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3: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67)3 @) ?3 G/ e% p! J. d1 ~1 I
  ) B" l' y# _1 s7 I. f. n
  以此类推,欧阳修砍掉了绝大多数的“优秀”考生,也把人都得罪了。三年才有一次科考,大家都是按照老规矩,老要求来复习的,你凭什么这样难为人啊?!' H3 e( C+ A* m) g! Q2 Q
  考生们想不通,发榜之日在大街上就把欧阳修给拦住了,那情形就像农民工找黑心工头要债一样,污言秽语,推搡叫骂,要不是当天遇上了巡街的禁军,大才子欧阳修就得进医院。就这样,他回家后,院子里还被扔进了一大堆一大堆的问候纸条。( u* ^* g! @' ~7 H* M! |
  这时候苏氏兄弟己经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游玩闲走了。他们是幸运的,比他们的父亲幸运太多了。苏洵之所以总是落榜,除了声律之外,最大的原因是文章的底蕴和之前科考的标准严重不合拍。而作为他教出来的两个儿子,如果还是遇上之前的考官们,想想结果是怎样的?0 ]  s% W& S, Z8 z  t
  父子三人把家还,六行长泪落涟涟,一个字,惨;两个字,非常惨!
5 U+ n6 K' ]( }$ U- X/ r9 y  ]  这就是这届科考的重要性和幸运点了。没有欧阳修,就没有三苏名扬天下;而三苏不来,欧阳修也没法妆点起文学盛世的门面,他要改变天下学子的文风,就更是一句笑谈了。简单地讲,公元1057年的正月,是三苏的幸运月,苏轼、苏辙都顺利通过了礼部试,就等着殿试时大显身手了。闲来无事,初到帝都,想想人世间最繁华的东京汴梁城就在房门的外面,能想像20出头的青年会闷在房里,一动不动吗?+ T. i$ Y& s" Z: ^! w
  苏洵与苏辙很可能一静到底,苏轼却一定会悄悄地溜出去,把开封城的每一个角落都走遍,看清这举世无双的繁华盛景。- p' I3 \/ Y( [
  首先是回忆,他从西南方的四川来,正好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都城的精华。即东京城外城13个城门(包括水门)中的正南方“南薰门”到内城,即皇城的“宣德门”这条御街。# Y, z6 V0 o; m: h& c2 w' p2 I
  进城之前,他首先看到的是一条宽约120尺,植满垂柳的护城河,以及那条蜿蜒曲折,像一条游龙一样凹凸不平,不规则地建在护城河岸边的外城城墙。这道城墙很怪,让人看着高深莫测,很多人不喜欢它,因为不够平整漂亮。' N1 t$ z9 G* e+ N* ]& x
  包括后来的宋徽宗赵佶。他把这道城墙给拆了,重新砌了一道整齐的方矩型城墙。可惜在女真人的石炮打击下,很快它就塌了。只有到了那时,人们才会想起原先这道老墙的设计师――宋太祖赵匡胤。这道老墙在军事上有特殊效果,它的不规则,能缓冲猛烈的攻击力!1 R. x$ d) c8 P& \/ W$ B* `
  这道城墙的里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封城,人口超过盛唐时长安城近10倍的人间天堂。. w5 ?/ C6 H& x$ g1 g
  ' c3 T/ ?1 Y3 P8 {0 J
  连载(1068)2 I. Y& R2 ]4 P6 c- ?; k7 Q
  3 \- o  d1 \4 Y8 e+ L. b
  千年显赫大梁城,苏轼走过周长48里232步,折今22436米的外城,进入周长20里,折今9200余米的内城。在他眼前展现的是一条无与伦比的,古今罕见的长街。
$ S0 X7 |6 T# Z+ ^' l" p2 e  这条街笔直宽阔,长约七八里,宽约200余步,折今307米,直抵皇城的南面八口宣德门。惊人的宽阔,被分成了5条通道。最中央的一条,给皇帝专用。两边的水路,都用巨大的条石砌成渠岸,岸边种满了桃、李、梨、杏等果树,沟里是成片的莲花。; Y# s: k. y' L" r4 r$ b& [
  每年花信风吹过,五彩缤纷的花儿就都开了,这条长街就变成了花的河流,一路芬芳伴随着百万居民。, M4 ?/ `6 O( f6 _" D7 \2 L( G5 g
  岸边是一排红漆栏杆,它既是水路的屏界,更是一道标志,它划出了左右两条人行车马道,名叫御廊。这条御廊就是北宋繁华的象征,它布满了店铺、民居、官署,还有很多杂七杂八,说不上高雅的去处。它们合在一起,酝酿出了中国历代王朝中独一无二的北宋风格。
