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8 13: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说 --- 茶 诗% H7 G7 P9 g* ]% _2 }* j
2 c) f% N% p' r3 V0 ~1 z9 g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优美的茶叶诗词。 ) ?7 \ ^8 [) h
5 z) Y* N3 }( i3 J- Y" g7 X
我国狭义的茶叶诗词是指“咏茶”诗词,既诗的主题是茶,这种茶叶诗词数量略少;广义的茶叶诗词不仅包括咏茶诗词,而且也包括“有茶”诗词,即诗词的主题不是茶,但是诗词中提到了茶,这种诗词数量就很多了。我国的广义茶叶诗词,据估计:唐代约有500首,宋代多达1000首,再加上金、元、明、清,以及近代,总数当在2000首以上,真可谓美不胜收、琳琅满目了。
, W( |6 y: K8 \. E2 q* t) f7 y7 r0 `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 P' s4 x* |0 k' n
* O7 G5 `2 B1 i. R$ d1 h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1 h) d& w4 @2 Y: y! m" l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l/ `( Q6 j8 x% W( s3 N8 e j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 ?9 A6 |4 X.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5 \. K1 f% D& F# w- l1 v1 k$ Z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4 O4 \( n" P; y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 D! @; H9 ^! A% @6 W( a' k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B- C2 P" V# V. E; V6 J7 h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g) T5 |' x( k& H7 N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 f$ q7 W. V; K# S5 n3 F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4 t8 |) J* |- Q! ~0 o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3 ~) x) }+ _/ a) W; \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Q* f9 T; q% |# Z4 c; y1 R1 G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j4 j+ h( a1 i* O& ]" z9 j: t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p& L$ y6 O' q0 t5 i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5 A7 k' ^+ o7 b, T1 U) u" [5 k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4 O6 T0 w) ]$ ?0 \6 S' J- `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4 c4 o7 `" t# U% N5 v$ ~; i. O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7 V5 Z9 r0 Y4 V- x6 Y9 o3 `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5 V0 m S! T( b/ c0 h, ^ U
- o/ l5 i+ |! z(月团喻指茶饼)6 H" o1 a" z- w# R3 [ h1 u
( X( F& S, `- {) j6 ?
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F4 y8 e- C2 M
. C! a7 g1 V9 i% r& G7 A- g5 K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 o$ ?# s) e6 f&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l3 F/ F2 h: @5 J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 M& A3 w$ k' C# s6 o- Y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9 i; b2 O: q1 D" O0 _' d4 o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 K# J. j4 C a/ }6 |7 j' t. P- R$ x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d' ^3 ?- l- _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1 Q) t, F2 A5 w; |% ^3 n. g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R1 J# o6 N" s/ u Y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f" D5 I+ f& k$ Y. j" l: k" @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 _, |) y3 `( H( M8 b" l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 _. ]+ ~3 B, J# A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3 D% x- f5 S {& J$ {0 t, l4 ^0 q! d
1 ^ N4 I; e+ T/ S0 v- z5 ]9 m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
- j3 x: i; b2 U3 @4 q# k6 I( _* O: y9 ]' | ?) I: V+ m+ D
茶。
' r1 S- T2 T$ J( W香叶、嫩芽。( @" ~ W0 B0 }: G+ ~) i$ F
慕诗客、爱僧家。) L: t# z: [; `2 N" H1 S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 m$ ^; c6 @9 q# G% t$ B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1 K) i6 O; _6 j4 Y, h. ^3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 M6 j" s0 Z6 n! l' V$ V1 D' c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V* y- Q7 L% P7 V; q, f3 }( |& c+ S
' y* K& y6 `9 F" J
( D6 T3 R3 u! \, @; N! W4 N. x
--------------------------------------------------------------------------------
! x* `; r- }5 u3 B, ]
5 ]2 q; X s, {8 A4 Y6 y# V( \. o茶 联2 o& M3 j |/ \
2 H6 m( ^' i: k8 _
茶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相传最早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自唐至宋,饮茶兴盛,又受文人墨客所推崇,因此,茶联的出现,至迟应在宋代。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是在清代,尤以郑燮为最。
* v; D! j) r6 A7 c! h0 Q7 b1 h# |6 \' g' g
清代的郑燮能诗、善画,又懂茶趣,善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如下:$ L* K& D+ }5 M
) ] V5 c1 m8 g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 \3 {5 a$ a' s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 ]% B/ ~+ U9 d1 U6 N5 k9 s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 O. W" n+ @. ~* i$ d5 f雷言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j% C3 z1 _8 o
