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23: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83)
& @6 u# U3 S, }/ x0 }  . U. u' Y( l1 ^/ I; f* z' x
  范镇写第一篇请立皇太子的奏章时,司马光在边远的并州第一时间响应,但注意,他不是接着写第二篇奏章,和范镇站在一起。而是写了封私人信件。信里说,这是件真正的大事,除非不说,说了就要坚持到底。“愿公以死争之。”& T; I4 R# `! G+ w7 n" ^2 U# C/ u7 }
  美孚石油的创立者石油大鳄洛克菲勒先生当年有句名言:“打前锋的赚不到钱。”他也是这么做的,在所有美国人一窝蜂地往新发现的油田边冲,想抢个新鲜,淘到第一桶金的时候,他按兵不动。直到石油由于过度开采,需求量却没那么大,变得比白菜还便宜时,他才冲进去,用极低的价格,不仅把油田盘下来,还把各种开采工具、运输设备都搞到了手。. v( Q1 j; C! D; ^" R$ D
  这才是做事的样子。千年之前的司马光在发迹史上与这位大鳄不谋而合。+ L' j7 Z) L8 E: n2 g6 f$ v
  直到范镇的头发变白了之后,他才开始行动。最初是非常小心的,他以自己的名义写奏章,同样建议立太子,措辞很小心,这让他抢到了立太子事件的排名位置,可一点都不显山露水。这时命运也开始眷顾他,开封城的里顶级官场重新洗牌了。+ `# k+ i; u$ b" z% q: W
  战无不胜、意气风发的大宰相文彦博终于下台,他在为之前的强硬买单,接替他的是枢密使韩琦。韩相公从这时起变成了另一个人。他强硬得比文彦博还要强硬,温文得仅次于另一位宰相富弼,一位真正适应官场的特殊动物诞生了。- ^( k  U9 v" w
  司马光被调回京城,担任了一个非常绝妙的职务,修起居注。这是比馆阁学士们更能接近皇帝的差使,每天的工作,就是给皇帝写日记,他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皇帝的每一个举动。这样的后果,就是他能第一时间地掌握到皇帝的心理动态。
5 g: o+ K/ o" F2 f1 g3 P  比如说,在什么时候跟皇帝说什么话。
# u) O) l4 z7 j7 J7 B4 F1 F) a, l  0 U2 {0 j6 }3 V" L8 ]% N
  连载(1084). X& T( r! a% R" E0 O) q. s9 T" S
  ; o- P, z2 k/ `8 L8 S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的闰八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是仁宗的悲伤日。出生仅仅61天的皇十三女死了。这就像是天地神灵跟仁宗开的大玩笑。
; G( @6 ?, d- a; {  他想儿子,为生出个儿子想尽了一切办法,同时也有了效果。两年内,后宫生出了四个……女儿。这简直让人欲哭无泪,不带这么欺负人的吧,哪怕有一个是儿子也好,皇宫内院都特意建了一座潜龙宫给未来的皇子住了。为什么老天就是不开眼?
' P# a8 B: _0 ]2 [9 H  关于这一点,实在应该给仁宗正名。不是他无能,是他敌不过整个汉民族的集体命运。常年阅读宋史,每每掩卷沉思,有时我不禁这样想。如果仁宗有自己的儿子,那么让后来的英宗怎样上位?没有英宗的早死,哪来的神宗年青气盛时的改革?如果神宗活得长些,怎会让改革有头无尾?那样哲宗就不会10即位,什么事都不懂,被奶奶夺权……再后来天翻地覆,等到他亲政时再把奶奶那一套改过来。然后再早死,才能轮到精彩绝伦、妙想天开的赵佶登场。% s3 l( M  Y7 K, [5 R8 i$ A4 f
  那时中原陆沉,神州板荡,全民族被异族欺侮。试问这样的结局都跟仁宗有没有亲生儿子有关,他的生育问题,难道只取决于自身的某些器官的健全?
, V; M2 t4 M& z  K' k0 K  不,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哀,尽管最难受的人肯定是他自己。
. Y4 v4 n3 Z, X' p% S) g' {  这时仁宗就在悲痛中,难过得好多天都不说话了,就像要再次犯病的样子。司马光就挑在这个他心灵极其薄脆的时刻,写了一道新的奏章。
3 v! w/ W' \, b* s+ b% U% C5 {, h  他没像范镇、包拯、唐介那样简单粗暴地要求立皇太子,而是说,臣不敢奢望陛下立即就选出东宫太子之人,只恳请您在宗室之内,选出一位聪明仁孝的好孩子,先立为养子,与其他的宗室子弟稍有区别,好好的培养。让天下人知道,您心有怕属,民心官场都会安定。等到他日,皇太子出生,这位养子就可以退归藩邸,只当是为国家培养了一位好臣子。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Z2 r" V  p: S6 a
  当天司马光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皇帝。只见仁宗拿着奏章,看了好久,仍然面无表情,很像是和往常一样,继续沉默,躲进自己悲哀的心情里,谁也不理。但是突然他说话了。# f$ B3 F+ W8 s* W- Z( l+ g" |
  “难道非得选宗室子弟入嗣吗?”没等司马光回答,他又喃喃自语,“这是忠臣之言啊!一般人是不敢提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9: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85)" w0 X5 E$ ~: ?; y2 w
  0 y1 u* o8 D& l2 X! M
  “臣提出此议,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司马光如是说。他平静地顺着皇上的话,把中心议题悄悄地往实施上推。
* b: W$ B' y( {; }  果然,仁宗这样说。“这有什么害处,选宗室为皇嗣,古以有之,你把奏章交给中书吧。”
7 T2 l8 w- ^+ }& q# p. q  从来没有过的大进展!换一个人,心脏肯定会剧烈狂跳起来,奏章由皇帝的命令传达到中书省,那就是命令宰相们实施了!可这是司马光,他马上就拒绝。2 X; Z+ X: |1 t2 P/ w( \, w2 C
  “请陛下自喻中书宰相。”说着就请辞告退了。) E1 _' j5 l* v8 Y: M