% g( z+ U. x% k2 m; w4 a/ h  苏轼随着人流慢慢地走,眼前先出现的是内城朱雀门前的龙津桥。这是御街三段景的头一段,这里的商家很多,但货物的档次不算太高,算是平民消费区,主要经营时鲜果品、笔墨纸张。这很对苏轼的胃口,他会选些果子吃,再挤进人堆里看看字画条幅的功力,然后撇撇嘴再挤出来走路。8 Y6 X7 ^  b7 B. U
  四川最不缺的就是水果,苏轼最强的就是书画笔墨,这些东西都不在他的眼里。他的兴趣很快就被一座亭子,两座道观所吸引。, T5 P6 U. u; ~' {8 X% J4 Y. D+ _
  亭子名叫“看街亭”,说来这真是仁宗皇帝的悲哀。据记载,宋朝的皇帝除了应付外敌御驾亲征之外,就只有赵恒当年去四处烧香拜神了,其他的都没走出开封城周围100里。他们贵为人间最富有、最强大的皇帝,所活动的空间只有周长5里,折今2300余米的皇城。除此之外,就只有坐上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一直在用的那辆玉辂,一路吱吱呀呀地在御街上转两圈。# \( `. j! R6 p4 ]# q
  转时也很烦,基本上只能看到马屁股。这时仁宗就会叫停,他登上这座看街亭,俯览皇城外的市井生活,民间百态,算是一次难得的放松。
( ^! _# i* ]3 f  不知那时,他是自豪,还是羡慕……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22: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69)
" Z0 y: ^1 W% j2 w  # o4 ~3 I) l+ t# S0 T1 p- y
  看见道观,让苏轼有点犹豫,我喜欢和尚耶,不过有时好奇最强大,他还是走了过去。准确地说,是走向了街东头。# o6 d# R* z( B$ H) P% m; j7 }
  西边是延真观,接待四方道民,是个宗教大旅店,实在没什么看头。东边的五岳观,那就真是非同小可了。五岳,中国人都知道是五座名山,名山里都住着神仙,比如东岳泰山就是管全人类转世投胎这项超级重要的工作的。8 @3 c0 i1 r' n, j, h, m
  权力超大,道教的狂热鼓吹者宋真宗赵恒就想出了个好办法。为何不把五岳尊神都请进京城呢?就在御街上安家落户,朝夕与他作邻居。于是这座五岳庙就成了北宋“最为雄壮”的道观。苏轼边走边看,摇头叹息,真是不来东京,不知天下之大,不看这座道观,不知皇帝能作出啥!, G  r8 [4 @( `2 R0 J0 b
  接着走,他就看到了竞争对手扎堆处,宋朝的国立大学——太学。这个所在目前来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到20年之后,才能扩大到生员3000人的巨大学府。当然,那是神宗陛下和王相公的作为。这时苏轼看着这衙门,嘴撇得更歪了。一群手下败将,礼部试第二名在此,你们哪个不服气?# n; s7 H- u+ x' ]2 C/ A+ _
  以前学的都作废了,以后就跟着欧阳老师和我走,自然少不了你们的功名富贵……呵呵。再往前走,最精彩的地段到了。查年纪,苏轼这时只是个21岁的青年,真是犹豫,到底让不让他在街上小拐个弯呢?
/ h$ P: M, d0 @/ a  H  只要在太学的旁边拐进去,就是一团胭脂粉香,莺声燕语的旖旎风光。烟花柳巷到了,宋朝的学子们很香艳,他们每天读书时就能听到道士们的吟唱声,和妓女们的打情骂俏声。阿弥佗佛,罪过罪过,还是快点走过去吧。) c  @& L7 f) V) V, R
  第一段终于走过去了,它是御街最长的部分,共有5里。接下来的这一段,就是让人最神往的州桥段落。
2 S* i) S+ q' G/ b) N  州桥,还记得《清明上河图》里那道弯弯的、狭窄的虹桥吗?下面河水滔滔,桥上面车水马龙,居然还有作生意搭起来的大伞篾棚,生意做到了见缝插针。但这和州桥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比较的不入流。
: X+ T' H" J- T& ~$ Q  # P0 D8 Y& s9 p" [  q1 j, q) L
  连载(1070)$ m. y; s' k- a* F2 ?9 [& I
  " c$ X- D; r9 `' |- S, A
  州桥,又叫天汉桥,意喻它就像天上银河的桥梁,又宽又大,请想像它是连接307米宽的超级长街的桥!苏轼向下看,滔滔的汴河水从桥下流过,不过没有船只通行。因为它是石柱支撑型的桥梁,不像虹桥那样横跨两岸,二来再向前就是皇城和各个衙门了,船只的流动性太大,对安全有威胁。
