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2|回复: 1

[资源发布] 辨 咳嗽 水饮 黄汗 历节病脉证并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3 08: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散,知受燥邪;濡大而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怯下满。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沉紧而濡,知受寒邪;沉数而濡,知受热邪;沉急而濡,知受燥邪;沉滞而濡,知受湿邪;此肾咳之因也。其状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肺咳不已,则流于大肠,脉与肺同,其状则咳而遗矢也。 心咳不已,则流于小肠,脉与心同,其状则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也。 肝咳不已,则流于胆,脉与肝同,其状则呕苦汁也。 脾咳不已,则流于胃,脉与脾同,其状则呕,呕甚则长虫出也。 肾咳不已,则流于膀胱,脉与肾同,其状则咳而遗溺也。 久咳不已,则移于三焦,脉随证易,其状则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也。 咳而有饮者,咳不得卧,卧则气急,此为实;咳不能言,言则气短,此为虚。咳病变多端,治各异法,谨守其道,庶可万全。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芜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羸人服半钱匙,平旦温服之,不下,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射干三两 麻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大枣七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唾浊痰,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 泽漆三升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上六味,以东流水五斗,先煮泽漆,取一斗五升,纳诸药,煮取五升,温服五合,日夜服尽。 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三两(炙)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即前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大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麻仁半升 麦门冬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水 饮 病 问曰:饮病奈何?师曰:饮病有四:曰痰饮,曰悬饮,曰溢饮,曰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 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 胸中有留饮,其人必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夫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顿服。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利则愈。 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十枣汤主之。(方见前)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方见前)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服。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已汤主之;不差,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茯苓四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差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前) 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已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 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其证骨节疼痛,恶风。 皮水,其脉亦浮,其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其证喘。 石水,其脉自沉,其证腹满不喘,当利其小便。 黄汗,其脉沉迟,其证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泻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亦曰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今反不痛,体重而酸,其人不渴,此为风水,汗出即愈;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正水,其状如肿,发汗则愈。 然诸病此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但当利其小便。 心水为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躁,阴肿。 肝水为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为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为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为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行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名曰水分。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利;名曰血分。 妇人经水,前断后病水者,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水去则经自下也。 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为阳实,入为阴结;跌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皆肿,四肢亦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感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沉紧不去,其病不除,复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咳喘逆,当先攻其冲气令止,乃治其咳,咳止,喘自差,先治新病,水当在后。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 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汗再服,得汗停后服。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已一两 甘草五钱(炙) 黄芪一两 白术七钱半 上四味,锉如麻豆大,每抄五钱匙,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滓,温服;喘者,加麻黄五钱;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且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且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圾微汗差。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防已茯苓汤方: 防已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越婢加术汤亦主之。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令汗出,不汗再服。 越婢加术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若重汗出而发热口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汤。 黄芪芍药桂枝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以美酒醢易之。 黄汗之为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暮常盗汗,此荣气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若发热不止者,久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辙,轻者,久久身必闰,闰即胸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五枚 黄芪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厉 节 病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曰历节。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两胫热,便为历节。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肥盛之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 诸肢节疼痛,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知母二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脉沉弱者,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主之。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 乌头五枚(切) 麻黄三两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上五味,先以蜜二升煮乌头,取一升,去滓,别以水三升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蜜再煎一二沸,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病历节,疼痛,两足肿,大小便不利,脉沉紧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脉沉而细数者,越婢加白术汤主之。( 二方俱见前)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胃气不足,则手足逆冷,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寒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麻黄二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 细辛三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汗出即愈。 水饮,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枳实白术汤主之。 枳实白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气,若渴者,括蒌瞿麦薯蓣丸主之。 括蒌瞿麦薯蓣丸方: 括蒌根二两 瞿麦一两 薯蓣二两 茯苓三两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可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气在血分者,滑石乱发白鱼散主之;茯苓白术戎盐汤亦主之。 滑石乱发白鱼散方: 滑石一斤 乱发一斤(烧) 白鱼一斤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匙,日三服。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二枚(弹丸大) 上三味,先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三升,去滓,纳戎盐,更上微火一二沸化之,分温三服。
, W  m2 V2 t' f2 J5 J# e1 P; f: R! s来源:http://hi.baidu.com/%E2%E0%B5%A5/blog/item/ed8ca03f8db585c17d1e714c.html
发表于 2008-3-19 21: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精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9 12:36 , Processed in 0.0324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