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0|回复: 0

中国历史上16个少数民族的最后结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 08: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关于中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现在人有很多错误的看法,比如,汉族是纯血统的,这不对,汉族是无数个民族融合起来的。汉族是内容不断变化的“民族”,其实,古代没有“民族”这个说法,都是天子的子民,所谓“汉族”是近代革命党搞出来的,有政治化的意味。生活在中国版图上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从以下16个主要民族结局看,尽管古代有杀戮,但他们都没有消失,比如“党项”没有蒙古族灭绝,羯在16国时代也没有被灭族。流传最大的谎言是匈奴,原来说匈奴被西汉打败后,部分成了欧洲的“匈奴帝国”,但近年通过数十俱古代匈奴尸体的DNA 分析,欧洲匈奴和中国的匈奴毫无关系,这个重大考古和生物研究成就,不知道为什么被国内媒体忽略了。
9 y* h8 B, V4 w3 Q
0 V# K7 h( U$ f- O6 v" N% l写此文的目的,主要是我对民族和历史感兴趣,另一方面,网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又在叫嚣汉族血统最纯,说某某少数民族被谁谁灭族了,试图挑拨民族矛盾。看看《史记》,最早的“汉族”就是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根据人类考古学,最早的人类出自东非,匈奴和“汉族”来自同一个祖先。 希特勒这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种族主义者的下场大家都知道。美国有大量的移民人口,也没有怎么害怕污染了他们本民族的血统。个人认为,中国的某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是中了儒教的毒害,儒教的所谓“夷夏”之分,对今天的民族和谐团结非常不利,某个国学大师在媒体上甚至公然指责纪大才子,是服务于清朝的。
' e2 r* \4 j9 E
8 Y; A' ~+ f- }- M& R# Y9 O5 r! W, i

/ p6 b/ D* w! [一    匈奴
; m% C3 t- k6 m* t3 Z! O, s0 ~; `3 Y
在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同一民族。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7 j. s( N! V. P7 W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 O6 `0 u4 r' c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 X: E) O  `+ t/ k
3 M& F; S, |; z- S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3 z) q0 S4 U) U* p
( Z. n( p0 T" }$ w, w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9 ~9 w# I* `( d; `# K# W3 c6 S8 |: n

' O7 R  t( \' G5 N2 a. b2 P* u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 O7 ^! l- Y& z4 r' ]2 U
$ C) T5 {' Y$ q" I4 ?3 A+ F0 q) m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 v4 r2 C/ m+ h4 r8 k
4 I+ L8 G& }2 P, w4 n+ A! u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 B  K: i+ ^! N& Q( x1 S! b
" D/ N$ o4 B8 Y4 n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f) v. P# [7 w; N7 ^# ~, y
7 e/ F/ M+ Z( i, p# E/ g/ y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 |7 @; C1 u9 n
  t% M4 b( u6 l
, U% @0 z$ i4 n8 t. Y
3 M, q$ G! A8 z8 _) J8 W二  东胡
; i2 b& B; w6 w/ C% z- \$ w. D9 I1 V  e% `
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 V* V/ v& C. o+ ]
8 V0 f1 V3 ~" T* X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H/ J/ A0 _! q; ]* K) M

' Y" [; r5 \2 X! R9 R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6 h) W( }. t) t8 C$ S  P5 Z2 S9 R
$ o1 g- J3 t2 |5 t; p

: F5 U1 X+ C4 S  Z: `/ q3 w7 R9 j- \; ?; S/ K
三    乌桓. c4 B5 g- X0 c6 P* A7 j7 o
% x; l% ~& n( \3 ^" n
秦末汉初(前3世纪末)之际,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现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罕山。乌桓随水草放牧,以穹庐为室,常要向匈奴进贡,匈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
4 w7 b% G0 d6 A$ u1 u3 P2 O
9 O2 V( z/ Q, e. `/ r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乌桓人大多归附于汉。乌桓南迁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留在塞外的部分乌桓人民,亦附鲜卑,常助鲜卑寇边。  Z$ O# H* H% o- Z/ [5 l

