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18|回复: 7

中国文化简介(一):中华民族的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4 21: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讲 中华民族的起源:创世纪神话* J) C- e* ]1 B
+ Y' h- \' U# {! M  V# @* m
关于天、地和万物是怎么来的,西方人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在中国,则有着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根据中国三国时吴国人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中的记载,宇宙是由一个叫盘古的神创造的,他创造了天,地和万物。
+ \+ O+ F( h2 E9 o" l9 i* Z% W" e' q8 F. B* e& `# ^, \1 e
当地球上有了天地和万物之后,天上来了一位叫女娲的神,她运用法力,开始仿造自己的样子造了男人和女人。
; Q9 L) Y) q# m' @6 u& f
2 b) I4 g& }+ ], G8 Y, r0 W# ~中国人从此开始出现在地球上。但是,那些刚刚被神造出来的人,他们不知道该住在哪里,不知道该吃什么,不知道该如何躲避风雨,不知道生了病应该怎么办。于是,天上又下来了一些神,开始教给人们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并给人带来了最初的文化。# o4 r) q( b: M5 ~2 ?: ^) a
% _& T1 I5 R  A; t- ]0 y: O, i: A" m
这些神包括教人们盖房子的有巢氏,教人们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人们结网捕鱼、打猎、耕种、生火,带领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并确定中国最早姓氏的伏羲氏;以及教人们找到可以吃的食物和可以治病的草药的神农氏。
) v, y# Z( K) p0 b  m" e) A; {+ e
) x# V6 i* t: Q远古的中国人就这样在神人的帮助下,生活质量开始有了提高,开始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付自然的能力,有了基本的人类行为规范。
5 I% w6 `2 l; ?3 b9 O! a& b6 O+ [8 F/ H% t0 ?
第二讲 炎黄子孙、华夏族、汉族和灿烂多彩的文化
+ U1 D  ^, A: q1 c
- c4 P& S8 f) M2 v中国人常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为什么这样说呢?
$ p2 j+ H- J9 p" R% y8 t
. l7 N6 ]4 h% |7 V8 a; G5 p6 s6 y6 E中国人的祖先最初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这当然与黄河丰富的自然条件有关。后来人们才开始慢慢向南迁徙。那时的人们是以部族为一个群体生活的。当时各个部落都尊神农氏为天下共主,尊称其为炎帝,并向他進贡。神农氏的部族主要生活在黄河下游一带。
0 C4 S4 N5 U- P+ e2 y3 b( H. {6 P7 {$ i: ]  g
相传在黄河流域,也就是今天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生活着另外一个逐渐强大的部落:有熊氏的部落。有熊氏,姓公孙名叫轩辕。轩辕后来被大家推选为部族首领,称为黄帝。! I: p) T6 H  X3 a
; |8 H9 P, a! p4 J! }1 Y
后来,炎帝的部落开始衰落,没有能力统治其它的部落。特别是生活在今天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的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十分凶暴,没有人能去讨伐他。蚩尤为了与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曾经進行了一场大战,炎帝战败,于是与黄帝结成了联盟。黄帝率领二个部落的人与蚩尤在涿鹿的郊野展开了大战。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 M% n& t5 l2 C7 w" F

2 r$ n. D; N  o. ?" S之后,炎黄两个部落又发生了战争,黄帝又取得了胜利。从此,中原各个部落都尊奉黄帝为天下共主,即天子,取代了炎帝。天子的意义就是上天的爱子,赋天命行天道于人世。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武力、以兵征天下的形式臣服诸侯、统一了华夏族的帝王。所以中华民族自称为“黄帝子孙”,又因为炎、黄两部落融合成了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R; U3 h' m0 z1 {) N

4 D/ |9 t3 j/ B; ]( Q6 d! k$ Z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逐渐融合成华夏民族。“华”的意思是“光彩”,指中原人服装光彩,代表文化繁荣;“夏”的意思是“大”。华夏族就是“居住在中原地区、文化很繁盛的人们”。当时除了华夏族以外,还有生活在周边的其它民族。现在中国人也用“华夏”来称呼中国。
% ?, |# I( q2 Z6 j1 ]) ~
( e& Q& X% m7 m! U8 a2 R9 e3 G“炎黄子孙”最初只指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现在指所有的中国人,包括那些住在其它国家的中国人。
- }& C% S# E, ^0 L* d' f% m% W- b
8 }5 @' |1 e/ W+ L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汉”的称呼来自刘邦建立的汉朝。
: c8 u2 x1 `& y0 C- J( p+ x2 u) G  ^# D6 z! x
汉朝之前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统一了货币和文字,统一划定居住的地区等,这奠定了汉民族形成的基础。
( y! a* z( n: I1 L6 Y7 ?/ [" u+ k- i2 t8 f  }1 X
秦朝灭亡、刘邦统一中国后,因自己曾被封为“汉王”,所以将建立的王朝称为“汉朝”,史家称为西汉。西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比较长时间的繁荣,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朝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王朝。周围的国家或民族都称汉朝人为“汉人”,使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这时候的“汉人”还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但随着西汉王朝疆域的扩大,有许多其它民族的人被纳入了汉朝。汉民族逐渐形成,但汉族的称呼还没有出现。
! b5 ?6 t$ p; H  u- y9 m& ?
7 S- |. Z# _+ E/ D8 a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许多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所以他们称北方的居民为“汉人”。隋唐时期的“汉” 主要指唐地和唐朝人。元朝时民族融合加快,明初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清朝则实行满、蒙、汉三等级的民族政策。中华民国成立后,“汉人” 正式称为汉族。现在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他55个民族,因为人口只有九千多万,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人口在一百万的少数民族有蒙、回、藏等18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云南省有最多的少数民族。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 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只有一部分有自己的文字。! W9 R6 K- |, t7 c* A

# W) }, R0 i. C就这样,在华夏这片大地上,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炎黄子孙们走过了一朝又一代,在幕启幕落中,每一朝都为后人留下了自己创造和带来的文化,从而构成了灿烂多彩的中国文化,比如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有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正信和修炼方面,有老子的“道”和佛家的修炼;在文学领域,有先秦的诗歌、乐府,汉朝的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在艺术领域,每一个朝代都有着丰富的表现,无论是音乐、戏曲,还是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石窟、陶瓷和园林艺术,都让今天的人们赞叹不已。而在科技领域,古代王朝不仅有让世界震惊的四大发明,而且在医学、天文学、农业、水利、数学等方面也成就斐然,有些足以让今天的人们汗颜。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21: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简介(二):中国的地理范围

第三讲 中国的地理范围
% E) O- f3 p1 f6 ?3 W
" M& W# m8 y% Z# A早期的中国人并没有地域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人们随着部落迁移。随着农业发展,人类逐渐由迁徙不定转变为定居,由于有一定的区域被长期控制,才渐渐有了地域观念。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的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是公元前21世纪出现的夏朝。9 x: C  R5 B7 |4 l! l' v

