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55)
1 s8 T5 I8 o9 z7 b; b/ E% P/ d  , X( Y( l5 k# g
  再来说说东北战线。/ O5 [* S4 ?: F/ C* p: a
  在霍去病整装出征时,郎中令李广和卫尉张骞,这两位传奇般的英雄,也率领一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浩浩荡荡,向北挺进。
$ z! g" c+ ~  f6 q: Z2 ?. a  正面是匈奴左贤王的地盘。因为左贤王的军队,在历次的汉匈战争中,由于不是主要战场,所以损失最少,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兵力。
; y  z% l& p5 E; E2 V# V  李广作为开路先锋,独领四千人马先行出发。一路行进,一路心情很是郁闷:那些比自己晚出道的小将们,各个加封进爵,卫青与霍去病确实有两下子,这个就没话说了,但是什么公孙敖啊、公孙贺啊、张次公啊、苏建啊、韩说啊、赵不虞啊,这些人是什么东西啊,有些是校尉,有些甚至连校尉都不是,也照样加封进爵,我李广堂堂一个将军,反落在这些小辈之后,真是耻辱啊。, c1 P( ^9 l# ^. ?! L( y# w
  不行,这回既然由我李广领军,一定要打个漂亮战,让小将们瞧瞧,姜,还是老的辣哩。" W, n+ W0 Y- G5 d4 s4 W6 j4 i
  
% ~0 J; T6 i% d7 X* w1 v  西域英雄张骞则率一万骑兵,尾随李广。张骞深知进入戈壁之后,地形十分的复杂,稍有闪失,轻则迷路或进入没有水源的地区,重则会陷入匈奴骑兵的重围中,所以一路上小心翼翼,亲自戡察地形,稳步推进。
- C4 y9 A' H3 y9 h1 M' v  李广在前轻骑疾进,向北搜索,张骞在后慢吞吞地行军。两军距离越拉越大,李广的部队早把张骞的一万骑兵远远抛在数百里之外了。
8 {1 v3 P0 O2 S$ F  张骞过于小心谨慎,这个也不能怪他,他虽然是凿空西域的英雄,但兵略并非所长,只是武帝刘彻喜欢任用勇敢而又有胆略的人为将领,作为险探家的张骞,其辉煌的业绩无人可出其右,然而作为兵略家的张骞,就显得很一般啦。
; F, r9 O( b- l) Z- B& O/ \  同样,李广的勇猛天下无双,他的冒险精神,也许不在霍去病与张骞之下,但,他是一名伟大的战士,却不是一个杰出的谋略家。2 [! f/ `9 ?* P# a
  他的轻装疾进,再次犯下一个大错,再次陷入匈奴骑兵的重围之中。
# m8 q/ V; l- c  . i. S7 d& c2 h: b
  李广的骑兵四千人,而匈奴左贤王的骑兵有四万人!( b* P( \- ?. W. |; |% E0 S: p
  一比十!兵力悬殊。: [$ e, \" E& j6 S! ~
  面对黑压压的匈奴骑兵,骑兵队伍军心大震,由于李广调往京城担任郎中令多年,这四千名骑兵,绝大多数并不是李广原先的部下,没有见识过李广进行玩命的游戏,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心中不寒而栗是正常的反应。0 d; Z) R4 V% u6 ?; x
  虽然铸成大错,但英雄毕竟是英雄。李广此时仍然神情自若,谈笑风生,对众将士说:“匈奴人没什么可怕的,很容易对付的。”然后派自己的儿子李敢率数十名敢死队员,勇闯匈奴骑兵阵营。, l: ^; p+ q/ i
  李敢实有乃父之风,对得起他名字中的“敢”字,与数十名敢死队员迅速冲向匈奴阵地,左冲右突,劈倒了好几个匈奴骑兵,然后又迅速返回汉军阵地,李敢的勇猛表现,让对手匈奴骑兵不由有几分敬意。
% l1 u" y3 A2 i  李广指着匈奴骑兵群,高声说道:“大家看到了吧,匈奴兵一盘散沙,好对付得很哩。”李广的镇定与沉着,使得军队中的骚动情绪渐渐平息下来。: m+ [& k2 ]. U" T% F0 ~
  4 g& J% U5 l/ L1 a0 t' l% `, P, M
  匈奴骑兵已经将李广部队团团围住,李广下令部队组成环形防御圈,利箭上弦,箭簇朝外,严阵以待。1 t: Q* r+ L5 h4 d' U, I" ]
  这些年匈奴在与汉军交锋中,损失惨重,左贤王这次总算逮到了一次极好的机会,精神抖擞,摩拳擦掌,准备一洗前耻。李广军团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了,一定要一举歼灭,挫一挫汉军的锐气。
' Y/ i* O) v8 C$ m* f  匈奴军队万箭齐发,汉军一面用盾牌格挡射来的箭,一面以强弓劲弩进行还击,只见漫天的箭雨,使得原本荒凉的戈壁,多一道壮丽的风景,也一份了血腥。( K& q: Z& T% m& a2 j9 A
  你来我往的对射了几十个回合,李广兵团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超过二千人,更要命的是,骑兵们的强弩的箭矢已经快用完了。- V+ u0 o. a( b- l, c: I
  怎么办?2 \) V9 }3 r8 o2 w5 v! X+ F- e: {
  还能怎么办,不就象以后的八路军一样,要节约子弹,要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李广严令“持满毋发”,把强弩张开拉满弦,但不要发射,等待敌人靠近时再发射。
# h" u$ }8 L* J+ l  匈奴骑兵开始发起冲击。李广操起大黄弩,专门瞄准匈奴的将领,一箭一个,连续射杀了好几人。什么是大黄弩,原来汉代的弩机是分成好几个级别,大黄弩是最强的弩,非天生神力者不能用,射程最远,威力最强,李广的箭术本来就神乎其技,加上大黄弩的威力,匈奴头目中一箭即毙命。6 R; t6 L6 [. `$ a/ V
  当匈奴兵进入到战士们的射程时,李广才下命令放箭,一阵箭雨过后,满地又是匈奴人累累的尸体。
