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是美术史学界在20世纪的末期广泛认同的“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其特点是坚持传统绘画最基本的语言方式——笔墨方法。笔墨方法不仅包括写意画的笔法墨法,也包括工笔画的“骨法用笔”以及相关的晕染法。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吴湖帆、贺天健、陆俨少、李可染、傅抱石以及晚近许多中青年画家,都属此类型。: ]# m8 b h" |8 @! ^
% V8 q/ K6 Z' }6 ]' o0 }6 |
传统型中国画的生命活力,体现于它仍在流动和演进;但这种流动演进不采取突变、质变而采取渐进的方式。它的内容、情感、具体程式、画法与风格都不断新变,但不改变由其基本语言方式决定的传统(民族)风格。这一原则可借梅兰芳“移步不换形” 的戏曲改革主张来表述。依照吴小如先生的解释,“移步”是有所前进,“不换形”是不改变它的基本特色。对中国画而言,不换形就是不改变它的笔墨语言方式——包括它的材料工具和相应的程式性,对力感、节奏、韵致的要求,以及对道与技、心与物、形与神、人格与风格和谐关系的追求等。以笔墨方法为主但又适当借鉴西法的“不变形”之作,如李可染的山水画、张大千晚年泼彩泼墨作品,仍可列入此类——古代中国画,也并不绝对的“纯”。* V! M! k' ?9 _5 b6 C
" {8 H0 |7 w* f" R8 G/ d f# w3 |+ m7 k3 {6 s7 D& D" }
1 _& R3 ^5 a; k m( V S0 k5 Z3 S吴昌硕
" H) d' W p& O' {( J. }+ F
* X4 `' e8 ]1 `$ w 吴昌硕,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他的别号很多,缶庐、苦铁、大聋、老击、老苍等。清末曾官江苏安东知县,在任仅一月,后寓上海。中年后始作画,其绘画内容以梅、兰、竹、菊、藤萝、葡萄等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 ,并受赵之谦、任颐的影响。设色大胆,别开生面,用色混而不脏,艳而不俗,自有一种古朴的美。他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工诗、书法,擅写“石鼓文”,精篆刻,远宗秦汉,近取浙皖精英,自创面目。7 y% z: a7 S7 @$ i5 D7 g
. N( B+ ~8 [" L
光绪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为杜长。他又能融各家之长,并贯通他的书法、篆刻,创雄健苍劲的风格。对艺术创作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性格特点”。他的作品诗、书、画、印配合得宜,融为一体,其艺术风尚对我国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对日本影响也很大。$ R% h! h5 H' k& ?# o
w$ w' d f- x9 w( r2 ?! h& j6 a
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紫藤图》纸本,设色,纵163.4厘米,横47.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花卉作品,画面为紫藤拳石,藤蔓蟠屈,花叶茂盛,形象飘逸夸张,求神似而不求其形,色彩浓丽,笔墨淋漓酣畅,奔放的气势跃然纸上。画面下部用淡墨渲染出一瘦石,形如柱。一支藤条由画面右端伸出,绕石数重飞舞直上,数片藤叶,稚嫩轻盈,可见作者将瘦石与藤条已自然完美地形成了一个整体。笔法劲健,色彩浓重。吴氏以书法笔致入画,飞动处似狂草,凝重处似篆籀石鼓,其画风豪壮浑厚,别开生面。此图以势取胜,景物疏密错落有致。上有题诗一首,末款“乙己八月八日,安吉吴俊卿拟十三峰草堂”。乙己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吴昌硕时年62岁。
) P2 R' W' O& ^, g2 r: d! e- K
1 C: f1 q7 t$ |7 w* d / G5 f: x* u; \. F @
" e. r5 n$ x$ j" t2 H
0 F0 p" b- d; ^' M9 N& \
: w8 I& F0 Z( Y1 ]
N3 B) z1 Y- B. W1 W* n
) L5 f3 \( h, d# I- P2 o. N - w! a$ q& G4 u$ Q" x
4 U; R; y4 j, V/ J3 b" o菊寿延年
7 ?- F% S' ?; N: A% l6 }; n# V) x h+ M* @- }9 G* I7 L3 w4 z+ R2 m
款识:年年头白东篱叟,种得菊花大如斗,酹以玉瓶桑落酒。丁巳(1917年)岁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吴昌硕。3 W0 q5 y% C% L- a4 u) ~
+ ?9 T, x" Z. ]$ j