( j4 F- ~5 M2 m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今天的河南省西部,以及黄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区。当时夏朝的势力曾经到达长江、淮河之间。虽然夏在黄河流域有了比较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并无统一的管理和区划。  ^1 {0 @0 C9 j- L8 p. [7 L9 Z1 v! a
+ L: e, t0 U: U7 Q6 b0 R
战国时,各国都努力向外开拓疆域,修筑长城。后世常常爱用的“天下”观念也是这个时期形成的,是对战国时各国疆域的总称。中国早期的地理著作《禹贡》、《职方》所记载的“天下疆域”:“芒芒禹迹,化为九州”,就是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蓝图。“天下”就是“九州”,“九州”的涵义实际是代表整个天下的九大地理单元。
- x. ^9 [3 G5 t6 A, E; @! K2 P# e6 K2 d; ~9 L
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一般都建有一个城池作为国家的象征,城池丢了,国也就不存在了,所谓“城破国亡”就是这个意思。当时都城的名字与封国往往同名(特别是小国),这些都城到了以后的统一王朝实行郡县制时则往往成了郡、县办公的地方。
9 {/ {/ B9 q8 G6 c/ m
2 u/ E1 i; U. @秦朝及其之后中国古代王朝疆域的发展
' d' s/ p, F% g3 }( b0 R  q' Y, l3 Z: g& D; g0 R8 T: w
公元前221年,秦国国王结束了战国时期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秦,都城是咸阳,在今天的陕西西安附近。秦王自称始皇帝,意思是第一个皇帝。
$ d. o& j7 W2 y, Y) u$ J6 y; D- L2 T8 S$ G1 T/ l
秦朝的疆域东到辽东半岛西北部,西到今天的甘肃东部及四川、云南一带,南到岭南(在广东),北到蒙古高原。由于秦朝皇帝的暴政,秦朝存在了不到二十年就灭亡了。
. m+ s1 [& p! U" ]! g5 i
, X" b5 r4 o- o/ A* C其后中国又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时期。在西汉、唐和清这三个盛世王朝时期,中国的领土得到了大规模的开拓,并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辽阔的领土范围。
1 }% O3 f! Z* P$ ]. v  Y0 x- H; W# H9 o
西汉(前206年-8年) 和东汉(公元25年—220年) 在秦朝版图的基础上建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但疆域范围有所变化和发展。西汉疆域的拓展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东北拓展到朝鲜半岛中部,西北拓展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西南拓展到云南和四川地区以及海南岛北部。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 Z; V. b5 e  n% m2 O5 g! D" _
3 U, \$ r# _3 r( K4 D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缩小。势力范围不如西汉,辖境内缩主要是因为弃守朔方郡。8 R3 [- l1 \: W6 a

7 \0 H) i1 j$ \随后历史進入了三国(公元220年--280年)、两晋(公元265年--420年)、南北朝(公元420年--581年)的大割据时期。
& H. H9 f% k, r" T2 X
' |2 j5 h% n2 J( h三国时期的疆域与东汉差不多。三国时的魏、蜀、吴都对自己的边疆進行了一定的拓展。1 J* D; d" b7 @& k* I+ @5 _' P

+ C' _( v/ t2 @3 @; v( m8 U( h# g# |3 H西晋由于是在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基础上统一的,其疆域基本上与两汉、三国相近。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州的设置越来越多,处于混乱时期。
1 e* C8 T" O/ y/ f! O
1 z- o& l8 y9 m, D# l0 e  @0 C$ m杨坚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隋朝(公元581年--618年)。隋朝仅存38年。它极盛时期的版图没能达到汉代水平,与西晋盛时相比,虽拥有河套及蒙古高原东南部,但失去了辽东、西域西部和云贵高原大部。* V$ U. x8 U2 E5 X+ u# Y4 f7 S
7 d6 D" Q5 F; w+ B
短暂的隋朝灭亡后,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辉煌的王朝—唐(公元618年--907年)。特别是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在文化、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各个方面,都远远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时代。当时,世界其它国家没有不知道唐朝的,后来“唐” 就成了中国的同义语。直到今日,外国人还称呼华人为“唐人”,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所穿服装称为“唐装”。
+ e% M7 t9 d9 H$ P; a: o6 A* r9 N- W$ m5 B; H
唐朝前后时期盛衰反差很大,疆域盈亏也很明显。唐在最辉煌时的疆域不仅拥有秦汉时期的疆域范围(只缺今天的云南西南部),而且东北推進到日本海西岸地区、库页岛和朝鲜半岛西南部,北方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南方拓展到海南岛南部。在西部,唐朝还统一了西域,并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其疆界推至咸海,势力范围延至里海。& X2 e3 s) i9 T) D: {' c  w7 _

3 i& p% ~/ C9 @( u* v6 L2 M+ b755年动乱后,唐朝疆土丧失很多,特别是东北和西域地区。
5 P& p0 `# S0 c$ v6 |- q
( J- w. D& S8 a% x唐朝末年,出现军阀混战,前后五十四年,称为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时期。随之出现的是辽(947年-1075年)、宋(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金(1123年—1223年) 等朝。) s" V5 l. M- u0 C. D& q% i
辽的疆域只限于东北和今天华北的部份地区。北宋的疆域与唐朝晚期疆域比较,北宋南疆已不含越南北部,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流域与西夏、吐蕃接界,北部则在河北、山西中部一带与辽对峙。
; J9 B7 s: B2 @7 _3 ~
( z% P4 k  S8 G1 J7 o; `- z( S女真族建立的金,与南宋对峙在淮河、秦岭一带百余年,据有东北和中原广大地区。南宋对金处于屈从地位,丧失了中原的广大地区。在辽、宋、金时期,西南地区青藏高原有吐蕃等部,在云南高原则有以大理为中心的大理政权。" R" I: ~: S# c$ A+ P% a/ ]" a
! _$ Y! c/ R2 E% A) Q! _" a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时期,随着对外扩张,其疆域曾一度横跨欧亚大陆:东北到日本海,北到今天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北接窝阔台(成吉恩汗三子)汗国(在今天的新疆)、察合台(成吉思汗二子)汗国(在今天的新疆)、钦察汗国(成吉思汗孙拔都所建,在今天的俄罗斯)和伊利汗国(成吉思汗孙旭烈兀所建,在今天的伊朗),西南接尼波罗、印度、缅甸、越南,东南至海。
+ i' `: i  ~4 f# w& }1 v1 C7 k. K1 I* {
明朝(公元1368年--1661年)前期时的疆域基本与元后期时差不多:在东北的鸭绿江一线与朝鲜接壤,在北方与蒙古各部有不同程度的藩属关系,在西北哈密以西一线与亦力把里(察合台汗国演变而来)相接。到了明朝后期,北方蒙古诸部地域有所发展,与明相交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一线;东北边界退至辽河流域;西北有由各部蒙古建立的王国;西南部云南西界也有东移。明后期澳门和台湾也被西方人入侵。
$ V: i) d, O2 O( w9 v5 Q
& P0 _2 d6 a6 [) T9 ?明后期,女真族建立的后金开始强大,并于1636年改国号清。清朝最终完成了中国疆域奠定的历史使命。最著名的康熙皇帝统治时的疆域,已经达到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 _$ b  P; Y/ H0 e$ {8 D; W: C- K5 C8 a- M2 A7 r1 J! A. a6 n8 J
清中晚期和中华民国时期的疆域
3 R- g/ q* t' r; h5 l
) q7 N6 j' O6 n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国家入侵中国;割占中国领土,是本时期最重要的边疆大事。西方国家侵占中国领土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 d% U- W0 t- A, a  T! k' b3 M6 f* b
第一种是邻国强占中国领土。俄国和日本是典型。在东北,俄国通过强迫清王朝签订1859年《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在西北,俄国通过签订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伊犁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占了从唐努乌梁海、科布多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地区的大片领土。日本在甲午之战(1894)中打败中国后,次年迫使中国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台湾省。
1 J4 X0 k: Y# m5 ]1 a4 A: R0 D3 f
第二种是欧洲强国将中国领土纳入他们在中国周边国家建立的殖民地。英、法两国是典型。英国将北起帕米尔、经西藏至云南的不少中国领土并入其殖民地;法国将滇南乌得、孟乌二土司划入法属交趾支那。  y+ q  A) _% J- f0 j. L9 y, g

