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21: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53)
  A2 C2 e( n/ w2 m& Q4 u! e9 r  % m7 n) s) L. @1 w8 x- Y+ }$ Q9 K" {
  一呼百应,出手的人很多。简短节说,选出最有名望,打击力度最大的两个人作代表。他们就是宋朝的顶级文人,两制官中的各自一位。) K" p9 z6 u) C8 _
  知制诰刘敞,翰林学士欧阳修。, E9 ?  Q' Y2 F' w0 f
  刘敞从始自终对这件事超热心,在狄青家“怪”光冲天之夜充当报警人去见开封府尹王素之后,又集中精力给皇上写了封奏章。内容把狄青周围近年来所有的奇闻怪事列总了一下,就像个才出土新发现的唐人小说似的,最后归纳出一个主题――“……今外说纷纷,虽不足信,要当使无后忧,宁负青,无使负国家。”
# k! E, {! V8 F. h: H  他全是出自一片爱国忠君之心,才要让狄青下地狱的。尽管自己也说,没有实际根据。1 s% _8 G3 f' v5 e6 k2 J- J6 y
  比较无厘头,相比之下,欧阳修大才子的文章才有点看头。“真学士”曾经专门提笔写过一篇命题论文,名字就叫做《论狄青》。文章里仔细回顾了狄青出人头地的官方记录,说他出自行伍,号为勇武,在西北战场上所向披靡,在两广平叛,挽回国家局势。- R5 N" I* n) N6 r$ t
  非常的客观,之后还特别地声明了一下,狄青当枢密使4年来,没有任何过错。这是不是成了一篇歌颂狄青好榜样的样版戏了呢?且慢,国手布局,步步紧逼,他夸你的时候,小心棒子己经提到了手里。笔锋一转,但是,“盖军士本是小人……”,他真是老毛病改不了,什么事都从君子、小人的分界线上来说事。在欧阳大才子的心里,所有军人都是奸诈、无德、低级、危险的劣等分子!: h8 ]& T3 Y: U# q5 h2 ?+ [
  之后的话可想而知了,他论述了狄青多么的得军心,更得民心,长此以往,险过剃头。并且还有了上古时的中华玄学的总根据来印证――“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臣亦阴也。”以此类推,现在又是发洪水,又是下大雨,都是武将们带来的祸患,上天给我们示警呢。) v5 r& I: G5 T
  所以请陛下急早准备,把狄青贬出朝廷。这是为天下做好事,也是对狄青本人的爱护。免得以后出了大事,不得不杀他。
8 z8 r  Y& J: x7 v3 m; r  
: C6 ~& t6 e5 n; _+ s1 v  7 U+ y# z: _) F2 g
  连载(1054)
( e& Z6 Z& K$ {: t( G# t  
) W6 t# B- ~5 g; r) y! _  真是奇怪,他拿什么来论证来的,五行学说中的阴性之水,和军事,以及武将联系在了一起。雄纠纠气昂昂的将军们,居然“亦阴也”。, {9 k' \. o" B
  彻底无语。  Z5 l4 i( S0 p$ \* E
  正赶上皇帝也在无语的状态中,欧阳修的大作就被留中封存了起来。时间一点点地过去,各种各样的谣言在上浮,同时也在悄悄地滑落,舆论很奇怪,它的本质就像期货一样,谁想利用它升官发财,您得手脚麻利快点!! P& `( \) g( k0 ]' e
  文彦博很急,但怎么急,也得看准了时机。在这一年的四月之前,他焦头烂额地忙着给六塔河事件擦屁股,五、六、七3个月里的事更加重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时代里大到无与伦比的事。和这件事比,除非狄青真的拥兵造反了,不然就算狄青哪天突然激动,在金殿上把整个文官集团都胖揍一顿,把一个个人脑袋打成了猪脑袋,都没人在意。
9 g$ x# p7 U+ d  到底是什么事,稍后再说。现在跳到八月份,这件大事还在继续中,但终于缓合了些。因为宋史里一位比文彦博、富弼、包拯等仁宗朝名臣加在一起,对宋朝历史进程的影响都没这人大的大佬出现了,就是这个人,写了一封奏章,让仁宗在多半年的沉默后,第一次开口说了话。
3 N. Q  d0 J; v8 R& v) g  人心一片轻松,狄青的罢免提案终于浮上了水面。
6 @) P/ Q) y/ R6 ?  提案递交的方式很高超,是中书省的集体提议,不是哪个人,更与西府各大臣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哪个具体的人和狄青过不去,是“大家”都想这么说的。
3 n3 [6 `& {( a$ X" l5 ]  面对罢免,狄青心情复杂,这时就要提一下,他为什么在4年的时间里,面对那么多显而易见的指责、非议,还一定要留在枢密使的位置上不下来。还有,4年前为了他当枢密使,宰相和参知政事掐成一团,他也视而不见,一定要当这个官了。
' I8 `2 c9 y( C7 a3 j  千年以来,总是有人说,狄青你就名利心轻点,扔了这个官又能怎样,不就一身轻松,活到百年了吗?对不起,如果狄青真的这样做了,他还是一个热血沸腾、敢勇争先、永不放弃的好汉子吗?他是英雄,他有与生俱来的自豪感,在他少年犯罪从军时,都不把东华门外的“好男儿”状元郎放在眼里的自尊!+ j& {- D) ^! W
