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31 21: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繆松心
8 k. D- }+ ]$ H% [6 Q6 D7 Z+ _/ c繆遵義,字方彥,又字宜亭,松心其號也。清吳縣人。他生活的時代,大致在雍正乾隆年間,與葉天士、
6 m6 T8 v* `. i/ B% M薛生白、徐靈胎等名醫同時。初習儒,曾任過知縣,但不久即因母病而辭官,以醫為業,與葉、薛齊名。
7 e, g' z4 I) }* n% i9 f7 `繆氏由儒而醫,其醫案見於清末吳金壽《三家醫案合刻》。前些年,常熟江一平先生等搜尋到《松心醫案* j0 c* j1 Z1 w, x l3 ?9 K7 H
》、《三餘紀效》孤本,乃點校出版,使我們對繆氏有了多瞭解一點的便利。 . J b) ~- O+ p( O/ V4 D
繆氏有些學術見解,大致與葉天士相去不遠,以其同時、同地,風氣相染故也。如: % D9 ]" y4 r: U( D5 z
胃不思穀,損門最為可慮。 % v4 \$ o8 ` O1 y/ N0 u
洋參,麥冬,沙參,扁豆,茯苓,川石斛,白芍,香稻葉,藕(《虛損門.嶽案》) & s$ c6 j+ F) m0 Z+ s k" H
誅伐無過,胃氣大傷,不容穀食,大便溏泄,中宮乏砥柱之權,舌絳無苔,柔土少津液之布,脈來數大,
6 \) R8 C" X4 n, o非有餘也,仲景脈法為減耳。以《金匱》麥門冬湯益胃生津,望其安穀:
5 M4 Y2 F4 x5 \7 i% s7 q6 U3 b3 w1 n人參,麥冬,茯神,扁豆,炙草,粳米,橘紅,香稻葉,建蘭葉(《虛損門.朱案》) ' _/ A" @, G7 q8 A: n
勞倦乏力,面無華色,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歸芪建中湯加陳皮。(《虛損門.高案》) : l% H: o; v B ^! q
濕熱流注下焦,濁證屢發,通塞並用方: ' t! v0 Z* X2 m5 V: w0 y0 r
生地,炒鰾膠,豬脊髓,鹽水炒黃柏,木通,螺獅殼,荷花,露蓮肉(《淋濁門.某案》)
* Q4 Q# x* q! n6 I+ I" U他的醫案也有許多獨到之處,如“怪病”(語焉不詳,不知如何怪法)用半夏厚樸湯送礞石滾痰丸,以藥8 a$ Y/ @" M- ~5 e) L% @! {: O
測證,當是梅核氣一類。梅核氣即仲景《金匱》所說“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消痰降氣,自為正治/ J) x1 ~ g) b. D7 t
。但如挾痰火,則嫌其溫燥,礞石滾痰丸甚妙。又如哮喘用白沙必效方(生蛤殼一兩、白浮石一錢、鯽魚. `" v P1 o0 w7 v, D
膽一小匙、蟬蛻四分、枇杷葉一錢),此方他書未見,似其驗方,用藥則新奇靈巧兼之。
+ w) H4 ]& H9 E/ n% e+ `* |0 Z繆氏又喜用膏方,有些慢性病,用膏滋較長時間服用,遠勝湯丸,此亦江南醫學特色之一。如《脫髮門.
