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17: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47)3 e( Q4 c) d9 E7 j, L3 [
  2 J' T0 _5 m7 p+ y* c1 }) f
  “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王曾王大人,您身为宰相,理所应当弘扬士大夫之中的正气,可您袖手旁观,独善其身,您的盛德,在这方面有重大缺陷!
" j" M2 E/ j. r: k( I6 h. u+ `3 U  没错,这个能压制吕夷简的人就是王曾。以他当年对抗丁谓,制约刘娥的声望,以及曾任7年首相的资历,无论从哪一点来说,吕夷简都无法望其颈背,如果他适时出手,吕夷简绝对没法举重若轻地胜出。至少王曾说话,他得一条条地回答,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 c) W7 `  B+ ~  而到了那一步,范仲淹深信吕夷简就完蛋了,《百官图》上都是实据,根本就没法狡辩!但可恶的是,王曾偏偏躲在一边看笑话,从始至终不吭声。那好吧,我今登门拜访,请问您到底是为什么,真的是金口难开?!# P& L$ v* n, }" B/ u; k' u
  但这一次,他如愿了,王曾静静地凝视他,轻轻地说――“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
2 m: p9 [9 K" W  又是12个字,范仲淹一听,立即就呆住了。从字面上请,完全是答非所问,并没有回答王曾为什么要静观其败,无动于衷,可里面的含义却非常深邃,就看你是不是个聪明人,并且是不是个钻牛角尖的聪明人。
- }; m5 o* g% B- q$ [3 K3 k+ W1 E  从字面上讲,应该这样翻译――手握国家权柄的人,如果想让天下之恩惠皆归于己,那么相应的怨恨之情想推给谁?
9 S8 m0 n% J/ B" }- r  但它的深一层含义,却应该这样解读――手握国家权柄的人,如果只想让大家说他的好,不让大家说他的坏,是可能的吗?
# _2 }, G5 c& j* S  这是在说,吕夷简一定是坏人吗?他做的都是坏事吗?试问当家人,泔水缸,做得越多,就越招人嫉恨,只有什么都不做的人,才没人讨厌!一语惊醒梦中人,范仲淹猛然自省,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吗?一些最基本的,平时绝不怀疑的原则观念在他的心里升出了问号。
7 u4 B0 d% r5 E  是做圣人,还是做事?是想建设,还是在破坏?回想这些年,他在地方上的确又治水、又救灾,做了很多的实事、善事,可是只要一进入京城,就立即投入了破坏之中。比如说,他按着这样非黑即白的观念继续做下去,扳倒了吕夷简之后还要再做什么?再去扳倒谁?一生就只是在打压、攻击、漫骂中过日子吗?) l  k$ F2 W  c4 s
  谁做事,就在边儿上铆足了劲等着挑错,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吗?观念的改变,带来思维上的飞越。范仲淹再不用王曾解释什么,就应该想到了王曾不出手的更深一层的含意。( x: b6 }) I# K- B; S( _9 ?% l
  比如说王曾出手了,那就是大宋朝的首、次两相之间的对抗,以前有太多的例子证明,只要出现这样的局面,无论对错,都是同时下台的结果。那样是解恨了,可国家谁去管?民生谁去管?大宋朝堂从上到下,打成一锅粥,就是你范仲淹的盼望?( B7 s+ z) y4 Y2 ?, }* K$ W/ j7 _( D
  
5 ?/ K5 F. ~" M  r  连载(748)+ A- I+ o; |* c' T- t, S( ?
  % L! K) Z% t. P$ T2 V' N
  宰执之臣,雍容大度,必须从全方位考虑事情,黑、白之外,还有千万种色彩,要走那条对国家、对朝局最有利的那条路。  ~2 M: s8 ^0 @2 ]! f
  所以王曾选择了沉默,至于说什么君子、小人、奸邪,见鬼去吧,没有这些珍稀动物,不分得这样清,赵匡胤也把宋朝的天下打下来了,赵光义也活得很快活。
5 S* c& y) t7 M  当天范仲淹心神恍惚地离开了王曾,他似乎看到了另一条道路,可不知该怎么去走。但走,是一定的了,他必须离开京城去饶州。临行前,十里长亭仍旧有人来送他,那是携酒而来的王质,他举杯致意――“范君此行,尢为光耀!”
/ |5 f+ x) _% @+ ?  至此己经是三光了,从“极为”到“愈为”,再到现在的“尢为”,他的品德与意志逐年叠加,不断上升,己经成为君子道德人士们的一面旗帜。可是光阴似箭,范仲淹己经46岁了!一生至此,老之将至,成就何在?难道就只是一些虚幻的,于国于民都没什么用的圣贤光环吗?!
9 J# \9 Z9 b6 ?& p) x7 T  只见范仲淹凄然苦笑,再没有上两次的热血激昂――仲淹至此己经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羊一只,就当是我的祭品吧。说完上路,把多年以来的追求和京城都抛在脑后,他眼前的路,变得宽广光明,从今而始,忘身许国,要做实事!; q. z& {' p/ q/ U( t) S
  范仲淹走了,在他身后的京城里还有一些事情要交代,由他引起的第一次朋党干政风波还没有收尾。不光是欧阳修等人宁死不屈,发贬到远边地区去当官都一点不在乎,就连京城之外也出了问题。西京洛阳方面的推官蔡襄写了一首诗,题名《四贤一不肖》,四贤就是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位大君子,那位不肖就是知谏院的右司谏高若讷。蔡襄此人文才极高,这首诗迅速从西京波及到东京,又向东京辐射全国,最后竟然连百年好合的友邦辽国也被惊动了。
: ?( R, y) L$ P$ C  那是因为正好有辽国的使者进京,这位仁兄不知出于怎样的心理(追星族?羡慕宋朝的风气文化?还是说看出这里的乐子,回国张扬一下?),他花重金请人抄写了这首诗,回到幽州之后,就帖到了城门上,让所有胡汉居民观看――大宋朝里好热闹,文化太昌盛,连骂架都可以写成诗!
