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55|回复: 17

[资源发布] 《本经疏证》国医学史上唯一的一本证药契合的药学名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 15: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经疏证》国医学史上唯一的一本证药契合的药学名著! G/ g0 a! I5 A; c

! O4 Y7 k) Y8 ]% b# D
邹澍,字润安(发一作庵),号闰庵,清代江苏武进县人。清代药用植物家.出生于1790年(清干隆五十五年),卒于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享年54岁。可惜才高不寿。因家贫难以从师学习,只得勤苦自励;酷寒盛暑也披鉴不辍。因此他学问渊博,通晓天文、地理、推步、开势,诗文也卓然成家,更喜欢攻医,为人治病,并专心著述。 道光元年(1821年),皇帝下诏推举山隐逸之士,家乡先辈议定将邹澍上报,他却坚持辞谢。他治病,优先贫家而后富室。他行医尊重古法,为人治病,必引成方。著有《明典》五十四卷,取《本经》、《别录》为经,撰《本经疏证》十二卷、《本经续疏》六卷、《本经序疏要》八卷。《伤寒通解》四卷、《伤寒金匮方解》六卷、《医理摘钞》四卷、《契桅录》四卷、《医经书目》八卷、《医书叙录》一卷、《医经杂说》一卷、《沙溪草堂文集》一卷、《沙溪草堂杂着》一卷、《沙溪草堂诗集》一卷。现在仅《本经》三种有刻本。过去缪希雍着《本草经疏》、《吴世铠著《本草经疏辑要》》都以《本经》为经,《别录》为辅取《伤寒》、《金匮》、《千金》、《外台》和《唐本草图经》为纬,兼取《六经》、《五雅》、《诸史》、《说文》,旁通道经、佛书、《群芳谱》、名人著作。凡有关于论药的都加以疏解辨证,或论病之所适用的药,或论药所适用的病,以及论当用不当用的原故,务必求其精华,不失于粗疏,求其真谛,不惑于近似。反复校勘,力求正确,使古代名医思想昭然若揭,对后学很有帮助。 据记载,邹澍娶妻陈氏,无子,弟邹显将儿子梦龙过继给他。 邹澍生于乾、嘉之际,正是考据之学鼎盛之时,医学也受考证学派的影响。他所著的《本经疏证》也是那个时代学术潮流的产物。 总而言之,他为了医学事的发展,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医德高尚,医技精湛,不愧是一代名医!
0 g2 m- H5 f% Z& ^$ J7 j! K  《本经疏证》邹澍在
《本经疏证》用了“平行比对”的方式来注解《神农本草经》。而他比对所用的范本,就是中国医学史上唯一的一本“只要‘证’合,药投下去,一定会好”,总有效率达到“神的绝对领域”的《伤寒杂病论》(其他的书也不行,因为有时有效有时没效,未到‘绝对领域’,比对会出错)。 《本经疏证》 药学着作。十二卷。附《本草续疏》六卷,《本经序疏要》八卷。清·邹澍撰。刊于1832年。本书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医方中药物配伍的理论来注疏《神农本草经》。从而注释并论证《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功治。其中《疏证》载药物173种,《续疏》载药142种,共315种。而《本经序疏要》系将《神农本草经》等书中的“序例”文字,参照古医方的具体应用,以注解、说明的方式编写而成。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本经疏证 (清 邹澍 撰) .熟读此书将拥有超强的伤寒功力.尤其是《本经疏证》对《神农本草经》的论述,将《本经》的用药机理,生动的以基础理论发挥出来;将各种药物加以分析探讨,名为刍议,但有其博大精深之处。从《本经疏证》来看乌头赤石脂丸 “因为年代过久,汉朝又是用竹简写书,难免脱落些文字,因此临床上如果中医按照金匮中的原方来制作丸剂是无效的,此方我将其中乌头取出,改变另一味药加进去之后,病人服后是一剂知,二剂已,目前只有我跟我的学生知道我删改了乌头这味药,所以我改原名(乌头赤石脂丸)成为乌金丸. ”桂林古本:------------------------------------------------------乌头赤石脂丸方
9 E' U% V' y6 O; \" r