  为什么要自我轻贱,他实际上是和范仲淹一类的人,虽然起步不同,但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人生由低到高的艰苦跋涉,走过了这一程,凭什么就不能光明正大的出人头地?!' Z# x. f; D4 C  L3 b" J6 ]- A/ v
  在这样的心情底蕴下,他读完罢免提案,走到了皇帝的面前。说了这样一句话:“臣无功而受两镇节麾,无罪而出典外藩,这不公平。”9 h* P3 v6 ^2 b  m/ m! ~& f, e/ N
  前一句是自谦,后一句是愤慨,百战之功,无罪罢免,我不服!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21: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55)+ ]1 Q+ X5 m$ N# a4 E; |: w! x
  4 h! @1 E3 l7 U, `4 Y6 E& q7 [: {! q
  皇帝同意,这的确不公平。这时赵祯己经能说话了,他安抚了下狄青,让他先回避,接着找来了文彦博。“狄青是忠臣。”皇帝这样强调。
) m, ?! r/ R( t  封建时代,宁用忠,不用能,这是条总原则。只要符合了这一点,哪怕你脑子很蠢,手脚也不干净,一样得上级的欢心。这时仁宗提出这一点,可以说是要在根子上给狄青定性。这是好同志,我要留任他。9 D6 D. T. Y% L. }( ^
  可文彦博就是有那样的能耐,一句话就能驱敌为奴,更能几个字就让优点变************。他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1 p6 E# w6 C1 ~$ F  注意,这就是宋朝臣子的特色,这就是名臣士大夫的风骨。他们敢拿自己王朝的开国皇帝说事,问赵匡胤难道不是柴荣的忠臣吗?要皇帝怎样回答。说是,好,为什么叛变了?宋朝是从哪儿来的?别再用群臣推举,迫不得己说事,您是由士大夫从小教育长大的,应该知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做人的根本点。实在为难,当时为什么不自杀?!
( Q5 U% V' }( u4 I. U% W  说不是,那就惨了,您在说自己的祖宗是个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当天仁宗再没说一句话。皇帝和宰相之间横亘着一道致命的沉默,这让狄青的命运被确定,同时也让文彦博的政治生涯产生了一个断点。说来这也是他的一个失误。
" B! @  o0 ]9 F5 f" u7 r  没想到狄青真的是个官场二杆子,面对罢免能直接找皇帝要说法。而他本人既然提起了罢免,就没法善罢干休,要搞倒一个人,就一定要搞到底。缚虎易、放虎难,这事儿不止是几十年后秦桧的老婆才知道!于是就只好坚持,于是被迫与皇帝对立,于是终于埋下了近期内就被踢出朝廷的伏笔。4 D. l5 [/ N3 Z
  这些狄青都不知道,他坐在皇宫高墙之内的西府枢密院里,在军方第一人的宝座上接到了一个非正式的命令。他被赐予了一个特殊荣誉,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给他最年青也最善战的陆军元帅隆美尔的命令一样。
* ]! m- S/ I2 T0 U  你可以保留你的军衔、家人的安全,拥有追悼会。只是必须自杀。
2 w* k0 i1 N' ^* P8 r8 A+ g1 @; K' Y1 O
  连载(1056)
1 i1 i2 {1 m6 v2 J( L  
" R) p- K4 S, r2 v7 E  狄青也一样,这是宋朝给他的最后一个恩赐。他可以自己提出辞职申请,有一个体面的下岗理由。历史在这里再次显示了真相的魅力。下面发生的事虽然隐约,但无比真实地显示了狄青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敌人又都是怎样的。/ o" ~; ?/ L2 c4 k3 ]
  接到这个命令,狄青仍然没有执行,他想不通,就要去问。根本就不去管是不是会得罪什么人,对以后的升迁留下后遗症。同时也显露了他的官场底蕴,前面都提过,像文彦博、贾昌朝、王尧臣之流,他们在皇宫内部布满了眼线,有什么内幕,刚发生了什么,都会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从而保证自己官运亨通,平安大吉。$ o1 H. n: G$ L; G4 }
  狄青却什么都没有,当官凭的是实打实的功劳,要那些劳什子做什么?于是他就不知道是谁在搞他,他直接去东府,问一下自己到底有什么罪名。5 e4 t: h/ u8 m9 p8 _# }( g  V
  接待他的人正是文彦博。他像自己找抽一样地追问,结果就得到了最真实的答案。或许在文彦博想来,狄青一定是知道了是他在捣鬼才来的吧,他直瞪着狄青说:“无他,朝廷疑你尔。”0 g' l7 G6 {: d7 ]$ K
  没别的,就是怀疑你。
