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7 18: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3,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p* v2 m4 y6 [' Q9 P【原文】
& ^$ f# J1 }% x2 l$ _9 @+ i" H1 F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7 Z( @' ]/ @' `+ F+ p/ M3 v; I
【译文】
c7 E* ]2 Q6 K# L* A子贡说:“假若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先帮助别人站得住;想要自己过得好先帮助别人过得好。凡事如果能以自己作比,并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7 T6 W% q1 y; ^【评析】 P) W. k3 N" `0 e0 W
从这一段来看,孔子心目中的仁,主要还是为老百姓某福利,而不是为了为统治者服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以民为本为仁。这与现在政府宣传的“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应该是一致的,与西方社会宣传的民主思想及人道主义思想是一致的,与佛教宣传的普济众生的思想是一致的,与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也是一致的。
: [3 z% q5 z) z有人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我觉得不对,儒家思想的核心应该是“仁”,“礼”只是为“仁”服务的方式,或外在表现形式。) C* ?7 @4 B% ?3 |+ N
所以独尊儒术和彻底废除儒术都是不对的,应该尽量淡化独尊某一种宗教或思想的倾向,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尽量兼收并蓄一切人类社会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遗产为我们服务,不管是什么宗教还是什么思想体系,都各有其优缺点,我们只要吸收其合理的部分和有价值的部分我们所用就可以了。" l8 c* H5 g, F6 P" ^, s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有所作为,有所立;每个人也够渴望追求美好生活,能有所达。在我们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和别人的追求相矛盾,相竞争,在这种时刻,是用损人利己的方式去追求,还是用与别人共赢的方式去追求,是衡量我们会不会做人的一个关键要点,也是衡量我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的一个关键指标。孔子明确要求我们能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自己也这样对待别人,别人才能这样对待自己,那样才能实现大家的良性竞争,出现双赢的局面。否则,如果都只想着损人利己,那么很可能结果会两败具伤。
7 Q5 M+ H: G% k
* _$ N. c5 \3 j: O; ]! L/ L3 G( Q [/ D2 o
3,9,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5 o3 W/ |( d8 @* c
【原文】" `0 M2 E& ]. a3 `: ~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O8 e9 p/ f5 g3 V【译文】
4 N/ L- l9 U9 [& w互乡那里的人难以沟通,所以学生们看到孔子愿意见互乡来的一个童子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让他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来是为了求进步,现在肯定他求上进,并不是认可他的过去。”
, L& Z' U5 f% a6 Y【评析】
' y: }& o" A2 O8 b; z4 h- W孔子这一段虽然没有说到“仁”和“爱”,但是体现了一种“仁”和“爱”的精神,那就是对所有具有向善之心的人都不能嫌弃,而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也就是说,不能只顾培养我们自己的仁爱精神,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和鼓励别人的仁爱精神。要善于看到别人要求进步的善意,要努力促使更多的善意的产生,而不因为别人曾经的错误或不足而歧视那些还不具备仁爱精神的人们。就好比我们每天打扫卫生一样,要保持自己家门口的清洁,也要努力保持别人家门口的清洁,这样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清洁。
2 D: }7 P0 u: Y; g*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从本质上是倡导我们学会怎样做一个君子,怎样做一个好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自然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以做好人为荣,以做坏人为耻的风气。这对促进人们向善为仁自然是有积极的一面。问题是同时也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坏人的歧视,一个人一点被社会判定为坏人,比如做了错事或犯了罪,那么大家就会歧视他。为此孔子提出了“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的观点,就是对于这样的人要鼓励他们进步,这样并不是肯定他们过去的错误,而是希望他们放弃过去的错误向着仁爱正确的方向前进。
0 Y, h# e- ]4 f N2 h- Z8 N
* W2 ^* J7 a8 b$ q3,10,我欲仁,斯仁至矣7 V- I; G; [5 J) K0 S
【原文】2 J8 e! q4 `1 }7 ]' W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d& u' K' L; `& K/ Z
【译文】
) m" ]/ _) W; f; z4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只要我们想仁,仁就会来。”
