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品“三国”之风日盛,三国的人物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品评中人们似乎多着墨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名望颇高的枭雄、谋师和骁将,说刘备似乎成了一种捎带或陪衬,尽管文学及史学都把他界定为“正面人物”,是一世泱泱蜀汉帝王。这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缘由,但也不排除中国人的传统思路:在历史中留名的应是那些大善大恶、胆略超绝之人,恩泽百姓,声及史寰,风云叱咤,英姿卓然。而刘备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似乎都显得逊色,并有不少明显的弱点。因此,被人们忽略,不受人追捧,就成为必然了。
1 N& g* F1 `: `4 q
: I V5 e) R5 L4 g8 O( d8 S" T 但透过历史的尘雾及人们多年形成的固见,走近这位历史人物,会发现其身上蕴含着许多被人们忽略或被人们误解的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又是与他的逊色、他的平实甚至他的弱点联系在一起的,并有着难得的现实感。品评这位仁兄,便有着些许不俗的意义,同时作为著名的历史加文学人物,容易引发共鸣或争论。当然还有一条,他是老乡河北人。由此“细说”,并非“戏谈”。
# Z: I8 X; ]8 P1 ~. d! X " k0 g: g3 r+ K+ e2 l
刘备为什么不招人喜欢 9 a( h# i& e% C+ n! I- r
. X& k, }* j( o
人们对刘备的了解,有的出于史籍,但绝大多数源于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所以,人们好像也分不清该把他看作是个文学人物还是历史人物。文学有历史的依据,而史料又经过了文学的渲染,亦实亦虚,亦真亦假,这无形中增加了对他感兴趣的范围,也丰富了其多重的内涵。
, F+ e+ e$ P, l
& O4 n" c' Z% c( p! z/ J# c 无论文学和史学,都把刘备描绘成“红脸”,这一方面由于他曲里拐弯地承继有皇族的血统,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后代,自然比试图颠覆汉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和盘据江南一隅的孙权显得“根红苗正”,血脉在封建制的国度中是很让人看重的;另一方面刘备高扬“仁义”的大旗,尽管人们对他的“仁义”褒贬不一,但总比曹操的“奸诈”和孙权的“猜忌”要得人心得多,也正统得多。所以,应当说刘备是顺应了中国政治的审美需求,或者说是封建典章锻造出了刘备这个人物。 - b2 V5 T/ V4 C4 d& A! l' j6 a% j
7 B5 w" Z+ N& W: O% E% C 但是,人们对这位人物似乎并不喜欢,或者说总是喜欢不起来。于是便造成了不尴不尬、不冷不热的局面。说来关键还在于自身不硬,或者是有明显的硬伤和弱点。
0 ]+ V9 P! T5 ^) z
9 U* [8 G9 G3 g) y 为什么刘备不那么招人待见呢?说起来可能有这么几点:
; y, S9 h+ f3 V5 Z! G+ h
j, i5 x) z- C! y0 C+ P+ M 第一,本事不大。自古以来崇拜英雄或英雄崇拜都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更何况在三国那样一种豪强竞斗的历史时代。古人界定英雄无非几大标准:一要武艺高强。这在冷兵器时代特别突出,是令人心悦诚服、克敌制胜、聚敛人才的资本,当然这之中还蕴含着胆气,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没两下子或松包软蛋,甭说古代,就是现今也不会有人佩服。刘备在这方面似乎就显得“面”了点,除“三英战吕布”时上去比划过几下,基本上没见他展示过什么身手。喜欢看“打仗”的小孩儿不喜欢他,长大了自然对他也不会有好感。二要谋略过人。打仗不但要凭勇武,还要有计谋,排兵布阵,战术安排,“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得动心思,有点花花肠子。不但作战,还包括政治交往、人际关系,这之中的说道就多了。谋略跟学问有着不小的关联,读的书多自然见识就广,懂得的道理也多,这方面中国人绝对脑子够用。刘备在这方面又不见长,从“隆中对”开始基本上听诸葛亮的,假若谋师不在身边他自己行事,十有八九要砸锅。荆州失守,他率军伐吴,沿河数十里安营,使用木栅,犯了兵家之忌;一待好几个月,弄得人困马乏,结果被吴军大败。刘备从小不爱读书,学识浅,谋略自然就要大打折扣了。三要富有文采。古人对诗书及文采的要求甚高,无论文臣还是武将。曹操登铜雀台赋诗,关羽秉烛夜读《春秋》,求的是一种境界,要的是一种品位。没有它,就等于缺了魂、少了神,没了高雅的情致和乐趣。此项说起来又不是刘备的长处,很少见他舞文弄墨、吟诗诵词,也不爱附庸个高雅,这下在知识分子中又少了人缘。 ! G" k6 B8 p$ V' F