" J" ~! n @6 ` Q) t/ ?% A( O% f- G6 G7 Y# R

7 p+ s: [. I2 A6 a. o) ~# ~. ~! ]4 `. }; e7 |
寿石图/ H0 y- N# M; U, k6 L
/ e) p! ?2 j8 b
款识:千年桃实大于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可得千万寿,朱颜常如十八九。辛酉冬,吴昌硕年七十八( ]( F, a0 @, P* U4 V
/ q# U. \- ^) z& d5 j
《寿石图》作于1921年。中国古代有千年寿桃之说,亦即说天上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是世间凡人梦寐以求的长寿之果。以千年桃食来表现献寿内容,吴昌硕是首创,后来愿为吴昌硕“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也这么画。此幅为缶翁晚年之精品,为其画桃的代表作,诚如画中落款所言:“千年桃实大如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可得千万寿,朱颜长如十八九。”是可以留赠子孙的传世佳作。 L$ ]2 I+ a+ W( ]
/ x% f8 L! K' ]8 k

9 v- e, t# D; r+ G- m1 Z
/ O( S. Q+ h& O0 H) p1 I( K- a* F. D/ R3 g( j4 g+ w& J: y
& F1 \: k6 L; n" s2 X r, ]4 z/ Y
齐白石3 p6 Y7 a- d |$ w4 R; u5 j- T
0 {) c' w) o% [# N4 ~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r( w! [- V' M. H
4 q/ }# h' P4 }8 ^9 q8 z
齐先生在画虾上有重要的三段变法:第一阶段是如实画来,写实,宗法自然,更像写生;第二阶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虾身主体简化为九笔。所谓“零碎”一共是八样: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这种结构便是齐白石的虾所独有的重要风格;第三阶段是画上的墨色不均一,笔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笔在笔肚上注水,把虾的“透明”画了出来,虾一下子就活了。 ! V7 r) V; X# p% z
7 H- b; e/ C3 U/ L5 @/ {3 r 齐白石的虾由生活中的六段成了画纸上的五段,这包含了一个极重要的艺术原理:一定是五段的虾,在比例上在画面上摆出来最合理,最好看,最美。终于,五段由六段中飞腾了起来。 这个飞腾,太重要了,非常伟大,因为五段是艺术的真实,是一种超越,是一种非常,是比真实还美丽的璀璨,这就是齐白石变法的深刻。我揣摩,齐先生一定试验过,六段不成,四段也不成,非五段不成;于是,五段便成了艺术的必然,也衍生了一个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美学原理。 R; f7 }6 L* v4 P0 h9 b e
6 V+ a. t1 o0 e2 d, x5 t
/ c5 f3 t! p- X' z1 h
" L. ?0 c" o8 V8 n5 `4 o5 T: { ( J0 M- W- Z( K/ N$ W
|7 E$ ?& ~5 p$ C7 S5 B
/ C3 G, v# Q/ [7 x! [/ {( `* s
0 m3 f! {# ^4 t: F
+ C1 {2 Q8 k$ v2 J5 G+ \3 ~
8 H+ F, p& [9 j1 O. G. f4 C
" W' U+ d0 m; U6 `, w2 L3 w
$ A/ k7 C c! L $ E$ S+ J7 p6 g, ~1 I5 O7 m5 X
0 d. B7 z2 ~# ?/ ?) k % q( s: F9 S! m5 g r/ ^
3 h7 I9 w8 u/ ^' q
4 Z/ e- L/ n, C% j
Y3 M% U0 N& \8 S
; i0 W( K9 v/ _4 J
& x5 J5 z( L# [; u o1 s. ? ' g' }% a( i( [; E! J1 h( e$ C
% Q0 d+ k: V8 x' \) l0 p: j ' [" e; [* Z6 r4 W, T
6 q) F- J2 T# d5 w4 G
3 q6 t" b+ f9 d& @# N! L9 f& P7 W- ^$ s. \ Q
' U& n- O; O) S1 Q* G$ s- u( T
- d/ @& W9 u: w9 K# ^% r. m
! F' ` X9 \, U) v4 [* `2 f( [1 D* t" u$ S
黄宾虹3 @6 L* O8 T2 q/ J% S4 A$ O
# G8 U9 `% s$ T8 j" @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90寿辰时,夏衍同志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1955年3月1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人民说什么于杭州栖霞岭建“画家黄宾虹纪念馆”。
- T. O, y) z; O$ m" j
