" o7 f! x- x3 ~, e
1880年 庚辰 37岁 寓吴云(平斋)两X轩,以《篆云楼印存》请教,吴云为之删削,更名为《削觚庐印存》。识吴秋农、金心兰、顾茶村、胡三桥、方子昕等。与杨岘 (见山)订交。
( C, y) g* h y$ D1 a( t q9 ^ 1882年 壬午 39岁 居苏州。友人荐作小吏以维持生计。与虞山沈石友订交。# X/ M' ]7 g# [$ I4 t( X
1883年 癸未 40岁 因公赴津沽,在沪识任伯年。在析津(今河北大兴县)识杨香吟。由析津回沪,与虚谷、任阜长缔交。任伯年为作《芜青亭长小像》。是年在苏州由潘瘦" N8 b3 ]+ b) h4 E
羊之介,与收藏家潘祖荫纳交。
1 V) z, _/ V4 z* q8 q+ a; i- S 1887年 丁亥 44岁 至沪,任伯年为作《棕荫纳凉图》。
" \) c; v# G- p) Q! o8 k) V 1889年 己丑 46岁 在苏州。时伯年来访,为之作《酸寒尉像》,自题诗。施旭臣、谭复堂为《缶庐诗》作序。
0 `7 z) u2 {( u& L 1890年 庚寅 47岁 居上海。识吴大% o1 Q t/ r- i5 |) ], w
1891年 辛卯 48岁 日本国书法家日下部鸣鹤(名东,字子萑耍 1838--1922)来华,与先生纳交。% g/ u) a# j( ?
1892年 壬辰 49岁 任伯年又为作《蕉荫纳凉图》。" P2 W- T. B9 P' E/ s
1893年 癸巳 50岁 在上海编选壬辰以前所作诗三卷刊行,题名《缶庐诗》。
' _# T5 I' b* H- R( J/ ~ 1894年 甲午 51岁 在北京以诗及印谱赠翁同。中日战争爆发,参佐吴大帜唬鄙峡谷铡- e( D" d$ j+ n
1895年 乙未 52岁 任伯年为作《棕荫忆旧图》、《山海关从军图》。十一月,任伯年病殁沪上,作诗哭之并撰联。
2 p2 S2 K: j4 f% V6 \ 1899年 己亥 56岁 十一月,得同里丁葆元保举,任安东县令,一月即辞去。
' a! A. H" o, n6 ? 1900年 庚子 57岁 日本河井仙郎投先生门下。
, j' K' W2 h! ~. p% T. j+ Q 1903年 癸卯 60岁 自订润格。编选壬寅以前所作诗为《缶庐诗》第四卷,连同前刊三卷,又《别存》一卷合为一册。
) s" m/ l8 F# X: | 1904年 甲辰 61岁 移居桂和坊19号,名其斋曰“癖斯堂”。赵子云投入门下。
% S4 X7 l5 Z- p: o5 V5 H6 i5 B3 Z 1909年 己酉 66岁 在沪与高邕之、杨东山发起成立上海豫园书画善会。
4 G7 R: R& t' Z+ _2 a3 M 1912年 壬子 69岁 至杭州与西泠诸友宴集。本年始以字行。! v. D2 t; Q( j3 s
1913年 癸丑 70岁 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长。秋,梅兰芳来会。重订润格。王一亭投拜门下。迁住北山西路吉庆里923 号。
1 W; e/ w' Q! ]6 h7 A 1914年 甲寅 71岁 参入九老会。上海书画协会成立,任会长。
. g8 w! A) w$ \* A( Z 1915年 乙卯 72岁 上海“题襟馆书画会”推先生为名誉会长。
6 C# B; h! V3 Z! Y9 \# b; o 1920年 庚申 77岁 日本长崎首次展出其书画,东京文求堂继刊《吴昌硕画谱》,长崎双树园刊行 《吴昌硕画帖》。诸乐三列为门弟子。* @6 X6 j) t( g5 c: H1 S
1921年 辛酉 78岁 赴杭西泠印社宴集。《汉三老碑》被日商购去,与西泠同仁奔走呼吁,作画义卖,终募款八千大洋将碑赎回。日本朝仓文夫为范铜像。
7 d3 K: z, s+ E7 B/ O 1923年 癸亥 80岁 潘天寿由诸闻韵引见来谒,撰联以赠。门弟子陈师曾卒。
* Z4 R+ i& _! A; w" \ 1925年 乙丑 82岁 沙文若(孟海)由王贤引列为门弟子。
, z# e4 p4 M+ r& E G 1927年 丁卯 84岁 11月29日逝于沪寓。