  搞什么,是不是疯了。好容易皇帝亲口答应,居然就这样轻飘飘地放过去了!但是别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还没到揭谜的时候。当天司马光的演出还没结束,甚至可以说事情才刚刚开始。
6 `: ]- H# h) _7 i; R, h  他从皇宫出来,直接走进中书省,向宰相们汇报工作。具体内容是皇上的健康。近几年以来仁宗一向龙体欠安,新一届领导班子继承了文彦博的良好习惯,每天都要询问。这一天例行问答都结束之后,韩琦却没放他走。宰相大有深意地望着他,像是期待着司马光说点什么。
! Z# [8 o8 T' y/ ?* O% U% q  可惜等来的是一阵沉默。; L8 e; u1 C5 z$ W4 A; l2 ~9 i
  最后还是韩琦先开的口,这样问。“今天皇上还说了什么?”司马光继续沉默,好一会儿之后,才回答。“所言宗庙社稷之计也。”
# a! {% e2 O2 I- V4 f0 ~" O  之后韩琦就微笑了,再没说别的,让司马光离开。5 E/ ~! \, Z1 h9 h. f
  到这时,当天的事情才算结束。司马光仍旧平稳地走出了中书省,他知道己经给韩琦等最高权力阶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深刻,而且极好。
: B* [- R0 i3 Q  t4 `3 v1 y  当仁宗要他把立太子的奏章转交中书省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地拒绝了。这在后面和韩琦的谈话中证明,是一件绝对正确的决定。如果由他来转交,这就造成了一个说不清的事实。即,立太子这件事是由他司马光一手促成的。连命令都是他从皇帝那里得到,向整个中书省下达。. ]3 S) p( D) L, H' s' l2 h
  宰执大臣们被凉在了一边,完全被动。
4 h! n# A2 f! n' ]  , J* X+ w, F0 f  i
  连载(1086)
& F' z  m$ O# G  r5 K  
: z( M+ |$ v3 B( T9 G* ~. y# O8 Z  这样做,简直是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自己,让其他整个官场统统歇菜。这样贪婪的结果,就是把自己扔上了火堆,成为众矢之的,以他当时一个小小的修起居注的京官,简直是在找死。9 k6 ]$ C! D7 m$ O; w  U
  尤其是韩琦当面就点醒他,当天到底和皇上谈了什么。别以为皇宫之内会有什么秘密,别想耍花样!而司马光的表现是非常的乖,他想了又想,选择说实话。“宗庙社稷之计”,就是立太子的事。整个事件过后,他让宰执大人们觉得他既敢做事,更能做事,难能可贵的又很会做人。- _# _( b, v8 g5 E7 D. v3 s( y( e
  在这种认知下,韩琦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给了司马光一个天大的面子。某一天,一位姓陈的御史找到了司马光,像闲聊一样说。前些天某次会议上,韩相公跟我说,他很欣赏你。说你正在上书说建储的事,能不能把奏章先送到中书省呢?你想做这件事,别自立门户(欲发此议,无自发之。)0 g3 Y9 z( r4 r* }6 i: ?4 M3 J5 T: Q. ~
  这是示好,也是示威,司马光再次面临选择。韩琦这是想收编他,让他成为中书省在这件事上的马前卒。按说也蛮荣幸了,和他之前的人生轨迹非常相符。
' D" b* S/ ^+ S* D/ y* E  投靠过庞相公,为何就不能再投靠韩相公?. V! a  I  V1 Y. H) H9 J; I
  可是司马光那天偏偏又犯了沉默的病,他什么都没说,可没有表态,就等于拒绝。拒绝就是反抗!这可真是让人搞不懂了,他到底是想干什么呢?
- Y( u/ r7 X; F% |( L. G  半个多月之后,事情就真相大白了,人们从此才真正地认识了这个人。九月的某一天,司马光在写皇帝日记之余,再次抓到了一个好机会。仁宗那天心情好,很适合聊天。那么聊什么呢,在一个人悲痛的时候,让他陷进更大的悲痛里,才好说危机。- J, V! k9 {0 b4 K0 w( q
  比如说国家需要太子,不立天下不稳。
$ b5 z% ]9 g; _- e5 X/ T" U0 u' Q  在一个人心情好,体力好的时候,就要换一套方法。对方可以思考了,给他上次历史课。众所周知,司马光的历史水平在整个中华民族里都能排进前五,他挑了个近的,说唐朝的事。& i# F% a6 ]  \$ Q2 _0 P& e1 I
  话说唐朝神武,百事开明,出产的人物在各方各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真是比我们宋朝强很多啊。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开创了科举制度里的殿试,从此让天下举子们都成为“天子门生”,只为皇帝服务,再不看座师的脸色。
1 x5 E# @& C1 X; I  可唐朝就有“门生天子”。连皇帝都是他们的徒弟。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因为唐文宗一直不立太子,死之后被亲近的太监们做手脚,从此随意拥立唐朝的皇帝,想让谁当谁就当,想让谁死谁就死。堂堂的天可汗的子孙,居然被太监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X, }/ j: J8 P0 j/ J
  陛下,您想让这种事在宋朝重演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20: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87)
' `$ L/ C( N& W/ Q3 ]  
) p5 {/ O& ~$ j4 m; R9 @4 Z/ R" I  再没有犹豫了,仁宗下令司马光立即把文件送交中书省,把这件事确定下来。这一次司马光也没再推辞,火候到了。
5 I+ i/ d: E. n! O  再次来到中书省,他的神情动态再不是一个下属,而是位充满着神圣感的天使。他庄严地对韩琦等宰执大臣们说:“陛下决意立宗室为皇子,今天诸公如果不能及时议定,他日夜半,禁中出寸纸以某人为嗣,那时天下谁也不能违背了!”/ ?: d- V5 z( @- r- J* f. f
  义正言辞,说得也都是实话。现在皇帝的身体到了这地步,谁知道哪天驾崩?那时皇宫深处往好里说是皇后,糟一点就会是太监,来决定谁是下一任皇帝,难道那时做臣子的有权反对吗?" f' T1 |, A* g
  韩琦等全体宰执大臣一齐躬身施礼,同声回答:“敢不尽力!”
