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84|回复: 8

民间火功疗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3 16: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火功疗法
) a  y8 n2 K0 n- p5 g
土家族民间用火为引治疗疾病的方法甚多,如火罐、火攻、油火、火针、灯火、烧艾、火灰碗等,被称之火功疗法。火功疗法在土家族民间流传甚广,具简、便、廉、效的特点,群众易于接受。现将几种常用火功疗法简介如下:
* y# c* B0 }$ z* ~# y, x+ E0 E, u9 T) D2 F( ~; I, j* S- a$ }# l' P0 |! T7 u
  
一、火攻疗法
& X% H/ @# A$ ^# B5 R# `0 z# m1 S5 {! W" q3 E
  火功疗法是民间医生用来治疗病的一种方法,作用快,疗效满意,独具一格,深受患者欢迎。
1 F' F, o' {# V4 c8 u( s! ]
( i( ]6 g, b0 R7 Z  A7 C  (一)药物配制:大血藤20克,剥皮血20克,鸡血藤30克,透身汉20克,野烟10克,青木香15克,四两麻10克,高梁七15克,荞麦七15克,五步蛇30克(可用银环蛇小者一条或三七6克代之),上药均为干品,切成薄片,放入广口瓶或瓦缺罐中,加入烧酒(60度左右),一天震摇2-3次,浸泡十天使用。3 h- z' ?% }6 ^0 ]: b9 V
( t' t+ v" l4 ]. e1 F* S
  (二)使用方法:医生令病人患部显露,净浸泡好的药酒倒入碗中,药量根据病情而定,少则50毫升,用火烧碗中之药酒,这时医生用右手伸入药中取出酒火,速将手中之火焰在患部及周围烫、摸、揉、拍、打,并以左手助之。反复取火烫、摸、揉、拍、打约15分钟左右,每日一次。患者治疗一次后就感患部舒适轻快,疼痛减轻。一般用一至二次可见明显效果。( N" m  H, _( k" }$ _) i7 b
# X# t6 j" o4 W/ j" d4 V! D
  (三)使用范围:本疗法以治疗风气病为主。适用于风湿麻木、冷骨风、骨节风、寒气内停、半边风等。
! q( |9 D7 l# _" U" M; X6 i' f7 u8 l$ F  n
  (四)本疗法的作用是:给皮肤直接加温,汗窍舒张松开,使药物经皮肤毛孔透达病处,再加上揉、烫、拍、打能使局部风寒湿走散,达到行血气、舒筋止痛之功。1 r2 S" O1 o& V, N; H/ ~" Y; Y
7 t! ?: V+ v. X2 u4 V5 Z
  
二、踩油火疗法  G( \+ q0 H6 P
; D* C8 i1 u/ D5 t3 A
  踩油火民间又叫犁上水。* E/ y# {" l, ]3 s) g" S7 }

( @6 K. Y5 g2 o  H; H1 Q  (一)使用方法:医生用铧口一只(又叫犁尖),放在火中烧红,取出,将菜油或桐油喷在铧口上,油当即起火,速用燃烧之火烧烤患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亦有把菜油或桐油煎沸,医者用手蘸点冷水,然后到热油锅中摸油在患者疼痛部位拍打揉按,每次5至10分钟,日一次。1 O# ?7 k. @- k7 i) n1 R0 ~6 @

& g: H" t1 n) q# n  X  (二)适应症:适用于风气病、肚子痛、寒湿而致的骨节痛、冷骨风、风湿麻木、肩膀骨节酸痛等。
# W" E8 \* B" S7 U" l6 l- t! D. s2 u4 @
  (三)注意事项;用油火或煮沸之油在患者身上烤或摸搽,要注意不要烧伤患者皮肤,有发烧或关节红肿的不适宜本方法治疗,小儿一般不用本方法。6 }' d- ], T3 s+ D8 V8 A) J
% H: n+ |$ R7 e- G5 E- c
  