; `  q. J, r5 C  这一战,杀到了天黑,夜幕降临。李广的阵地还岿然不动,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准备好好休息一晚,等待天亮后再战,反正李广兵团被困在重围之中,插翅难飞。& x+ v- O$ m, K+ }2 V0 R& ?# F1 k% R
  等待李广的命运,又将会是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56)$ x1 l  ]& I1 n* B/ m4 T  }. v
  9 T9 q) h& G# W% p* M8 ~/ Y6 @
  天亮了。; m& k4 Q0 v6 P2 I6 ~2 c/ c
  新的一天的战斗又要开始了。面对着战友的累累尸体,面对着里三圈外三圈的匈奴军队,汉军战士面如土灰,也许这里就是生命的最后归宿了。只有李广将军仍然神采奕奕,越是处境危险,他越会以一个武士的自信来重振士气。
# ~% @4 k/ {1 i/ g  匈奴人再度发动强攻,李广与他的士兵们英勇地一次次地挫败匈奴人的攻势。李广这支四千人的骑兵,现在战斗人员已经减少了一千人,而匈奴人的伤亡更惨重,被汉军射杀的,至少超过四千人。8 p9 u* Q7 v! l& ]- o
  左贤王已经观察到李广军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了,准备再次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彻底消灭汉军。
* `9 k; f$ w( D# Z# k( B. P* M  就在这个最危急的关头,李广的救星到了。
( D( g3 M9 b! w) s5 r" x  张骞的一万骑兵,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这可是一支生力军啊。
+ _9 ~  A4 y' g2 h  左贤王一看,哎,这可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虽然匈奴骑兵在人数上仍然占据优势,但是以十战一,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将士早已疲惫不堪,居然连李广的四千骑兵也拿不下来,自己反倒损失超过四千人,现在又来了一支人数更多的骑兵精锐,看来这仗更不好打了。
8 [% s8 _+ B- y$ @$ E9 D' X  想到这里,左贤王毅然决定撤围,保住自己的实力最为重要。0 V" ^- q% I: n$ F$ ]
  匈奴军队撤退了,李广再一次死里逃生,这是第几次了?李广自己也记不清了。' U" J3 ^% y+ Q. T  s
  三千多人阵亡,汉军元气大伤,不能继续追击了,也班师回国。
' ^" {  _9 R' [2 {  N; G& Y6 {  - z# S$ U+ ^2 x  h- g/ j
  张骞行军迟缓,导致李广的前锋部队陷入重围,被判处死刑,缴纳一笔赎金后,免于死罪,贬为平民。李广损失了三千多人马,但同时射杀匈奴骑兵四千多人,功过相当,不给予赏赐,也免于处罚。
9 c# i1 C" N/ e& @: D! i  而河西战线归来的霍去病则因为赫赫战功,再度受到重赏,增加食邑五千户。霍去病的部下鹰击司马赵破奴被封为“从票侯”,校尉高不识被封为“宜冠侯”,还有一个匈奴籍的将领仆多,也因为有功被封为“煇渠侯”0 v/ I* Z! x& y( @
  两次的河西之战,使霍去病声名远扬,越来越受到武帝刘彻的信任,恩宠有加,在军队中的地位也节节攀升,大有与舅舅大将军卫青平起平坐之势。
7 X( |# ~7 @1 I7 u$ t1 O1 ~/ \  而那位迷途将军公孙敖,则因为行军延误,被判处死刑,当然他跟张骞一样,缴纳了一笔赎金,免于一死,贬为平民。& q, V4 M( s6 @* |
  
: j. a" O1 f) K. y0 W' u  由于公孙敖的延误,河西之战虽然取得大胜,消灭匈奴军队三万多人,但是河西走廊仍然在匈奴人的手中。$ Z* J' C+ m' w( T2 J
  武帝刘彻派李息在黄河岸边筑城,以作为进攻河西走廊的桥头堡。
2 T$ o( C% M/ u  U8 O, y) ?  就在此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河西走廊地带最有权势的浑邪王派人与李息取得了联系,准备投降中国,李息迅速准备了最快的马车,将浑邪王的使者送往首都长安城。
+ [7 j' W6 @+ s4 J  ?0 f7 `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浑邪王准备归附大汉帝国呢?
# V+ e1 e0 V- I$ I( @0 ]$ Z  两次的河西战役,匈奴在河西的兵力总计损失了四万人,伊稚斜单于大发雷霆,此时单于派往河西督战的儿子也返回王庭,添油加醋说了浑邪王与休屠王的坏话,单于更加怒不可遏。派出使者前往河西走廊,征召浑邪王与休屠王马上前往单于王庭。: r, H- U1 x8 K( v" g' Z7 ^! q5 d
  单于征召,究竟去还是不去呢?浑邪王对休屠王说:“你我是河西诸部落中最大的两支,两次大战,损兵折将,现在单于对我们十分的愤怒,这时你我二人前往王庭,我看是凶多吉少了。于今之计,恐怕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投降汉帝国了。”休屠王想了想,觉得有道理,自伊稚斜单于篡位以来,处心积虑要扩张自己的势力,消除国内异己势力,要是两人傻头傻脑地前往请罪,不正中单于的下怀吗?