. t, z; J1 z3 N7 `, _; \$ R第三种是西方国家强租强占中国沿海地区。葡萄牙在澳门,英国在香港、威海,德国在胶州湾,俄国(后为日本)在旅顺口大连湾,法国在广州湾都采取了这种手段。) D! C% ~) }6 j

0 d; ?0 Y6 n- K) r' h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初年,中国边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外蒙古有沙俄导演的“独立”、“自治”事件。1914年,唐努乌梁海地区被沙俄出兵霸占。 1913年至1914年,英国策划了旨在统治西藏的西姆拉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拒签并声明不承认所谓英藏的《西姆拉条约》。1 m. h0 `. U( ~1 o9 M- [1 k. w9 f9 E& t
4 X2 o. b: r- s1 e5 I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东北沦陷于日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领土沦陷于日本。1945年,抗战结束。战后,中国收复了大陆的失地,而且收回了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 B8 O: _- @0 R: T
, O9 E3 W) m* r  G8 H4 p0 l
现在中国的疆域- x. [+ h! X- T* c

( w, n  C+ j# ^# T4 u中共建政后,中国的领土范围是:东起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南到曾母暗沙,北到漠河。但在东北和西南仍一直存在着领土争议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21: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简介(四):中国的传统节日

第六讲 中国的传统节日' e( V% ~) E) k! e
! Q! ], y% _) j
过年
. u, p- @% ?, E
) O& T, a& S' h; T3 a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4 |8 z& J& }- L0 w

& s6 M( R3 e+ Y4 d有一年的除夕,人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 w! D' w/ u* G5 u  R
' j, S8 P" A4 Z% e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進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1 J: `( i/ D. H% C% m! H; m( _

' R: L8 j; a8 V8 c* m% K% X0 d! S! o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0 R* ^8 J$ Q6 a8 e1 Q% O# T/ H4 h- v" C" Y
每年过年前,也就是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起到三十日,人们把这段时间叫做“小年”。每家都要打扫卫生,好干干净净的迎接过年。
  {7 y0 n  ~7 c! ?8 @. i$ w8 X, H; q* V$ C. K. e: g9 }6 A
除了打扫卫生,每一家还要准备年货,比如鸡鸭鱼肉、水果、糖果等。每一家还要准备过年时拜访亲友时的礼品,还要给小孩子买新衣服。7 T5 ^+ l$ `$ {0 E- P
0 w- E- `! T1 R7 D% j$ K  p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同时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南方吃年糕,象征新一年的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晚上12点,也就是新年刚刚来到,每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 O2 S5 c3 D5 k4 t; X* }; v. B3 e. ^

6 u  r  p1 V' Q2 W9 Y初一,人们都穿着新衣服,先给家里的老人拜年。小孩给大人拜年时,还会得到压岁钱。初二、三人们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5 n# T0 T- N# t$ G# P" J# J
+ d8 `$ [5 [5 h* B
节日的大街上也很热闹。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4 [6 r; y/ P- ^5 e' h8 c- }9 F5 _4 v. s+ L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过年才算真正结束了。
. u; F) b5 C1 n8 N+ ~! ~5 g0 z7 K; J7 k
元宵节# }3 M1 {0 `+ L- L* d  @6 d: K

  t, X" J9 ~/ Z7 p7 ?+ J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c6 _& G+ P7 y: H5 P+ `

: x+ }4 [( G3 ~$ m' B' s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
& f* s: n: S& F4 ^- ?0 F$ c# g1 p5 {+ e- j+ Y9 g9 a1 V
元宵节的时间每个朝代都不同。汉代一天,唐代三天,宋代长达五天,明代从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清代改为四到五天,但增加了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现在只有一天。% R6 q# A2 X, i; f. _  \1 Z
& Y" F% B0 {1 b9 z
元宵节时,人们要点很多种彩色的灯来庆祝。这一天,人们要到街上赏灯,猜灯迷,还要吃元宵。
2 C6 D* u/ x. y" Z% @1 X) u! j
1 N. n$ K$ F% ~元宵是由糯米做的,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吃时煮、煎、蒸、炸都可。元宵又被叫做“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1 f8 w# v: y7 K0 g+ c# _5 |
- u* ?# S6 |9 k. o) R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0 }3 l( s5 Q0 o3 ]

% E4 j! ^, O5 U;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说法颇多,但一般认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 C/ b0 K% C1 |$ P- s1 u3 V- h3 U! p/ [4 d" q+ r3 T' j4 l+ ~! x
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1 B7 M. {; w% a' z' f3 D# o8 v
1 @+ O$ k8 u2 V4 ^6 ~' X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8 C* s$ d& r) Z; e% X3 P/ M

' g: T6 Z) P$ o! ^% y9 x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E0 M, X2 ?1 v

; P" S3 A$ X' Q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0 Z! v. I6 n) I3 P
" j' i0 r1 r4 D9 U9 B7 U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神明。“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 F- B: J2 p( i  P" B0 y+ L0 M. D& Z! L+ r- n! d
端午节# S1 V3 I  ]+ A4 b+ m* U; Z
9 m6 W; _4 z1 Y5 k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9 Z6 V: ]% Q+ O( b+ ~0 x$ z+ I2 `

& u$ i- L/ A- K# O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过端午节了。根据专家们的研究,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但是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之说。, h& `' N8 X- H

) @3 C" C/ v9 y, U3 R! A  r: P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大臣,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爱国,当他的国家被别的国家攻破时,屈原就于五月五日这一天投江而死。楚国人民非常伤心,就去江边寻找他。一些渔夫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進江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被水中的蛟龙吃了,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边缠上彩丝,这就是最早的粽子。* G0 c. F6 G+ _0 U, o' W1 d
& R+ L) p4 s3 U: q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E( t! f9 E+ n5 b5 P8 e7 ^+ p3 [) D7 R7 Q0 B; ]: D8 y2 `
今天粽子的花色品种很多,有小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
, M+ Z4 J5 J4 c: N: x7 \) g7 x
7 F- {) k9 i7 S  S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很流行,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k6 G5 w8 ^5 R7 N+ U. `$ M6 P+ B: f8 D
中秋节
3 }; [3 q7 a" d
/ ^7 K; h2 l! c5 s$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 “八月节”。在这个夜晚,人们看着明亮的月亮,会想念远方的亲人。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o% s: e2 m: q& _* b4 a: z: D/ ^& Q" H( e" w1 ~" h
古代中秋节时,人们要祭拜月神。祭拜月神时,要摆上月饼、西瓜、葡萄等。到了唐朝,中秋节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个晚上,人们都从家里出来赏月、玩月。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成为中国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 ~/ o; A( t* U; J' W) [2 u* |% X: w! l6 [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据说,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庄稼和人都快被晒死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人们都非常尊敬后羿。而后羿教人们射猎。他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8 k: o  R5 M0 _

