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0|回复: 0

文化战略是国家教育崛起的根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1 1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战略是国家教育崛起的根本
: k: Z  i6 D% q0 @                                                        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心 王继华
* E1 N4 e/ ^0 Y4 c: x                                                                                                     作者:王继华    文章来源:《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6期     
# `$ w* a6 p5 x. i/ i  m' | 6 ?2 W' x" E' H. K0 n
 文化的形成与积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人们所推崇的文化又占据着人们决策的空间和意识,又是客观存在的,文化作为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就“自然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使人类在自身的文化史上不断地在造魅和祛魅中前行,因此文化对于发展又显得必不可少。强盛的国家(行业)自然知道自己富强的文化起始,沉睡的国家(行业)却未必知道崛起的文化因素,而探索的国家(行业),却不可不清醒地拥有崛起的文化战略。
: |& P7 q, [: w  “中国和平崛起,文化应当先行”(新加坡·李光耀语),文化作为发展的驱动力,它不仅在于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把人们凝聚起来,还在于在动态的“化”的过程中领悟先进的时代内涵。文化战略的构建,不只是一种规划,更应是全局性、前瞻性、长远性意志的体现,这种应对多元文化的思维,是和文明的对活,包是激励国人奋进的一种精神状态。8 O4 w, W) b, b5 z, D7 b+ S' Z
  文化战略的确立,体现的是一种多极文化、多极因素的融合。一个国家(行业)的文化战略的构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精神融合,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理念提炼,所设立的目标应是“无为而为”的境界。文化战略的形成不是政治动员,不是说教式的口号,也不是眼前利益的驱使。文化战略对经济而言是“文化经济”,对医疗改革而言是“医务文化”,对教育而言是“文化战略”,这种引导发展与创新的凝聚力与内驱力,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动力的源泉。它作用于经济会产生强大的创新渴望;作用于医疗改革会展示精彩的救死扶伤的“故事”;作用于教育会在人才培养理念中催生使命感和责任感。还会因此经经济改革中摒弃一味追求利润而不顾和谐发展的弊端;作用在医疗改革中会回归一种“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的精神;作用在教育改革中会拨正育人的视角,洞悉人才成长的理念,从而使其远离急功近利;作用在国家或团体,会更新一个旧世界,从而体现人民意志,代表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
  一、德国文化特区强国的启示& B. ?5 D/ n: _  ~, ?, t. o
  德国的强大有一种令现代文明深思的地方,也可以充分理解为一种“决定了”的文化的活力。9 @% v- C" C+ N9 D
  18世纪末,普鲁士人面对着法国大革命的轰轰烈烈,德国民族以最虔城的基督教信仰文化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德国人独有的质疑与求实精神,在思想深处形成厂独有的、自由的精神内涵。其文化的信仰不只表现在个性思索的品质上,而且内心世界充实、自信。德国文化形成的音乐、哲学、文学不只影响着本民族,也冲击着世界各民族,对于能够看得见的绘画他们不屑一顾,而更愿意创作出流动的抽象化的作品,我们今天看到的绝大多数的古典音乐都是来自德意志世界。维也纳金色的大厅成为了世界的古典音乐最高殿堂(奥地利也属于德意志世界),德国人在哲学、音乐和文学艺术上均达到世界颠峰,而这其中的“为什么”文化的取向如何,自然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7 |: x: W7 J" j( h- p  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击败,割地赔款后怎样崛起?中国人认为是“利器决定天下”(清·李鸿章语),而德国人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却意识到国家要强大必须是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强大,而科学又必依附于精神,因为凡是精神的又都是文化的。而德语中的科学恰恰既包括自然科学更包括社会科学,而人们的创造激情又源于人们内心推崇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在国家四分五裂、流尽鲜血的情况下,德意志民族首选的崛起是文化的崛起,而文化的崛起首先要办的事就是兴办教育。此时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费希特从人文的角度发表《告德意志人民书》,这篇宣言几乎震撼了整个德意志世界:人的认识一旦越出“朦胧的本能”阶段,跨越“醒觉的认识”就要理性地去观察世界。