! e6 i' ]+ V' |4 o; T  反了!休屠王一拍大腿,决定了。
! H# Y/ r) X! S& A5 T  : c4 n; V9 f+ |
  刘彻一声不吭地听了匈奴使者的报告,心里暗自琢磨:“浑邪王与休屠王要是真心来降,那可以算是天大的喜事了;可是……会不会是诈降呢?”确实,诈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要两手准备:既欢迎浑邪王与休屠王的归附,同时严阵以待,以防止匈奴人诈降的诡计。" C: c, z# v3 `" ~  a
  受降的重任,又交给年轻的“冠军侯”霍去病。! L: B' {8 A) r- i) J
  这不是一场战役,但却比一场战役更加复杂、充满变数。波云诡谲的受降过程,霍去病再向世人展示了他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大将风范,以及霹雳雷霆般的铁腕。5 X6 v: g& G+ c3 n( {! a
  霍去病统率大军,渡过黄河,准备接受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的投降。1 [0 r: z# _. c
  除浑邪王与休屠王外,归附汉朝的队伍中,还包括了三十一位匈奴的小王,总计五万人。离汉帝国的边境越近,休屠王的心情越沉重,他开始后悔了,终于他停了下来,不走了。休屠王的反悔让浑邪王大吃一惊,休屠王手握重兵,一旦内部起讧,后果不堪设想。
/ w, X8 K! L$ n  k  怎么办?浑邪王牙关一咬:休屠王啊,开弓没有回头箭,你既想反悔,别怪我手下无情啊。于是浑邪王假意邀请休屠王到帐内议事,休屠王不知是计,刚走入浑邪王帐内,便被埋伏在两旁的武士手起刀落,身首异处。2 y& t" N$ j9 ]' o
  浑邪王迅速逮捕了休屠王的阏氏以及王子日磾(读音:密低),控制了休屠王的队伍,并将休屠王的军队并入自己的队伍中,一场可能发生的内乱被浑邪王平息了。- I# g" u, e. C5 n- |
  终于,浑邪王带领五万人临近黄河岸边,已经看到了霍去病威风肃肃、阵容齐整的汉军受降兵团了。* d4 Z4 v$ ~7 c" v
  但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57)
. l7 d3 [4 F9 K8 ?# n% g- o  
0 ]' X3 A! c# C6 f  浑邪王手下的一些裨王与将领,看到汉军如此强大的阵容,心生恐惧,此时一种背井离乡的悲怆之情油然而生:此去汉国,恐怕此生永不再回家乡,到了汉国之后,命运也无从得知。突然间他们感觉宛如一片片的落叶,飘散于空中,不知何处是才是安身立命之处。# O9 F- S: M7 g. D
  这些裨王将领们突然调转马头,对着五万名匈奴人高喊:“不想归附汉朝的跟我们回去啊。”说罢扬鞭而去。
) ~% v( m  g/ \  i) @  匈奴军心大乱,许多匈奴人跟着哗变,“哗——”的一声,将近一万名的匈奴人转身向后,死命地奔逃。
/ c) m% x9 W& _) j- x  浑邪王试图拦截图,但逃跑的人数太多了,他也无法制止。就在投诚的最后一刻,局势迅迅恶化,变得不可收拾。
* s- k; }' `5 L( M- M  
9 E% P9 D0 J0 j  W  这一幕,霍去病全看在眼里。" ?& r8 T7 z! ^& L5 e; {% z
  必须要当机立断,不容许有片刻的迟疑,迟疑将意味着局面将无法控制。
+ d, D8 Q. N1 S! b& O  霍去病单枪匹马,向匈奴人的阵营飞奔过去,昂然策马直冲到浑邪王的面前。
$ @6 \, p. S" }- d4 Y' y, T( ^7 q  还没来得及逃跑的匈奴人惊呆了,站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 u0 D" p/ q  E: z" I& Z9 i) l
  要知道汉朝政府对匈奴人是否真心实意投降是报有怀疑态度的,因为考虑到诈降的可能性,才派霍去病统率大军前往受降,如此一旦发现匈奴人是假降,汉军也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现在霍去病竟然脱离大军,孤身独闯匈奴阵营。# Z4 N+ ~) y) g! ?3 p
  霍去病目睹匈奴军中哗变的过程,敏锐的判断力与直觉使他确信,浑邪王的确是真心归附。此时如果置匈奴哗变于不顾,最后可能连浑邪王也会死在哗变者手中,这样一来,受降一事便泡汤了,但如果霍去病带领大军直扑过去,匈奴人在惊恐万分的情况下,恐怕会认为汉军想趁机全歼五万匈奴部众,要是发生冲突,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霍去病孤身前往,勇闯虎穴。
1 Y. X6 x7 r; X  [9 V! e" o  只要剩下的这四万人中,有几个心怀不轨,只消几支利箭,或者几柄利刀,就可以结果霍去病的性命了。但霍去病英雄般的壮举,置生死于不顾的气概,震憾了所有的匈奴人,此时的他,骑着高头大马,眼神中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的威严,身上焕发着逼人的英气,他穿行在匈奴骑兵间,如一阵风掠过。这些匈奴人在许多年以后,肯定还会记起这栩栩如生的一幕,终生难忘。
3 x8 v( V; V7 q9 E! ?; C  所有的人面对着这个令他们闻风丧胆的年轻人,喧哗与骚动都停下来了。同时,霍去病的壮举,也向所有的匈奴人传递了一个足以让他们安心的信息:大汉帝国,是真诚欢迎他们的投诚。2 w4 k( V  R- X/ b- V" {
  
, `, }; y, \7 g6 c0 ]5 U& x  浑邪王面带愧色对霍去病说:“将军胆略真让本王折服,本王不才,致使军中哗变,幸将军火速前来,否则后果难料啊。休屠王中途变卦,已被本王斩杀,家属也已押在营中,请由将军处置。”3 d' z& Z, F) K  l
  霍去病对浑邪王说:“现在军中哗变,请浑邪王授权本将军,处置哗变逃亡者。”
% }- o/ s* n) A" `  浑邪王说:“一切听由将军处置。”
+ E7 l. g1 T8 |4 L  W0 e7 a  霍去病手握缰绳,昂坐马上,立于秋风之中,向匈奴四万部众口传皇帝的受降诏令,表明汉政府的欢迎立场,给所有的匈奴人吃下一粒定心丸,紧张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
2 `0 H# P5 q- r6 I  然后霍去病策马返回汉军营中,这时汉军所有官兵悬到喉咙上的心才落了下来,看到将军返回,全军上下响着一片震天的欢呼声,因为他们有幸成为霍票骑传奇故事的见证人。
& Y! {9 m/ H; |" o  s; h  霍去病马不停蹄,亲点了一万名强弩骑兵,前往追击匈奴的哗变逃亡者,一路穷追猛打,这些哗变逃亡者既无组织,又惊慌失措,几乎成了汉军的活靶子。一万强弩骑兵射杀八千多匈奴兵,自己无一伤亡。
& N8 L/ D+ a$ n8 e1 O  A6 ]3 j0 b/ {  
. ^/ ~+ O+ i! X% j- A, r/ T  霍去病凭借机智与勇敢,以雷厉风行的强腕,终于完成受降的使命,居功至伟。
6 X3 ^) p5 o* u5 u  从第一次河西战役到这次成功受降,河西走廊的匈奴力量彻底被扫清。谁可想到,这一个个的丰功伟绩,是由一个十九岁的少年所创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九岁还面带稚容,可是霍去病已经成为帝国的神话,成为中国历史的不朽传奇。
# k0 U" X  |* l  I  霍去病再度得到皇帝的赏赐,封加食邑一千七百户。3 H) F, {6 f/ i. W2 T* ?+ v
  汉帝国以极高的规格迎接归降的浑邪王,动用二万辆马车前往迎接。浑邪王被封为漯阴侯,食邑一万户,其他四位小王也封侯。! k- x: D# M# Q
