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筋在《黄帝内经‧素问》中着笔不多,在《黄帝内经‧灵枢经》中占的篇幅也不大,只有两千多字。却在经脉系统上做了最多的论述,因此医家发展就趋向于经脉系统在中医经络理论中,较广为人知的十二经脉。9 t6 r5 { H- O8 v
% F2 N( v* [' Q) W- z5 J% I0 Z经筋的解释:; `1 c$ ?6 u% w% ~9 `
一、组织结构的描述:
8 G5 z9 x5 U) q) o, D
' b0 | S) g, k( H经筋指的是”筋肉”,古人对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认识,即所谓疼痛症,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经筋、大筋、小筋、膜筋、宗筋、缓筋、维筋、筋结、筋聚等等组织结构的描述。
5 [. {" @) o$ Y5 q3 F+ s, P2 l
]9 e6 R; q- M! K二、肌肉运动原理的描述:
3 A; S+ ]1 c# k2 K' E M1 X6 n7 n1 {' s* P1 N( z
在《灵枢.经脉》云: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就是指各关节附近的筋膜作用及帮助关节活动运动。《说文解字》释曰:“筋者,肉之力也”。《灵枢.经脉》又说:“骨为干,筋为刚”。& m* ^; v2 V9 K5 \; H
* W. `1 U5 i l! j. R* z
三、经筋的分布:7 ]" R X) c- |; f
/ ~: Z4 ?5 N. g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腹胸头面部。每遇骨关节部位则结于或聚于此,遇腹胸壁或入腹胸腔则散于或布于该部而成片。
3 L' v2 `# N( B- d! Q4 ?. B0 P4 g( L( X. B( s
四、经筋病:
, n% h& A0 O, G1 \& ^9 E2 Z0 g8 b4 g2 j3 U9 W- S v( f, ~, U* }
十二经筋病的理论在中医所言为痹症,即所谓的筋结点,也是劳损引发关节痹痛。经筋病在现代已成为一种常见病,但因只产生酸、麻、胀、痛等现象,过了几天不酸、不麻、不胀、不痛,就觉得病已除;其实经筋病与脏腑之间在短时间看似无关,但累积至一段时间将累及脏腑,进而形成内科病。
' R0 A- y7 q2 q8 l+ ]5 W
4 Z. A+ U4 B* ~' g3 ^6 Z. o7 F五、经筋病的解法:
$ I& Q# ?5 p; r! J) G1 U- }
2 R# t7 A6 |2 C) d) O, h) E" A《灵枢.次节真邪》篇提出解结法,解除经筋粘粘而形成的横络。这些种种经筋的描述与治则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论述有着相当的相近处。; d8 I0 \, T! w# p' D2 L
$ t: Q# q, j3 q1 K, T1 ~' j3 [: V
' M4 T1 L$ s9 M" ]9 z
经筋医学的现代观:
2 G' j# J( ]3 t% Z1 T5 c3 n# s |
以动态解剖学论述人体结构,肌肉犹如傀儡中细线的作用,当一肌束牵拉时,另一对应的肌束便起拮抗作用以调节人体结构的均整。当人体受线力群的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于“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产生病理性之“筋结点”;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形成单一象限或多象限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点、线、面及多象限病变的形成,以经筋通道检查人体结构,在结构上具有形征可查及其规律性及其特性譬如筋结、条索等。经筋手疗法借助于上述的掌握,加上丰富经验的临床“手疗检测”,再以手法诊治,其改变及逆转的速度是相当显着的。
: c Q6 L, n0 [! O6 M X! g8 _, M
- L/ X/ }/ y4 s X% [& W* y7 T$ h. x- k, Z; Q* W
经筋手疗法,古而新颖,理论与现代医学不同,疗法独特,操作方便,安全实用;是非药物疗法,无副作用,是目前其他医学所没有的,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g5 K5 m/ e9 b3 S- {5 P- H2 ]& ^6 i& _
2 h& Z( f9 | R/ F5 C经筋手疗法,以手法改变人体结构、组织等的新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经筋手疗法探索人体奥秘有高度的价值。我们竭诚与同道团结协作,共同为经筋医学这一宝贵遗产而努力,让被遗忘的已久经筋医学发扬光大。(辰奕)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