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42|回复: 33

中国的爱情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 19: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5 A* p# n9 m7 p! K5 M- N" o! [, G" }

+ C. I5 D+ N& r9 p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0 m, b; Q% u/ k' D+ i1 e; R7 {: D1 D% u( h4 h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3 O( k( H3 m0 j+ L( y; F/ ^
3 a: P0 s2 h% t5 K% t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0 p" f! E0 W$ Y% k

: D% J" K" q! \/ u  ^: N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 q0 R& L$ U" M; b! z7 B
& g' e1 `& A! Z! w1 x2 w; `  @6 n3 r- A7 [: F7 n! K
6 X! m4 J3 ]+ P# o$ I" D4 Z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 U6 T5 Y: G2 I) \

( e* L) J  ^' l5 j  w" M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 Y+ s9 p( H% Q$ Z5 o  G
2 w6 F! `2 Z% S  P,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0 B0 K/ W/ M3 i3 p& W" v3 [$ J% n

) p3 U7 k$ h- @! E1 H" Q3 _1 S6 k1 h+ m6 \+ b* c& {

3 |0 S8 O* H: G6 g7 z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 p" O1 W% \# I' R& |+ i$ i  E7 ?
" r  v7 G7 ~! ~  v1 _( B" B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D5 g, j* e! y0 H& T& M) N
1 l; ?7 j  i, A% b+ p: ?9 ~5 e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 o9 \) |& b% y5 E# m8 p4 J+ }# j. g) h" [9 `0 r8 V( I' E0 d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 c9 k1 A' e; N' n# O, T
. Y) w) K9 Z: D' D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 M! J5 E, v! a  P  m+ E

6 O1 I* w' y) i3 O0 H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1 n6 X( a/ {0 D/ h: V. E$ @' S" B# i: X, s! c" T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 r: r# \" B3 y* t5 c( K" C5 }! F6 k, B6 i6 V' Y$ }. ^9 ?' Q! m* Q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6 V' o0 s( Z3 B
" Y* w- j" Y5 @2 ?* x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2 D" t9 b  W6 I6 b- g9 S0 ]8 r- {
- p5 Z4 O1 U, S& f  l+ P+ E8 J2 ?  Y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 e$ @9 `3 z
3 D, ]4 G+ ]- k$ D/ a, x
/ U- u0 p3 P% Q4 x

3 n/ c$ B2 t7 J4 e( A2 B( R乞巧七夕的习俗
% i2 ]8 k& v- ^, t* L
) F, l. V  A+ j4 c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 q+ X& Z. Z$ d7 l" `
. R6 Y) c8 d9 P6 P: ]% d4 j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 c! S8 u% p* ]
3 ]$ |. \7 c9 x% L* f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8 C, b: X- G2 t+ x
5 X5 H- x# {9 c' O$ ~" J6 c9 g, `! J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 V; Q- \  U( E/ {" p( F

$ I  K! e$ r! x' N0 S*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 L9 k* B# }2 g3 k+ I! b6 f- Q/ Y' U, ?; S* i* ~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6 \& O; `7 P) o- L* T, ~
2 A* {3 g  t8 P; ?9 s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 q$ Q/ {/ K; f) q% `  V6 W% y% u& i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 |3 `6 `3 f5 F0 s% h  V) f( x; e2 `  }# N( ~9 ?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3 W. m' h, Q3 @1 E& V1 ~
  j( A9 F- w) t2 h9 p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4 Y' D, I7 [1 |. `) Y

9 J: u- i2 J' j8 X( c% n. [+ I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 Z. O8 s/ {# j7 r3 M$ A
8 {  |* U3 o8 t/ z3 R; P  K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 C3 O- I: T9 h; W3 @1 z. A, t/ ]: B- N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6 h5 A7 s! [+ I3 L2 K0 `; g0 S& m) e- ]! Y, A: P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 o) y& T9 x( a4 {% Z, S

# w3 e6 {9 w9 h# R7 }$ c8 y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 G. b9 k/ L* e" o' x9 a
) b1 ~2 b! t4 }! }! F8 Z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2 l- R+ L9 ?4 P! U& ]& f5 O- \: W6 C  ]: Q; B
0 I5 G8 t  ?* E( g