/ }8 A" b, A$ G8 A  乌头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五钱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   ------------------------------------------------------宋本:------------------------------------------------------乌头赤石脂丸方乌头一分 蜀椒一两 附子半两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由桂林古本对照宋本来看乌头这味药剂量差别很大, 可推知宋本有误,所以服用无效. 倪海厦医师自制乌金丸, 虽不知以何药易之, 但其必有高明之处, 可谓殊途同归, 下面是《本经疏证》对乌头赤石脂丸方的阐述, 摘抄如下: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联用附子乌头。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其义最为微妙。沈明宗曰。邪感心包。气应外俞。则心痛彻背。邪袭背俞。气从内走。则背痛彻心。俞藏相连。内外之气相引。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经所谓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是也。夫藏为俞气之所根。俞为藏气之所驻。谓其连属。则诸俞总在足太阳一经。经脉与藏并不相通也。故治俞者未必能藏。治藏者未必能及俞。附子乌头以气相属。系不相连。而同施并投焉。则可知两物为用。温藏之寒。即能外及俞之痛。治俞之痛。即能内及藏之寒。故方中蜀椒干姜赤石脂皆用一两。并附子乌头二物。亦仅及共数。可见虽用二物。原若只用一味。而其感通呼吸之理。已寓于其间矣。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栝楼根实并用。蘼芜(川芎的苗)芎穷(穷加艹)并用。蜀漆恒山(这是什么?)并用。古人皆必有意义于其间。所当深长思者也。 由此可见乌头赤石脂丸中用“乌头”未必就是错误,错的只是量。
8 v& {- \/ v4 x9 Z# [/ z% V- p$ p5 Q
) t* {' Y5 x. t& H' k% f
《本经疏证》关于“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的论述或问理中丸以吐多去术?乃五苓散猪苓散茯苓泽泻汤偏有吐而用术,以下多还用术。乃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偏以大便硬而用术,其义何居?夫亦当察其所因也。《金匮要略?呕吐篇》云:“先呕却渴者此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今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曰:“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曰:“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三证皆有渴,皆欲饮水,而理中丸条则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夫热多欲饮水而用五苓,中仍有术,寒多不欲饮水而用理中,亦不离乎术,唯因吐多而去之。可见呕吐之于术,渴是一大关键,必持是定其用舍。不然,同为霍乱证,何五苓散下不曰吐多去术耶?即理中丸下亦云渴欲得水者,加术,可验也。虽然用术治渴,为呕吐者言之耳,术究非治渴之物也,如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独提“不呕不渴”二者,与“呕而渴者”恰相对照。柯韵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故身体烦疼,不能转侧。病只在表者,用桂枝附子汤,驱风散寒,三气自平,营卫自和。若其人又兼里气不和,大便反硬,小便自利,此非胃家实,乃脾家虚也。盖脾家实腐秽当自去,此湿流肌肉,因脾土失职,不能制水,故大便反见燥化。不呕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耳。病本在脾法当培土以胜湿,故以白术代桂枝。”夫脾虚则湿胜而不运,湿流于内能使大便不实,湿流于表更能使大便不濡。脾健则能制水,水在内能使下输膀胱而大便实,水在外能使还入胃中而大便濡,此理中丸所以下多还用术,而桂枝附子汤以大便硬,小便自利而将术易桂也。
$ }* J  M" _$ L$ h; y7 C0 d
) m9 k# e2 S* t# [3 u  X0 u( {本经疏证之滑石6 I; X1 L0 {# i

