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22: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37)/ [  ]+ m7 {3 {1 F$ y1 Y+ c
  
, U" Y) t" `2 a: k  但不管怎样,公元976年10月20日那个夜晚还是过去了,时间……继续流动,不以任何人的死亡而稍微停顿。
& |( [0 O! u( |, g1 Z  赵匡胤死,赵光义即位,天下第一富贵权柄骤然转接,但一切波澜不惊。在《宋史》的记载中,明确地记录着“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1 h' `8 _/ ^- n( @
  就是这样的简单,赵匡胤死了,他的二弟赵光义即皇帝位,其间没有任何的蹊跷、謎团,更没有任何人有过什么异议,或者不寻常的举动。0 l3 ~! G+ t: G+ _3 G+ H0 l
  因为,紧接着就是“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之后,“群臣表请听政”,而赵光义“不许”,“宰相薛居正等固请”,赵光义才勉强同意――“乃许”,并在即日起,“移御长春殿”。# L- T, J* N( Q: s; [6 U
  他是合理合法的皇帝了。! X! _/ D" O7 z
  而对于赵匡胤,人世间给他最后的一点印迹是“群臣谒见万岁殿之东楹,号恸殒绝。”只是一片哭声而已,紧接着就是商量怎样埋葬他了。而那极其的简单,在中国都执行了上千年,是一整套完整的、规范的专流程作业了,真是再容易不过。
$ N! x4 A: S* o' w; x4 P2 v: v  给赵匡胤定庙号,“太祖”,无论如何,谁也没法否认是他亲手开创了宋朝;给他定谥号,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而《宋史》中给他的盖棺定论是――“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 ^8 @$ `4 F1 l  以上文字,取自《宋史•太祖本纪》,看着像是极力在为赵匡胤歌功颂德,可是古人文笔精妙,尤其是此文为元朝人所撰,是好是坏,褒贬之间要细细的玩味。比如“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 o1 ~3 X4 S+ [* E
  只说了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而武功大治则一点不提。这说来似乎也无可厚非,谁让宋朝在武功上一败涂地呢?而宋朝的朝政制度,尤其是军事制度,绝大部分都由赵匡胤手创,并且一以贯之,三百年不变的。
3 Q' W. q' r& B6 }$ p& j8 y  以元朝人的胜利者身份,能说出这样的话,似乎已经非常的厚道了。但真的是这样的吗?总体说来,赵匡胤温和而不酷厉,貌似总有些妥协,不那么“英明神武、干脆利落”,在他的身上,没有太多的热血式的传奇。但是一切都平稳和谐,想像一下,我们的生活还需要什么呢?
' o. e! X1 |# G! j  _$ Q, U  你希望像契丹人那样,或者像五代时那样,每天都握着刀剑讨生活吗?8 d& [! @( d* L6 A* X- U
  何况这里面还有一个巨大的区别。要知道,赵匡胤的生命是被突然终结的,宋朝的国运、权柄,它的施政纲领,也是突然间拐了弯的,这甚至带动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命运跟着一起滑向了一个不可预知的境地。2 \/ ?5 e" X) k7 W
  这一次的巨变,一直影响到了此后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直在东亚洲处于主导地位的汉民族不断地没落、衰亡,直到第一次全国界的亡国……它造成的余震,甚至一直波及到了我们现代的每一个人心理状态。
; u! e+ G3 f" k* ]3 \) ?9 z  曾经亡过国的民族,曾经全民族称“奴”的民族,被元朝定为“第四等”人的民族,此后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消除心底里的阴影和屈辱……+ n2 p/ E* H. k% h# z
  而这些,都随着赵匡胤的突然死亡拉开了序幕。如果他不死,如果他还能再多活几年,事情还会是这样的吗?
; @6 a; S& g% b. j9 @  这是一个绝望中的猜想,注定了没有答案……在当时,也没有任何人能预知到这一点。每个人都争着擦干了眼泪,向新一任的皇帝聚拢,去进行下一轮的权力游戏。" S# w! ]- d# H) O  e% X! A. x
  公元976年10月21日之后,赵匡胤冰冷的尸体躺在棺柩里,被孤零零地安置在皇宫的一个角落,要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公元977年的4月27日,他才被运往洛阳,葬入由他本人选定的陵墓里。
- w5 }1 ]* F  s# V5 y  他死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当他落葬入土为安时,他的故乡洛阳已经春满人间,柳絮纷飞了……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8 O( n' m' I# _0 Y
, Y8 l) E4 v$ B
  连载(238)
& P0 j  R1 o9 E0 z) P& {9 n  4 K7 }' E  {$ U- y
  《如果这是宋史》――赵光义卷
* {* J, x4 C+ n4 B  E  7 v- Z5 X' [2 H' e. }: j$ P
  当很多年以后,当年青时“隆准龙颜,往之即知为大人也”的赵光义终于老了,终于“身带旧疮,每年发作,痛苦殊甚”时,他回望前尘,遥想20年多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他会想些什么呢……( `# q$ M1 [7 w# l) y# e5 N; {  \
  “当我全身心地追求一样东西,而终不可得时,我知道我会痛苦;可今生将尽,岁月蹉跎,我才终于明白,当你全力以赴,付出所有才得到那样东西时,或许会更痛苦……你会发现,那样东西并不是你想象中那样的美妙。可是怎么办,难道能放弃吗?如果重回当年,我真的会改变什么吗?. ]( ]% u8 K# w# `
  不,就算它不够好,可仍然有那么多更糟的……那个冬天可真冷啊,哪怕它是一团火,我也要把它紧紧地握在手中,不给任何人抢走它的机会!”
6 k. X! x0 k$ w' m2 T  m  
6 P  H3 t. M3 L, k& T  公元976年10月21日,宋朝原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在其兄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灵柩前继位,成为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1 X! e  ^( k* v6 ^9 D  一切顺利。
$ P+ x. D5 Q6 E% y1 p3 K  不管此前赵匡胤是突然暴死,也不管赵匡胤的亲生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已经完全成年,且未闻失德,赵光义都没有任何争议的,更没有任何纠纷的登上了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
, \) o% `' m; B1 s7 ?$ i4 t/ d$ v  仿佛人心所向,理所应当。对了,他还有他哥哥的传位遗诏,一切都显得合理合法,圆满得就像当年陈桥兵变,他哥哥赵匡胤进入柴荣的皇宫时,也有人拿出了幼帝柴宗训所写的禅让诏书一样。所以,挑不出任何的不是。
2 |( P/ a" W& \8 `0 ?' w1 F  但真的是这样吗?
8 b9 h7 p' w1 H8 s3 x+ M  史书上的记载先不忙翻阅,野史里的传言更不足采信,如果真的要找到些让人信服的证据,不如来听一听赵光义本人怎么说。) K( M0 i+ C; F8 \. R1 o
  赵光义在晚年,至道元年(995年)10月,曾对大臣说――“朕……继位之初,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政,以其习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于是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至于二三大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为异。”3 a* x* n+ |' [4 W7 a
  这其中“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是地道的吹牛,因为他在当天的开业大典上,当着天下所有臣民们的面,宣布的《即位赦天下制》是这样说的――太祖“猥以神器,付与冲人……凡开物务,尽付规绳,予小子伋绍丕基,恭禀遗训。仰承法度,不敢逾违,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前旨,同守成规,庶 冲人,不坠鸿业。”) b2 V, U8 o+ b- N
  冲人,即小孩子,他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什么都不懂,全凭死去的大哥作主,才勉强登台办事的小娃娃,他保证什么事都会踩着他大哥的脚印走,“尽付规绳,不敢逾违……”之后才敢谈一下“不坠鸿业”。
, g6 Y; q3 A, b$ A- T. `' x" S  从哪里来的“革故鼎新”?真正说露了嘴,到了老年忍不住诉一下苦情露出的真相是最后的那一句――“至于二三大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为异。”4 W# d* h" \! x  u  u4 ^
  当时有人反对他,而且是太祖朝里的“旧德耆年,二三大臣。”而他自己也承认,这些大臣之所以这样做,也“不能为异”,都是情有可愿的。
, o% V9 s1 n! @# g  只不过当年的工作做得实在到位,把什么都盖住了,那些人是谁,曾经做过些什么,都再没有任何人能知道。人们所能看到的,是他登台伊始,就大赦天下,并且马上给皇室所有宗亲加官进爵。
8 R! t3 ]% C& `9 l* y# @/ U5 ~/ H  如赵匡胤的皇后宋氏,加封为开宝皇后;其长子德昭终于封王,可惜,只是武功郡王,连个亲王都不是。官职从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改为永兴军节度使、京兆尹兼侍中,注意,是改,因为官职不升反降了,像检校太傅这样的头衔要等到两年之后,德昭再婚时,才重新颁发。唯一的彩头,是他位于宰相之上。可具体要怎样才能居于宰相之上啊?可以事事都管着宰相吗?
