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京剧的声腔板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8: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散板
- {% U! V8 I) s: b$ P
  二黄散板是无板无眼自由节奏型的唱腔,散板在剧中一般不作为主要核心唱段使用。二黄散板的特征:用拆散手法将原板的旋律变化成自由节奏的唱腔,保留了二黄原板的上、下句落音和曲式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4 O* {1 G+ N6 D+ i! a
  节拍自由松散的唱腔和过门,散拉散唱,根据剧情节奏可快可慢。这是二黄散板的特征。散板有规范化的开唱锣经:用“ 凤点头”“ 扭丝 ”开唱,在句与句子之间的过门中要加一锣。 " c3 T* D7 K% e: k& I
9 K  w$ [$ y& D) X  w5 z6 p
  各个行当的二黄散板,过门旋律完全相同。散板过门比原板过门简单短小。要求每一句和每一个分句过门的落音,一定都要与前面唱腔的落音相同。伴奏与演唱要同步,伴奏唱腔时不超前也不拖后,争取与演唱同步,由于定弦和临场反映等方面的局限,不要求琴师把散板唱腔的每个音符都演奏出来,伴奏可适当简化旋律。伴奏散板的琴师一定要会唱,才能掌握节奏、伴随严紧、恰到好处。行内人常说“以散板的伴奏水平就可以检验出演奏员技能水平的高低。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8: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导板
  凡不能独立构成完整唱段的板式,必须与其它板式组合、或相依附的板式,称之为“附属板式”。二黄导板是由二黄散板派生出的,是自由节奏的唱腔,它只有同其它板式组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为完整的唱段,因此将导板划归为附属板式类。导板是上句形式,在整个唱段中起先导作用,率先出现,其他板式再接唱。如导板可以和回龙、原板、三眼、散板、摇板等各种板式组合,形成完整的唱段。
  导板属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点。与散板相比,导板的唱腔更加复杂、申展、高昂。
! i$ k, Y9 A, B  k, p/ a; {  导板只有上句形式,但上句形式的导板,落音与散板的落音不完全相同,而有“上句唱、落下句音”之说,如《李陵碑》“金乌坠玉升黄昏时候”这段二黄导板的终止音,不是落在二黄上句的“1”音,而落的是二黄下句的“2”音。这样使导板即带有唱段起始的引导性,又有比散板更加延申、复杂的旋律,演唱起来激昂丰满,并具有可划段落的相对终止感。
5 W, K! k) q) z3 I* [; ]  不论老生、花脸、旦角,导板的专用罗经都一样,这个锣鼓也叫“导板”,也有称之为“导板头”的。导板的过门虽与散板相似,但比散板的过门更稳重、更丰满、慢而长。为渲染气氛,常常在导板过门的原有基础上,加花变奏作音乐处理,但过门的尾音一定要稳定落在“5”这个长音上,以便于起唱。 3 i' @+ U0 y- K( Q, a9 ^7 l
  《探皇陵》、《李陵碑》、《生死恨》这几个不同行当的二黄导板,都是一个大唱段的起始句,它引导着其他板式唱腔的出规,它是上句形式但落音却落到了“2”音。导板的前半部的旋律和落音与散板相似,而导板的第三个小分句,有了变化,比散板要长,有大拖腔。它既是从散板派生出的、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变化之后的特殊之处。发展变化的重点部位在第三分句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把导板的第三分句的大腔去掉,落音一变,又恢复成了二黄散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8: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回龙

& @" p7 c& j" n9 f/ I
京剧《贺后骂殿》
  二黄回龙也是附属类板式之一。它是只有一句唱词和唱腔、不能构成完整唱段的一种板式。回龙板与回龙腔不能等同,而是有不同的概念和实际内涵。二黄回龙板式常用于二黄导板之后,做为二黄三眼、原板之前的“中间连接板式”。如《搜孤救孤》“都只为救孤儿、舍亲生”。
  n5 r' g/ z$ v' Q  二黄回龙在导板之后,是成套唱段中的一句完整唱腔,作为下句形式出现的为多。一般用小垫头起唱、故有将回龙称之为“碰板”的,回龙也有带过门起唱的,《赵氏孤儿》这个唱段就是一例。回龙用结构紧凑的叠句形式开始,也就是垛句起唱,用高昂、伸展的一个大腔结束全句,很具渲染力。有两种结构形式的二黄回龙:即原板类(一板一眼)的,和慢板类(一板三眼)的。   G5 B1 I0 ]* X& e