) A$ \" l) l2 p- [! u8 f" F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 U' [: V0 G: X6 Y; @- V+ T8 c2 ~; f- @4 C, w
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乌桓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铁弗”人赫连勃勃立国胡夏。
) |( i  {$ B4 d' |. M; [9 S/ ]# s, J. `* L3 }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传说是乌桓后人所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
3 i2 L; j. z" l
% W/ n; D! J  d- m
% `" M* M* C0 y/ p/ G. m# L7 E0 z4 o; G: t5 M' M4 ~9 S; v

9 _1 z5 `$ ?5 Z" e! B0 D* m- d四    鲜卑# ?  m) b- U( d  R  P
1 g) j; Y0 R; J$ m
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鲜卑起源自黄帝之孙曰始均, 《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 “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9 q  U. k# w5 A2 V+ z# w5 O

# E5 Z8 ~& ^! c: `: W! |- X! ^+ L* b87年鲜卑崛起,在2世纪时继承匈奴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西晋灭亡后,陆续在华北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439年北魏统一华北,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则维持到663年为吐番汗国所灭。
+ J8 B  v( l7 h  K
& s# [8 V' f  ]% y5 K5 I1 f三国时期在乌桓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崛起。
9 x3 H# o0 a- }0 L* N* X+ ~4 ]6 R% `: }
在西晋至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J* N$ X: v0 N* P) ]% [3 A- {

  C  g1 l% Z6 G8 G2 t9 J(1)  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A6 E7 B% x( I' Q' ~. ?- `1 K

; A* ]# j3 C. C3 f7 r, h其中段部曾和晋阳的刘琨联合,后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有人认为该部与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有关,但并无实证。3 s9 _2 @  L  X
4 d, r7 {) E: {# \
慕容部的慕容皝于五胡十六国前期创立的大燕国,史称前燕。前燕于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暐(字景茂)在位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慕容垂在此之前已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同时慕容暐的弟弟慕容冲(小名凤皇,前燕的中山王,大司马)也建立了一个燕国,史称西燕。3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败后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后燕皇族由慕容德率领成立南燕,南燕后被东晋所灭。(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 m3 U8 k7 o* C) V$ A% s# F/ b! I- C5 E! Z: ?: c
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杨坚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F7 t4 @5 }: J+ C

7 @( O+ [: e, A3 s7 l& k6 N7 t% d3 Q7 E* |7 {  ~4 O
4 Y- L: R. o* F; H5 j" _7 F: S
(2)  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 e" \5 Q( i; b3 T  U; l& y; P9 E, ~" M
386年,代国后代拓跋圭自称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4 Z7 R: o& |3 Z; N: z& S3 U/ I/ _; g  P% q3 C
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参见柔然。
. c0 B' \, m: C  H* x1 D4 f- y0 _( I0 S  c# e. @& q1 O

1 e+ a: `* G' f; F7 x. x(3)  西鲜卑
" _: M' m$ F. T( S" I慕容皝之庶兄慕容吐谷浑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w. v: B1 {. l
1 L  q! Y, m2 D* G1 H' a
史书上的看法认为,鲜卑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
& k1 t, x" u- W) t4 k! O
8 H1 |0 q; d4 \6 D- k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干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干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7 X) Q' v3 y6 N: q7 ]/ T$ m: c
4 l% p& C5 H, O6 z; H4 c
秃发氏与拓跋同源。397年,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 B0 ]! v) s" T$ Z! X