三、烧灯火
" T/ x+ n+ u1 m9 K! ~
# x% E* d% c) R! c0 t1 f  烧灯火是医生根据病情用灯草蘸桐油直接或间接的一烧一定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运用最广泛的处治方法。
+ a# T* j: M* ?/ P; u" H9 O1 M+ K9 Y) \% L* I+ ^3 X! t; c; r3 e9 R
  (一)方法:根据病情选用一位的穴位(可选一穴或多次),用灯草一段蘸上桐油点烧穴位,动作要快,这叫做直接灯火。如小儿走胎,烧双耳后小青筋各一焦,烧时听到象一粒米在火中烧作之声效果最佳,如没有响声,过七天后再烧一次。惊风症,根据不同的惊风表现而选用不同的穴位进行烧灯火。如扑地惊,突然昏倒地,不醒人事,即烧内关、合谷、百会、涌泉、膻中各一焦,烧后可苏醒过来。
. b7 N+ ~" n( X3 @3 ?( P) o3 ~
2 |' v7 v9 g  }- d& a: b/ Z- U  印灯火:医生根据病情选好穴位,将点燃的灯草点烧在医生自己的拇指腹部,速印在患儿穴位上,这称印灯火。如小儿脐风,出现肚子痛,痛时肚脐周围鼓起一索,可印在肚脐中间及两边一寸处。此法适用于三岁以下小儿,因小儿皮肤细嫩,烧泡后易引起发炎。
8 Y& p+ M' m6 N! t% W/ |' |% D
: W5 ^% Z6 R. w  隔纸灯火:医生诊断病情后,用一张薄红纸抹上桐油,贴在患外,用灯草蘸桐油点燃后在红纸上,一个部位可点燃,数十焦,这叫隔纸灯火。此法多用于某些顽固性疾病,如盐铲骨冷痛,就在盐铲骨处用隔纸火烧二十余焦即可。
3 ?8 B3 b9 n& x4 A6 A2 g) H
1 z/ i4 z# ?1 o7 B! M5 j4 y/ c  (二)适应症:多用于惊风症、小儿走胎、黄肿包、胀肚子、肚子痛、着凉、脑壳痛、风气麻木、扭伤、疱疮初期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 L' q4 z+ P1 b& r  _
) I1 v0 n( i. x0 u' h% |  (三)注意事项:烧灯后要忌生冷瓜果、腥臭之物一周,直接灯火后,注意不要把伤处搽破皮,防止发炎。
$ f7 Q3 V: l  c3 E$ }% q3 Z( V: L# P8 g+ I" w% |+ d. s
  
四、拔罐疗法9 T7 Q5 E1 O  S+ z
+ c$ a8 {" j  L
  拔罐又叫打火罐或扯火罐,是土家族民间最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
4 S0 ]0 o; X8 Q5 @: Z! v% d
9 y2 x" O* S! `$ j0 n, U* S, p' k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势力等作用,排除缺勤内空气造成的负压,使罐吸附于患处,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该方法之记载:晋《肘后方》叙述尤详,因古代以牛角制缺罐,多用吸脓呼血,故称“角法”或“吸简疗法”,民间俗称“打火罐”、“呼杂筒”。此法操作简单,疗效奇特,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温经通络、祛湿逐寒的作作。, j8 F) A3 \4 ^6 ~

6 D# K  X9 @" z' j0 d4 E  (一)罐的制作( M, [0 U  D, p: \$ g, j0 r1 U! W2 a5 Q

5 e/ p  S/ w) _3 l  ]  1、竹罐:用直径3-5厘米的各种竹子,制成8-10厘米长的腰鼓形园筒,一端留节做底,另一端做罐口,须磨光滑,优点:取材方便,经济易制,轻巧。
: p& t/ i. S$ D3 ^/ G! ~" ~2 l$ O7 u# a  b- H3 t9 d8 e
  2、陶罐:由陶土烧制而成,罐口平滑(民间有盛食盐等陶罐容器可用之)。由于目前陶罐烧制减少,故多用玻璃罐代替,这种玻璃罐市场有售,罐口平滑,可以窥见罐内皮肤的瘀血程度,便于掌握。% }" l( o, S" ~1 U. X  r

( c4 K% Q; e. [/ {  (二)适用范围
+ W8 f! E# ]* [& B5 o2 A- [5 [
& T+ p) Y# f: P- F' ]" a! M  A- ^9 s  风湿痹症,腰肌劳损,乳汁瘀积,蛇伤,外伤瘀血,顽固性寻麻疹,寒性腹痛,慢性支管炎,哮喘,感冒。% s5 x- `) n, E7 q, b" I: {4 w3 M