; E5 F1 g- X* s: W0 q8 E9 `) e0 Z: b7 O. P) \  g, L

& B0 _2 z# k; O. L9 E5 T. b7 t0 V6 p4 `
) E5 n' Q# z( P" H       七夕节的诗词
( z7 S+ E4 i0 i$ g0 y

( m7 K( Q9 k7 H6 G4 t5 P
8 N0 ]& I7 b0 B       古诗十九首之一
! \3 U2 {8 l" D

( v+ F0 i5 S# s3 o& p* U& r3 G          (汉)佚名 # T* q  K4 s  n+ j. K

2 }/ K) d" Y& L; P8 i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5 T: I. g1 y. d! g6 F
& O  U, B6 S$ {) u5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 U. e. w$ \6 ~
2 W4 K  O7 y/ E. @9 ~4 N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j( B! Y) w/ j( t* ~$ Z3 \/ w) `: {( h$ d, n4 E7 K& W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U2 |5 g- {8 z9 B+ d0 v9 B4 P
, p& A% w& G  V7 }4 [!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Z3 l3 V- _2 c6 c# q$ a8 S3 \

: h1 `- f. W  T* B0 S: l- a8 Z7 N
3 R# f! K8 Y/ D' o2 K
8 J! r2 g7 a3 b* ^* @7 q                      七夕
2 u& E, g/ E7 |3 D% o0 d+ j5 U
% D1 _7 H) S# U. r* g          (五代·后唐)杨璞
, L% ^0 y$ o1 C/ ?1 d+ L& g) h, V
8 z2 K- r  F1 I4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 r( o+ g2 k" e. ?- C( {: Y4 r, n3 {" z3 q9 I) D  }7 L& [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2 @/ v( n6 t8 d. q! \6 R- J" l! B' f. z6 J  q. f2 a, r0 c

" S: g8 ~  @  b5 D' |0 t& {& c" x* V9 Z# |3 W5 M2 S, N' K8 u
                       七夕
3 C# F: g0 c' }: b5 _: h' @5 H2 Q! b! O  r& f$ w5 Y
                (唐)权德舆 . q' z' A+ g+ g% t+ x

# }, F5 Q; }+ D, t0 @7 k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 j+ N1 X' p$ N% G) H2 W6 \

, t+ ]2 P( Z& o" n( b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4 L$ f$ d& J8 r1 K- l' t
- m( q) r# E0 s! i  ]: u

( Z7 Q8 {; @' n$ ]7 {' ^9 U4 _
/ d  w1 H( p$ F$ T- q+ Q7 Q2 b                        七夕
9 i' J* D0 I2 j) s7 z4 C# u( B+ E* w: _
                  (唐)徐凝 5 \4 R6 T3 G% A6 i, @
7 }/ C1 i: v! s: P; D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 X5 d2 b# z1 {/ e* A

$ ]+ ~4 `; k+ I0 R9 |7 y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 o( c3 I* `5 A) K" }0 K! |4 j
2 u% b) N6 g3 `8 J# f$ I. O8 U
) ]2 e2 ~& q3 o' _* ~
                       鹊桥仙 + b, t. ?* `& Z& \: {8 K

0 }- x( ^. }8 M; g+ o                  (宋)秦观 7 a$ ]* \" Y( r1 a0 [! G
+ y' x  y8 C& f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6 \) J6 {) N0 z2 K1 j2 L8 _/ M) `; L; ?9 @, E9 o9 l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9 p. c* R' h! L- G' C
* U$ V' Q8 H# m) [  `$ x- E4 R1 z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K7 X6 l  ?3 D/ j5 ?
6 {# \( o* Y% e. p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9 \3 t$ Q8 A. e% t1 o/ L8 y! v9 e/ x0 A( ?: J6 b2 G# J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2 f9 y8 ?0 w7 `9 Y+ f+ U0 N0 b5 c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5 w* [) w4 E5 q$ ^
1 i( o: S, h0 z2 X, k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4 O0 }6 t; s0 ]! e; E9 N
6 ~$ r9 z' K/ e5 m  ^8 H) q' B: ~+ i, I, j8 X) o2 ^: [; S
* h) v5 {: i% G  O) }+ J0 L
               韩庄闸舟中七夕
7 }  d& v1 ?' `7 u2 l' B
0 O4 e) H( v  `2 r: }  c! ?                 (清)姚燮 3 ^  e' E2 t# {& e# r

