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6|回复: 0

军医版新书介绍——心系病症医家临证精华—《失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4 15: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军医版新书介绍——心系病症医家临证精华—《失眠》- P& g# C1 a0 B1 M# {7 U# U
主编  沈会 李柳骥
# a# r: \4 |5 L7 c定价 64.5
! Z; n) N+ F2 h  h" D$ R* z' @8 u; \+ p- H

, l; m8 n2 y* r; D; _4 p% Q7 R) V) p; k3 j
内容提要
" A7 F4 I4 g  |% O
6 g+ b8 x; x% s% O2 z本书汇集了自先秦时期以来的历代中医文献中记载失眠病证的精华。内容包括病因、发病机制、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中医学对失眠病证的认识、辨证论治和与失眠病证有关的心脏的生理功能、治疗原则、现代中医治疗举例、病证专方专药、著名老中医经验举例、名医验方案析(方名、适应证、病案举例、方解、案析)、失眠病证的单味药治疗、复方治疗、古方(药物组成、方义、加减、疗效观察)、中成药及中药新剂型治疗;针灸、推拿疗法、护理及其他治疗失眠病证的方法。本书对历代失眠病证的精华进行了系统新编,具备了实用与文献资料收集的双重作用,适合专科医师和中医文献研究者阅读参考。
2 D. t" {) y1 y: D$ o; o. W5 D9 C. F: b! a& H
前言- m+ O! u+ z% i( H# j
2 m8 n  r6 S; R0 U, B1 v* |, T
心系病证为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长期以来中医在诊治心系病证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理论、经验和方法,千百年来绝大多数保留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之中,全面挖掘、系统整理并深入研究这些文献,总结古今医家诊治该类病证的学术理论和临证经验,可为当今防治该类病证提供新的思路与有效方法,以提高当今的诊治水平和临床疗效。
" C0 B; c  w3 l$ R1 H/ d近年来虽有多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与心系病证相关的多部著作,但对于古今医家的诊治经验和大量的古今中医文献少有涉及。为此,我们编纂了《心系病证医家临证精华》,旨在系统地整理与研究历代心系病证文献和古今医家诊治心系病证的理论与经验,采用学术源流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论述心系各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法方药、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等的学术发展沿革,全面总结古今医家诊治心系病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重点剖析各医家的学术特点和辨证治疗特色,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新的辨治思路与方法,以及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以提高当今的诊疗水平。+ [/ `- q, H( J/ k% u7 ?$ o0 _: H+ {7 _
在病名的选择上,我们从文献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中医传统病名和现代医学病名,旨在深入挖掘古今中医文献中所蕴涵的学术精华和临证治疗经验,而不求形式上的一致。当文献中的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基本对应时,以西医病名名篇,如中医“胸痹心痛”与西医“冠心病心绞痛”,二者基本对应,则以“冠心病心绞痛”名篇,当文献中的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不能对应时,则各自以中医病名或西医病名名篇,如中医“心悸”与西医“心律失常”二者不能等同,故各以“心悸”和“心律失常”名篇,因此丛书各分册既有中医病名者,又有西医病名者,不强求统一,以免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但所列各病均属于中医心系病证的范畴之内。丛书包括下列六个分册:《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悸》、《失眠》。