  匈奴归降的四万人,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要塞之外的土地上,仍然保持了匈奴人游牧的生活习性,沿习匈奴旧俗、官号,这五地又称为“五属国”,设属国都尉,负责管理。
6 _$ [$ E- L* p; m4 Q1 D! F  从此,河西走廊直到盐湖(罗布泊)一带,成为了一片真空地带,汉帝国终于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六年后,汉帝国在浑邪王的故地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并将一部分汉人迁徙到此地,又过了四年,再设张掖、敦煌二郡。
5 j6 R+ k2 T2 N6 h2 L# g* c" m  河西之战在成就霍去病一代名将的同时,使得中国的领土向西扩展了九百公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的范围,匈奴的力量遭到史无前例的重创,并使中国势力介入西域成为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58)4 A6 u7 p% Z: `1 t, N( ]; Q
  
8 ~! |8 o4 Z7 ]1 T/ n  (七)漠北之战:决定性的胜利/ i+ E, J' \) y# O" y; W
  5 A2 f" ^4 t3 ^5 E) r( e
  河南战役与河西战役之后,汉军正面的敌人只剩下匈奴的左贤王的军队。左贤王的实力基本上没有遭遇过重大的损失,而远在漠北的伊稚斜单于主力,也没有遭受重创。
3 v6 ]( v2 s, Q+ i# h7 X1 M  河西之战结束后第二年(公元前一二零年)的秋季,匈奴左贤王部数万名骑兵再度侵入右北平,同时,伊稚斜单于也派也数万名骑兵越过蒙古大漠,进攻定襄。两路大军将右北平与定襄劫掠一番,杀死军民一千多人。8 F6 d1 p& k+ x5 a0 q* |
  匈奴的这次报复行动,使武帝刘彻意识到,匈奴还远未被击垮。因为按照匈奴的官秩,单于之下,最有权势的依次是左贤王、右贤王、左谷蠡王、右谷蠡王,这些匈奴王各有数万精兵,除了右贤王在漠南之战中损失惨重之外,其他诸王实力仍然非常的强大,特别是单于本人与左贤王。所以要彻底击垮匈奴,就必须要击垮单于与左贤王的主力。6 z( n+ y1 C# d- H# Q
  这是两块最难啃的骨头,必将是一场空前的大决战。
# B8 M6 H, @9 \, W' b9 v5 L8 H/ X  为了这次会战,刘彻与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日夜研究作战方案,同时战争各项准备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展开,战争所必需的马匹、武器、粮秣、车辆等物资都在积极筹备之中。
; {9 s, r5 Q% b; g5 |- X. @  : z2 q! b9 Y! w
  为配合这次空前的会战,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刘彻在国内搞起了树立典型模范的活动,号召全国人民“向卜式同志学习”,当然这是现在的叫法,当时的叫法是“布告天下,以风百姓。”+ s9 I$ t) t! g$ m& b% a
  卜式是个什么人呢?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下面来说说卜式的故事。
0 z+ a+ B* d4 `. s" b" {  卜式是是河南郡人,以前家境并不富裕,但他非常勤劳,到山区牧羊,几年下来,羊的数量从一百头增加到了一千头,后来又购置田地,家产更加富实。正好遇上武帝开始反击匈奴,卜式出于爱国情热的召唤,将家产的一半捐献出来,帮助边境汉军解决军饷。
) l7 m8 G7 q, G" a0 c8 J  卜式的义举受到了汉武帝的注意,他就派人去问卜式:“你是不是想当官啊?”卜式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牧羊人,又不熟悉官场之道,并不想当官。”皇帝的使者又问说:“那你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冤情想要告诉皇上呢?”卜式回答说:“我哪有什么冤情啊,我跟邻里关系好得很,人家没钱时,我就借给他,对为非作歹的人,我就教导他,大家都很尊重我,怎么会有冤情啊?”/ A) f. d6 m, ^: x! H
  使者很奇怪地问说;“那你无缘无故捐这么多钱,你有啥用意啊?”卜式回答说:“现在中国正与匈奴开战,我认为有贤良的人应该战死于边疆,有钱的人应该要捐出他们的财产,这样匈奴才可以消灭。”! }& f' N# {. S" [. H
  河西战役之后,浑邪王率四万人投降中国,当时安置匈奴人的巨额费用,以及汉人从中原迁移到边地的供给费用,全部由地方政府承担,地方财政出现危机,府库为之一空。这时,卜式又带头捐赠了二十万钱。7 @& N+ k- z/ t* i; j) {( V9 J
  武帝刘彻看民间富人捐款簿册时,发现了卜式的名字,想起了以前这个人就为前线作战捐了一半家产的那个牧羊人,这次捐款数额又是高居榜首,心里赞叹道:“卜式这个人真是贤能啊。”于是下诏,召卜式到首都长安,拜为中郎,并“布告天下,以风百姓”,号召全国人民向卜式学习。
  P- @* Q9 x( @' _3 H/ f  可是卜式不想去当官,刘彻就让人传话给他:“我在上林苑中有一些羊,想请先生来这里牧养。”卜式没办法,只好前往皇宫的上林苑,但仍然穿着布衣草鞋,保持平民本色。
0 {; e9 p) k6 l1 R  关于爱国者卜式的故事,后面还将提到。这里还是继续说漠北战役的情况。
5 N; ~. [5 [' }+ k7 Z$ N  
7 {. _" B/ ~+ R9 O/ x' h  刘彻与诸位将领商量作战计划,刘彻说:“自从赵信叛逃后,成为伊稚斜单于的左膀右臂,单于听了他的计划,将大军撤到大漠以北,以为我们不敢越过大漠发动攻击,现在我们已经集结最强大的兵力,强行越过大漠,势必能能够大获全胜。”
; R' `9 j  q6 H% q  具体的计划是: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配备最优良的战马(粟马,普通马喂草,粟马是吃粟米的,特别强壮),从定襄出发,后续的步兵以及后勤运输队伍不少于二十万人,总兵力在三十万人以上。最勇猛善战的骑兵均配置给霍去病兵团,霍去病兵团的作战任务是截击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务求全歼。. O4 |9 X- y0 \" R* @: g5 @# a
  从作战安排上看,霍去病此时的地位已经与大将军卫青平起平坐,而且担任主力突击力量,可以看出汉武帝此时的天平是倾向霍去病。
5 a5 a9 [* E9 n; h& g  就在大军即将启程之时,汉军在边境上俘虏了一名匈奴探子,从匈奴探子的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在大漠的东部,于是刘彻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将霍去病兵团东移至代郡。
, i* D6 }% J) l' a/ Q& u  公元前一一九年春季,汉军在定襄与代郡两地誓师北征。
. d6 _* N) R5 O: }; @4 i  一场在中国历史上荡气回肠的伟大战役由此拉开了序幕!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59)
: i& g/ R) `. {! v0 X/ ^  