% v8 E% ]' o& |# n3 a- s/ Q7 c* x+ Q 第二,不尊重妇女。刘备所说的一句话特别让“半边天”们耿耿于怀,那就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当时张飞驻守徐州,因醉酒失了城,刘备的妻子被吕布抓了去,张飞感到无脸见大哥,便要拔刀自杀,被刘备一把抱住,说了这句话。其初衷也不是要表达大男子主义、不把女人当人,而是想强调哥们儿义气的重要性,就跟说你妈和你媳妇都掉到河里先救谁一样,尽管心里想着先救媳妇嘴上也得说肯定先救老娘。但话说出来了,就特别招人家反感,女人如衣服,想穿就穿,想脱就脱,太不像话了。中国的男人也怪了,在外头窝窝囊囊,回家却摆大老爷们儿的派头,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且刘备的“衣服”特别多,有人专门统计过,他前前后后娶过七八个老婆,什么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吴夫人等等。什么东西一旦多了,都不太珍视,就欠让他打一辈子光棍,那样讨个老婆肯定得宠上天。但也怪了,越这种人越有桃花运,有女人缘,居然能娶一屋子老婆,但却遭到了大多数女人的唾骂,这一来得罪面可就大了,女人可比男人难对付。
" n9 e" C' y0 T/ v! x3 ]/ j2 Z6 w7 U# z+ p
第三,虚情假意。刘备做什么事儿好像总有点儿过,照现在的说法是喜欢“做秀”。也不知道是真为表达诚意,还是装出来的,总让人看着有些不大舒服,假惺惺的。尽管是撼天动地的壮举,也不太容易让人接受,更无法受到人的敬佩。曹操统一北方,挥师南下进攻刘表,刘备受刘表之托守荆州。曹军压境,刘备被迫转移。逃离时不但有军队,还有归附他的数万民众。按理说,光军队走也不一定甩得下曹军,老百姓扶老携幼、拖家带口,一天只能走十来里,两下就得让曹军追上。有人劝他别顾那么多了,逃命要紧。可刘备说成大事者必须以民为本,这么多老百姓来追随我,不能撇下他们不管。直到曹军杀来,才带着几个部将突围,即“当阳之败”。赵云见刘备的老婆孩子没跟出来,便冒死杀入重围,救出了甘夫人和阿斗。刘备见到儿子并没有显出高兴,而是把他摔在地上,说为你这臭小子差点损失我一员大将。这举动让老百姓可有点看不过了,于是编出了个歇后语: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鲁迅对刘备死瞧不上,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7 W- v: Q9 Q: V2 r' o4 d9 R ! n9 w8 ~2 P' A; P, o2 D
刘备为什么能成事 * e4 Y! z, E* ?5 ^
- @; D% X) V- p& U
说了刘备这么多缺点、这么多不招人待见的地方,就需要反问了:为什么这么个人就能做成皇帝?论能耐不大,出身也不显赫;玩点小伎俩一眼就能看穿;没有什么势力,基本上属于白手起家,空手套白狼,可他就愣是成了,而袁绍、袁术、刘表等豪强却纷纷落马。这就耐人琢磨了,凡成就大业者必有其过人之处,而且刘备成事比着当时那一拨人要难得多得多。透过他那些不招人喜欢或者说有些遭人误解的地方,会发现他身上的超绝之处,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和达到的。具体讲,就是百折不挠,爱才容才,讲究仁义,他做到了极致。 ' d2 r7 @1 ~& h- z2 H+ c
& E% t2 E( s8 N4 |
首先是百折不挠。刘备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历尽坎坷,磕磕绊绊。他少年丧父,与母亲靠贩鞋织草席为生,说是远支皇族,其实一点光也沾不上,与曹操、孙权这样的“干部子弟”和富豪公子没法比,奋斗的起点要低得多。因为生于这样的家境,他不太爱读书,喜欢溜狗养马、听音乐和穿漂亮衣服。他平时话不多,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侠义豪杰,年轻人多喜欢跟他交往。史书上这些记载,多少带有点儿贬义,照中国人的思路,属于那种不安分的,但隐隐能看出他的志向和感召力。
# B( T& B2 Y7 [- R6 U, `5 C
* A {2 S: u2 X9 u- P 天下纷争,他参与其中,估计比当初胡传魁也好不到哪儿去,“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只能东投西靠,到处给人送笑脸。他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慢慢积攒了点实力,也显示出政治上的才华。他隐忍,决断,刚毅,坚韧,说白了就是能装孙子,多周旋,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要叫别人早灰心丧气了,但他能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至于他开始是不是就有那么大的抱负或野心,谁也说不清楚,倒是被曹操看出来了。曹操这家伙眼毒,说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弄得刘备惊慌失措、落荒而逃。 : d, Y; U6 v, c+ I* f
