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2|回复: 2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0 17: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5 t! N; J; U# {+ F. k+ L2 M
* p' w6 a# M4 y0 a3 K纵观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 k9 f* d9 q3 |6 }
) L. X6 Y) P* m) C.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6 u" o6 K; a7 h' j; Q$ u  a: ^/ B
, y6 C' x5 I" K1 P: N2 Q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 H8 `9 ?" J1 F

8 A* w! e4 c+ g& z" G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 q! }$ B4 V5 w2 \$ k/ f
% t; p$ R* m9 U. E: O5 \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0 Q2 k1 W0 P) A! A8 q% v
9 [: B$ j+ @1 G" R* b; y4 t3 W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2 e) v* }; G9 h4 T; Y1 e9 A9 Z' f
5 |9 c% ^! k6 Q7 T" y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 ?7 J% z7 E% d; [
+ K2 ~! y9 {4 j3 X+ _) I0 Y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2 M& l- m1 ^4 M) p* E8 R- g8 E1 D- D# q: ^! @3 r6 K, n+ o0 O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 O8 o( R" ^' j2 X  ?, |+ X& y. @& U, Z1 k+ c* ^8 b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 A) I6 m/ k, z5 m) |1 X( P

" F; K% d. y7 K9 }* x& z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 V. E; m, S8 I2 ]: \& t8 x
8 z& v- z6 j6 i. D% @# b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6 D* w/ g0 b- C2 k. R8 x

' J" T/ _. n" n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 Y) _( g( y$ u# o; `2 O$ K

- ~! v# \( ^, X- V- D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1 N% ~4 b2 r# `: T/ u  o8 L) r% L9 j2 `7 u& _! m" d4 Q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2 f) A% }3 g! _! C/ t

9 k% @5 p# \2 \+ K' r. w. U“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 Y3 t% f8 N! D& @4 E
0 w6 _8 W% o% o& T/ F/ b  a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F% z# l, |# w$ ]0 A7 ^( ]; M% m4 d( R$ y/ }0 t9 i5 y+ b; e6 [& A/ M$ @0 _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9 O9 A+ q. I& d" x2 h" J
0 r1 f( o  L7 M4 L# T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1 s/ y- }; h9 p
, E+ p4 e- K+ P% z5 T2 T) `! q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 Z  H2 f$ Z# S* L7 V. R: J* d, k- v! ?: L5 n8 o. L4 X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 P3 f- b8 t8 c/ r3 E
* S, j- ]6 N. c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发表于 2009-10-31 18: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09-12-21 14: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扬国粹文化,提高全民素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09:57 , Processed in 0.0245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