8 H" [/ k" V5 z丛书的研究内容基本包括三大部分:一为病证的学术源流,重在阐述各个病证的学术发展状况,分别论述各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法方药、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并对与所研究病证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二部分为文献研究,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两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各病证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与分析,重点研究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与各病证相关的重要的医学文献,内容涉及心系各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预防调护等;同时系统整理总结现代医家心系病证辨证治疗的新经验和新方法;以现代医学病名命名的各分册,文献研究则以现代文献为主,对与其相关的中医古代文献作提要性研究与分析,为现代诊疗启迪思路,拓宽视野。第三部分为医案研究,主要列载历代著名医家的验案,并结合相关病证学术发展与文献研究的成果,予以简要评析,旨在提示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和诊疗特点。由于各个分册的古今文献内容各有侧重,其体例亦未强求统一。% n6 ^( ?/ s5 U! t% Z
本丛书是由我和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课题组同事共同完成的,本课题得到了北京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及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为本书作序,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尽管我们在整理研究古今中医病证文献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囿于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恐难避免,敬祈各位专家、读者教正。) p. g0 M& q& t4 s
北京中医药大学严季澜
0 j- x# R! z- K+ ?2 t( D5 e) k2 m2007年10月18日. j# A/ s0 M7 q* V+ J8 N, S9 ]/ j
3 [8 l% M8 n# m# z1 D) C
目录
- ?; ~! q- K6 G$ T8 |) K- b' t上篇失眠病证学术源流
( p# t# L# Z& b4 N- y$ p第1章失眠病名源流概述
; \! d) @( F# z- e+ H9 \0 _' c2 z第一节失眠病证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4 A: o/ Q% F7 X+ |3 ?6 r一、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医学文献) B  E1 V0 Z! o+ M% E
二、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文献
' `% U5 _6 l& J三、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文献
& d# ~% }7 Q) v2 L! s5 k% f0 x' r四、明清时期的医学文献$ }+ Q' K+ i, [- M
第二节失眠病证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 [2 u5 ~" `# J% R  c
一、目不瞑
  U$ r, \! y( K2 @二、不得眠和失眠
4 J& A1 x1 v5 P1 _( S1 |三、不得睡/ w* ~1 P9 k+ d' R+ L; Z7 C" {# |- z
四、不得卧
9 \& y3 C# y% U# R+ G五、不寐& D7 Y+ Y4 Z2 |: e8 M* w' `
第2章失眠病证的病因病机源流概述
/ a/ x1 k% e4 G) S2 }4 T第一节《黄帝内经》阳不入阴理论的确立
0 S, w/ f5 k# b8 }) |8 K/ Y- x第二节汉唐时期神志主导睡眠理论的发挥0 J) J" G9 r. F7 _5 g! U
第三节宋元时期脏腑重心的变化
1 J. Z) }, ~/ ]0 m: u+ @  X% r一、对肝脾肾的重视