2 l$ j, P* {. l8 A 1953年,黄宾虹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当时称“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首任所长,为新中国的美术学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石。 1 S8 D" V# G0 k$ O- t) }
, w3 @% z2 i' ~6 x+ @3 D" |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荦的贡献。
* h7 z; D9 J' L0 }5 v* P- N: W( I8 R H8 A8 n
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如此,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 ]1 |) p5 Z# \2 z6 P. L
1 y6 c5 z! q) `, d" A) Y 由此,黄宾虹便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的贡献。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飞动,以“黑、密、厚、重”为最突出的特点。其意境清远而深邃,去尽斧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令观者动容。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 ( ~6 `; g9 X3 i' I
! A, G$ j% E0 L8 y9 V3 G% P9 S
黄宾虹的艺术,获得了傅雷等人的高度评价,画坛上历来以“北齐(白石)南黄”并称。他曾为毛泽东主席作画,学生有郭味蕖、林散之、李可染等人。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画家从黄宾虹身上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滋养。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黄宾虹是一个真正的大家,他是承前启后的。这一意义,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1 a4 @ E, q _3 j4 l
( J: o+ e/ D, m* Z 6 a" y8 d& }' ^% r& u3 G
* V: Q2 V8 \- A: ]6 P8 ]! W3 Z
湖山晴霭
3 j$ a/ L1 s, h2 e3 a) B* v
* T" B9 u* _) u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2 Y& T" \- l9 F4 l$ v! R
- z7 e! ^/ J. j, r
- g" O+ w2 E; V7 ~
9 r" f2 \ A7 W6 g& g* j深山夜画8 o1 V! H7 M% q5 H; `
2 ?1 ~; A% p& ~, j# r/ r
画深山之夜雨的代表作。
# t: |' T% @. [$ [/ N `' p! m3 H3 X B1 v4 l7 k
1 |) q/ n) G' p3 M( I) j
% H+ y5 _& |$ z' G; t4 m2 M( m宿雨初收
8 @: o" X9 i4 [- Z; t1 r0 F; V" d7 s
- q- D; x5 m/ S' [# V4 ?0 T. J 这是黄宾虹画雨后初晴之阴面山的代表作。
" g( ~, \ I' @9 E6 Z6 d) [
* u6 ]( L: X/ L. x# f; k
4 m9 D' ?* w% F& o
; k7 b* m6 _1 K* D2 p0 C7 n, @9 W拟孙雪居笔意
1 \& ? m1 e. B9 L3 c$ h4 c) k% \1 @
0 `6 w# Y3 k3 b& _0 c% T" x 这幅作于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发展过程。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 J7 C3 C' w' _/ K2 F2 ]
0 a# l. Z4 H( P/ C3 q 9 p# K/ d! f3 S7 K
3 ~( o5 E6 I8 O: Z, G- q" U3 ~
江行图, f1 u$ C( f! |* H& V% J# U
+ w9 J4 Q( W0 X% t! }/ z1 d 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 L6 ]2 Q* P. l- q) }4 J5 T
9 B3 O7 D" K5 } Q5 T% Y3 q
! I/ H9 z( ^2 `
6 E T( l7 q) I$ N7 H8 h雨过去犹湿 D, K% {9 B* N" Y7 [: r: e
2 M2 c; W1 Z1 c! e& j, z 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那几笔浓淡相间似随意抹成的浮云,呈现出雨后初晴的神奇妙境。黄宾虹画雨景堪称高手。他画雨景,既有雨中之景,又有雨后之景,亦有雨后初晴之阴山,更有深山夜色之雨景。此画用他那纯熟的积墨、破墨、淡墨诸法,任意泼泻。再以花青、淡赭色作为适当铺设,使之浓淡相宜,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传达出“雨过云犹湿,平桥水乱流。莫言风浪急,野岸有渔舟”的溪山晴霭的动人境界。
" Y; E3 V. b9 G( l2 E( y; f6 f" s2 l* @# U# r