) ?( ?- _$ B! t  再向四周张望,能看到它正处于子城的中心点,御街和东西御道的交叉点上,是名副其实的市中心。
4 N. C- k1 ?+ X* |( C  Z% J  这时苏轼应该有些懊恼,他还是初到京城,不知道州桥之美是在夜色阑珊时,他来早了。入夜之后,这里才会真正的活起来。那时,桥面上灯火明亮,挤满傩床,会变成苏轼这个中国最著名的贪吃鬼的天堂!
4 x2 g* ]+ }  K- ~, j% s( F  所有你能想到的美味小吃这里都有,你想不到的宋朝人也会做出来。) G  R! w  }) l; }
  从华灯初上,到半夜三更,不管你什么时候来,这里应有尽有。煎炒、熬炖、蒸煮、凉拌,鸡皮、腰肾、鸡碎、旋煎羊、白肠、鲊脯、烧冻鱼片、獾儿、野狐、盘兔、旋炙野猪肉、野鸭……等等等等,吃腻了荤腥,州桥上的时鲜果品更是上乘货色。* {6 U! P3 ?1 d
  如果您身份高贵,不屑于挤身民间,州桥附近更是酒家连片,以桥南端与曲院街接口拐角上的遇仙楼正店为最,号称“台上”,是东京城首屈……那个三指的地方。因为如果要去酒家,东京城最好的选择毫无疑问是“樊楼”和“任店”。# O. b# F+ ^1 f7 Z$ p& s! {& p
  去樊楼,要先向东转,它在皇城的东华门外。事实上它比皇城还要醒目,查资料可以显示,己故的柏杨老先生很可能说错了,他在《中国人史纲》里嘲讽中国封建年代时,说全国的建筑物都非常低矮,不许超过皇宫的高度。, X& g) r; e" t# L" B9 n( L
  可北宋仁宗年间不这样。樊楼是一座“三层相高,五楼相向”的庞大建筑,考虑到当时是砖木传统结构,说三层,实际上是指楼梯上的三层,也就是说,它是座四层楼高的酒店!皇宫的规格虽高,但就以举以大典的天安殿为例,也高不过它。; J9 O, ~4 K2 r( K0 B2 V! C$ p/ ~/ l
  五座四层高的楼体彼此连通,层层都有飞桥栏杆,栋与栋之间明暗相连,苏轼站在夜色中,仰头望去,会看到每间阁子的窗口都挂着珠帘绣额,透出温暖的灯光,每个屋檐的瓦栊上也都挂着一盏灯,远远望去樊楼就是梦幻般的一团光雾。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19: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71)
7 M. ^, a& n* b. }  }% u' F  
  i% H# U, {  g1 ]' H7 A  苏轼的眼里,是一片激动、羡慕、欲望又懊丧的光雾……格老子的,俺是刚从剑门走出来的川娃儿,腰里实在没几贯铜钱,这么上档次的地方,让俺怎么进去耍嘛!7 h0 Z: b) o' }8 ]7 z6 v9 g0 }
  实际上,他进去也看不到樊楼在中国商业进步意义上的独特位置。第一,他身在局中,跳不到历史的大天空里去俯览;第二,食客是注意不到那些细枝末节的,比如樊楼的后厨房,那才是它在历史上留名的价值所在。
- j7 @1 `/ K  V& z. M  谁都知道,古时候都是些手工业者的小作坊式生产,就好比从前的农民,一家子不分工,从播种、插秧、锄草、收割等等农活儿谁都要做,映射到餐饮行业,就是现在都有的夫妻店。
1 h3 U" ]1 D' S/ }8 A& C( \  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的大酒店,那里边分工明确,每个人各自负责一摊。这就是划时代的象征,只有酒店开到了一定规模,社会的消费力也达到了一个高度,才能出现这种分工。
1 I; Z+ V6 l0 x2 _% f  樊楼在一千多年前就做到了这一点。它的经营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每层楼各有一个主管,由他主持本层业务,樊楼5栋4层,至少要近30个人;第二个是后厨房。一共20层的食客,都得照顾到,要知道那个时代没有煤、气、水、电!& j. G9 [3 ^3 i, L3 O3 W  s6 s
  第三点,就是樊楼的特权了。它之所以这样强盛,是因为它有着国家所特许的酿酒权。每年官府配给樊楼5万斤酒曲,平均每天用曲137斤,可以酿酒5500斤以上!这些酒它可以自产自销,也有权散卖给别的酒店。2 C1 k) l3 ]) m: l/ K
  有这些内在的支撑,才有苏轼在楼下看到的那团光雾。0 l, p' R) c4 ~9 e
  夜幕下的开封城光怪陆离,它就像个突然出现在历史天空下的奇迹。宋之前没有过,宋之后也再没有呈现,甚至仁宗朝之后,它就有些失色了。这时有个问题要提出来。$ ?; I6 f3 R) y3 l6 P5 L6 q: U# v
  在以前的叙述里,仁宗朝给我们印象是对外的失败,不断的妥协。对内墨守成规,得过且过。尤其是仁宗本人太宽容,太软弱了,他纵容得自己的臣子都敢当面无礼。这样的皇帝当得实在太失败!
/ y  c1 F% n: g3 b6 [; {' e  
2 }7 d: s" s6 F. U  连载(1072)8 n9 P4 w* L( `2 y! J' W) K+ ~
  
& f* [/ |7 A1 M. ]9 Q8 E" z  可为什么开封城变得这样繁华茂盛了呢?这是怎么搞的。
4 ]$ _, R) j6 w3 o  其中的道理,可以参照历史上和宋仁宗截然相反的著名皇帝,如汉武帝。这是位真正的大人物了,对内对外一律铁腕政策,不管是国内的豪强,还是塞外的匈奴,只要惹了他,没有不倒霉的。让千年之后的汉人都为之自豪。6 b3 x* m3 [7 p: M' I, J3 W1 q
  了不起的皇帝,纯爷们!1 h# x) R$ ^- t( i7 f
  稍等,去看当时的民间生活,以及国家成色。这里首先要澄清,没人说他北伐匈奴不对,我本人更没有受虐趋向,说必须与异族百年好合,象宋朝这样用钱买和平才怎样先进和谐。要说的是连年战争,威加天下,他本人强如天神之后,汉朝百姓们的生活。
: N" C% }( g; @  不用我说,看他自己的《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6 R& z0 a  ~0 L; Y
  这是条无可奈何的真理,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不管战争是打胜了还是输惨了,对国力、民生的消耗都是惊人的。就算以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攒下来的家底,也承受不住没完没了的征伐。还有,这道《罪己诏》不仅是对战争的总结,更是对内政的忏悔。
' M  q4 K" ]. T  他以强权统治国内,用各种办法把民间的钱收归国有,支持他去做那些千秋伟业。这些事情加在一起,除了匈奴被他赶得远远的之外,汉朝人己经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彻底贫穷了。0 Q% o2 \& m1 [8 i  K$ z
  在这种对照下,看着开封城里的繁华,才能映射出宋仁宗的智慧。相对于汉武之强硬,来体验宋仁的“柔弱”,他是怎样在外族欺侮、内臣无礼的境地下,把国家治理得这样文明昌盛的呢?
9 U# q$ I* q' ~. O  这是个大课题,可以写出一篇历史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可惜资料实在太少,就算是大师级的人物,也只能是分析和猜想。宋仁宗一直默默地隐藏在幕后,他的臣子们不管是怎样的性格,都可以畅所欲言,没有生命危险的为国家作事。9 K4 N& |( U; U3 \. i9 R0 o. \
  狄青除外,他的死,一部分也是他心理承受力差些。0 k7 I! D; n) J" A; i
  请问这种施政的手法,是不是很高妙呢?而他的臣子们,也都对他百分之百的忠心,从来没人想过背叛他。你说奇不奇怪?他本是最理想的被篡位者啊!