$ W/ ~7 ?3 I! [4 t. T1 R( k  从这时起,司马光退出了立太子事件,从程序上,从官衔上,他都再没有参与的权力。那么转身就走,决不迟延,他留下的是倡议阶段起决定性作用的名声,以及让全体朝臣都又惊又佩的印象。就比如说大宰相韩琦。; T- m8 I" N; q2 ]7 q
  你要我配合,我己经配合了。可绝不是你所希望的马前卒、小跟班,我以正道尽臣子的义务,转身把成果交给你时,神圣得无可侵犯,你必须向我低头!
- d- e2 s' t2 @: c4 r1 N  这就是司马光的作风,万事都有依据、有道义,谁让他学问大,历史知识强呢。回顾一下倡议阶段的四位名人。范镇、包拯、唐介、司马光,只有他一个人在这件事里得到彩头,就此平步青云名利双收。有人会说,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司马光之腹嘛,干嘛这么刻薄?
! W# ?/ O# D2 {0 W: N, D0 w/ ]$ h  对不起,一次是偶然,那么两次呢?这种作风,和这种结果,不久之后他就再次重演了一次。还是大家倒霉,他一个人得利!$ l1 c, `: c6 m
  接力棒传到了韩琦的手中,历代史书都说韩琦先生是仁宗、乃至英宗朝的两朝传承居功至伟的大臣,没有他的努力,没有他近于霸道、专权一样的决策,宋朝就不会是历史里的样子。
* K9 d/ W7 n9 {  D8 N& j  其实哪儿跟哪儿,上面都己经说了,司马光把什么事都办完,直接把立太子的决定书交到了他手上,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按令实施,走那些官面上的过场。
! Q/ _% [, Q8 v/ f. D  
& r9 u& G. t5 T9 u$ G  连载(1088)
' C' y$ S0 h7 y# G6 ?, {( u  " Y* @+ S6 _9 C! c( y5 F/ c# w
  十月初,在官方场合,皇帝和宰执大臣们定下了皇子人选,就是前些时段里提过的,由仁宗和曹皇后各自主婚的“十三”。$ n& Q8 H3 J. G3 d3 n
  十三是宋太宗第四个儿子商王赵元份的儿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赵宗实。生于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正月初三,4岁的时候进皇宫生活,因为仁宗的头生儿子早死。8岁的时候被退还王府,因为仁宗生出了第二个儿子。% F; R' w. c' A
  他生来就是个预备役。- ?" S5 u. R  H
  这时他己经近30岁了,是个沉默寡言的优秀青年。尤其让人感兴趣的是他的生育能力,这时他己经有3个儿子1个女儿,再考虑一下他父亲的生育能力,天哪,一共有28个儿子!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帝国自从真宗开始,两代皇帝生儿子比干掉李元昊还费劲,这一下肯定彻底解决问题。) s( D+ o6 G! [5 z2 Q
  一劳永逸了!
% q' c4 T4 n& \  选定了人,开始进入官方程序。要确立一个皇太子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首先是一个行政官衔,皇子和官员一样,得循序渐进一级一级的升,才能升到帝国接班人的位置。第一步,先升闲散宗室人员赵宗实为泰州防御史、知宗正寺。" Z7 \% E% \& l6 ]
  这是个小官,前面的防御史就算了,他不可能出京到泰州方面去报到。知宗正寺嘛,就是管理在京皇族人员的负责人,很不起眼。但无比光明辉煌的人生就在前面不远处,让人流口水的前程突然从天而降,想一下是多大惊喜。
  P; F- j9 L$ m+ v2 d* j  一步登天,皇太子啊!还有人会拒绝,会犹豫,会哭着喊着说,我不————吗?答案是有。要说这也不出奇,在中国的古代,尤其是宋朝,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像春天水塘里青蛙的儿子们那样多。个个都把前程、钞票看得比命都重要,却板起脸来说。
9 C$ s9 |( z) u/ F( G9 o# X* H  不,我不够资格,绝对不当。
- y  s, @' ?2 O  一般来说,都要来来回回地谦让三到六次不等,这样才能显得自己道德隆重。这位赵宗实就是这样,他躺在家里,先是找了个正大堂皇的理由,他父亲赵允让刚死,守孝期间万事不干,拒不接受任命。这好办,国家有明文规定,重要人员的爹妈死了,可以夺情起复,不耽误工作。可他接下来变表现得像块滚刀肉,怎样切都切不动。, |. B  a, i+ O- G
  充分地表现出了他的最大特性——这个贱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21: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89)( o1 w. p& A8 l$ p! G
  ( U5 A; q8 P7 H) Y& y2 b4 }1 o. v
  说他是贱人,是对他一生的完整评价。至于贱人之所以那么贱,就是个循序渐进,让人一点点看清的全过程。
% r  J  }) b/ F- \/ K9 i0 }  这时他的拒绝就有些出格,对此非常有涵养的仁宗都有点烦了,对韩琦说。“他这样,那就算了吧。”根本就没多大兴头的事,以为谁逼着他当吗?
