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7|回复: 1

中医是医学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8 10: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是医学艺术  

2 C! D* `0 Q/ ~; S来源:39.net 

0 ~8 T8 ?/ s+ o' E+ {: f3 X2 `1 H
5 j2 l' R1 z4 i9 `  不久前,“全国中医、中西医风湿病诊治研究提高班”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举办。八旬老翁焦树德教授那率真深刻、殷殷期待的声音,令在场来自大江南北的杏林后学们无不扼腕称道,一种弘扬祖国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E, g. ~6 ?& ^* V: H- j- Z8 ]" x

& F6 C# `5 h$ |) s0 z1 B+ M  ~  呐喊:中医药事业危在旦夕
0 ]+ A) `/ W7 K$ T8 r0 c; D; {# R/ _6 Z: u
  焦老生于“五四”运动后不久,亲眼目睹和感受了近百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起落沉浮。上了年纪之后,焦老对中医药事业的现状心急如焚,他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治病时不求中医医理,背弃辨证论治,西化倾向严重,疗效不显著,病人不信任。现在的一些中药店也不行,开鹿角霜,给你鹿角片;开生黄芪,给你炙黄芪。好药工也没了,炒的不会炒,淬的不会淬。这样下去,中医早晚要消亡!焦老这么说,实乃情之所致,无非是想唤醒更多的人,真正担负起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来。( [$ E/ b% e! T& \3 q/ `
* i% G; n  V( t. S/ N* o& o! k
  倾吐:中医是医学艺术而非医学技术
/ N$ @! L% f$ n2 T6 G4 |+ x- ^& T* N3 W: I' [
  有一些人觉得中医玄,很难理解,有点神秘。这部分人习惯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中医。焦老举了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种思维上的差别。他说,西医认为,升血压的药只能升血压,降血压的药只能降血压。而我们中医则认为,同一味药,我要它升就升,我要它降就降,只是情形不同、配伍有别罢了。5 t$ R6 R4 K. X5 j/ I

% M7 l$ f+ Z9 D# m2 c  焦树德指出,为什么中医能够几千年长盛不衰?因为中医属于一种文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所以能传宗接代,绵延不绝。没有理论,那是手艺,大家都容易学。严格地说,中医是医学艺术,而非医学技术,艺术的东西,需要人们去体验、去领悟,所以,每个人所达到的境界和程度也就千差万别。学中医就是这样,同样一个疾病,这个大夫治得好,那个大夫却治不好。每个医生开的方剂、药味、药量都各不相同,所以效果也就不同。中医文化很深奥,你学了十年、八年,都只学到了一小部分,都还不一定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及格呢。所以,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实践中医,一定要从文化的层面上入手,才能深刻理解,才能把握精髓,才能领悟真谛。
! G- }; Q, x! X# |: s2 U5 l; U9 M, l6 ]9 Q& t( ]
  告诫:经典是中医的根本
1 P& i; H( {4 V1 B2 W$ E/ @0 ^1 p# b2 F2 U4 u
  焦树德认为,成书于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就已经确立了中医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成为2000多年来历代中医登堂入室的必经门径。但近些年来对传统经典的教育却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中医本科,应该先用两年时间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学》等经典读熟,剩下的3年,再去跟师学徒就可以了。
9 {9 h) i! {! i( x& L1 L, v& D6 G) B( f9 A& G* U( V0 u$ e
  焦老并不主张死学经典,而是要求活学,要去领悟。他说:“中医学院的人老问我,怎么算学好了,我说,关键是学好中医理论。他们说,中医理论学过了,还是不行。我说:还要有悟性,要真的悟进去。为什么那么多和尚不都能成佛?那么多唱京剧的只有一个梅兰芳?你没那个悟性,没有悟进去。我就知道我们北京有这样一个老中医,《内经》、《难经》倒背如流,一字不差,但看病效果不好,他是学死了,背死了。我经常劝西学中的同志,学中医就学好,把中医钻透了,再去结合。你学透了,治一个好一个,自然有人找你,再去结合西医,才真叫结合。”- k2 w  A3 L4 w. I2 i0 F5 B8 ]% O+ j