7 s& W; `/ [  }$ r  狄青在那一瞬间信心崩溃,一直支撑着他的信念倒塌了。在史书中,在各种遗留下来的资料里,连当时弹劾他力度最大的文人,也没能指出他有什么具体的错误,连人生的小瑕疵都没有,连后来岳飞的挚拗、凶狠(亲手杀舅舅)等指责也没有。
/ P2 r+ t" {0 [: K  可这些有什么用呢?一个人让对方不放心,怎样做都是徒劳。狄青被这句话悚然惊呆,连退了好几步,再没有话说,黯然走出了中书省,走出了皇宫,走出东京汴梁城。他被“提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副宰相之职,出判陈州。
; |4 |$ b1 F1 B# A; N6 p8 e  临走前,他对自己的一个亲信说。我此去必死。亲信不解,他笑了笑,陈州出产一种梨,名叫“青沙烂”。青此去,必烂死。% ~7 i% x* N8 j1 Z
  被他说中了。他去陈州不过半年,就死于“背疽”。这种病在古代比较多发,比较著名有项羽的谋臣范曾,朱元璋的大元帅徐达,都是忧愤交集、无可奈何地死去,基本等同于气死。* L7 c, Y3 X5 ]$ R
  狄青也是这样,他在陈州的半年,每隔半月,朝廷就派人去“问抚”一番,这种待遇数遍宋史300百年,只有狄青这一份。真不知道他做了什么,朝廷这样“爱”他。
! I4 A( ^8 u9 `4 V8 ^6 j  他死了,文彦博和当时整个文官集团,没有夸张,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说过狄青不应罢免,他们得逞了。接替枢密使位置的,是他们非常认同的一位同道中人,韩琦。强悍的,了不起的韩相公终于回到了组织的怀抱里,重新当上了宋朝的宰执大臣。
( ]2 t' }6 \9 O7 [  世界终于恢复秩序,宋朝的官场变得安宁和谐。狄青死了,那又有什么了不起。他的死,不管冤不冤枉,都非常符合宋朝的立国精神。守内而虚外,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不管怎样,我们不会被自己人欺负!至于文彦博等人,说句痛不在己,说得轻松的话。$ m2 d+ x! ?% f9 X/ J
  也不必太痛恨他们。杀死狄青的不是文彦博,而是宋朝的大气候,他是被那个时代压死的。就算没有文彦博,也会有武彦博,没有欧阳修,也有欧阳理,总会有文人跳出来找他的麻烦。狄青,就是风暴中辗转飘浮的一片落叶,被风吹上了云端,又被风刮落到尘埃,一切身不由主,并且很快就会淡忘了。
; q0 J& x3 T+ K' }/ K  直到仁宗之后第三位皇帝,神宗当政时,他才被想起。那时国家征讨西域,苦无良将,才想起了这位英年早逝的常胜将军。而在他刚刚被罢免,或者刚刚死去时,举国无仍念他,只有一行干巴巴的官方记录――赠中书令,谥武襄。
- X) j6 D* d2 U. d  那时人世间的焦点,是文人们一次旷世的盛典。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22: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57)
6 M2 b# a* d: ?: f  
$ f/ R* ~! ?( s& T3 v8 n( G  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一月,又一届科考开始。宋朝科考无数,中国历史上的科考无数,但论地位,这一届无与伦比。
) D+ ^. S* {$ z/ ?" G  前提是文学方面的。
1 E+ l- z' d0 h& c+ }$ ?  t0 ~2 B" [  中国文学史上盛称“唐宋八大家”,其中唐三宋五,宋朝所占的这五个人中,有四人在这一届的科考中汇聚,盛况可谓空前,并且绝后,数遍中华历史,只此一份,再无后继。另外还剩下的那一位,其实当时也在京城中。只是他为人太特立独行了,不跟这些凡夫俗子们一起玩。5 u, ~7 Y; v" c7 R8 B$ e
  抛开这位“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神仙爷,去说这四个人。四人之中,以欧阳修在当时为首,他是主考官。这是历史的契机,以他从小就深深刻在脑海里的韩愈文集开始,一生至此己经整整50岁,他成熟了,对于文学,对于历史的掌握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样的“体”,才足以截“道”。
' e) c& i# |. \" [8 r  这是个根本点,在这次科考之前,体和道之间,可以说是本末倒置的。浅显地说,就是全天下的文人墨客都以讲究词藻为能事,谁会修饰,谁就是大家。这样文章中全都是些讲究到了极点的险韵、怪字,大家争奇斗艳,看谁能玩出从所未见的花活儿。- x1 [6 E  d" K0 Y& N, r* i0 B# \9 o& y
  至于文章的宗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出现文章,这个终极问题,就没人在乎了。欧阳修身为当时的大方家,注意,还不是大宗师,他非常的愤怒。他一直在倡导要恢复古文,像古人那样,文章的第一要务是要把事儿说清楚。0 C6 V/ t. ?. `5 |' Y
  得与国家有利,与民风有益,文章绝不是时装秀,科考也不是T型台,这是要传颂万代的,不是仅仅一时的敲门砖!