3 e5 X, a( D# T) p: ^【评析】
^; A$ |5 N7 }$ H; {+ M) q许多人都知道仁爱很好,很值得去追求,但是一看到仁的标准有那么多,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仁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我们真心想去追求,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仁。我想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有点相似。每个人都喜欢生活在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里面,那么为了迎接这样的社会早日到来,就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想得到别人对我的仁爱,应该首先从我对别人的仁爱做起。* A5 `# g8 o( K3 a! I( p& D: ~ Z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要达到仁的标准,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追求和坚持。但是只要我们能去追求,我们都会距离仁近一点,我们心中的仁爱之心就会多一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追求仁,先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吧。/ E/ U; F, c- N8 w3 P8 r9 P: S' Q9 k
' M8 B i% T0 n. Y, j& M1 Y
3,11,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 @3 s! [3 j; k! ?& R) Z【原文】
. M/ R6 Z* Q! H$ E6 m% X: v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 g# S; x# }( u2 e
【译文】+ J, \. @ B& o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具备顽强的毅力,因为他任重道远。以追求仁为己任,责任还不重大吗?一直追求到死才停止,道路还不遥远吗?”7 @* ^' I8 f& Q
【评析】
) r7 E4 P5 y% u9 f. W5 C: a“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都是我们今天生活中依然经常使用的词语,汉语的生命力之长由此亦可略见一斑。
1 f) L( R9 h3 G" G曾子把追求仁看成是“任重道远”的事,个人觉得与孔子对“仁”的观点似乎有点不同。像曾子这样把追求“仁”看得如此沉重,会不会让人产生忘而却步的副作用?这与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实在有点格格不入的味道。
k% s# [* n( j+ e# l7 Y6 d; @不喜欢也不赞同曾子这一段关于“仁”的看法,追求仁爱,应该是一件快乐轻松的事情,而不应该是那么沉重的负担。每当我做了一件仁爱的事之后,心里感觉到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和愉悦。4 k; V* ^, Y' ]3 d( P6 c' O Y8 O
曾子在这里提出了“士”的概念,不知道这一概念与孔子的“君子”的概念有什么不同?作为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不管是称作“士”或“君子”或其他的什么,都必须具备坚韧顽强的毅力。当然,一个人如果真正能为他所追求的事业奋斗到死而后已,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 j, P% a( Z9 d( }! y/ U! F; ?7 B) n! G8 A* A: A
3,12,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6 [' L; k( D c$ H. i, f【原文】9 G. A) m4 ?, c0 r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S6 X- S! u9 Y E; w, w
【译文】
1 Z* Z. q/ `( @2 \, u 孔子说:“好勇又恨穷,就容易作乱;对于不仁的人痛恨过度,也会作乱。”) [8 k) x. ^. }. }# @- }9 `
【评析】
2 D* Y" m6 t5 N) p( Y6 Y 这一段是孔子对穷人和富人提出的规劝:建议穷人要安贫乐道,建议富人要富而有仁,否则社会秩序就会大乱。这也是孔子对官府的忠告,没有了仁,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安稳。2 d* a5 R. R7 I) d3 `
在孔子的年代,当然还不可能想到政府应该怎样让老百姓脱贫和缩小贫富差别。但是孔子的这一忠告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是有参考价值的。政府如果不能让贫困的老百姓充分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不让他们接受充分的法制教育,那么这个社会的犯罪就会增多,社会也会不安稳。同时,如果不教育富人们提高修养,听任他们为富不仁,也会激发老百姓的仇富心理,那样也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全。5 _, ]# J, q2 P9 r! ?# O: \
如今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非常巨大,一方面是贫困地区的孩子穷得上不起学,连每年几十元的学杂费也交不起,另一方面是富人的孩子却能上几十万元学费的贵族学校。这样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得到遏制,是不利于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和谐社会的。我想这是每个从政者都必须时刻放在第一位思考的大问题。
# X8 T9 q% p6 c" h! r ]1 {# w& X6 z& M% O& i
3,1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u) \ R! ]* h+ k, t【原文】
- d2 R9 W+ i8 ] Y" U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J+ g+ K+ M/ s1 ?
