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尪痹病因病机浅析
/ t, Q) Z2 N1 S1 h/ K
7 ~* R: \. Z2 i关键词:尪痹病 . ?. t# D3 K6 h6 x
( g) T- }/ O+ o% E) `/ ?) G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称为?痹,其病邪多深入经髓骨骱,疼痛较剧,缠绵不愈,以至关节畸形废用,治疗颇为棘手,其病因病机有待于商榷完善,笔者试作以下浅析。
/ @# Q4 I0 o/ ^! P# o
! {- N- T- b- e- E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z# t. \" b8 T. V# `
8 D; r' z( @- U* u* m6 ~5 B C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有记载,如在《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云:“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诸肢节疼痛、自体?羸,脚肿如脱”。《千金要方·诸风》中说:“夫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差跌”。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云:“白虎历节,由体虚之人,将理失宜、受风寒湿者之气、命名筋脉凝滞、血气不疏,蕴于骨节之间,在病名上常称为“历节风”、“白虎历节”、“顽痹”、“肾痹”等,近代北京焦树德教授把痹证表现为久久不愈,发生关节肿大、僵直畸形、骨质改变、筋缩肉卷,肢体不能屈伸等症患者称为?尪痹。目前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 确定其病名统一称为?尪痹。: h" {. J# Z P1 C' _, l5 N
" K: y7 ?; w I' L7 b9 W
2 病因病机, a+ v! T; N4 X, b
# c$ }$ w& a3 ~; S' N
自“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及“五体痹”、“五脏痹”等学说以来,被历代医家奉为认识与治疗各类痹证的基本理论。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各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大多数起病缓慢,由于病程的不同,累及的关节和严重程度不同,临床上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隐匿,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与许多其他痹证相类似,一些急性起病者,又往往表现形式多样,在中医直观范围内以证候为主要依据的诊断学,很难确定?痹在中早期阶段与其他痹证的区别。若不能在临床上对?痹证候有正确的识别,则难以确定其?痹的病因病机,其结果只能将?痹与其他痹证混为一体,用同一病因来解说各种痹证的不同转归,显然不符合中医审证求因的原则。4 Z" s+ q5 z1 Q# |
" a, V3 _- j) w5 I3 i9 ]; i" p: E
目前?痹的辨证基本上仍按一般痹证的方法,从外感六淫和正气不足(正虚邪实)等方面来进行。例如1983年在全国痹证会议上确定的痹证分为 [1] :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肝肾两虚、风邪偏胜、湿邪偏胜、热邪偏胜、痰湿阻络、营卫不和、气阴(血)两虚,共11个类型。卫生部药政局于1987年根据痹病临床表现的主症,舌脉、次症的不同分为8类证候,近年来各医家对?痹的辨证分 型,虽各有差异,但共同点是这些辨证分型既适用于?痹,也适用于其他痹证。对此中医的病因病机学是否实际上就是症状学,即对临床证侯群辨析后的结论,如对?痹选择祛风、散寒和化湿等方药就是针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病因结论而定的。近年来对于?痹所特有的关节僵直、肿大畸形、久久不愈的新认识,各医家又从痰瘀互结 [2] 、血分热毒 [3] 、湿热留恋 [3] 、肝肾阴虚[4] 、阳虚寒凝 [5] 等方面进行了临床治疗探讨,其中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则肯定了?痹病因病机的所在。
# k, i* u9 z& X8 F2 H
4 O& w* L% \0 c+ {由于?痹临床症状复杂,其鉴别诊断只能靠微观辨证来完成,近年来宏观与微观辨证的结合,使中医辨证更深刻,准确、规范的认识了?痹,通过中医辨证所提供的中药复方,从多因素,多靶点的药效作用中寻找出与?痹的某些相关病因病机。如通过某些药物对免疫的调节,如免疫的促进类:党参、黄芪、仙灵脾;免疫抑制类:雷公藤、秦艽、苍术等;包括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药对类风湿治疗的有效性 [6] ,间接地为宏观辨证提示了热毒、瘀血、正气虚损是?痹的部分重要病因。
5 ^& }; Y$ p# s9 j+ o j) y
1 i8 R+ j/ G0 V* j u9 q9 {另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是一项十分困难而艰巨的工作,一个成功的治疗除要准确的诊断外,还需要正确的划分患者所处的不同病期,因此对不同阶段病期的病机演变分析探讨,亦尤为重要。
9 J( Q. k* g Y! c+ p9 x! X+ k6 g; ^
& ]7 Y9 T; i6 c" B总之,?痹的发病原因究竟是以外邪为主,还是以内因或内邪为主?按微观辨证的观点,在同样感受外邪条件下,仅0.3%~0.4%的人群患有RA,说明外邪只是?痹的一个诱发因素。而内因则是?痹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往的正气虚损,引发的外邪袭感仅是?痹的一个方面,应重视内因中实邪,如血分热毒、痰、瘀血等。目前中医对免疫性、遗传性疾病缺乏系统的辨证施治体系,因为这类疾病已超出了中医证候诊断学的认识范围,继以原有的外感六淫,和内因学说来套用治疗该类疾病,似乎已不适用于现代的中医治疗。回顾自古以来中医学识病的方法是以表知里,比类取象,根据证候去探讨病因,反复从证候与药物的对应关系中寻找出辨证施治的规律。微观辨证的出现,虽然在?痹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上为宏观辨证提供了新思路、新启示,但完全用微观辨证研究?痹,脱离了中医最根本的证候学轨道,不再进行从证候中寻找病因,不进行反复的证候与药效对应的临床实践,意味着必将放弃原有的中医学理论,即使从微观辨证中启示出新思路的病因学,若不符合于原有的中医病因学说,也难于融合现有的辨证施治与方药治疗体系。但将?痹病因病机简单的等同于症状学,则又不能深入其研究,如何从中医宏观辨证角度寻找出?痹的发病病因和辨证施治的规律,创造出既保留中医传统理论又符合于现代医学的病因学说,仍是中医界面临的难题。9 A0 |8 `5 {; F- s% M
/ P" z4 C; i! d. Y- t中医对?痹的全新认识是借助于现代医学(微观辨证) [6] ,因此对于微观辨证的研究,如同单方验方的发掘一样,对于虽不符合原有中医病因学的理论,只要临床有新发现、新疗效,就值得吸取与结合,并融汇于中医自身的理论中。而现有的中医?痹病因学说基本上就是证候分型学,即现有的证候群就是它现有病因病机的所在,只要中医是以证侯群做为诊断学的基本方法,那么,这种方式就会长期存在。在现代医学尚未攻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今天,中医学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中医学对?痹的治疗优势,在确定 出治疗?痹的最佳治疗前,首先权威性地确定出?痹主要病因病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