) {. r6 e0 f8 K  b. ?1 m  而大宰相吕夷简的愤怒也终于表露了出来,他授意自己的亲信,御史台里的侍御史韩渎出面,奏请皇帝在朝堂之上树立一张榜,那就是有名的“朋党榜”,范仲淹的成分变复杂,一边是伟大的君子,一边是结党的小人,以他为典型,从此严禁结党营私,组建非法小集团。尤其是强调一点,绝不允许百官越职言事。
- n6 m$ O* n. P' q' V/ _+ Q; I8 e  你们该是干嘛的,就只能去干什么,职务之外,不许乱操心!
4 k* s. a, P* ^% H/ @  至此总结一下,范仲淹和他的朋友的奋斗应该说也有了些成果,最重要的就是让范仲淹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他的成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宋朝之幸,更是宋朝子民之幸。但这样轰轰烈烈的君子整风运动,如果站得稍微高一些,目光飘过宋朝的边境,就会发现它们分文不值,异族人己经野心膨胀,磨刀霍霍,快到生死存亡的兴衰关头了,还玩这些假招子有什么用?
6 m4 R* ^4 a' j# m( t" }9 B$ r  虎狼屯于陛下,尚谈因果,愚不可及!
 楼主| 发表于 2009-2-7 21: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49)# e3 w  U; w1 I3 f; T2 N: k
  
$ q3 j+ N, U' K# M/ G- ^  西北边疆剧烈动荡,吐蕃与党项两族浴血厮杀,在争夺西域真正的霸主地位。战争是李元昊挑起的,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黄金机会,只要能抓住,他就必将击溃河湟吐蕃部百万之众,一举奠定党项人的千秋伟业。0 ^2 h% Z6 W& c" o) p0 b! m5 ~6 n
  因为吐蕃人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们自从唐末就开始不断地分裂、动乱、叛变,直到四分五裂之后仍然恶习难改,区区一个河湟部,在12年之间,就连续发生了两次。; [7 r/ S; G& C; f) |$ Y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1023年,即宋天圣元年时,那时拥立唃厮啰当上吐蕃赞普的那个叫李立遵的和尚终于挺不住了,他在三都谷被曹玮痛打之后,实力大损,但野心仍然不灭,其结果就是被河湟部抛弃,把他扔在了老家宗哥城,全族都迁往邈川,在那里建立了新的王城。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加深了。
+ V7 C  J5 {1 M0 N# K  因为邈川是另一个吐蕃强人,宰相温逋奇的老家。这对于唃厮啰来说,就是才脱虎口又进狼群,一个没有根基的在外族地区长大的孩子,只能是这个命运,他的有名无实的赞普生活还在继续,同时危机也在继续。) `4 n, }# Z2 k
  危机爆发在公元1035年,即宋朝的景祐二年,温逋奇突然发动政变,他把唃厮啰少得可怜的班底人员一网打尽,并且把赞普本人都关进了一座地牢里,可以说集突然性、狠毒性于一体,并且这都发生在他盘据多年的老根据地里,应该说天衣无缝,必将成功。0 c: G! Q# W1 Y8 c* a; W1 M  `
  这就是李元昊所发现的黄金机会,国王和宰相的火并,那是千载难逢,要是再不砍过去趁火打劫,他就不是李继迁的孙子了。他立即派大将苏奴儿率25000名骑兵昼夜兼程杀进吐蕃,务必要长驱直入,闪电进攻,毕其于一役,把河湟吐蕃给灭了!1 v! f  i$ X2 I  F8 y1 ]
  想得很美,可是在头一道关口,吐蕃名城猫牛城(今青海西宁东北部,亦名牦牛城)前,苏奴儿竟然全军覆没,连主将本人都没逃出来!5 W5 I1 Z1 r0 m5 B8 h
  6 V2 d( h' `- S; |2 n
  连载(750)
- E, e+ C" O# ~  
2 g. v; {, a2 T  消息传来,李元昊又惊又怒,他搞不懂是哪儿出了错,但是他的反应是立即亲自出马,率重兵亲征,少年时就曾灭国拓土,他不信这时灭不了一个动乱中的吐蕃。- u0 M6 n: T0 [8 I4 @8 V
  可是历史证明,他真的是什么都不懂,这也难怪他,根基浅薄就是党项人的通病,暴发户通常都不理解世家巨族的那些古怪,但是又奇妙的老规矩。说党项,李继迁是个被动的反抗者,他面对着暴力和强权,那么能依靠的也就只有暴力以及狡诈;看李德明,一个貌似忠厚,实则凶狠的二世祖,身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为了生存和利益,他根本从来就没想过什么信义和道德;而李元昊是个变本加厉型的升级版李继迁,从出生到死亡,一贯唯力是视。6 f* G$ u5 g& }6 J' E, J, D
  吐蕃就不同,那是一个有着千年传承的、独特历史信念的古老国度,赞普的意义绝不是中原的皇帝或者党项的“兀卒”可以比拟。唃厮啰是被关进地牢里了,可是他被一个守卫的士兵偷偷放了出来,他只身出现在民众面前,只是一声简单的号召,立即万众响应,温逋奇就此垮台,他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吐蕃之王,赞普!) \/ J6 O& U; X& ]8 V3 I. Q
  这样的事情,就算在最讲究君臣之礼,仁义道德的中原,都不可能发生。我们所习惯的就是血淋淋的政变,唃斯啰不可能被关进地牢,他会被直接关进棺材!这就是吐蕃的过人之处,几百年后的政教合一,早在这时,甚至更加久远的年代里,就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0 @! O% Z& J' a, |( Y/ i+ o/ s# b  苏奴儿和25000名骑兵就是这样覆没的,他们计算中的动乱根本就没发生过,相反,吐蕃人在新生的赞普的领导下精神百倍,非常期待厮杀。就这样,轮到了李元昊在猫牛城下嚎叫,一个小小的吐蕃外围边城,居然让他堂堂的党项兀卒御驾亲征,打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动静!气死我了―――非得让我使出祖传绝招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51): G8 t2 \$ U4 g' ?7 i& g
  
( m- c) S" r1 E5 V% M  李元昊向猫牛城的吐蕃居民们露出了最真诚的笑容――你们太伟大了,既坚强又勇敢,还这么的有信念。我决定和你们做兄弟,这就撤兵,为了表示敬意和长期的友好愿望,临走前我希望和你们缔结一个永久的和平条约。
/ `+ v4 b1 C" U# O  让我们成为平等互惠的友好临邦吧,我的手伸出来了,请握住它,让党项和吐蕃永远和平―――!& u/ V6 C; r& c! y1 ?4 {# C; t
  骄傲的吐蕃人相信了,因为这实在合情合理。猫牛城下己经埋葬了三五万的党项骑兵,连他们的皇帝都束手无策,除了求和,还有什么办法?于是约定日期,大开城门,准备好了吐蕃美酒,以及等待宰杀的耗牛,要向天发誓的。" }5 A% S& ]8 i! J8 u% w" ^5 n
  那天李元昊站在城门,只说了一句话,“我对你们的弱智表现非常欣赏。”然后挥军直入,寸草不留,都给我杀光!猫牛城就这样陷落,怪只怪吐蕃人的信息太闭塞了,完全不了解党项人的发家史。
$ E! X1 ]( M; K0 j  v+ }9 u. J  翻书回忆,李元昊他爷爷赚到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搞的?对了,是带着亲弟弟到宋军银州大营向曹光实诈降,从最开始就摆明了是诈降家族,那是祖传的玩意儿!旗开得胜,终于砸开了吐蕃人的院墙,李元昊毫不停顿,直线杀向了唃厮啰的老巢。第一步,就攻陷了前王城宗哥城,下一步攻占带星岭,目标直指青唐城(今青海西宁)。青唐城,那是唃厮啰最新的王城,他刚从邈川搬过去!