+ Q6 J1 [! M0 s$ g  g  疾呼:辨证论治的前途是光明的
: B) {. w9 c) ~) C9 s
0 u* E: [1 K+ {% j' e  面对当前中医疗效下降,很多从业者逐渐对中医失去信心的情况,焦老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医生在临诊中远离了辨证论治这一原则:“你没有通过辨证论治医好过病人,所以你不信。就像高雅的音乐,有人听不懂,就说它不好听。只要坚持辨证论治,中医就能出奇效。”
& f1 I) E: u0 l2 x$ L3 Y/ E% L% }' b$ [1 B
  焦老循循善诱:“作为中医大夫,你不应说,我这个方治什么病,你要说,我这个方治什么病的那个证。中医就是要辨证论治。因为辨证论治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科学规律,是中医学的精华,它不仅是临床医生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而且是中医学诊治疑难病的智慧源泉。”
( ]" o' a0 R7 D0 @4 a0 H$ B
5 G8 P7 v. X6 L( S( T) f- ^# R& n  焦老以自己1996年8月至1999年5月间治疗的46例肾虚督寒型“大瘘”(西医叫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为例。他说,这组病人,就是在辨出其是肾虚督寒“证”的基础上,才据证立法、选方、用药的,所以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辨证论治就是治病求本的体现,学习中医学,重要的是学好并恰当地运用好辨证论治。无论何种难治病,中医只要能“辨”准“证”,就可以进行“论治”。
% V5 N- q! b# a9 v, i
. O/ o  C; A& g5 e2 M. n. |  G& C  焦老还说,方能体现法,还能体现你所选的药精不精,理法方药,要丝丝入扣,哪一环不对都不行。如果你认真去辨证处方,辨对了再处方,搭配好君臣佐使,这些药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 J) l5 ]/ d) a- M1 E
3 \/ Q  V% y( e4 ]* W) F1 Z' [" s& c  教诲:心心念念为病人
) w& \& h; I4 Y
! [- h# p, T& N& Y1 T4 x  焦老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仁心厚德,体恤病家。1941年,19岁的他正式悬壶故里,挂“树德为怀”横幅于其诊所内,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焦树德。从那时起,他就把精研岐黄、济世活人,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演讲中,他反复强调,学中医一定要紧紧抓住中国文化的这个“德”字,应该心心念念为病人着想,要先怜悯他,替他难受,还要认真想办法,要把他的病当成你自己的病一样,哪怕晚上查书查到三更半夜,也要想办法解除病人的痛苦。
8 @* }# i, _( z" {, R9 @( Z  h$ V% c1 v; R8 n
  焦老经常教导弟子:“既习此业,必先要正其心,端其品,怀其仁,无贪欲”,要“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要牢记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的古训。
8 i( n" @/ b2 M4 G! X5 y  g( g# K- N7 w4 O# B9 G) T
  嘱托:回去以后好好学中医
- |+ e: b: h; z# y& \9 S9 b# _$ C9 x" D1 x$ u* \, i$ B: M
  焦老痛心地说,现在有很多西医也在开中药,他们是在以“什么药治什么病”的方式运用中药的,现在的不少中医大夫,也在这么干。日本人不是吃小柴胡汤吃死了好几个人吗?小柴胡事件出来后,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马上到中国来采访焦老。记者问:“这是怎么回事,小柴胡汤也吃死人?”焦老问记者:“吃死人的这些药,是中医开的还是西医开的?”记者说:“是西医开的。”焦老说:“中医开药是要讲究辨证论治的,一知半解不要开中药,开药害人。”
) o2 n% ?8 f: P; d, a8 {
+ m. B$ r1 H. S  v1 [8 |  焦老又说:“我80多岁了,才略知一二,刚入门,中医的很多东西我还不懂,中医的好多字我还不认得,还得查《康熙字典》。不管是什么文化,哪门科学,学就要学好,不学好就要误人!”
7 [& q! ?* o3 }3 y  解放军第117医院主治医师何永生
发表于 2008-4-14 18: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中医属于一种文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所以能传宗接代,绵延不绝。没有理论,那是手艺,大家都容易学。严格地说,中医是医学艺术,而非医学技术,艺术的东西,需要人们去体验、去领悟,所以,每个人所达到的境界和程度也就千差万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2 06:45 , Processed in 0.0261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