( ], R1 m/ ?. `/ V' e% k7 K  事实上这也是大宋帝国国运的一个转机,真的就此把这个贱人否定,后面那些悲剧就都不是那个样子了。可惜这时当宰相的偏偏是北宋百余年间,论硬度能排到前七的韩琦。韩相公一口回绝,“此事岂可中辍,请陛下写亲笔诏书,让宗实知道这是圣意,自然就听命了。”
0 O) _" L% x) q  但事情就是这么的邪,天大地大圣旨最大,可赵宗实就是不听话。他赖在床上不起来,一口咬定自己病了,让皇宫里的传旨太监来来回回跑了18趟。1 S! y+ @( x3 k$ I- f& S
  后来赵构要岳飞火线班师用了几道金牌?12道,大军在外都能调回来,可一个在京的闲散宗室人员居然就敢不动弹。最绝的是,臣子接旨有规矩,领旨要谢恩,回绝要辞表,18道圣旨换回来18道辞表,其中得利的人居然是濮安懿王府的记室孟阳。- {2 E5 [) B3 _. b& I
  赵宗实跟孟阳说了,每写一道辞表给你十金,18道写下来记室先生发了笔小财,赚了一千多贯。事情到了这一步,韩琦等人也觉了不对,肯定有什么事让赵宗实不安,能是什么呢?想来想去,大家这样猜。5 e5 E) f# d9 e5 N/ S; i, w
  肯定是名份不对,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这样的官衔说明不了问题。那好吧,我们大家提请,直接把他定为皇子。这个提议由韩琦首倡,欧阳修附合,被枢密使张异怀疑,最后找翰林学士拟旨时都被拒绝。8 ]! t+ h9 {' }8 C: X9 \* d; k+ x% q
  张异面对面地问仁宗,“陛下不疑否?”仁宗答,“朕欲民心有主,只要是姓赵的就行了。”算是过了审核关,下面是韩琦在翰林学士面前碰壁。当时的学士王珪根本就不相信他。第二天当面请仁宗下令之后,才有了明文圣旨出台。8 b- |$ S4 X7 V4 k8 J: Y/ E; D# D
  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八月七日,全体在京皇族齐聚大内,由仁宗宣布赵宗实成为皇子,并成式改名为“曙”。; f; X+ I% f! J
  - a1 W" l) m$ V7 D4 S5 j9 j& f
  连载(1090)
6 J, X( ^  Y. g7 c+ x$ W' L6 \  
) {% \' l5 ~' b$ N4 s. \( Z, W% L% b2 P  从此名至实归,他己经是帝国的唯一继承人。这时就应该登台亮相了吧?当年老祖宗赵匡胤陈桥兵变时被强迫换衣服,也只是推辞了一下;他本人的重孙子宋钦宗兵临城下时被老爹推上去当挡箭牌,也只是哭了一晚上。2 t* t( S& |! E
  他倒好,到了这一步,都还是那一句话。不当,就是不当!充分地表现出个性的顽强。最后仁宗终于烦了,决定让这个干儿子懂点人事。" F' }" U0 r6 {; c' a1 C! _  a
  派在京皇族管理员,大宗正事两人抬着一顶小轿去,先给他上上课,让他明白,不管是闲散宗室,还是皇太子,你都是帝国成员,皇帝有命,必须遵从!然后再把他抬进宫来。% l: M+ b) Z7 l! i
  想得不错,也得人配合。赵曙的反应无论如何都让人捉摸不透,他把回话精简成了8个字,“非敢邀福,以避祸也。”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至高无上、人间独大的皇位居然对他是个祸患?韩琦、欧阳修甚至司马光都在挠头,这人到底是真的不想当,还是仍然有什么不满足?
" m8 N( n. J# u9 _3 n  这个疑问是个宋朝的终极问题,这时谁也想不清,要到三年以后,这个人快死的时候,才能知道真相。那时韩琦等人早就骑虎难下,被他累得欲仙欲死~~& t) B, c# m# q6 ~4 f# {
  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和这人站在一起,当个有始有终的忠臣。
6 M; O/ j3 f" ?5 l" D3 G  回到现场,事情一直拖了20天,到了八月二十七日时,皇子大人终于起床了,他坐上小轿进入了皇宫。之所以还是同意了,官方的记录里是那位了不起的王府记室孟阳的功劳。当时赵曙一个劲地强调有危险,孟阳提醒他。“现在己经是皇子了,天下都知道,就算你现在请辞得准,回归王府,就敢保证没有后患了吗?”' k5 q, ~, H1 a3 s/ d
  一句话,你曾经是帝国继承人,就永远贴上了这个标签。
( e0 i, g8 ^0 \4 K  赵曙一下子就爬了起来,对啊,这个我没想到。他立即就上轿进宫了。这也就是说,是躲也没有用,才索性出头的。: a/ j& l! i# ?' o! G- r, P) Y
  从这时起,赵曙的贤德之名就传颂天下了,他视皇位如祸患,跟上古时拒绝接任尧舜当皇帝的贤人是多么的像啊。尤其是他进宫的那一天,全家老小加上奴仆不过30多人,行李非常简陋,跟平民百姓没有区别,所特别的就是藏书丰富,积屋满箱,典籍俱全。
+ {& _$ W' E1 A( y9 l0 x" i& ~1 m0 w  非常符合文官集团的价值标准!他们四处宣扬,赵曙真是天生地造的、最适合当皇帝的那个人啊!其实他们都看错了,这人是一头欲望被压抑得太久的饿狼。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22: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91)3 t- h! f/ C5 s# z8 z2 K0 ?1 k. s# }
  
1 ?3 G) a. [7 X- m3 P  这种欲望被继续压抑着,皇太子的位置被证明是火上浇油,让这个人更加忐忑不安,患得患失。人类的天性决定了,只有对某件事超级在乎时,才会表现得反常。
: n  o9 ], R! M: j- u. Q  由此,才能解释后来为什么发生了那样蹊跷的事。
6 T  A1 H/ C* V* W+ ]# j) P' w  这时谁也没有发觉这一点,包括阅历丰富,鉴人无数的仁宗皇帝。他是真的对这个曾经收养过的养子疼爱,自从赵曙被接进皇宫,就一直带在身边,尤其是到了年底时,由全体宰执、近侍、三司使、台谏官、主兵官以及宗室、驸马来陪伴,带着他两次进入龙图阁、天章阁,参观祖宗遗物。
, H+ x- T3 M7 O3 P" @  把他扶上太子宝座,再送一程,让他能坐得稳。