% n. `/ r" X5 }. m% K0 a  问题简单化了,在李元昊和他的军队眼里,唃厮啰己经是个死人,这样的攻击在以前发生过很多次,比如击溃各部回鹘,把整个河西走廊掠入版图,这一次也决不可能例外。唃厮啰的反应也非常的配合,他龟缩在青唐城里一动不动,把精兵从各地抽调集中,却不是去迎敌,而是集结在鄯州(今青海西宁境内)。其作用让党项人从心底里开始对他蔑视。& R) i' M" H7 m  w4 f6 t  _
  放弃大半部领土,让举国精兵挡在身前,完全是懦夫的行为,只顾自己的安全!那还等什么,李元昊率军强渡宗哥河(即湟水,今黄河支流西川河),主动出击,只要击破鄯州,河湟部吐蕃必将土崩瓦解,无论从实力上还是精神上,都被党项人控制。
# n) J1 t) }/ l( J  千秋伟业当前,李元昊却证明了自己的确是位配得上胜利的君主。他没被优势冲昏了头,渡河之后,他命令士兵做一件关于整个战局走向的大事。
/ d% p: I/ N( g: T# Q  
7 b: r8 y7 N$ z  t* f2 |  连载(752)
) W2 }3 P# P$ W9 B5 g  Z/ o  
; ?6 p' s8 l9 \2 ?  n2 D4 ]  未虑胜,先虑败,他要士兵们在宗哥河的浅水处立下标识,以后不管是胜利了,还是出了什么意外,在回军时都有安全的退路。怎样,这才是大统帅的风范,时刻都保持着非常的冷静。: W; ]  G$ b, h& t' ^2 W. Q
  可这次的冷静,是多么的、多么的,让人抓狂啊。
$ N  a$ z6 _- ^3 ]( [  话说鄯州城变成了加精版的猫牛城,集结了河湟部绝大多数精兵的实力,再加上背后王城里赞普的号召,让这场关乎吐蕃、党项两族命运走势的大战,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超级战争,其规模没有宋太宗赵光义围困幽州时那么大,但时间却超出了太多太多。
2 [( e5 |& H4 j" K2 ^2 Y  前后相加,战争竟然连续鏖战了200多天!最后李元昊终于认清了一个事实,唃厮啰是个扮猪吃老虎的阴险派,他收缩兵力,放弃领土的作法,竟然是汉人们常用的坚壁清野!200多天的战争,超长的物资供给线,都让党项人再也支撑不住,再不退兵,小心全军都埋在吐蕃境内。  K! b: T# ?! R  F
  那就退吧……原路返回,李元昊的党项大军回到了宗哥河边,也找到了他们留下的浅水标识,但就在这时,扑天盖地的吐蕃精兵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反正绝对不是鄯州城方面的追兵,数量之多竟然在10万人以上!面对这样的伏兵,党项人只有选择怆惶渡河,越快越好,从那些浅水处冲过去!4 Z1 Z) `# c; X
  于是千军万马冲进河,成片的尸体浮上来,全都淹死了……天杀的吐蕃人,竟然悄悄地把他们放在浅水处的标识挪到了深水处,这时候突出奇兵攻击,等于是迫使党项人跳水自杀!, z+ z. _# q+ z+ b) }! [
  那一天李元昊侥幸逃生,他回头看着满河的尸体,还有对岸数不尽的军械辎重欲哭无泪。历史证明,他真的是小瞧了唃厮啰。这个吐蕃人早在他进抵鄯州城开始攻击时,就把10万大军埋伏在了宗哥河边,他的退路之上,无论前线多紧,都从来没动用过这支力量,就是要在这时出其不意,让宗哥河变成党项人的坟场。
& ?) K2 O: y5 ~" z* P& M# {* z' W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对党项人的打击是致命的。残兵败将逃回去,连同李元昊在内,都再不敢对河湟吐蕃正视。终唃厮啰一生,直到他去世为止,党项人再没敢对河湟用兵。他们看清楚了,唃厮啰就是李元昊的克星,通过战争的检验,在各个方面,两人都是水火不容。& {! o/ @; ^& s4 ^7 ^. |( A3 Q
  李元昊善攻,不择手段,疾如烈火,进兵的速度、战争的胃口的确惊人。可纵观唃厮啰,他夺回赞普实权,以及这次战役的胜利,完全是靠了一个“忍”字。无论是李立遵、温逋奇,还是李元昊,都是主动去挑战他,可被他绝地反击,一败涂地。
% b: M/ _" u. e  有这样的人物屹立在西疆,不仅是李元昊的噩梦,更是中原的汉人、河西走廊里残存的回鹘散部等党项敌方的幸福。如果能一直这样下去,一直保持着河湟吐蕃的稳定、富强,该有多好!