* T6 U: x& ~  ^后来,很多人来跟后羿学习。一个品行不好的叫蓬蒙的人也混了進来。$ f1 V8 q1 {( G" ~

* p: H+ r; E- y1 U一天,后羿到昆仑山遇到了一位神仙,给了他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而蓬蒙知道了,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u; L9 S) ?/ [: e2 Z0 c
3 g( k# b: Y" A/ x; Y1 E
三天后,后羿外出打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等后羿走后不久,蓬蒙就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就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1 T; |, k7 r1 Z' e. v5 n5 T

+ ?) r) R- K( I7 `$ m: c后羿回家后,非常伤心,只好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I- B: E9 {7 q9 a* G
! b; M) V$ D) P* `! o; b
现在人们过中秋节,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圆圆的月饼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
) O/ o3 t  G0 l2 s* b7 ~! C; z+ a. \/ s) H( L
冬至9 K1 y( C( s7 V+ A, W( \6 T

$ q% z6 C) q+ U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 S/ H" F& n% Q0 u5 `, L- W
/ h& l2 |! `3 J8 D9 x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進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進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9 n! O: X4 d7 k. ]4 z

. s+ N+ G& T3 S3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 I) N+ J* e# b8 g, z; j, ?2 r% P4 T( l! E7 |$ H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0 p7 u& ^9 ?0 v( \# ~" ~
4 T7 P% Y# V! Y, L. A
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和狗肉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B9 B5 f: P4 f5 F) `/ z- E) ^! t
; i! O  b( U1 T. g1 a, G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5 L! j7 h  j! f2 N
- [3 O% c# \8 J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6 a3 X2 J+ p- R/ Y5 R
  % y& s7 W1 R: `" H  J! U2 F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U! U& Q8 s' E( {7 m1 |8 W8 ]6 B6 \- p- z# L% ]$ `+ `+ v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21: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简介(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颜色

第七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颜色1 \1 z8 x( p% o3 E" d+ Z  e6 d. C
+ m8 U/ r, M3 [# W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除了先秦以及秦朝,人们对于颜色的使用在很长时间是五彩缤纷的,同今天人们认识的相反,明朝之前的古人并不是特别的关注红色。
& q" f0 ^/ t# G' Y- f# A+ `" Y' _! o7 G+ w/ d  O
“色彩”即颜色。但是古代中国“颜色”一词的意义与今天的并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比如《楚辞·渔父》里有“颜色憔悴”,《说文解字》里说:“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段玉裁的注解是:“凡羞愧喜忧谓之颜色”,因为“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可见最初“颜色”指的是面色,而非万物之色彩。到了唐朝, “颜色”才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义。比如在唐朝诗人杜甫在诗作《花底》中写道:“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成语“五颜六色”也反映了“颜色”的这种意思。
( @% e7 X3 G9 G+ W& d$ ?. ]. c, p( y' Y! ~
约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的黄帝时期,选择单色崇拜。黄帝之后,历经商、汤、周、秦,帝王们根据 “阴阳五行”学说(五行的顺序为水、火、木、金、土,分别对应黑、赤、青、白、黄),选择色彩象征。因为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在“自生其明”而“首先黑白”之殊的基础上,渐渐以色彩与天道自然运动的五行法则建立关系。他们还根据春夏秋冬自然万象之变而据五行说选择服服饰、食物、车马、住所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五色学说。
" t9 H& T3 p; a+ r) P
$ o! m$ l; u' [! b; A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黑、赤、青、白、黄视为正色。8 m/ k- D, Y0 V* O5 _8 P+ _  F
8 b, ^% ]& U5 u3 w& ^! p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地玄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到的北方天空长时间都显现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古代中国的太极图,以黑白表示阴阳合一。
# y( M2 B+ N/ t% F' _) P6 K1 J
  m( O0 \0 E& Q& N0 w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五行”说把白色与金色相对应,证明中国古人感觉到白色象征着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纯洁、光明、充盈的本质。
( R, {0 T. Q5 c' d' h' f- b8 u8 \3 [! W. A& ^% {* e8 a
红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喜庆。
' R. V6 D, d6 m% j
0 v- p$ C" i. p( w( P黄色是中心色,象征大地的颜色。在中国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是居中位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
0 }+ E- W& R' N0 B' H3 Q: p$ E" e( K1 t( z  A* a3 W) h
青色(含绿)象征着生机勃发的春天。
9 l3 I7 I# ?# `5 U5 k1 G3 i1 s; X( q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色彩象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孔子出于对周礼的维护,把黄、青、白、红、黑定为“正色”、“上色”,并把五色与仁、德、善结合,运用于“礼”的形式中。周代崇尚赤色。而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目盲”,所以道选择黑色(玄色)为道的象征。
; z! [6 {& Y( I0 _' w
1 ^4 L* I; z9 @( f: o" h( C, x在这个时期,色彩象征性成为中国先民把握季节和方位的主要依据。他们把四季冠以色名和方向。春为青阳,方向主东,守护神为青龙;夏为朱明,方向主南,守护神为朱雀;秋为素白秋,方向主西,守护神为白虎;冬为玄冬,方向主北,守护神为玄武。黄为远古五帝中心的象征色彩。在中国,黄色具有特殊象征意义,它位居五行的中央是象征大地的颜色。
7 |6 K$ r4 ~9 U* O7 U0 p6 X; O
9 N& F9 f  J9 K5 L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仍依先人观物取象的传统别黑白定一尊敬水德“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秦始皇即位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
) V) Y7 [: \3 Y7 W% Y, H6 s9 J! i  t* {+ l2 c
自秦朝后,色彩的象征逐渐向色彩装饰功能转变,中国古代色彩也走向了丰富绚烂的发展。- N7 O/ w: ~6 z* C

4 W1 {6 k: W' N+ D. {, O, S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黄色以近金色的灿烂成为皇家专用色彩象征,平民百姓不得以赤黄为衣。而历代的不同的官员服装采用不同的色彩。通常人们把红、黄、青、白、黑的混合色称为下五色。下五色中的亮紫色在汉代常被作为珍稀的极色。在唐代紫色为五品以上官服和皇家喜爱的色彩,紫色边为高雅之色。# O3 }+ |" l  X! D! S
. q; S/ l# k, o( A1 y( l* d! O& v
在中国文化中,色彩与工艺,色彩与美术,色彩与诗歌,色彩与风俗等之间密不可分。
$ ^# C* \6 P3 w
6 L$ ~" ?! W9 \; ~, w/ Y! y在城市建设、壁画和绘画方面,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多样的。比如明朝以后,在故都北京,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住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砖青瓦 。但在雕梁画柱方面,色彩的使用也是十分丰富的。民间建筑多为黑瓦白墙。* u2 q5 J. p: y! Q* V% `