! e- X' F1 u6 a" I% Y; r9 E6 t1.邹先生提出本经中论述药物功用不肯轻用"荡"字惟大黄,巴豆,滑石有之,然三者有轻重之分,他做了以下的比较:巴豆之"荡练能遍及五脏六府,大黄之"荡涤"犹及肠胃,滑石之"荡"仅胃中积聚寒热,可知以上三药,以巴豆最猛,作用范围最广!2.邹先生接着比较三者"所荡之物"为何?巴豆开通闭塞,大黄推陈致新,二者皆实有物堵于其间(可归为实邪)滑石所荡,只是有气无形(非有形之实邪)3.邹先生对滑石主治中之"身热"有以下阐述:滑石非治身热,以身热而神其用;滑石运化上下,开通津液,除垢存新,端赖病势之身热,为药力之助,若身不热者,恐未必能奏绩.从以上论述可归纳出:使用滑石当有"身热"之证,而热证何见?邹先生又说:为"烦"为"渴"皆可以当热,再结合上述:滑石所荡只是有气无形,可以再归纳出滑石主治:"无形之热邪"从以上论述可归纳出:使用滑石当有"身热"之证,而热证何见?邹先生又说:为"烦"为"渴"皆可以当热,再结合上述:滑石所荡只是有气无形,可以再归纳出滑石主治:"无形之热邪"1 c/ _8 J+ r' C4 Q

" [9 f% k' d4 F( }+ {  《本经疏证》邹澍在《本经疏证》用了“平行比对”的方式来注解《神农本草经》。而他比对所用的范本,就是中国医学史上唯一的一本“只要‘证’合,药投下去,一定会好”,总有效率达到“神的绝对领域”的《伤寒杂病论》(其他的书也不行,因为有时有效有时没效,未到‘绝对领域’,比对会出错)。 《本经疏证》   药学著作。十二卷。附《本草续疏》六卷,《本经序疏要》八卷。清·邹澍撰。刊于1832年。本书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医方中药物配伍的理论来注疏《神农本草经》。从而注释并论证《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功治。其中《疏证》载药物173种,《续疏》载药142种,共315种。而《本经序疏要》系将《神农本草经》等书中的“序例”文字,参照古医方的具体应用,以注解、说明的方式编写而成。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本經疏證 (清 鄒澍 撰) .熟讀此書將擁有超強的傷寒功力.尤其是《本經疏證》對《神農本草經》的論述,將《本經》的用藥機理,生動的以基礎理論發揮出來;將各種藥物加以分析探討,名為芻議,但有其博大精深之处。从《本经疏证》来看乌头赤石脂丸 “因为年代过久,汉朝又是用竹简写书,难免脱落些文字,因此临床上如果中医按照金匮中的原方来制作丸剂是无效的,此方我将其中乌头取出,改变另一味药加进去之后,病人服后是一剂知,二剂已,目前只有我跟我的学生知道我删改了乌头这味药,所以我改原名(乌头赤石脂丸)成为乌金丸. ”桂林古本:------------------------------------------------------乌头赤石脂丸方
. k3 ^8 G6 e3 ~
) H% o% I' H; R) u. A. }, r) ]  乌头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五钱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   ------------------------------------------------------宋本:------------------------------------------------------乌头赤石脂丸方乌头一分 蜀椒一两 附子半两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由桂林古本对照宋本来看乌头这味药剂量差别很大, 可推知宋本有误,所以服用无效. 倪海厦医师自制乌金丸, 虽不知以何药易之, 但其必有高明之处, 可谓殊途同归, 下面是《本经疏证》对乌头赤石脂丸方的阐述, 摘抄如下: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联用附子乌头。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其义最为微妙。沈明宗曰。邪感心包。气应外俞。则心痛徹背。邪袭背俞。气从内走。则背痛徹心。俞藏相连。内外之气相引。则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即经所谓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是也。夫藏为俞气之所根。俞为藏气之所驻。谓其连属。则诸俞总在足太阳一经。经脉与藏并不相通也。故治俞者未必能藏。治藏者未必能及俞。附子乌头以气相属。系不相连。而同施并投焉。则可知两物为用。温藏之寒。即能外及俞之痛。治俞之痛。即能内及藏之寒。故方中蜀椒干姜赤石脂皆用一两。并附子乌头二物。亦僅及共数。可见虽用二物。原若只用一味。而其感通呼吸之理。已寓于其间矣。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栝楼根实并用。蘼芜(川芎的苗)芎穷(穷加艹)并用。蜀漆恒山(这是什么?)并用。古人皆必有意义于其间。所当深长思者也。 由此可见乌头赤石脂丸中用“乌头”未必就是错误,错的只是量。 0 }( c  X1 L# Z' ?