% i& J9 k& F7 f9 ~3 T  Q$ }  可该死的是,吐蕃人的老毛病没多久,就又犯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7: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53); q4 q1 c/ P, i( @
  
6 b& T1 K& n+ e4 t. x6 t  百余年前的噩梦重演,吐蕃再一次内部分裂。而且这一次的分裂级数是致命型的,没人敢于冒犯的赞普被自己的亲生儿子背叛。
5 C/ n: h+ x1 I8 m! r% l  唃厮啰原配夫人所生的长子瞎毡、次子磨毡角分别逃离青唐城,各自拥兵自重,盘据高原,从此不受父亲节制。为了安全,他们更选择向父亲的仇敌示好,其中次子做得最到位,经他同意,他的首席谋士郢城俞龙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李元昊的儿子,变成血肉至亲。8 e: W9 _- S/ `. Q* o2 W
  緬颜事仇,报敌叛国!想不到一世英雄竟然生出了这样的败类,唃厮啰无可奈何,面临分裂,他选择后退,把自己的王城从青唐城后移,迁到了历精城(今青海西宁西),就此让出了战争的主动权。& p8 G0 @2 t: o( O9 I
  李元昊在惨败之余突然间面临了春天,吐蕃人不战自乱,这对于党项人的兴起是个无与伦比的契机。说到这里,就要重新论述一下英雄与时势的关系了,具体点就在于一个民族的兴起的最大要素是什么。那决不是出现了耶律阿何机、赵匡胤、李元昊、完颜阿骨打、铁木真或者朱元璋、努尔哈赤等不世出的人物那样简单,而是历史中看似巧合,但实则必然的那些可遇不可求的机遇。' F5 G1 r5 o) H0 @- \( Q
  比如说唐末不乱,耶律阿保机不可能趁机做大,让他在李世民时期出生,他不过是个低眉折腰的蛮族小酋长;如果五代十一国不是乱到了极致,百姓们再也不堪忍受战乱,再加上刘承佑砍了郭威、柴荣的全部儿子,赵匡胤终身就是个将军命;如果不是百年和平把宋、辽两国都圈养成了温室动物,金兵再强,也没办法在13年之内就把两个超级大国灭亡;而铁木真的运气更好,统一了草原之后,四下里一看,金,早就不是铁血强国了,连南宋都拿不下来,而南宋,种种原因,让它比北宋更加的富足,也更加的糜烂,蒙古铁骑只管纵横驰骋,世间早己没有强敌……3 a! V1 m. V- v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具体到李元昊的身上,从吐蕃人内乱自残开始,命运之神就对他露出了笑脸,他没有可能不成功,唃厮啰的儿子,还有赵祯以及他的臣子们都在推波助澜,把他举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具体的做法如下。
# \& w; o, z. r5 B! T5 A% z  7 P+ k% _9 }* c. B: b
  连载(754)% Q2 b/ }& n& s. u( s
  
4 g5 D8 a$ O- d% i5 l% r  回到宋朝,宋朝人应该知道李元昊和唃厮啰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证据就是他们对唃厮啰的帮助,主要就在册封。让唃厮啰的地位在西北边疆处节节攀升,虽然还没有李元昊的王爵地位,但己经是节度使的级别。可除此以外就再没有别的动作。/ L/ k4 M9 W1 h0 Q1 D
  以宋景祐三年七月为限,这时范仲淹刚刚第三次离京,他引发的第一次朋党之争以惨败收场,在西北边疆上李元昊己经漠视吐蕃人的存在,开始扫荡河西走廊中最后残余的回鹘力量。他先是攻下了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再西进攻占沙州(今甘肃敦煌),至此达到了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回师途中再把肃州(今甘肃酒泉)占领,这样在他的国土之内,真正达到了大一统,再没有反抗的声音和力量。4 Q6 s, `/ V6 ?8 T+ F4 s. ]
  他所要做的,就是最后一次深呼吸,把军事、经济等战争要素再次整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期不久之后向南攻击那片传说中处于人类富裕之巅的国度――宋朝。可在宋朝国内,纷乱庞杂的家务事正搅得所有人心烦意乱。
' a; M% L% L, Q7 g$ T3 B5 P1 u  先是一连串的死亡和报复和罢官。
- B3 E0 `  l0 s, V+ D- L  景祐三年的十一月四日,赵祯的第二养母,保庆皇太后杨氏驾崩了。他非常伤感,这是他童年时代真正意义上的慈母,没说的,一切葬仪从优从厚,进谥号为庄惠,其身后事的标准只比刘太后稍差不多;" U8 }% N/ C7 u
  十二月,枢密院长官李谘也死了,枢密副使王德用升职,当年征战党项,和李继迁生死相搏的少年英雄终于出人头地,这是好事;
4 V# b; C: s$ ~  \% E8 J2 A  [1 |  转过明年,景祐四年的二月,赵祯的复仇时刻到了。10多年以前,他所喜欢的那位王姓女孩儿的父亲,大土豪、刘太后的姻亲王蒙正终于被他抓到了把柄,被除名编管,一路发配到广南,直到老死,不准回京;' l$ u1 U# y: [) t
  到了四月,真正的闹心事出现。教会范仲淹重新做人的副宰相王曾终于忍无可忍,和首相吕夷简发生火并。其原因就在于吕夷简成精了,他像是挺过一次杀虫剂没死的虫子那样,被范仲淹疯狂攻击却毫发无伤之后,变得无所顾忌,此人收受贿赂,结党营私,再不管就要尾大不掉了。
& u1 N; j: a' V  i0 h, h  R5 z  王曾实在是没有办法,以国家的名义,我们同归于尽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22: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55)
8 d+ N! R' d9 k" T" I
: }5 K3 g3 E5 n   中书省里吵群架,宰相集体罢免。招数是老招数了,可王曾做得风度翩翩。某一天,王曾来到皇帝面前,报告,首相吕夷简收受贿赂,结党营私。5 O! Y2 _* n* |* _- a, N+ z( k+ S9 v) ^
  贿赂……结党?!赵祯一听就火了,贿赂小意思,居然敢结党?我烦什么你们就来什么,传吕夷简,要他当堂解释。吕夷简懵了,事情明摆着,不解释,就是认罪,敢解释,就是在争论,一但开口,罢免势在必行!