. G7 A6 S. W! }
刘备赤壁之战联合孙权打败曹操,确立了三分天下。跟孙权借了块地儿算是立住了脚,而且死皮赖脸就是不还。之后他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的政权。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他当上皇帝也没享什么福,劳心受累,东征西战,其意志品质就像东北话“钢钢”的,《三国志》评价他:“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为那些在底层的打拼者树立了榜样。
) j: n7 j e0 I1 i: I* ?0 ]
% U( @5 M _- O, A, O$ { 其次是爱才容才。要成事儿,光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不行的,必须有人帮衬,使用人才。刘备爱才是出了名的,最典型莫过于“三顾茅庐”。为请诸葛亮出山,他带着关羽、张飞顶风冒雪跑了三趟,两次没见着,最后一次堵住了,老先生正睡觉也不敢叫,在外面候着。好容易醒了,人家又是伸懒腰,又是打哈赤,再来两句诗,关老爷和张老爷早不耐烦了,这谱忒大了吧?但刘备能耐住性子,显出了他的胸襟和气度,求贤若渴啊。结果诸葛亮真帮了他的大忙,帮他做了皇上。 ' p0 X( n# k; E) v+ n, ~
6 @$ y2 h( a. w% v+ @* l5 v- @
爱才还得能容才。凡是有才的人都有点个性,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能容得下才,才能发挥才的作用。这方面刘备做得特别到位。他请出了诸葛亮,就放手让人家干,基本上是抢了他风头,这在君臣关系上是特别忌讳的,但是刘备能做得到。而且别说生前抢他的风头,就是死后,成都明明是他的坟,诸葛亮跟他埋在一起,不叫刘备庙,而叫武侯祠。有人说他这皇上当得窝囊,其实是当得大度。
5 y* e. w4 C3 F0 E- l- N% x; N; d: ]7 @+ z
再就是关羽,才就别说了,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就说那相貌,丹凤眼,赤红脸,长美髯,绝对胜他多了,但刘备不在乎。关羽刚愎自用,生性傲慢,刘备能容,即使他犯了放走曹操那么大的错误,依然能容他,可谓宽宏大量,容人容到家了。在这点上曹操可就差多了,曹操爱才,也能用才,而且不拘一格,文人武将,耿汉叛贼,他都能用。但有一点,你不能超过我,功高不能盖主,别在他跟前抖机灵,否则格杀勿论。他身边几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崔琰、荀彧、祢衡、孔融、杨修,都先后死于他的刀下。
: A' G9 I; O% p6 \3 q; B9 o V# K6 S: p8 X4 v! w) `; u
正因为刘备的爱才容才,许多盖世之才才能聚集在他身边,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干,助他成就江山。诸葛亮一个乡野闲散之士对他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拒绝曹操高官厚禄的挽留,毅然归汉。曹操成就的是一世君主或英雄,刘备则成就的是一个团队。有人虽在名望上盖住了刘备,但也帮他承担了错误,他打拼天下,建立蜀汉政权,似乎没有哪件错事记在他的名下,这叫会当官。
$ B* I: W: v1 ]$ A
0 m# n& t) p6 t4 F9 ?5 R r 第三是讲究仁义。广施仁义是刘备取得成功的旗帜或标志。出道伊始,与关羽、张飞桃园拜把子,可谓情深意切,亲同手足。关、张都属于那种不太好调教的主儿,能耐不小,个性挺强,绝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但刘备却把他们拿捏得服服帖帖,与后来“加盟”的诸葛亮、赵云、马超、黄忠等人的关系处得也还行,他靠得一个字:“诚”。要打造一个团队,必须要有好的内部关系,刘备以诚待人,把君臣关系看作是一种哥们儿弟兄关系,就使得他很有凝聚力。这点又不像曹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臣属可能怕他,但却不一定服他。 9 r& a, \! H' M& Y4 m
# F& J. g5 G' X V) Q3 h 对外人和对老百姓就别说了,刘表招他到荆州,要荐他为荆州刺史,别人劝他正好趁机占取荆州,他认为刘表待人不薄,不能做那种忘恩负义的事儿。对老百姓讲仁义的事例就更多了,刘备经常讲:“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曹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曹相反,事乃可成。”刘备广施的是仁义,收回的是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刘备做成皇帝就不足为怪了。 & }" i/ ?% r9 D9 ]7 b
) ]' S# I9 B! D0 _' a7 ]