/ K# `  v& \+ n9 ]5 _; T4 \0 B2 }" a8 U
《本经疏证》关于“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的论述或问理中丸以吐多去术?乃五苓散猪苓散茯苓泽泻汤偏有吐而用术,以下多还用术。乃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偏以大便硬而用术,其义何居?夫亦当察其所因也。《金匮要略?呕吐篇》云:“先呕却渴者此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今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曰:“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曰:“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三证皆有渴,皆欲饮水,而理中丸条则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夫热多欲饮水而用五苓,中仍有术,寒多不欲饮水而用理中,亦不离乎术,唯因吐多而去之。可见呕吐之于术,渴是一大关键,必持是定其用舍。不然,同为霍乱证,何五苓散下不曰吐多去术耶?即理中丸下亦云渴欲得水者,加术,可验也。虽然用术治渴,为呕吐者言之耳,术究非治渴之物也,如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独提“不呕不渴”二者,与“呕而渴者”恰相对照。柯韵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故身体烦疼,不能转侧。病只在表者,用桂枝附子汤,驱风散寒,三气自平,营卫自和。若其人又兼里气不和,大便反硬,小便自利,此非胃家实,乃脾家虚也。盖脾家实腐秽当自去,此湿流肌肉,因脾土失职,不能制水,故大便反见燥化。不呕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耳。病本在脾法当培土以胜湿,故以白术代桂枝。”夫脾虚则湿胜而不运,湿流于内能使大便不实,湿流于表更能使大便不濡。脾健则能制水,水在内能使下输膀胱而大便实,水在外能使还入胃中而大便濡,此理中丸所以下多还用术,而桂枝附子汤以大便硬,小便自利而将术易桂也。: a1 q0 C# V3 z, G8 S9 Y! b) Y
# @% }+ _5 ~$ L* R- G5 v! U- G
本經疏證之滑石- `. `3 C  U! }
# L; |/ @  N: C; J
1.鄒先生提出本經中論述藥物功用不肯輕用"蕩"字惟大黃,巴豆,滑石有之,然三者有輕重之分,他做了以下的比較:巴豆之"蕩練能遍及五臟六府,大黃之"蕩滌"猶及腸胃,滑石之"蕩"僅胃中積聚寒熱,可知以上三藥,以巴豆最猛,作用範圍最廣!2.鄒先生接著比較三者"所蕩之物"為何?巴豆開通閉塞,大黃推陳致新,二者皆實有物堵於其間(可歸為實邪)滑石所蕩,只是有氣無形(非有形之實邪)3.鄒先生對滑石主治中之"身熱"有以下闡述:滑石非治身熱,以身熱而神其用;滑石運化上下,開通津液,除垢存新,端賴病勢之身熱,為藥力之助,若身不熱者,恐未必能奏績.從以上論述可歸納出:使用滑石當有"身熱"之證,而熱證何見?鄒先生又說:為"煩"為"渴"皆可以當熱,再結合上述:滑石所蕩只是有氣無形,可以再歸納出滑石主治:"無形之熱邪"從以上論述可歸納出:使用滑石當有"身熱"之證,而熱證何見?鄒先生又說:為"煩"為"渴"皆可以當熱,再結合上述:滑石所蕩只是有氣無形,可以再歸納出滑石主治:"無形之熱邪"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5: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武进邹澍润庵撰序医道之见于载籍者,《灵枢》《素问》《难经》而上,《神农本经》为最古。诸经所论在审病,《本经》所论在主治,道实相为表里,惜其传授姓氏不可考,人遂以为汉人所假托,然秦人焚书,医药之书不毁,其为上古所遗无疑,后之继是书而作者,陶隐居《别录》为最善,乃宋金元以来着本草书者十数家,其言愈多,其道愈歧,其说愈新,其旨愈晦,则皆求胜于《本经》,求加于《别录》,而失之庞杂芜秽者也。