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7 18: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孝顺
2,1,入则孝,出则弟% D8 ~" A, R+ ^
【原文】7 j8 Y$ l: y+ n1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D- O2 P# c( U$ `, h0 W【译文】
3 j% F* w2 ]9 s 孔子说:“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师长。要少承诺,务必讲诚信,有爱心,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余要多学习。”
, ~5 }$ A) ^# \! d2 n+ _% ]4 F【评析】6 K9 a/ w, i, [/ R0 I( t3 V
儒家思想,或者严格来说,这本《论语》,许多都是讲究人的素质培养,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修炼和培养,通俗点说,就是怎样自己对自己进行思想教育,怎样处世为人。一个人敬重师长、文明礼貌、讲诚信、有爱心、追求道德完善、又善于学习。如果全中国的公民都成为这样的人,该有多好啊!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思想教育完全可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教给我们的孩子。' e' y3 \+ H6 D: _3 H
随着独生子女的时代到来,再加上强调自我的西方思潮涌进中国之后,中国的独生子女们越来越不尊重父母了。父母在他们眼里连和他们平等的权利也没有。比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女儿宁宁,她一出现就干扰她父亲和阿春的爱情,咒骂她的母亲和美国人结婚,搅得父母离婚后无法再与其他相爱的人结婚,但是她却不允许她的父亲禁止她先与男同学发生性关系,再和这位男同学的父亲定婚。我想这与她从小缺乏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 R( N( L S- k ]) a* `; \6 r2 |, o& L, l4 s: o
) c3 J! _6 W/ S# j4 |
2,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6 R- H" C3 j! @- R% @/ T【原文】$ Y1 d7 K* d# x2 |4 T4 u* @$ J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 m& @: N6 l) T5 n" `* J【译文】$ C+ V8 t, M( K7 {# L
孔子说:“父亲活着,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儿子的行为,如果这个儿子在父亲去世后三年还不改变他在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说明他是真的孝顺。
5 y) g8 `% C9 y- _【评析】0 [2 a8 a8 ?. q6 R7 d* a; N& M) E
孔子主张孝顺和仁义,但更强调言行一致。这一段主要介绍一种考察一个人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的办法,也就是通过一个人在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和没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是否一致,来确认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
4 I3 f! z1 Z H) Z, U9 Q! W只是我觉得以是否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来确认一个人是否孝顺的观点值得推敲。这是将父亲的意志凌驾与儿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观点,是应该否定的。是否需要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或父亲生前指定的道路,应该根据这个志向本身是否正确,以及是否依然符合变化了的环境,而不能只因为是父亲决定的就不能改变。1 x. U3 e, A: d O
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当钢琴家,这个理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就将这样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钢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份和条件,残酷地强制孩子练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说孩子不孝顺,这是极端错误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对真正的仁爱和孝顺的背叛。孝顺的基础我觉得应该是仁爱,是指孩子对父母的仁爱,而仁爱的基础应该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应该是相互的。% c! N( h/ s2 X% a4 j* s& i4 S
. ^) Q9 p& X4 y+ l
2,3,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 O, X2 b2 L: ], E【原文】0 k$ | S# o1 R3 m2 p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6 g0 J/ x; ]! v# F& Q, M【译文】