2 X+ l' q$ }6 _+ f+ ~- L2 E4 @: d  抛开这些都不讲,只说他的仁慈和这一城的繁盛,就是对他的子民们的最好恩赐。那么下边就可以看一下,他的臣子们是怎样回报他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19: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73)8 a& S  |( Z/ l  q! _' ~+ _% a$ S4 `
  ' K6 J6 |5 o5 h% y0 [/ V" q
  终人一生,都有困惑,要怎样才能看清楚一个人呢?古人云,懂得看人背后的,是聪明人;能在背后看人的,是奸雄。
+ A0 e. A" Y+ o3 \* c. ~9 ~  可是,就算看遍了一个人的前面背后,他还有不同的侧面。更要命的,人生没有平行线,只要两两相看,就总有互相的高低……人生最多的还是上下看。那时贵贱分隔,人情怎一个冷暖了得。
% p' F3 x6 f# E  就连贵为一国之君,也终有一天会这样伤感。他终究会明白,皇帝这个职称其实跟美人一样,再光辉灿烂的头衔,也会随着年华老去。是人生至尊吗?您可千万别生病。% g, Z$ T0 N' v/ b4 _1 d0 ]
  自从仁宗这次病了之后,他就发现,他的臣子们一边热衷于替他打理江山,另一方面,突然间集体焕发了空前的热情,用来……给他寻找继承人。要说这也是憋了很久的事了,西北打仗、南方叛变、黄河闹水甚至皇上生病,这些事哪一样都是文官集团们不懂的啊,可算是皇上本人善解人意,突然间病倒了,参考下仁宗的年龄,47岁,以往的健康,经常昏迷。太棒了,各位仁兄,我等齐心合力,做一件真正的大事情吧!: R$ B) a( x- D) [" h9 ?
  要是有谁犹豫,请大家鄙视他,因为他忘了当年那件轰动开封城的闹剧。
1 N. a$ b- q  g4 J! E( x- }: ^  那时是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同时期比较著名的事,就是全体动员,狠K皇贵妃她大伯父张尧佐。正在文官集团热身己毕,准备在包拯等人的带领下大打出手时,皇宫门前突然来了两个人。一个是普通男青年,一个是和尚,听口音还是江西省那边的。
! B. k# M3 I7 N7 i2 v  当天这两个人直接就往皇宫里走,那架式就像这是他们的家,想来就来,想进就进,再自然不过了。当时卫士们比较很扫兴,他们出面把人拦住了。历史证明,要是这两人当天进去了,这出戏就会加倍的精彩。
( M/ n% t4 D9 F+ @. C  “干什么的?”卫士喝问。* {+ T+ A: R" d$ b) L0 r7 r
  青年仰头不理,神态倨傲。那个和尚庄严神圣地说了一句,“不得无礼,这乃是当年圣上龙种,太子也。”% X* n7 C- U* B1 x4 S2 E
  晴天霹雳,太子下凡。大宋朝当时谁都知道,皇帝有过3个儿子,可都没活过3岁,从哪儿冒出来这么大个“太子”?!
! s  l6 d! o  ^  卫士们的表情就像生吞了200多只苍蝇,两疯子,给我滚!不由分说把这两个人赶走。
6 Y) C( s$ E4 ^# z, p+ l  
! X3 c9 w8 ~, X9 C: q  连载(1074)1 R+ W/ W1 d( n0 _/ \0 `
  - ]6 `+ X+ S+ n6 H
  这就犯了个原则性的错误。当异常情况出现时,是严格地控制住局面好,还是把问题扔到民间好?要知道这可是天下繁华第一,有史以来最大的都市。0 o' u8 ?7 @, @, j; e' d0 J! u7 q
  超过100万的居民!
+ k& O3 Q- `. u" j  `9 Q  这一僧一青年被赶离皇宫后,直奔闹市街头,站在人群最多的地方,开始了演讲。由于内容实在火爆,立即人潮汹涌,把他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 z7 k6 h; \3 E. L  据和尚讲,这位青年来例隆重,起因是他的妈妈。该妈妈在20多年前是皇宫里的宫女,也就是最高档的使唤丫头。全人类都知道,女孩儿的命运是不确定的,就看她嫁了什么人,或者被什么人喜欢了。这位传奇性的母亲就是这样。她被当今皇帝仁宗给“喜欢”了。8 I8 f7 V" I' `# C9 ^$ j: S9 F
  之后的发展急转直下,出于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不便于公开的原因,她被赶出了宫门,流落到民间。注意,被迫害的时候,她己经有了仁宗的骨肉。; H. \- f' G- B- k, H8 Y
  ――他就是现在站在你们面前这位青年!他就是大宋全体臣民盼望了N多年的皇太子!