2 [, d& j3 L7 T; H% l* w% L  开玩笑。3 f' Q, |$ c8 l% ]* i0 G& P  Q
  太祖的次子德芳,由贵州防御使升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并同平章事,他倒是真正的升官了。而最大的彩头给了现任皇帝的三弟。这时的“光美”再一次改名,从此叫“赵廷美”,此人一步登天,由原来的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升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位于宰相之上。
; f& s* N' q7 R; o  并且从这时开始,赵匡胤的儿子以及赵廷美的儿子和皇帝赵光义的儿子们并称为皇子,赵匡胤的三位女儿,王、石、魏氏三公主并称皇女。
; e8 v6 c# `$ X; V  平心而论,以上的条件,赵光义已经让步到了悬崖边,除了最后的皇位留给他自己之外,已经把什么好处都推给了旁枝的亲属,尤其还有皇位在他之后的继承权。所以,德昭、德芳,还有廷美就都满意了,因为他们都非常的平静,平静到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的记载。
" I5 l6 J' x2 A" |7 |) Q; {4 S  但这不是真的,不管赵光义怎样隐藏危机,怎样改动史书,他都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漏洞。政局可以安定,甚至可以摆布,人心可以压制,也可以收买,可是环顾当时,还是有一样东西是那时的赵光义所搞不定的。0 j/ k" ^, p& ^/ o; A8 O
  这是股力量,它可怕并且敏感,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只要有一个稍微冲动的异常就会把它突然点燃,而一但它发作了,就会让宋朝的天下瞬间四分王裂,无论谁都没法收场!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22: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39)0 y: L* Y# l1 d/ |% h4 Y" ]
  
3 ?! n2 J$ r, @' @  是军队。此前完全听命于赵匡胤本人,除了赵匡胤之外没有任何人能调动一兵一卒的宋朝军队。0 Y* Q* E: o8 H! P6 l/ {/ Q& F: M
  这时候是当年的10月末,在2个月之前,宋朝征调了绝大多数的禁军分五路进剿北汉,也就是说,在赵匡胤暴死,赵光义越侄登基时,开封都城内的军力是空前薄弱空虚的。
7 O: X2 {! M' t  这时就没法不佩服或者羡慕赵光义了。说佩服,就要佩服他眼光独到,选择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做他生命中这件最重要的事;如果说羡慕,就是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他哥哥暴死的时候,居然正是国都军备空虚,握刀子的人少得可怜的时候。. W2 @! d0 L1 L9 |
  这时要分析一下赵光义的能力组成元素了。他强在哪儿?弱在哪儿?7 |/ |' [2 R/ G  E
  赵光义从20岁刚出头时就当上了开封府尹,此后一直在全国的行政部门里主持着重要工作,至今已经有近16年之久了。他官场经验丰富,处世待人得体,甚至全国一盘棋,他比谁都明白该怎样去下,是当时宋朝的第一号能吏。这都是他远远超过赵家其他男性成员的资本,甚至历史都证明了,在某些方面,他大哥都比不上他。但可惜的是,他瘸腿。; ^3 x" g7 N/ k3 x; k+ F$ [
  军、政不分家,可他只有一手硬。
: ?1 A% s6 |$ h& W% C  也就是说,赵光义唯一的致命缺陷就在军队里。因为他没有资历,更没有军功。而军队是个奇妙的世界,在那里,不管你怎样的和蔼可亲,又或者多么的慷慨大方,甚至哪怕你天生就长了一张皇帝的脸都没有。
1 K2 }8 Y1 N- C  想在军队里称王,你必须要有实打实的能耐,“钱压奴婢手,艺盖当行人。”是骡子是马,你得能拉出去遛遛!! P( \+ F5 Q7 S" W; T7 v! Q; ^
  偏偏赵光义是个斗智不斗力的人。
9 l: j! t& C" R2 [- j' r# }% k  这怎么办呢?想想当时的宋朝北征部队,以党进为首,潘美、郭进、杨光义……个个都是桀骜不驯,满手血腥的人,这些人平时对赵光义都极其的客气,但那时每一个人都对赵光义非常的客气,原因只有一个,他是赵匡胤的弟弟!
" `, {: Z( w) E' |) F9 n. U  除此以为,这些人还在乎他什么呢?这些赵光义都心知肚明,于是这些人就都得远在国境线之外,在北汉境内,既要面对太原城里的北汉部队,更要扛着已经赶到的契丹援军。明明知道了国内已经天翻地覆,皇帝都换人了,可就是等不来撤退的消息。
5 x% N+ T" G/ s) M  等来的,只有一个个严令不许撤退,原地待命的命令。# s" Z8 k) S3 M! P# t  Q2 j3 j
  但小心着,这些人也都是从阴谋诡计里爬出来的,甚至每个人的职业就是盘算着怎样把别人送进地狱。赵光义的举动他们都懂,而他们也不敢反抗,谁让他们的家小都在开封城里呢。但是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千万别给他们那个机会。( ~' Y# X; y6 O4 i3 D/ u9 k5 D
  一切都取决于一个机会――一个人是否会突然到来。
2 i3 @( P; K5 S$ |  这时候让我们回顾几年前那部经典的战争大片《角斗士》,想一下,当罗马的老国王被亲生儿子活活闷死在胸口,然后这位新国王立即出去干掉自己的皇位威胁者,那位飞兵团的将军蒙特西莫斯时,将军的活路在哪里?1 y- k4 q% W/ U2 w/ Z2 h, u" ~
  怎样才能让他在当时的绝境中死中求活,甚至夺取更大的利益?
, t1 Z: b; N& x  u+ |& v  这位伟大的将军选择了逃避,他杀了来行刑的军人,自己逃回故乡。但什么都晚了,罗马的皇帝可以把手伸到无穷远……他沦为奴隶,成为角斗士,最后用民众的呼声,迫使皇帝走上角斗场和他一决生死。
. D. q' y' Z- a: U# L# E& H; Y  很动人,很震撼,但很愚蠢。
% J0 R" ]; J$ n1 L( `: Y1 _0 r  他唯一的生机,既能保全自己,更能保全妻儿的唯一机会,就出现在老国王被害,新国王来杀他时。想一下那是在他的军营里,他完全可以利用军心(后来在罗马城里,他的军队也曾来救他,那时他才想起军队的重要。想必也曾后悔),就算真的是他杀了老国王,他都能混淆黑白,让新国王死。
- c7 @1 w* Q/ g' |& ?  当然,我这样说,是抛开感情谈利益,完全抛开蒙特西莫斯不愿当政的心理。( g( H" a- v8 \3 D8 h) V
  而这时的宋朝军队也是一样,赵匡胤近30年的积威恩德让这些军人肯于,甚至习惯于为他去死,他们只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借口,一个人――德昭,或者德芳。' t" F8 v6 S1 X( Z4 s9 q5 y/ k* R
  只要他们其中的一个突然出现在远征军的军营里,出示一个哪怕是违造的赵匡胤被害的证据,这些人都会为他起兵,杀回开封,夺回皇位。3 d2 {/ |5 V. P8 i1 s1 o
  想一下,在事过三年之后,远征北汉、燕云的军队都会推立德昭为皇帝,从而让赵光义起了杀心,这时赵匡胤在军中的余威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但让郁闷的是,开封,甚至整个宋朝国境都平静得像一潭死水,德昭、德芳,甚至廷美都像在人间蒸发了一样,他们乖得出奇。2 X# x# N* |4 H- ?7 H: }# B' l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每一天的流逝,都让赵光义的皇位变得稳固,直到当年的12月份终于来临。公元976年的12月,赵光义,这位当时全民公认的忠孝仁义,全德全节,堪称人间道德典范楷模的新皇帝,突然做出了一件千古以来,就连隋炀帝这样弑夫杀兄,泯灭人伦的暴君都没有做过的事。
4 f) a( L, j/ d9 G8 X4 n  做完之后,他才敢下旨召回了远征在外的军队。# F0 B2 l7 N( o8 ?; q

1 ?$ n3 V) E7 S9 p7 K  连载(240); Z2 q; V9 b0 ?