这里需要讲一下刘备的虚伪。刘备讲究仁义并无争议,但很多人认为他不实诚,虚情假意。应如何看?首先说他是个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暴露在公众和历史面前,尽管有些事儿做得有些生硬,甚至笨拙,但他毕竟做了,而且一以贯之地做着,这恰恰证明着他的坦诚;其次他是个政治人物,合格的政治人物是不能徇个人私情的,以民众及国家之情来处理儿女情长,就显得有些不近人情,甚至虚伪;再有就是人们总认为乱世出枭雄,这些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按规定路数出牌,狡诈和奸猾成为正常,诚信和仁义反而成了虚伪。还其本色,或者说给他以理解,是必要的。 # h6 y( }& j0 n; R
! ^2 v+ }7 Y% B, t5 @; B6 _ 说说“城府”
; y _' A# G8 _3 ~3 c+ f. u
. q7 d. y: \+ ^7 U: b 评价刘备恐怕都有一条,此人城府极深。城府是什么呢?是指待人处事的心机,说白了就是心里装得住事儿,有什么不轻易表现出来。心里咬牙切齿,表面没事儿一样;内心鸿鹄之志,人前装傻充楞;你这儿急赤白脸,他那儿推拿太极。这当然是一种性格,按现在说人的血质是不一样的,有的一点就着,有的三脚踹不出个屁来;有的总是心潮澎湃,有的一贯心静如水。大千世界,人的脾气秉性各异。但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在政界,就值得把玩了。
) N! A5 Z) E1 K* ?
' q; L1 @! Q+ N2 V4 T8 H 刘备从小就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当然这有两种理解,一是当时与他交往的多是一些混混、无赖,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不跟他交往,层次高的他又交往不上,所以,跟这些人没多少话可说;二是从小就显示出政治家品性,不能什么话乱说,嘴上不把门,贵人语迟,一言九鼎,祸从口出。这可能就是今后成大事的潜质,或者说是有城府的一种最基本表现。 5 K- y& P" s W+ M- U% k1 p: e
( K+ k$ v7 J: P2 m+ J
刘备的心思特重,陈胜、吴广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在嘴上,他却把它装在心里,更何况他还是有“种”的皇族远支。心思重才能想得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才能坚韧不拔、忍辱负重、冲破艰险,达到辉煌的彼岸,才能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亲人,特看重哥们义气和百姓的拥戴。 % n" \: Z3 i' u+ U% m
' i3 D/ L# V% c0 i 刘备特别能装,他装过死,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过;他装过弱智,在曹营显得无所事事,整天摆弄菜园子,捉虫子浇大粪;他装过懵懂,曹操跟他青梅煮酒论英雄,他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上了,还跟没事儿一样;他装过无辜,曹操抓住吕布,本想把吕放了,刘备悄悄跟曹操说你忘了他怎么对待丁建阳和董卓,这二人都是吕的义父又都被吕布所杀,结果曹操斩了吕布;他装过健忘,他跟孙权借荆州,人家三番五次找他要地,他总说想不起来了,弄得孙权一点没脾气。 6 R0 c$ u8 N, g" [# D/ @/ r/ q
; H3 t5 O, w7 z3 x* k 所有这些,都是刘备取得成功并最终加冕帝王的手段。设想他如果一天咋咋呼呼,心急火燎,到处显摆,脸皮子稀薄,绝对没有他的江山。他可以说是开创了(并非首创)成大业者或曰野心家的行为及心理模式,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城府”是这些人必备的素质和潜能。
' S+ G& ]) b4 W r# J l- O. T/ u+ {% q
到这里就得往深里问一句了,为什么这些人偏要采取这样一种行为模式?阴了巴叽,暗地里使劲儿,厚着脸皮,难道就不能阳光点儿?就不能斗在明处、活得有尊严?这显然是不行的。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允许他们那样做,那样做了只能一事无成。在集权专制的条件下,你要想获取权力和地位,就必须采取非阳光的手段,阴险、狡诈、残忍、无赖,成者王侯败者贼,不成功便成仁,于是就演出了一出出阴险相争的恶剧。它尽管也塑造出不少豪杰和英雄,但那只是恶剧的陪衬。 / Y- x7 a* V: @1 f A) D
* X N0 k/ c4 u/ o0 n! y
所以,是历史和政治要求刘备等人去那样做,返回来“城府”颇深的刘备又造就了历史。正基于此,无论是对其人格还是细节上的探讨,都具有了批判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