5 k0 ^$ F, |% y; Z( J  和尚的演说结束,周围的群众目瞪口呆。真的……假的?这没法确定,不过自古以来最有趣的就是围观效应。经过现场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围观,皇太子大街回忆生平记这出戏,己经瞬间传遍全开封城。
/ U$ I  x! T( d6 N0 k$ Q1 D" E9 ^  当然,也传进了官方具体负责人,当时的开封府尹钱明逸的耳朵里。钱大人一听,这还了得?马上把人给我抓回来,妖言惑众,冒认皇亲,陷陛下于……那个意外的香艳境地,成何体统!( t& w/ V! [; D% k8 P
  可是人抓回来后,他的乐子就大了。只见一直一言不发,神态冷傲的“皇太子”殿下突然凝视着他,高傲地说了一句:“明逸安得不起!”& p0 @' i" T5 P. U7 N. x
  钱明逸一听就傻了,这是多么的亲切,亲切里饱含着对自己的臣子身份的蔑视。明逸……他真的很有皇太子风范!不由自主的,他就真的站起来了。
0 l( |( @+ a, _4 a6 b1 a/ G/ ^  站起来之后,他就慢慢地转变了心态。史书里没有继续交代他发现了什么,不过他给出的判断是,把这位“皇太子”殿下发配汝州编管。注意,这是个不太重的惩罚,等于还没有彻底否认这人的皇太子身份。不然就是大逆罪,必斩无疑。
6 P8 [) l, z' g* _4 c6 M  事情到了这一步,可以说深得宋朝法治社会的治理神髓。事情很大,罚得很轻,大事化小,赶走了事,让社会继续平稳,让谣言没有折腾的机会。钱明逸除了一时慌张,被吼起来之外,没什么丢人败事的地方。可事情仍旧搞大了,原因嘛,同样因为这是在宋朝。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2: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75)
. b% T& r( h* A. g8 q/ @  " K& U$ y* j& M$ H
  宋朝政治宽明,不仅顶级大臣在皇帝面前可以保持尊严,在官场里,也没有什么官大一级就是爹妈的恶习。钱明逸被自己的下属给告发了。
. M4 [/ w5 x' V8 g2 ~8 w+ R  一位开封府的推官参了自己的主官一本。说钱某办事不妥,让造谣者回到民间,等于支持造谣继续造谣。
8 B6 b* v! J) v; N  比如现在京城里关于皇帝私生子的传说就有了很多新版本。进入到弹劾程序,事情终于让皇上本人知道了,那时仁宗还很清醒,他想了又想,20多年前和某个宫女……有点太久了,想不清哎。于是难题交给了一位传奇性的大人物处理。
  U  T- T5 r' z0 C  知谏院包拯包大人出马。% Q. i4 v) J1 R% a7 l" H
  地球人都知道,包拯办案的力度空前绝后的强大。几天的时间,事情就水落石出了。这个男青年姓冷,叫冷青,就是开封本地人。他妈妈的确曾在宫里服役,出宫后嫁给了一个医生叫冷绪。先生了一个女儿,第二胎才有了冷青。
0 Q5 X; ^6 u; y& E% B- `  h* R  冷青和家里人不和,跑到江西庐山附近胡说八道,破坏生母的清白,和皇帝搅在了一起。至于那个和尚,他是第一个不明真相,胡乱激动的围观群众。; _2 Z( r; R# m9 k9 t
  案子大白,冷青被斩首示众,宋朝的臣民们却心情很复杂。说实在的,他们多希望这事儿是真的,一位健康的成年的皇太子凭空出现,是帝国最大的惊喜,谁管他是不是明媒正娶生出来的。人人都知道,现在的仁宗皇帝身世不就蛮曲折的吗?
9 N8 a& a  z$ m3 y  而且纵观两宋历史,平空出现的皇太子是真实存在的。历史证明,只要名份说得过去,一切都皆有可能!3 J) D1 F1 _+ s5 ?$ z" {
  回到原题,假太子上街事件后,立真太子的事就被提上了日程。前面说过,这是文官集团们所能做的有限几件事之一,几乎每个人都竭尽全力,使出了各自的绝招,来说服皇帝,成就这件“帝国最重大事件”的成功。
. A& |: ]' B3 o* N' K  过程很精彩,有几位中华历史上的大名人露出了真实的本相。* q7 f4 X, }; m. v2 M0 e
  9 _. Z' h7 G$ G  k7 _* v
  连载(1076)
* R) F# R3 B' E* i' s; ]5 W( Z  * Z3 u. @% ^4 `& Q2 z4 h( G# M# e) s
  第一个人叫范镇,他不算很有名,相信千年之后没多少人知道他的存在,可他在仁宗朝里算个人物,起因在20年前的一次科考。) M% Y7 ?1 u) d* b+ {8 ~
  那时正是宋、夏战争开战的前夕,王随、陈尧佐、韩亿、程琳、石中立等老人帮主政,那一届的科考出现了丑闻,他们的大批亲信子弟都考中了,结果大清洗,本来是礼部试第一名的范镇被连累。到手的殿试前三名被剥夺,落到了第79位。1 R+ _  Y: X- P8 M
  他本可以当场反对,但选择了沉默。这种气度和涵养让他瞬间成名,每个人都牢牢地记住了他。这是条真理,人是必须成名的,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什么渠道成的名,只要有名,就有一切。9 [) O7 E% P4 ]. m
  范镇以殿试第79名的劣等成绩进入官场,升迁速度却非常惊人,十几年之后,到了仁宗生病的这一年,他做到了言官的首领,知谏院,成为宋朝的顶级官员。
$ r- N! |; I: i' M/ |8 f  这时要澄清一点,一个时代里,不管有多少卑鄙龌龊、贪恋权贵的人,高贵清白的人格永远都是存在的,尽管很少。范镇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科考时表现出的气度贯穿了他的一生,甚至愈老弥坚,从轻视名位,到后来连生死存亡都不屑一顾。/ B0 y- l7 K6 Z* H/ T! P
  只要他认为他做的是对的。
/ O# n& Q) j" {) Y7 ]  他在仁宗病刚刚见好时,没跟任何人商量,就直接写奏章,提议立皇太子,确定国家的接班人。他犯戒了,不仅得罪了皇帝,连中书省政事堂里的宰相们都对他怒不可遏。
; m! C' y% s: E/ x  皇上的病还没全好,你就不能等等?病人本身就敏感,再跟敏感的人说最可疑的事,你的脑袋进水了吧。将心比心,仁宗统治天下30多年,恩德之厚古今第一,一但病了,臣子们马上就有人跳出给预备后事,忙着找接班人,换谁谁不急?这是什么人心世道!