一个理性的国家不会使用任何现成的质料,而必须从教育和文化启蒙开始,要教育完人,才能完善国家,这是教育和哲学相参的使命。文化的力量、哲学精神的活力、崛起的信心和对教育的格外看重让德意志民族深切感到,德国的统一,首先应是哲学观念的统一,这也是政治统一的基础。图强的前提必须有一个文化特区,兴办一所特别的学校,倡导一种特别文化的精神,引导一种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和有自由精神的教育才能开辟特别的未来。历史使命让当时德国教育部长洪堡的地位远远超出财政部长、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洪堡不负众望,以其深远惊人的胆识开创了世界上第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柏林大学,并任命费希特出任第一任校长。柏林大学的活力,柏林大学的人才培养,为德国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也为全世界现代大学模式开了先河。
) f% p  ?) {* A7 r9 d  19世纪中期后,德国的科学家所做的贡献,比英国、美国、法国的总和还多得多,柏林大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学术的自由精神、个性特色的成长是任何大学无法比拟的。由于科学的崛起,德国很快成为了世界文化中心,而文化与科学又不可分,当然又是技术中心、经济中心,德国自然而然地走上强国之路,强国之路的起源又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完全源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柏林大学的建立,不但培养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培养了列宁;周思来、朱德、李扑克内西,梅林等世界伟人,并且培养了31位诺贝尔奖得主,培养了德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并成为哲学家的摇篮。
- Y$ `( [/ L- G, c  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爱因
1 D7 h0 w1 y7 D* I  C( n' M) z6 d斯坦;$ e' F9 k, ?" n: ~' c, t9 Y7 O& e
  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 H( C) L# j7 o" Q+ P$ w) o
  音乐家: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瓦格纳、门德尔松、华格纳、马勒、荀白克、舒曼;
8 g% E& o! O2 V  D6 N8 e  诗人:歇德、席勒;7 v2 x6 ]8 V  q6 {* D4 ?
  不仅如此,英国的牛津、剑侨,美国的哈佛、耶鲁,中国的北京大学都得益于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蔡元培创建的北京大学如没有柏林大学的文化熏陶,就不会有北大精神,大学是一个自由探索、自由交流、自由思想的发源地。因此,中国的北大在向柏林大学的学习中才有“思想自由、网罗众生、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的十六字方针,在十六字方针取向下才孕育了“五四”运动,才孕育了共产党。7 b' }+ q  Q# {/ k  n+ z
  德国用了仅50年时间就发展成了一流强国,而后又完成了国家统一,德国在众多方面至今令世界刮目相看,而追溯这一切的根源。部来自于德国的文比立国的理念和文化特区的建设。
- [2 F7 m) Y# {3 I8 k3 Y  大学应是思想的集散地,应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应是质疑发展弊端,并开创学术理论先河的文化温床,因此说也应是一个文化特区。欧洲最早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曾经也都是传播宗教文化的圣地,它们都保持着对社会世俗和政治权力的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也是最高权力给予的,例如,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本来在神学院的神学系,可后来形成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对上帝产生了质疑。他说:“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在这样一个信奉上帝如痴如醉的国家,宗教的上帝已完全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对这样一个离经叛道之徒,怎样惩治呢?这在当时像惩治哥白尼一样绞死费尔巴哈也不为过。可由于费尔巴哈的声音是在学术自由、文化特区的大学发出的,结果只是把其从神学系调到了哲学系。可见,德国的柏林,德国的大学制度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特区,而且是充满活力、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文化特区。