【译文】
; p# X; n. Z" f& }' I 颜渊问怎样才能实现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古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就实现了仁。实行仁完全在每个人自己,而不在于别人。”颜渊问:“请问实行仁的关键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能去看,不能去听,不能去说,更不能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也会照你说的去做。”
6 n/ o. ?1 m$ U; p( t( L" @! n( M 【评析】
' Q1 l# D6 A- s) Y0 S有的书上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翻译成“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都会称赞你为仁人。”个人觉得这样的翻译有点勉强,因为即使一个人成为了仁人,如果不到处宣传,也不可能成为天下公认的仁人。所以这句话应该是体现了孔子对推行仁的一种理想,“天下归仁”就像是实现共产主义一样,是孔子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 w# i0 c, P& Q2 g8 O
孔子在这里再次强调推行仁不能靠别人的强迫,而必须靠每个人的自觉自愿。我觉得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能提出这样的不强求推行自己主张的观点是非常了不起的,看看基督教曾以屠杀异教徒来强行推行基督教,我们就可以更加感受到儒学的宽厚和仁爱以及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3 y% l9 c; h. V4 v
只是孔子在怎样实行仁的具体做法上面,给颜渊提出了太高的要求,个人觉得在这一点上没有能充分体现“过犹不及”的中庸精神。仔细推敲我们就能发现,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说,有些东西不看,你怎么知道是否符合礼?有些非礼的东西,你不主动去听,它也会主动跑进你的耳朵。所以只有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才是基本可行的。
+ Y: @( {0 Y" @ T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所谓“水可疏,不可堵”,即便是对许多消极的东西,用堵的办法也不是最好的办法,而应该用疏通的办法。比如对于性,过分的“堵”已经被证明为并不可行。又比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政府曾经把抒情的流行歌曲当成“非礼”的蘼蘼之音加以禁止,其结果不但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作用,反而越禁越普及。后来采取引导的办法,不但没有给社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反而促进了流行歌曲的健康发展。1 _' X6 v- O( n6 ~6 A, a+ O+ T
- r! M& G) Z' {4 d; B8 [" I& z; A3,14,仁者,其言也讱2 V G! E2 |0 A
【原文】
" u1 Z6 e) D i- T$ c) u! C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6 W: Y( V) n) E/ ]* @, ~% | 【译文】2 w$ r- L' z! `9 F0 X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5 H, G, w- U, P6 i 【评析】
, J u a: L" J. G% W孔子把说话慎重也当成是一种仁,个人对此有保留。我始终觉得,一个人说话是否慎重未必与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个人修养水平高低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更多的倒是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3 }" A# T1 q& p1 m+ K
记得以前的中国电影,在描写电影中的好人谈恋爱的时候,都把好人塑造得非常不善于表达爱情,笨嘴拙腮。还有就是把好人都塑造得不善于说话的老实人,其实这与现实并不完全一致。事实上被儒家尊称为“亚圣”的孟子就是一个非常雄辩的人。3 n! Y! t- Y c! R3 a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说话慎重一点,没有什么不好,但过于慎重也会显得消极、保守,甚至给人以比较阴暗、不够爽快、不够热情、不够坦诚的感觉。所以过于慎重,并不一定都是好的。
" G1 T( ^7 D7 q, |* C: o$ R0 Q" H2 T2 B# O
3,1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7 d8 x- k* e4 C: |2 a
【原文】 * [+ K/ b. z% e, m- t& B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b- z" [% J% s& t; y: N6 T 【译文】
( d1 X* a0 x5 B6 X. m9 ]. U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9 B6 ? Z0 V8 L" N$ ?5 J7 c8 B 【评析】
$ G# B: f' M6 S$ W c# {5 I 孔子在这里把“仁”解释成“爱人”的意思,把“智慧”解释成“了解人”,也就是“知人善任”的意思,主张要用正直的人来取代邪恶的人。这些观点都是非常正确的。照理,这样正确的用人方式,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不会错,可为什么这样好的用人理论却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变了味道呢?因为这样好的理论很可能被善于玩弄权术的官员作为任人唯亲的理论根据。
( x, v- O) Y0 A& U7 K3 ]$ g所以要防止孔子的这一用人理论不变成任人唯亲的理论,最重要的是必须公开公正地制定衡量人才的标准,而且必须把选人才和用人才的权力处于可被监督的状态之下,不能让某一个两个权力者说了算,也不能让某一个小圈子里面的人说了算,而是应该由一个客观公正的资格认定机构来对人才的资格进行评定,然后通过人才的竞争上岗,上岗之后继续接受公开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让孔子的这个用人理论真正起到良好的作用。; R; j: r9 S0 G' R
