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9|回复: 2

王元化:先京戏之忧而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30 19: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蒋锡武( Q2 s4 ?3 Y0 e$ ^  S3 n
+ }; t. ?6 L# E, Y/ C
  5月11日,著名学者王元化病逝,学术界的“北钱南王”成为绝响。学者吴洪森说:“作为一个学者,王元化总是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他的著作,往往离不开一个‘思’字,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王元化的最大特点,那就是个‘思’字了。”除了《文心雕龙》,对于京剧,王元化先生也倾注了自己的思索。他在晚年写了很多谈论戏曲的文章,不仅是出于爱好,而且更是意在探讨中国文化传统资源中“至今仍在吸引我们、令我们感到喜爱的那些东西”。标题为编者所加。
+ H& k( V: r' x- {/ ~- G
1 j% l/ o% L6 a  执着的京戏“情结”. w/ D0 S$ i1 V( ^7 R4 u

( q% w5 Z9 f" Z3 x9 |" l  1995年初,梅(兰芳)、周(信芳)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在上海举行,我应邀赴会,便想着要去拜访心仪已久的王元化王先生。/ \# a  ^8 X& y
: |8 G& q3 F# i5 d9 c
  先是办了个内刊杂志,名为《艺坛》,实际大半谈的是京戏。我知道王先生喜欢京戏的,遂每期寄送;又从侧面听说,王先生爱屋及乌,《艺坛》因此而得先生的青睐,遂生此念。8 h* k9 P: u* k8 y: A* ?

$ e) f% j, M  N  那天如约去先生家,张可老师开的门,她说先生临时有个活动,看一个摄影展去了,让我等一等。一会儿先生的弟子傅杰回来了,张老师做了介绍。傅先生忙说:“知道知道,我每次在邮箱里拿到《艺坛》给先生时,先生总说别的杂志我不大看了,这本《艺坛》我要看的。”+ R; b' \' r& i8 M) H9 ~' M# \