/ s# T% m% @* W6 t! w& w# [, M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 Y! u' }1 ]  S
0 X6 Y1 d  z- b) X, _$ m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1-13 09: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帮着编辑了一下!
发表于 2007-1-13 09: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夕的别称

·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 g" F' @' N( F6 T: _' @# m( _+ i1 c+ J6 E6 G
    ·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0 B  Y2 T1 {9 W' C
* a. o+ n8 Y0 k7 `    ·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 j4 L- `" D  ~( ?; I

! e& L+ @- ~* h* i$ }" i8 j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 l; f: {4 \  Q& }

7 @) }9 I' }9 I    ·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 `. x7 k3 s2 }6 W4 x9 d

! Z3 b$ `; `4 @7 V    ·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9 g" y$ h; d- L: V. c( j5 O9 y4 Z2 r' m( Z$ [! x0 ?
    ·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 z: [$ G8 }- J7 r7 |+ {5 n
+ p7 Z+ J+ x$ F. ?7 T, L
    ·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f7 R; O' t* L
1 R7 B8 Z& J& B
     # [5 s9 I1 u! q6 B; s: F9 ^% P- P& ~
                                                                                                                                                                             ( ~5 ^3 B5 Q7 x6 ]

5 c$ ^/ O3 \1 w-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3 10:28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1-13 09: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夕节的形成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早称为双星节、双七节,自汉代起称为七夕节、乞巧节,到唐宋时,又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O7 S* \2 o4 M3 Y
从七夕节最早的称呼来看,其起源糸由星名衍变而来。
0 L0 X0 S7 g: Y5 Z  H) T汉代以前,牛郎称“牵牛”,它与织女不过是银河两岸的星名而已。
1 {6 I' \: x9 C- M" {它们之间既无故事情节,也没有七夕节日之说。
1 r0 f5 I- u$ m/ |! q二者七夕相会的传说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漫长过程。
发表于 2007-1-13 09: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的长期安定,过去那种为统治者服务的“天神合一”思想不再是神话故事的唯一内容,一些反映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热切渴望的神话故事的越来越多。5 g9 b4 V2 s7 ^, y
正是在这一时期,牛郎织女由星名演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并且被注入节日的内容。
( C3 b" k' ?4 _2 F1 J% S《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最好的佐证,说明其以广为流传。5 }8 C# s0 o% \1 J
同时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乌鸦填河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8 C2 r' b0 j( G+ _
在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看织女星和穿针、曝衣等文化习俗。
发表于 2007-1-13 09: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
. N! U8 N; e& m/ B8 w0 M《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 a" @* i  ]0 M1 y3 t9 W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9 t. {, O$ f1 a8 z, T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 A5 j, @2 e9 M3 E5 K
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朝。
9 s$ g: y( {, Y& }+ W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
1 [7 Q* `1 C9 I" N9 i: Q特别是吟咏七夕的诗篇更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仅千首。
7 _- O/ Q. r- x. ]$ V8 d" g' V比如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
* q9 y% y8 Y; I: u) U8 J- h# A; ~祖咏同题诗亦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1 z& o$ l) @: Y

8 n4 X% D& Z: @: g[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3 10:01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3 10: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代以后民间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完善,并有了新的发展。
' ~$ u* a9 [8 L- F' L) u8 h" N7 @& a& V最突出的一点是增加了男孩儿祀牛郎神的习俗。每逢七夕,便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开始,连续数日。) u3 Y; M. u4 C2 `  R: @( t# N
到七夕之夜,小儿则置笔墨纸砚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小女孩则至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
8 v4 D* J; R3 w! T0 A9 e  a杨朴曾诗云:“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梅尧臣诗云:“古来传织女,七夕渡明河。巧意世争气,神光谁见过。隔年期已拙,旧俗验方讹。5 \& f4 z4 R9 u4 A
五色金盘果,蜘蛛浪作窠”。6 \+ `" a6 B; ~9 _  d
5 j. ~% s3 _/ R! w) ]! D% W
     
发表于 2007-1-13 10: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
4 v( t- v& m+ Y, S: Q) j% l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
8 ?. f" C4 m# H. U6 V- N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4 |/ z( b: o; f) u据《清嘉录》载,百姓用巧果或偕花果,“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18 20:31 , Processed in 0.03267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