! Q% U1 j2 e* B8 _8 E2 \孫案》: ' F1 h0 N/ L1 l0 U$ E; y
發之生,根乎血,其脫也,因乎風,癢起白屑,即風之動,風動則火熾,火熾則血燥,故發脫也。治宜益$ \# J* V" C, c& A
陰兼清肝火以熄風: # g/ F" e$ C- K( s
生熟地,血餘炭,料豆,首烏,阿膠,丹皮,桑葉,菊花,黑芝麻,石決明,天冬,湘蓮,杜仲,夏枯花0 [5 e% y/ S# F2 s9 t
,牡蠣,女貞子,南棗,牛夕
+ @1 s% Y! Y) O- ~, l唯其論證,不肯落入俗套,常“以意為之”,如《虛損門.朱案》雲“姑參造化之理,黃河之水天上來,
3 {, X8 }. `# }' b5 F4 W3 {9 D. T人身則金能生水,水生則肝有制,胃有資矣”,就不免失於迂腐。其用藥也常常“以意為之”,遂開怪誕
2 ?7 s, K! v! B0 Y+ J1 K P玄奇之門,如蜜蜂、桑蟲、雞穀袋、戌腹糧、釜蓋木、石磨鐵心、蟾蜍喉管、鴨血、蝸牛、穿山甲靨、豬
: u* U" H7 o5 g% I8 F- G6 q8 k4 K# f屎,在案中隨處可見,可謂怪之又怪矣。於此,清光緒時餘聽鴻在其《外證醫案彙編》中早就提出過批評
5 C' U) d1 u5 f:“繆用藥專以血肉腥臭,炫奇示異”,可謂先得我心。
* k8 @2 W) t% ^5 J& H+ S/ i又,戌腹糧,十二生肖中戌屬狗,戌腹糧即狗屎中未消化之糧也,注文謂“家狗腹內已消化之食糧”,未
" t4 U$ q9 H7 H9 i' n妥,“已”當為“未”之誤,不知江一平老先生以為然否? + `0 L' i' K8 m3 N
8 D9 [: ^- a1 W5 n
許胤宗 , I% w: K% M& Z* k
新舊《唐書》都有關於許胤宗的記載,謂其“醫術如神”。“神”在哪里呢?史書記有兩條:
( j1 K+ A, W* @' f! _柳太后病風不語,名醫治皆不愈,脈亦沉而(口)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藥,宜以湯氣熏之,令藥入腠
/ w7 J6 L" b& W理,周理即差”,乃造黃芪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其夜便得語。
) a! c! C A+ A% v% X3 f5 A這是很有名的一例治驗,江瓘《名醫類按》、俞東扶《古今醫案按》兩書的第一案就是此案。後來蔣寶素0 i, E X, z4 S: {; @
據此而擬“第一黃風湯”作為中風的主方,王清任的黃芪赤風湯也似與之有關。 4 n4 j1 G$ ^# x! d0 d
另一條記載是: & g. L4 `9 H9 A& O9 s b0 d
時關中多骨蒸疾。得之必死,遞相傳染,諸醫無能療者,胤宗每療無不愈。骨蒸既“多”,又“遞相傳染& I: G2 }- A" n8 J" [# P8 K- \
”,不同於尋常肺疾,故“諸醫無能療者”,而胤宗“每療無不愈”,可見譽其“醫術如神”,洵非虛語
i: {, V3 u4 [/ o5 e5 c- |- ~+ F。 ; M( o% Z0 x z/ A6 o
他的醫療水平既然這麼高,於是便有人勸他著書以貽後世,卻引發了許胤宗的一通議論: n; w& \) y, b. Z) U
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又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可解,口莫能宣。且古人名手,唯是別脈,脈既精別
& L2 k( H( R; W' j A( @,然後識病,夫病之於藥,有正相當者,唯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別脈: [7 Z# w; z) k, H' s9 P
,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於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 l, X) w* o5 O) ~; G0 k
此療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藥偶然當病,複共他藥味相合,君臣相制,氣勢不行,所以難差,諒由於此。