) P# l+ \) @/ o" |) ?- Y部分被其他民族同化,部分演化为柔然6 Q/ J, x) t% J  H! l
五    柔然
$ H1 @! m) d% X$ ~0 O8 B) r
7 W  S, `! U  G/ z, k柔然,鲜卑人的一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 m% T8 w. A& n1 V& T
/ w3 l" A! V1 h7 E8 g/ d柔然源于东胡族,4世纪中叶附属于拓跋部,主要游牧在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拓跋部南迁后,进居阴山一带。5世纪初,首领社仑迁居漠北,合并附近的部落组成联盟。8 F0 _# j$ n+ }7 ]! N. {3 T
+ v1 ~3 R$ C/ B' E- A
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和通辽市一带)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如乌孙服属。
; o2 `9 Z9 J0 V2 U% L
' [. A$ i% W7 [# d9 q鲜卑人拓跋部创立的北魏政权曾多次与柔然互相征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肃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势力后,认为柔然人智力低下,像只会蠕动的虫子一样,下令改称柔然为蠕蠕。
- g1 m: F& v5 F. I% F8 J# j9 M. i+ V; l* t; r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门可汗击败,汗国崩溃。柔然王室由邓叔子可汗率领,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师宇文泰不敢收留,将此部三千余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数斩杀于长安青门外。* H  ~. J) B& s( M: d
1 c- D, A2 @& z
另一部柔然西迁中亚,后同当地一些嚈哒部落为逃避突厥追杀进入欧洲,称阿瓦尔人,占领了中欧潘诺尼亚一带。568年,巴颜可汗建立了阿瓦尔王国,后阿瓦尔人又携同其统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尔干半岛,602年,攻打拜占庭不克。这些军事行动使得整个巴尔干半岛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纪初,阿瓦尔王国被查理曼大帝击溃,阿瓦尔人定居下来,成为现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 W5 b+ h3 M8 |- B' b' k, Y

8 l: J/ g4 D- d还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兴安岭一带,融入当地室韦民族。室韦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中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 p  Q' ]8 f) h9 K7 X* W! v& _
  `# A- X# t" \; x
) ]- Z0 a/ B! S" |' N7 M
, y6 d# Z1 l7 R六  契丹4 v2 Y1 O( u+ c( Q5 }# m) D

' B" D6 n1 H8 @, u0 {3 j# }8 n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后建立辽朝。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7 O. u2 ]" A6 u2 k5 @5 {- i& a- @% b2 x5 C  m, Y9 G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据考证,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家谱的家族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  在俄语、希腊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如现在在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Kitay”。 当代英语也有用"Cathay"来表示中国,如 Cathay Pacific(国泰航空,“中国太平洋航空”)。$ l& G: w! W: S8 d7 `, C; n

! g9 j0 Y9 j, o8 f" {
* S1 f7 x' S$ K" a* H( E7 K' T
  V7 c- m( r; W! i' s七    蒙古
2 T- K( X; w/ V( ~& b( l" ?6 O& m9 ^" B2 b
9 d/ F2 V5 }$ o0 C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
) j* i" C) S, I0 A6 p
1 }1 R/ A% M0 q3 s& p  z( V汉朝时期,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时期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6 a% p+ ]6 B: {
2 u% ?3 i5 X  O) i. G
《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在蒙古语中意为“永恒的火焰”。* T! C, A  G6 ^0 g) J5 n
4 z' }; E7 u3 C9 f6 w4 X+ r0 d  F
蒙古诸部中,东蒙古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宋朝时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东边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的。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西部蒙古诸部则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 u: \6 I6 \( u
0 A$ |; X: e2 j& O6 U# b
明朝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 K. B- o. ~7 t' c) k2 q. m
8 p# ^/ L3 b! {* d+ B

3 s; i4 t% ]% [+ ]; ~$ m  [) `* i1 A& G+ ]
八    突厥
# H# K8 C1 T& C4 B7 [* e; A
  e! t, H$ r5 {" E突厥是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3亿操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跟蒙古语是兄弟语言。- ?* d% [' B- y+ X

7 @) {* ]7 f2 Z- a7 y* {+ S1 n突厥带有匈奴的血统。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住在现今中国西北地方。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国的北匈奴。西元6世纪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攻灭东突厥,在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东突厥帝国。约在7世纪末8世纪初,最后亡于回纥。
% Y9 D6 B! m" ~- N; D7 c# C. Z- F3 S5 i4 [

1 ^% A2 N* R: Z. X4 v& x( S% X/ ]3 I# [. }' k4 R2 C7 s
九    回鹘6 \  M2 W4 [0 g* }

/ a# f. p$ {; X回纥,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乌护”、“乌纥”、“韦纥”、“回鹘”。回纥是维吾尔族及裕固族等族的前身。在唐朝的同时代,回纥和吐蕃在北方和西方立国,对中国历史有深远的影响。9 [: k8 ?' u! p- t3 L% S