3 r$ ?+ E  O% R3 O而在距今1500多年的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万多幅珍贵的壁画,但不同时期的壁画色彩也是不同的。如北魏时期主要用红棕色调,配以蓝、黑色;唐朝时期则增添黄颜色,色彩的应用也多彩多姿,明亮而华丽;而宋朝则以蓝绿色调为主。
- B$ H% O7 G( I, x2 S
% w" i' M' {% @$ \中国画则主要是通过墨的浓淡来表现画的神韵,如“墨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墨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画家眼中的水色四季都很分明,郭熙《林泉高致》云:“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中国画中并不缺少色彩美,《唐朝名画录》中记载李思训的青绿重彩山水画曾被唐玄宗称为“国朝山水第一”。这类宫廷画色彩多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胭脂、铅粉、泥金等,先色勒后填色,色彩绚烂而富丽。而中国人善于运用大自然中大量的矿物质和植物,从中提炼颜料,因此中国画中的色彩明度和饱和度更加系列和丰富。! k8 _" P; L" W5 k% b" D
0 i6 n' ]# W1 `+ e
中国诗画一脉相承,常有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关系,诗歌中也是色彩纷呈,蔚成风气,很多诗人是色彩写作的高手。以色彩形成的绝妙意境而留名的诗人如崔护,他的《题都城南庄》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成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色彩之美让人千古玩味。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真正的诗中色彩交响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类诗人和诗句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不胜枚举。
( S% t* Q5 L. V  [$ G4 |9 F( D* Z
汉语中很多颜色词都有“纟”旁,《说文解字》系部关于丝帛的颜色词有24个,即红、绿、紫、绛、绯、绀、绢、缥、缇、素等,可见这些缤纷的色彩是古代丝染纺织业繁荣昌盛的象征。/ {9 p8 `" X+ J: ]7 i
* }2 Q, J1 V' l1 t* ?3 X
中国陶瓷、漆器更少不了色彩的装饰,各种色彩的釉的发明使器表光辉、莹润,从著名的唐三彩到五彩,从青瓷到白瓷、青花到彩釉,色彩功不可没,彩陶和黑陶是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第一高峰。中国漆器、纺织品也都图案精美,色彩绚丽。战国时漆器装饰达到空前的水平,战国时齐国多“文采布帛”,一些古墓出土的绢就有被染成褐、红、黑、紫、黄等颜色的。( f4 ^" U0 ?% ~2 _
$ \6 d* x* ^' [+ V' \, a
在传统风俗中,色彩文化更是浓郁。黄色是帝王之色,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多用黄色;黄色又被视为超凡脱俗之色,是佛教奉崇的颜色,和尚服饰是黄色的,庙宇也是黄色。红色是中国人喜欢的色彩之一,每到过年过节、喜庆吉日、亲友聚会,都缺少不了红色。紫色是祥瑞、庄重之色,民间有“画梁紫燕,对对衔泥,飞来又去”。白色是凶丧之色,中国人只遇凶事服白,素衣、素裳、素冠,至今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21: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简介(六):中国人的姓氏

第八讲 中国人的姓氏
9 Y1 y" U* b& t7 N% J+ R% Z& Z9 h3 t4 q' \+ Q: G- B9 |( }+ G4 i
相传是神祗伏羲确定了最早的姓氏,自姓为风,从此,中国人开始有了姓氏。+ @! b' _( K8 O$ X- K5 B
  I: X3 o# \7 t0 y3 \: F6 Q
每一个中国人都重视自己的姓,每个中国人也都有自己的姓。中国现在有3500多个姓氏,但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22000多个。不过,中国人常用的姓只有100个左右。& o' D' D+ {7 H2 r

# l5 K3 A% s: P7 M" a2 h  z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姓和氏的意思是不同的。“姓”主要是为了区分氏族,避免同性结婚。“氏”最开始是“姓”的分支,主要是为了区分身份的贵贱。尊贵的人有名有氏,低贱的人有名无氏。
" ^8 {) g% |; W$ \2 d) b. n4 U3 Q/ J0 R3 \" y
秦朝统一中国后,姓和氏的意思才相同。$ m# u, o* H% L! L
: I9 ]& I& K4 }( S% a
中国的姓氏来源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 R. b- V3 ~0 ^
' j7 ]$ [" \1 o1、来自祖先的族号,比如唐、夏。
5 J0 R  I- D( f9 l) E4 }2 e1 \& t2、来自分封的国家的名字,比如宋、齐。
* o5 H! y- ^) y% i: k+ ?) B3、来自担任的官名,比如司马,是管教育和文化的。$ Q. Z, b! ^, v' l8 G1 W" z
4、来自爵位,比如王。) o' P# s3 V; R" h* P7 r8 M; Q
5、来自死后的谥号,比如武。
0 I' `+ w! T3 B7 n6、来自居住的地方,比如池。
- Z  Z* }1 F7 E* l# ]7、来自从事的工作,比如陶。9 k1 R. p4 I" e! ~; Q& d+ V
8、来自亲属的排行,比如季。
" q% o& y4 A9 [6 i1 v2 @
" H4 M! {, O. |7 M* x现代中国,说名和名字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在古代中国,名和字的意思是不同的。古代中国人出生后取名字,成年后(男子20岁)再取别名,也就是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比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的意思是一样的。古代人在名和字之外,还有“号”。一般是尊称。比如宋朝的诗人陆游,号放翁。
! K' ]- \4 t5 d& L9 O4 p4 k
- U+ H0 N6 Y; @! y古代在人和人的交往时,一般不直接叫对方的名,只有上对下,长对少可以叫名。
- M6 B9 f" O/ R" h; g1 r* P( X! r0 p" c  M. W
中国人命名的方式很多,男女用的字也不一样。比如动物中的龙、虎,植物中的松、柏常用在男孩子身上。凤、燕和梅、兰常用在女孩子身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21: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简介(七):神传汉字

第九讲 神传汉字
  ?. {. }& _& q, ]8 t" u( O7 |7 I  M6 {4 a8 D( a* _0 Z' b: z
汉语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方言。为什么有着如此众多方言的中国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仍旧在大部分时间中保持着统一和文化的传承?而使用同一语言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却早已四分五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记载汉语的工具—汉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块文字。汉字不论是刻在龟甲上,铸造在青铜器上,刻写在木简上,还是书写在纸帛上,五千年来汉字的形态在变,但汉字表意的特性没有变。
& f4 ?7 e" y7 R% T* X1 t, l4 D' B; D' w- t( K$ h
相传神祗女娲在中原大地造了人后,又有一些神来到人间教给人类基本的生活技能。最初,人们相互沟通是通过一些简单的音节和手势,神祗伏羲则给人类创造了最早的文字符号以代替结绳记事。: P& u; S9 X5 w  h, f6 @  H7 U
% C3 f; ~  t: C3 B% D
到了黄帝为天下共主时期,文字、医学、算数、历法、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相传黄帝身边的一个叫仓颉的史官创造了文字。据说,仓颉的头上有四只眼睛,可以看见神明。他抬头可以看到奎星圜曲的形状,低头可以观察龟壳的纹理及飞禽走兽的足迹。通过广泛收集世间众多美丽的图像,仓颉将它们综合成文字,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上古文字”。这件对人类相当重要的事当然也惊动了上苍,所以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意思是仓颉发明汉字时,天上落下了小米,夜里都能听见鬼在哭泣。由此可见,最初的汉字是神通过有德行的人传给人类的,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 P" b- [* c7 p0 c, C1 {