$ ]/ d( o3 ~- m  傍晚时,王先生才回来,已是吃饭的时候,张可老师一定要留饭。饭中,因谈及下午来访的一位女作家,我便问到湖北两位女作家的作品,先生说:"我现在转向了,除了京戏,其他我都不大接触了!"饭后,先生谈兴愈浓,说到中国讲比兴之义,是运用想象、诉诸想象;京戏正是一种诉诸想象的艺术,所以是写意呢。又说应当把京剧提高到文化思维的角度来认识,这是不能忽视的;而不能以西学为坐标,西方到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才有想象的理论。还说中国是伦理本位,京剧中宣传的内容在今天仍有意义。
0 q3 y7 I8 a# P
* H8 w. |# v/ c( ~/ L9 k+ @  谈话中,有原市委统战部的一位老同志来访,为潘汉年的事;又有人打电话托先生转交材料与章含之,因后二天先生与章要在南京路新华书店签名售书,张可老师问怎么办。先生有些不耐烦,说道:“你们哪,一个是潘汉年,一个是章含之,我现在是要和锡武谈京戏!”
" c4 t  i' R# m1 x3 Z; \+ @: M# @; x$ d5 R7 h. j) X& \# o
  上世纪的90年代,京剧的确引起了先生的格外关注。更早一点说,80年代末,先生即以《论样板戏及其他》(1988年3月)一文,介入了对京剧的研究。此后又发表了《中国京剧之我见》、《京剧答刂记》及《京剧与戏改》等文。
8 c1 V  p" w9 z5 O' o- E  n6 N: d/ b/ k- V# b/ d; {
  至1995年的10月,王先生更推出了他京戏研究中的“重头戏”《关于京剧与传统文化答问》。进入新的世纪后,王先生兴致不减,又有《胡适与京剧偶记》、《京剧杂谈钞》、《关于京剧的即兴表演》暨《戏剧表演不能丧失激情和灵感》、《关于即兴表演的对话》等文章。《新民晚报》也刊发了一组以“清园谈话录”为总题的文字。3 B9 j2 S. Y: w: f
: W& g; ]; e' F. ]: k
  以后,出版界有朋友提出,要给先生出一本谈戏的集子,先生以为这类文字,相关报刊屡有披载而婉拒;朋辈则提出,正因其散见,而不方便读者,才有结集印行的需要。于是,先生有了《清园谈戏录》,及《清园谈戏笔札》(线装本)这本以戏为话题的集子。内中除了刊于90年代谈京戏的文章外,还一并收进了先生50年代谈汉剧、川剧、秦腔的旧作。/ J+ f) T% F- Q( Y1 b$ T
( H/ ?& `* r; q4 x6 z) K6 g
  最喜杨小楼与梅兰芳
6 _7 l+ S* S. J  y9 q6 A
- `/ c/ [1 Z$ z1 T+ E3 ^, R  王先生是以研究文学理论和思想史而享誉学界、文坛的,上世纪的***十年代,先生似乎忽然关注起京戏来,有些读者不免诧异,先生何以还精于此道?有点没来由。其实是有来由的。还在北伐时,先生就受到过京剧的启蒙。那是父亲把全家送到上海,他五六岁的时候,引他入门的是外婆。外婆非常喜欢京戏,常常带他去“大世界”。据先生讲,外婆很喜欢看孟小冬,或许他也就跟着看过孟小冬了。当然他什么也不懂,只知道热闹,到最后便是入睡了。母亲也常给他讲戏中那些忠孝节烈的人物故事和思想。这些无形的熏陶,都使得他慢慢适应并且喜欢上了京戏。- Z; M$ O. v% \6 a
6 o# y1 u% _- j* \; b" V
  先生讲,他们那一代人,不少都是喜欢京戏的。比如吴祖光也是,他做学生时,为你捧谁、我捧谁,争执不下,第二天一大早两帮人就“皇城根儿见”,打架,直打到鼻青脸肿回家。先生说:“我还没迷到这种程度。”
0 K* J, X8 \& w- q  M
$ C& V% N# b' Q4 n$ K% Q  在京剧行当中,王先生喜爱老生,在老生中,又尤喜爱余派。他还认为余的演唱,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表现了最丰富最复杂的情绪,摄人心魄,使人陶醉。7 L  z- ?* Z3 z% Y  j/ q