  - K! M; A5 {! C
  赵光义把他哥哥的年号给改了。从此公元976年,这一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变得独一无二,它有双年号,在12月以前,它是宋开宝九年,在12月以后,它是宋太平兴国元年。
& G9 H/ M! y5 b; B' n5 o  这事很小吗?' x( a( ~: d; i" a& \! U% W
  也许什么都不算,毕竟它改与不改都不会让普天下亿万百姓的饭碗里多出什么少点什么。但是要注意,我们中国是讲究忠孝仁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万世之根基不变之人伦。在我国的历代上,除了改朝换代之外,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继位者在当年改变上一代君王的年号的。
& A& R. T# D" F2 X& ?  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9 N4 D# o' ]5 D7 R9 j
  可赵光义就这么做了,而且没人反对,至少在宋朝的官方史书里,找不到当时有任何的反对声音。或许这是因为人们还都记得,这位赵家第二位皇帝在刚刚登基时就说过自己是个“冲人”,一个什么事都不懂的小孩子吧。' s5 b* M. V# m
  小孩子不懂事,或者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只不过要注意,这位“冲人”,当年都已经38岁了。4 o. w+ p* K5 I* q' k. l7 B# T7 e
  改完了年号,国都也很平静,这时,赵光义才下令召回了北汉境内的远征军。一个事实已经无论谁都没法改变了――赵光义在名份上完善到了无懈可击。- V# Y: g, O$ S% j
  而且远征部队回到了京城之后,还发现了另外的一些改变,这让他们全都彻底认命了。) y+ ]! ~9 E( L& x) k5 z4 |
  顶层官场进行重组,军方第一要人已经登场――曹彬,任枢密使、同平章事;枢密副使则是以前的三司使,后转调为枢密副使的楚昭辅。
4 W' r( N! F1 a% D2 n  潘美等人唯有仰天长叹,彼等生而幸运啊……像他们这样千里奔袭,异国争战,除了粘了满头满脸的北汉灰土之外,还得到了些什么?可曹彬先生就不一样,他在京城里悠闲享乐,高官厚禄就不求自得。
* R9 G5 J' T+ B  H  但你有什么办法呢?这似乎就是命运。留在京城的是曹彬,而不是潘美。要不然,想象一下潘美在当年陈桥兵变时都能保下柴荣的儿子,这时他会让赵匡胤的儿子吃这样的大亏吗?!
5 ?2 z& c/ N# W8 c  但命运没有如果,不管怎样,曹彬是当时宋朝的第一军人,就在这一年的年初,他作为主帅,平灭南唐,把李煜从金陵抓到了开封,这是当时最轰动、最显赫的军功。而赵光义抓住了机会,用高官厚禄套牢了曹彬,进尔用他控制军队。而曹彬的“良将”本色,让他无条件地服众任何领导,这让他们一拍即合,马上“双赢”。这种亲密的关系一直继续了下去,直到三年以后,那个决定整个国家民族命运的日子的到来……
1 `8 i( T8 J# O. @  军队之后,是政界。赵光义如鱼得水。他一反对军队迁就优容的面目,开始立威。为了震慑天下,他选了一个好目标,赵普。这可真是太妙了,于公于私,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赵普都是他下手最好的,且唯此一人的目标。
2 C6 ^! v! Q7 [$ k9 f, o' i+ a- S  赵光义要怎么办呢?直接派个人,或者干脆自己出面,来个最解气的,把赵普当众羞辱一番,然后要打要杀随心所欲,抄家灭族,杀一儆百,应该说这是最爽的了。: X" }6 p+ [( D1 ^( N* ]0 f
  不过如果他这样做了,连赵普都会对他失望,因为他太不入流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从来不这么干。赵光义天下为公,从不做小动作。他只是派了一个叫高保寅的官去作怀州的知州。怀州,正是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赵普的辖区。5 D  c6 y; ^' ~- u; z
  高保寅刚一上任,几乎连怀州衙门里有几棵树都没数清,就立即上奏――赵普犯规了!他什么事都管着我,我请求按照太祖定下的规矩,“罢节镇领其支郡”!) ]& |2 A1 U" i
  好了,赵普就算有心理准备,都恨得想找块豆腐一头撞死……不是别的,罢节镇、收支郡,这都是他当年给赵匡胤出的好主意,结果没想到他自己也有当节度使的一天……啥也别说了,作法自毙!
& k5 K' d: D. Y) r6 r  但是别忘了,他叫赵普,历史可以证明,他另外的一个名字就叫做“办法”。别管局势怎样恶劣,甚至连皇帝都想做掉他,他都会有办法。+ p; A7 J& \+ X6 x# d) r+ _% a
  他主动申请把支郡权交出去,把自己的节度使头衔彻底变成荣誉衔,这都不算,他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堪称找死的决定。他要进京。9 y5 j: X! q5 V9 S& x9 h% `
  名义是给赵匡胤发丧,为老领导送最后一程。
! |# v" l- b7 t; m8 [3 t1 u5 L, Z, k  这个名义可太光明正大了,就连赵光义都没法拒绝。那么好吧,你就来吧,赵光义磨刀霍霍向赵普,就等着肥猪拱圈送上门。但赵普就是赵普,他来了,却让你没法下刀。因为他挑了个最好的时机,在赵匡胤的其他老同志,如安远节度使向拱、武胜节度使张永德、横海节度使张美、镇宁节度使刘廷让、归德节度使高怀德等人一起来朝拜别赵匡胤,并朝贺赵光义登基时,他才来。4 J3 P  F5 B0 k- W$ L& M
  赵光义总不会当着这些人来砍他的头吧?因为这是“太平兴国”之年啊,要太平,才能兴国……于是赵光义牙齿痒痒的,却只能笑得呵呵的,老同志们都辛苦了,来,大家继续加官进爵――向拱,你和张永德一样,做左卫上将军;张美,你是左骁卫上将军;刘廷让,你是右骁卫上将军。赵普……你嘛,你与众不同,这样吧,你来个最高档的,你来作太子少保,而且我很爱你,天天都想见你,你不用回去了,就留在开封吧!对了,还有,你也老了,别太累着,同平章的使相之权,就不再给你了……1 L/ m- }: t1 p& I; E
  众目睽睽,赵普脸色惨淡,只能躬身谢恩。每个人几乎都有些幸灾乐祸,没办法,谁让赵普当年那么的生猛呢,连赵匡胤有时都得听他的,想必当时都有人在暗笑――太子少保,好大的官啊,可是请问我朝现在有太子吗?你保个什么啊?
/ K6 [4 T) V$ s! y- l: U  但谁也不知道,赵普这时心里简单乐开了花。多简单,就达到了目的。他要的就是丢掉这些烫手的官衔,然后脱离地方,回到开封天子脚下。要知道在地方上,有无数的混帐无赖们,想升官没理由,都在争着抢着帮赵光义找他的麻烦。这样搞下去,终有一天赵光义会理由充分地杀他的头。
! f+ m! Z2 h# {6 Q: B  与其受小鬼的欺,不如直接面对阎王。# J8 _/ [0 e# A" \# B
  回到赵光义的眼皮子底下,一举一动让全天下人都看得见。只要够乖,只要能忍,想必日久天长,赵光义都会下不去手的。无论如何,都比不明不白地死在外面强。  H% m" T  v% g! r3 {
  就这样,赵普被顺利拿下。庞大帝国的第一根钉子被拔下来了,下面,赵光义就该面向整个国家,把全国每一个角落都打上他赵光义的印迹,真正变成宋朝的主人了吧?