1 N! r' D, D8 `: N  中国人渴望强大与进步,而我们每每想到的却都是经济强大或用政治制度来保障经济的强大,却没有达到文化强大才是国家强大的前提的思考。而德意志民族今天展示的却是文化立国后的厚积薄发,也正因为文化的强大才成就了今天的文明。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到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因素。严格地说,新中国的到来不是购买洋枪、洋炮的洋务运动,不是六君子企图变法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不是某些人鼓吹的向西方的政治体制看齐,也不是“造船不如买船”的痛快。所有这些,只能接受西方文明的外壳,而没有内“化”的驱力、文明强调的是“明”,其追求的是达到的程度、水平与状态,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有形的,也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是客观上可以把握的;而文化强调的却是“化”,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内在的生机与活力,尤其强调存在于人们内心世界中的精神内涵,倾向于事物创造过程中主体拥有的心灵状态。一种行业文化的构建,一种先进文化方向的确立绝不仅是几个条幅、几句口号所形成的概念和形式化,而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并支配着事物进程、展现人的灵魂与言行的精神内驱力。文明是文化的结果,文化是文明的动力,文明作用于事物的终端,文化却是流淌于心灵与血液中的张力,我们今天所要追求的,绝不应仅仅是文明的思维,决定行业发展的,决定国家命运的应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的,并在不断选择、探索、加快事物进程中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取向,和真正影响事物发展的文化人。而今天在我们的行业中这种思维却是缺席的。- I5 f8 {% g9 f( ~
  二、日本明治维新强国的启示
& }, G* G! l" j. a! k; G  日本著名思想家中江兆民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民族。正因此,日本民族非常强调内在的精神力量的觉醒。也可以说、日本的崛起也是文化的崛起,明治维新也是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个文化维新,明治维新首先足以“大历史观”作为根据的,在摆脱束缚走上革新的道路中实质上是一种新文化的创新。其次,它倡导跳出具体的大事来作为道德的评判标准,提倡用数字化来管理,这种量化的认知加快了科技的进程。明治维新表面上来看是短期的突进,实质上是大和民族长时间的善于学习、善于融合西方文化、吸收西方管理模式从而产生的实质性的深刻的影响。因此说,明治维新也是一种融合多种先进文化的创新。
+ k( N' f, |  a4 S9 q( G6 {: g  日本座落在一些狭长的岛屿上,而且打开国门也比中国晚,但其精神上的觉醒却较快,这归功于日本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日本的今天绝不单纯是经济建设、科技文明发展的结果,而是树立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明洽维新的前九年,日本一位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享有日本伏尔泰之盛誉的福泽渝吉就创办了日本第一所大学。他在《文明概略论》中疾呼:“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立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什么是大国的“根”?东方人认为是权力,西方人却认为是思想和人们的内心文化方式。而精神的觉醒,又源于日本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所提出的文化强国理念。日本民族为了纪念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历史功绩,在流通市场,人民可以天天看到的日元钞上用福泽渝吉和中江兆民的肖像代替了过去的贞德大子和伊藤博文政治人物的肖像,今天日本面额最大的日元钞票上的头像就是福泽渝吉,因为人们敬重的是思想的力量,崇尚的是文化的价值。  N) |4 I3 Z4 H" x" H+ J8 B0 K
  反省我们社会的进程,我们往往只是看到军事、经济的作用,更超前的人也只能看到政治的改革,而很少有人看到思想家、教育家对历史起的作用。) d/ F3 J9 a9 D, n
  其实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逼出来的,同样都受到外族侵略,感受的都是亡国的危机,探索又是所有的民族与生俱来的本性。但当两国不约而同到德国“寻宝”时,中国派出的是采购员,购买现成的洋枪、洋炮、洋舰,而日本派出的却是留学生和100多人的内阁官员,他们进行长达300多天的文化教育考察。我们带回的是物质的满足,日本带回的却是一种内心的震撼。德国首相俾斯安当时就断言:日本的今天所为决定会成为强困,因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了一种从事物发展根本上的图强;而中国的作为,一定会逐渐走上没落,因为其内心缺少内在的、自主的、独立的精神,买来的是洋枪、洋炮、洋舰,可缺少的却是图强的思想和文化,物质的富裕是一时的表象,而内心的充实与空虚才能决定未来的强大或没落。俾斯麦的判断是日尔曼人固有的哲学文化的思维.此后不到三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的惨败,不幸被这个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俾斯麦言中。
$ a; g2 L7 T. b$ a5 t# Q  一个没有文化战略的民族,经济上的富裕只能是折射品,而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民族,废墟和瓦砾也能建起希望的大厦。德国的文化立国如此,日本的明治维新如此,而这两个二战的战败国今日科技、经济的发达正是我们要理性借鉴的。可以断言,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无论是企业还是教育,深层次发展命运都将由内在的文化发展战略所把握。