* V4 M3 {% b* k) m6 V; L5 Y+ j  可是又怎能沉默。急中生智,他只说了一句话,请王大人拿出证据来,我受了谁的贿,与谁结的党?说实话,这非常的克制与冷静了,但王曾表现得更绝。只见王大人一言不发,没有什么证据,何必要什么证据?我要的就是和你的争执!, _( b1 ^! z  a, J" _1 y
  没有范仲淹《百官图》式的具体指证,只有欧洲古代骑士一样的挑战风度。我把白手绢轻轻地甩在了你的脸上,你不会疼,更不必担心我会出口不驯,只是要你清楚明白地感觉到,我对你的蔑视和挑战!争执就这样产生,所有人都看出了王曾绝不与吕夷简共立朝堂的决心。
/ [% W/ f0 j4 d$ s  }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主角们还都保持着当朝重臣的风度,可其他人就没这么好说话。中书省政事堂里的另两位大佬,参知政事宋绶和蔡齐突然间怒火中烧,互相开炮。他们一个捧王曾,认为这是李沆之后的另一位圣相,是人间的正气象征,必须保护和支持,何况吕夷简独霸朝纲,都快成一言堂了,还需要什么证据?这是蔡齐。可宋绶认为吕夷简是被冤枉的,就事论事嘛,没有证据怎么能乱讲话?  p) P7 p, F- u* S3 b
  争吵终于开始。王曾的目的达到了,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四月间的宰相罢免行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首相、次相、参知政事,所有与争吵有关的人员全体贬职,政事堂里一下子空空荡荡。吕夷简出判许州,王曾出判郓州,都被赶出京城,宋绶降为礼部侍郎,蔡齐降为吏部侍郎,成为一般京官。" t: V. [' E: s
  乍一看,中书省卷堂大散,在宋朝历史上,真是头一遭,非常爽。但激情过后就会发现小皇帝给自己挖了个坑。他养母留给他的成套的领导班子,到这时为止,都被他赶走了,以后要靠谁干活儿,还真成了问题。
3 N" U' \0 e5 {0 t  d! A  + Q' `1 B1 x9 L3 Z' H: W# q
  连载(756)/ Z/ P+ W* H4 I/ l; w9 K" G# Y
  ) \/ e% }1 u" s% |0 [( [4 B! _
  自力更生,物极必反。这8个字互不搭界,但却是这时赵祯的心理和选拔宰相的标准写照。他决心按照自己的心灵走向来挑人,朝廷的办工气氛必须像开封雪后的开宝寺13级木塔之巅一样,安宁又清灵。这就要在选人方面慎之又慎。
* w" G% |: C; F/ _( [  ^6 J9 }( H  新宰相必须沉稳、善良、睿智,并且经验丰富,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资深。
# P" d2 D' A4 ]1 r  资深到无与伦比。半个月后新官上任,就连枢密院也一体更新。人员名单如下:首先是一个改革,没有首相和次相了,两位宰相王随、陈尧佐并列,不分大小;参知政事有三位,韩亿、程琳、石中立(英明,再分派掐架,只会是2:1,绝不会再平手);枢密使是盛度。
- [5 c: a7 Q1 `1 ~  看年龄,这都是一些老人。王随65岁、陈尧佐75岁、韩亿66岁、石中立66岁、程琳50岁,盛度很吉祥,刚过70大寿。宋朝宰执年龄相加,这一届竟然接近了400岁!
6 |% F: j6 @1 w  这是个空前绝后的纪录,但更绝的是这些人的特色和做派。
  B( u9 h6 z2 `$ R( M  王随,字子正,河南人。他的履历平淡,但极有特色。可以作为典型来证明,一个进士出身的官员,在宋朝四平八稳往上升,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宋史》中他的列传里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被派到京西路担任转运副使,临行前,对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赵恒致谢。感谢陛下,我父母都在洛中老家,去京西路当值,正好随时侍奉,您真的太仁德了,感谢您!
7 n# s1 h4 @. r1 [6 S1 t  这是孝顺,在当时绝不是私人的小事。就在这时,宋朝那位仁宗年间最脍炙人口的开封府尹,华人历史中最刚正不阿的清官,还在家里尽孝呢。人家考上了进士,却十年不出,只为尽孝,成为举国瞩目的道德典范,没当官,这份孝顺就足以让官员们胆寒。这是谁?包拯包清天……
& z4 F% A- Q( e* u0 ]  回头说王随,另一件事就是他在仁宗作太子时,曾经与大太监周怀政有些关联,密切的程度可真是非同小可,周怀政被杀之后,他主动交代,曾经借给周怀政白银……50两!这是多大的数目啊,又是多么结实的交情!
5 K! d4 N5 j% ]) r  他竟然主动交代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22: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57)$ j( b: @- G& A! b* a; j! Z; b4 N
  
. R0 o. c& x0 @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多么的谨小慎微。选他作宰相,打死都不会有当朝吵架,或者教训皇帝的事发生。又乖又诚实,不用他用谁?