( b7 `; E* n  @2 }! {& o  但是别急,在这之前,他还得再做一件事情。
' @+ Z  m1 g; t% p* H6 u  这事说大不大,但历史证明,它足以让一朝兴,让一朝败,让所有人都把你当领袖救世祖,也能让你突然间臭名远扬,每一个人都离得你远远的……针对于这时的赵光义,这事就更加的神秘微妙,处理得不好,别说当皇帝,他甚至都会瞬间身败名裂,被宋朝全天下的子民们视若仇寇!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23: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1)6 v) c9 }* @1 O* P
  / A2 I: E& X0 z2 G  `, ~$ [( I8 A
  在说这件事之前,先把时间往前推移,到若干年之后,四川方面给赵光义上贡,贡品特别了一点,是传说中画圣吴道子的古画《长寿仙人图》。
2 r- ^7 b' ^, a& G  这画非同小可,吴道子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画的大宗师,就是因为他是道教神仙人物境界画法的创始者,《长寿仙人图》现在虽己失传,但应该是他的得意之作。
% k! \) @! P, b  神品真迹,人间难得一见,赵光义立即展画欣赏,就等着自己和这副画突然来电,互相感染刺激一下。却不料他突然间愣住了,旁边的人就看见皇帝陛下神色愕然,连连眨眼,好像有什么事一下子让他突然抓狂,也说不清他是愤怒还是兴奋,反正是连声大喊――来人啊!
% N/ R* H/ i7 j* b" g  “请问您叫谁?”赵光义的贴身跟班小心地问。: D. C: e7 y5 e
  “都要!”赵光义一连声地叫――“军校、内侍、近臣,统统都来,马上来!”
  s' s4 [$ a6 w/ [5 p8 O9 n0 C  结果皇宫里面紧急总动员,所有人一起往他的身边狂跑,瞬间集合完毕,人人都目露凶光地看着赵光义,就等着皇帝说要杀谁。
7 Z$ m. ?. }6 u; j# z2 Z  却看见赵光义笑嘻嘻地把手中的古画向他们展开,很神秘,且更加期待地问――你们看,这是谁?
! U( f+ T* J) T& Q$ O5 h) Q  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仔细看,然后统统地面面相觑,惊异莫名,脸上的表情变得和赵光义一模一样。他们期期艾艾地说――陛下……这,这是御龙弓箭直都虞候戴恩哪。
$ m' X$ F8 `  L+ B' v) a  “对头!”赵光义一拍大腿,哈哈大笑――“就是他。这太神奇了!”
& W! H0 L- q5 r/ L9 ?# T  ^) P  然后戴恩就此平步青云,从禁军的中低层干部迅速提升,直至宁远军节度使。史书记载,当时宋廷举朝都称他为“戴长寿”。
) @+ d, G3 e: C# m' j. b+ R5 o/ {  这事能说明什么呢?似乎很平常,不过是封建君主专政时朝,所有人的福祸生死都在帝王的一念之间这样传统老旧的没趣论调而已。是的,这没错,但是这发生在宋朝,发生在赵光义的身上,就有它别样的意义。
" i9 U8 T& |, Y4 \7 b  它无比重大,说它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并且它还有另外一个让我心醉神迷的关键点,可以说,这也是我之所写宋史,而不写唐史、汉史那样    ,汉人扬眉吐气的历史的一大原因。
# v/ X3 ^1 \* v' \% k1 z! [9 @4 |( e  历史的转折点。
$ G& A% m0 n9 k: u: O% f: ^* g1 P% \  想一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一朝兴,一朝亡,变化往往要在三四百年之间。这期间无数人做了无数的事,从宏观上讲,似乎历史的进程是缓慢而浑圆的,你找不出这个朝代之所以会最终灭亡的种子是在什么时候,被什么人悄然种下的。
( I: g; A0 D: Y- X( p  就比如说宋朝,它那么强的国力怎么会“积贫积弱”呢?那么多的贤臣良相怎么会“冗官累政”呢?那么多的精兵名将怎么会亡国灭种呢?% Y- ]0 k1 A; _& N. T" \, b
  这些事,你能从宋朝的具体国政上找到无数的例证来证明。但是你却绝对没法从中找出来为什么赵光义的儿子会突然间基因突变似的变成了一个神汉,整天整夜地和九天十地的各路神仙聊天,还互相写信,并且还找到了自己的神仙祖宗,盖的庙一个比一个高大,把国力彻底掏空,给后来的神宗留下了空前恶劣的烂摊子,逼着后世儿孙变法求活,却不料适得其反,弄得国势一落千丈,不可收拾,埋下了亡国灭种的恶根;你更找不出来,为什么百十年之后,金兵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攻不破,砸不烂的开封城墙会自己敞开了大门,让金兵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冲进了城里,为所欲为……这些,都要从宋朝的统治者们的复杂脆弱的心灵里去找原因。& T! _" N" P6 l1 M
  具体地来说,就是他们对宗教的狂热式的迷恋。) u4 Z3 a5 X( K
  其实从赵匡胤开始,迷信、宗教就和宋朝密不可分了。从柴荣时期,赵匡胤就从“点检作天子”的木牌谶语中得到了好处,然后在陈桥兵变时,用“一日克一日”的迷信征服了后周的军心。再想一下更早的,赵匡胤最初流浪那几年里,为什么会留下来那么多的与佛教徒有关的传说?
& v: n8 E6 }$ ~" l- a  和尚给他吃的,给他驴,给他钱,再指点他去北方寻找机会……真的是那样吗?不,这是交易。是赵匡胤一改柴荣“毁经灭佛”政策的回报。和尚用宗教的无形力量,不断地完善着赵匡胤仁君王者,甚至天命所归的形象,让天下百姓更加顺理成章、心甘情愿地当他的子民。而且还越当心里越有底――神佛保佑啊……赵匡胤天生就皇帝,跟着他混,绝对没错的……
; d  |, [2 t, L( g* z  而赵光义,他信的是道教。宋人记载,在他刚当上开封府尹,也就是他哥哥才当上皇帝不久,他就派人去北帝宫拜祭一位真君,说赵光义要修庙重饰金身。可是真君突然说话了――“将来太平君主宋朝第二王将修建太平上清宫,”而北帝宫嘛,“此宫观上天已定下修建年月,今非其时。”* I5 F: u! ~5 [  j( F9 _
  赵光义闻报大惊,而听到这个传言的人更加大惊,想必此后他们再看赵光义,二赵的脑袋后面就有一层光华闪烁的光圈了。3 P0 {) U( j* i! V3 _% Q9 G4 [8 r
  再返回赵匡胤风雪之夜突然死亡的往事,那些神怪离奇的传说,其中有些都收入了《国史•符瑞志》里。比如有一位“黑煞将军”降在疻痀县一个平民百姓张守真的家里,自称是天上玉帝的将军,说出来的话“声若婴儿,唯守真通晓”,由于有说必中,从此张守真就变成了道士。宋史里记载,赵匡胤得病后,命王继恩去建隆观设醮祈福,所求的就是张守真所侍奉的“黑煞将军”。史称“神言――天上宫阙己成,玉锁天。而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 X# `  y0 y3 e$ s6 d
  赵光义得位,从此也有了“一日克一日”的天命合法性。
, I7 q4 t% V; w  此后赵光义厚待张守真,为其修凤翔府终南山北帝宫,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平上清宫”。然后历年更修建了“太一宫”“灵仙宫”“上清宫”“洞真宫”,每一座都修得非同小可,不仅动用了国库,甚至还用了自己的私房钱,不管有多少大臣反对,他都一意孤行。
% W+ g2 u+ Z7 }0 A  但那是以后,回到赵光义刚刚登基时,他突然变脸下令――诏令,天下禁止私习天文卜相等书,违令者斩!