/ N  Z& k! }: G* Q$ J
京剧《搜孤救孤》
  二黄回龙以下句形式的为多,但也有上句形式的。《黄金台》“千岁爷休得要大放悲声”这段唱腔,就是上句形式的回龙,它与回龙前面有导板的、下句形式的回龙不同。《三娘教子》“老薛保你莫跪在一旁立站”是旦角上句形式的二黄回龙,这种回龙的结构特征是,将慢板上句的唱腔单独抽出,在句尾行腔上加以发展变化,使唱腔更加迂回委婉,拖腔加长。常用于戏剧情节处在紧迫或转折的情况下,用它将激烈急促节奏的情绪缓和下来,逐渐进入抒情叙事。回龙作为这一组唱段的第一句,下面可接唱慢板、快三眼或原板。因回龙是用碰板形式起唱的,这种上句形式的回龙,往往被称为“碰板”、“碰板三眼”,而不重视、不强调,忽略了“回龙”这个板式的名称。《三娘教子》这句上句形式的二黄回龙,前半部紧凑,后半部抒展,是全剧节奏的转折点,情绪平缓后,接唱平稳的二黄原板。上句形式的二黄回龙,与导板后出现的回龙比较,相对要平和些。
% L  w; n" t, G" W4 n, g% B3 A
( L' y  h! w; r( H0 [
京剧《春闺梦》
  介绍了二黄回龙板式后,再谈谈回龙腔。我们通常所说的“回龙腔”,是指在一个大段唱腔中一句与一般唱腔不同的、复杂、迂回的特殊大腔。这种大腔虽然也具备了旋律迂回婉转、环绕行腔的特点,但它只是一个“腔”而已,不能把这种唱腔与“回龙板”混同。比如:《三娘教子》一剧中, 唱 “因此上回家去与母分辩”只是回龙腔而不是回龙板式的唱腔。有关回龙腔的专门知识,在后面的有关章节会详细介绍。“回龙腔”是附属在大段唱腔的中一句唱中的一个大腔,而回龙板是单独起始存在的一个完整唱句。不能把回龙板式与回龙腔混为一谈。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滚板

% l) ~. o* ?$ V
京剧《朱痕记》
  二黄滚板是从二黄散板派生出来的。它以散板为基础,在散唱中加紧节奏(即一字比一字紧,由松散状态的散唱,过渡为上板的1/4节拍的垛唱,再由垛唱渐渐放慢,恢复为散唱),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 " C' `5 T3 E$ `) ~
  如《朱痕记》旦角唱“有贫妇跪棚泪流满面”,第一句的前三个字“有贫妇”是散板形式,从第二分句进入滚板形式,在第二句的后半部又回到了散板,在全段唱腔的末尾用一个较长的大拖腔和附加一个哭头来结束唱腔。
$ B7 U( ~* c8 E% c7 v, O5 C5 H: `

( j: m# [# i4 G8 I  ]; e: \4 k
京剧《六月雪》
  在京剧传统戏中,二黄滚板只在旦角行当中使用。因滚板常常在哭叙时使用,故也有把它称为“哭板”的。滚板是依附在散板之中的,两个句子的两头是散板,而中间是叠句,一般要与哭头相接,是在哭泣中乞求哀告,用其他板式难以达到这种特殊效果。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只有旦角行当有滚板这个附属板式。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附属板式——哭头

5 u0 k4 s7 \9 F3 \9 k; |  T
京剧《文昭关》
1 d1 e9 u: e6 I# D8 p- r3 Y8 d
  哭头是附属板式之一,是剧中人伤心哭泣时的一种专用唱腔,哭头因此也叫哭腔,其本身不能构成完整的独立唱段,只作为某一种板式的附加部分出现,用以渲染伤心、悲痛的气氛。哭头有多种形式:可以附加在上句唱腔,也可以附加在下句唱腔。有附加在句头的,也有附加在唱句中部的,还有附加在句尾的。有上板哭头,有散板式哭头。上板哭头可附加在一板一眼的二黄原板中,散板式哭头则是附加在二黄散板中的。有单哭头、有整哭头。
, G6 i% Y8 u* x8 f- H% h2 L$ O# S4 L  《文昭关》二黄原板接哭头:“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难得见,爹娘啊”是一段附属在老生二黄原板中的二黄哭头,属上板类哭头类。在二黄原板中,从这一句唱词的“难得”二字进入哭头哭腔,哭腔后紧接哭头专用锣鼓,锣鼓后面是“见”字的行腔,“爹娘啊”这三个字完全是哭泣之声。
% I  H- p: x6 F  n+ L
% B' l' D- y* X; }" {0 w9 M" ]" n
京剧《碰碑》
% O3 w( j$ |, J/ w: |& ^
  哭头有独特的行腔方式,有与唱腔配合,专用的成套锣经,有与锣经配套的专用过门旋律。乐队伴奏乐与演唱的配合要严谨,散板类的哭头一定要克服伴奏旋律拖后的毛病,弦乐内部、乐队的旋律与罗经要同步。 # I6 z0 c0 Z2 f4 I
  《碰碑》“啊,我的儿喏,见娇儿上了马能行”是附加在上句之前的二黄单哭头,这个哭头是单开的,由两个分句组成。从锣鼓“顷仑”起唱,“啊”腔后是哭头专用锣鼓,接唱第二分句“我的儿喏”,然后接唱二黄散板“见娇儿上了马能行。” ) {3 ]! i" O4 c8 }/ ?' p% ^% Y
  《逍遥津》二皇儿唱“我二人虽不是曹母所养”这个哭头属散板类哭头,是附属在句尾的整哭头,整哭头的最大特点是结构上的变化,它由四个分句组成,单哭头就是单起的哭头,在单哭头的前面再增加两个分句构成了整哭头。从唱腔的第一个分句“曹丞相”进入哭头,在过门中下一锣,接唱第二个分句“曹外公”,在过门中下锣“空仑”,接唱第三分句“啊”,后面接哭头专用过门,并配专用锣鼓,再接唱第四分句“外公啊”,整哭头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其他附属专用唱腔

