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贵在有常。现在中国已将进入“老年社会”,但观很多老人似缺乏面对老年应有的心态,无所事事,对生活失去兴趣。即使有一点原本以为可以充填生活内容的“雅兴”,如书法、绘画、远足、写作、花草等,也浅尝辄止,不能继续,往往半途而废。于是,长吁短叹,百无聊赖,而且心中苦闷,慨叹很难有抒发的地方和对象。
& ^: D3 o; `+ S3 a4 E$ l& q
& o+ s/ s- N/ ^2 _( ~, w2 ?) l: }4 G6 g! p, P, p( ^' D9 @4 e6 Y
清人有“六养”、“四少”的养生大旨,不妨可以参据调节。
3 I* f! d3 a1 ?. m) o+ c
* _2 c% o( @2 O! q. t; j, O# ] x# n7 W0 r- i8 _
“六养”“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这是说要多接触大自然,颐养性情以及耳目之聪明、步履之矫健,同时静以读书养气,保持身心的健康。
# D' R: n# ?' Q9 m" B: f& n' m3 i: [6 E' @" r2 b u' y0 f
9 v2 S& F' `2 a) T8 m3 P, `9 w
“四少”“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是说饮食、睡眠要适度,精神状态要好,少积存烦恼、少说话,以免费神。这当然不是让人装痴作哑,也是适度的意思,所谓“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 {0 H" I) v! [5 V
( J' n) S) ]& _, l& x' E8 v
8 U* c4 [! K( Z Y
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2 A8 h/ ~: Y+ M9 `3 P6 o; F/ s* @6 i. l7 M2 h% w, o
5 ~. q: h, |: _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 {( s& Z5 G% k4 ~8 O
' h8 K A5 G2 V7 s8 F( A* S2 O. B }- p3 [$ [0 h, Z: w% ~
中医学的养生防老方法都是以预防疾病、保健益寿为目的。如起居调摄方面,《内经》强调“风雨寒暑”等“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饮食卫生方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专篇强调预防食物中毒;孙思邈在其著作中记载了用动物肝脏来预防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和海带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内经》还提倡用针灸来预防疾病、养生益寿。因此,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未老先养。
( e2 h2 } N3 E# S0 j0 J* B1 n- V! r. n3 F" K5 P1 X! O S
8 J6 ?# t+ m$ X9 X& Z3 V8 l! W8 Q日常调理,生活有节 / g; n* C% _+ U/ H4 m$ J* x
$ H2 n) E4 i% t3 c
# I# N) c; B7 V
讲究生活规律,注意对日常生活如饮食、起居、睡眠、劳动及精神等方面的调养,对延缓衰老有着重要作用。中医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精神养生法、睡眠养生法、饮食养生法、起居养生法、四时养生法等。
5 ~5 |8 x7 _; R! D7 h6 R" S" u+ J( Y7 X/ |! M) u' D+ d% i$ c
, z9 O* ~9 H$ O! C+ s/ s自我锻炼,持之以恒 % U, M3 P# I4 g9 y7 A4 y1 |' W3 I3 I" I
! Z; M% I `4 B$ Q7 `1 |9 t W G+ N- X' ]' B z1 @# ?' D
中医学自我锻炼的方法,包括气功、导引、按摩等,近代所谓气功,源于古代的导引、吐纳等锻炼方法,关键是调身、调心、调息。它们可使人体排除内外干扰,形神合一地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对整个生命过程实行自身调控,激发和调动人体内在潜力,祛病防老。
7 X- _; B$ Z+ Y+ @- P/ }5 h. z. p4 _( K
' |7 Z. _, K6 C- J& a0 x
药食相兼,针灸相配
0 d# o5 S" k6 o% H; u* M7 z i
& D- `0 R% A1 }$ k, N; o& u o- O: c2 N5 A8 ?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不时可见到许多药物和方剂具有“益气轻身”、“延年益寿”等作用的记载,这些都属于药养的范畴。食疗则是中医养生宝库中又一朵奇葩。食物与药物相辅相成,共同起到强身延年之功。此外,还有针刺保健、养生灸、脐疗法、药枕疗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简单实用的方法。 6 V( o6 J! R' M4 [% H. p. v
4 M: P# W' ?1 Z
9 p8 x: |$ H F8 a' W中老年养生用药十忌 - T0 B6 @6 b8 P0 f4 t
+ w/ Z. X ^" }3 h1 m. ^
+ v2 c; S+ V& ]& W: g1 e: v1 j2 h* v
1、忌滥用西药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所谓西药“三大素”)乃因人到中老年脾胃多虚,“三大素”类似于苦寒中药:黄芩、黄连、黄柏之类,伤脾败胃,且付作用较多,变症叠出。 . _/ f. G( j! d" }+ m9 o
- t! i7 ^5 m/ ^* H6 ~
% S7 @% C: T% \9 F- @: G% \! b/ V2、忌长期滥用西药止通片,因久用止痛片损伤胃肠道,引起胃出血,久服还会成瘾,危害极大。当寻求中医药治疗。 * k8 _& Y2 n* V7 c" c' a/ N
9 R( u$ R. Z9 X. r4 m l% _) r0 Y; l
v& a$ ]( S3 P# w" v9 l: E' I2 o! \3、忌求愈心急,擅自增加用药剂量,致使脾胃不能承受重负,反增变症。 ) U- A; _: d( N1 R5 T) ]
) U0 i3 ?( G* X! b; t
; s r# o. }7 @5 ]: L, T. x4、忌迷信名贵药,名牌药,因贵药不等于好药,不一定对症。药轻价廉,功在对症,参茸盲投,多见伤人,大黄对症,屡屡救人。
5 j% X7 N' X5 J; J
$ |- J$ O- g0 g8 Q- C( n( P/ z: b7 W. C: r% N ~( c" I
5、忌轻信民间偏方、秘方。偏方、秘方确有对症之病,但地有南北,人有寒热,差之毫厘,缪之千里。
; c' k# ^8 C7 o5 e! q( {1 L+ o- A+ _
) w# l1 ^7 T) V$ s+ b% a& R
6、忌滥用滋补药,补药亦要辨证使用,盲投峻补,非但无功,反招其害。
: q# J$ l" F1 p' I
) A5 }7 i; e' I% \ f2 D
, `$ I. J& g( A7、忌茶水送药,酒后服药,抽烟服药,因烟酒后服药有多种不良反应,使药效大减,茶水亦大减药物疗效。
8 k7 Y+ S& a- X* q+ K' ?
5 c0 I1 Y1 v6 x6 w, b- M9 T, f% Y2 F8 z
8、忌盲目服用抗衰老药(包括性抗衰老药),市售抗衰老药,均七分宣传,三分见效,且疗效不能巩固,其治本之法,必须求治中医。 " \" @. [* x* a* \
$ h, ?: G6 Q3 A$ |# `( g! V
7 y0 a, D: b+ @; V% Y9、忌饮料、矿泉水,因饮料、矿泉水中有苯类防腐剂,会导致肝脾质地纤维化。
* ]' V5 w. q- q. p8 b q$ b
% `2 X: U/ Y, w: w1 Q: U8 I- F! v7 \0 a! a
10、忌防暴饮暴食,饥饱无时,肥甘厚腻,饮酒过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