3 _% |$ _. N; s9 h6 M& B, r  他抱着这样的想法走进了贡院,寻找着符合自己要求的举子,他找到了。这真是个异数,茫茫神州,幅员万里,宋朝开国己经百年,文教之盛,是自有文字以来从所未有的,可能和他心灵相通的人,居然在辟远边陲的西鄙之地――四川境内。
, G; J2 n2 z" z. J; H+ e# e7 b$ }  
# g+ S7 J- ]4 V4 k! M+ i  连载(1058)3 i$ }, q/ ~6 b7 F$ A) o
  
, ]7 v. H3 Y; r3 D5 w  四川在当时是地道的老少边穷地区,财富是这样,文化上更是。数遍整个四川,在这次科考之前,只出过两个进士。6 d" I8 U( s- d# D( O' y7 A
  一个在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是位姓孙的中举。另一位出在仁宗的天圣二年,他姓苏,叫苏焕,眉山人氏。就在这一年,眉山当地欢庆新举人产生的时候,有一个17岁的少年变得沉默。他就是苏焕的三弟,苏洵。% T: t$ G# U1 `# V4 S
  苏洵是个快乐的青年,此前的岁月里玩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这时他被震撼了,二哥的荣耀,父亲的笑脸,让他的一些东西觉醒,功名,原来是这样的东西吗?他开始重新读书了。注意,是重新。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容置疑,但就是个玩心大,只此一点,就铸就了他一生的郁闷。' v& Z! v1 r1 ~1 `
  17岁时发奋读书,苏洵是真的努力了。三年之后,下一届科考开始,他一次性通过了乡试,沿着哥哥走过的道路,向传说中的繁华帝都前进。这时他深信,世界是他的,功名是他的,一切都是他的。但是结果……他落榜了。. G5 J  q! N2 t0 z- s5 J! j
  当时他只是觉得有点沮丧,或者有点惊讶,为什么没考上呢?可没有半点的悲哀。他知道自己还很年青,这时不过才20岁,再考就是了,我这么聪明,肯定会成功的。于是他轻装返回家乡,回程的路上,他顺便饱览了大地山川,湖海汪洋。他的眼界开阔了,胸襟变得宽广。! P: w3 y) w5 l& {! B
  悲哀也在这时悄悄地降临。" k( A4 u3 F0 `
  他读书的本意是为了功名,这一点从始至终都贯穿了他一生。可他的性格却在另一条轨道上。他精力充沛,性格倔强,而且胆子超常的大。这几样素质凝结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注定了他不会乖乖地听话。尤其是不会听那些他认为不如自己的那些人的话。) |) c2 Y% T  k( K
  这时他20岁了,此前只是个朦胧中的少年,他可以深信书本,去死记硬背,为了功名不顾一切。如果能在这一届考中,他就会沿着富贵之路顺利地往下走。可他没考中,重新回到了天地自然之间,这就不好说了,他的心灵在成长,学识在按着他的天性,在选择性的积累。
: k0 F, R, v3 P) e/ _" x$ N* D. Z  再不是别人教他怎样,他就怎样的局面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22: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59)' ^* D6 X# f2 o  ^# m- V5 R
  . ^8 ~5 R) F! J+ y
  这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学史的幸运。历史可以证明,每一个非凡人物的成长,都有他自我觉醒,自我完善的过程。
1 ~# z" _' b- N6 Q4 ^1 [, Z( ~  没有任何伟人,是教室课堂里批量生产的。
' J8 i$ s6 }9 Y! x6 o  s0 t2 v  苏洵一路漫步回川,他看到了剑门以外的世界,也有了人生的首次挫折,这些都让他的心灵起了变化,奇妙的是,这些变化是他本人事先都想不到的。他厌烦了书本,那些用来考功名的声律、默义等等“学问”再也引不起他的兴趣。) q5 I# d! ?' V: _! l
  他成了当地的一个怪人,年青轻轻,不务农、不经商,也不读书,有时一个人默默发呆不说话,有时候却和一大群的浪荡少年欢呼纵饮,旁若无人。更多的时候他游山玩水,登临湖海,若有所思,如果不是他在这段时间里结婚了的话,就真的像是个世外散仙了。6 C7 y8 b+ t0 M6 \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近4年,好日子终于到头了。他妈妈突发急病,医治无效。这时他才感觉到了悲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生最大的伤疼,而苏洵的痛苦要更深一层。他根本就没想过母亲会走得这样早,所以还没有开始“养”!
. w( W0 i  g- k5 |, ^! F  他要给母亲以荣耀,他迫不及待地抓起了当年扔下的书本,功名,无论如何要快速得到功名!从这时起,他27岁,到39岁之间,共12年,他夜以继日,发奋苦读。就像《三字经》里所说的那样:“苏老洵,三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9 F( a. u$ L+ O5 r+ a5 j  对是对的,只是时间上差了10年。12年间他两次进京赶考,每次都踌躇满志而去,失魂落魄而归。他实在是搞不懂,自己真的是那么笨吗?为什么他看不上的那些人都能高榜得中,自己却一再地蹉跎。39岁那年,科考再次不中,他抑郁满胸,无可排解,再次走向了山水之间。
% e7 d3 h  S$ H+ L  历史的契机出现,福无双至,灾不单行,就在他走向江西庐山,寻求心灵的安慰时,他的老父亲终于故去。
# W/ x) y6 G0 \  
5 c. z7 N3 W& ~8 [9 k# y: p  连载(1060). Z0 A9 G) V# j" }
  
+ F! S  S9 F0 x( |  苏洵千里奔丧,踉跄归家,细思量12年间双亲故去,自己将近40,居然一事无成!人生至此,恨不得自残才能稍微痛快点。; x' Q) _6 ^9 u+ @+ u: L  Y) o& O
  某一天,他万念俱灰,在父亲的灵前把自己这么多年以来写的文章一张张地扔进了火盆里。科考、功名,此生再也不想了……奇迹就在这时出现,万念俱灰才能否极泰来,扔掉了以往的所有,一个新的天地豁然出现。苏洵在守孝期间,百无聊赖,把家中所藏的几千卷古书都博览一遍。; U( l  b, X/ ^* z- k3 g3 a