$ e8 S( K* l, j2 t4 @4 Q  宰相们更愤怒。当时文彦博们刚刚搞倒了枢密使狄青,正是独掌大权的时候,这样重大的事,居然绕过了当家人,直接找大领导说事,你还把我们放在眼里吗?& a* t; R" M" V; ?$ `/ g
  更重要的是,谁告诉你的这事我们就不想干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2: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77)
+ x8 Q! V+ _. v  
! b8 J( v) \/ g& S% @' ?  职场里最讨人喜欢的,是预先帮助领导完成任务;最烦人的就是搅了领导的好买卖。范镇这人又犯了当年科考时的老毛病,只要他自己觉得这事儿行,那就这么办了。根本就不去想官场里的各种规矩。( v$ I7 I7 b4 g
  其实在他之前,文彦博为首的宰执集团己经在做这件事了,很可惜,仁宗皇帝生病太突然,所有的步骤都被打乱。现在病刚有点起色,突然间范镇就杀了出来。
& @% U; _! |4 I; Z9 a  不管结果怎样,下一位皇帝的第一个提起人,就变成了范镇!
" i7 @& G: Y# R# g1 i  想想陈执中这个官场低能儿是怎么混上宰相的,就知道这份功劳有多大,身为现在的一把手,居然让底下人打了埋伏,这个人无论如何都丢太大了。文彦博怎么忍也没忍住,派人把范镇叫了来。) |- A0 i! @7 u4 E! T& C- e! Q8 u
  搞什么,做这样的事为什么不先请求?8 j' q& N, {( |# e% u
  范镇非常镇静。做这样的事,我不计后果。如果先来请求,你们说不同意的话,这件事就不做了吗?
, F) i) z9 V- \  文彦博满肚子的话都被堵了回去。这就是官场潜规矩的致命伤,它是潜在的,这个世界虽然很大程度上,潜在的规矩更管用,可是毕竟生活在阳光里。世界的主宰永远都是拿得上台面的那一套,得守法,得公道,得有正义!
! V+ c7 Q' C& \+ v# r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就看你敢不敢挑白了说,让某件事大白于天下。; ?/ j2 g$ _6 v# U, A) W- K
  范镇就是这样,我不怕得罪你,你能拿我怎样?降职,给我小鞋穿,呵呵,忘了当年我连状元都不在乎吧。事实上文彦博的确没什么办法,可是身为首相,他能让范镇所有的努力都缩水。( a& T* n5 \. r; D+ A3 U
  范镇前后一共上书19道,整整坚持了近大半年,可惜文件就在皇上和宰执们之间来回传递。一会儿交上去了,一会儿发下来了,范镇永远找不到确切的讨论人。不过这样也没能让他放弃,他是国家两大言事官系统之一的知谏院,有机会面见皇帝。
9 o$ }" g* c3 K# `, c% z& p$ U  从这一年的七月开始,只要上朝,他必定会谈建储立太子的事。折腾得没完没了,最后皇上和宰相们达成了一个默契,给范镇调转工作吧。把他从知谏院调到御史台系统,给他找个上司管着!不过这也没用,范镇铁了心了。
' Q9 p9 R, O/ E* u# H7 y, s& u  他拒不上岗,回家躺着较劲,一挺就是100多天。当人们再看到他时,都认不出来了。范镇须发皆白,就像过韶关时的伍子胥……* [1 l$ M5 Q  v. C3 B0 t0 r
  9 K; M. f6 X1 P3 ^2 c8 V
  连载(1078)5 q6 _$ W$ U( U$ S0 Y5 I3 }
  2 H7 S* n8 O. B; p: G- i' c3 o; o  r
  事情到了这一步,文彦博己经无能为力。一个人的坚持如果能到了范镇这一步,不管他为的什么事,都足以耸动天下。
" o6 U$ H8 P4 m2 f8 K0 `  这个世界上最有力的是阳光,什么潜规则都是在阴影里才有威力的东西。范镇让这件事暴光了,舆论开始形成,有至少三个重量级的人物站到了他的身边。只是每一个都太特别了,各有各的招数,而结果,每个人所得到的,也都各不相同。6 D4 v3 o3 E6 J( }
  为了区分,先说前两个。他们一个是包拯,一个是唐介。
4 x/ m2 i/ {% O! T# ~% Z  包大人当时己经结束他最有传奇性的官场生涯,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己经是过去时了。为了一段经久不灭的传奇,请原谅,虽然它仅仅只是个传奇。还是说一下吧。
, i7 `: Y8 e2 o4 e/ m3 h' {1 R- _  包拯在开封府的时间大约只有一年。在这一年里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大的案件,没有,一件也没有。有的只是他工作的状态。他让人民能够随时见到帝国的首都长官,以及开封市最高检查院院长。
' c  |, q9 `/ j  b0 ^5 `  包拯下令,把衙门口大打开,无论谁有什么冤屈,都可以进来告状。绝不会再有层层的关卡,让不识字,不知法,不懂门路的良民有冤无处诉。7 {% ~  j# n! U8 F% K: H' F% A
  凭良心讲,只此一点,就足以让平民百姓们记他到永远。至于那些挑战贵族强权的故事嘛,在这期间,也有过一次。就是发大水的时候,京师惠民河河水大涨,民房淹了一大片。查原因,是有些达官显贵们在河上修了一些水榭花园。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位太监的产业。
- G; R' S7 P7 L  包拯一点没含糊,找来地契,查看原图,只要有违建,立即拆除。严格地说,这远远不足让他成为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包青天。可人民,中国的人民所要求的实在是不多。只要是有心为民做事的,不管做到了哪一步,人民都会歌颂他,纪念他,神话他。. e$ L4 O, M% h% t. ~4 y- K; q
  把他当作黑暗里的明灯,来安慰在现实社会里被打击到体无完肤的心灵。8 L; g2 E5 R0 x( N& s
  在真实的历史里,包拯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仁宗晚年立太子这件事上的努力。这时他从开封府尹提升到了御史中丞,看到范镇的表现,觉得力度有必要加大。范镇,你实在是太软弱,太没有诚意了。- }4 m3 M- h; b: o3 w- b/ g1 o4 M
  19道奏章,还问不出一句答付,还真不是一般的笨。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23: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79)
3 B% @% O3 |( V* I! B4 G5 c  - l, d9 s! @) C
  包拯直接去见仁宗,只见他站到皇帝的面前,仁宗下意识地就向后闪脸。没办法,当年张尧佐升官记里,为了把张氏集团搞垮,包拯把唾沫都喷到仁宗脸上了,这么大的威力实在让皇上没法忘。  P; i4 h( z0 s
  啥事?仁宗问。接下来就是背书,关于太子的重要性,他是国家的根本,他是未来的希望,全体国民的幸福全都在系在他的身上……这些真是老生常谈,没完没了的谈。哪位大臣上书都是这一套,前面范镇都强调了19遍了!