5 ?, N& e9 O# i& Q& t' p$ S2 Q  (三)火罐操作方法6 x9 s5 I# T  [  c8 x) @

4 |$ F4 s) S4 G5 p  1、投火法:将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将罐速置于患处,此法适用于侧面横拔火罐,以免燃烧物落下而烧伤皮肤。
1 y; d- a" `/ y* k
# S7 g( U- ?9 q, j& S% S* t7 g  2、闪火法:火在罐内壁烧1-2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在患处,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3 ^  n5 l2 F" B: g1 M5 C
" b/ c2 I) h$ _/ L# K1 m' ^$ M+ W% j/ ^
  3、滴酒法:选用浓度较高的白酒少许,滴于罐内,点燃后罩在患处。
$ X/ d8 g3 t! ~$ B
; k( g% b- s& O; ]  (四)注意事项  a% k8 F7 `. D
4 M$ x( M: [( b, a  [
  拔罐疗法简便易行,见效快。副作用少,但拔罐时要注意温度,不要烧烫伤皮肤,取罐时用手指尖压罐口伤肤,使空气进入自行脱掉,不要强行硬拉,以免拉伤皮肤。有些疾病不宜采用本法,如皮肤破溃发炎、小儿抽筋、水肿痛、气血亏损之体、怀孕后、有内脏病患的均不宜采用。
! R8 U% d# g$ g
2 H6 c/ g1 K( d$ h0 G$ s# y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范围大小各异,故选罐有殊。病变范围小,则选用一个适当口径的罐即可。病变范围大的,如腰部扭伤(民间称内腰杆子),则可按肌束疼痛位置范围排列多个罐。有局部皮肤麻木或疼痛,功能:减退者,可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反复多次拔,至皮肤潮红为止(闪罐法)。对于各种急性软组织损伤等,可以针灸罐结合。如软组织伤,民间认为“闪股气”,可先用三棱针、鞋底针、碎碗渣子等按部位大小剌血适量,然后拔罐,常可增强效果。留罐时间则根据罐的吸拔力的强弱、皮肤的厚薄、术者的经验来决定,一般留罐5-15分钟。$ _- J& t* j5 l. s' @6 s4 y
6 c: [$ K# b7 x% ^- _
  拔罐法实际上是一种物理疗法,使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充血,通过肌体的调节功能:以疏通气血,宣泄风寒湿邪,从而直接改善局部状态,故达到治病目的。
4 Q; X( l) E. m8 m& o, S* z) T  E  `3 Y3 ]0 p, F* {6 c& \' |
  
五、扑灰碗
, g, ~  T, h8 Q& `8 ]4 _/ l% T; f: h% {1 O0 m
  (一)使用范围:扑灰碗是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烫熨疗法,常用于因寒气而致的肚子痛、肚子胀、解稀大便、妇女小肚子痛、肢体冷痛等病症。5 [: s0 n8 G  C

, t. a: Y1 e- z9 b' s; `& a6 r  (二)使用方法:瓷碗一个,盛一平碗约70度左右的灶中或火坑的紫末灰,再用一条比碗宽的湿毛巾、盖在灰碗上面,将碗口倒扑过来,包好碗口,把毛巾角打上结即为灰碗。令患者平卧或仰卧,将碗置于患者腹部,医生持碗在患者上腹至小肚子从左至右回推动,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灰冷了或毛巾干了可再换一次,继续用,一天一至二次。# o* s9 D+ r/ I

! `4 k( e- ?6 J1 G0 Y$ N5 H  附方:用灶心土或千层泥(即农村居民房门边的泥土)在火中烧热,捣成熟灰,装入轩用碗中盖好湿毛供热敷用。主治:寒性腹痛,五更泻,风湿痹症。, w( ]' H4 i9 U
7 F* Z7 P0 w0 `: i6 i2 q
  血余炭,玉米棒灰,地榆灰。用法:将加工的炭剂趁热放入碗中,盖好湿毛巾供热敷患处。主治:外伤瘀血,肿块等。1 d$ u2 B" e+ u, W