9 n1 i" T; o& B+ N. X5 i3 H, ^  1969年春,当改革的浪潮继续推进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其实任何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人都会感到:社会什么都可以不合理,唯有司法不能腐败,如果司法表现不公正,老百姓就将永无出头之日;社会什么都可以低素质,唯有教育不能导错航,如果教育所培养出的人不适应社会发展,创新能力低,这不只会导致受教育者的终生失败,更是整个社会未来的悲哀。& R% q- g: V$ g( Q% R
  一个把正确的育人取向看作发展方向的教育,才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才是有作为的教育。一种一味追求分数、急功近利的教育必定会把教育带向民族竞争力的萎缩,而这种急功近利的阴影正在笼罩着中国。其实这种方向上、文化上的背离,已远比教育经费不足更可怕。“教育文化的成就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知识追求,而是国家文明生活的中心要素。”(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语)- ?: Y! O! b$ j, x
  一个人文化上的自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一个学校(教育)的文化自觉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文化的重要功能将去除虚伪,文化的属性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 _) Z7 j& t; E$ G" \( e9 i. R  目前中国的文化方向和发展策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教育遇到史无前例的困惑和尴尬,究其根本还是文化战略的短视与缺失。而今天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行其道却是早有预谋的,美国早在百年前就殚精竭虑地致力于文化上的渗透,用庚子赔款在中国的版图上筹建了留美预备学校,即今天的清华大学。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就上书国会“哪一个国家能教育中国年青一代人,哪一个国家就能在商业上和精神上取得最大收获,利益总是追随精神文化的,它比追随军旗更可靠。”这种百年前的文化臆想,是对中国文化全方位的渗透与侵略。可遗憾的是今天的清华大学果真成了留美预备校,理科80%以上的毕业学生都去了美国。即使回国后也带回了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好莱坞大片、卡通漫画、麦当劳、德克上、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美国的文化又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什么政治制度直选、多党执政、军队国家化、人权保障,就连生活习俗都发生变化。淡化了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却强化了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这种文化战略的潜能令人束手就范,这种文化渗透的手段止人措手不及。* ?# `+ l' a! D, }, f
  其实日本首相小泉屡屡参拜供有日本甲级侵略战犯的靖国神社,只是一种表象,其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昭示一种科技、经济,呼唤政治、军事崛起的文化,而这种想以修改宪法上的崛起,是一种文化上、根本上的崛起,同时更是对周边环境、周边文化敌视所采取的措施,日本这种从骨子里、从精神上对日本国民的教育,甚至编写敌视中国的教科书的做法,正是日本在文化战略上的深层思考。
  W0 z3 R2 c# U' v/ W( p  近日香港《明报月刊》载文:《在日本感受“文化震撼”》,一是非凡的敬业精神,下班后1—2个小时后几乎所有办公室都还在忙碌,总有一种工作意犹未尽、再找点事的感觉。二是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是个富裕程度很高的国家,可每天吃饭一般多为“定食”吃法,种类有十几种,但每种数量却极少,有的菜竟是一棵青菜或一块鸡蛋大小的没放油盐的生豆腐。问一些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答道,这叫“常常三分饥与寒”,是日本餐饮文化的一种体现。三是坚忍守秩序,可敬又可怕,作者在从著名的旅游胜地伊豆半岛返东京途中,100多公里几乎全线塞车,从下午四点走到了深夜12点,但100多公里的路上居然没有一个交通警察,也没看到一辆车从空荡的下行道超行,更没人呜笛催促,日本民族的这种敬业的非凡,带有三分饥与寒的文化理;有教养守秩序的风范正是日本民族大和文比、武上道精神文化的体现,相比较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可见一斑。
3 Q/ t( p  }* [$ ~2 W5 U. a. z  日本的强大其实质是一种文化取向上的自强,而这种文化取向上的自强又是长期植根于民族心中的,日本的大和文化、忠君报国思想就是这种精神的极政体现二战期间美军七万人攻打驻守在塞班岛的四万日军,岛上还有日军两万家属,最后日军战败,军人和全部的家属一齐自杀。至今塞班岛上还有一处悬崖叫“自杀崖”。一种精神的灌输,一种文化的信仰,连死都不惧,用这种情种和文化来发展国家能不强盛吗?
