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
! B1 w; B1 B: e2 `& A: X论语中的教育是真正的为人生的教育,它更注重人的行为修养,心理素养,而不在乎能否应试。后来论语成了八股文的主要考察对象,我能想象老孔在坟墓里委屈的样子。
. B6 n; M/ [% e; j$ _- X??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告诫我们,学习语文不是为了更好地撒谎,不要以为自己会演讲会写文章就了不起了。
$ z6 B& [ X" o# D??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习总是和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的,常常反省自己,进步更大。
- `0 v* ?5 w, o0 X" D* l6 \+ E, i??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看看人家,“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多么开明,虽然说知识与能力修养的提高有相当的联系,但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太多了,所以学习要过河拆桥,上楼抽梯,要看的是知识是否转换为自己的认识,而不是看你的记忆力怎么样,就如吃肉一样,猪肉要变成人肉,不然浪费。+ o/ a4 h1 \( d5 T; p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吃饭是为了活,活却不是为了吃饭。可我们现在读书都是为了吃饭,最后活着也是为了吃饭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不能入其口。有的甚至挖空心思,冒着危险,吃出了病,吃死了人,吃出非典,但还是吃,中国最古老的图腾之一就是饕餮,就是我们民族的一个魔咒。北村的小说《周渔的火车》里有句话“你不是饿,你是空虚。”总算给我了一个答案:吃成了心理问题而不是生理问题。“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话与今天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现实又相去甚远。虽然哲人说不在于你怎么说而在于你怎么做,但现代人深知“巧言令色”的好及,所以往往是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的。谁是有道之人,就是说话最大声的那个,就是级别比你高的那个。所以,按孔子的标准,今天哪里还有好学之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成了中国的一道景观。每个人都著作等身,却不学无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