! J5 D7 O# k/ x  那一天,仁宗回望前尘,扶物追思,眼前的世界,这片皇宫己经生活了54年了,自从出生以来灾变不断,连生母是谁都曾经变化过……这是怎样单调又复杂的一生啊。时至今日,辽国、西夏、大理、吐蕃、交趾,周边所有国家都己和平共处,国内不识刀兵,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城的空前繁华虽然会渐远渐淡,谁着国土的遥远被弱化,但谁也无法否认,他让百姓过上了从前无法梦想的好日子。& X& Z, i/ K; A5 r3 Y
  这就是我的印迹……54岁的赵祯在群臣环绕下微笑着传令摆宴,要与臣子们尽一夜之欢。这也就是人生,尽管知道这些臣子们服膺的只是皇帝的权力,而不是哪位皇帝本人。这一点在立太子的过程中己经看得再清楚不过了。
: Y; D- V: ^- F  q$ Y. b* \$ M  在后来立神宗时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可是也不妨碍与他们举杯共饮。人生、忠诚,也就那么回事吧。那一晚君臣同乐,一直喝到了深夜才散,史书记载仁宗特意叫韩琦近前来,亲酌了一大杯鹿胎酒给他,韩琦一饮而尽。5 h% t/ N9 o: p; ^: a) g( A# ^
  立储首功之臣。
8 V( e) _* Z7 H9 e  这下子世界终于清静了吧,再也没人能在仁宗的身上挑出什么毛病。于是日子一天天平稳地过去,直到60天之后。8 n0 J5 u- N: i
  
9 j3 U, y5 C8 y5 b  0 x' c8 |6 O0 a7 t) x- z
  连载(1092)
/ V  Y, _4 F" O) K, ~. _: x    H, I2 d! l$ c7 K" w4 b: \& R: l
  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二月十四日,仁宗再次昏倒。这一次宰执大臣们直接被带进了皇帝的寝宫,大内福宁殿西阁。
. z5 }# G0 r* T  韩琦等人被眼前所看到的景物惊吓了。这是天下共主的房间,可是幄帘之内,只铺着颜色暗淡的素色被褥,看上去己经很久没有替换了。这时仁宗己经醒了过来,看他们不住地打量,很平淡地说。“朕居宫中,自奉止如此尔。此亦生民之膏血,可轻费哉?”
: |# D( Y* I  s/ v/ D8 y0 q- m  诸位相公,想想平日里豪奢度日,可有愧吗?!2 e7 b3 D6 E) M; U) }. K
  仁宗的病情稍有起色,到三月时,他可以临朝视事了,还主持了他在位期间的第13次科考。一切的迹象都表明,他又熬过了一劫,直到三月二十九日的晚上。
9 `+ r+ x5 p+ ]! B% l* e  那一天仁宗很正常,白天里饮食起居和平时一样,直到睡下。半夜时他突然间坐了起来,内侍赶紧上前扶住,他己经说话不连贯。像是预感到了什么,他直接吩咐去请皇后来。皇后来时,医官己经抢救,仁宗说不出话来,只能用手指着心口,满脸的痛苦。
" e& b+ [- s6 F3 z0 j) q7 Z, y2 P  百般医治无效,快到凌晨时分,他终于在自己长年居住的福宁宫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死了,这时人们发现,那一天是晦日,整整一夜都看不到月亮……0 Z: P8 R1 `# w8 [
  仁宗在位42年,是宋朝18位皇帝执政最长的一人,关于他的评价,我想应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关于“仁宗”的,因为他是一个皇帝。这部分在宋史的《仁宗本纪》里归纳得非常客观,不妨借用。3 N( U6 Q$ k9 w/ u. S
  ——“……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 ?6 k6 C4 G0 h. N% r1 L) |2 C" u4 z. u  这是千真万确的评语,无论谁有什么独特的见解,都无法抹杀赵祯作为“仁”宗的唯一性。遍阅史书,历朝历代中还有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 m! ?: U7 q4 N/ s
  元仁宗可以忽略,不说蒙古人在统治制度上的各项缺陷,只说他本人,从哥哥的手里接过皇位,答应再传给侄子,可死后即位的还是他自己的儿子。言而无信,连个最起码的人都不够,谈什么“仁”?' j; k* F  F/ h& n6 U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10个月,能为天下作出什么贡献?史书里说他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对不起,这真是搞笑,休息10个月能让民间喘上几口大气?
) K' _# a; x: z7 I9 f  清仁宗爱新觉罗•顒琰,能让天理教、白莲教遍地烽火起义,更有一介平民在皇宫门口刺王杀驾,随从的100多个侍卫没有反应,只有他的本族亲王出来救命。当皇上当到了这个份儿上,基本上可以遗笑千古。- W) T5 g# U8 U9 ~- J2 W
  唯有宋仁宗赵祯,死时开封城内军民百姓罢市同悲,数日不绝,连乞丐和小孩儿都买了纸钱,到皇宫门前焚烧痛哭,他们哭不止是一个封建皇帝,更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的父亲兄长。就连辽国皇帝都珍藏他的遗相,“奉其御容如祖宗。”  G. D' ~/ _6 z9 {' `6 v
  仁者未必无敌,但会一直留在人们心里。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1: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93)8 v3 I9 V+ t2 p+ Y3 L9 k
  $ i3 c( S% r0 c: i6 }4 d$ x
  另一方面,赵祯让人怀念,是他作为人的那一面。记得在开篇时,我曾经归纳他的整个人生为两句话。第一句,他是个不知道身在苦难中的孩子。) M- e2 Y: p/ N
  因为他在锦衣玉食的童年里,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连她死时都没能及身相见。成了他一生中的至痛;" C5 p- b7 a9 C; T
  第二句,他不知道自己活在繁华幸福中。贵为有史以来最富足王朝里最繁华时期的帝王,他一生节俭,不仅卧室中那样朴素,就连饮食也一直简单。史书记载,某次宫廷内宴,有一盘时鲜,乃是28只螃蟹。仁宗问,每只多少钱?