2 f- S) H( g) Q6 ^: o6 n. p在神传文字的基础上,周朝时,人们提出了造字方法“六书”(见《周礼》)。根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法,“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象形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来進行描摹创立的文字,比如:日、月、山、川、人、大、女、田、井、雨等。“指事字”一类是单纯的符号性文字,如“一、二、三”;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表义符号的文字。比如:本、末等。“会意字”是指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合而形成的文字,比如林、森、步、取等。“形声字”是指通过将代表意符的汉字与代表声符的汉字组合后形成的文字。比如空、悲等。形声字是最多用的造字方法,所以汉语中的形声字也是最多的。 “转注字”指在同一个部首里两个意义相同的汉字可以相互解释,比如考和老。“假借字”是指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某一概念。严格说,“转注”和“假借”并不是造字法,而是字法。
0 B' [0 y$ Z( q& i& f) O5 B
6 V0 P& R  q6 r. }# T* p上述造字法表明,中国的古代汉字和万事万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事物的本质是同一来源的。东汉的许慎,就成功的用易经、五行来还原了汉字的构造,首次系统的析解出了540个偏旁部首,编制出来了一部空前绝后的《说文解字》。
0 [3 s3 _& d$ u" S' O1 s% |  ~- j3 I& B4 E
随着人类文化的逐渐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字更加丰富起来。人们依据上述造字方法和许慎提供的部首基础上,根据需要,创造了大量的汉字。汉字不仅可以表音,而且可以表意;不单在构成上十分生动形象,而且内涵具有传神性。她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正统汉字的每一个字,都贯穿着中国传统的道德、天地人等内涵,乃至修炼的道理。# x0 ]" t- Q7 Z
4 W( i4 [3 p- C' n
比如“儒”字,从字的偏旁部首来看,从人从需,讲的是人的需要,人需要什么呢?一需要食物,二需要教育。营养食物从母乳开始,教育从孺子开始,所以,儒字由人和需组成,并且与“乳”同音。再说“羞耻”二字,羞字,此事做得差(从羊),看起来丑(从丑);耻字表示责备人时的话:你耳朵还没听到吗(从耳),还不止住你的行为吗(从止)?比如“福”字,何为福?一口一田一衣为福,可见古人对福字的理解是非常的朴素和乐观。
5 q. p. t! d0 q) S
. x7 h+ D( ?; t, E比如“仁”字,是会意字,从人,从二。《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还说,凡是属于人的都从人。二,是会意字,古文作“丄”,就是上字。二、上都是高的意思。《说文解字》说,二是地之数。那么,结合起来看,仁就是专属于世上的人的高尚情怀。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仁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说文解字》说,“仁,亲也。” 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温良者,仁之本也。”“仁者可以观其爱焉。”。《春秋·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仁者是对有仁德者之称。有时候,用仁来指有恩于万物生育的事物。古代历来推崇仁政,认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现在称果实的核为“仁”,其实古代称其实为“人”,果人、核桃人。明代后才改作“仁”。
: H# o5 a. _! N. {
" N- y4 h- g$ W/ r& l比如“義”字,正体的“義”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会意字,从戈。戈是兵器。象形字羊表祭牲。这个金属的戈使得義字充满了铿锵的阳刚气氛,因为要承担风险和责任;而献祭的羊又表明了義是富含自我牺牲敬神的。古人讲:義不杀生,義不杀少。義的本意是,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義是因为古人笃信義不容辞。而现在简化成了“义”,完全看不出最初的内涵了。: z+ G- d; O, ^; ^0 C! ~

) f9 U9 T- w+ d6 J+ H2 F* ^* ], ?比如“禮”字,《说文》讲,“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初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儒家历来重禮,这个禮字可是有的说的。禮是会意字,从示,从豊。豊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如果用于事神就叫禮。示是会意字,小篆字形,示字上面的“二”是古文“上”字,下面的“小”字本是三竖,三竖代表日月星,《周易》讲“天垂象,见吉凶。”只有观察上天的天文,才能洞察世间的变化,这是因为天象是神用来垂示人类的手段。示作为一个汉字部首,其字多与祭祀神明有关,比如:祝,祭主的赞词;福,天神祐护才叫福;禅,帝王祭天;社,是土地之神。结合字来看,“禮”的内涵是对神灵的祭祀、表达敬意和尊重,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左传》说,“夫禮,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而简化后的“礼”,已经完全没有了敬神敬人的内涵。( N; F$ q6 Q5 z! c
% |2 T8 W9 O* @2 j6 |
比如“智”,是会意兼形声, “知”的后起字。从日,从知,知亦声。知,会意字,从矢从口。矢是象形字,象镝括羽之形,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再引申为出口无悔的发誓。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叫智,也就是知。而且,真正的知、智,一定是真理,一定是真相,也一定不会偏离道德仁义。! `$ x( R' X) U8 j+ _

4 ^+ A1 p  o' ~& [8 {, w比如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意是真心诚意、专一不移。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言是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以“言”作偏旁部首的字,都与说话或道德有关。《说文解字》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就是说,心里有什么直接表白才叫言,而推理辩论诘问的话应该叫语了。因此《法言义疏·问神》曰,“言,心声也。” 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是不会有信誉。《诗·卫风·氓》曰:信誓旦旦。古代的人一旦信誓,就决没有不兑现的时候。) _: K* z& D% B$ f( G/ w' l' _
9 h$ G1 I4 |6 g; \4 w' C
从以上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正统汉字的内涵是何等的丰富。8 I  j( i" D; B# L. t; o

6 j8 G. v5 j- r而汉字的形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而后在汉朝末年终于固定下来,使中华文化得以历代相传。1 ]" Z/ u- m1 k# V

. w& }6 f7 y5 q' a' I# V/ Y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奇妙的汉字十分有利于大脑的开发。1982年5月,心理学家查德林博士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的文章,在世界上引起强烈轰动。他对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国儿童智商進行了测查,发现欧美四国的儿童智商平均为100,而日本儿童平均智商为111,原因是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一位法国教师说,“教法国孩子学习汉语文字,主要目地不在于掌握另一种语文工具,而是通过学习汉字来开发法国孩子的智慧。”
4 j) u- n  b' ]( u. M6 [0 d ' M" P* L$ a, _* d( e( N
有学者认为“简体字”的出现大大影响了汉字内涵的准确表达,比如前面说的“義”和“义”。再比如传统汉字的“車”字中间是车身,上下是车轮,一根车轴连了起来。从車字可以容易看出車的内涵,简体的“车”字根本看不出原始的涵义。  Y4 C, {0 a$ K) z" L% g$ R0 o7 _

! g( t! E" ?3 Q+ F3 P2 T此外,简体字的出现,使1949年之后的中国人再也不懂得如何去给新生事物正确命名了,即使起了一个名字,也丧失了和事物深层的、本性的联系。从这个侧面讲,汉字也只是剩下了肤浅的、表面的一点点意思。简化字还把汉字原本的阴阳属性、五行属性给丧失殆尽。& y% O# g2 e6 e5 u7 F2 `0 C6 l
8 X! O5 |# d1 t% k3 z2 W4 V
简言之,传统汉字变异到“简体字”,其实就是在割断五千年中华文明历代相传的血脉,毁掉人之所以为人的正统道德观念。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21: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简介(八):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上)

第十讲 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上), g/ V% N% `$ K1 a; Y( Y
8 Z. A! d( ^# c/ J
春秋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这三家的鼻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久的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 f$ N* v7 _3 Z3 A