# R5 [# B' g, p) A  此次出征的汉军阵容十分强大,除了帝国政府准备的十万匹优良的粟马之外,将士们把自己私人的战马也带上了,总共有四万匹,汉军的战马总计达到十四万匹之多。' d2 i( X. J& H' L& {
  卫青帐下辖五位将军: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为后将军,还有一个被削去爵位、重新起用的中将军公孙敖。( N8 I3 c3 E  C1 a+ s  k! c" k
  霍去病帐下则没有一个将军,但都是霍去病精心挑选的少壮派军人,重要的有李广的儿子李敢,李敢在李广兵团受十倍于己的匈奴左贤王军围困时,勇闯匈奴营,他的勇气让霍去病赞赏;还有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后来在南方战场成为一代名将)、铁杆老部下“从票侯”赵破奴、北地都尉卫山,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匈奴的降将:因淳王复陆支、楼剸王伊即靬以及昌武侯安稽。为了适应在环境恶劣的大漠中作战,霍去病大胆吸纳了匈奴的降将与降兵,这些匈奴人的勇猛加上配备的汉军先进的武器,成为霍去病兵团的主力之一。
4 I4 B7 [+ L4 Y. E  春风正化解北地的积雪,雪上空留马行处。$ i2 J$ y; @* E8 ^; r- h2 o. c
  伊稚斜单于接到情报,汉军兵分两路,大举进攻。此时伊稚斜单于正在漠东,赵信对单于说:“汉军的战略部署,是准备强行穿越大漠,到时一定会人马俱疲,我们就可以坐等他们上门,轻易就可以收拾他们了。”又提议将单于部的所有人马,撤往大漠以北的地区,把精锐的匈奴骑兵,埋伏在漠北,准备等待汉军穿越沙漠后,气力全无时发起突击。
3 m/ U" ?) ]' N1 q9 B. I  伊稚斜单于听从了赵信的意见,将大军向北转移。此时的伊稚斜单于可能没有想到,他这么一转移,使他避开了汉军中最精锐的霍去病兵团。
) o7 o1 z: F- t* ]# z+ d  : ?4 I+ W' i, Q
  卫青兵团从定襄出发,一路罕遇匈奴人,向北挺进。但是出发不久,大将军卫青与前将军李广发生了激烈矛盾。
1 ^% n/ v3 G* N( e  李广是武帝任命的前将军,担任卫青兵团的先锋;但卫青却命令李广部与右将军赵食其部合并,从东路进军,担当卫青主力兵团右翼掩护。卫青这一调整,使得李广部队从主攻变为协攻,对此,李广勃然大怒。
9 A8 a7 ^+ Q6 y& @% C0 y  李广怒气冲冲地跑到卫青的帐营内,对卫青说:“我是皇帝任命的前将军,是突击的先锋,现在大将军无缘无故把我改调到东路作为右翼协攻部队。我从年轻始就与匈奴作战,一直到今天,才有与匈奴单于面对面交锋的机会,我愿意充当前锋,与匈奴单于一决生死!”
, i- m" P  _5 c/ h9 p0 P4 x4 Z8 D  但是卫青拒绝了李广的请求,他的理由是:在出发前,皇帝有一道密令,认为李广年龄大了,运气又总是不好,不适合作为先锋。) q: d6 |! H1 \6 i0 c+ Z5 {5 }
  但是卫青这个理由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果武帝刘彻真的认为李广不适合作为前锋,就下一道诏令,将李广改为右将军即可,何必偷偷摸摸的给卫青一道密令,让卫青中途换将呢?这不符合武帝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 Z! Z9 M# q, m: P4 X; b4 w0 `# G. m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卫青决定撤换李广的先锋位置,而改为右翼边锋呢?; C$ x: T$ A$ G0 D$ t! i
  0 M3 j/ S* d6 B5 A# }' B$ L
  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 A. e6 x0 h) P8 C1 g5 f  第一个原因是公孙敖。公孙敖是卫青年轻时代的好友,重最要的是,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没有公孙敖,卫青早就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了。公孙敖在第二次河西战役中,由于迷失了道路,被削去侯爵,贬为平民。这次出征漠北,恐怕是与卫青的举荐有关,卫青当然希望公孙敖能够在此役中担任主攻力量,立下战功,重新获得爵位。
1 m; K  @: l; G  但是卫青这个人,我们反复说到,人格是很了不起的,他为好友及恩人公孙敖打小算盘,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这绝对不是卫青撤换李广的主要原因。, u6 {! z! X6 g2 W
  第二个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就是李广的骜傲不驯。作为一代名将,李广有许多弱点,程不识很早就意识到并说过:“李广将军的部队,军令简单明了,如果敌人发动突袭,就容易陷入困境中”,这个毛病,李广一辈子也没改掉。李广的勇猛,天下无双,但是他的指挥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缜密与深谋远虑,所以自武帝北征以来,李广军屡次陷于绝境之中。公元前一二一年,李广与张骞出击左贤王部就是一例,李广仅率四千骑兵,居然脱离张骞大部队数百里,结果陷入重围之中。他的孤军深入与霍去病的孤军深入又不一样,霍去病虽然也屡屡孤军深入,但在判断敌情、掌握战机方面,要远远胜于李广。
) H" S8 e0 L3 C  卫青不能不担忧。让李广充当先锋,拿不准他又要率几千骑兵扬长而去。此次出征,几乎动用全国的兵力财力,作战规模之大,作战纵深之宽广,作战难度之艰巨,都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李广的骜傲不驯,使得卫青很难约束他,所以必须把李广调离,让他居于次要的攻击方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60)
) i" r" k7 T( v$ T  
3 [' ]* E, T: V0 g$ C  调离李广之后,卫青的属下,青一色均是卫青的亲信,中将军公孙敖是卫青的好友与恩人,左将军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后将军曹襄是卫青的继子,是平阳公主与前夫曹寿所生的儿子。虽然这几个人武功平平,但卫青要的就是能听从调遣的将军,行军作战,战役决策,均由卫青亲自指挥。
$ \2 V5 s9 i  _" E  卫青选择了蒙古大漠西部的路线,这条线路的选择十分好,因为在大漠中部,有一条蒲奴水,正是春天的季节,冰雪融化,给这条内流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大漠地区行军,最恐怖的事,莫过于寻找不到丰富的水源。; G9 L7 E5 e. m7 i( S. I
  即便有了水源,行军过程依然十分的艰苦,茫茫大漠,一望无际,渺无人烟,只有马蹄声单调地回响在辽阔的大地之上。从定襄出发到跨过长城,已经有数百里的距离,而从长城向北跨越大漠,又前进了一千多里的路程,汉军精心驯养的粟马在长途行军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j+ J/ e0 M. c0 V  {+ X' w1 A) y4 c! ]
  伊稚斜单于听从赵信的建议,在大漠的北缘设下重兵,准备趁汉军穿越大漠、精疲力竭之时,以逸待劳,击败汉军主力。所以卫青主力兵团刚走出大漠,就遇上了严阵以待的伊稚斜单于的大军。/ Z' u, S- o/ H$ B
  卫青乐坏了。
! e$ p: z4 P3 q" ]" _  要知道大漠作战,最难的事情就是捕捉到敌军的主力,现在由于匈奴单于的过度自信,反而自送上门,卫青岂能不乐上心头?