) q# l- ]. b C: N
& L7 @, \) g7 h% q青城山雨
0 {" g8 B0 o9 R0 S. T J1 X
+ u; L6 E0 P& ^9 W4 t4 ~
4 ~8 T" Y3 }( v4 P! r9 Z: q7 g4 b2 h( z+ |$ }: s/ b& d& p: q; u+ p8 t, H
潘天寿
, @9 t) a" v8 O8 X4 ]4 ?6 M0 z8 u4 F% \3 K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号寿者.1945 年任国立艺专校长。 1959 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7 [1 N d% R# S; z9 f8 x4 `
[& u4 _% D/ ^ * H; h4 b! l' p/ c# P/ ?% d& c
g7 R. x; X1 j0 f

8 w* p/ |( ]' A; [* p
' t% S9 h% S6 ~ D; Q8 a " q, E" s# _! e, |5 x! r
- }3 H$ ] p0 u
; }# |( J( z9 b% q( i. z. C6 K A- } p0 m, O; ~ }2 l5 N2 N
4 @+ p( u( R- {- i8 d( N
. \) T7 W: _$ Y
# \6 w! J$ W. l2 N1 }$ u* P" N- \1 h" J1 Q. G) ^2 G

7 @% z: ~7 E' r1 e) m+ B' P- `% h6 v0 s/ x' g2 L5 N, H) |) M6 j/ q' Y

1 \6 B- F3 f+ D% j- \. q [
; X; w4 x7 S( @" r% ?4 e- a 潘天寿的画,开创了画史上的新风。他爱八大,又非八大,而潘天寿(寿者)画的风格与八大对照,八大取圆,寿者取方;八大出奇,寿者雄胜;八大含蓄,寿者豪放;八大简朴幽深,寿者繁密疏旷;八大收敛于内,寿者势张于外。八大因时避违款穷,寿者款识情意则多。石涛善题跋,取其自然舒畅,而寿者则着意肃严,宣染奇胜。两者(与八大)都是气势磅礴,魄力惊人。都是言之不尽,意气无穷。潘先生自谦刻印称“不雕”,其实是大雕,特雕,使之典型,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形而上的刻意之深豪放不为笔使,着墨(用色)不为墨用。探传统,破古人,已达到“无法之法为到法”矣。
; [( ]) G" `4 ?0 N. O
# }! ^4 ^; i! z! k* w: B
9 A8 V8 u& Q$ Y8 {3 ]& X8 [; L6 p% ~8 j/ s/ M
5 ?3 j% T1 R7 ]$ j3 B. J
, X: i( p! m9 Z+ W6 _8 r
" Y4 u8 d. g: C: O
5 \+ E5 X& G! _+ a _9 B* l) Y # [$ c/ I2 c4 K1 k
# k& B6 j, q3 k/ E k0 t! H8 \ 5 ^ A$ g+ `7 U8 B( K# M3 T2 m
7 b2 }) H9 W/ o , x2 a/ W2 R# C6 D/ x7 A- J
3 O8 f$ S% `9 w, H4 @* [- W1 j0 a" I
( H) {2 b6 Q$ v* y& l
: l5 U5 C6 w9 L) _8 o% J' W/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