) y) a) k6 W$ s3 ]# _- j  回答,每只一千钱。仁宗当时大怒,一直警告你们不要太奢侈,总是不听。一下著即是28千钱,让我怎能吃得下去?那顿饭,从始至终,仁宗没动过一只蟹。7 j; [) J7 I% u/ O. t- w- ^
  他这一生,尽管手里的钱不计其数,可是里忧外患,没有安宁,他从来就不敢乱花一文钱,没敢像他的父祖那样,兴建过哪个超级宫殿。
6 |3 a% {; T  Q" F% U  说到这里,我的眼前总是闪过宋朝历代皇帝的画像,每每沉思,觉得每一个皇帝的性情遭遇,都在相貌里表现了出来。比如开国之君赵匡胤,他端坐在皇座上,双目微闭,暮霭沉沉,喜怒不形于色,不怒自威。那是一位胸怀万物,睥睨天下,举重若轻的人;1 F+ ?# A6 Y4 a* m
  宋太宗赵光义是立像,他双手笼在袖里,身姿端凝,微微含笑。显得文质彬彬,大有理想。真是一位看上去温文有度,勤于治国的好领袖。不管他做到了哪一步,至少很努力;
% X$ i8 l6 ^# t( m7 E. r  宋真宗赵恒宽眉美髯,喜气洋洋,一生中逢凶化吉,没有灾殃,或许真的是来和天尊转世,让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管他生不生病,一直都很适意;
4 a( c5 ]3 n# @0 _" H  再看仁宗赵祯,他身穿一领红袍,端坐在皇位上,身子微微前倾,肩膀有些耸起,显得体质虚弱,思虑过度,最让人痛惜的是他的眼睛。宋朝18帝里只有这一双眼睛至清至纯,就像个孩子一样凝望着很远的地方。这是他一生的真相。皇帝只是他的职业,他从来没有盼望过当,也没有当出来乐趣。
/ m( K' x4 H8 ~# q5 a  在他的心灵深处,有一方净土,尽管身处世间最诡诈机变的权力漩涡中心,历经42年的风霜雪雨,也一样没法改变他善良、宽厚的性格底蕴。
+ @- V1 I6 {8 q: i( }$ Y' Y2 I8 L  他是一个异数,在中华五千年冷酷无情,唯力是视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迹。
- l+ p- T+ G2 W. }% Q7 ]
* L% T; Z/ }+ a+ q, I4 p  连载(1094)
9 Q) s. E& c9 a  S2 j# r: k1 q  ; w: A  x2 C) |
  如果这是宋史——神宗改革卷3 H" F3 H9 @- }5 k' p
  
5 ^8 t3 X3 _$ p8 K( W: V* w7 M/ q  高尚的人是尘世间的一块绸缎,柔软光洁,把每个人的丑陋都包裹了起来,看上去很美。只是一但他走了,那些人就又原形毕露。
* M& E+ r6 I( n( P6 L0 }  比如宋仁宗之死。$ o' I* G, c) p! S. @
  我们先从正史记录的流程去看,蛛丝马迹,才能窥探到当年的真相,和那些人的演艺人生。赵祯死在深夜里,凌晨时分死讯才传到外面。一整套的官面文章都可以忽略,看主角。
6 m4 \. d# o' u/ v  皇太子赵曙赶到时,就像当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乱兵”闯进了卧室。百官以宰相韩琦打头,手捧黄袍,请他即皇帝位。他的反应也很标准,一连声地喊:“我不能为,我不能为!”这都正常,推辞是必要的,可是下一瞬间就太独特了。8 D4 X' l! {% i* B+ N. o
  这人转身就跑,要在现场消失。
0 j, h/ k5 U* M  E1 H0 R  韩琦等人立即扑了过去,大佬,流程错了,没法演了!当天由于赵曙逃跑的决心太大,力量太足,他被自己的臣子给强迫了。只见顶级大臣玩相扑,把皇帝按在当场,有的紧紧抱人,有的解头换发式,有的宽衣解带往上套黄袍。
/ {$ d& \7 x* s4 ?( y8 N3 _* y  全折腾完,一位新皇帝正式诞生。只是大家左看右看总觉得哪里不大对劲,直到扶他出去面见百官,读大行皇帝遗诏时,才发现了问题。# I  d( A* p; S& y4 Z9 A% E) H
  赵曙的眼睛呆滞,神情僵硬,一片茫然地看着眼前跪倒一地,痛哭流涕的臣子,别说带头举哀沉痛悼念,连额头上散落下来的头发都不知道打理。如果说他和僵尸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还有两行泪水。: i: ]3 G9 K4 ]9 @
  臣子们交头接耳,非常感动。早就知道这是位沉默低调的人,无声的泪水才是真痛苦啊,真是孝子!哪怕不是先帝亲生的……这种孝顺,在七天之后,嘉祐八年四月八日,仁宗大殓的日子里,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4 p. [7 L4 o/ S& J# P% m) f
  新皇帝在先皇的灵柩前呼号狂走,来回乱蹿,把老爸的葬礼彻底搅场。这是在搞什么,就算杀父篡位的那几位大哥,如杨广、朱友珪,也没他这么彪悍吧。闹得实在没法看了,韩琦站了起来,拉帘子挡人,把赵曙拦腰抱住,叫几个太监直接扭送回后宫。