3 J- p+ d+ g% R# U: k7 y, K  但是能力也非常的重要,这就是选陈尧佐的原因。陈尧佐首先是资深到恐怖的程度,别说是王曾和吕夷简,就算是老宰相李迪、寇准俱在,在他面前都得自称晚辈,他是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中的进士,早于王曾六榜,李迪七榜,是名正言顺的大学长。并且要严重强调一下,不仅是他自己,他全家都资深得可怕。
, F7 j( H# A: y  h0 p  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是“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显赫得一塌糊涂,但陈家是“兄弟三进士,名下两状元!”他哥哥陈尧叟、弟弟陈尧谘都是状元,他家老爷子陈省华待客的时候,三个儿子站在身后侍候,弄得没人敢登门!: V/ `3 ]! ?4 E1 [5 N
  但无论如何,那都是科考时的辉煌,与政治能力有什么关系?人们能记住的,就是陈尧叟在澶渊之役时劝皇帝逃跑,结果被寇准摁倒一顿胖揍,至于小陈状元,此时不提谁知道他是哪路神仙?这不陈二先生也得在古稀之年以后,才能站在宰相的行列之中,能力怎样,至少竞争能力怎样己经一目了然。$ ]0 [5 V8 V9 M- m" ]' ^( S
  平心而论,韩亿要稍强一些。他的强项就在于办案,《宋史》里他的列传共有1304个字,前477个字就是他的办案记实。第一个,是他出任洋州的时候,把一个积压多年的夺产事件了结。那是一个死了哥哥的混账兄弟,把寡妇嫂子赶出门,再说侄子是外姓的种,以此夺产,并且贿赂地方官,让他嫂子在十余年里有冤无处诉。韩亿调出原始资料,找到了漏洞。当年的接生婆没有办案,以此为由,替寡妇把产业夺回。- j( w) `8 K% A% U% C8 q) F
  第二个,就是扳倒王钦若(前有,不赘述)。除此之外,政绩平平,但胜在了能和皇帝交心。不久前范仲淹上《百官图》,把吕夷简派系一个一个的揪出来亮相,同时推荐韩亿升职,理由是积功而上,不附奸党。却没想到韩亿领不领情。9 W  ]( [" b" }
  我不是吕党,但也不是范党!韩亿立即进宫对皇帝表白,范仲淹跟我不熟,他说什么我一概不知。赵祯很欣慰,这个臣子很成熟,就是他了,66岁,年龄不是问题,你就是参知政事了!) ^2 V/ T' u& d7 x6 U9 H

8 T3 H) i. i/ L3 r- Z/ p  连载(758)
5 X1 }. ]5 l' t. {% _( J1 T  
9 d- F; f/ H+ j! Y5 ?, K$ }1 ^  剩下的两个是程琳和石中立。这两人一个大名鼎鼎,一个是绝妙佳人。
( M/ A2 O  \/ x  说程琳,这个名字在“狸猫换太子”的戏里是开篇的主角,那位把刚生下来的太子救出宫去的忠义太监陈琳的原型就是他。可在现实中,他是刘太后的亲信,当年的宰执以下第一人,三司使。并且在任时做过一件耸动天下的大事,他把《武后临朝图》进献给刘娥,劝她改天换地,废掉宋朝的社稷。
- [+ r% o' i3 e6 A; H% A  但转眼间就对刘娥的家属大打出手,王蒙正的儿子打死了一个家丁,家丁的老婆报官了。案子一点都不复杂,但说法太重大。当时程琳被降职到开封府,皇太后亲自对他说,这是家丁之间的群殴,跟主人没关系。可程琳摇头――奴仆无自专之理,就算是家丁干的,主人一样有罪。0 s; i# b1 i: Z6 D
  王蒙正的儿子被依法处理。: s2 I& g) H' R# \! l3 S
  这就不大好定性,到底是个反复小人,还是个铁面忠臣?但有个事实是最重要的,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刘娥生前,他并不是在人死了之后才耍两面派。推算起来,赵祯是看中了他的胆量?
! A' k$ O4 g9 G8 M. M- L( S7 R3 l3 ?  不得而知,但都扔到一边吧,最精彩的人到了,实在是忍不住要快点说他。石中立,此人出身名门,太宗朝的枢密使石熙载是他的父亲。这样的家底,让他不入科场就有了功名,但相应的就起步要低。事实上他的生平很苍白,官方记载里,他的列传只有412个字,简直是一掠而过。但他的另一面就实在是人见人爱。
) Q5 s9 k6 R4 @2 B  他是宋朝版的西汉东方朔、清朝纪晓岚、现在的赵本山,其言其行,实在是太逗了。比如大家一起去南御园(北宋的皇家动物园)里看狮子,饲养员说狮子每天要吃五斤以上的肉,结果有人小声嘀咕:“我们这些人反倒不如狮子了?”
' G' f& F6 [! ^$ o! ~( D- u9 i. P: B0 E  石中立哈哈一笑,那当然,我们只是园外郎,怎能和园中狮相比?旁边众人绝倒。当上宰执大臣之日起,就有人警告他,现在你是两府大臣了,有点正形好不好?别再闹了。! s$ X/ K6 \# s6 {6 U6 Y# I/ ^
  却看见他一脸无辜,把拜相诏书拿了出来,你们看,这上面写得明明白白,敕命“可本官参知政事,余如故。”皇上让我一切照旧,关我什么事?(宋朝的官职特点,参知政事只是他的差遣,他的官、职两项与以前一样)
$ U* V  B# L) K# a% s+ ?$ ]. q  对了,还忘了说盛度,刚过了70大寿,比他大了4岁,却一点都不敬老。某一天也成了石中立的笑料。那次盛度拿了一份文件进政事堂,刚要上交,石中立突然出现,一把抢了过去,煞有介事地问:“谁写的?”3 x' v2 G" q& ]& h; ?- o, R
  太严肃了,盛度当时就有点懵,小心翼翼地以官方语言回答:“度撰。”盛度嘛,度撰,却不料身边哄堂大笑,枢密使大人乱写的……以上就是这些老人们的复杂身世以及快乐生活。他们马上就让赵祯看到了什么才是中国传说中既慈祥又博学还特别和蔼的老人们的真实本相。
% v( a+ W; `8 r8 h  天杀的,尽管为人要厚道,但仍然要看清,人到老年,往往又贪婪、又狭隘、既爱生病,还特别的会骂人,一点正经事都做不动了,还绝对的自以为是!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7: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59)
" G, h: W/ k6 p* z  ( t+ `; Q6 j5 ^" D4 ?& g
  先从他们的日常工作说起,老人帮们真正做到了严肃、认真、积极、活泼,把中书省政事堂变成了一个让人无法捉摸、应接不暇的精彩世界。
1 s& s) R! o4 R" Y. ]4 D, W& I; I  说严肃,两位首相大人王随、陈尧佐以身作则,每天上班之前都要先练习一下怎样使面部神经坏死。两人见面必定铁脸相对,火花四射。理由很充分,从拜相制频布时起就埋下了导火索――咱俩到底谁小谁大?
