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渡舟运用“泽泻汤”治验二则 ) ]- S% }8 A5 z: l) R- a$ B# q
名案赏习3 R) F: h' I% m& z6 P/ C; A' _
T# z: @+ p. k1 Z4 [1 X
6 C0 c7 X& f2 B! x. Z* N* Q$ {(金匮) 泽泻汤: 泽泻30克、 白朮 15克。3 E6 |) O: c9 D# L; q) R
为了理论结合实践起见, 兹举泽泻汤治验三例, 藉以推广临床应用,以补(金匮) 记载之略。$ P+ ~ c* U: g T
其一: 1967年在湖北潜江县, 治一朱姓患者, 男, 50岁,因病退休。 患病己两载, 百股治疗无效。 其所患之病,为头目冒眩, 终日昏昏沉沉, 如在云雾之中。 且两眼懒睁, 两手发颤,不能握笔写字, 颇以为苦。 切其脉弦软, 视其舌肥大异常, 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 [. Y% I9 d. V: o- c6 e
[辨证]: 此证为泽泻汤的冒眩证。 因心不有支饮, 则心阳被遏, 不能上煦于头,故见头目冒眩证; 正虚有饮, 阳气不充于筋脉, 则两手发颤; 阳气被遏,饮邪上冒, 所以精神不振、 懒于睁眼。 至于舌大脉弦,无非支饮之象。 U& }) ^! }+ Y- A$ I3 x( y! ]
[治法]: 渗利水邪, 兼崇脾气
- D1 A0 {5 b+ Y1 O6 l2 @[方药]: 泽泻24克, 白朮 12克- g& v) {" m4 Y* l3 S! s/ c
[方义] 泽泻气味甘寒, 生于水中, 得水阴之气, 而能制水。 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 同气相求, 领水饮之气以下行。 然犹恐水气下而复上,故用白朮之甘温, 祟土制水, 必筑堤防也。 或间,此证为何不用苓桂朮甘汤温药以化饮? 盖泽泻汤乃单刀直人之法,务使饮去而阳气自达; 若苓桂朮甘汤, 则嫌其甘缓而恋湿, 对舌体硕大,苔又白腻, 则又实非所宜。 若服泽泻汤后, 水湿之邪已减,而苓桂朮甘之法, 犹未可全废, 亦意在言外矣。
( y Z) s& {; l6 r# Q2 r患者服药后的情况, 说来亦颇耐人寻味。 他服第一煎, 因未见任何反应, 乃语其家属曰:"此方仅两味药,吾早已虑其无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后, 覆杯未久,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濈濈 汗出, 以手拭汗而粘, 此时身体变爽,如释重负, 头清目亮, 冒 眩立减。 又服两剂, 继续又出些微汗,其病从此而愈。8 Y7 }) A4 h6 B3 |! p
其二: 1973年曾治一黄姓妇, 32岁。0 {* |) d) Q2 t9 v
患头痛兼头重, 如同铁箍勒于头上, 其病一年有余, 而治疗无效。切其脉沉缓无力, 视其舌体则硕大异常, 舌苔则白而且 腻。/ }' m3 ]- ^3 V4 b1 u7 f. ^9 p
[辨证]: 此证为水饮挟湿, 上冒清阳, 所谓.因于湿, 首如裹"。
/ O1 T9 b9 r: ~" Q& g( D[治法]: 渗利水湿, 健脾化饮
2 K1 J) g$ m! e/ X5 b, [: {[方药]: 泽泻18克, 白朮 10克, 天麻6克
1 H! n6 z3 |5 ~此方共服四剂, 一年之病, 从此渐渐而愈。# z6 v" b, a3 G$ ?
其三: 魏x x, 男, 60岁, 河南人。- P: {( @% V3 e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 鼻亦发塞, 嗅觉不灵。 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 视其舌则胖大无伦, 苔水滑而白。
. ~, O* g& n5 @/ O/ i2 w【辨证】: 此证心下有饮, 上冒清阳, 是以头冒目眩; 其耳鸣, 鼻塞,则为浊阴踞上, 清窍不利之所致。
7 m2 F+ o: C$ g【治法】:渗利水湿+ ^1 O3 F( a: J
【方药】:泽泻24克, 白朮 12克3 Q$ H2 {$ }$ o1 p% J
此方服一剂而有效。 又服五剂, 则头晕、 目眩、 耳鸣' 鼻等证衰其大半, 转方用五苓散温阳行水而收全功。或问: 朱案服泽泻汤后, 为何汗出? 答曰: 此证为水湿之邪郁遏阳气而不得伸,今用泽泻汤量大而为专, 利水行饮为捷。 叶香岩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今小便一利, 使水湿邪气有路可出,而三焦阳气同时得通, 故能表里和畅汗出而使病解。泽泻汤证,原文过略, 难以掌握辨证要点, 通过五十年实践观察, 指出此方之脉' 舌特征以推广泽泻汤临床之用。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