* o& t, y+ Y: P0 @二、受杂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影响) Z' h. Y* [8 ~  l: L- [: a
三、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6 E1 m. v) Y/ @, d. x第四节明清以来病因病机认识的多元化( \4 J' Y/ {" ~- S
一、对传统病因病机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 I2 M6 \, b/ q. a/ \, u, |二、睡眠为脑所主病因病机理论的出现
) b, I$ X+ L! I2 G, ~( Q9 B% ~三、现代认识的综合融化
* x' W2 Y3 S/ u: h第3章失眠病证的辨证论治源流概述7 S; ^8 @' k4 y9 G8 z5 M, ^) S4 ~5 F
第一节辨证分型体系的发展: n! C6 Q* O8 D
一、《诸病源候论》标志着分型体系的初步确立% h5 i. e- p: }& y& S1 T& M
二、《儒门事亲》成为失眠独立病证体系的肇始4 \3 y0 j7 ^5 L7 z* M
三、明代以后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A. K4 N) r8 y" a7 o9 w4 ^- Y, J
第二节辨证规律的认识
$ ^4 F3 e# Y7 r/ q+ T. P一、病证特点的认识: Z9 Q0 {6 t2 y+ `& r- G
二、辨证方法的认识3 D' t( a- Q) ]
第4章失眠病证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 }' U) f) l1 g6 u- z/ E7 Q第一节治法的发展
  g  r7 S- V9 t2 x" x5 d& k* J: V第二节治方与用药的发展
9 z1 o! p& X3 m' N一、晋唐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7 N' k; D1 ?1 J  O4 |. D7 ?4 Y
二、宋元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k$ K2 U+ N+ i1 C* }
三、明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 D% N. q& [1 w+ p& F4 G# r! ]四、清代处方用药的发展0 t; [/ A% d& Z- z$ M
第5章失眠病证的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源流概述7 C0 z* I) g3 i0 ?, ^; ~& f
第一节针灸疗法% }* F8 G% g8 ], [* x" e
第二节心理、精神疗法
! f( M. h5 v0 _5 ?  r# S" g第三节饮食疗法
  n7 Q5 \" \6 b$ K; S$ `( Z" ~* W+ E第四节外治疗法
" E; O8 A' `3 F$ W+ {" X7 N( `8 }第五节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
# [, ~2 k3 S5 g4 d& v: L  f第6章失眠病证若干问题的思考
" n8 X) ~4 O/ X/ U3 ]3 c/ ^9 a第一节“胃不和则卧不安”辨义
" J( _. N% R% O1 @4 l! m0 C一、胃不和之“不得卧”辨义- A0 Z$ S0 b% \. g$ l! e6 j
二、“胃不和则卧不安”病机辨析
2 E* J) ^0 K# E1 \8 l% a第二节关于胆型失眠9 {# y3 p1 w9 d1 s4 q
一、失眠证型的变化与胆型失眠的记载
! v" `( d: {( F二、关于胆型失眠病机的认识
6 m; E. X2 j- a! C5 F5 ~第三节血瘀型失眠源起与发展, g7 U0 K& @; x+ Z
第四节关于营卫阴阳、心神、魂魄、脑髓理论的思考0 [2 O7 a$ L& b9 z3 _
一、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8 C; a! J! w& h0 q$ L二、关于几种理论的思考7 m9 K: E7 v/ w: `# W# d- ]
第五节宗营卫睡眠理论,失眠当重阳明、少阴4 H: e$ @- `2 ?& [. `
中篇失眠病证文献研究- t" i0 A0 V: ~% ]
第7章先秦至三国时期对失眠病证的认识. u8 W0 P' q; L' |% O) t: t, i
第一节失眠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 ?2 t; y. z" G( M0 V4 ?! R
一、对梦和睡眠的认识
' F# I  J0 ~( h4 E( s二、早期对睡眠障碍疾病的记载
: @  `& j, @0 {' W& Y三、睡眠理论的基本构建$ v  u4 |9 u: g& M# h/ F$ h% S