6 K7 j+ u  n( m; u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老子的出生年月不详。公元前566年4月初八,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又过了十五年,即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出生在山东曲埠。中华文明也因了这三位圣人而奕奕生辉。
5 ~+ H, |/ ^) j3 a; W
3 Q, Q& r2 c; v8 j孔子·儒家·中国传统文化' \: V! i+ N% `: {3 n# |- Z. C

; H( F& J1 n$ }9 L# T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他名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家里很穷,社会地位也很低。他长大后,做过小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但是他的主张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在六十三岁的时候,孔子回到了鲁国。鲁国最终也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来做官了。
4 a& m/ d2 r9 u4 h6 s* x
7 k5 H" C9 \1 U% c此后,孔子潜心于授徒讲学,编撰典籍,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这迟暮的九年里最终形成了。最为著名的是:孔子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乐》、《礼》、《易》、《春秋》的编修。除《乐》后来遗失外,其它经书一直是后世王朝学校里的基本教材。
/ C  c* f6 s5 t$ p7 e: ]4 b% J
2 U# c  I8 Z5 @7 L9 M! A孔子还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事迹为借鉴,推而上承夏、商、周的传统,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吴、楚之国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襄王入会的,而《春秋》中却避讳说“周天子巡狩来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原则,来褒贬当时的各种事件,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c# a6 I9 Z! H2 n/ o3 d; Q* O
0 k( m+ r9 E5 W/ z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4 z& o1 `7 f/ ?( B  P8 E
! w. r, l8 Y8 ~+ ~0 Q! ~
孔子就学的弟子大约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2 s. ^/ \! H; O& U8 I
, x9 w% i) d1 ?1 o! z
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他的弟子和鲁国其他人,相继前往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而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都定时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们也在这时来到这里讲习礼仪,举行饮酒礼,以及比射等仪式。7 k# e1 r( f9 O6 [3 R6 @
/ }% L. I# Q$ o; R! M% \
孔子的墓地有一顷大。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们所居住的内室,后来就改成庙,收藏孔子生前穿过的衣服,戴过的帽子,使用过的琴、车子、书籍等,直到汉代,二百多年间没有废弃过。# t, F# p# b0 _6 Z/ v
! |/ v. I  K& |1 g) {
后来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了《论语》,它成为今天我们认识孔子最直接可靠的资料。孔子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期望规范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的行为。他告诉了人们什么是中庸,什么是仁、义、礼、智、信等,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5 I  d9 ?/ Y/ p) r  F$ b% f. x  N7 M7 ^4 ]! ]# v
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呢?
- F- v! p( Z( N! c  H! h6 d% C' T. G/ B* g# ^4 F+ Z, \2 s; _0 e
一、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颜渊》),并進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8 i5 @+ R. g3 e5 {9 D" \

. |! q9 d4 ?# {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这五种品德,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学生要在这四个方面学习:学问、言行、忠恕和信义。) v" u7 R' o# O

1 z* o2 F. \  q  T' z4 c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地。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
" @. W( y% \# Z7 J: [# S- I5 x  W% R" T% a" p/ c: Q0 p/ C
他在倡导 “仁”、“德”的基础上,進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礼记·礼运》)这是初步贯彻“仁”的精神的社会。) ^. v% d! u; |" K# m

: [3 A9 m6 B/ i二、“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另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3 Z( H4 K  e6 [" U4 W9 B
" Y  q* j6 S$ U+ t4 ?1 B  Z* |, D
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P0 @5 d! Y& f
! k3 u$ I' E; `8 A" V& `
“礼” 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能“自法侯出”更不允“陪臣执国命”。在家庭方面“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 I  Y" N# I3 @/ u8 ]
7 Y2 c. {1 E/ ~5 ]# ^9 O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進行了讥刺贬斥。
; K) _: B/ m! J& c) u- j# x# C) W3 e) h9 _+ _* R# u
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
. E* ^$ c: Y. Z  u# I% `& N: [6 ]
其要点有二:第一是“中”,第二是“和”。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 [/ K1 T' c6 i% m" e3 x; z
4 E' g; {7 v0 {0 N7 s: d5 M8 f+ T/ ~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别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
% u6 E( u/ c2 Z# o* ?6 b9 \
) W* a6 Y: F  X4 `& r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P4 C' @* q6 v( g' f- |$ M+ N* p. m2 a7 T. y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 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又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也向他的学生学习,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当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又问:“礼后乎?”孔子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他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 “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3 L/ q/ C* K/ e* r0 z+ G$ ?" X3 L( N5 }: `
他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强调学与求的重要性,称自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要求弟子“发奋忘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他还强调学与行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只说不做是可耻的,“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0 F7 j6 B  Y- w: \; G3 s- _1 A

2 D9 D" @) r3 _+ f" B7 m4 y) D可以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上述思想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朝代的有道国君都遵循孔子的思想治国平天下。  \" p0 N. i( o" s& i

  t9 u5 R. b0 \/ S, R; h1 M) v对于孔子,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评价是:《诗》中有这样的话:“象高山一般令人瞻仰,象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因此,知中华者必知孔子,不知孔子就不能真正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8 ^* {  ?) P; @  j5 \1 z

$ `  l- r% F. p0 h可惜,到了近代中国历史,不断大肆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大肆破坏,孔子的思想也遭到了批判。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沦丧、人心不古、政治腐败等丑陋现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破坏的恶果。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21: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简介(九):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下)

第十讲 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下)' M0 O! U3 Y% n+ m6 Q3 {
( n8 p! T: j2 y' [
老子·道家·中国传统文化
" M5 ~. y5 _2 c, N  I
. N0 w/ w3 z5 J% q3 c5 r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期楚国人。 “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详。
) O: @- z. l) y4 l# u7 g9 U9 Z9 _- C. d9 _- w: q7 }" _
相传老子气质禀赋与众不同,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他历经文王、武王时期,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受牵连而被罢免官职。老子深感人世的险恶,便“自隐无名”,流落四方。
# B+ i0 N1 |; q- X0 h- [; Y' c- Q% P
公元前478年9月的一天,老子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尹喜说:“先生您就要隐居了,以后就听不到先生的教诲了,就请先生勉为其难,著书传世吧!”老子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作了短暂停留,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经》。之后,老子西出函谷关,过流沙而去……流沙是指新疆的大沙漠,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
, @; ~2 X0 W% a5 Z2 L
6 |# P6 L& n3 g9 c0 D9 d' u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前37章为卷上,后44章为卷下,共 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其基本思想范畴是“道”,故称道家。“道家”之称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论六家之要指》。
) s, |* Q- @( [9 \& J5 b
% ]: ^3 c) b5 x  i  `. \后世有许多人将《老子》一书看作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但是真正有缘的人却将其视为得道修炼之法,并依此進行修炼,达到了返本归真的人生目地。正如老子在开篇中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道”不是“常道”,而有道的他与俗人也有着天壤的差别,“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Y" u1 G9 }; T5 Y4 S8 t8 T
3 H7 P2 n! G! a, Z
正因为他不是一般的“道”,不是随随便便让人得的,所以才非常珍贵。而大道传出,身在人世迷中的人们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 |5 z" j! G! O$ l) P3 f& P" ^* ^- I0 l0 d
为了让有缘人得道,让上士最终返本归真,老子在短短的5000字中告诉了人们这个“道”的含义以及与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的关系,如何做人并最终如何达到返本归真等一系列问题,而对其它问题的阐述恰恰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目地做铺垫。老子为了让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还多次谈到了有“道”的圣人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是如何做的,以此作为人们的榜样。5 d& U: O* f3 \% _$ ?' b. D) @