1 K! z, N& q2 x1 c9 {5 ^& a  L
京剧《三娘教子》
  前面在介绍二黄附属板式时,已讲过了回龙板,在此做一简要的回顾,回龙板是一句完整的唱句,多以碰板形式开唱,前半部往往是垛句形式,以大拖腔结束唱句,这种回龙板和讲依附或融于一句唱腔中,只有一个字,或两三个字的大唱腔是有区别的。 6 _: I, g% B" O! P0 A5 R! G
  专用唱腔不能称其为“板式”。《三娘教子》薛倚唱“因此上回家去与母分辨”是二黄专用唱腔之一,名为[节节高]。此种唱腔只是一种长拖腔,在行腔中加花、重复、扩展、变换节奏,这种旋律的组织形式是“节节变化”,便有了“节节高”的命名。这种唱腔主要用于思索、回忆,或表现年青活泼的神态。
3 j4 g* b  D3 d& K

! c* Y2 P- r5 r- Y) W3 h
京剧《三娘教子》
  在京剧界,有一种称呼法是将所有附属、融于一个唱句中的大腔统统称作“回龙腔”。也有直呼附属专用唱腔名称的,比如:[九连环]、[满江红]、[节节高]等。《三娘教子》老生唱:“老薛保进机房双膝跪落”这一段就是[九连环] ,此种附属专用唱腔,是根据其旋律上下起伏的形态,犹如九曲连环而命名的。命名者是何人,已无从考证。
7 n7 Z$ C- A4 r0 t  还有一种专用唱腔叫[满江红],在目前的常演剧目中,已法见到,此种唱腔是附加在慢板上句第一分句中的一种特定曲调,用于抒发剧种人愁闷不安的情绪,只是一种腔调。目前京剧舞台上演出的《文昭关》,都是不加[满江红]专用腔的唱法。
* l" s2 d. W: z& M" U: j3 k  这些附属专用唱腔,可以笼统的称之为“回龙腔”,但它仅仅是一种附属专用唱腔而已,不是一种板式。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老生二黄综合板式

+ `1 k' d' Q) u2 T# `, N5 C
京剧《断臂说书》
  在京剧传统剧目中,虽有单一板式的唱段,但只有一种板式唱腔的剧目极少见,每出戏里大都有两种以上板式的唱腔。大多数剧目和唱段是以板式组合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的唱段称为“综合板式唱腔” 3 ~0 Q# a4 z- D7 P
  京剧传统剧目中的核心唱段,一般都是综合板式的唱腔,最常见的组合形式是导板、碰板回龙、原板,即“导、碰、原”组合的结构形式。
0 l& `3 K, I, |: Z* r4 f3 [) w4 t  《八大锤(断臂说书)》“听谯楼打初更玉兔东上” 是一段比较短小的二黄综合板式唱腔,由二黄导板、回龙、原板三种板式组成。这种组合就是我们常说的“导、碰、原”组合形式。是一种小组合形式的唱腔。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 ! n! C9 ^7 Y- g* V
  《李陵碑》“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这个唱段,是由四种二黄声腔板式组成的唱段。导板为先导、回龙为过渡、在中速的快三眼后,转入节奏比快三眼更紧凑的二黄原板。这种中等长度的综合板式唱腔,适宜剧中人回忆、叙述、感叹情绪的表达。
- Y* |6 V, n6 j5 M' c1 w
- T: m; ^, ~8 Q# k0 P0 i3 @
京剧《逍遥津》
  《逍遥津》“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这段高派老生的二黄综合板式唱腔,充分体现了高派嗓音高亢 、拖腔长、一气呵成,善传悲怆激昂之情的流派特点。这段二黄唱腔由导板、回龙、原板、慢板、散板五种板式组成。以导板为先导、回龙过渡、原板进入叙述和感叹,在“我恨奸贼把孤的牙根咬碎”这一句,从第三分句,由中速节奏的原板,又转回到更便于抒情发挥的二黄三眼唱腔,这一大段唱腔,最后由二黄散板来结束全段唱腔。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旦角二黄综合板式
  
    《生死恨》“耳边厢又听得初更鼓响”这大段是旦角梅派二黄唱腔,由六种二黄板式组合而成的。从二黄导板引出,二黄散板用于回忆,回龙作为感叹过渡,慢板用于感情的抒发,两句慢板后,转行弦接转原板、两段二黄原板用于剧中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番奴的恨。二黄原板的末尾转为散板,最后由一句二黄散板结束整段唱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2 05:54 , Processed in 0.03137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