: p+ ~) w5 Q& d3 E; H
3,16,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 \; R S# d0 ~* s5 p# Z& b
【原文】
6 p, h- {' \( L' v( Q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i% ]0 ?0 Q4 Z/ D E% @" }) c
【译文】
/ s1 [* J9 X3 C2 ]& |, E) t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业余时间洁身自好,上班时间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不开化的地区,也不可背弃。”
. s2 K3 }. a2 b7 E! N【评析】; }3 h$ m- P1 T$ N3 a, |, O# T$ r
孔子这里强调了三点,要求人们“恭”、“敬”、“忠”,这些固然是对的,个人倒是觉得,他最后强调的“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常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言下之意,往往是说自己原本也很好,都是社会把自己变坏了。孔子在这里强调人们“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就是说,即便你到了一个周围环境非常恶劣、甚至人们都不知道仁义礼貌为何物的环境中,你也要保持自己的“恭”、“敬”、“忠”。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孔子所希望的那样,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改变自己美好的素质,那么,我们的环境还可能不美好吗?我们还可能被不理想的环境染坏吗?' j2 U0 n, q5 e5 J& m7 Y1 q
/ q @# T4 U9 r# b C; a
3,17,当仁,不让于师
0 E% m- `( V( |& _; Y【原文】/ h2 ?$ v3 T* ?8 P%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6 K3 _2 R) i, t3 _0 v- ~
【译文】
+ e; M, o( O6 B5 ?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 A! Q4 A5 h5 N6 ~; }0 ^【评析】7 ]1 A: R7 E" |
“当仁不让”的思想值得提倡,不仅是老师,在父母面前,长辈面前,上司面前,伟人面前,都应该当仁不让。换句话说,表现仁德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直本能,而不应该是一种礼貌可以让来让去的。曾经有报道说,一个县领导坐汽车带着一班人下乡视察,在经过一座石桥时,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学生因为躲避或害怕汽车而掉进河里。但是包括县领导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及时下去救人,眼睁睁地看着女学生淹死了。据说,主要原因是那位县领导不会游泳,没有下去,其他人也不方便下去。如果他们懂得“当仁不让”的道理,或许这样的悲剧可以避免。/ k! b, D' |. H5 f6 N; L' z8 {6 _
, z: P0 `) d Y/ j% D+ \: V
3,18,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I6 E% v6 b7 q: d) N【原文】, G: n8 W; V7 K) f% b7 u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y& S! l ~2 u, L8 a
【译文】
) M) b6 Y, @# }* @0 A: i9 h; F! q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 V- o; N! `# O3 m* H2 T j8 @ 【评析】
0 k. \* ?; }8 L% E+ b2 f# u“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S! x' v* {3 t8 Q+ k, F! W/ v$ h9 q总之,让自己培养这些美德,不应该是为了某种利益上的好处,而应该当成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也就是说,即使一点实际的利益也没有,我也要培养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等这些美德。, b9 s5 x1 c/ y1 f$ C" I3 A; }
! V" \$ z- j0 v2 b$ E9 h
3,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 E. F& ^0 [; y
【原文】 # z4 n0 l4 {9 E# H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i0 m( q2 H8 K5 J" s0 Z【译文】
6 S9 z5 v2 F) @+ g# q, \; J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7 i1 u8 V7 k1 Y3 k/ M$ d; t& i
【评析】
# W) M* T; K* q1 y) @; g }. z博学、坚持、多疑、多思等,这些都是有志求学者必须具备的方法,但是因此就说“仁在其中”,这话就有点勉强了,因为这些学习的方法,可以用来追求仁,也可以用来反对仁。比如说,一个坚决反对孔子关于仁政学说的人,完全也可以做到“博学、坚持、多疑、多思等”,难道我们因此就可以说这个人也已经“仁在其中了吗?”0 f, |. b. Z/ {, O
或者,子夏这里所说的“仁”与孔子所说的仁爱思想无关,而是指“求知”上面的“仁”?孔子会同意子夏这一关于仁的论述吗?或者是孔子的学生在利用孔子的名望来推销他们自己的思想?这些我们可以存而不论。从治学的角度来说,“博学、坚持、多疑、多思”这四点是非常重要的,个人也是非常赞同的。“博学、坚持”一般人可能比较容易做到,对于“多疑、多思”可能许多人很难做到,因为他们往往无法摆脱对、名人、名言、伟人、经典等的盲目崇拜,也不敢对已经形成定论的东西产生怀疑。事实上那些真正能有所成就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敢于怀疑和敢于思考的人。这里顺便把胡适先生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