四、阳不入阴与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理论
) b6 D( m- e! c% b1 w五、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 n' N. E% E6 A' R4 }
六、致不眠药物的发现
8 e2 [- @/ `2 A5 [/ p4 R七、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 V. U4 A8 p# U( x第二节先秦至三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9 A  W) E/ O0 w/ ?
一、梦由神示,卜知吉凶
" i* m& |  Z8 {+ d——甲骨文关于睡眠及其相关疾病的记载. \( f: N) p7 g$ Q
二、忧思难成眠5 z8 C8 P$ W( g& d! I8 |8 V* Q/ ~
——早期非医学文献关于失眠病证的记载; ~- k: M+ j* W4 A4 ^7 S  ^( o
三、马王堆汉墓医书5 ~" k/ l, O0 S& ?, G
四、《黄帝内经》# K$ F$ Z8 ?) z" A! ^; P, i( k/ Q
五、《难经》) Y3 f; n) G. E* P& y
六、《伤寒论》
$ [* G. o0 j6 t( Z七、《金匮要略》! E$ g3 A2 M( V3 W0 M: g
第8章晋唐五代时期对失眠病证的认识
. c- v, {  I/ }7 {) O# t0 s第一节失眠病证辨证论治体系的日益丰富
1 g! {- R- o, w" r' u  x一、脏腑辨证理论对于失眠证认识的影响
# F/ q, \% m% Z' K二、药物与治方的丰富( M6 `* V. V4 M6 B
三、睡眠养生法的进一步完善. ]0 B- K3 T$ A! s
第二节晋唐五代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p* z; v  Z" v( q7 S, S6 O
一、《脉经》
1 P; ~+ \6 x1 C+ p( ]" J二、《针灸甲乙经》+ D( }" |$ p6 ~  h( D8 l" f, t
三、《小品方》6 K) U  r* ?- I7 A7 s% G0 J6 G! o
四、《集验方》
! h; l. y  i( M" Q" }0 K2 U五、《华氏中藏经》7 E' U0 v+ J6 P0 {4 G
六、《诸病源候论》+ T4 O9 g6 S, D* o, @9 \
七、《千金方》
% x0 Z2 ~* r. h9 S, G% G4 m  c八、《外台秘要》5 D6 Y! Y" s& c- b/ Z* g2 W5 L4 Q  Y
第9章宋辽金元时期对失眠病证的认识, r9 c1 v" l8 G6 a( w
第一节失眠病证理论的发展与治方的极大丰富2 v: F/ }: S  i# \
一、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 j. i: A( F5 l% ~二、治疗方法及方药的空前丰富与发展  B* `  s  ]; T' @
三、道家与睡功- B2 x: A( x$ z- M
第二节宋辽金元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x) N+ b2 m* v$ [9 E3 E0 g
一、《太平圣惠方》
0 e% H/ q$ G. O# b9 V* O4 }8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_6 h- j! D- l3 A5 C: U. J
三、《圣济总录》
: _3 S. X. Z& Y1 x/ X  o5 G: Q- K0 m四、《普济本事方》" g/ Q0 U% M- r. Y* Z
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7 `* x' y2 l1 n+ X
六、《针灸资生经》6 a' j+ X) H, m
七、刘完素及其著作
% B, w' A; L" |八、张子和与《儒门事亲》
0 D1 A6 N$ e8 P九、李东垣及其著作2 Z2 X* T! e  u! J, \
十、朱丹溪及其著作4 X8 {1 Y- G7 S2 H
第10章明代对失眠病证的认识
3 b0 {( k; t; T  \; o0 i4 Q第一节失眠病证认识的多元化7 k, j1 _; p3 W' h7 Y( J5 t+ N
一、不寐病名应用渐趋广泛3 F) U* g) \: R$ ]
二、病因病机认识的多样化) {6 I$ w8 K9 ]/ L7 _8 R
三、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h8 ?- o& U% |  c9 ]4 _
四、治疗方法与思路的多元化
5 Z# F, w8 t  `% H/ |五、治疗用药知识的极大丰富$ p9 o# Y! F# m7 [# j6 d* S