* G/ w5 c' L# P- @* h脈之深趣,既不可言,虛設經方,豈加於舊。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新《唐書》作:今人不善為2 o6 J* Z7 q. V `6 m
脈,以情度病,多以物以幸有功,譬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一藥偶得,它味相制
0 r; A, z# m+ \4 w,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脈之妙處不可傳,虛著方劑,終無益於世,此吾所以不著書也。) 7 b0 {' ?/ B% k k8 n* b
他的意思是:脈要精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非文字所可表達,而要識其病,知其源,又只有靠診脈* q, P& b; F1 C1 ]5 W0 S
。脈的深趣既不可傳,方又有什麼用呢?這樣的書就不如不寫,免得害人。
5 @, Y) u& s: e9 s$ o2 L他所說的“脈之深趣”,今天恐怕不會有很多人理解了,中醫的脈學,正在一天天地失去它昔日的光彩。
0 E K7 b0 n1 v* C6 b! N7 W1 N不過,人間的任何學問和技能,總是可以通過努力學到的,脈學也一樣。許胤宗在這個問題上過分膠著,/ Q! w( @- ~/ y ?# K/ v
故其術不傳,如果史書上不留下一點記載,那麼就連他的名字也不大會有人知道的,這應該說是一件憾事! C& R* s# |$ x6 B% t8 T3 u
。
- a, F7 g; ?! u0 s& e世事就是這麼怪異,有的人身負絕學,卻往往只有片言隻語留下來;有的人不學無術,卻動輒百萬字、幾& e8 @6 T- n# t4 c
百萬字“著作等身”,留給後人的只是一堆堆文字垃圾。
! y Q. t5 ~: {" O# ~! [7 s3 C" |( i: m/ ]
醫生的“外號” . g6 d; u8 R5 M
過去的醫生,除了姓名之外,有的還有“號”,“號”之外,還有“別號”。名字多是父親給取的,“號* }& b' a) c* |. z- M% p- m
”和“別號”多是醫生自己取的。至於“外號”則是病家或後世醫家給取的。取義各有不同,大致上以讚$ W: r/ ]! c0 a- E1 _: \4 p1 p
譽的成分居多。 d0 p* `7 c' r q X" Y/ T- I
以醫生的藉貫(或其長期工作的地方)取號的,如稱醫聖張仲景為“張長沙”,金元四大家河間、東垣、宛" q- H+ r7 c) O b7 ]; H
丘、丹溪亦均以地名。明代王肯堂,又稱“王金壇”,李時珍又稱“瀕湖”,金壇、瀕湖也是地名。人以
9 N2 Q& r9 {0 E& R地名,是非大學問家、大名醫莫屬的。 9 T$ z6 U- l$ y, U3 V( q
有誇醫生技術好的,如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裏的尚老醫生,人稱“老神仙”;清代四川犍為縣名醫張6 @7 ~3 b9 p1 `3 N& X
本元精於針灸,人稱“神針”;江蘇常熟中醫院院長,已故名醫陶君仁,人稱“陶半仙”。乾隆時福建長; d1 I- S8 ^- T3 r+ R. z; }
樂也有一位“方半仙”。四川廣元巿有位蘇子秦老醫生,人稱“蘇半夜”,是說找他看病的人半夜就得去8 r% ^& U- M7 E$ V" T9 k
排隊;明代醫家陶節庵精於傷寒,病人吃一付藥就好,因此而有“陶一帖”的美譽。 3 B3 o# H$ A$ `6 E( g9 l5 N" _( j+ w
有以精於脈診而著稱的,宋代有位醫生叫“嚴三點”(“三點”是指醫生診脈的寸、關、尺三個部位),有5 ?; f) c- {7 X( G4 b& n
了這個外號,他的名字反而不為人知了。元初江西星子縣有位醫生劉岳字公秦的,也有“劉三點”之稱。 ( V! ^0 K4 O+ x! l/ g7 g0 t
以醫生專業上的成就取“號”的,如北京的王鵬飛,人稱“小兒王”,由成都調到北京王朴誠、王伯岳父
8 [$ C5 t: e# Z$ C* X& _子,人稱“王小兒”。
) o3 n7 u/ @8 f5 [3 ^9 y: }更多的是以醫生善用的藥物來取“號”的,金代就有一位善用大黃的“穆大黃”,近代江西吉安名醫肖俊
7 T% P& t7 M! K/ I逸也叫“肖大黃”。張介賓外稱“張熟地”;清代江蘇婁縣名醫方秋崖,人稱“方石膏”;近代北京四大
& _1 T: W1 ]+ g3 K* z' f8 z名醫之一的孔伯華亦有“孔石膏”的外號;以善用附子著稱的祝味菊先生,人稱“祝附子”,雲南吳佩衡