0 _+ @' L- w& g+ w" D  而且在第二年,他命令全国运送天文相士等近300人进京,进行分门别类的考试。合格的有60多人,就地留在司天监里干活。剩下的,都在脸上刺字,然后发配到沙门海岛当囚犯。
% h% b8 v  b; {: Y  人心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宗教的力量直指人心--社会由人组成,而人受心灵的支配,能支配一个人的心灵就能支配这个人,能支配所有人的心灵就等于征服了整个社会。
" E  p# O) W0 a; `  宗教是达到这个愿望的最好办法。只有先收笼住人心,赵光义才能进一步去改造宋朝,营造出一个自己所喜欢的,并能得心应手使用的官场。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23: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2)7 R6 o. u1 ?% z) Y' ^3 e
  . R# L7 i. o5 I! ^4 ]
  每一个人都知道,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那么这个天堂的大门,是什么时候打开的呢?+ F! v' ?* T4 [6 K$ C- @' u9 L$ b
  很多人都会指着资料说,宋太祖赵匡胤对文人就非常好了。但如果一直那样好下去,文人绝不会幸福到在宋朝一手遮天,有时嚣张跋扈到连皇帝的脸都敢踢黑。何况赵匡胤还会三五不时对文人们呲牙一笑――“之乎则也,助得甚事!”/ \! V8 [+ {; f/ j) Y
  这扇天堂的大门,是赵光义打开的。他上任之后,不过区区三个月,也就是第二年,太平兴国二年的正月,就突然宣布――开科取士。0 E6 h' m- D: Y4 k- U( n
  从此,文人们,你们的春天到了。
5 A/ i0 T& H. j4 _9 h' q( `& _$ r  这一次,宋朝全国各道所发贡士共有5300多人,这些人不管家庭成分怎样,更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只要学分够(进京之前要有取解试,参看赵匡胤卷),国家就给你出往返路费,支持你进京拍字写论文。就这样,这些人从五湖四海出发,到开封城的礼部报到。% E7 k$ L& u$ p8 ^& n$ X
  开始省试,进而殿试,紧接着这些人就开始了欢呼――他们做梦都不敢去想,这一次录取的比例竟然是样的高啊―――!!!
; |9 R3 s3 R) n1 u5 n  这一科,赵光义取进士竟然是109人!
& I5 y& |9 r- D  要知道这个数字到底是怎样的惊人,请回头参看一下赵匡胤的取士记录。
- u' l% O( w7 o* n  宋太祖一朝,几乎每年都开科取士,但是所取极严,最多的一科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那一年共取士31人。最少的是乾德六年,公元960年,只取了6人。他在位17年,开科15次,一共才取士188人!
$ @: z" ^! L9 l6 w  似乎太滥了……赵光义的首席宰相薛居正坐不住了,他出面启奏,说――陛下,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了。. c6 p  \# n. ~. s  `8 ~$ J, D
  但赵光义微微一笑,这算什么?下面的事才真正让他瞠目结舌,惊掉大门牙。2 e) E1 t4 g1 U
  赵光义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定109名进士为三等,皆赐绿袍靴笏,赐宴开宝寺,赵光义本人作诗两首以纪其庆。然后第一等、第二等进士并九经进士,直接当官,而且起步就是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这样的高官。次一等的同进士出身的,以及诸科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俊事之类)共270人,直接送到吏部,这些人的待遇也相当的不可思议,一律免选,优等注拟,好官美差先可他们来。
6 L8 |6 r* l4 F8 I- H' y  薛居正等大臣们都傻眼了,这是在干什么?这些人满脑子装的从唐朝开始的读书、科考、取士、选官等等的一系列的官场金科玉律就这么的都报废了?& X. V5 q9 D0 M4 f
  这当官也太容易了吧!赵光义……他是不是在恶搞?
1 [1 E2 m" A- {' T) |- @% F; G  但是这一切还没完呢,等到这一科的新任状元吕蒙正等人向赵光义辞行时,新任的皇帝对他们说――到了任上,好好当官,要是发现了什么不便于百姓的事,可以尽快处理。3 q9 O: p2 g6 G8 \
  也就是说不必上报!7 }6 D9 T4 W+ c& F
  薛居正等人开始大喘气,赵光义却更加和蔼可亲地说――众位爱卿,想必你们初次当官,没什么钱吧。这样好了,我给你们每人20万贯,作为你们的行装钱。# I1 w" m% F+ h) ]; ]3 p6 Q
  还有什么好说的吗?一来是赵光义突然多出了这么的好学生(天子门生嘛),他高兴;二来,这时他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的有钱。
" t5 p; C" r0 o! J7 Z  他哥哥给他留下了满满登登的封桩库、左藏库,里面金银财宝数不胜数,刚打开的时候晃得赵光义差点昏过去,这么多的钱啊……这得怎么才能花完啊?而且就在这次开科之前,他还有了一大笔意外的收入。
+ @+ f! K$ ]7 c9 W3 z/ T& s5 r  话说左藏库,里面有三个库房,由不同人分别掌管,而且货钱与金帛分开收藏。这一年,三库房分官中的礼部员外郎贾黄中要升官外放当知州了,临行前要交革清楚,于是寻查。发现一个小屋子锁得紧紧的,他打开一看,里面有好几十个大箱子,里面装的全都是黄金!3 v0 V, y& [# J3 i; K8 l' p8 v
  史称“计其价值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这里有个疑问,是哪位“李氏”呢?五代时称帝的只有后唐李氏,和南唐李氏。说是后唐的,开玩笑,想想当年刘承佑为了对付郭威,恨不得把老婆都卖出去当军饷,国库里扫得一根毛都看不见,还能有这东西?
5 \# |; D- C9 w$ w) Z+ _. K  那就只有是李煜带来的了――曹彬让他回宫收拾好东西,历史记载,李煜真的带了几十箱子黄金进的开封……不管是谁的,这些钱都没入帐(未著于籍),贾黄中报了上去,赵光义等于平空发了笔横财。
4 F$ [0 q. N& o4 d' y3 w  所以他有心,也有力给他的文人们不按常理出牌的升官发饷。
" Q1 w4 _+ f% R7 E4 V$ ^  现在要留意的,是这一科,即赵光义继位之后的第一科,史称“龙飞榜”的进士们都有哪几位。他们是状元吕蒙正、榜眼李至、探花温正舒,以及王化基、臧丙、马汝士、王沔、张宠、陈恕、宋泌、吕佑之,还有张齐贤。
( N! s" ^; _# `* I  这些人在政治舞台上像火箭一样的迅速蹿升,速度之快举国震惊,他们中至少有四个人当过太宗朝的宰相,而且最快的一个当选时年仅40岁。其他人中知制诰、尚书这样的高官更是比比皆是。这都让当时的人不平,更让后世的人猜疑,这到底是怎么了?是这些人的运气太好,好到了没有道理可讲,还是赵光义真的是个“冲人”,从刚开始就少不更事,开始乱来?/ l! ~  h, }: q5 J: v* E
  但历史又早就证实了,赵光义心机深沉,智计过人,是个不可多得的治国良君。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23: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3)
; o) r. b9 A/ c/ R0 x* @  
) k- r  j9 X8 m  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把国家真正地抓在手心。. O& s' R# n6 {& ?3 `. k
  国家是由人组成的,尤其是官场,赵匡胤走了,可他的影子还在,尤其是他留下的官员们。这些人不仅会随时拿赵匡胤说事来比较赵光义,而且在他们的眼中,赵光义的身上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他哥哥的神秘光环。
; L  z$ B4 d' K& Q( K  毕竟他们曾是赵光义的同事。
, P8 ^$ s: G( @7 F: ~  那么与其费尽心思去改造一批人,为什么不直接提拔起来一批新人呢?这些中了选的白丁们从此一步登天,试想他们会对恩主赵光义效忠,还是对已经是过去式的死人赵匡胤听命?