7 {2 b* Y# {+ o; I4 }$ V$ s9 V4 b  我曾经转述刘曾复老先生的观点,以为老生行的主流派,是从程长庚到谭鑫培再到余叔岩,再下来则是杨宝森。对此,王先生十分认可,说那自然是。因余而杨,故先生又十分欣赏杨宝森。先生多次讲到他看《伍子胥》的故事,都极有兴致。那是1952年,他在华东局文艺处,谭震林等领导要看京戏,正好赶上杨宝森在百乐门演出全部《伍子胥》,百乐门是个很小的剧场,他特地安排包了两排座位,让大家都去看了杨宝森的这出《伍子胥》。结果有人有意见。他们喜欢马连良的《借东风》那些戏,不懂杨。当时,杨的戏上座不好,他就是要支持杨一下,诚心去捧场的。杨的身后名格外彰显,足见先生的眼力。
$ `# P0 `) j0 I. Y) x" q' \! D9 s( U3 r8 A! ?/ ?; v
  另外,武生中王先生喜欢杨小楼,旦行自然是梅兰芳了。总归是中正平和之大音。先生讲杨到了晚年,身体不怎么好了,出场时还有两个人搀着出来,眼睛闭着,偶一睁眼,便十分有神。就像有人说的那是如断碑残简的东西;精神趣味,只在破败漫漶之中。
4 w# P6 Y; C/ }, _* m1 N, [/ S3 b! K9 N% w# [! Z
  先生讲到,同时拜杨的傅德威,后来也学尚和玉。他说父亲很喜欢尚和玉。抗战胜利后,他随父亲去看尚的戏,很不景气,五六成座。先生以为尚的《长坂坡》、《铁笼山》,都很好,唱得一丝不苟,绝不偷工减料。亮相的那个架势,敦实、稳重,就好像是钉在那儿了!散戏后,他们去后台看尚,尚卸了头盔,顶着块热毛巾,头上冒着气;傅德威在一旁,尚正给他说《铁笼山》的姜维念白:“老大王,再三逼迫,恕姜维无礼了……”说着,先生模仿起来,也念了一遍,真是那么个意思。先生偶尔也喜欢哼唱几句的,约来三五同好,在一起自娱自乐。6 t5 p, v2 }" A2 N
7 Z7 \/ E$ {3 i: H# R4 `. w8 h5 t
  先生反感粗鄙之声,小巧琐碎,亦不屑,于过火表演,则尤其深恶痛绝。故先生喜欢梅兰芳,也自有道理,据许姬传说,梅演出每只用八分力。这就是了。
: i3 `5 A2 {7 G$ Y
" p* d; z3 j2 z- R  先生倾心的艺术,是那种含蓄、蕴藉,有回味耐咀嚼的欣赏对象,而不是一看便知、一览即晓的东西。像昆丑的华传浩,他的戏演出来不是那种下三滥的逗笑,先生以为很是难得,十分推崇。王先生同俞振飞的关系很好,俞常常带一家人到他那里做客。王先生同他聊,很是随意。一次,他对俞说:“俞老,在你的戏里,我看你喜欢演《太白醉写》,可我觉得还是你的《八阳》最好。”王先生这话说得婉转,他心里要讲的则是:“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个《太白醉写》,就像郭沫若写的《屈原》那个‘雷电颂’一样,把李白演成那种所谓浪漫派式的狂放,可是照我看来似乎太浮夸,并不令人感到可爱和仰慕。”. a' l9 c/ t4 ?8 e