六、气功与养生著作对失眠证防治的贡献
3 X, c8 ^' Z8 J3 _) ?! r第二节明代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 R, E( ^! h( l. M# `8 n一、戴思恭及其著作- `6 P! Z3 ~' {
二、《普济方》: K5 ?* X& h# n% e
三、龚廷贤与《寿世保元》# v+ J( j$ _/ t! M. l
四、吴球与《活人心统》
+ s! ]& P/ `' }+ R  Q五、江瓘与《名医类案》
/ l+ _1 w# t3 N' h3 \) L/ t0 z" j" e六、徐春甫与《古今医统大全》
( y( C0 t2 P2 B& J" q七、解桢与《医学便览》9 j" ~. m, C8 P
八、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z' l; ~1 m  o
九、缪希雍及其著作- n4 ?3 D2 }4 _0 j( N
十、孙志宏与《简明医彀》- z, K8 L7 e( C& h% c: h* ]
十一、汪绮石与《理虚元鉴》5 ?+ \0 M  M. N; b5 h
十二、张介宾及其著作9 v' v' c$ n- z. p! Q
十三、李中梓及其著作
6 O$ K) t* ~( P/ n$ Z# m5 ?* A* K十四、秦昌遇与《症因脉治》+ S) M& e2 d2 i* i; \
第11章清代及民国时期对失眠病证的认识
3 ^( \- V) r; f7 U: i第一节失眠病证认识日趋完善2 n9 p6 I6 k' q1 C, D, r
一、对病名的应用与考辨3 ^  C2 J8 K  o+ h) m* p! Y
二、关于病机理论的深刻发挥9 h. V1 }8 ^6 U: a6 g$ L
三、新的生理病理学说的出现2 m) V; k* q: w/ j  t5 p
四、关于辨证方法的认识
9 ^7 q8 `3 ^$ [; v! B- b五、对原发性与继发性失眠的区分5 V0 X( G6 M$ P' Z- W
六、防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 T' s; _! ?( s8 C  w, |# G第二节清代及民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 |2 c. {' b( q5 j/ Y一、陈士铎及其著作9 `  E  H3 ~3 w2 y! K
二、沈时誉与《医衡》
9 [7 b# w  o" e三、王宏翰与《医学原始》1 c" e% n# {$ k* u$ j
四、张璐与《张氏医通》6 S6 d# c# |- q/ Q
五、冯兆张与《冯氏锦囊秘录》
- v* I: i! c3 P六、程国彭与《医学心悟》
9 i$ ~/ Y' n2 _6 X0 w5 N七、吴澄与《不居集》
( a1 x" t: Q' U- h八、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8 y- [5 H- @4 J; C+ }1 m( _
第12章现代对失眠病证的研究4 d# k# k4 N; K$ U, k+ N
第一节现代医学的认识5 k" B" h( u* t
一、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 Y- S7 l& o1 G, |6 t" l
二、临床表现
* V4 J5 q7 Q0 n/ M0 j6 s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M* D$ |/ u, e: f6 ]
四、检查技术和方法
2 z! X3 g* D+ w8 |8 n: H0 [五、治疗5 j; S! X0 S* Q  x3 j
第二节失眠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d+ A1 f" [/ y' Z& t1 t
一、失眠证的病因病机' s( O6 p& v& U9 K
二、失眠证的辨证论治
3 K1 X+ D( ]* L4 c; `4 h三、对病机与辨证的研究与探讨/ q, n' ~6 v" R% Y/ f) i+ P
四、著名中医专家治疗失眠病证的特点与经验0 R: @+ u. G. c
第三节失眠证的药物治疗: _( [: M. G6 g1 n& u9 D
一、治法0 f/ |' m) j4 u2 Y3 V" D
二、自拟方研究
/ d. u  e& q# f( {# }$ p# F  n三、古方
3 w, y1 T9 ]' f, R四、药物应用经验与单味药治疗
/ q0 C/ a8 a, t/ [  R  f五、常用中药非处方药治疗
: R2 H5 S7 }1 x( Y  e! }5 G. X六、中西医结合治疗. s0 V) ?6 O' \
第四节失眠证的针灸治疗
! g1 N9 H0 j" u2 V一、针灸辨证治疗# H9 r0 g% b9 l$ E+ |+ R4 X
二、腧穴治疗8 @' X$ R' t9 @! I, C