世医相沿承用不知其非,即号称名医者,又止讲临证习方书,而于《本经》与《别录》则以寻常本草书视之,不能参互考订,疏其文,而证其解,故古人用药之意与药之所以愈病,其说隐晦淹塞,以至于今。不知一病有一病之方,一方有一方之药,一药有一药之效,不能审药何以定方,不能定方何以治病,此闰庵邹君所以有《本经疏证》之作也。 闰庵籍隶武进,为邹道乡先生后裔,敦行谊,通儒术而隐于医,性耽着述,所撰杂文甚多,其为是书也,以《本经》为主,以《别录》为辅,而取《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与《唐本》《图经》,兼取六经、五雅、诸史、《说文》,旁及道经、佛书、群芳谱、名人着作,凡有关于论药者为之疏解辨证,或论病之所宜药,或论药之所宜病,与夫当用、不当用之故,务求其精,毋失于麤,务求其真,毋惑于似,反覆校勘,一扫本草诸家尨杂芜秽之言,而归于至当,使药品之美毕彰,而《本经》之旨益着。由是而审证用药,审药定方,安有不起之病哉!至于唐以后之书,或引焉,或缺焉,或仍焉,或駮焉,或取之而不尽取焉,要以明《本经》之主治者为准尔。 汤子卿鹾尹与君莫逆交,素工岐黄术,笃嗜此书,欲谋刊布而以问余,余受其书而读之,例则笺疏之例,体则辨论之体,思则幽邈之思,识则卓越之识,绝非近世医书可比爰,乃商诸同志捐赀集腋以成其事,余素不知医,余以信汤君者信邹君,则其书之必传于后可知也,其他所撰述之文,必传于后亦可知也,则邹君之藉以不朽者,其在于此欤!抑不仅在于此欤! 古歙洪上庠叙 邹润安先生传同里周仪颢撰 先生讳澍,字润安,晚号闰庵,姓邹氏,道乡先生二十六世孙也。曾祖讳应智,祖讳协凤,父讳汝奎,代有隐德。前母陈氏,母马氏,继母惠氏,先生年十六失恃,哀毁骨立,事父及继母甚孝,阅六载,又遭继毋丧,哀毁如丧所生。家故贫,艰于就傅,勤苦自励,于书无所不窥,虽沍寒盛暑,披览不辍。其于日月之疾徐盈缩,星辰之迟留伏逆,江淮河汉之脉络条理,南朔东西之阨塞险要,皆能洞悉原委,晓畅机宜,故其发于诗古文词者,卓然可传。皇上道光元年诏举山林隐逸,乡先辈议以先生名上于朝,先生闻之寓书建议者曰:『某德薄能鲜,长为乡人以没世,乃其分耳,若抗迹邱园,钓弋华誉,乡党自好者不为,而子谓我愿之乎!』议者遂止。张太守丹邨、程太守芝圃咸引重之,尝讽之曰:『以君之学,出而问世,谁与相颉颃者,薄此不为,毋乃已甚。』先生曰:『某赋性迂缓,跼于展舒,苟膺荐牍,非特失己行且玷君矣,敢固辞。』呜呼!此可以观先生之所守矣,先生隐于医,藉以事畜,父既没弟显又以疾卒,通负絫千数,一以身任之,娶陈氏无子,以弟显之子梦龙为子,先生生于干隆五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己酉,以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庚戌卒,年五十有五,所着有《明典》五十四卷、《本经疏证》十二卷、《本经续疏》六卷、《本经序疏要》八卷、《伤寒通解》四卷、《伤寒金匮方解》六卷、《医理摘抄》四卷、《契桅录》四卷、《医经书目》八卷、《医书叙录》一卷、《医经杂说》一卷、《沙溪草堂文集》一卷、《沙溪草堂杂着》一卷、《沙溪草堂诗集》一卷。 论曰:『先生以积学敦庸行,为世通儒,独温温无所试,人多惜之,然即其所就,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其所以嘉惠后学者非浅鲜也,而世徒以医知先生,岂真知先生者哉!』 例言一、是编为潜江刘氏《本草述》而发,潜江博极群书,研精荟萃,积三十年始成,书中多引东垣、丹溪、海藏、洁古。而于张长沙、孙真人略焉,故先生专由《本经》抉发精蕴,《别录》则主张长沙、孙真人为多,补苴罅漏,足为刘氏功臣。 二、先生底本以朱墨分写《本经》《别录》,今用阴阳文别之,便于一览暸然。 三、是编引证渊博,凡经史子集、释典、道藏、泰西域外之书,佐引无遗,间有不能解者,未敢点窜,宁存其真,勿失之诬。 四、是编用意已详自序,其中推阐尽致,指实叩虚,一言再言,往复不已,诚如自序所云。若人终不喻者,盖其意专欲人之能喻也,阅者勿嗤词费焉。 五、先生疏证药味,六年始毕,其疏证药味年月分着卷首,庶后之阅者知先生用心之专且久,如此,故不以重复为嫌。 六、是编系门下士抄录,先生未及订正而卒,底本如虋冬之虋,人?之?, 茈胡之茈,泽?之?皆书作门参柴泻,今依《说文》《尔雅》改正,此外字画譌误亦随时点定 。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5: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总目6 o  e. A0 ?# w7 d: U