7 n# U. R5 f# w7 f  越做“戏改”工作,越觉得不能改
. `" O' v( h2 Y$ a2 P  I4 \6 l6 ?# a6 \2 J2 }/ Z
  在京戏“情结”中,“戏改”也是王先生难以释怀的一个话题。先生讲,上世纪的50年代,那个时候不是“一边倒”吗?苏联老大哥派专家来,各个行业都有,文化方面来了个列斯里,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个体系的,就指手画脚,批评中国戏曲,说什么胡子飘在半空中啊,袖子又怎么这么长啊,等等,总之是你那个写意、虚拟、程式的表演不对,要用他们的那一套来改造中国文化的传统。0 g; R' v; Q4 |& {3 Y3 G
) Q# K0 `9 U6 ^6 b& t
  当时这股风利害得很,什么都是“斯坦尼”,神圣不可侵犯。头一个反对的是崔嵬, 还有一位“中国传统戏剧的捍卫者”,是老舍。要说懂,那是真懂。王先生说,比起他来,我们都差远了。在戏改的问题上,他更是坚决反对。吴祖光还有些改良意识,他不,就是“一桌二椅”,鼓吹如何如何的好。那时,他刚从国外回来,不知深浅厉害,发表了不少文章,意见都提在点子上。后来一看不对了,推陈出新,变成了政治问题。
2 k- A. h$ t; @) ]- B; G3 p" G& s) u6 Z% c+ x9 ~  ?
  先生还谈到了伊兵。解放初伊兵在华东文化部负责戏改工作,开始他坚信传统戏曲必须加以改革,可是经过一段实践后,他从工作经验中悟出不同的道理,曾向王先生说:“我发现,我越做戏改工作,越觉得不能改!”由此,先生归结道,可见改革并不像所传那样,总是得人心的。+ j: \. N) n8 }  t; V1 p* l
$ E+ O1 [% i. ^7 c) o, Y
  王先生曾多次强调,他是以鉴赏的眼光来看待京戏的,即首先是把它当作一种艺术品,以满足他的艺术享受。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于京戏中所包含的思想意蕴、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等内容方面的关注评判,而是把它纳入到思想文化研究的范畴,从而发掘出其中的微言大义,道人之所未能道,言人之所不及言。
& _: D1 x! b$ U+ a' f  j8 i" c* G" Y2 }+ E* {
  像先生十分欣赏的《伍子胥》这出戏,他从中体味到的,是伍子胥虽反对平王,可并不被视为大逆不道,表明儒家并不主张君主独裁;而京戏里相当多的剧目都离不开忠孝节义这一主题。再如,像《老黄请医》这出通常被人们视作“玩笑戏”的戏,先生亦别具慧眼,“看”出的是现实学界中的“刘高手”,一到他们那里就全变了。而见出世风、时弊。
: t3 w" _& f) I; H8 x+ {7 z6 x* B3 }
  这些方面,都显示出先生的深刻处。! w- L5 s6 e+ N. O+ A/ X
/ b+ i/ O* ^! ]1 j' N6 w/ U
  若干年来,有一种舆论,以为京戏只具形式玩意,缺乏思想内容。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意见。实在说,不是人家“缺乏”,倒是你自家缺乏,缺乏一把发掘其思想意蕴、及社会意义的“解剖刀”。
: w' c6 b* f" |# b7 @3 D
3 B1 e9 |  @5 A7 `' n# b& C2 l+ O  “不看京戏,不看地方戏,是错误的”6 [) H4 e3 k+ j7 m/ Z
# Z: s5 a1 L; J5 X  s1 X6 L2 j
  说到这里,想起有学者曾断言,在思想文化的舞台上,王先生“他比有些人更有资格自称思想家和启蒙者。”我想在京剧艺术的舞台上,亦应作如是观,即先生比有些人更有资格谈论京剧的要义。
7 d1 G: k+ z- ~* w; S8 I" N0 y. w- o, m5 `' o7 T& l
  先生倒也说过,他“始终没有成为真正懂得京戏的行家。这不是客气,因为要想成为行家,就得完全钻进去,成天的泡在里头,那真是俗话说的‘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我做不到。尽管看过的好角,像杨小楼等等的也不少。”1 S6 M$ \4 Z: w& w