  那些书,是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一脉相承,从无间断的文明之光。这道光束,由孔子点燃,他死后百余年由孟子继承,之后数十年有荀子,再二百余年后有杨雄,后千余年出现韩愈。韩愈至宋,己经近三百余年了,此间战乱频仍,再没有哪位大家能够重振汉文声威。
+ l3 t# U, d) Y9 W  三百余年的空白和期待,有些人在繁华世间声名显赫地追寻着,像欧阳修;也有人在西陲一偶默默地若有所思,像苏洵。8 D9 I+ u# D* e% L$ t& }$ I/ M
  抛去功名的牵绊,他返璞归真,同样延着这条路向前走,他注定了会和欧阳修殊途同归。但同文不同命,闻达各不同。他这条走得太慢,太累,太沉默了。0 C8 M) y1 c+ j5 v) x$ ]5 w
  39岁起,至46岁,他才盼到了人生的一线曙光。他不再想着进京,京城却终于有一位名人来到了西蜀。这是位有能力,有见识,办实事的人才。尤其难得的是,此人的成长经历与苏洵有些相似,这就注定了他们会有共同语言。/ a' A" w8 J  ]4 P0 Z5 _) {6 x
  命运向他微笑了。5 }: B# v; u1 X; I) w
  这时的苏洵和从前完全判若两人,年青时的跳脱浮燥,变得深沉寡言,当时满腹的应试文体,换作了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见解以及解决的办法。
+ l. |% K+ ^" y2 {  他成了一位大儒。所谓大儒,不仅要精通百典,更要自成一家,向内可以自省己身,向外可以为天下排忧解难。以这样的见识和胸怀所写出来的文章,才是自孔子始,至韩愈兴的中华儒家的正宗体系。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1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61)/ I# e$ ~; j. l$ Z
    `3 O# v! N# g( Y3 o& x. V
  细思量,会发现苏洵的人生,就像宋朝的国运一样,是偶然还是必然呢?透着出那么多的巧合,让人掩卷深思,摇头苦笑。/ m; k, N+ s% e" N
  比如他的人生曙光。
0 V& Y' L; P6 k+ {) g0 c/ Y( n  在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前后,苏洵建立起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几篇文章都己经写成。但是地处边疆,无人问津,眼看着要老死乡里,默默无闻终生。别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突然间刀兵四起,烽火连连。2 A0 G$ D* k* y( S
  侬智高叛变了。之后整个南方都传颂着鬼面元帅狄青的威名,一战成功,飞越天险,他的名字一直到南宋都让人怀念。打住,请问有谁能把这样的大事和一个眉山地区的乡巴佬联系起来呢?( G" o2 O# f$ K1 e  ?8 I: W9 k. q
  事情就是这么的奇妙,这居然是苏洵的春天。侬智高逃到了大理,之后都有个传言,他会再打回来,其突破口就是与大理邻近的四川。* Q0 {0 A6 `& j4 G1 [- M9 B+ T$ G. O* _
  一传十,十传百,谣言可以杀人,更能轰动天下。最后连开封城里的大佬们都坐不住了,除了从陕西调重兵向四川集结外,还派去了一位能人,前三司使张方平。
( p: k4 e$ |. A6 e' K  张方平,字安道,河南人。这个人做官做到了两府之下的计相,却不是进士出身,要说学问从哪儿来,比苏洵可强了好多。据说两宋文人大排名,如果以聪明强记为标准,他名列第二。只比苏洵的那个儿子,不出世的大天才苏轼稍逊一点点。
6 D, W* @! }1 |6 u7 W  他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曾经向人借“三史”,10天即归还,里边的每一句话都能牢牢记住。至于为什么这么强,也是迫不得己。他家太穷了,生活都成问题,想读书只能去借,现实逼得他必须又快又牢地记住。
3 A+ _, C/ s/ F5 Q$ k  简短地讲,张方平把四川的局势稳住,军政两手抓之后,还重视文化,是他发掘出了苏洵,并且替苏洵铺设了一条通往帝都开封的路。
; N: b" R: x! |/ Y( `  
$ ?9 T! z6 v/ S1 p$ Q  连载(1062)
$ w9 [+ H- g, D  
+ c3 u" N6 |, s8 Z1 h, W  张方平给欧阳修写了封信。这封信非同小可,据考证这是张与欧阳间仅有的几封信之一,他们俩人本是冤家死对头。
9 u6 J! g5 B0 ^8 a" @) g4 ?0 e  张方平当年是吕夷简的亲信,欧阳修是范仲淹的“朋党”,几十年间斗得手段用尽,你死我活,但是只要回归到文学上,他们就又变成了谦谦君子,古道热肠。这一点是后来的神宗、哲宗、徽宗年间的文臣们所不能比的。
# Q: o8 r4 |4 Q# D) T9 J6 Z" ^  从某些角度上来看,他们都是君子。
& @, f' y. Z4 c6 `# i4 q  苏洵在两年后离开眉山,来到了京城。这是他第三次进京了,此番不比往常,他几乎是立即就变成了一个奇迹。在短时间内,他和京城里的顶级官员、名臣都建立了联系。比如欧阳修、余靖、田况、文彦博、韩琦、富弼等等人,都收到了他的文章和信件。6 @3 K0 e6 s9 Q
  无一例外的,大家都喜欢他的文章,却对他的人微笑不语。' n, |3 n# @& N: }8 R
  苏洵很纳闷,难道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吗?回头细想,他来京城是有目的,儒家是入世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看到了现实中宋朝的各种问题,想要为天下人实实在在地做些事,这些想法,甚至解决的办法都在文章里,和信件里表达清楚了。
0 e% r/ u9 Q, [  那么为什么朝廷里的名人们不理他呢?
( \: n8 I* @; x  这就是他的命运,他来得不是时候。如果早15年的话,那时与西夏开战,宋朝打破一切陈规陋习,只要是有用的想法就都会采纳,他那时出现,不难搏取功名;可是15年之后,不说现在皇帝都在病中,早些年的庆历新政里,己经有明文规定,不许越级提拔人才,从那之后等级制度牢不可破。
/ K* t6 q! m& D$ M8 g1 q' p8 d( h' e  人人都在体制内,您得是什么样的圣贤,才让给您个例外?