5 C3 t/ p2 j$ p) ?5 N" C  谁是首相啊?
% S/ e* r/ Z. e6 D6 j- I  看年岁,陈尧佐大了整10岁,那可是花甲之年以上的10岁,多不容易。看资历,陈大学长是当时所有进士的前辈,再看能力……嗯,能力就算了,两人实在差不多。从哪点上陈也要先于王吧?但王很不服,以诏书为证,皇帝亲提,王随名列中书第一人,当然我是真正的首相!' \$ ]# [2 N3 y, P* ^7 v$ M
  于是两人见面就掐,掐完了就生气,一气就病,病了就告假。休息好了继续掐……如此恶性循环,赵祯也拿他们没办法,堂堂天朝上国,怎能让宰相带病工作?于是皇恩浩荡,特诏王随五日一朝,几乎是一个星期只上一天班,至于陈尧佐,更是有样学样,更上层楼,谁让他更老10周岁?9 C& r* T  e+ N# y
  周而复始,怒极而笑,当时人称“中书翻为养病坊”,整个一个疗养院!
  n# I" E# I, F% ~6 X9 `  再说认真。古语有云――少年戒刚、中年戒色、老年戒贪。可见这是人类通病,所以犯了也就犯了,谁还真是圣人呢?但问题是你别认真的犯病啊!这些老人们对正经工作的态度非常统一,那就是尽量不生事,谁也别挑刺,我们都老了,要平安地保住晚节。  V+ N' L. J% b# l5 p$ B0 T5 Y4 |
  另一方面,就是都极其地慈祥。他们生了那么多的子孙后代,都得在死之前安排好后路才行。具体表现,王随照样走在了前头,他不仅提拔自己的子孙,还把亲朋好友也塞进肥缺部门,并且还留意起了自己的来生。他“延纳僧道,信奉巫祝。”把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都崇敬个遍,至于外界的议论,活到他这个岁数早就都看开了。他“贻诮中外,怡然自居。”你们骂你们的,关我什么事?% v( K) i5 z$ P- @& E: C" F
  3 @$ ~, W; L& K
  连载(760); ]$ t1 H7 e4 r, g
  
4 a# J; K: Z) w0 O9 `  陈尧佐和韩亿就没他这么出格,他们很务实。陈尧佐的儿子原是监左藏库使,还没任满,就被老父亲越级升职,做到了三门白波发运使,从此可以跑外了。
# ~- l2 I1 g: y3 ^6 N6 D  韩亿更绝,他先是向皇上请命,我是参知政事了,可以荫补自己的儿子了,请把我的儿子韩综荫为群牧判官。赵祯准奏,可是诏书都发下去了,韩亿却突然间反悔。陛下,韩综的事先放一放,我想让另一个儿子韩纲当这个官,行不?
: g# L# ~, k# @6 w# b6 N' F. Q  ……赵祯只觉得头晕目眩,可真正呕吐的事马上就来了。那是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的科考,国家开科取士,可以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大事之一了,却不料闹得啼笑皆非,笑话经久绵长。首先仁宗陛下心特软,他登基之后看到常年考试、屡试不中的举子就心疼,于是特下诏书,凡是考进士科过5次,年过50的,其它诸科考过6次,年过60的,进士科经过殿试3次、诸科经过5次,外加真宗朝御试没合格的举子,都可以免试,直接当官。
% s/ ~; F7 t. c% b. w8 W* X% q) r  多么优厚,但是万事过了个度就都是坏事。皇帝心软,举子们突然间海量增加,一窝蜂地冲进学堂混出身,再一窝蜂地冲进京城考试,他们认清形势了,考试就像做官一样,别管成绩如何,只要不断地考,就一定能出头!- I7 ?& N, ?; }! d' w8 A% u5 ?
  结果景祐四年这一科,逼着仁宗小下了一次狠手,非常例外地严格了些,落榜者相应地变多,但怨气却来自不平。这一科京试的解元居然是陈尧佐的儿子陈博古,韩亿的四个子孙一齐应试,居然全部命中,无一落榜!京师一片哗然,各地举子方言尽出,把上至两府宰执,下到陈、韩的子孙后代都问候了一下,其中产生了些名词佳句,还迁连到了老人帮之外的宰执大臣,比如说同知枢密使王博文,还有龙图阁学士王宗道。效果非常的好,居然穿透宫墙,让皇帝本人听到了。  S2 b- V0 ~& ?" p
  “天章故国三千里,学士深宫二十年。殿院一声河满子,龙图双泪落君前。”7 B" x" R; m5 Q  L
  这是个典故,发生在范仲淹弹劾吕夷简的同时,那时皇帝正心烦,两位老臣却找上了门。当时王宗道是宫中待制,一个文学侍从而已,年纪大了,20年都没升过级。王博文更惨,他当场就哭了出来,说“臣老且死,不复得望两府之门矣。”0 d6 N( a; J7 r# g. I( b" A# G( Y
  多绝望,多痛苦,可他当时是三司使!两府之下的第一人,只比宰相矬半级而已!/ D7 X' D8 M8 ]5 \* |0 A1 a
  没办法,仁宗陛下真是仁慈,那好吧,你们一个升龙图阁,一个去做枢密副使,满足你们的愿望。但举子们就更难受了,千里考试只为官,原来官从眼泪来,我们十年寒窗,万里赴京,为的就是受虐待?!6 |7 @% i: [: q  r$ D
  陛下,您给个说法行不行?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8: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61)
+ {& }" Z) b+ ^, O  6 v1 i8 W5 u2 p6 V' {6 V4 L+ p, D
  陛下的处理方法极其经典,延续到今天都能看见。比如球场比赛,上半场误判了,不怕,下半场再次误判,在另一方身上找回来就是了。至于公平,两边都吃亏了,这就是公平!