. {  F  ]* p' i1 T" ^3 D7 I  对此,王先生还指出另一个因素,是与政治思想的环境有关系。他说:“先是在五四以后,受一些新的思潮观念影响,以为旧戏落后,而我正追求进步,觉得不好太接近,就不再看戏了。后来是50年代初期,一方面举行了几次戏曲会演,包括全国的和地方的,还是不错的。夏衍就说过,过去我们受五四的影响,不看京戏,不看地方戏,是错误的。但同时,旧戏要改革的舆论,也愈来愈强,以致党组提出不看旧戏,而我是党组成员。从个人角度说,对于看旧戏,甚至还带着一种忏悔意识,自然看戏就少了。”4 M/ d$ H: [, t1 [7 z, H2 a
1 ^4 a8 ?, U3 i+ m$ W: `* T* V6 X
  然而,如同上述的先生在京剧的思想内容方面,有其独有的见解一样,这也并不能妨碍先生在对京戏艺术样式的描述及论证方面,构成他特有的理论建树,确立更为合乎逻辑的理论范畴。比如关于虚拟性、程式化、写意型三个概念的提出,即是。
; e! l6 j3 E4 o# H8 Y1 k8 q$ \. j. m1 y8 }. c2 m7 z. h
  据我个人体会,这里的“写意型”,是管总的,前提性的,属于基本精神的层面,而统摄一切;“虚拟性”则为方法层面,它使抽象精神和具体形态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所谓具体形态,便是“程式化”的语言层面了,是对写意及其方法对像的落实。比如《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的“嗅花”动作,首先须有写意之精神的前提,人们才会认同舞台上的“无”中生“有”;其次是须以虚拟方法来诱发观者的想象,从而使“有”得以产生;最后则须运用“卧鱼”这一程式语言将其体现,接受者方能具体感受。概而言之,是写意精神(型),虚拟方法(性),程式语言(化),三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构成一个完整、周严的京剧表演体系的描述、界定。
4 Q0 P- G8 A4 v1 Y% w: g; A: X2 V
8 w  p+ }# ^. Y- R" b0 d, S  王先生对京戏的研究,是把它纳入到他的“反思”这个大背景下来进行、并展开的。在王先生的谈京剧文章中,如前说《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无疑是“重头戏”。王先生在《学术集林》卷五的编后记里说到“为了撰写这篇文字,笔者查阅资料和进行构思用了半年多时间。文章谈的虽是京剧,但不仅限于京剧问题,其中涉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京剧所含的传统道德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的固有特征等等多方面的问题。笔者半年来所考虑的问题大多写在这篇文章中了。”而王先生是将《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收入他的《九十年代反思录》中的。这就表明,王先生此时对京剧的研究,不纯粹是从爱好角度出发,更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意之作,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反思背景下的一方天地,成为他的90年代整体文化反思的一个构成,一个方面,一个个案,一个题中应有之义,其意义实不可低估。尤其是于京剧自身——这是一个我们不曾感受到的高视点下的京剧,一个开阔视野中的京剧!7 K8 y: ^& r" Q* M* W
$ g4 g+ z1 ~, ~5 g5 U/ G3 b( ?
  很奇怪,我读先生的谈戏文字,不知怎么感受到的,是其内中隐含的沉郁、顿挫。这使我想到,先生于旧诗十分喜欢,又特别是杜甫的,且背得许多老杜的诗;而王先生喜欢京戏,又“尤喜爱余派”,继而是最爱看杨宝森的《伍子胥》。杜诗“沉郁顿挫”,世所公认。京剧老生的余杨一脉,亦世所公认,这个“一脉”,在我看来,要点便在他们也都是既沉郁又顿挫的。是故,老杜、余杨亦一脉。王先生喜欢老杜,老杜沉郁顿挫;王先生喜欢余杨,余杨沉郁顿挫——其实王先生也沉郁且顿挫的。他们的心是相通的。而这种沉郁顿挫的背后,是王先生的忧患(先生曾谓,反思是出于一种忧患意识),是王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京剧在内的的忧患!
# V5 z/ l1 r$ k$ z! w
1 `9 g* y" q4 j; N; [7 R7 E(摘自 《新闻午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30 19: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元化的伍子胥情结
( S6 A( o: ?9 j) k; C) ~; Z0 L
, F6 }1 q* e& i, q翁思再
5 E! A& Q; @, c  i' m  V+ D2 N6 x/ G! W1 [  ?* C' ~+ n' ~
  病重期间的王元化先生,抓紧生命的尾声,和我一起完成了对《京剧丛谈百年录》的修订,正要交付出版社之际,又把我叫去,指示补入他去年写的伍子胥系列文章。8 a- l! r3 H5 ~
) a# d6 @' H7 T9 Y0 i
  王元化对京剧,爱自幼年,正式研究却在晚年。1980年代中期,老束(按:《新民晚报》总编辑束纫秋,我的老领导)把我带到他家,对地下党时期的战友说:“元化,我让思再来陪你。”那时,元化先生刚从市委宣传部长的任上退下来不久。听说我会京剧,便问道:“你学的是哪一路?”我说:“余派。”当晚,张可师母留饭,宾主尽欢而散。回家路上老束说,如果能够引发元化对京剧的理论兴趣,那就是京剧的福音。从此,我常在下午三四点钟,元化先生午睡之后,到吴兴路府上去陪伴他。在一道散步的时段,他往往要点戏。我唱得最多的是伍子胥系列,如《战樊城》、《文昭关》、《鱼肠剑》等,有时他也开口哼唱以呼应。我还陆续找来一些京剧录音带和书籍,慰他寂寥。后来他提议:“我俩来做一个对话如何?”这就是后来以多种版本问世的《关于京剧和传统文化答问》,也即上述《京剧丛谈百年录》的绪论。* |6 U4 I  g  ]% ]% f
& H, J! p( [% Q
  初版《京剧丛谈百年录》有遗珠之憾,近年元化师一再嘱我整理增订。此番病榻指示增补伍子胥文,使我忆及他爱听爱唱伍子胥的往事,是兴之所至,还是另有深意?于是认真研读他嘱编的原文。+ `1 s* u& p9 h$ k" G8 Z% a
' Y. t- r& m8 w( ]
  伍子胥本是楚国阀阅世家。父亲被害,满门抄斩,子胥一人得逃,奔吴国借兵报却冤仇,赢得后人称颂。封建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核心在于忠孝二字。伍子胥报父仇,说孝可也,而他诛杀君主,忠在何处?这不是大逆不道吗?可是不然。王元化发现,孔孟之道里的忠是双向的。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则进一步说: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寇雠。孟子甚至认为,杀掉昏君的行为不是弑君,而是“诛独夫”。据此王元化认为,有人以孔孟之道为愚忠愚孝,并为“孔老二” 戴上“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的帽子,乃是冤哉枉也;相反,早期的儒家倒是民为贵的民本主义者。古人尊奉伍子胥为合于儒家理想的伟大人物这件事,说明了这一点。/ x: X6 G% `% E% d- i" n. y: m