4 H5 l! k2 n% V  何况他的具体做法也太彪悍了些。比如给韩琦的信里,他要求韩琦大开杀戒,狠狠地杀一批懒惰的士兵,军心士气立即就振作了。方法对不对,对,狄青就这么做的。可那是临敌,现在还是和平时期。并且今日之韩琦,再不是西北时的少年相公了。
' @5 `6 f/ C. v% f  杀人?韩琦高洁得像天空中飞翔的羽翼,凝炼得像雪山之巅的冰雪,再也不做那些粗活儿了。, ~9 X: Y1 {/ Y: c9 r5 ]" C* O9 P1 X
  再比如给富弼的信,他开口就是指责,从庆历年间说起,直到这次上任毫无建树,一点情面都没留,怎么狠怎么讲,一点没给当朝宰相留面子。
4 e0 o, L  F4 m9 ~, A5 z  是不是失心疯了?不,之所以这样做,是孟子教他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1: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 连载(1063). K1 [$ w( N) ]- i" ^" S) V
  
0 Y. Z( x9 j! e! h( s# v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这是孟子一生的行动准则,比如他效法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到梁惠王时,除了言语不逊之外,转身就能说出:“……望之不似人君。”的话。
4 E8 S4 U$ f5 l2 c  P  [( }1 V  看你就不像个当皇上的料。' u! Y, K4 F) |. y) i/ n6 r* D0 |
  可以说是胆大妄为,不把君王放在眼里,更可以说,他违背了儒家的最高宗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有序,不管他是不是圣人,绝对没有这样藐视上级的道理。
2 u( ]6 O6 k7 N, r6 `( ^0 u  可他就是做了,说句到家话,这也是迫不得以。战国时,以及后来所有的战乱时期,只有用这样的手段,才能让当权者信服。例子就是诸葛亮怎样说服孙权的。2 a' c1 n3 n5 ^: U6 b& x( C
  说到这里,就可以看出苏洵这个人,在学问上的巨大缺陷了。他是大儒不假,文章写得超迈古人,独步当时更是真的。但有一点,他这个大儒,准确归纳,是先秦时代的大儒。他自学成材,一直闷在蜀川之中冥思苦想,把先秦时代最高层的思想都研究透彻了,可与当时的现实社会离得就更远了。其结果,很像一个落寞武士的自白。* m/ }; v( c* J
  那位武士输给一个人后,用十年光阴闭门寻找对手的缺陷。十年后终于豁然开朗,自信可以击败对手。可是转念一想,又沮丧得要死。明白自己和对方的差距比当年更远了。0 C' \5 f2 N2 p0 L
  他找到的是对手十年前的破绽,这十年来对手没有进步吗?可他自己的进境却仍然是十年前!# t/ k7 t2 o! m. I% X1 g5 A( @
  苏洵就是这样,用先秦时的理论、做派在千余年后的宋朝实践,其结果只能是到处碰壁,还一片茫然,给整个权力层留下恶劣的印象都不自知。说句难听的话,如果不是他的儿子们运气超好,正好这届科考是欧阳修主管的话,父子三人灰溜溜回川都是可能的!/ F2 x0 a' w0 D, q0 E( S0 m
  不过这也怪不了他,当年孔子、孟子周游列国时,难道就得到了什么好果子吃吗?儒家学说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调和弥补的大缺陷,在初创者时代就没有完善过。研究历史,就是要正视当年发生的事,像寻病根一样,找到问题所在,好在现实中避免,这才是历史学问的存在理由。5 }; @8 q; ?2 P& L
  而不是变成追念古代辉煌,让现代人活在梦里,来缓和眼前不如意心态的故事书。  C. \: [" C0 I
  
/ E; `2 l( G. Q) I! E- R  连载(1064)
8 y6 x2 a4 O! V' [, @  
% l: j* Z  s8 @, |; e8 g  e  说到这里,索性多说几句题外话。关于大儒这个词,对现实的意义。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到底需不需要他们。3 K- f/ i& h/ a- z" j# Z
  首先,作为百家学说,或者人类文明的起源,儒家的存在,绝对是划时代的产物,是中国这个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这是积极的,了不起的。3 |6 z  M; @2 ~- n
  但是有一点,儒家学说里有个大缺陷直到今天也没法自圆其说。比如它是入世的,得解决人世间产生的具体问题,如军事,或者经济。这就出事了,现在我们知道,每个问题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现实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 w' S. Z) _0 M3 s6 J  很多时候,问题都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出现的, 那么解决的办法也一样,得创新,得研究才能出现。就好比新病毒和新疫苗的关系。
/ H0 E1 g/ \  T  但是在儒家学说的统治下,解决的办法不在现实中研究,而是在古人的书籍里找注解,找答案。这就是大家看中国的各种古代文献时,动不动开头就是“古人云”的出现原因。什么事都要看古人老神宗是怎么解决的,然后我们大家照搬就是。
, Q, s+ g7 A( M% t2 e  这样行得通吗?!
9 d3 j: U1 G" _( s  这就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所在,了解到这一点,就会清楚,作为时代进步的要求,大儒早就是废物了。不光是进入21世纪,就算在千余年前的北宋时期,苏洵都碰到了死对头,那就是后来以“天变不足畏、神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大臣王安石。" c% E3 e; O' H0 W
  王安石这时奉旨回京,做群牧判官,负责全国各地养马的事情。他们在欧阳修的家里见过,初见面就互相看着不顺眼,两人都是一样的倔脾气,一样的持材傲物,碰巧更是一样的自学成材。这样理想的冤家对头你说还能去哪里再找呢?