三、针灸治法7 Y" d( v# o' x6 D
四、头针、颈针、眼针与腕踝针治疗$ w+ Z: G% k3 u2 J
五、耳穴贴压与耳针治疗1 O& Q/ |" a% z& ?+ v
六、穴位磁疗与磁针8 p* i6 J! }# ]. k+ J1 t
七、水针治疗% ~+ K- I9 w7 E% U- a
八、埋线与埋针治疗( @: O7 W  V! N* }; d' ~) m; f+ y
九、电针、皮肤针与蜂针治疗
' M; a+ g' I7 R7 a十、灸法治疗0 l, T* O6 C) ]8 ]
十一、综合疗法7 N' j6 F, `3 u7 Z' A; N! ]
第五节失眠证的按摩与气功治疗
3 i, m" l9 A2 @' W/ `$ I+ |) g一、按摩治疗
" f: P: }( a3 g. u# }7 A' o二、气功治疗
6 b# _7 v' @. Y( G& e第六节失眠证的其他疗法( x4 H! I/ U7 C$ U3 A  E
一、外治疗法6 w4 e3 B2 V( S4 F! E0 x
二、饮食疗法
7 w& ?; M- K3 v$ W6 [% S三、运动疗法- ~) |0 ^( X* @& _, ], G
四、音乐疗法9 F$ k0 I5 K4 H7 q" S3 j5 m
五、沐浴疗法- m- a( G! k3 C: J! ]! Y
第七节失眠证的实验研究
8 w1 R- \2 |, T5 C, K  ?一、病证特点
6 Q/ V: v0 I) j5 V二、方药
2 \$ p& m' j  ?第八节失眠证的国外中医治疗研究
* C7 y, g% d9 q5 |/ o' l- e, R7 i一、方证相对治法
* r# ^& c, e8 `4 X二、治方
/ q8 @2 U7 ~  D; i+ f9 K6 y三、针灸治疗2 ]2 N- @7 B5 l% w
下篇失眠病证名家医案评析" V% F: {9 J7 S5 O3 m# ]( Z+ g
第13章清代以前医家医案选析
/ a8 }- z! \% X# \0 E* H第一节张从正医案7 {5 w/ {  [6 |: y2 m; [
第二节许叔微、汪石山医案
9 L% k6 ?2 M: e) B9 Q- O第三节吕复医案
1 P! Z6 t' ^2 N$ E+ c) O第四节陆岳医案
! E0 e  N7 X1 I第五节孙文垣医案
8 t, X1 I. a! h6 x+ R第六节王思中医案
) @0 S/ a( {7 y+ N  }$ z第七节张康忠医案
; q5 ?* s# `7 P: u# ]" U" k9 R第八节卢不远医案# z+ ~8 Y) k' ]5 S5 o$ ?
第九节钱国宾医案
) M( I  [3 O* }- ]第14章清代医家医案选析
1 e/ I1 w0 T! {/ H4 K. s第一节李士材医案; k, y. m9 m0 p7 z7 G
第二节张路玉医案, z" O1 o7 ~7 L; K7 @6 H1 s/ c% L! q1 J( |3 l
第三节郑重光医案* ]$ ~( X# [: G# h( g* s+ i
第四节叶天士医案' F, l, O% Y$ L1 k& t' Y+ r
第五节汪春圃医案  R; K6 N0 w% I9 M% M
第六节冯兆张医案& t) O# t( M: r" @2 `/ ~! Z) N
第七节吴天士医案
' x- E1 ~4 @1 ~# M& J3 Q& h第八节曹氏《同寿录》
( J, N1 d& w# H* h% Y/ t1 m1 b0 G* t% j第九节任贤斗医案
) p/ _3 j, f: n& t: j: r- B第十节沈璠医案
- p0 u3 M! y* e3 ~第十一节何世仁医案
/ N' A2 D: W0 F0 _) y. l第15章近现代医家医案选析
( P# S* P/ W% W第一节范文甫医案. b2 B* o; _) w
第二节江少萱医案
+ H( p9 U- X+ G第三节朱应征医案+ r3 b$ G0 F! [! Y8 X- P
第四节冉雪峰医案" n1 h! }% r3 p0 @. [5 O
第五节王仲奇医案
5 ]- ]& I) f. c8 {第六节施今墨医案
( y5 H; ]/ z" e8 x第七节孔伯华医案* a& J( x; ~4 b* ^1 s
第八节蒲辅周医案# M# i! J2 a8 ]) [8 l7 O
第九节李翼农医案
( l( x- u! x0 n, v- O1 D; b第十节章成之医案# f6 x! r- w" G1 t. W4 T. Q
第十一节邓铁涛医案7 c% f# A. m' ]$ h; r7 F# m+ y, j% t
第十二节刘渡舟医案
% B3 n# Q& k4 R. C& G参考文献
, [" p3 f* Y  x( \: o/ q( B. C
: A* z1 N3 b4 _2 w8 c[ 本帖最后由 zxz111 于 2008-10-24 15:5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6 21:29 , Processed in 0.0257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