% x# L: w) S8 u5 ^( v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随后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 樊迟问:“‘不要违背’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时,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按照规矩为他们安葬和进行纪念活动。”
5 S& [# a& U- z/ Z8 x/ o【评析】
& o C: t2 Z5 {; T' k) s“不要违背”的意思,除了“不要违背礼”之外,可能还有“不要违背父母的意见”的意思,如果再引伸到对统治者的态度时,就成了“不得抗上,必须唯上”的意思,或许也就是后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鼻祖?因此在今天必须对这个观点坚决摒弃和批判。
* p9 N4 g3 O2 h) M/ K" G6 d孝顺,本来应该是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违背”这样的孝顺往往成为父母强迫子女服从自己的一个理论根据。许多情况下,孩子并没有这样孝顺的主动,但是父母却去强迫子女如此孝顺,又比如,许多情况下,公民并不愿意“唯上”,但是一旦你不“唯上”就可能遭到上司的打压。
: ~# T1 \6 s" _) L" l在另外一种情况下,这样的孝顺也会成为一些人为自己做坏事的托辞。比如著名诗人陆游,为了博取“孝子”的虚名,居然以“母命难违”为借口,将很好的妻子休掉了,实在是对他妻子的严重伤害。如果在提倡以德治国的今天,我们的一些贪官也以“父命难违”或“母命难违”为借口去谋私,那将是多么荒唐啊。所以孔子的这一孝顺观,必须坚决废弃。! G: x/ g# M8 Y/ K5 _
所以个人觉得,父母的意见应该尊重,但不能成为一种命令;上级的命令要执行,但是不能违反法律。孝顺,不能成为超越一切的东西,否则,就容易演变为一种罪恶。$ H3 P- Q: }4 f$ T6 R$ [( s2 j+ F* Q
2 \ L& i! p- B% n9 ^ z' y8 [( c
' r$ J, Z6 w" V, z5 ]
2,4,父母唯其疾之忧8 ]0 s a/ K8 D% F! A3 Q+ \
【原文】6 F" Z4 _0 r" T9 I* i$ i) E- q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A+ p, S6 N; P2 w0 E$ B【译文】
! @$ Y1 t! q0 Q! V( j/ b1 @& V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孝顺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父母生病。”
& G2 w- Y1 u) G3 }1 x1 d【评析】( `9 L' v3 v; K2 c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有人说是“父母最担心子女会生病。”因此民间也有“保重自己的身体就是孝顺父母”的说法。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个人还是觉得,这里明明是讲的孝顺父母的问题,怎么会变成父母担心子女的身体呢?从字面来看,“唯其”的“其”应该是复指前面的“父母”而不是指“父母的子女”。
- u0 Y) C% I1 x! `) [9 D, G5 v/ s) P我想,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医学还不发达的年代,生病是子女们最难控制的事情,所以只有在不生病的时候精心照料父母,才能避免父母生病。正如今天我们所说的那样:“没什么,不要没钱;有什么,不要有病。”因此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确实是子女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 f! c6 e" T4 \: c当然,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既要保重自己,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也许更加全面?* P2 ^: |, \3 u. u, [
0 D/ X4 F: X1 B( r4 {6 G
2,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P! n9 a, x, m$ e9 S
【原文】' Q; h5 ~7 p: J0 V1 {# Q O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 r0 Q+ M+ I; `- {5 |8 G' d【译文】# h! B, e% h6 h/ j
子游问什么是孝顺,孔子说:“今天许多人认为孝顺就是能赡养父母,但是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不同呢?”
' |/ F; W5 ]/ Z0 g5 U X【评析】
2 \, E i% h* y# d/ ]" n& g* R3 k4 |+ P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对孝顺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种观点可以同时并存。因此在今天,我们对孝顺的理解,也应该可以各自不同,而不需要强求一律。4 z# b* {% |+ w0 ~; s2 [, M. V' i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对父母的尊敬的问题,可见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要我们留神一下今天的现实社会就会发现,就连像饲养狗马那样赡养父母,都还有许多人没有做到。这一方面固然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广东这个全国最富裕的地区,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子女自己住新房子,将年老的父母另外住在破旧的老屋里,甚至专门出钱请个保姆照顾父母,也不愿意让父母与自己一起住。这也算是孝顺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 O1 A7 x3 T* `3 K/ l" K写到这里耳边忽然响起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我想这首歌之所以受欢迎,除了旋律优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这首歌充满了对父母的关爱之情吧。上了年纪的父母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怀。因此孔子的这一孝顺思想,在今天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b K! p6 D. f3 D8 V& e1 x