4 P% E& {* z6 `! O, W( s% q  不敬死父,大逆不道!官方的解释是这娃实在太孝顺了,悲痛过度,导致失常……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1: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95)
, K5 `8 i- O# S+ \1 o; m5 a  * P: ^2 A' J7 M# [7 q
  回到后宫,悲伤在继续,孝顺在升级,赵曙变本加厉,开始对人动粗。先是打骂下人。要说这不算犯规,虽然仁宗一生对宫里的侍者都很友善,哪怕口渴都不忍心当场发作,怕他们失职有罪。但下人终究是下人,打打骂骂也是种变相的激励嘛。' W$ l; \6 m0 c0 M& D( T
  可总有点理由吧。赵曙就不管这些,他说打就打,要骂就骂,实话说他就是手里没有斧子,不然侍者们个个都会缺少大门牙。
" _. ^0 F( g/ U; E* |: [) ~  这种暴戾,居然也用在了他名义上的妈,曹太后身上。当时侍者们实在受不了了,跑到太后那儿去求情,您管管儿子成不,他刚进宫,有点认生!太后就去了,以曹太后前半生的修养和纪录来看,她不可能变成刘娥式的暴力妈妈。: b$ H1 d# V+ o& R$ [0 ]
  温情的劝说,换来的是儿子的“不逊”。无书无真相,乱讲被雷劈,书上就是这么两个字。至于怎样不逊的,对话都被“隐”了,谁也不知道当天赵曙都说了些什么。结果前半生从来没生过气的曹太后终于怒了,她转身出来,去找韩琦。# B3 Y' \  i/ y- @" f
  韩相公,你挑的人到底怎么回事,竟敢对母后无礼!2 I* z) z3 p5 U
  韩琦很镇静,从这时开始,我们之前从来没见过的一个韩琦登场了。或者可以说,以前一直隐藏得非常好的那个真实的韩琦露馅了。此人超强悍、恶毒并且不要脸。面对皇太后的指责,他选择的是反击。
* K! G' e& Z7 t; R+ k% O& x  竟然是反击!
5 V, x1 |' B/ X- O; U" |  他先给事情定性,皇帝是病了。一病遮百丑,怎样您都别在乎。接着来了这么一句:“臣等只在外面见得官家,内中保护全在太后。”截止到这里,都还是人话,紧接着的是,“若官家失照管,太后亦未安稳。”
! i7 s& a1 h  h3 @1 U  这是什么话?自古以来就算皇帝死了,无论是病死,还是被杀,除非是宫廷政变,由太后密谋害死,否则与关太后什么事?退一步讲,我们往最善良的方向去理解。韩琦说的是一但皇帝死了,太后的地位也会不稳,是出于对太后着想。那也不对,太后的名位是永远不变的,就算再有新皇帝产生,也只会水涨船高,更加尊崇。何况这个儿子还是养子,死了也就死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 E2 u/ w4 Y1 }3 _3 x  综上考虑,韩琦这样讲,只能有一个解释——皇帝出事了,你也别想好,肯定是你害的!
5 h% S; k( P7 Z  }* S% k  ~1 o  6 ]4 @' T1 ~3 {: C5 r% A8 A/ q
  连载(1096)
' w# G0 _1 x& a8 a) c0 }# G( N  
7 X5 u% s- i) a; u3 R+ ^, F- Y% \9 A  f  所以曹太后的脸色立即就变了,她沉下了脸。“相公是何言,自家更切用心!”我当然是用心的!
. Q" @% D0 i+ z2 z5 R  韩琦不为所动,继续往下说。绝妙的是史书上讲,此人这时是“正色”说。“太后照管,则众人自然照管矣。”说完转身就走。- Q+ P$ V4 B: A! b+ ~. K
  走到外殿,他身边别的大臣终于忍不住,说了句话。“刚才你是不是太过份了?”韩琦到这时才叹了口气,说出了真话。“不这样讲不行啊。”
1 p4 H: h4 f3 u" E% J$ M5 D  至于为什么不行,谜底先缓点揭晓,事情和病情一样,都得看得周全些,才好下结论,才看得清准!接下来的主旋律就是病情了,韩琦把一切都推到了赵曙的病情上,自然有病就得治。具体到方法上就是喝药。
: O4 p- Q4 r+ l0 l9 d$ v  中国的中药汤很难喝,大人物喝药时就加倍的难。大家还记得话剧《雷雨》里母亲喝药得怎么办吗?妈妈不喝,儿子就得跪下劝,这才孝顺。到了皇帝这级别,就得所有人一起孝。8 K" z3 [/ b' x9 S! m
  打头的就是韩琦,他手捧药碗,送到了赵曙的嘴边。按说这是大恩人,没有韩琦就没有皇位,怎么的赵曙也得给点面子。赵曙给了,稍微尝了一点,立即就扭头。韩琦执着地端着碗,跟皇帝的脑袋保持距离,下一瞬间很震撼。4 M& Y5 u# G3 T, ~) i
  赵曙挥手就把药碗推开,说推都是客气写法,其实就是打翻了,因为药汤洒了韩相公一身。
* ~+ E& @( N$ P9 O  这下子连曹太后都看不过去了。宋朝开国四位君主,哪一位都对宰执礼敬有加,从来没出过这种事!她立即吩咐内侍给宰相取一件新袍来换上。韩琦连说不敢,曹太后貌似同情地说了一句,“相公殊不易。”
, g9 l& \" h6 ]1 B- q1 Q  你太不容易了。从后来发生的事来看,这句话能让韩琦百味俱全,咬紧牙关。真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谁让他当初选了这么个宝贝当皇帝!