7 h9 q$ w! M$ A也有“吳附子”之名。還有常把幹薑、附子、肉桂等熱藥一起用的,成都的陸鑄之,人稱“陸火神”;“" M9 F, a0 f$ O" h7 t/ g
火神派”的創始人則是清代四川卭崍人鄭欽安;成都三院有位“蔡麻黃”,成都習俗畏麻黃如虎,看來這
5 v" d9 O" Z$ Y0 x0 x4 ~+ S+ I* Q9 f0 t位醫生是敢用善用麻黃的了。上海名醫程門雪則有“程小麥”的外號。
6 D o) w( }6 A, k7 X4 s+ k也有用藥量大,藥味又多,一帖藥甚至幾斤重,外地慕名來診者,取了藥,得買一兩個大編織袋才能提走6 N" c% S4 p- b6 N" {/ u8 B5 g
的,人們就給這個醫生取了“某大包”的外號。 1 J) j- L. {/ O: r% R6 f( X
也有以醫家身體某一特點取名,如今日上海年紀大一點的人,幾無不知的“張聾(彭耳)”者;清代江蘇丹: h9 l9 y, y% s- Z) X
徒名醫王九峰外號也叫“王聾子”。這樣的“外號”,似覺有失風雅。然而最不雅的醫家的外號,是清代
) w2 K8 e8 {' K3 C“名震江淮”的名醫孫宗嶽的,據《睢寧縣誌》載:某太守幼子病劇,延宗嶽治,嶽以手摸之,曰:“無病1 L. N# i6 ]; k1 M# K
,思玩物耳。”詢乳媼,果有銀鈴失去數月,尋給玩之,三日,病若失,人遂以“孫一摸”稱之。
* k2 ?7 R- ~0 w$ _可收拾矣﹗ 6 ? I0 b9 o( t# M1 ]7 r- E
) f- s2 ^2 |# a, h4 F6 W
問疑六則 + W" v9 \, X) v, I
一服還是一劑? + e4 b) Q8 n7 D4 G9 k+ v W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也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規定,凡文中提到“一付”藥的,必須改作“一服”。“一 M( |( T3 P3 X3 _/ \; a
付”是通稱,如我們平常說的“去藥店取付藥”。有的地方,又叫“一貼”,明代余姚陶節庵的外號就叫' h, y, z* C( h
“陶一貼”。《內經》、《傷寒論》均作“一劑”,如“飲以就半夏湯,一劑知,二劑已”。叫“一付”
3 D( H$ E. x6 z( F,“一貼”,“一劑”,都對,唯有叫“一服”是錯的。因為“一服”,只是喝一次的意思,一付藥,一
% [, H5 i7 d3 G6 \9 }般要喝2~3次。如予不信,有《傷寒論》、《金匱要略》為證:
0 e& e0 c3 I7 w* s1 r, r. [桂枝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重- W- h& M2 T# K! N$ z% M
服,依前清;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服一劑後,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9 w7 R% I l% a: w$ \
者,乃服至二、三劑。
7 I! T2 S2 t1 p% M( I9 V& f! v奔豚湯以水二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3 X8 [% C# i Z& ^! o$ f是金匱腎氣丸還是牛車腎氣丸?
* u8 c! q% F* l女兒們春節來香港,我讓她們帶給我一些金匱腎氣丸。藥是“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公司! F: ^1 D2 V& E9 i
”生產的,生產日期是2003年5月22日,產品批號是3010791,但印在盒子上的成分,除金匱腎氣丸原有的
0 H# }$ j, I# m7 Y0 \0 u八味藥之外,赫然在焉的還有牛膝(去頭)、車前子(鹽炙)這兩味藥。這不是宋代嚴用和《濟生方》的1 M; R9 w l0 ]+ h4 O9 V- @9 z. c' D2 k' k
加味腎氣丸麼?(後世又稱為“濟生腎氣丸”或“牛車腎氣丸”)。這只是金匱腎氣丸的加味方,要說這# O- u! {: O. C
就是金匱腎氣丸,恐怕欠妥吧。名滿天下的同仁堂有此錯誤,就更不應該了。
! i8 m3 b' p& n( v. X& _1 ?/ N蔥葉如何導尿?