1 F; \7 Q3 Z3 h% s  仁宗还得听。但是怒火也在升腾,终于转化成了四个字——“卿欲立谁?”& U3 a  u3 S- ?0 g
  这四个字一出口,相信绝大多数的朝臣都只有跪倒认罪的份儿。如果换了是范镇的话,有可能他的头发会瞬间从白色再变回黑色,内分泌彻底吓失调。臣子想立太子,那不是造反是什么?!
2 t1 A- ~( ~, D+ }3 S9 u6 Z1 A  包拯却不在乎,他把脸,稍等,根据考证,包拯的脸不是一个大大的黑色球体外加上中方位一个白色的月牙,他是个非常儒雅、稍显清瘦的白面长须的古代标准男士。这时他把脸上的表情都抹掉,变得非常正规,平静地回答。4 [! |* H# K  ?6 ^
  陛下这样问,是怀疑臣。臣年过70,没有儿子,根本谈不到日后的利益,之所以谈这个事,完全是为了宗庙社稷考虑。您仔细想,我说的是不是真心话。  J. @; O- {7 H+ A! n: n
  47岁的皇上面对快74岁的包拯,看了好半天,终于还是笑了。好,我仔细想想,你下去吧。(帝喜曰:“徐当议之。”)
; Q, s- v7 Z7 E" P7 ?6 J  包拯的官场生涯基本就此结束,他在临走前给自己划了个相当独特的句号。准确地说,如果没有这一笔,不管民间怎样传颂他,在官方的认知方面,他什么都不是。4 i9 u4 U7 u& z0 b
  他是奔着力度去的,可惜事与愿违,力度被久经官场,也久被考验的皇帝轻易就化解了。接下来出场的这位才是仁宗朝的力量哥。他是一切力量的终极篇,唐介,最强悍的言官出场。3 G' ~3 c) Y" A/ _
  4 d  S" z+ H7 Q" H
  连载(1080)1 }2 x  F' c& L. M/ Q
  
& N# f  v  t, O  A- }  唐介是那种半年不说一句话,一句话就能把人顶死的人。大家应该记得,张尧佐升官记里他的那句名言:“……节度使并不是粗官,太祖、太宗皇帝都当过。”5 P+ P9 ?9 D$ @) p$ p, b' ?
  直接把仁宗归纳成辱骂祖宗的不孝子孙。0 E! G) Q, k6 G7 T: D; D
  这时他被调回到京城,继续当言官,来显示朝廷是宽大的,言论是自由的。结果某天不经意间,他又说话了。那是包拯谈话后的3个月,他们共同的老冤家张尧佐终于死了。大家在怀念从前岁月时,仁宗感慨了一句。
: u$ s# p0 X1 H5 P( K. f; I  你们以前都言过其实了,都说张尧佐是现在的杨国忠,朕要是用他,就会成唐明皇第二,国破家亡远逃西蜀,其实哪有那么严重。# l9 p2 L2 ^5 e$ F& w, S
  下面群臣低头不语,最近把皇上顶够呛,现在都老实点吧,就当在尊重死人。可是排在队尾的唐介突然说话。是的,陛下说得对。
7 |: u& v' }' H! E  啊?大家都心惊肉跳,接着有点恍惚……唐介在说什么,赞同皇帝?皇帝也有点惊喜,于是大家一起屏息凝神等唐介的下文。
9 \4 a) Y9 ?+ }2 u  就听唐介说,用了张尧佐,也未必会有安史之乱,逃亡西蜀。可是一但出了乱子,陛下还不如唐明皇!唐明皇有自己的儿子唐肃宗出来收拾局面,再立江山,请问陛下依靠谁?您有儿子吗?