& S( F, \2 z/ ?% ^; Y$ b5 M; y  王元化指出,君主本位主义和君主专制主义的的倡导人不是儒家而是法家。“独视者为明,独听者为聪,能独断者可为天下主”,这是韩非《外储说右上》所引他所崇拜的申不害的话。先秦法家里,申子和韩非子重“术”而商鞅重“法”,故而太史公将申韩合传,以区别于商鞅,是有眼光的。韩非在《忠孝篇》里批评孔子“未知孝悌忠顺之道”,意谓任何君王的权力,哪怕是昏主暴君,也绝对不容动摇和更易,而孔子赞美尧舜,称颂汤武,不合韩非子所谓的“臣事君”之道。尧舜禅让,是君臣地位颠倒;汤武鼎革,更为大逆不道。这使我悟出,若要在先秦诸子里找“封建专制主义代表”,则应把眼光投向法家韩非子。6 M' K# S+ J* q

4 p! }  V+ [, @2 J  王元化以晚年反思著称于学界。他说:“要不怕把思想,哪怕是自己最心爱的观念,放在理性的法庭上加以审判,重新估量它的价值,判定它是否应该继续存在下去,这才叫反思。”他还说:“儒家并不主张君主独裁,伍子胥反对平王并不被认为大逆不道即是一例。”“五四时代重法批儒不仅偏激,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番重要言论,是先生在听唱《文昭关》之余,借着评论伍子胥而生发出来的。不亦见微知著乎?先生还说:“伍子胥那个时代的人,都有一种重然诺轻生死的侠义气概,正如莎士比亚剧中常常提及的罗马人有一种壮烈精神一样。”不亦自身写照乎?3 N* z7 f; L( `9 H- y. c) P

$ x0 S0 ^! @$ m: N5 c  先生曾言:京剧为什么如此典型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真谛,值得好好探究,并希望我能够把他的思考继续下去。/ U: p/ i& G+ k0 W2 b8 U

) t% H% X; T; v  Z  a. W8 A  我在王元化大师门下走动二十余年,可以说是从散步唱伍子胥起始,病榻编伍子胥作结。天地悠悠,两千年前的伍子胥见证了恩师的栽培、期望和深情。如今,元化启程去见伍员了,子曰何言?; y5 i  i4 L# l) ?

5 Z1 c* I. l7 r  谨撰此文,以致对先生的深深悼念。* d% ], L9 C8 Q3 Q) S1 o# Q

# a& {1 K  o% p" l(摘自 《新民周刊》)
发表于 2008-8-30 23: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为什么如此典型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真谛,值得好好探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3 21:35 , Processed in 0.0287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