+ q. S2 d( i2 `6 ^, V. q$ z  只要不是傻子,赵光义扔过去的每一顶乌纱帽,甩过去的第一块铜板,都会换回来十倍百倍的回报。历史证明,赵光义马上就收到了丰厚的回报。几个月之后,他的手就伸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成功地把全国所有州县的行政权完全收归中央,并且迅速整顿钱币,规范金融市场。& s8 W/ K- i4 E3 }
  宋初时每百钱实际只有48钱,赵光义提升到以77为百数,并且规定每千钱重量必须达到4斤半以上。
" n1 y" x8 m' ~  初见成效,于是顺理成章的,文人们的春天就结束了。- S4 n  Q& I- d$ T2 d$ l
  他们直接进入了盛夏。
- j. x" Y0 ^# c* u6 d# S  赵光义决定修书。他命令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10多人编纂《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也就算了,这本书收录的是汉魏到宋初的小说野史之类的杂书,修成共500卷;《太平御览》就非同小可,它初名叫《太平总类》,分55部,4558类,共1000卷,征引各种书籍达1700多种。
8 o! L+ \# l; Y- x  修书,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核中例来都是一件经天纬地的大事,它除了传承文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凡有这种以国集书,继往开来的行为,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是昌盛富足的,当时的那位国君是圣明贤良的。比如说《永乐大典》与朱棣;《康熙字典》与康熙;《四库全书》与乾隆。5 G# h- I  D; d; w+ N
  书以人成,人以书传……这是千古赞颂的盛事。
- ~: i1 C& b% q/ J! q" f  但是书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修的,《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就不用说了,康、乾盛世是谁也没法否认的,并且以《康熙字典》为例,它修成时,已经是康熙55年了,满清正是鼎盛时期。就算是朱棣在永乐元年,刚登基就开始修的《永乐大典》,也是明王朝建国34年以后,那时候朱元璋早已经把天下变成了自己的朱家大院,子孙们除了自己窝里斗之外,再没有什么天敌了。
+ V4 r* k* o- E) b9 e" v- u  可是赵光义呢?这时的宋,只建国区区18年,不仅北方有强虏契丹,以及北汉,就算在长江以南,还有吴越和陈洪进的漳、泉两州还在版图之外,何况他还刚刚当上皇帝,他有什么资格修书呢?
! p8 ~  t* ?6 U; h+ l. x  但他就是这么做了,而且很快就做了一件更大的事。$ }* A# `) }- n( B+ p
  修崇文馆。
% }. m: d: n9 p  说起崇文馆,文人泪不干。不管我们的国家曾经怎样的动荡,生民怎样涂炭,我们从来都不曾扔下自己手里的书本!就在五代这样的乱世里,都一样存留着“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3 {9 F2 K, ~* S% v) ~; \$ y$ u
  它们就是当时的官方存储天下图书,集纳世间才俊的地方。# `3 G1 b( P4 C3 h2 U* `9 c" P
  但它们是什么样子呢?史称宋初时,三馆建在右长庆门东北,仅小屋数十间,而且“湫隘卑 ,仅庇风雨,周庐徼道,出于其旁,卫士驺卒,嘈杂其旁”。乱了这个程度,朝廷要是命令三馆的学士们受诏撰述,写点官方文书,学士们都不在三馆内正规的办公室写字。
- G0 h3 ^+ E7 {: o0 W- N  赵光义亲自到三馆看了看,他摇摇头走了,随即就下令,在左升龙门东北为三馆选新址,即日起昼夜施工,不惜成本,要好、要快,要比皇宫还要美观精美!(轮奂壮丽,甲于内庭)就连亭台楼阁的设计图纸,都是赵光义亲自画的。$ L" l: ^( L5 @2 ]! J& }
  一年之后,新三馆终于建成了。史称迁旧馆之书,分贮两廊。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为史部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六库图书。其书原有一万二千余卷,平蜀得书一万三千卷,平江南得二万余卷,又下诏开献书之路,于三馆篇帙大备,正副本凡八万卷。" a7 Q! z) A) A
  赵光义赐名新三馆为“崇文”之院,借此以诏告天下“扬文抑武”的决心。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23: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4)
1 i9 x  Y$ B, V- H' C9 b4 {  
# a5 s7 W5 ]- f1 {  一边派人去杀人,一边严令下属去查案,赵光义在庙堂之上瞬间就戳穿了手下人屈打成招、草菅人命的小把戏。& y& Q9 x! N( q3 F) [/ ?" h
  一举数得。
+ Q8 k/ o5 M+ O6 g' e7 V  先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所有属下,我的眼睛是雪亮的,谁也别想在我面前变花样;第二,发出信号,给所有人提个醒,我再不是以前那个好说话的晋王了,我、是、大、宋、天、子!从此都把位子给我摆正喽;第三,我要刷新吏制,新朝需要新气象,各部有司注意了,从此要清白做人,努力做事!5 g8 J" |+ Z1 f* k
  开始整顿官场,但是光凭这一件小事,死了一个区区的乞丐还远远不够,要震慑天下,就要选一个官中之官的大官来开刀,谁呢?赵普。这太妙了,于公于私,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赵普都是他最好的,且唯此一人的目标。% D, c% S# \, p7 D3 L
  为了效果,同时也为了快乐,赵光义选用了上乘的官场手段,一切都进行得公平合理,了无痕迹,但是绝对会达到目的。% M0 n+ G# O- r/ X
  他派了一个叫高保寅的官去作怀州的知州。怀州,正是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赵普的辖区。高保寅刚一上任,几乎连怀州衙门里有几棵树都没数清,就立即上奏――赵普犯规了!他什么事都管着我,我请求按照太祖定下的规矩,“罢节镇领其支郡”!# D4 ^" I0 D2 x$ s; T
  好了,赵普就算有心理准备,都恨不得找块豆腐一头撞死……不是别的,罢节镇、收支郡,这都是他当年给赵匡胤出的好主意,结果没想到他自己也有当节度使的一天……啥也别说了,作法自毙!
- w' o/ `% w6 a5 W0 o% q  但是别忘了,他叫赵普,历史可以证明,如果赵光义是“无所不能”,那么他就是“总有办法”。别管局势怎样恶劣,甚至连皇帝都想做掉他,他都会有办法。6 R8 j# Q" \/ |' S
  赵普主动申请把支郡权交出去,把自己的节度使头衔彻底变成荣誉衔,这都不算,他还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堪称找死的决定。他要进京。; w+ x6 @+ Q& B: x6 `) Y# `, s
  名义是给赵匡胤发丧,为老领导送最后一程。7 M7 ?8 B+ T; r7 l1 X2 w) T$ S2 R, J
  这个名义太光明正大了,连赵光义都没法拒绝。那么好吧,你就来吧,赵光义磨刀霍霍向赵普,就等着肥猪拱圈送上门。但赵普就是赵普,他来了,却让你没法下刀。因为他挑了个最好的时机,在赵匡胤的其他老同志,如安远节度使向拱、武胜节度使张永德、横海节度使张美、镇宁节度使刘廷让、归德节度使高怀德等人一起都来朝拜别赵匡胤,并朝贺赵光义登基时,他才来。! q( w; O' s3 L/ t/ z, u
  赵光义总不会当着这些人来砍他的头吧?因为这是“太平兴国”之年啊,要太平,才能兴国……于是赵光义牙齿恨得痒痒的,却只能笑得呵呵的,老同志们都辛苦了,来,大家继续加官进爵――向拱,你和张永德一样,做左卫上将军;张美,你是左骁卫上将军;刘廷让,你是右骁卫上将军。赵普……你嘛,你与众不同,这样吧,你来个最高档的,你来作太子少保,而且我很爱你,天天都想见你,你不用回去了,就留在开封吧!对了,还有,你也老了,别太累着,同平章的使相之权,就不再给你了……7 n2 r& J3 ^4 A, {1 j( V+ R
  众目睽睽,赵普脸色惨淡,只能躬身谢恩。几乎每个人都有些幸灾乐祸,没办法,谁让赵普当年那么的生猛呢,连赵匡胤有时都得听他的,想必当时都有人在暗笑――太子少保,好大的官啊,可是请问我朝现在有太子吗?你保个什么保啊?; g6 n- @& W/ p2 x! |5 ?