/ X, d4 A+ n$ d; }% e6 H* r  老苏和王安石成仇,连带着大苏和小苏后来也和王相公长久不和。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说过了大儒,下面进入科考正题,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考终于开始了。那个几乎可以代表整个辉煌璀璨的宋代文化的人,苏轼苏子瞻,终于横空出世。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1: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65)
" p' q& q% j$ b. C3 k  关于苏轼的才华,在中国己经是一个神话。他的名字,都被称为“坡仙”。当然,那是在他叫苏东坡之后的事了。$ k: K, ?+ |) W- d3 F" C
  东坡,这两个字一点都不美妙,是他个人的一次惨痛记忆。不过也正是自那以后,他的文采、书画才超凡入圣,达到了有宋一代,才子第一的程度。
9 [; c* @* d- ^# C0 ^5 O6 s' A. B  至于他的才华是怎么来的,每个时代的教育家都会强调,跟李白一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不管人家李白是不是愿意,就下这样的定义。苏轼就很坦诚,他成年之后曾经交过一次底。说“书到今生读己迟。”, f! n  a& x7 T6 C' }
  做事要有天赋,他的学问是从前生带来的。
1 y- ~4 g3 L: o4 _0 x$ @1 {  传说他的妈妈,程氏夫人生他的时候,曾经梦到了一个俊俏的和尚,向她顽皮地眨着眼微笑。妈妈,我做你的儿子好吗?苏轼由此而诞生,这也是他后来一生中都喜欢与和尚为伍的一大原因吧。稍微长大,他的父亲把他和弟弟苏辙送进了眉山当地的一座道观里,跟道士张易简读书,主要学的是声律。
2 ^8 u; a% R1 G0 l$ m0 E  这是个关键点,是苏轼的造化,更是中国人的幸运。就是声律学的重要。它对苏家人的影响,可以说,成也声律,败也声律。; G+ P' h' [* \# w
  声律,就是作诗赋词的技术。一个读书人,怎么能不会作诗呢?但就是这样的尴尬,老苏就倒在了这上面。他什么都强,就是不会作诗。每次科考都是勉勉强强地凑数交上去,其结果自然是被考官扔进废纸篓。苏轼就不同,他的声律功力睥睨千古,傲视当代,让宋词只要流传一天,就永远会有人记得眉山苏氏。8 r& D/ K& ^- r: j
  这就从苏洵有自知之明,把儿子送给别人来启蒙有关。不然苏轼和苏辙就又是两位大儒,而不是坡仙与宰相了。不过不管是什么,他们都得先跟着同学们一起迈进贡院的大门,吃几天考生饭再说。, Z. F" m. n& x0 @0 A
  要说科考,在大家的印象里,估计就是在一座像省级监狱的高墙之内,排列着像一排排进口猪舍一样的低矮小房间,没有窗户,没有大门,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唯一的出口就是标准的铁栅栏,走进来就上锁,每天只会递进来些吃的喝的。7 |. L- y! m& a! W4 ~
  除此之外,严防烟火,因为就算有火灾地震了,这道铁门都得到交卷时才能开!
) }. m* }) ]# w; v7 Y    Y' a4 s( s1 V; ~- v  Z+ k
  连载(1066)
0 V8 j. s; E" L) R0 Z, Q  
! y% n- E* [$ t8 P' C  基本上也就是这样,在宋代比较特殊的就是时间和一些制度。
! J0 l1 p& u+ p  b$ t8 Z) O  比如说主考官欧阳修就得在贡院里至少呆上50天之久。至于为什么,请看他的工作量。他得出题,还要阅卷。每届至少一两千名的考生,每个考生都有声律、墨义等各种答卷,都得由专人抄写,让字迹不可辨认,光这一项工作,得多少个工时才能完成?
- X- o% v5 `" P. F  Z# i% U  所以说考试嘛,不仅是考学生,更是折腾老师。而折腾,就更是宋代科考的一大特色。0 W0 S7 G# |) o9 ]
  印象里考生们不许走动,只能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一直憋着写字,直到交卷。宋代不这样,比如某考生在答卷时有疑问,不光是对题目的疑问,就算自己的学识哪处叫不准了,都可以去请教主考官。这叫做“扣帘”。
2 ]% x2 A8 ]& Z  y; S7 z  欧阳修在这一届里就被扣了,扣得他瞠目结舌,终身难忘。
2 @& W& y6 B- V/ q5 q" B2 Y8 h( u8 p  那时是黄昏,欧阳修己是半百的人了,一介书生,既是近视眼,更有糖尿病(史书记载),累得实在懒得动弹,可一考生“扣”过来了。
" g& Q( t/ s, a  ――学生打算在文章中引用尧舜的典故,但不知尧舜是一个人呢,还是两个人,请先生指教。  Y6 n) y6 z* }0 k7 F
  轰的一声周围彻底笑场,欧阳修目瞪口呆。这就是宋朝这一届科考之前,通过乡试的学子们的功夫!更绝的是,都这样了,那个考生还在帘外毕恭毕敬地等着。
6 n7 e( I% A8 v+ o% [* M  欧阳修想了想,很正经地回答――这个……嗯,是有点难度,我看你还是别用了吧。, k( e+ ?$ g. B0 ]
  到了阅卷的时候,乐子就更多。比如说某位考生的大作里就有这样的词句――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意思想必大家都能理解几分,可是有必要在说事论理的文章里,玩这样的词句游戏吗?欧阳修这次存心寻这人的开心,给了6个字的评语。
) m) p( d+ _2 `' h! F6 e' Z  ――秀才刺,试官刷。6 \) s# j5 i' T4 h( A" Y4 [* u& a
  然后用大红朱笔从头到尾像刷墙似的抹了个全红,有个名目叫“红勒帛”,再批上“大紕缪”三个字,贴到外面的大墙示众,以儆效尤。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3: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67)
+ `7 v6 U- x  H; b% u% h  
, {9 V# a) K6 W2 O/ f' o& O  l9 l  以此类推,欧阳修砍掉了绝大多数的"优秀"考生,也把人都得罪了。三年才有一次科考,大家都是按照老规矩,老要求来复习的,你凭什么这样难为人啊?!