& U) u# h( ]) X) W2 O! g2,6,有事,弟子服其劳3 P" O2 e7 g! G# S
【原文】
+ \% |7 N. L, M, y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Q" a2 F4 F, V, A- W5 S3 h) O9 n- X【译文】
* M% N. w1 x J, E& @9 ?1 R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满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好吃的东西时让父母先尝是不够的。”
2 f2 e& I4 e) F' q# u5 N【评析】2 f6 b- H. t) i$ ]1 H4 t. O
孔子在前面论孝顺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尊敬父母的标准,到了这里,标准进一步提高了。这里不是从子女的角度去要求,而是从父母的角度去要求了,也就是说,不管你子女怎样做,你必须让父母感到满意才行。个人认为这样的要求有点过分了,事实上也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这样的要求,会严重损害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必须警惕的。
5 `! f8 g3 g& W& r3 F, s父母满意不满意,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子女很难控制,尤其是父母并不都是圣人,会有偶尔犯错误的父母,更有本质上就坏的父母,如果遇到这样的父母,也让子女去让父母满意,只能使子女也一齐变坏。$ V6 S( D5 _7 K' }1 m! h6 ]3 K! W
一切让父母满意的孝顺思想如果引伸到治理国家上面去,更将引起社会性灾难。现在我们的许多官员,根本无视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一心只想让上级上司满意,我想,这正是造成许多老百姓不满意和一些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吧。9 }) G/ Q, A/ i0 d- d
+ u9 ] A& K7 {. G$ G7 z a2,7,事父母几谏
- {2 b# }! S8 P4 f- N/ ~# E' i【原文】
; e7 m/ J4 i! R- I8 i! k.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 c3 j% d3 e4 v【译文】" B6 r0 R w4 }. O, o- \
孔子说:“发现父母有不对的时候要委婉地劝说他们改正,如果父母不听,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能违抗,还要继续任劳任怨。” - t5 V5 X0 d% g
【评析】
# a' s! n/ t! M% w! O我觉得孔子的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应该坚决废弃。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身为父母,理当成为子女的榜样,怎么对子女的劝阻不听,还要求子女继续尊敬如此不堪的父母?实在是荒唐之极。如果再以此要求老百姓对待政府官员,那后果将更加危险。所以对于父母的错误要劝阻,如果父母不改正,那么这样的父母便不再应该继续尊重。同样的道理,如果老百姓对政府官员的错误提出了批评,而政府官员不听,不但不应该继续尊重那样的官员,还应该立刻罢免那样的官员。
6 H* [/ e& g8 f! w7 P' L% A) A父母要想获得子女的尊重,首先自己应该自重。官员要想获得老百姓的尊重,更应该严以律己。, z: ]; L' U& T5 B# n% w
, m, o# p, M/ k* k1 H7 j2 x
2,8,父母在,不远游
. f3 k) T. _2 w+ [3 g+ i8 L9 g5 Z【原文】 N9 m* |$ S0 B"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D7 V! B( O6 ]$ Y2 ?7 a
【译文】
0 l& P! H, h0 [2 {4 ]& ?孔子说:“父母还活着子女就不应该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也必须有正当的去处。”
' A A; d4 G) x% z% K( c' Z【评析】8 W: f, I6 |2 R6 j3 h) K% }
这句话也是应该摒弃的,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将子女放在父母附庸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放在平等的角度去考虑。好男儿志在四方,尤其是在地球村的概念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观点已经非常落后了,可以休矣。
4 u$ w e7 g+ Z4 R- W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如果在故乡找不到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是否应该去可以发挥特长的地方闯荡呢?当然可以。孔子在“不远游”的后面加了一句“游必有方”,这句话更是限制了人们的挑战精神,使得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去外地寻找工作之前,也千方百计请求父母为其找好关系才愿意离开父母。我是江苏人,当年也是一个人赤手空拳来闯广东,没有依靠任何人。我现在却经常接到一些江苏的朋友要求我为他们想来广东的孩子提供帮助。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朋友,直接要求将其子女安排到我的企业才愿意让其子女来广东,我说我只能为其子女提供来广东自己寻找工作的机会,在找到工作之前,我可以为其提供住宿的地方,但能够找到工作则必须靠他自己的努力。结果这位朋友不放心,没有让孩子来。我当然理解这是他们对孩子的关心,但更觉得这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信心。/ f, Y+ K" F" @3 a( J