+ p& a0 z, r2 i: y( n2 n$ Z* N7 B9 R0 t) X5 o& e6 V+ O
吴昌硕著作:( s: q2 F R3 `6 z' D* J8 t
《朴巢印存》 1870
3 j6 f: Z g* x9 F 《篆云轩印存》 1879 " V9 G: |& [3 H3 B* z0 o5 F
《铁函山馆印存》 1881
- ^0 ^; g1 B) u# V 《削觚庐印存》 1884" o& f8 R2 u/ b6 K0 p ^- O: N, ]& H
《缶庐印存》8卷 1919 5 ~+ o" X% B* r
《苦铁刻印》2册 1930
- t" @; G) s7 M- _. \ 《吴昌硕印谱全集》 1937 上海印学社辑成
# H1 W4 H7 q( i, a5 c 《苦铁印选》4卷 1950 上海宣和印社" a7 A# t' p. P, q2 _2 t
《吴昌硕常用印集》4册 1978 浙江西湖艺苑
' o/ D: h' I' B# ~; d) k: e 《中国篆刻丛刊4 e+ q0 f7 i2 s+ A2 D5 l1 L ^; B: _
" c; a( A& ~0 x
" q2 g& G" B, Y
4 M K; h2 s: x }' z: K6 \
% ^" Z) N* `0 a; ~7 D v6 p3 R) g9 S8 f' w
% D: A& D2 a7 U7 n" c" U: R& g! n) @5 L
( K2 g& I# `" f% \( t# \' u& E
- D. V: d1 S8 x0 L( O @( U, N; N1 e# p* [) ~: @/ a' d, g
- Y: N- h8 v% Q, y/ [
4 [" _3 j+ n% N/ V7 a- N
7 a* x' K) q1 g1 Q" @
8 h0 @ e: V! ~$ D
8 V v6 H9 h' ^- c' h
7 G! {0 J& S7 V
, M6 P3 D$ K _* @1 k+ z
/ Q( m6 |3 ?4 e0 q9 q2 s8 ?* P% ?0 P* T) @: t% S- G9 s
) _/ v6 Q1 r3 I$ F; K+ y" ]1 R' H& b4 C/ ~. r+ [0 D- x% J4 Q9 q8 G
% o0 H& z' H- ^9 l$ A# R( H# D2 R
. Y0 o2 ~( d2 c$ C4 M6 u' P
2 w4 @ P' ?# `4 t5 E# A' `$ I G) R" P" }2 H* T
5 y7 M v2 F" L- Y( T9 ^ A+ F
' {; o+ | t: U4 n9 K1 h. H5 p- q& w4 L1 R" q2 `% u
8 W( F% [/ y) _' Y* z
9 |' ], i; m1 C6 `& j" U2 S4 T4 M' u* R% N& G$ b% a! s
$ m9 z- c1 f! `5 Y: n
# K P9 S' V& r1 m b
; t" |: K, j- n+ s+ I& z* K7 u0 W; u7 T& l ?# |/ y
( x5 ]0 ?7 I5 [1 ~& i/ D5 Y) u. S0 f5 ]" I. T' y
" b+ H( e; i$ u$ X) f* k4 X1 L& ]8 s# e: ?8 S( _. U, f5 D
- N+ j0 z+ A- o! Q# U
8 O* W! L" U6 a5 ]: S$ A# m4 r) y) q- t1 P
$ h' C1 {7 @% }8 a
+ }6 f5 b6 D9 f5 L% ~
% z. x+ y' s5 h3 A4 x1 o3 G3 h( C0 N- ` C* t
: O( t: m1 C! |3 j. {( W4 k3 I
1 u7 G/ K8 w; L7 k
+ l" L$ Q5 k3 U& X6 y) i" g! O'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