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听不厌《二进宫》 艳妃二黄味正浓——听戏夜话之二 鹧鸪天 “发现号”着陆,这边的节目主持人不断在问:那边民众的感觉如何?那边民众的感觉如何?习惯于人众如潮,红旗劲飘,口号高呼,欢腾雀跃,可是那边与这边竟然不是一个样。连千呼万唤如出来的机长一伙,稀稀落落走下弦梯,既未有人迎上前去热烈握手,激情拥抱;更谈不上英雄凯旋,万民倾倒。您看这机长穿着工作服,头发蓬松,双手叉腰,似乎还有点吊儿郎当,这美国佬也太缺乏作秀的痼疾了!# K, ?/ {7 k8 C0 B* u
笔者题头说这些与京剧啥搭界?这搭界不搭界,就看您如何去联想了。尔今的京剧新编,耗钱、耗神,场面是愈做愈大,而且期望热切的轰动效应,您只要看看这类戏谢幕时的功利倾向,真是万般凸显,大人物上台来了,编剧上台来了,导演上台来了,恨不得让家里的贤妻、良母,外加大姨、二奶、丈母娘也请上来一一展现。一波从台前刚退到台后,一波又从台后推向台前。干吗呀?笔者无法弄清楚,舞台上是体现戏的价值观呢?还是演职员本身的价值观?是显现戏曲的美呢?还是显现演职员自身的美?纵然只是改编、重组,也定要砍削拼凑,挖去旧砖,添上新坯,也不管这新砖砖坯儿是否烧透。这存在决定意识,当也毫无办法。所以题头闲扯,人家走到天外,事情做得天大,可事儿本是大家做,大家平平常常,何必生造英雄。这边不行,一定要突出、突出、再突出,追求永恒,彪炳千古,连唱戏这玩意儿,非要弄得象真的一样!
+ L1 O9 a6 T- H4 G. x 笔者冷眼观望,久久亦形成另一痼疾,这传统京剧虽已不合时宜,但我恰似整理旧物,看还有否可利用处,笔者还是抓住《二进宫》,思想这李艳妃了!
8 n, g. e1 I/ b8 q# v4 r* S 似乎子虚无有的《二进宫》,既未见于正史,也未见于野史,谅是老祖宗编戏杜撰的了。笔者一直很讷闷,许多戏今人改过来,修过去,只是这《二进宫》独独未见因修补而有大的争斗,或大改唱词和曲调,这是《二进宫》一大特别处。. t+ P1 Y7 N0 R6 l
《二进宫》李艳妃那两段二黄慢板,唱得慢沉沉,笃悠悠,京戏的味儿特别浓,也特别好听。特别由张君秋唱来,与胡琴的合拍似胶合着一般,那声腔韵味,似嚼蹄筋,韧久久,糯得得,特别的够味儿,这样的譬喻,非要气死坛上那些讲究音韵气口的“戏疯子”不可,可也实在没有办法,笔者只有这点水平!
