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1|回复: 2

韩信:功成名就身随殁 后推三国四百年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2 21: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生于公元前230年,卒于公元前196年。在34年的传奇一生中,他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他少小孤苦,身无谋生长技而寄食于人,受过胯下之辱,却又胸怀大志,归汉拜将后壮志得申,雄图得展,襟抱得开,为刘邦陈述统一方略,目光犀利,谋深虑远,展现出一代军事家、战略家的卓越才能;在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纵横捭阖,“暗渡陈仓”、“背水一战”等一系列光辉战例光耀千古,以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和博大精深的军事谋略成就一代名将,成为杰出的军事天才!他长于用兵,却短于处世,拙于保身,在人生的巅峰时刻,也是历史的转折时期,面对恩怨荣辱的命运抉择,他受传统的忠义思想、是非观念的浸染太深,知恩图报,只想着做一名忠臣、功臣,一念之间,却将本来可能提前四百年出现的一个“三国”鼎立局面推后了四百年!而自身却最终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可悲下场!韩信的一生,集大喜、大悲、大辱、大志、大功于一身,名垂于青史,功著于千秋,身首于异处,夷灭至三族!可悲、可叹、可歌、可泣、可怜!千载之下,使人感慨系之。收复领土联盟作本文以记之。- v" I# ?) ]  ^0 R$ d4 k& A

* E6 ]; {  n8 m$ b" w
2 q5 b, I" ^% h  j) w$ @       一、韩信的简要生平' O# H, A0 [8 a1 [$ Q! D

  n, A' u6 V1 l: ~+ _& J
2 n6 \* |& Z: b    为了叙述的方便,收复领土联盟大体沿着韩信的生平脉络,对其一生作个大概的介绍。. B* b  |. }3 k; Q0 b

  ^( H* K# c" w8 w3 J- }3 J% Y6 U* w7 q7 G- `0 m
    韩信一生,引出了多少故事,引发了多少感慨,怕是已难以统计。象是“韩信将兵,多多亦善”、 “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成语、故事或俗语,现在已是妇孺皆知了。后人用“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概括了韩信富于传奇而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相当恰当的。5 r' W. a# ^6 d& e2 t% A/ Q+ S$ n
' q  z  j# |/ x+ P  ~0 s/ h4 d
3 I2 ?/ T' c# ^
   (一)寄食于人& J6 h7 H3 t5 d9 a9 l  k. Q

. U3 i6 m/ c) e& T+ m$ d
: z0 q8 U+ y7 C1 I( r/ g3 D# T    韩信的存与亡,确实与两个妇人有关。第一个妇人是谁呢?她就是漂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没有办法,他曾经多次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这样过了几个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晨炊蓐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未起而床蓐中食。”人家两口子为了躲开韩信,竟然早早地弄了点饭在被窝中吃了。却又不巧,“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 G2 Z2 L; ~& }# b, Y

4 R2 ~+ x, U: O: L    没有了吃饭的地方,韩信只好到淮阴城北的淮水岸边去钓鱼。《史记》载,“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第二个妇人是谁,收复领土联盟之后再谈。0 z$ w% ~6 A0 ~) m

5 w1 _; q! y( G; I0 F4 k* G' N* J$ `& h. \) Z; X
  (二)胯下之辱
. H9 r4 [# A* k- e% s8 I8 i
" R) \7 {/ h7 C7 h; \/ Q
/ j5 G% \" v$ D+ ^: X    韩信受胯下之辱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对韩信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确实是奇耻大辱啊,但是韩信忍住了。苏轼在《留侯论》中对此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韩信就具有这种大勇。
9 J1 U, z. {2 v  R) J( `7 u) ?! h7 B  O: u
    (三)大难不死; P# V! M2 K4 E8 z6 n" [) k
4 d" b: _) {! o( t. G! h
+ ?/ x! S& h, O" W
    韩信出道之初,跟随的是项梁和项羽,后来归汉,却又差一点被“坐法”斩首。有幸的是,天不灭韩信,他凭着三言两语,竟然将自己救活了,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了。《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 Q, e) i& i5 O4 V3 p& @7 Q2 C0 z5 p8 W& b' J  ^5 C9 l" F