  但谁也不知道,赵普这时心里简单乐开了花。多简单,他就达到目的了。他要的就是丢掉这些烫手的官衔,然后脱离地方,回到开封城天子脚下。
$ U2 Y3 Y: I# l; c3 B/ G# e" p  在地方上,有无数的混帐无赖,想升官没理由,都在争着抢着帮赵光义找他的麻烦。这样搞下去,终有一天赵光义会理由充分地砍掉他的脑袋。& B3 ?4 t* ]' H1 g5 B1 f/ {
  与其受小鬼的欺,不如直接面对阎王。  k% X4 m! G" b+ U) ]4 n* |
  回到赵光义的眼皮子底下,一举一动让全天下人都看得见。只要够乖,只要能忍,想必日久天长,赵光义都会下不去手的。无论如何,都比不明不白地死在外面强。' a) E( S. N: R6 i" Y
  就这样,赵普被顺利拿下。在世人的眼光里,赵光义的形象开始变得高大。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23: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5)
  ~" o/ U3 a3 {9 ]% n  ) d  ?' a0 w1 f( q2 P8 R
  好多年以后,宋朝发生了一件事,很不起眼,似乎只是宫廷生活的小插曲,但如果把它和赵光义即位之初一个同样不起眼的命令结合起来,就能揭示出宋朝曾经出现过的怪异现象的幕后秘密。0 T( g# R! \' A3 |1 e
  事情是这样的,四川给赵光义上贡,贡品是画圣吴道子的古画《长寿仙人图》。赵光义展画欣赏,满心等待着自己和这副画亲密接触,能隔着时空被吴道子感染一下。却不料他突然间呆住了,旁边的人就看见皇帝陛下神色愕然,连连眨眼,好像有什么事一下子让他突然抓狂,也说不清是愤怒还是兴奋,反正他连声大喊――来人啊!% B$ ~! [8 V7 I% s5 I1 ?3 k
  “请问您叫谁?”内侍小心地问。
% I3 {! M3 |" ]  “都要!”赵光义一连声地叫――“军校、内侍、近臣,统统都来,马上来!”. o5 |, b2 p: k9 k  K+ c/ a& o
  结果皇宫里面紧急总动员,所有人一起往他的身边狂跑,瞬间集合完毕,人人都目露凶光地看着皇帝,就等着陛下说要杀谁。" }7 i6 ~8 s. ~- Y- S
  却只见赵光义笑嘻嘻地把手中的古画向他们展开,很神秘,且更加期待地问――你们看,这是谁?
3 G) u1 R' t* t8 d; b) Z) d. ^/ A  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仔细看,然后统统地面面相觑,惊异莫名,脸上的表情变得和赵光义一模一样。他们期期艾艾地说――陛下……这,这是御龙弓箭直都虞候戴恩哪。
- `" r! D( |! O% H  “对头!”赵光义一拍大腿,哈哈大笑――“就是他。这太神奇了!”
+ y" F5 A4 b5 H1 F5 I$ I  然后戴恩就此平步青云,从禁军的中低层干部迅速提升,直至宁远军节度使。史书记载,当时宋廷举朝都称他为“戴长寿”。" j; z4 a% {$ m  q# z) C
  这事能说明什么呢?不过是芸芸众生,福祸升沉都只在君王好恶的一念之间,这种很烦的陈词滥调而已。但别忙,回到赵光义即位之初,他突然变脸下令――诏令,天下禁止私习天文卜相等书,违令者斩!4 j" L- M' z, z9 k
  而且到了第二年,他更命令全国征集天文相士近300人进京,进行分门别类的考试。结果除了合格的60多人,其余的都变成了罪犯,被脸上刺字,直接发配到沙门海岛看风景,遇赦不还。9 q: s% `6 U6 \9 R% P# t3 j2 K
  为什么会这样?
( {& ^- V% a- L# p/ n  为什么既崇仙羡仙,连长相暗合都会破格提拔,可又把职业的“人间神仙”们不当人看,远远地赶到国门之外呢?/ d9 ^+ d' B+ o0 T2 l4 e+ [* i; x
  得好好想一想。
' P5 O8 w" n1 y8 c0 I  以上的事情都非常的小,在宋史长卷中只留下了寥寥几个字的记载,但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找到那些在正统的历史分析里所没法解释的诡异现象的答案。
. Z( w# I# d+ H8 ~) @, C. o  比如说,赵光义为什么要虚耗国力,修那么多的庙?他的儿子赵恒为什么会突然间变成了个神汉,弄得“一国君臣如病狂”?甚至百多年之后,金兵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攻不破,砸不烂的开封外城墙是怎样自动陷落的……都与这时赵光义的决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7 \/ `7 m* V/ y- y& B& F( Y
  就连90年之后那次举世闻名的变法强国之梦,都能在这里找出必须要做的根源。只不过世态万千,人事芜杂,只能到时再说了。
0 ?, l3 D! g! `, m: t6 z" f. u6 u7 @1 i" K  
8 {" K* }( u, g( j; o  连载(246)
& v9 I5 g( B5 O$ o  J6 B* e  
# t0 z& i4 B( G$ l- u7 P  每一个人都知道,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那么这个天堂的大门,是什么时候打开的呢?
& P0 |/ }& m4 _- b! ]7 s% J0 K  很多人都会指着资料说,宋太祖赵匡胤对文人就非常好了。但如果一直那样好下去,文人绝不会幸福到在宋朝一手遮天,有时嚣张跋扈到连皇帝的脸都敢踢黑。何况赵匡胤还会三五不时对文人们呲牙一笑――“之乎则也,助得甚事!”  f/ F# `) U8 X1 w! O7 }6 K
  这扇天堂的大门,是赵光义打开的。他上任之后,不过区区三个月,也就是第二年,太平兴国二年的正月,就突然宣布――开科取士。
0 t- E+ k0 ~- T, B; F  从此,文人们,你们的春天到了。
* J) X% Q" S0 ^  这一次,宋朝全国各道所发贡士共有5300多人,这些人不管家庭成分怎样,更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只要学分够(进京之前要有取解试,参看赵匡胤卷),国家就给你出往返路费,支持你进京拍字写论文。就这样,这些人从五湖四海出发,到开封城的礼部报到。5 A: v" Q$ [, Q- B8 Q
  开始省试,进而殿试,紧接着这些人就开始了欢呼――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这一次录取的比例竟然是样的高啊―――!!!2 k) e! U) p+ }6 g! Q& e( z, Q
  这一科,赵光义取进士竟然是109人!: K& A) ^0 F6 Q9 |; C3 k
  要知道这个数字到底有多惊人,请回头参看一下赵匡胤的取士记录。
- l' y, R( @% ?" t$ x7 _# ]; G, o  宋太祖一朝,几乎每年都开科取士,但是所取极严,最多的一科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那一年共取士31人。最少的是乾德六年,公元960年,只取了6人。他在位17年,开科15次,一共才取士188人!- {; N. N6 l' L- M* f
  似乎太滥了……赵光义的首席宰相薛居正坐不住了,他上奏――陛下,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了。& P, B% @2 C- ?
  但赵光义微微一笑,这算什么?下面的事才真正的惊世骇俗,前无古例。
5 Q2 d  M: n5 \# n) ^& M0 ?  赵光义令第一等、第二等进士并九经进士,直接当官,而且起步就是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这样的省部级高官。次一等的同进士出身,以及诸科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俊士之类)共270人,直接送到吏部,这些人一律免选,优等注拟,好官美差先可他们来。* G( _' W$ o" S2 k& g
  薛居正等大臣们都傻眼了,这是在干什么?这些成熟的政治动物们满脑子装的从唐朝开始的读书、科考、取士、选官等等的一系列官场的金科玉律就这么的都报废了?