, J* z9 T5 K: A* b4 l 旦角唱二黄腔,音律沉沉郁郁,悠悠忽忽,设于《二进宫》场景,分外贴切。若改成南梆子如何?笔者不知道。但老祖宗绝不会用四平调替代,这绝对肯定。也是笔者一句废话。由于洋人听《二进宫》,印象为典型的中国歌剧,所以笔者不断思索,这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艺术的精华所在,确实应该着力探索一番。. _# F3 r6 |9 y f' \" _+ k4 `
老祖宗设置这段唱,寥寥几句,婉转唱腔,把宫殿争斗渲染得意味深长,又紧贴于人情世故,通透着人性的弱点,来得极其自然,而又隐含祸害于其中,传统人情那怕皇亲国戚,这父女之情总还是有的,且绝可信赖,危难之际,首先想到老爸也是常情。可是涉及江山社稷,这老爷子顾不得许多了。当然,李良自身所想也甚在理上,这江山都是抢来的!老子不抢,让于谁个?与平头百姓不同,也正在于此。这宫庭争斗,“烛影斧声,千古之迷”,当年的副统帅林大人着实还深研过一番呢!) R, x6 `* c2 W0 `( `# I
这边是宗脉所致,望亲人相帮;那边是当仁不让,好抢则抢,这边是假客气,那边是真老实。这一让一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艳妃眼见自己为皇儿祈望的依托,丧失贻尽,传统的宗祠观念,令其肾上腺素剧增,回过头来想想,还是朋友有些情谊,畏臣尚有正义。由此反求于“徐、杨”二将也!% J$ t8 N" n( o% C0 n8 {
李艳妃似囿于四壁高墙,难出困境,独坐寒宫,闷闷忧忧。一种幽幽,怨怨,哀哀,愁愁的呜咽和抽噎,似哀鸣!似悲切!伴随着似缓缓流水般的琴声,忽响忽沉地飘散在半空,那笃悠悠,慢沉沉的二黄腔,把艳妃的悲凉体现得传神之至矣!毕竟是龙国太,纵然失了方寸,两泪汪汪,也不能呼天抢地,因此口口声声,只哭先皇。老祖宗编戏,字字句句,只是点到为止,这写意的京剧艺术,宫门,百姓所用措词各有分寸,惜墨似金。若示以新编,与时俱进,不知会前卫到何种境地?( S( r6 z5 t6 ?; L8 Q4 Q9 I
戏还在进一步发展,己经走到了宫门口的“国防部长”和“国务委员”,当也是各有所思,各有所想,伴君似伴虎,当年无有文革,可难料是否会有未央宫的下场。这君臣事,这忙帮也难,不帮也难;帮也危,不帮也危!所以里边是幽怨阵阵,外边是走三退二。杨波那段子“进寒宫”,唱得实在好听,理由也找得冠冕堂皇,不过骨子里杨波还是稍稍搭了搭架子,为最后讨官封爵留下个伏笔!防范这定国公“老迈昏庸”装糊羊,可别节骨眼上忘了拉兄弟一把,这不成了“棺材出了,讨挽郎哥钱”,让我杨波做了瘟牲! a9 _8 N- x/ O9 l; T# I
看似淡淡的《二进宫》,悠悠然然地唱呀唱,它恰颇能吊起笔者的情绪,笔者常想,这古人绝未看过好莱坞的大片,那些片子有相当部分,不管情节如何曲折,场面如何宏大,贯穿于全片的恰永远是对人性真善美的揄扬。而本民族的老祖宗在传统戏曲的编排上,同样是将深遂的思维观念,伏笔于戏曲的脉络中,而更显得高明!其表现手法恰似写意的荷叶,书法的枯笔,抑扬顿挫的声腔,淡淡地,慢悠悠地渲染出来,看来老祖宗当年对于艺术表演的理解和表达,是绝不输于“洋枪洋炮”的!6 ^9 i4 B( I/ P
李艳妃终于未跪死在昭阳,徐杨二将保太子,这宗脉得以传承下去,老子传下来的江山,永保铁打。戏在封官许愿中落下了帷幕。
1 C g1 Q2 G* }* M$ u 传统戏曲的魅力,似“隔年的黄历”表象是如此陈旧,但封存在其内的精华,,老一辈的名角认识到了,并且能够恰如其分地表演出来。而后越来越少真正的名家,深入体会传统的精髓,而乐意刻苦钻研,创新真正的名作。而时风习俗愈来愈望轻巧取胜,功利思想替代了一切,个别也确实似红楼梦诗句所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取得了云端般的成功!
4 {4 t# y9 c7 M9 Z: m 笔者对于京剧艺术,恰似面对老子《道德经》似懂非懂,焉有本事深入其精髓而大谈玄乎乎!因此笔者只是自得其乐罢了!既然是自得其乐,可以自以为得,也可以自以为乐。真乃是:想得起来自有情意在,乐得起来权当知音伴。夜话听戏,笔者乐在其中也!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5年8月17日12:10:34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