' g* J4 V! S9 z. ~  皇帝下密诏,内定了这次殿试的取士纲领,陈、韩两家子弟,连同他们的门生派系的名次全部降级。结果倒霉蛋产生,名字叫范镇。此人有真才实学,考官们都集体为他喊冤,但没用,谁让他是陈尧佐家门生的后代,本是礼部第一名,可在殿试唱名时,直到第79位才喊到了他。当时满殿文武都捏了一把冷汗,因为有规矩,唱名过前三甲如果还没有省元在内的话,可以抗声自陈。4 I: M3 h3 y7 T8 N# x$ I
  我是省元,你们不公!4 O: m8 }  b) \, @8 W( y
  但范镇默默忍受,直到二甲79名进士唱到他时,才平静地出班谢恩。这开了先河,但也让高高在上的皇帝、满朝文武都记住了他。
; ~$ c, X1 A2 S* `/ l  严肃、认真、积极、活泼,老人们的日子就这样过着,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幸福生活里,结果真的闹到了天怒人怨,严重的程度达到了只要是与他们稍微粘连,无论什么事、什么人都跟着倒霉。/ E* c7 T  G- U+ N! |
  说人怨,这一年的五月九日是个好日子,天大的好消息,后宫传喜迅,皇子诞生了。就见中书省得天独厚,本就在皇宫里办工,立即全体出动,向皇帝道喜。很好,皇帝也很高兴,但刚道过喜,小皇子立即就重返天庭,他竟然当天就死了!4 @  x3 m/ K. E5 |" u; ?
  赵祯欲哭无泪,生个儿子很简单吗?这是怎么搞的?不管是谁搞的鬼,请问我可不可感谢你家祖宗八辈?2 M, c9 ]$ o3 K/ J
  再说天怒,天上会掉什么?罗贯中会告诉你,流星,掉一个流星就是一个大人物要死。李继迁点头同意,对,我差点就被砸死。那么天上一下子掉几百颗流星要多少人呢?那一年的七月八日,全开封的人,包括皇帝在内,就看到了一场流星雨从东北方掠空而过,向西南方坠落。' ?( a) n7 ]# v8 p+ d* o5 y0 D
  人人胆寒,要出大事了……结果在年底的十二月二日,河东方向大地震。据忻、代、并三州报告,地震过后墙倒屋塌,仅忻州一地就死19742人,伤5655人,损失牲畜5万多头,而且这还只是开始,地震的余波直到第二年仍在继续,“或地裂泉涌,或火出如黑沙状,一日四五震,民皆露处。”
) j& N1 @& ~) J3 v+ P  地震的危害,古今相同。
& b- ~& x% r2 X& y  但是在宋朝,立即就有人把它跟政治上的贪婪腐败联系在了一起,言官、大臣集体上书,矛头直指老年干部疗养所,那群吃人饭不干人事的老东西。
% H- L  }, r+ O8 j/ N' w" N7 \  ' O5 B# m7 C) b: X# o# Q0 A; D
  连载(762)2 [+ m1 m4 f8 K0 o
  8 G& u- [7 p0 Z% T  @0 J; @
  一片弹劾声中,最著名、最有力度的是知谏院右司谏韩琦。这是位真正的大人物,前面说过,他是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中的进士,当年年仅18岁,名列探花。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荣耀,其人神采飞扬,上应天相,从进入考场开始,就强悍非凡,震人心魄。
4 C0 ]  l2 o3 _. j9 s6 S; Z+ F9 S. p  临近交卷,突然间悲剧发生。韩琦的卷子污了,一大片墨水铺上去,白纸变黑纸,卷子变废纸!旁边的人都吓呆了,以为马上就会听到韩琦的哭声。要知道文章这个东西不是单纯的文字,那是凝聚精神,融会知识,再调整情绪才能写出来的东西,尤其关乎一生的考卷,那是四五天的时间里全力以赴才完成的。马上要交卷了,除非过目不忘,不然没法重来!+ N6 B! C  V& D( u: |4 I
  但是这位18岁的少年镇定自若,请再拿一份笔墨来,我要重写。只见他刷刷点点,临危不乱,居然抢在交卷之前,把时文论政以及诗词歌赋同时写完。至于效果怎样,一甲进士第二名!
$ S; k( @! _+ [2 I1 ^2 Q" W, s' d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做,就一定成功!未来强悍执拗的韩相公,在刚起步时就露出了真实本相。等到金殿唱名,光耀终生的时刻,另一件灵异事件发生。刚刚唱到韩琦名下,突然间司天监太史冲了进来,恭喜陛下,外面太阳下面突然出现五色祥云,这是重大吉兆,彩云托日,必主贤臣。6 ]7 `5 ~6 \7 J
  结果大家看向韩琦的目光都有些敬畏,这人到底是什么托生的?/ f: j" I2 ~: E
  说眼下,韩琦的位置是范仲淹以前坐过的,右司谏的力度丝毫没有减弱。他把王随、陈尧佐、韩亿等人以权谋私的丑行一件一件地抖落出来,只差汇集成册,不然就是另一副《百官图》。最后韩琦郑重发问:“陛下,以祖宗八十年太平之业坐付庸臣,恣其坏乎?”太祖、太宗留下的基业,就是为了让他们随便乱搞的?
2 J. A: i' y/ F  仁宗像是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问他,都罢免?
- Q0 Q+ {' e, F2 Y, ~: _! m) J  是,都罢免。  z" G0 R- Y& [& d# A( s& I; x
  好,那么你说说,换谁呢?
$ U8 A/ ~! D$ k3 ~  味道突然间变了,向右司谏咨询中书省整体官员的任免,这是咨询还是笑话,是愤怒还是恐吓?但韩琦毫不含糊,你问了我就有回答。
( _5 }( _$ ?+ X& B  您要正臣,可以选择杜衍、孔道辅、胥偃、宋祁、范仲淹。您想要能臣,那么请任用王曾、吕夷简、蔡齐、宋绶,无论是谁,都比现在的人强!
8 b5 ~" a1 j5 K2 V  毫不含糊,绝不胆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6 13:27 , Processed in 0.03183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