* a4 {/ i2 f: {% m  $ v8 d( M4 V/ ~6 J
  伊稚斜单于显然低估了汉军的作战实力。6 D- W9 s9 U' _3 e4 J" q4 M
  没错,一千多里我长距离行军,的确使汉军将士的体力出现了下降,但并不是象赵信所预测的那样,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这主要得益于汉军强大的后勤补给,卫青除了数万名骑兵之外,还有十余万的步兵与后勤补给人员,千里大跃进的过程中,主力骑兵从来没有出现过粮食短缺的现象,而且强壮的马匹耐力超强,穿越沙漠之后,马匹也仍然可以迅速投入战斗。
; f7 Q$ ~3 v; ^. p3 a3 A  一场大战,在大漠的西北部边缘地区展开了。
" h" P  I' \2 ?6 A2 l% M  匈奴军队凭借以逸待劳的优势,率先发起攻击,行进到强弓的射程范围时,匈奴射手万箭齐发。这时,他们总算要长长见识了,汉军动用了最新型的防御武器:武刚车。$ l" I+ S, t) U; v8 \
  根据史料记载,武刚车是一种“有巾有盖”的战车,就是有车皮,有车盖,卫青在行军过程中,估计是以武刚车来送载粮食物资或步兵。卫青的武刚车是不是铁甲车呢?有这个可能,但史料记载很简单,不宜下断论。即使不是采用铁甲,也必定是硬木,不是箭矢可随意射穿的。! U7 b$ ]( }8 O) c
  卫青命令将武刚车迅速并拢,构成一个环形防线,汉军士兵躲在武刚车阵后面,匈奴单于见汉军的防御十分坚固,决定采取骑兵强攻。) V6 K% s) c4 ~% f" S# K( f
  匈奴派出一万骑兵,向汉军阵地发起冲击,汉军一面躲在武刚车后用弓弩进行还击,一面派出五千骑兵纵马上前迎战。4 d2 r$ ^' x: s' L' X0 s
  卫青耐心地等待最佳战机。. n+ I5 k! @- J, K' C( j
  日薄西山,晚霞映红了天空,无比的壮丽。但突然间,美丽的晚霞被刮起的沙暴遮住了,大漠刮起强风,天色顿变,一时间飞砂走石。狂风卷起砂砾扫击在战士的脸上,风尘滚滚,一片黑暗。沙尘暴使得双方都看不清对手了,如立于茫茫的浓雾之中。+ ~6 g6 D+ }0 m3 t, N0 i
  卫青敏锐地抓住了战机。
. Q" }. z" F: e  B0 l. r. _' X  汉军刚刚穿越沙漠,所以是背向沙漠,而匈奴军队刚是面对沙漠,所以同样面临沙尘暴,汉军是背对,而匈奴军队则是正面相迎。这对匈奴一方来说十分不利。% C& q7 A; Q/ Z2 m2 g
  卫青当机立断,命令大军出动,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队。" @7 o- n% ?" {. v# t
  汉军倾巢而出。) x3 x8 x3 [3 O/ ^9 N4 L
  
  T! l; V( @' h5 _  伊稚斜单于这时才发现,汉军的人数远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在长途跋涉之后,战斗力之强,也出乎他的意料。
3 G: b* g" s) }& X  伊稚斜心中一慌,心里暗想不是汉军的对手,也顾不上许多,丢下士兵,调转骡车(由六匹骡子拉),带着数百名精兵,向西北方向逃窜。$ f! o/ M& z6 M% @7 e
  这时汉军与匈奴军正杀得难解难分,双方均伤亡惨重,这是一场血腥的搏斗,刀光所至之处,鲜血飞溅,染红了飞扬的砂砾。沙暴减弱了,沙尘之中的夕阳,红彤彤的,红得象刀刃上滴淌的鲜血。8 F/ u- [% X  C( A, {
  卫青得到消息,匈奴单于已经逃跑了,马上亲自带领一支骑兵,前去追赶。- F0 z  p) `5 H0 }3 p
  在前线奋勇作战的匈奴勇士们听说单于本人临阵逃跑,顿时军心大乱,士气低落,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纷纷调转马头,向北逃窜。) w; r' @8 x# d* q* ?
