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3|回复: 0

--名医精细辨证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8 10: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转贴)
' s- j! H$ F- _! P* h$ z  ^' [4 ~8 S5 I/ M( u. v9 S( p  L

! a9 _; s$ t6 z' c, @& X3 y/ p          20世纪70年代,广西中医学院会诊一病例。是一老干部,发烧40多天不退。用过各种抗生素,服过不少中药,体温始终不降。于是请全院的名医会诊。就在大家聚精会神讨论病情各抒己见的时候,林沛湘老中医注意到一细节:病人从暖瓶中倒了一杯水,马上就喝下去了。当时天气很热,喝些水是正常的。林老悄悄的用手触摸了一下杯子,发现还在烫手。热天喝样烫的水,说明体内大寒,仅此一点,病情就明白了。于是,林老力排众议,以少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以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干姜、肉桂,一剂而体温大降,几剂后体温复常。
9 i' \2 N" `9 J0 M* U6 Q& Z4 X% c" f+ |6 N& P, w
  这个病例很说明问题。西医看病,靠的是化验、影象学等检察手段,重视的是客观依据,往往忽略医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中医看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的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医家的积极思索,这需要医家细致观察,用心体会。正如孙思邈所言:“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效,要须临事不惑,惟当审谛覃思(审慎分析,深入思考之谓) 。”这里,“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提出了医家诊察疾病的高标准要求,即用心——至意深心;全面——详察形候;仔细——纤毫勿失。上案中,林沛湘老中医正是注意到病人虽然发烧却“喜饮热水”这一细节,才断定此案乃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引起,透过现象,看到真寒假热的病机本质,用四逆汤本属对证之方,故而应手取效。四逆汤乃温阳救逆第一方,凭心而论谁都会用,但本案中,别人都没看出来该用,这就是林老中医的高明之处,而他靠的就是细心。
2 I- J% n$ n4 n+ N  g! z' C# J! G
& l8 W0 E  f1 y0 X5 j  一般而论,中医之难,不在于治病,而在于认证识病。病证认对,病机找准,用药一般都不致于出格,除非你是一介庸医。名医能治好常医治不好的病,不见得用药有多独特新颖,主要还是在识证认病方面能动脑筋,肯下功夫。这个功夫,无非就是孙思邈所提倡的用心、全面、细致而已。换句话说,名医之所以为名医,能治疑难病,可能就在于在诊病识证上多下了一些精细功夫。干祖望老先生对此很重视,他说:“吹毛求疵,尽量找一些不受人们注意的小小变异之处,加以特别重视。不放过那些细碎琐事,平时不加注意的那些不起眼的变化,顺藤摸瓜,会发现出很大的事来。” 著名医家张孝骞院士也说过:“诊断疾病的工作,就是侦探破案工作,哪怕一点小线索也不能丢失。”看来即使西医也强调精细诊察的原则。3 l& O% C! E" w* F! I

& b3 e6 J# L  X  下面列举一些案例,看看用心精细辨证的理念,被名医们发挥得何等出色。
0 E9 a, L3 f( H& c. G$ O2 N9 r
: N# i" h# _& a" b  汤御龙,清代乌程县名医,治病能别具匠心,独出心裁。曾有二人凌晨争吵,互相拉扯到一起,其中一人忽僵卧不醒,急延汤御龙诊之。测其胸前尚温。询之,并未殴斗。后切其脉,沉思良久,急取川椒、使君肉煎汤灌之,须臾而醒,下蛔虫一升许乃愈。询其故,曰:视其身体无一处伤,且也确未殴斗,脉也并无死象,而面色发青,形体羸瘦,故断为虫积发作,促成厥逆。幸而未脱,故得愈之。" z$ C, H/ A* ^+ h

, b# u1 C9 h5 n# G4 w9 h  Y  按:争吵拉扯之中,忽然仆倒,无非斗殴,抑或气厥,但汤医“沉思良久”,均予排除。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可谓“详察形候”矣。审视“面色发青,形体羸瘦”,确为肝病之色,辨得蛔厥之症,投药取效自在情理当中。
& N8 u0 G! ~6 |
! `7 c6 ]1 h7 a& U" Q4 D  范文甫诊病处处留心,常能从细微末节中察出病源。有一病家全家人均患皮疹,他医用硫磺等治之甚。范至其家,见其水缸盖上放有许多晒制信石,因问:“合家吃此水乎?”答曰:“是。”由此认定系信石之毒所致。惟防风可解,令从皮肤外达。遂以单味防风煎服,果然得愈。/ S+ k  ~' E8 y. w: ]" `* Q  s
  w+ W3 K7 l5 |; g" F1 \; v0 e0 O
  又慈城冯某,素患饮疾,夏月发病,长期低热不退,他医曾用甘温除热法治之无效。往求范氏诊治。范处以附子理中汤,人告之已服此方多帖。范氏告曰:忌葱,并谓知犯戒否?原来范氏诊前见其桌上有葱烤鲫鱼一盆,询知病人平素嗜食之。而葱与方中炙甘草之蜜相反。病人尊嘱用药果然热退病愈。
" U- ?- p* _7 C* `! `' c" R$ J
1 t: n0 C0 u! i3 O  按:此二案例,前者医生未识病源,后者未察服药犯忌,故而无效。范氏用药均不稀奇,而能收效,皆由细微小事中察出病源或投药不效原因,可谓“至意深心”矣。 : v+ {7 d9 o2 o' |* U4 d
- G* ]$ u8 f$ I
  名医冉雪峰以辨证精细,“析入微芒”而为人称道。某年,武汉流行霍乱,有夏性夫妇均受染易,同一天发病,都是大吐大泻,汗出,四肢厥逆,六脉俱无,腹痛转筋,症状相似,似乎病情相同。但冉细心诊查,发现一个是苔白、津满,不多饮,喜热,吐泻之物不很臭。另一个则是苔黄、津少,大渴,饮冷不休,吐泻之物甚臭。因而考虑为一人偏寒,一人偏热。前者用四逆汤温补,后者用甘露饮清热。三剂后,夫妇吐泻均止,四肢转温,六脉皆出,二人均获痊愈。: I! h1 D/ T# b. [4 L/ F6 u# p2 I6 d
$ [' e+ V+ U. S0 `
  按:同是霍乱,夫妇一同发病,似乎可用相同治法。但冉雪峰辨证“析入微芒”,察出同中之异,寒热之别,因而同病异治,均获良效,尽显“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功夫。, I3 i* D' X" Y6 m3 T

1 i0 k& w# W7 N1 a. M# f. t8 ?  高辉远曾治一高烧病人,男,23岁。暑季发热已4天,体温39.4℃,身大热,汗大出,口渴,脉洪大,一派阳明大热之象。此前某医投以白虎汤,自期必效。可是连服二剂而壮热不退。高临诊细察,见患者舌中心有白腻苔如拇指大,又诉胸闷,投以苍术白虎汤,两剂热退病愈。盖舌中心拇指大白腻苔,提示热中夹湿,湿阻中焦,治应清热燥湿,仅于白虎汤中加一味苍术,而取佳效。4 u+ S% t4 p- C3 ^

/ z# J* O1 t$ T  按:前医“自期必效”之方,用之却无效,高辉远仅于前方添加一药,竞收全功,二者就差在观察细否之间。舌中一点白腻苔,确属纤毫之迹,留心与否,即见名医、常医高下之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8 02:18 , Processed in 0.0281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