; n! _2 {- t7 P0 t! i/ c  P回纥的前身敕勒是最早在西元前三世纪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体。该部落群有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都是相同发音的音译。由于使用一种“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大车,又被称为高车。这些部落共有袁纥、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 % X; |' o1 W4 j+ P, d
北魏时,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为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 & e" O' G; f# `6 Q4 T1 X5 U2 M9 ~$ }
隋朝称韦纥,隋大业元年,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
8 y+ m  W2 @7 u* w+ I" l+ t0 K( c0 I/ {" h" K' t" c( u8 g
唐天宝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国,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主。 唐朝时,回纥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改作回鹘。 ; [9 H/ M2 I4 y$ n
9 A5 \- g& O! Z! H
立国后,回纥因历史的关系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要对农业国进行骚扰与掠夺。回纥曾帮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版图最大时疆域东接室韦,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 9 k* e$ j5 S* p3 @5 I
, P7 Q( B2 W" k% Q6 F
回纥后因长期与吐蕃战争,加上内讧不断,于846年被所属部黠戛斯所亡。
, k/ P8 T8 b: s' P9 Z% ~7 o! v0 A0 Y, @8 X# F: |
三路西迁
3 O; ?& ^$ o: X1 {$ Z( @- U2 |7 n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
( t# o8 C0 o6 _: Z3 h. c一迁葱岭西楚河一带,称葱岭西回鹘。
/ q/ T- w% P3 S  u! S4 T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后来成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现在的裕固族。
  L% c/ I/ f2 \3 O# A其中前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族人。( L' j0 \8 y! n( S

' w0 `& S* _- u5 i/ R' ~$ g9 o- r/ a" H& P4 \: v$ [
3 S- V, @  y: e) T* u, y: E* t

  P5 X' O2 L* t& o. k) S1 e  Y十      女真6 C* J! _) y8 o1 Y% j
) D3 Y; \8 g; a$ v$ h' L
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D2 e# T2 D7 I( J/ c- Q) w& b

' z& N* k& A# N  t8 q& F1 Z2 V“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u5 f, G/ V% [/ K1 o, G8 r$ e
3 Y& T4 |  g- h4 N: T  E' [3 b% a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7 |: h# R' e2 n
  u1 ?. ~7 E; k: `4 r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r) |/ W& S% W* t  ?4 z
5 U+ `. T, P$ P; ?/ w1 E' Y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 H: `' f0 c7 `: i8 ^* ]3 l, K
9 k2 M0 f* b5 d9 p) B4 E1644年女真人(满洲)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日后版图的基础。) |6 V% B8 J# ]. Y$ }
; ]% K+ R6 x! _1 c. L, i4 A' r; d
0 s/ S3 I+ p% B
$ Z0 }2 c5 h* @* O9 m
十一  党项: q) A" x4 x( g' S

" j' M6 Z& S; o党项是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是羌族的一支,又称作党项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 党项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带,以畜牧为生,唐朝中期时,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宁夏、甘肃、陕西交界一带,原居地的党项族人则受吐蕃贵族役使,被称作弭药人。北移的党项则分为八部,唐末,其中较强的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赐姓李。
  N; C( U* K, v& h3 C! l$ j8 d
% k+ D( [/ d8 x3 R4 n至宋初,首领李继捧归降宋,但族人拥立李继迁叛宋自立,李继迁之孙李元昊称帝,成立了西夏,统治西北地区达约200年之久,西夏为蒙古灭亡后,党项族被蒙古人称作“唐兀”,属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时还有部分甚为活跃,但其后逐渐与其他各族融合,党项之名逐渐消失于中国历史上。3 S/ G! r7 z% D/ Z/ S+ {" A/ U4 [6 g; u
) r- N/ q) o4 E( k9 v& o- [
据近年来人类学家的查访,在四川地区尚有党项族人的后代,可能是西夏灭亡后南移的党项人与弭药人融合而成,此外在安徽、河南等地也有党项人的后裔存在。
( _+ c. h) w1 F: Q" O' R
1 N+ [' Z: C$ A3 z0 m
7 z  V$ y* L& |/ G" ^# F! [' k) R' a  k* ^& N