山光扑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U8 c) C7 l' M5 M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9 j% B3 m& n% u. v& C# u2 l6 S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 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5 T) y& ~+ k9 _4 Q% s
M7 ^3 _# k- R; B1 N, Z* G2 U6 s9 T# U1 J$ J: C/ h# |
近代茶联更多,现择录部分如下:
1 N5 R1 U+ p. z3 I5 J& r/ E& ?. E1 p5 x! K. A8 D) l5 G
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已细谈心。
8 l9 f" X5 W! F0 n+ J' E! w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6 Q1 Z- `! [" u6 Z( a# ?& o
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
5 u3 I. D; \ E* T V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 [& t, Y: J& c, M6 U9 N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8 g4 V: w) H5 h0 X. p7 K
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 M X: M: C! e* W
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1 s; B l' o) O1 v7 S, l0 i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c; s+ F0 _$ J/ ^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 l! F, ]( }2 g6 q4 U+ p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 b. b$ p6 T3 _3 a美酒千杯难成知已,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J( ]. \/ @) p
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 y6 `* M0 ^, u8 r5 O5 J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Q1 B3 r X8 S# u E
秀萃明湖游目频来过溪处, 腴含古井情正及采茶时。0 G U& |7 y6 T1 Q' N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8 l6 L5 F3 W6 w$ P3 \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i; G" ]& a: {1 u+ J7 Y
菜在街面卖,茶在壶中吐香。) j, C/ K+ s- I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 M& Y6 P% {. B疑成云雾顶,飘出晨露香。
$ J1 z9 v. z% S6 l* ~ L剪取吴淞半江水,且尽卢仝七碗茶。9 o) ^1 w8 o3 `8 E6 j( l% ?/ ^ E
四方来客坐片刻无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0 ]9 O+ a) C) V& s3 v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0 ?, s' f1 R6 q$ a
佳肴无肉亦可,雅谈离我难成。
( N. ^' V1 F, q& j u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 o7 p. Z0 u7 O3 P3 I; z+ r禅榻常闲,看袅袅茶烟随落花风去; 远帆无数,有盈盈轨水从罨画溪来。
: {2 X T! z( |/ S3 ?秀萃明湖,游目频来过溪处; 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3 ?, S3 U' H- D" M, o# D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D" p9 ~6 } ]: y7 f2 {
饮一盏新绿,染满身清香。
" Q3 N! H' d# b `' t( Y% _# u+ A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 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扬落花风。
) D9 x4 C) L5 p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p. ]! P2 E* j
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5 I1 X3 r) n' e8 l* D6 {7 V 8 \4 F: W, h1 R4 \3 n" g) k$ |2 ^! A% w
) b" E: E5 ?2 E3 }( i/ I" b
--------------------------------------------------------------------------------
0 _+ U0 w% Q3 J1 H9 i4 B7 K9 X# j
; `" _; l z/ T; c" V+ n! f茶说 --- 饮 茶 方 式 的 演 变/ r, `6 g" n$ x
b7 n' y5 U( C C: w% Y 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
. \, ^% Z' x* e, P4 p( c6 j: Q3 @5 }+ M& i4 l( o0 }' e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这与《神农本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能,至今仍被某些地区的群众当作药用。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 h" m0 K, y! Y3 U% T6 h2 N3 K6 }9 f8 K. F
至迟到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灸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这种在茶中加入调料的饮法,在我国的部分民族和地区中沿习至今,如傣族饮的“烤茶”,就是在铛罐中冲泡茶叶后,加入椒、姜、桂、盐、香糯竹等调和而成。
. W, A# R8 K# ?9 k0 ^; i; g0 e0 s9 }1 h
到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大盛,当时人们最推崇福建的建溪茶,这种压成团饼形的茶,制作十分精巧,茶饼的表面上分别压有龙凤图案,称为“龙团凤饼”。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茶过三巡之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 g% n+ Y$ B1 T! ~1 i
R% C$ U! G) E$ w) F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作龙团凤饼劳民伤财,于是亲自下诏:“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这里所说的芽茶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散茶叶了。从此以后人们不必将茶先压成饼,再碾成末,而是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条形散茶,使饮茶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样的饮茶方式使人们对茶的利用简单而方便了。人们把盏玩壶品茶,也使盏、壶的制作更加精美,使茶具成为艺术。这种饮茶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O+ Z' P6 s/ P0 e, C
4 Y9 U. m8 Z1 W+ G 目前,除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一部分人饮用即冲即饮的速溶茶,或为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饮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外,饮茶的方式、方法自明朝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