1 S" {5 D e9 U/ A& X
2,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k; P( J, x) v
【原文】" b8 z, q, `+ T: w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Z* u( o; o. A* }【译文】
/ j- i+ `3 H9 u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9 I+ l& w- ~! ~; v2 V
【评析】
$ K5 X5 [; |- C# w5 z孔子这句话的原意,可能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要时刻将父母放在心上。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只是许多事情不能过度,所谓过犹不及。我们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是应该的,为父母的长寿而日益恐惧就完全不必了。 B# G& U! K' D1 ~1 ^, o0 G4 b: Q( q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记得孩子年龄的父母多,而能记得父母年龄的子女确实比较少,我想这与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不无关系吧。
' t$ b" Z4 D) P! M记得父母的年龄和生日,记得为他们的每个生日送上一份祝福,我想应该是每个子女最起码的为人之道。5 i3 }( g0 n9 {& P7 R% O. J
5 Q8 b, ]/ q" a: z1 O2 {, m
2,10,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W$ e- c. w- }6 T【原文】
5 _/ d" C+ _3 w" x9 l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 E4 q- u+ F, V 【译文】 % D! F2 k& j6 W* U$ S
曾子有次患病时对周围的学生说:“你们看看我的脚和手!《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怎样避免了,弟子们!”
) S( U3 D. e, J o5 }2 A 【评析】2 x! a/ [3 d% f& m
有资料说,曾子让学生看看自己的脚和手,是为了展示其为了孝顺父母而保护得很好的身体,因为曾子曾经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他认为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孝顺的开始。我无法确定曾子在这一段中是否真是为了向弟子展示其孝顺的证据,如果真是的话,我觉得有点荒唐。爱惜生命爱惜健康这是应该的,但是将此也美化成孝顺父母,这样的观点似乎有点偏激。' G. W" t/ b) Z$ p9 {, M
事实上,许多子女为了孝顺父母,不得不劳心劳力,辛苦工作,怎么可能为了孝顺父母而如此珍惜自己的体肤?这样的观点实在是不知民间疾苦的书生之谈。
0 D* t8 H$ Q5 c曾子的这一思想是否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我们不得而知,但曾子的这一思想发挥了孔子的孝顺思想,是确信无疑的。问题是一个观点如果随着继承者的无限发挥,往往就会让真理也变成荒谬。比如儒家思想后来发展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一个荒唐的例子。因此我们今天学习《论语》,也应该抱着批判的精神来学习继承,而不能盲目地全盘继承。9 w9 s- x4 ~- R$ _
8 H- e( g1 [% z: J: n2 M3 I- T2 z2,11,丧致乎哀而止! T! I2 o% v/ Q& ]- B0 |
【原文】
3 N% o# K& t4 l9 U% E. l5 R7 s t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 R! r/ n8 O- Z) [3 k2 ?' D【译文】
E9 ~5 B0 T( l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 i, Z# E+ y6 h. H- {
【评析】
' q7 g+ H; R# C5 A这个观点比孔子坚持守孝三年的观点进步了很多。应该勤俭办丧事,不能以铺张的丧事去表现对父母的孝顺。4 C9 A: R$ ~+ Q) y: G4 v7 e5 Y; {% R
香港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节目曾经报道过四川一位女“哭丧专业户”,她的职业是专门受雇去给人家哭丧,她的哭丧别具一个,不但哭,还唱,根据死者的身份,家庭等具体情况,改变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哭唱。据说不但收入很好,还很受欢迎。她自己也觉得是在做一件公德无量的大好事,能让死者得到安息,生者得到安慰。但是我对此举实在不很赞同,这件事从形式上看是在宣传孝道,本质上是对孝道的毁灭。当“尽孝”的行为本身已经成了一种可以购买的商品的时候,丢失的是“尽孝”的本质意义。自己家里死了亲人,哭不哭丧,别人倒也不能说什么,因为每个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不一样。但是自己不哭,却雇佣人来家里哭,这除了想以此来炫耀自己有钱,搞排场之外,哪里有丝毫的孝顺可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