4 i* B3 f8 {1 v0 v) q3 m  (四)萧何追信、设坛拜将+ G. D9 f$ }; x
$ z* k7 t+ l" D8 x/ U
  {* B4 d3 i8 o7 p( l
    对韩信来说,是谁强烈地影响到了他一生的生死荣辱呢?所谓的“生死一知己”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萧何!《史记.淮阴侯列传》详细记载了萧何追韩信, 并说服刘邦起用韩信的经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看来,刘邦对于萧何基本上是言听计从啊!应该说,萧何对于韩信是十分了解的,他亲自建议刘邦设坛拜将,充分满足了韩信的自尊心,给足了面子!
! ~2 O! j  l' i3 Q7 d9 a, z) R" w& B7 H* u
$ R4 V4 c8 a( R& L7 g6 v
“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设坛拜将成了韩信辉煌的起点。
) F7 g, B1 Z/ j# d( ^; w0 Q# b6 e  X' h$ p; s

* q, q) H: e5 x6 H    二、争夺天下的方略) c. a) s- x" A/ P

/ i# ]/ Z$ ?. u) Q+ q4 u: T! z+ A
, }6 O1 s3 w( m    韩信的不俗,还在于他为将进军之前,即向刘邦陈述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基本方略。韩信以敏锐的战略家的眼光对当时雄霸天下的项羽集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项羽集团的种种不合时宜的弊端,特别是指出了项羽具有“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的弱点,可以说是透彻见底,入木三分;对当时力量还相对弱小的刘邦集团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政治、军事方略,提出了任用贤将、论功行赏、救济百姓、收天下人心的措施和取三秦、东向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略目标。收复领土联盟认为,这一“汉中方略”丝毫也不亚于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在一定程度上说,刘邦就是按照这一方略最终取得了天下。; Z* h/ _0 k0 h
0 y0 t2 x) B0 Z* m; f$ J6 I1 S

2 u8 m! t% E0 x8 S    《史记.淮阴侯列传》详细介绍了韩信的这一方略:“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4 D2 N7 h2 a9 S8 H% \1 _- A7 G

! b/ n. M  ], @4 o* S) N8 g0 X7 ~4 N- P
      三、卓越的战功+ R/ O, f4 m+ l3 n, m7 F

3 Q" j: O: ]8 H9 }6 p# W
/ t9 n# k1 x3 {  a" d    韩信自拜将领军之后,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了常胜将军,建立了不世之功!他涉西河,平魏,破赵,胁燕,定齐,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汉朝打下了半壁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还打败了楚人派去援齐的二十万楚军,并杀了大将龙且,给项羽集团以极大的震憾!彻底改变了楚汉战争的力量对比,基本上对项羽集团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展现出了韩信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谋士蒯通对韩信的功绩作了高度概括,《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蒯通说,“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5 Z, L& m0 J! q! u& i( p+ z$ [9 D+ O5 N  u9 ?