! W4 R! _0 v; I. `" w, [/ w- t  这当官也太容易了吧!赵光义……没当过皇帝可以学,但你不能恶搞!# f. z1 B6 F+ b. I( V+ r
  可是这一切还没完呢,等到这一科的新任状元吕蒙正等人向赵光义辞行时,新任的皇帝对他们说――到了任上,好好当官,要是发现了什么不便于百姓的事,可以尽快处理。: @% @" W* f" G4 r
  也就是说不必上报!' Z! F- T: D* Z+ p1 `; g7 E7 h
  薛居正等人开始大喘气,这相当于把他们这些宰相以及京城各部大佬们都晾到了一边,成了摆设。赵光义却变得更加地和蔼可亲,对他的新宠们说――众位爱卿,想必你们初次当官,没什么钱吧。这样好了,我给你们每人20万贯,作为你们的行装钱。
  ]: H, e1 |, u- v  就这样,赵光义即位之后的第一科,史称“龙飞榜”的进士们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请记住他们的名字,状元吕蒙正、榜眼李至、探花温正舒,以及王化基、臧丙、马汝士、王沔、张宠、陈恕、宋泌、吕佑之,还有张齐贤。! F9 d& v% B& i* l5 E
  这些人在宋朝的政治舞台上像火箭一样的迅速蹿升起来,速度之快举国震惊,他们中至少有四个人当上了太宗朝的宰相,其中最快的一个当选时年仅40岁。其他人中知制诰、尚书这样的高官更是比比皆是。通过他们,赵光义开始了对宋朝的改造,把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都贴上了自己的标签。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23: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7)
8 Z, f, `0 t( e( }: c( o  : }% Y: L0 p: S  S7 O' R; b
  赵光义迅速收到回报,几个月之后,他就办成了两件让全天下,乃至于契丹等外邦都瞠目结舌的大事。7 k& s# F6 f1 n0 T
  1, 把全国所有州县的行政权完全收归中央;2,迅速整顿钱币,规范金融市场。/ O: s  ^% n4 `, c7 I) f8 S
  前者的重要性还用说吗?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他的哥哥赵匡胤每天都得想着怎么向外发展,去抢别人的地盘,于是很多国内的典章制度都只能是临时适用的办法。比如为了备战与安定,得允许某些州县拥有特权。但这时整个中国自北汉以南,在实际意义上已经完成统一,再没有什么人有资格跟皇帝讨价还价。& B! v6 z; k- c
  赵光义风行雷厉,从此中国的皇权,自唐中叶安史之乱后,再次回到了至高无上,覆盖全国,公平地欺压每一个人的高度。
! p. R, i, D- O& j  c  关于第2,意义无比巨大,如果要稍微夸张点说的话,赵光义在做当初秦始皇做过的事。首先他统一了货币,“禁江南新小钱,民先有藏蓄者,悉令送官,官据铜给其直,私铸者弃市。”4 Z6 x2 Z+ g3 c: R' F. I
  然后,把钱币的数量重新规定。
" }2 X$ l( G& W+ Y. ]! H# W  这件事就要回到唐朝了,历史记载地唐朝祐年间以前,每百钱的含义就是100个铜钱,并且足斤足两,童叟无欺。但是天祐以后,出现兵乱,每百钱就只有85个铜钱,到了天成年间,又减到80钱,到了五代的后汉时,变成了77钱,进入宋朝,赵匡胤没办法一下子回到天可汗的时代,他规定每百钱上升到80-85之间。
9 ~, U6 M4 u! Y  {# w, v2 v  一时间物价平准,似乎全国的钱币流通量与货物存储量等都达到了一个空前平衡的时期,国计民生开始奔向小康。! B8 i, d+ I3 h
  但这都是官方数字,抛开铜钱的质量不说,在数量上《宋史》都公开承认,“诸州私用,犹各随俗”,真实的数字是48,每百钱只有48个铜钱!; o: Z* {7 o5 k# G" h
  这完全谈不到发展,就连平时过日子都有麻烦,所说的好,不过是与之前的五代时期相比。赵光义下令提升到以77为百数,并且规定每千钱的重量必须达到4斤半以上,从此在货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规定了一个硬性标杆,让宋朝铸出来的铜钱成了东亚大陆上最坚挺的硬通货。
4 a% Y0 c1 c, ^7 H' A; Q4 |  从此,宋朝登上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富裕之巅的日子,很快就要到来了。
' A1 f3 J5 z7 D3 B% g  # a1 x2 m% b, t/ X- v2 [/ C
  连载(248)
1 }4 d7 ?  ~6 m( S# C. d  
1 S( b; f1 \) {1 X& l  初见成效,文人们的春天就结束了。
: x- ^0 i  s/ v4 t  他们直接进入了盛夏。
. u0 J( F# x, \# p2 ~" Q  赵光义被压抑了近20年的从政渴望和他积累了近20年的对盛世的希求让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修书。, {* m/ j) x7 U  M/ z" R
  修书,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是一种带有神圣光环的伟大事业。它绝不是仅仅代表着文化传承这样的基本功能,而是彰显了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对自己民族的交代,更是当时的国君个人修养的体现。
- Q9 R6 P9 _) i+ t, A  《永乐大典》之于朱棣,《四库全书》之于乾隆,都极大地提升了当时国君的声望和品味,让功绩比他们大得多的帝王们变得相形见拙。
& W- g& Z, J. r. f* b7 Y  赵光义目光犀利,一眼就洞穿了其中的奥妙,于公元977年年初,也就是他刚刚登基不超过半年时,命令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10多人编纂《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 E) A( o% n2 d+ @( @
  《太平广记》收录的是汉魏到宋初的小说野史之类的杂书,修成共500卷,算是一部难得的趣味性百姓读物。《太平御览》却非同小可,它初名叫《太平总类》,分55部,4558类,共1000卷,征引各种书籍达1700多种。为宋以前历朝历代所罕见。
3 k9 ?' o' Q# r: f* j+ F' U) f6 d  接着,他又做了一件影响更深远,在当时也更轰动的事。
' y* y9 N% \" `7 o: e/ _  修崇文馆。1 [3 F- j3 O# a. w2 c; `
  说起崇文馆,文人泪不干。回顾我们的历史,可以真切地看到,不管我们的国家曾经怎样的动荡,生民怎样涂炭,我们从来都不曾扔掉手中的书本,和心里一直固守的文华信念。就在五代这样的乱世里,都一样存留着“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6 `+ ]. x5 Z* p: l& d  它们就是当时官方存储天下图书,集纳人间诗书才俊的地方。3 w& ]$ \/ r# V# [& K
  但它们是什么样子呢?历史记载,宋初时三馆建在右长庆门东北,就是几十间破旧低矮的小房子,“湫隘卑 ,仅庇风雨,周庐徼道,出于其旁,卫士驺卒,嘈杂其旁”,整个一个半露天的农贸市场。弄得朝廷给三馆学士派点活儿,写点官方文书,学士们都躲得远远的,不在三馆里的正规办公室里写字。
4 _1 M) x( j: h$ E  赵光义亲自到三馆看了看,他显得很难受,随即就下令在左升龙门东北为三馆选新址,马上昼夜施工,不惜成本,要好、要快地盖房子,至于规模――要比皇宫还要壮观精美!(轮奂壮丽,甲于内庭)而且让人吃惊的是,谁也没想到皇帝陛下竟然如此的多才多艺,就连新馆里的亭台楼阁等的设计图纸,都是他亲自画的。
0 B  X" g" d2 B5 ]  一年之后,新三馆终于建成了。开光之日,举国瞩目,迁旧馆之书,分贮两廊。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为史部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六库图书。史称其书原有一万二千余卷,平蜀得书一万三千卷,平江南得二万余卷,又下诏开献书之路,于是三馆篇帙大备,正副本凡八万卷。! H) e: K6 m" T- ^
  赵光义赐新三馆名为“崇文”之院,借此以诏告天下“扬文抑武”的决心。. U$ y5 r3 h1 A4 f5 s, I  p
  就这样,宋朝文人们的夏天隆重来临了,武人们的冬天却就此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7-3 08:21 , Processed in 0.03022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