◎卷一 丹沙 云母 矾石 消石 芒消 赤消 滑石 禹余粮 紫石英 赤白石脂 菊花 人? 天麦冬 : T8 C6 `6 k" i6 n3 G* j1 }( L: I
◎卷二 甘草 地黄 朮 女萎 茈胡 麦虋冬 独活 防风 9 z8 @* A# Z, N
◎卷三 薯蓣 薏苡仁 泽? 细辛 芎藭 黄连 黄芪4 ^% K- W0 E. G: c8 }7 b
◎卷四 蒲黄 五味子 蛇牀子 茵蔯蒿 王不留行 升麻 桂 柏叶实 茯苓 酸枣 檗木 干漆
5 B& V9 h6 l, ?9 Q; O* t◎卷五 发髲 人尿 ?裆 龙骨 阿胶 鸡屎白 鸡子黄 鸡子白 石蜜 牡蛎 文蛤 橘柚 大枣 麻子仁 饴餹 冬葵子 瓜蔕 瓜子 上品,石十一味,草二十四味,木六味,人三味,兽二味,禽三味,虫鱼三味,果二味,谷二味,菜三味。◎卷六 雄黄 石膏 凝水石 干姜 生姜 葛根 栝楼根 栝楼实 苦? 当归
/ d4 L) u/ ]# |( k4 K◎卷七 麻黄 通草 芍药 瞿麦 百合 知母 ?母 黄芩 紫菀 ?冬花 败酱 紫? 石苇 白薇 艾
1 ~5 J" v( m3 Y& U, k4 F" c◎卷八 王瓜 海藻 防己 红蓝花 牡丹 白前 桑根白皮 竹叶 竹筎 吴茱萸 栀子 枳实 厚朴 秦皮 山茱萸 紫葳 猪苓$ Y3 w6 k7 Z* q4 H, b5 E' v6 k
◎卷九 马通 羊肉 露蜂房 ?甲 蛴螬 蜚虻 蟅虫 梅实 大豆黄卷 赤小豆 酒 ?米 小麦 曲 大麦 豆豉 葱 薤苏 中品,石三味,草二十八味,木十一味,兽二味,虫五味,果一味,谷八味,菜三味。' \1 c% |9 s( C" b' ~
◎卷十 伏龙肝 铅丹 代赭石 戎盐 大盐 锻竈下灰 浆水 潦水 甘澜水 麻沸汤 泉水 附子 乌头 天雄 半夏
, k- f5 O9 B& c9 Q$ _◎卷十一 大黄 葶苈 桔梗 旋覆花 藜芦 射干 蜀漆 甘遂 白敛 大戟 泽漆 荛花 牙子 商陆 白头翁 苇茎 连翘 陆英 蒴藋 芫花 ' ]  H7 X3 g. R! |2 {+ Y+ l' f7 w
◎卷十二 巴豆 蜀椒 椒目 皂荚 诃梨勒 梓白皮 猪胆 猪膏 猪肤 蜘蛛 水蛭 蜣螂 鼠妇 衣鱼 新绛 桃仁 杏仁 甘李根皮 醋 下品,石水十一味,草二十三味,木六味,兽三味,虫六味,果三味,谷一味。三品,总石二十五味,草七十五味,木二十三味,人三味,兽七味,禽三味,虫鱼十四味,果六味,榖十一味,菜六味,凡百七十三味。
发表于 2008-4-3 13: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8: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的帖子

谢谢艾美斑竹.
发表于 2008-4-4 23: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该书是以本草经解伤寒的代表作,很有实用价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2: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你这个"本经疏证是.pdf的吧?"我要传的是个纯文本的TXT的格式.pdf的阅读浏览很慢,复制粘贴不方便,与纯文本的TXT的格式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而且放到手机上或掌上PDA等实在是不敢恭维.我的 掌上PDA就放了近千部.随时可看,爽呀.且本经疏证pdf的本论坛也早有了.- n  l/ q; v+ O! p% m

1 B/ d1 D5 g0 V- B3 X' N[ 本帖最后由 yanshoufeng 于 2008-4-5 12:2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2: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PDF的掌上PDA不多.不知你觉得如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5 08:07 , Processed in 0.0502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