" T$ W% A5 I$ ?* ^& t) t4 u- b    两千多年来,韩信杰出的军事成就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宋代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明代茅坤对韩信的作战指挥艺术也推崇备至,说“予览古今兵家者流,当以韩信为最。”《百战奇略》特将韩信“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和“沉沙决水,半渡而击”等战法作为“远战”和“水战”的法则写入该书。大约在明末清初成书的《三十六计》则将“暗渡陈仓”的战法列为“三十六计”之一,让人们学习、效仿。一些古代的名将传记对韩信的军功战绩、用兵谋略更是无不备录。因之,韩信曾被人称为“兵仙”!
3 v4 O5 R* Z' S  C- e
  w& _& t$ Z  H4 _: I' Q" w: D2 h; o/ t" c' r( @8 \/ f8 q) U
    三、初步显现的三国鼎立格局" @; c6 m" X" y1 o
/ j- |2 ^0 e; H& |! _$ o" k5 p6 Q  Q
; b+ M# u7 ^/ ^3 M
    韩信平齐并打败楚军龙且之后,楚汉战争首次出现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此时,韩信的势力如日中天,北方大部均已收入囊中,而南方东西两线,楚汉两军却打得难解难分,韩信集团因之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蒯通所言,“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还有第三种可能,如果自立,则天下三分之势立即显现!《史记.淮阴侯列传》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武涉及蒯通劝韩信叛汉独立的说辞。武涉是项羽派去的,韩信不听,谋士蒯通详细分析了韩信当时的处境及不同的选择,为其详陈祸福。可是韩信一直听不进去。蒯通首先以相面之言,委婉地劝说韩信背汉自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櫜鹓,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接着话锋一转,为韩信指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而韩信却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终不肯背汉自立。0 R( M% O* @/ t+ n$ f. V, ?
- L- T3 u3 k) W/ X/ l  D
    应该说,以当时的形势而言,只要韩信拥兵自立,据强齐,从燕、赵,则整个北方,就是韩信的了。刘邦和项羽彼此谁也无力打败韩信,齐、汉、楚三方彼此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则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要提前四百年出现!如果那样,那中国的历史将不得不重写。现在看来,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对整个中华民族将是极为不利的,但显然对韩信最有利。但韩信既无此野心也无此政治头脑。历史走到这一重要关头时,被韩信轻轻地一拨,随即转变了方向,沿着统一的道路迅速走去。中国在秦灭亡不久,一个统一的大国西汉随即迅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5 F' W% u5 p+ x, j) e2 a" V  P+ l7 n# y4 A/ b. ^, N, j3 F+ ?

$ s6 J+ W! t: p     四、被逼而反,身死妇人之手1 q* f% ?0 o( w$ ?
! Z% x' y6 x$ Z8 m9 M4 S/ Y

+ [% ^9 A7 Q: z& h7 e# w/ V    韩信与刘邦之间最大的隔阂与不信任,是韩信向刘邦提出任“代理齐王”时产生的。刘邦为了拉拢韩信出兵灭楚,不得已,含怒封了韩信齐王,这就为韩信以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祸根。刘邦对韩信的防范和隔阂使刘邦在主要政敌项羽死后,迅速对韩信有了动作。你看在灭掉项王后,“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 [+ h0 J3 D) P2 [8 T8 K* u1 O& K- {; j( A
    刘邦在处理与功臣的关系上确实不怎么高明,不然也不会出现一系列反叛事件。对于韩信,刘邦是想下手除去,因为他隐隐约约觉得韩信对其统治是一个很大的威胁。随后,高祖伪游云梦,韩信谒高祖於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後车。”把韩信抓住了。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刘邦好象也自觉理亏,说,有人告你谋反!“遂械系信。”最后怎么办了呢?收复领土联盟认为,刘邦肯定是动了恻隐之心,在谋反无真实凭据的情况下,他一时还真难下决心动手杀韩信!于是“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这就给了韩信以极大的刺激,不但深深地伤了其自尊心,而且使韩信加深了对今后自身命运的担忧,由原先的拒绝叛汉到了犹豫不决或叛或否难下决心的地步。《史记》记载,韩信“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说韩信不居功自傲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象韩信取得这么大成就的人,言语行动间肯定难以掩饰出发自内心的优越感。韩信还很有些书生气,在政治上还不很成熟,特别不该的是,他根本看不起樊哙之流。要知道,樊哙可是刘邦的两乔,你当众看不起他,刘邦能不嫉恨吗?退一步说,就算刘邦不嫉恨,刘邦的妻子吕后能不嫉恨吗?《史记》记载了这件事。“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之后,韩信发展到与陈豨合谋起兵的地步,陈豨起兵反叛后,韩信也想反叛,但事未发时,却遭到自己“舍人”的告密,吕后随即对韩信动了手。《史记》记载,“吕后欲召(韩信),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这一段话的意思很浅显,就是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韩信不来,就与萧何谋划,谎称有人从刘邦军营来,称已灭陈豨,列侯群臣都要来祝贺。萧何欺骗韩信说,你虽然有病,也是勉强支撑着前去祝贺。去到后吕后就让武士把韩信绑了,斩于长乐锺室。“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个知己就是萧何,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个使其死亡的妇人,就是吕后无疑了!& Z5 S; J7 U5 W
1 [3 p# X. `" X& D2 ]* w2 v% H
7 M& h* P( o" q3 O: k
    有意思的是史记接着写到,高祖“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好一个“且喜且怜”,活生生写出了高祖的心态!喜得是终于为自己除却了一大危及政权的祸害,怜的是韩信一代将帅之才,竟然死在了一个妇人之手,死不得其所!甚是可怜!从吕后干净利落地除掉韩信这一件事上,可见吕后的手腕非同一般,其毒辣阴险狠毒已是暴露无遗了!如果韩信有其政治头脑的十分之一,怕是中国就要早早地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了。
) d9 T5 p3 _! L2 L3 u* F$ S4 i" S" {( ]5 I3 U* p& q$ X9 P
, U. a6 Z3 E& U& `
     五、韩信悲歌
2 e# B" I- @. w4 }/ t4 w/ v" Y1 W5 h- I8 ~; q' Z  f

