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一向讲究养生之道,尤其对于饮食的效果,自有一套独特的理论,“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始终深入人心。所以,将食物依颜色分类,归纳出不同的补偿作用,听起来似乎很玄妙,倒也有不少可信的实例,例如黑芝麻、何首乌,有乌黑秀发功效,符合黑色食物的功效。
, q/ i% N% Z- e% {
5 Q3 L; y: w9 q根据青、赤、黄、白、黑等五色的食物分类法有其历史渊源。“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学说,可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来代表,再进一步对应到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等五脏,五种颜色、属性和对应人体脏器,这种推演方式衍生出来之后,渐渐被套用在药物和食物的区分方法上。2 k. S" q6 V4 C. q3 g" }
- \0 U0 c% b7 t" v0 h4 G8 w0 K
四气五味巧养生
4 y3 g7 P! b5 u3 K' f! Y& g! v“四气五味”是药膳预防医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食物的四气包括“寒、热、温、凉”四种性质。能减轻热症,对发热、口渴有清热泻火功效的食物,统属寒性或凉性。如家常的丝瓜、西瓜。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症,对肢体畏寒有温中散热作用的食物,通称温性或热性,如姜葱、羊肉等。掌握寒热属性,即可根据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许择食材。( K% g: P# t/ h; J* ^8 A
, K, s% @) r. q5 v7 R
至于食物中的“五味”,所指的正是“酸、苦、甘、辛、咸”。《灵枢.五味》提到“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灵枢.九针》亦有“酸走筋,苦走血,甘走肉,辛走气,咸走骨”的说法。
0 y R5 @7 V" @' d0 v- u
/ t0 I: X; t8 S( ^ y# I一般而言,药物的味和药物的成份有关,份不同味也就不同。总体而言,它代表了药物治疗效果的概括。清代医家汪昂所著《本草备要》中即有“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泻”之叙述。
+ H7 t, j" f$ `$ F+ J1 d
( p n, M- `% M/ n& h: u酸→肝
& `" z0 Z6 R4 P1 q3 R6 c近代学者从药理分析研究中发现,酸性药物所含之有机酸、鞣质,具有镇静调节植物性神经、内脏和血管平滑肌之功能,临床用于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固醇颇有见效。这便是“酸入肝”的实质意义。例如:民众常用来开胃敛气的酸梅汤方中的乌梅,味酸,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泄,解除肠管平滑肌痉挛,有止痛的效果。
3 s. ]; I' e6 Z. w$ t+ S- l7 V2 c. f5 P0 \6 Q E
苦→心
9 X5 W7 u% l# [" d8 k$ @1 R0 x. t- Y大众熟知的黄连,便是“苦入心”的实证,这类苦性药物由于富含黄柏碱,多带有消炎作用,通过内分泌及植物神经间接来调整心脏功能及周边血管通透性,所以对血压、血糖及凝血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T) O6 z* e7 R+ [0 @) ~
r0 t& |8 t- c$ F( I代表药材如连翘,便有味苦、色赤、形似心的记载。中医就指出“苦入心”,其实便是泻心火、凉血,而心火血热的具体表现,如心烦不寐、胸闷口渴、面赤、脉数有力,微血管皮下出血,若能善用此一类药材,皆有不错的疗效。# E/ J& v' z& h& x0 t
- h, Q+ B3 G- r7 T. u5 t# P' m甘→脾( y7 [: B$ V0 Q1 q5 }) n
而被广范运用于养生药膳的甘味药材,如山药,除了具有口感佳,药性平和,可长期服用的特色外,由于所含之醣类、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具有调节消化道运动分泌,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功能,故对人体具有补益的作用。同时某些甘味药材,如饴糖,还能抑制肠道平滑肌的痉挛收缩,达到“甘可缓痛”的作用。
% R8 Y1 E" d F) k2 L+ j- H0 w* L6 t5 y, p
辛→肺! T! s. ~& Z$ x9 E) e
广泛运用于治疗感冒初期症状的辛味药材,所含的挥发油成份具有调节汗腺分泌,扩张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之效,这便是“辛入肺走气”的意义;在淋雨怕受寒,煮一壶姜茶驱寒预防感冒,便是一例。1 H2 @5 f9 P f% P2 Q" U
7 D2 ~1 E. p: U8 y, b! ?4 }
咸→肾/ N6 D: Y: r1 ~8 j* t9 H3 U
盐味药材,这类富含无机盐的药材,具有调节肾脏泌尿的功用,同时它所含的钙、磷质也是构成骨骼的要素之一,这和“咸入肾走骨”的记载谋合。如厨房开门七件事中的盐,由于味咸性寒,不仅是三餐饮食调味之用,更有广泛的医疗价值,中药方中补肾之品,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均指定淡盐汤送服,以利引药入肾之效。然而由于盐中所含氯化纳成份会造成肾脏血流渗透压的改变,造成体液滞留体内,因此患哮喘、高血压、慢性肾炎者,切忌多食。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