# ]1 J2 z& ~1 W' z3 w) d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地。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的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 J' c& e+ w3 W& J  ?* u1 v0 T- b+ C2 t! |2 m. P$ Y
据说当年孔子曾到周都,拜见了老子。从老子那儿回来,孔子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象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2 S6 x* i9 m% V! [7 `/ [- t" ^. v4 A2 |" b
可见,度人的觉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老子之道,微妙难懂,是神的教化;孔子之言,只不过是人的学问,是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
4 l4 h6 `, d7 K6 n8 |$ K
2 Y0 d! t( t' r; r% C同孔子的儒家思想一样,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他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他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比如老子认为天地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因而人们在世间的生活也要顺其自然。简言之,儒家是“入世”的思想,道家则是“出世”的思想,他给人留下的是修炼的方法。后来的那些修道者,凡是遵从老子的道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学道渊博深邃,源远流长,这是乾坤所定,为万世师表,所以后来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
! `9 y, C4 l0 W. @, `; l5 Y, x: f. Q( N' M; v0 a
此外,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8 C  `( x: q& E9 M* R东汉年间,老子与民间的神仙方术结合,形成了道教。老子被尊为道教鼻祖。不过,道教与道家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
, {. D9 `) q5 d+ @2 b& Z+ n0 N: C6 V
道家思想的传播也为后来佛家思想的传入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3 H6 Y1 Z. I+ D
1 g3 u1 y- r5 B) Y2 Q& ?
释迦牟尼·佛家·中国传统文化$ [; {( L' O, }. x) ?) N2 ~
; d6 j% i4 y  L  g7 O
当中国的大道在神州大地上流传的时候,与此同时,在同是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释迦牟尼的佛法已经开始弘传。
+ i' \- v: W# f- a  j3 e
3 p: g) M, E* Z& c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劫比罗城。其母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于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南部)生下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从小就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喜欢思考人生的真理。十九岁的时候,释迦牟尼抛弃了王位,离开了王宫,出家修行。当时的印度,有各种宗派的修练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先修 “无想定”三年,最后终于修成。但他认为那不是道,不是根本,就舍弃了。释迦牟尼又修“非想-非非想定”三年,最后达到了这个境界。但他发现那也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释迦牟尼两次“知非即舍”,当时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饿得不成人形。他这样苦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就下山去了。
/ N9 ?+ x3 T# c: o
- P7 [& o: |: P, r& q) f释迦牟尼来到恒河边。瘦弱的他饿得实在撑不住了,昏倒在河边。恰好有一个牧羊女经过,给他吃很好的乳酪,释迦牟尼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但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便渡过恒河来到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 m5 U! {9 z- A- S. E
+ Z7 H$ d: v) M: I) L: i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第四十九天凌晨,他抬头望天,看到了天上的明星。这一望,神通与功能瞬间炸开,他的思维在刹那间被打开,一下子想起了自己以前修炼的东西,知道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及种种开悟后应该知道的事情。由于开悟时释放出的能量冲击波,很大的一个地理范围在释迦牟尼开悟的那一瞬间震动起来。当时的人认为发生了轻微的地震、山崩和海啸,其实是释迦牟尼佛开悟所致。当然,佛的能量是慈悲的,不会伤害到人。释迦牟尼知道自己得道了,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开悟后的智慧与能力。经过十二年艰苦卓绝的修行,释迦牟尼佛终于睹明星而悟道。之后,释迦牟尼佛便开始了四十九年的传法生涯。4 ^. B5 |/ T) h, [* ^

/ k. {9 T% `+ B3 O释迦牟尼佛的法门的特点叫作“戒、定、慧”。戒就是戒去常人中的一切欲望和执著,定是指人入定修行,慧是指人开悟开慧。大藏经多少万卷,都不离这三个字。当然,它具体的表述铺展开来相当庞杂,但其实质就是这三个字。9 \$ p, l6 Y8 U" T  |# X! k' X2 X

- K8 [* w* U% M- F' h( [当时,印度有八种宗教同时流传。释迦牟尼所传的佛法和另外七种宗教一直发生着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当时的婆罗门教势力很大,与释迦牟尼佛的争论最多。人们的所言所行都与史前佛的教诲相违背了。这样,婆罗门教就走入了末法。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便在印度传播开来。因为释迦牟尼佛传的是正法,在传法过程当中,释迦牟尼佛不断驳倒其它宗教的教理,所以不断有外道中人舍弃外道皈依佛教。如智慧第一的舍利佛原先是婆罗门外道,他与释迦牟尼佛辩论,知道释迦牟尼佛传的是正法,就离开婆罗门成为释迦牟尼佛最有智慧的弟子。这样,释迦牟尼的佛法越来越强盛,而其它宗教就越来越衰微。佛法渐为其它宗教所不容。宗教之间的矛盾激化到最后,出现了裸形外道杀害佛弟子的事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被裸形外道从山上推下的滚石压死,成为佛弟子中第一个殉教弟子。外道还把佛的弟子抓去,投入火坑,或绑在柱子上用箭射死。佛灭度后,佛的弟子曾被五百人一个单位的砍头。这些迫害事件都是非常令人悲痛的!2 y" ?0 P0 w# }- f& o6 k

1 z" T0 j% f# `% w9 A, ^$ R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其它宗教又开始兴盛起来。印度的佛教最后与婆罗门教相结合,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宗教——印度教。印度教不再信释迦牟尼,也不供奉什么佛了。所以,佛教在印度产生,最后却在印度消失了。然而在东南亚,在中国等地,佛法广泛的传播开来,深刻的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 K2 Q6 s- O4 e! _1 A& u

- D8 N/ C. G, j' Y, D. P. r佛法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B. J+ ^( v  f1 t7 d
7 k% a7 ?9 e" U6 e0 u, o
据说在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的边疆传入内地。佛教一开始進入中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0 }7 |3 Y/ m( T2 F9 D. _1 I
! E+ s3 K, E6 W: \: n
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進入鼎盛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加上历代皇帝重视佛教,大量佛经传入中国,译成汉文,广为流传,开始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佛教流派。如天台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禅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这时的佛教,已经渗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中。2 B1 p! e+ A4 Q7 }% r' K
! W- A, S6 w( N. ~9 }# u
到了宋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全面渗透到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法学领域,对诗歌的影响更为突出。许多有文化的僧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的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的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的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的选择,追求禅宗中的理性。
% Z2 ^$ H1 T3 b6 p0 o8 ]2 q2 u0 k5 E8 j
可以说,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艺术,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出现了大量与 “佛”有关的作品。其二、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切音、文法观念、名词新增、文体之开新、诗歌、语录体、小说传奇杂剧等新概念及题材。其三、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影响。
& S% T% A9 G  L1 L" h7 k1 T+ _& H1 [. o& s5 K6 `
此外,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比如医药、天文、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 g! A* F5 F8 k$ J0 |4 {2 ]! ?% a  a1 w  k& z
而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信三世。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第二、信六道。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第三、信善恶报。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同时还引進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
" o4 k$ `7 l8 u/ Z- P, a6 Q4 u: E# S  s0 L
总而言之,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层面,可谓既深且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09:56 , Processed in 0.0354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