& b. H* b) v6 @' n' }  三、韩国对汉文化尊崇的启示$ l2 P. [, H6 P) U6 S  z- g
  2005年11月24日由联合国18名专家组成的国际审查团在巴黎单行工作会议,审议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节等“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竞争以韩国胜利而告终。2 j0 ?( o  I. P
  近来热播在日本、美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美丽的李英爱又把针灸这一中国传统诊病手法说成是韩国发明的,对中国的中医文化构成了占有。
& _- n& G; u' D) i7 J' E8 X7 Z  韩国媒体也曾发表文章说:“要以中国文化打败中国人,要夺取中国文化解释权,从而把汉字文化圈的中心从北京转到首尔(韩首都)。”, I. D/ x$ x# l  n! ]
  河水潺潺流过一片农田,小村庄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上红对联,福字也倒了,厅堂、门楣上拼音、汉字、对联……这是韩国中部安东市河回村的一幕,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韩国影响之深,韩国对中国儒家文化之尊崇:. [; }* e  e7 O# V
  1918年留着长辫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看到传统文化的失落写道:“当今要寻找中华传统不得不去日本,因为那里有唐朝纯粹的中国文明。”而今天,显然韩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利用已让日本人相形见绌,对传统文化的深邃理解让国人汗颜,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让国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韩剧在中、港、台、新加坡等华人聚集的地方热播,表面看是一部电视剧的“走红”,但深层所表达的却是韩国在文化、政治取向和在经济作为上的宣言,其主旨就是要和中国争夺儒家文化主体精神的解释权,那些看似家长里短的“人情、礼仪”实质表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能让很多中国年青人居然下班不去泡酒吧而回去做泡菜了。5 M$ a! v5 ~% ^/ r& _
  韩剧不厌其烦地、密集地向世界展示忠孝节义,不只是谈儒家文化的发源在韩国,还告诉世人他们的处世哲学和历史取向,并成为韩国人讲理想和精神文明的动力。
9 G  W# ^1 K/ S' i; F  韩剧对传统饮食、时尚服饰、美容美发等文化的传播,是对中国市场的占领,韩式烧烤、酱汤、拌饭、酒酿、泡菜都大规模进入中国,朝鲜料理已成为白领阶层的首选。
9 n( P5 `4 M/ j3 Y" h  韩剧孜孜不倦所追求的“韩式文化”,其本意是想用假的换真的,“狸猫换太子”。韩国的取向虽如此鲜明,然而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没从文化上反省。其实,也正是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韩国表现出了“狂放大气的质地”,让韩国人表现出了“专致细致的耐力”,而我们又该作何想?