/ n6 J2 U* c2 H. u/ n. ?  a" o1 G十二  羌: {" P1 E, n1 v3 c& E
3 C  s& Y1 `- `4 z- X
羌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和汶川县。现有人口30.6万人(2000年)。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f- k) m3 Z% X; H

/ N0 U8 d4 P) Q3 l5 f) M羌族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聚居于中国西北,秦国曾与羌族展开过战斗,至汉朝未止。三国时羌族开始迁居中原,分布于中国中部的山部地区。五胡十六国期间,384年羌人姚苌利用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兵败后,关中空虚之际,自称万年秦王。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建立后秦。0 E, Y3 v* _3 P% l! o% N/ p  v; I% u

% `  ~. q0 g  y: q. Q! I) p北宋到南宋时,1038年至1227年期间,羌族的一支,党项族曾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建立了大夏政权,史称西夏。! q3 S' q4 V, Z/ r1 m1 Q" t; @& e
' u1 V/ f0 D4 N; J2 ~$ a

2 H, l0 r6 F; I1 B3 P9 r, o' S2 D5 i( Q5 J/ f( f( P
十三    氐5 k% D; L. @- f0 P2 v/ o. `
) E1 |# x/ O/ r0 @# X* k, Q
古代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氐族与羌族同源。曾有说法,指属于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马藏人。春秋战国时始以氐为族名,居于中国西北部。汉朝至三国期间,氐族曾两度大迁徙,至关中一带居住。其时还有如羌族的少数民族迁入关中。十六国时晋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后凉、仇池等政权。随著长居于中国日久,在唐朝时代,一部分氐族人与吐蕃人相融合,而其余氐族则与其他民族相融合。
/ n# F( @+ V5 ?9 Q1 h$ ^
) ^0 k3 d, K2 W" Z1 v4 A) o9 M% F) w) {

" a4 @: A# @9 S+ ?$ s十四    吐蕃6 _; |& L6 W1 W

6 E) Z, |$ ?3 I9 H$ L今天的藏族,吐蕃王朝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846年,达磨赞普被杀,吐蕃分裂为贵族领主割据的局面。元朝后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1 F% P, C" ^4 J9 Z/ ^+ d- k" e5 l9 ]

, N5 a2 R1 ^: ]5 J% A7 f, R3 p* }% g+ |
6 x1 ~. @# J# C+ `9 Z+ N, ]
十五    羯
! v& h+ q" a7 S5 r7 J* p" y6 w/ e6 P; b( ~  ?( u) {5 v0 P3 K2 b2 N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于小月氏﹐曾附属于匈奴﹐故又称“匈奴别部”。匈奴衰亡后﹐南匈奴及一些原附于匈奴的部众﹐于魏晋时代散居上谷郡与汉人杂居。他们以农耕为主,信奉“胡天”(祆教)。晋时,羯人石勒建立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后渐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部分旧史解释说羯胡主要散居于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9 O; R% j7 h* i* `
时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陕西渭水北诸山间也多有此族。他们与汉族杂处﹐主要从事农业﹐相貌特征为深目﹑高鼻﹑多须﹐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1 K) O% B0 L6 y, t" p
) g# |- o! U6 ~- F' d2 C

! ^" j& a3 d  p1 v2 y0 A$ {% B. X2 y0 B1 C0 T
十六  丁零* s" l! i8 d/ {6 m/ s
. @, i' H0 p& f: G( A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铁勒、高车、丁零(丁灵、狄历)。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在冒顿单于时臣属于匈奴。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
: D) p) c# c7 P/ y1 I5 q! z8 R/ c' P6 G# [$ L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0 i+ _7 s+ v+ g1 w4 c5 Y

7 w  N4 I* P/ {) \- F7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雅库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后裔。
4 W7 ]/ S1 w% {7 C" m" p1 @4 g( \+ |( d
《敕勒歌》; s; G; Q/ E; C8 M& t# l" _& \
敕勒川,阴山下,
$ D# [: y5 R& x9 q( Q; n9 Y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i# E! o  \0 K, ~9 O; ^天苍苍,野茫茫, / K! j2 e% T! G, T: A6 s# u  _
风吹草低见牛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8 11:53 , Processed in 0.0398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