/ M2 Q! l7 L0 }" s: o    韩信象是一阵旋风,在楚汉相争中横扫千军如卷席!韩信象一颗耀眼的流星,以其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划过历史的星空,发出了奇光异彩,使其生命具有了某种永恒。韩信是一代军事奇才,却不能战死于疆场,扬名于异域,却不明不白地死于内部的政治斗争,不明不白地死于妇人之手,死不得其所,韩信也真够窝囊的!尽管在历史上大杀功臣史不绝书,但韩信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上,差不多成了第一个被杀的最著名的功臣。韩信的悲剧更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在我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杰出人士,不是死于两军阵前,不是死在杀敌报国的疆场而是死于内斗,死于自己人的手中?这是一种最大的内耗,最大的人才浪费!
+ B# m% B1 L  Q1 y9 I8 f
+ b! ]8 A( d& c& q2 v. f* D' C0 F9 ~: D
    韩信平生所学从何而来?收复领土联盟无从得知,因为太史公在《史记》中只字未提韩信的成才史,《汉书》中同样未提,这就更给韩信增添了神秘感。仿佛韩信是天纵之才!大异于张良、项羽。韩信从一介区夫,拜将后扶摇直上,竟然如击水飞天的大鹏,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一战成名!引起了后世多少有志建功立业者的艳羡!亦引起了多少庸碌无能之辈的嫉妒和诽谤,李白感慨“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嫉贾生”!韩信以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又给后人带来了多少灵感!李宗吾直接从韩信和其他有关的历史中提炼出了“厚黑学”!并把韩信作为“厚而不黑”导致失败的最典型的例子。韩信的悲剧最根本的是文化的悲剧,从一定意义上说,韩信是被传统文化或者说是传统思想杀死的人物。韩信最大的错误是把道德等同了政治!韩信很有良心,不然他也不会厚报漂母,不然他也不会支持刘邦。韩信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忠信礼义、是非曲直曾经影响过韩信一生,使其在最重要的历史关头,做出了维护统一,迅速结束战争的决策,而置个人的荣辱沉浮于不顾!其实,苏秦早就说过,这些东西“是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韩信可以说是道德楷模,忠诚义士,但他同样犯了项羽“妇人之仁”的错误,成为了政治上的近视眼!他没有看清政治太残酷,太血腥,太黑暗,太自私,也太肮脏!韩信显然不单纯是为自己考虑,不然也许我国的历史上早早就会出现一个三国!这一点和现在táidú政客完全利己不可同日而语!韩信当时是抱着一种幻想,他不相信刘邦不能容忍一个功臣,不相信刘邦不能容忍一个功臣的自尊和荣耀,尽管后来对自己的决策后悔了。韩信的反叛之路最主要的还是造成的,是刘邦逼其造反的,不然韩信感到自己没有活路。韩信死得冤吗?从历史上来看,既可以说他不冤,因为他图谋造反;也可以说他冤,因为他是被逼的。无论怎么说,收复领土联盟认为,韩信尽管后来图谋反叛,但他仍是中国式的英雄,也只有中国文化才能培养出这样的英雄。韩信英年早逝,可惜啊!
发表于 2008-8-12 22: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悲、可叹、可歌、可泣、可怜!
发表于 2008-8-12 22: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杰出人士,不是死于两军阵前,不是死在杀敌报国的疆场而是死于内斗,死于自己人的手中?这是一种最大的内耗,最大的人才浪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2 12:30 , Processed in 0.0222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