/ T5 M. x! x* C& G, q! Y  1996年韩国加入经合组织(OECD)富人俱乐部,许多人嘲笑其不自量,该年12月公布的能力评比,其国民平均收入仅是会员国的30%,但学生素质却是亚军,仅次于芬兰。
% i0 Z! M& t' d# U* ^  1997年金融风暴,韩国几乎破产解体,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至6321美元,但2004年,韩国已达1.4万多美元。
. {) z4 N1 U  y4 b/ f1 b5 Q  30年前,韩国现代集团向日本买了第一台三菱引擎,而今天却向日本出口汽车引擎。. k$ L1 }/ V: A8 S! p( c4 M
  韩国在短短的六七年间的崛起,并要不断甩掉危机和内部政治争斗,到底凭借的是什么?如何失败再起?韩国的精神到底是什么?3 H1 t  T& t) y) F9 a3 c  ~
  如果说日本的文化是“武士道”精神,而韩国则是中国的“儒士道”精神最完整的国家,儒家的文化被韩国人像宗教般尊崇。“士大夫”理念的延续使其对教育格外重视,知识分子为国争光的精神,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儒生性格的“见大人则藐之”的观念,适时的批评,知识分子的敢言直谏处处体现着汉文化的精髓,处处展现着课文化对韩文化的影响。“韩流”在中国的劲吹,正是汉文化的作用。“韩流”所代表的正是“汉流”的回归,中庸、和而不同正是推动和谐社会的动力。韩国有浓厚中国文化的土壤,也有西方实用主义的质疑精神和现代化艺术,正是两者的结合,成就着韩国的今天,也正是这种结合才编排出热播的韩剧,而中国人“热看”的背后,正是对汉文化渴求的表征。  
& a( l& q: Z1 f( k9 q( s3 h% M$ O5 @  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确立是“决定的”,不是“选择的”。就连台湾地区的阿扁都在侈谈文化立国,并将台湾自行研发的“通用拼音系统”取代“汉语拼音系统”,并在教科书上大动手脚,这种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已到了出卖、亵渎中国文化的地步。  2 }& u8 i$ m! M2 S  n
  其实,不只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和中国的文化战略是“决定的”,任何事物的进程都是一种规律的体现而“决定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都是我们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我们在文化上的自觉。
$ S) Y, v8 g, B7 }2 F  四、从文化的价值中想到的7 k7 N3 c! ~* A
  柏林大学建校的初女在于从人的思想入手,达到改造社会的日的,所看重的就是人们心中灵魂这——指挥棒。而日本借文化先行的明治维新.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椎崇,美国对中国文化的侵略,陈水扁对中国文化的亵渎以及北京大学的“十六字方针”和“五四”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及“文化大革命”以触及人们灵魂为目标的思想运动,都是看重文化对人的熏陶和影响所产生的魅力和作用,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曾说:“国家昌盛惟有教育与科学,教育立囤止于至善。”也正是对教育的情有独钟,才用了自己毕生的财富和精力在厦门建了大、中、小14所学校。也正是这种从事物发展的历史上、文化根本上的思考,让我们体会到:
/ a; [0 f# a0 P  美国对我们意识形态的渗透重在文化的侵略;+ R& n: e* _( N7 y! }
  日本对亡灵屡屡祭拜重在对我们文化的敌视;
9 N0 M* W% |6 N! h' ?  韩国对历史篡改目的重在对我们文化的占有;7 d6 j4 [* z9 l
  陈水扁去中国化的企图重在对中华文化的出卖和亵渎;
5 p/ U9 r  W+ h& ?) A( k: i  而德国文化强国的昭示又让我们为文化作为感到汗颜。
) G' G. J& N- U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表现出的是意志,文化对教育的进步表现的是竞争力,文化对行业的胜出是驱动力。
+ R+ X$ t% M; i5 L2 `. ~  文化的推崇印证人们的世界观;
# W+ l. O4 j* a8 I  文化的动力驱动人们的人生观;
: \$ x) I( \: H  M- m. Q+ M  文化的熏陶形成人们的价值观。
0 T( l7 p, R$ R9 Z* X! G9 X" _+ Q  而:
8 E+ @* k/ \  k8 b' T1 K+ ~  世界观是从文化中悟到的境界;
! H7 m' @+ p2 [0 Y* u. H  人生观是从文化中得到的尊崇;1 w; S8 Q) s& k) s( B0 T+ h9 L! n
  价值观是从文化价值中把握的结果。; t) r0 X1 [, V! K( g# [6 d8 M
  一个国家(行业)一旦产生危机感,并进而进行理论上的哲思和文化上的反省,就很难再阻止它。使人获得思想解放的力量莫大于文化和教育(伏尔泰语),文化战略的确立就是要表现一种深邃的与时俱进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和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战略的造魅是屡见不鲜的,而不重视文化战略的祛魅又是多得可见的,如果我们今天的作为能让历史深长的一笑,才是成功战略的“文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17 14:47 , Processed in 0.0342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