  原本顽强的抵抗,瞬间土崩瓦解。
) m9 |$ p7 q3 u" y0 Z! l- |  Y4 t  已经疲惫不堪的汉军将士,抖擞精神,奋力追击,扩大战果。
5 w0 ~. f  K- b. e; R% j  黑夜降临,兵戈声停,只有呼呼的风声,回荡在辽阔的荒漠。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61); |. B( f( h+ m' N1 [
  . ~# R2 V, l2 A, t
  卫青率领骑兵星夜追赶匈奴单于。伊稚斜单于拼命地逃跑,他那六匹健骡,脚力十分的好,耐力一流,卫青追踪了一晚上,前进了二百里,还是未能找到单于的身影。唉,一块到了嘴力的肥肉,就这样丢了。
  r3 y. Z1 d( d3 N: b/ m% J$ q4 z  不仅卫青找不到着单于,连匈奴人自己也找不着了。谁都不知道单于究竟是死是活,或者是跑哪去了,连续十多天的时间,单于失踪了。这时右谷蠡王有一股冲动:单于不知是死是活,干脆,我先坐上单于的宝座,威风威风一下。于是右谷蠡王自封为单于。
( E, P1 k0 p8 ^8 h  不料右谷蠡王屁股还没有坐暖,伊稚斜单于却回来了。在北方的荒漠里浪迹十几天之后,憔悴了不少的单于,惶惶如丧家之犬,东躲西藏,深怕被汉军从某个角落里挖出来。后来终于打探到卫青的军团已经撤走了,这才小心翼翼地重新抛头露面,却发现单于的宝座居然被右谷蠡王给占据了,真把他给气坏了。
$ P0 H9 d3 U% c) z6 x; \  右谷蠡王连连陪不是,又是端酒又是送水,单于这才慢慢消气。' {: C3 w! I7 a+ |  ^$ @
  单于忙问匈奴军队的损失情况,右谷蠡王一五一十地向单于讲来。- H- h* D6 k$ [
  5 b; d0 A& d6 _/ N  x# w
  就在单于逃跑之后,匈奴军心大乱。本来匈奴骑兵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因为汉军刚刚远涉了二千里,体能大大下降了,但是沙暴给了卫青一个绝佳的战机,卫青对这种机会是不会放过的,趁机左右开弓,包围匈奴军,得知单于逃跑的消息了,匈奴军队的战斗意志一下子就垮了,也突围逃窜。汉军穷追猛打,匈奴骑兵三三两两的窜逃,零零散散的,正做了汉军强弩的活靶子。# O; U" b- K! I1 u" q3 x
  这一战,匈奴人总共损失了一万九千人。
7 M2 `- @. ?$ j. l! ^" V4 G3 s! l  卫青没有逮到单于,四处逃逸的匈奴幸存骑兵逃到了茫茫荒漠之中,也不容易寻到主力部队了。怎么办呢?
# U5 d/ ]. T1 _5 {. P. H  那就寻找固定的攻击目标吧。
! U* |, |1 F1 M  M  自从赵信叛逃到匈奴后,把他在汉地的经验向单于全盘托出,其中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匈奴应该建造军事储备基地。因为匈奴一直是一个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所以也没有固定的城池。赵信久居汉地,对汉地坚固城池在防御、后勤等方面的作用深有体会,所以他建议单于修建一座城池,专门用来积存粮食及其他军用物资。单于听从他的建议,就在寘颜山(蒙古高原杭爱山脉南面的一支)修筑一座城堡,以赵信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赵信城”。6 X3 }6 G6 h8 F
  有一座赵信城,卫青就有了一个攻击的目标。卫青下达命令:“向寘颜山挺进,攻克赵信城。”  M/ g4 U6 X; B1 C( q( l+ q3 |
  汉军浩浩荡荡向赵信城进军。匈奴人筑城技术远不如汉地,所以赵信城哪有汉军的城堡一般的坚固,这么一个城堡,防防小毛贼是可以的,若要防得住强大的汉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赵信城的守军远远望见汉军威武雄壮的阵容,早就肝胆俱裂了,纷纷纵马逃出城去。
; Z- @5 j' e. E# J: L  汉军只遇到轻微的抵抗,就轻松夺取了赵信城。虽然这是小战,但意义非同小可,这时可是匈奴人的一个粮食大仓库。卫青兵团在赵信城呆了一天,把匈奴在城内所屯积的军粮能运走的都运走,即使如此,还是有一部分粮食和物资带不走,可以想象这个粮食储备基地的存储量是何等的巨大。汉军撤退时,放一把大火,把带不走的粮食,以及城内的房舍烧光了。匈奴单于花了几年心血所建起的赵信城,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被卫青捣毁了。3 D9 z6 a! J$ `9 O$ \' Y4 @; d3 P
  这里要强调一点是,卫青的军事天才,不仅是在带兵打仗方面,他同时注重心理战,更重要是他深刻认识到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所以卫青伟大勋业,不止是斩获敌军的数量,而且更在于他对匈奴经济的致命打击,从河南战役到漠南战役,缴获的牲畜多达两百万头,攻占匈奴最富饶的土地,而这次漠北战役,再击破赵信城,夺取或焚毁了匈奴的全部粮食储藏。与卫青相比,霍去病在打击敌方经济力量方面,就逊色多了。
1 G7 S1 e! C& U4 g  西线卫青兵团的战斗结束了,正在返回国内的途中。: w/ w2 a9 v! W" \6 ~
  ' g5 [" J* C& Y; n4 ^
  我们把眼光转移到东线,来看看霍去病军团的表演。1 O# i& l* @9 S: J' ?