1 @& V+ t, k; B+ a4 q  从此上了贼船。
2 {0 U* n+ z0 f% j  这时未来的神宗陛下,当时名叫赵铖的英宗长子出现,他跪下举起药碗请父亲喝,赵曙的派头更加隆重。理都不理,就当没看见。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17: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97)$ A0 F# X0 g5 ~
  
% k0 b1 U; S8 w8 M: z  “病”是越来越重了,不管他是心病,还是身病,还是没病装病,多年压抑一朝痛快看似有病,这个样子是当不了皇帝了。根本没法子办公。$ Y& @, Q, y" v9 h/ M* N; `
  大臣们商量了一下,就算天下大事由他们拿主意,至少得有个签字生效的人吧。于是曹太后被推上了前台,她苦熬了半生,终于成为刘娥之后宋朝的第二位垂帘听政太后。这样在所有人的心底里都隐隐约约地感到了一丝轻松。
* g. `0 K4 q8 E3 q+ o  k! S  新皇帝从最开始就极端不愿意即位,或许真是压力太大吧,才变成了目前三分之二型的白痴,现在由太后出面替他挡事,会不会好一点了呢?
' S) U) Q' }, }4 @  答案是正相反,赵曙从行为失常发展到了彻底失常,这人说声好,能满面红光,健步如飞,做什么事都是个壮年男人的样。可是转眼之间就江河直下,一泄千里,说倒就倒下,卧床两三个月是常事。其突发性和持久性半点都不比他的养父仁宗皇帝临死前半年差。
  m. M5 }) ~! P3 M. y  大家这个郁闷,难道是仁宗附体了?还真像,最灵异的是他也变得沉默不语,从这一年的七月十三日开始,到年底十一月份,只要他在正规场合露面,就始终端坐装神仙,巍然不动,一言不发。直到他真正变身成畜牲的那一天。
9 s' }) E' H; \- I% X% z  十一月是给大行皇帝仁宗陛下送葬的日子,中国哪怕是到了现代,儿子都得持丧成服,痛哭流渧,那是爸爸!可赵曙就能一动不动,躲在深宫里就是不出面!
2 Y; n% H: P  j; g8 s" B2 |; X  这个畜牲,那天在琼林苑祭祀现场,只有仁宗的遗孀曹太后孤零零一个人站在灵前,赵祯真的成了没有儿子的人了!2 ]9 e5 ?* b3 n. ^3 y: [5 r
  儿子呢?赵曙躲在宫里,就一句话。我病了,哪儿也去不了。& i: J8 C4 n% v7 d( ~9 C6 y) `; r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不仅曹太后难过,连朝臣们都看不下去了。人伦之大,大于一切,连父亲都能漠视,你还能对谁好?这种愤怒不仅在赵氏宗族和正义感比较强的一些朝臣中升腾,就连本是赵曙一派的人也站了出来。
/ x8 r" W3 u( X5 m- v6 w- _  比如现知谏院司马光。' b+ w8 b: u) X# I" I- f% ?
  + U% ]' T* q: b1 y6 P
  连载(1098)2 I* K; z. p+ h# a9 r, o
  
* a2 z2 J- U- `4 a1 X- ^& e  司马光永远有办法把情绪转化成动力,让当事人没法发作,必须认真地接受他的意见。针对这件事,他没直接说赵曙你是个装病不孝的败类。而是非常巧妙地找了个发力点。
/ p4 l! H0 O) V3 c! e$ C/ s$ a" d  把太医院的医生都抓起来!7 f& j( O% q& I8 Y
  查皇帝的医案记录,太医们近期的报告都是“六脉平和,体内无疾。”那很好,为什么皇帝病到了连给老爸送葬都不露面的地步?!敲山震虎,让赵曙明白点,这是个科技时代,装病是掩盖不了你是个畜牲的真实本相的。( l; w7 [) N; G7 I! Y6 e
  赵曙很听话,他终于走到了前台。四天之后,他勉勉强强地站到了仁宗的灵前,那一天四周哀声震地,群臣痛不欲生,可偶然抬头,竟然发现身为儿子的赵曙一脸木然,半滴眼泪都没有!$ l9 S: q3 v9 {4 M
  这个畜牲,当时群臣再也控制不住,一片哗然。大家都知道你不是亲生的,可连一点点的教养都没有吗?你亲生父母是怎么教导你的?!这不光是感情深浅的问题,连最起码的礼仪都说不过去!8 s- i6 T/ \5 b0 z
  但是世上的人,99%都是为权力而不是为某个人服务的,尤其是没有谁会为了一个死的皇帝去得罪新皇帝。赵曙的这种没人性的表现居然被合法化了。宋朝的礼部官员们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叫“卒哭”。% y: ~' i+ ~' l) `. I! k$ I$ P
  卒,结束的意思。这是针对之前中国丧礼的传统流程。在这之前,父母死了,从死至殡,哭声不绝。殡后孝子思念父母,不择时间地点,控制不住就流泪。称作“无时之哭”。到赵曙这儿就算结束了,大佬们只需要祭祀在场就成,哭不哭的您随意。
5 p1 k3 \. T1 Z8 D  从此之后,这成为被历代王朝所喜欢的新政策,可见人世间赵曙之辈所在多有,从来没有绝迹过!
# C* @* R: T4 z4 a  这样的劣迹在宋朝的官员层渐渐地淡化了,每个人都留恋着宋朝无与伦比的官派享受,为什么要为了别的悲哀毁了自己的幸福呢?!所以从仁宗出殡到銮驾回京,只有一个人的愤怒与时俱进,越来越重。
. q* V0 X% \5 g$ E, [  曹太后,仁宗的遗孀,她再也忍受不了了。这一年中她完全看清楚了这个当年她曾亲手抚育,名义上不是养母,也是姨妈的孩子,是个怎样可耻凉薄无情无义的东西。在回京的路上,她下定了一个决心。3 c& r3 O5 Q. i. V4 L6 ?6 V
  把这个混帐东西废掉!给大宋重新选一个至少是人的动物来当皇帝。- F" j" U* W' b8 ]2 \; S* B9 k7 F
  为此,她精心准备了一些东西,作为废立的理由,交给了……没办法,只能是韩琦。他是当朝首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29 08:51 , Processed in 0.02269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