2 E5 i* E: z: Z; Q許多文獻以至大學教材,都屢屢提到:《千金要方》最早用蔥葉導尿,以解尿瀦留之急。應該說,《千金- u; F0 x- C; w
要方》的這個設想是很不錯的,而且這也應該是醫學史上最早的導尿管的雛形。但是,凡是給病人(特別7 K: t3 ^& ?0 D! S! D T% l
是男性)做過一次導尿的人都會知道:無論大蔥、小蔥,怎麼可能插進病人的尿道呢?難道這世界上真有
# \+ J! J* W2 j. B- o跟橡皮管一樣的什麼蔥嗎?
, j0 u. \% V- J2 t! Z# d) D道地還是地道?
+ I e% g5 R ^" o' g' F9 k$ {9 x究竟是“道地藥材”還是“地道藥材”?還真把我弄糊塗了。 6 {/ n0 E" S, L/ X
“地道”者,地地道道也。地地道道的東西,當然不同於假冒偽劣,是真東西。這麼講,也好象講得通,
( j# F- S9 [6 M5 d8 M但又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兒。
5 q5 y& L8 M9 m. K: S; W6 }陸士諤先生說,應該是“道地”才對,他的依據是《千金要方》。他說,唐代全國分作十個道,如劍南道; r f' T2 r8 i
、淮南道、空南道……,每個道,都要把當地的物產調查、核實上報朝庭,其中,某道出某藥,某藥有某
. I& D1 [- O& P8 a6 f) ?長,選購辨別,事事認真,故藥材乃有“道地”之說。 ( T5 [% G; H. h4 a6 A7 L: L
仲景的生卒年
7 W J9 m6 {4 r' q張仲景的生卒年,由於正史無載,所以一直不清楚,只知道他生活的時代在東漢末年,差不多與另一位名6 q P+ I l1 o+ j
醫華佗同時而略早而已(華佗看過《傷寒論》後曾說:此真話人書也)。最近讀,幹祖望老前輩的《醫書三
; V6 ^. }" a$ \% k& l, p種》,在其中《中西醫結合史》一文中,幹老把仲景的生卒年確定為西元145~208年。恕我淺學寡聞,真/ F% {! `0 j" P8 {" F
不知道老先生的依據是什麼。望老先生能夠指點。
0 `0 t8 ~4 O+ t. E) g仲景做過長沙太守嗎? 3 L6 W: q. N2 i
《唐代名醫錄》首先提出仲景“官至長沙太守”,這本《名醫錄》,我沒有見到過,所見者皆系轉引,不
, I4 ]# m$ A. W+ `" x過從文中提到的仲景“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這些話看,我倒是寧可信其有的
5 P* n8 ^$ w7 ]! R* a* H6 Q9 r,因為史書無載,所以古人有關仲景的哪怕是隻言片語也彌足珍貴。“官至長沙太守”,這句話為後來的
2 |4 h* D6 f1 G0 B) L8 O林億等所接受,這樣,“長沙太守”之說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1 C. q' I2 ^, c& p, O2 ?今天就更是“五花八門”了。如說仲景在長沙太守任內,半個月在公堂審案;半個月,打開大門,在公堂
; S, G3 h& U- Q, O* `1 p, B3 M為人診病,並且還說這就是中醫“坐堂”一詞的由來。我看想像力倒是挺豐富的,就是完全不顧事實,因7 p- c5 k H9 D* ~: T8 D9 {. C
為壓根兒就沒有這些事實。
, l) S* @3 k7 g$ U我從來認為,仲景當沒當過“長沙太守”並不重要,我們尊崇的是他在學術上的成就,而不是其他。就象( A1 K5 j4 u4 e- f
我們今天一提到“北京四大名醫”、“南京四大名醫”,如肖龍友、施今墨、陳遜齋、張簡齋、孔伯華,) A1 k6 ?* f9 ^: y0 h: s- Z
大家便會肅然起敬,知之者更會津津樂道不已。只有學術才是永恆的,其他的,在歷史上都不過是過眼雲
# x) Z! C; R7 s* F+ `3 N2 U7 J煙。
/ ~, G. b/ v# W$ O R( E$ u仲景當過“長沙太守”不會為他在中醫學上的成就增色。仲景沒當過“長沙太守”,也絲毫無損於他的光
& f) t7 ~- H5 Y! Y& f2 F! A) D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