  霍去病兵团不仅是由最强悍的士兵组成,而且所受的待遇也是最好的。汉武帝特地安排了宫廷负责膳食的官员,带了数十辆的餐车,专门负责给霍去病的骑兵团提供优质的伙食,以保证这支最强悍的军队的战斗力。
' A  Z/ Q' ]! D2 T7 x  霍去病兵团从代郡出发(路博德部从右北平出发),原先的目标是消灭单于。但出发后不久,得到情报显示,单于已经离开了漠东地区,所以霍去病的打击目标,更改为实力强大的匈奴左贤王部。0 p, ?' \* \' Z' `6 L4 z: @& x- H
  面对来势汹汹的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汉军,左贤王采取的策略与赵信如出一辙,先向北撤退,撤到蒙古大漠的东北部,企图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以逸待劳,寻机挫败霍去病兵团。/ D. I) P. M, }
  在历年的汉匈战争中,左贤王部的损失是最少的,而且在这些年匈奴惨败时,只有左贤王能够频频发动对汉帝国东北边境的侵掠,并挫败李广部队的北征。这些战绩使左贤王多少有些自鸣得意,不过很快他就会明白,他会比任何一位匈奴王败得更惨。
# x& J( t) {, d. h% N9 D! |' {4 _0 W  原因很简单:他的对手是霍去病。他就象一位轻量级的拳王,准备挑战一位重量级的拳王。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0: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62)
, q& x& E+ F4 i$ ^  |# X5 h' z5 F2 m  
: H( M' D0 E& K5 q  霍去病与路博德会师之后,总兵力在十五万以上,其中精锐骑兵五万,步兵与运输队伍十余万。霍去病的战略企图是围歼左贤王部,所以采取大纵深的突进,准备插向左贤王的后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合围。7 V* H5 E3 x9 W2 X/ N- q8 U+ R5 U
  但狡滑的左贤王一路北退,没有让霍去病有机可乘。
) c0 M& i4 D# A/ g; Y# D  霍去病一路追踪,与卫青一样,他率领十几万大军,穿越瀚海沙漠。3 {/ m+ E8 _3 i$ |& X4 r  i  u5 `
  左贤王没有想到,汉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如此之强,竟然可以支持十几万大军深入两千里,高效的后勤保障,是前线取胜的重要保障,为了这次空前的北征,汉帝国足足花了一年时间准备,耗尽了帝国的财力。* J+ @8 C, w: ~  Z! J/ L4 J9 e/ R6 }
  因为霍去病兵团中有许多匈奴籍的军官与战士,所以对于沙漠行军与作战得心应手,在探路寻找水源方面,也比较容易。其他的将士,也多是出征多次的老兵,所以兵团的推进速度非常快。  Y6 {! ^; Z; M4 s: o9 W2 y; G
  为了能追赶上匈奴军队,霍去病决定骑兵兵团率先出发,带上少量的辎重,全速北进。越过沙漠之后,终于捕捉到匈奴军队的主力了。  j/ E9 z3 k& O9 f0 m8 j
  % N" Q- o- y) ?3 c+ Y/ F. I' W
  一场恶战在大漠的东北部展开了。5 ^5 s' a& h9 j
  霍去病的正面,是匈奴左贤王的精锐,其将领包括单于的近臣章渠与匈奴小王比车耆、屯头王、韩王等,还有左贤王部的左大将。虽然汉军刚刚穿越沙漠,但士气旺盛,将士早憋足了气,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3 U7 {' c, {# m! |  在一阵对射之后,汉军骑兵率先发起了攻击,匈奴骑兵纵马迎战。9 `8 j) I2 N) V
  霍去病带头冲锋,匈奴的三员降将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这三员降将是:因淳王复陆支、楼剸王伊即靬以及昌武侯安稽。为什么匈奴降将在与匈奴人作战时会这样拼命呢?这三降将原本是河西地区的三位小王,河西地区原本并非匈奴人的地盘,而是属于月氏等其他小国,在冒顿与老上单于时代,匈奴疯狂扩张,这些地区的小王慑于匈奴人的淫威,所以不得不俯首称臣,因此他们的地盘并入匈奴的版图。这三位小王,很可能就是以前被匈奴吞并的部落的后代。
4 e/ K/ {0 y0 W# [- o3 _  路博德、卫山等也纷纷率部冲入敌营。" G/ L& s# q% C* A: i
  数万匹战马在荒漠之中驰骋冲锋,扬起漫天的飞尘,兵戈交错,杀声震天,两股铁流在这儿相碰撞,刀锋所至,血光四溅,利矢所及,洞穿铠甲,人仰马翻。( j; L! M) M( Z) m3 `. \
  在战斗过程中,匈奴小王比车耆被汉军斩杀,章渠负伤落马,被汉军俘获。沙场上遗留下许多尸体,有匈奴人,也有汉军的官兵。7 k) P3 q7 O5 b! O
  匈奴损失更惨一些,损失了两名将领。左贤王看看了战场的情况,估计这战不好打,于是便准备收兵撤退。% f& J8 P. y. _" O
  4 y3 S1 H/ F6 |# r; ?, m4 h
  霍去病转而攻击匈奴左大将部。
2 x- P6 w/ u: V8 Q, N  李敢勇冠三军,冲入匈奴阵营之中,左砍右劈,勇不可挡,不愧是飞将军李广的儿子,一直冲到匈奴阵营的司令车旁,匈奴军中的擂鼓手见李敢飞奔过来,还没来得及反应,他最后看到的一眼,是一道血流喷涌而出,然后就一头栽倒在地了。
2 B( ]* N# f3 V1 y8 U  李敢用刀一劈,车上的匈奴的军旗断为两截,李敢用手接住栽下来的旗杆,跳上车子,把匈奴的战鼓也收缴了。' O' y/ j3 O1 i( z3 B. h9 R
  军队中发号施令的战鼓被缴,军旗被刈,匈奴骑兵陷入混战之中,情急之中,匈奴左大将用他铜锣般的浑厚声音高喊:“撤——”
  P: n7 ^$ \1 Q3 |8 C# L8 e0 \  一场遭遇战结束了。
" A7 R; J5 ?  T1 ]' B# q. S2 q4 B  3 |# b1 |5 z& A7 e
  但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一场追击战又开始了。' W: l: E  ]. q% @3 [& h
  沮丧的匈奴士兵在前逃窜,汉军则紧咬不放。% G9 |6 c  {$ S7 p+ |1 d$ E2 [* W
  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发现一部分匈奴军队撤到寿余山,马上率领自己的人马急追过去,这部分匈奴士兵已成惊弓之鸟,拼命逃到山里,路博德率众进山,强弩齐发,跑得慢的匈奴人早已被射成刺猬状了。经过一番力战,路博德部斩杀与俘虏的匈奴人有二千多人。
, Y' h( q9 A7 \+ ?2 n& c% X9 G  霍去病大军忍困耐劳,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体能的极限,深入漠北,翻越离侯山,抵达弓卢河。
3 ^2 G  L2 G1 Q! X  此时的左贤王主力正在弓卢河的对岸进行休整,与汉军隔河而对,企图以弓卢河为依托,阻止汉军的进攻。; ^& W6 |7 L. t% g( k' c
  但是弓卢河河面较狭窄,还没有汛期,水量也较少。霍去病命令寻找河流中较浅的河床地带,可以强行骑马渡河。所以汉军很轻松就跨越河水的阻碍,再战左贤王。
( p0 M( u: Z$ V$ d, C$ V- {  左贤王现在开始明白,为什么浑邪王与休屠王在河西会败得那么惨,因为霍去病有一种霸气,有一种不彻底击败对手绝不罢休的狠劲,更有一种常人所不具有的坚忍不拔,他是天生的斗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26 13:23 , Processed in 0.03516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