: U" C( @/ f  {7 z4 A, [  考生们想不通,发榜之日在大街上就把欧阳修给拦住了,那情形就像农民工找黑心工头要债一样,污言秽语,推搡叫骂,要不是当天遇上了巡街的禁军,大才子欧阳修就得进医院。就这样,他回家后,院子里还被扔进了一大堆一大堆的问候纸条。9 [; I. `( V- N5 Z- f( S$ l, B
  这时候苏氏兄弟己经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游玩闲走了。他们是幸运的,比他们的父亲幸运太多了。苏洵之所以总是落榜,除了声律之外,最大的原因是文章的底蕴和之前科考的标准严重不合拍。而作为他教出来的两个儿子,如果还是遇上之前的考官们,想想结果是怎样的?
& K, M# w8 y6 A. F& A" Y# W  父子三人把家还,六行长泪落涟涟,一个字,惨;两个字,非常惨!5 u$ j: s# D" _5 C, G* V4 p. u" `
  这就是这届科考的重要性和幸运点了。没有欧阳修,就没有三苏名扬天下;而三苏不来,欧阳修也没法妆点起文学盛世的门面,他要改变天下学子的文风,就更是一句笑谈了。简单地讲,公元1057年的正月,是三苏的幸运月,苏轼、苏辙都顺利通过了礼部试,就等着殿试时大显身手了。闲来无事,初到帝都,想想人世间最繁华的东京汴梁城就在房门的外面,能想像20出头的青年会闷在房里,一动不动吗?
9 I2 J: r4 k. a' Q- |" m# E  苏洵与苏辙很可能一静到底,苏轼却一定会悄悄地溜出去,我们就借着他的眼睛把当年传说中的盛况尽情地看个够吧。
3 H$ t7 T5 H: Q2 A+ u( j; U8 J  首先是整体印象。
4 t& ^# e7 A8 @! H% r. e* v; W2 R  千年显赫大梁城,从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发展到北宋,它己经今非昔比了。开封城有三道城墙,它的格局就是大围子套小围子,小围子套细围子。最中间的是皇城,它周长5里,折合今天2300余米;中间一层叫子城、牙城,又叫内城,周长20里,折今9200余米。后梁、后晋、后汉的君主们,乃至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都在这座子城里生活。' H8 N. k, z+ m9 o
  + w/ c- t5 ^# u4 Z" [& N
  连载(1068)
3 O4 U. y6 Q4 ~; }+ k8 ~0 P  / G6 x( P0 R# u! j
  是后周的世宗皇帝柴荣,在这座子城之外,又建筑了一座外城,也叫罗城、新城,周长48里232步,折今22436米,才让开封城有了这时的局面。
+ _! M' _% S/ e( l0 x; a) G  苏轼初入帝京,首先映入眼帘一定是那条宽约120尺,植满垂柳的护城河,以及那条蜿蜒曲折,像一条游龙一样凹凸不平,不规则地建在护城河岸边的外城城墙。这道城墙很怪,让人看着高深莫测,很多人不喜欢它,因为不够平整漂亮。
: V- t, n4 D& K  {  包括后来的宋徽宗赵佶。他把这道城墙给拆了,重新砌了一道整齐的方矩型城墙。可惜在女真人的石炮打击下,很快它就塌了。只有到了那时,人们才会想起原先这道老墙的设计师――宋太祖赵匡胤。这道老墙在军事上有特殊效果,它的不规则,能缓冲猛烈的攻击力!3 ~. D% X1 O6 ~+ K
  这道城墙以里,就是人口超过唐都长安近10倍的开封城了,而实际意义上的繁华盛境,都凝结在中间的子城里。0 Z2 W: D0 H/ O9 J6 S' ^
  进子城,东京城共有13座城门(包括水门),其中东西南北四面的正门,是皇帝出行的御道。依照着中原皇族礼仪,坐北朝南,南面的正门"南薰门"直通皇城"宣德门"的那条御街,可以说是北宋都城的代表路。这条街分为三段,每一段都有它各自的特色。+ M; m) T! ^9 s( \* ?7 f
  首先整条街笔直而宽大,长约七八里路,宽200余步,折今307米,是古今罕见的特大型街道。街中心,划出来一条御道,只给皇帝专用,无论何时不许任何人涉足。街两侧,各用条石砌出来一条水沟,沟边种满了桃、李、梨、杏等果树,沟里是成片的莲花。: _: F0 S1 K% i$ I5 Y& K% _
  它叫御沟。/ b- q' e: v4 V4 w4 t5 S# [, H
  御沟的里边,是一排红漆栏杆,划出了左右两条人行车马道,叫御廊。这条御廊里就代表着北宋的繁华,它布满了店铺、民居、官署,还有很多杂七杂八,说不上高雅的去处。它们合在一起,酝酿出了中国历代王朝中独一无二的北宋风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29 08:50 , Processed in 0.0480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