( X4 R1 l5 w4 o1 u+ q  仁宗差点气吐血,有这么说话,这么骂人的吗?就算古代的谏官有讽谏这一说,也不带这么埋汰人的吧?当天不欢而散,考虑到唐介一惯的表现,这次也懒得罚他了。只是建储立太子的事仍然悬而未决。直到前面我说的那位对宋朝的影响力,比韩琦、文彦博、包拯、富弼等人加在一起还要大得多的通杀级人物出场,他改变了一切。
# j! x) ^& b9 X- ~8 U# q  从宏观上讲,范镇也好,包拯也罢,外加唐介,他们所用的招数都是在要求、劝戒、讽刺皇帝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总是不自觉地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尤其是和中书省的宰相们的关系总是摆不平,不是对着干,像范镇,就是根本不屑一顾,如唐介。
, @* g1 @* ?! e9 C& n" s3 |' b  这都不是做事的态度。在这位即将登场的大人物那里,这些都成了他的助力。此人一生,不仅让所有的皇帝喜欢,就连皇后、皇太后们对他也青眼有加,尤其是在民间,声誉的隆重性,比范仲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官场里,更是好评一片。
7 S0 H3 Y# i! E) |; k# I  唯一的例外是宰执集团。他和北宋最牛的那位副宰相是终生的死对头,连带着也就和那批人水火难容。但这时是他的蹿升时期,他能做到不仅让仁宗朝的宰相们喜欢他,提协他,甚至还听他的命令。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23: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81)
. h5 h+ [' a2 M% s( l* ~' `    b/ h! X) f& E5 \# q( P0 F# V
  隆重介绍,司马光登场。
4 p# ]7 m, F4 ^8 K+ @8 z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陕州夏县涑水乡人,生于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因为出生时他父亲司马池正在光州光县做县令,所以取名为“光”。嗯,只是不知为何不叫司马光光。此人出名极早,成名之后着重宣传的是他7岁时就能给家里人讲《左氏春秋》,为他之后成为大历史学家作铺垫。不过谁都知道,他小时候真正名闻天下的是另一件事。* H% d4 M" _9 y# {2 q
  司马光砸缸。要是谁不知道这件事的经过,自己百度去。* `. D# o8 x  v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从这件事里完全可以看出这人的素质,勇于决断,不顾一切的实施。这些都是真的,在他此后近70年的生命里,他一直都这么做。不管对象是一只缸,还是一个国家。不过奇妙的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活着的时候,这些都隐藏得非常好。让人看到的一面是循循儒雅,知书达礼,非礼勿做的一位圣贤。# m: F4 U, {- u- C
  而不是本应该比唐介还要凶狠凌厉的官场屠夫。之所以会这样,只有两个可能。一,当时北宋所有人都瞎了;二,司马光本人的官场功夫实在到家,一边凶狠,一边让全民族敬爱。大家想,会是哪个原因呢?
& H& L. J9 P  b  说到这里,貌似我有点唐突圣贤,和中国人心中普遍存在的司马光大师的形象严重不符,到底怎样,让事实说话。世事纷繁杂乱,透过层层的迷雾,我们会发现,整个立太子事件,就是司马光从外地官员,进入京师官场的一场完美上位秀。. n) v2 `" N+ S: O* Z0 f& @5 G
  最初范镇独自上书的时候,司马光还在西北的并州做通判。之所以离京都那么远,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仕途历程。" C/ V& ^1 I$ X: B* t1 Y, x8 r5 D2 j
  司马光考中进士时才20岁,国家非常重视他,留在京城里做奉礼郎。这是殊荣,可他没接受,主动要求到边远南方去,理由很动人,他的父亲司马池当时在杭州做官。
2 h, N* `' m# N  
0 P1 f; ]: ]! f0 @8 X  连载(1082)
, n7 v9 y# B2 ~  ~! S  
$ N3 Z+ ?; J  A' i# f0 b; p  他的起步和包拯一样,化忠为孝,感天动地,一直在苏州做判官直到父亲去世。守孝结束,他回到了京城任职。不过很快就又出去了,他展现了为人的另一面。
# v: p7 r! m% q% j  j( L  绝对、完全、毫无保留地忠于领导。注意,这个领导,并不是孔夫子教导我们的那位独一无二的皇帝。而是当时的独相庞籍。! g" J; c! v4 O
  历史没有记载他们是怎样一见倾心的,司马光从此对庞籍像父亲一样的爱戴和尊敬。这不是乱讲,有无数个事实来证明。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一,庞籍在狄青升官事件里被梁适搞倒之后,调离京城到西北当官。司马光的选择是,放弃国家正规安排给他的工作,跟着老领导下放改造。就是这样,他来到了并州当通判。- s8 K5 c) {4 v8 M! h
  第二,庞籍在西北继续倒霉,他像老朋友范仲淹那样继续向西夏纵深处修堡垒,这就是罪过,都和平时期了,你为什么还要再生事呢?而和平的表现,就是西夏小皇帝在妈妈和舅舅的英明领导下,隔三差五的向宋朝边境出兵。没有大胜利,可小便宜一定要经常地占。
( E8 X3 ?) b  \8 c# L( }  修堡垒,加上临敌小败,庞籍被一贬再贬,直到病死。这期间司马光牢牢地站在领导身边,曾经三次上书声明庞籍的过错里有他一份,请把处罚分过来一半。
2 O: |7 k5 Z+ D7 r0 @7 u  最动人的是庞籍死后,他穿上最正规的衣服,请庞夫人到大堂上,像母亲一样接受他的跪拜,对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亲弟弟(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这在当时获得了所有人的称赞,以及后世的敬仰。7 O, G& r; V' B" z3 x2 ]; x! a
  只是很奇怪,庞籍之死,官方派专人治丧,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每一样都是生荣死哀,人家生前是正牌子宰相,为何弄得好像家人无依无靠,如果没有司马光的照顾,就会流落街头,惨不忍睹的样子?4 `+ x3 B" a4 B$ ~8 `0 x
  当然,这只是第一印象,我们可以往好处讲,就是领导死了,家里虽然安康,但是他对领导的爱,绝不会人走茶凉,作人要厚道,永远追随领导!
. c* F- S* [, G* s9 W* ~- }0 ^  对领导的亲人,比活着时还要尊敬和亲切……包括“抚”其子如昆弟?抚除了抚育、抚养之外,还有别的解释吗?
7 G4 g) ?2 Z6 B$ S3 E- B* I, \1 `6 L) O  总而言之,无论如何,这是个多么好的同志啊,从这时起,他就有了一个在官场里超级值钱的头衔,以后他写信给别人时,可以这样落款――“你的忠实的司马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29 08:47 , Processed in 0.0278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