4 O- ?3 ~8 C7 u' A  辣椒蔸、茄子树蔸、干萝卜烧制成炭,趁热入碗中,外用湿布盖好,热敷患处,主治冻伤、湿痹、寒痹、风湿关节痛。0 g# S6 L. B4 \& `) j( f; ~

3 N/ I6 o- b' d( e' R2 Q( ?1 s- o  使用注意:此法要特别温度,温度太高,烫伤皮肤;温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注意毛巾要捆紧,不要让热灰漏到肚皮上。有发烧、皮肤发炎、火气重、肿胀的患者不适宜疗法。小儿出疹子不能用。
" H( a; ]0 F. }4 S' S0 _3 r7 u
- I8 j, ~) k8 Y3 F4 K! a. T  本疗法的作用机理:一是借助于热度在体表烫熨,使人体表寒或肚子里的寒气在热度的影响下从表而散;二是热灰本身有祛寒湿之功,加上毛巾的热气从毛孔而入人体内到到赶气、消气、散气、止痛之功。
" Z* A$ \; E1 W
8 Q. g0 m- Q# _, _  
六、烧灸法
4 Z: B" O8 {* @, B$ V. H7 |% k! l* q7 x/ ]& L
  烧灸又叫烧艾、药灸、烧法,是用艾绒或药物点燃直接或间接在人体表穴位进行烧灸,起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烧灸法要求比较高,必须懂得医理,晓得筋脉的循行部位,否则乱烧乱灸会烧反筋使病情加重或转为难治之症。
; w% }* \8 \# ~2 j
% q0 N, S9 c9 s, |( g* ?' b' Z& O  (一)烧艾
6 y( ]: W: B. f- h4 W" F2 K1 d: X* W
  1、艾的制作:先将艾叶适量培干,反复揉搓,去掉灰末,将艾绒备用,另将香、冰片、樟脑、雄黄、穿山甲等药,研成粉末过筛,然后拌入艾绒中,充分拌匀,放入瓶内备用。" H/ p+ B$ }8 a+ w$ m9 P
% |' i7 S3 Y# f% j, f
  2、选用好一个或多个穴位,将艾揉成包谷籽大的圆形,根据病情艾团可大可小,艾大者约枣粒,小者如麦粒,在选好的穴位上搽点盐水或清水,将艾团贴敷于上,以火燃艾尖端,边烧边吹,并用手在艾团旁轻轻摸搽皮肤,用来分散病者的注意力以消除基紧张情绪,等艾绒将烧飞时,患者感剧痛时,医生即用拇指指摸点水压在烧尽之艾团上,稍压片刻,为一焦,称为直接灸;亦有医生用一片薄姜片放在穴位上,将艾团置姜上烧,称为隔姜灸;还有的用大蒜杆切成薄片,放要烧的穴位上,置艾团于蒜上面烧,叫隔蒜灸;有的在穴位上放点盐末,再放艾烧,叫隔盐灸。如克膝老痛灸鬼眼穴,头痛烧八卦穴、太阳穴等,肚痛烧足三里、中腕穴等。
* N) x4 q* Q" J- x$ W1 T( ~0 u/ f  R1 a. u/ S* L! F; l0 u
  (二)天灸(又叫药灸)9 H! ]8 B# b# y0 ~: B
! m# _/ K% K, C. J' h/ Z
  1、药物:用刺激性药,如威灵仙、毛茛叶、野棉花等。
9 N* [& q$ j1 S( |& E3 M% s# h' c( L
  2、将上药适量,捣烂敷关节疼痛部或穴位上,使敷处发泡而达到止痛的作用。如倒拐子冷痛,用上药一味或二味适量,捣烂敷在疼痛处,待二至五小时后取掉药,贴敷处可能会起一些泡,泡消后冷痛逐渐减轻。
( o" k5 ?( z% q3 ^# c7 X8 V/ S2 [; \# A1 B- k# F
  (三)烧法% Q* Y: O0 t- D! a9 K' ]7 k; c9 B
6 ~  X8 d6 F# H: K' I  O- _% `
  1、方法:医生用烧酒浸棉布或在酒中入某些药裹在关节疼痛处,约10分钟左右取下裹的棉布,将棉布点燃后搽揉患处,反复10余分钟。如脚背痛,用棉布蘸药酒搽烧脚背。6 P# S4 C- c- ^2 n! m3 B
! Q/ C5 D/ D4 S( ~  R- P
  2、适应症:烧灸法多用于慢性劳伤病、咯吼、红眼病、疮疖、长疡子及坐小月子而致的肚子痛、腰痛、脑壳痛、骨节痛、风气肿痛、屙肚子、昏倒等疾病。
7 {( I' J4 j& W' I( S/ Z: Q
0 m1 A/ X' k, |; }5 w: W  3、注意事项1 I# }, t. g( s/ z- s  u
/ Z- u* z4 s1 t3 Y! U2 l5 G$ v
  烧灸后忌食生食、腥臭发物,包括雄鸡、鲤鱼、虾子、猪娘肉、猪牯子肉、羊肉、酸菜等;不洗冷水澡;烧处不要磨搽;烧灸后七天不要做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 烧灸后有痒感,不要抓搔,起泡处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消失;面部及大筋脉处不宜灸;有出血、热症患者不宜烧灸。5 l' a. U' S- V# o  O/ n0 b6 N* j
5 O8 m% q4 c" }" m& {. d+ @
  附方: “腹泻特效穴”,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内际(粗细皮肤交界处)之处为本穴。
4 `. i$ ]% C( u8 _; w6 d# T  x
1 |8 l  m1 l3 D! K0 [方法:用配制好的艾条点燃,对准腹泻特效穴距皮肢一寸许,以病人感到温热而又能忍受为度,左右穴各灸10-15分钟,1日2次,对急性肠炎引起的腹泻有特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7-25 17: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8-7-26 11: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攻疗法
发表于 2008-7-26 11: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演示就好了
发表于 2008-11-21 18: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
发表于 2008-11-21 20: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学习,谢谢
发表于 2008-12-29 22: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啦
发表于 2009-11-24 11: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好先顶后看了,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9 23:22 , Processed in 0.0653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