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4|回复: 0

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 17: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是美术史学界在20世纪的末期广泛认同的“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其特点是坚持传统绘画最基本的语言方式——笔墨方法。笔墨方法不仅包括写意画的笔法墨法,也包括工笔画的“骨法用笔”以及相关的晕染法。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吴湖帆、贺天健、陆俨少、李可染、傅抱石以及晚近许多中青年画家,都属此类型。
8 J( k3 Y$ S. t( g" o+ J+ S! V# k1 }7 v, E3 h* N" M& I3 p
  传统型中国画的生命活力,体现于它仍在流动和演进;但这种流动演进不采取突变、质变而采取渐进的方式。它的内容、情感、具体程式、画法与风格都不断新变,但不改变由其基本语言方式决定的传统(民族)风格。这一原则可借梅兰芳“移步不换形” 的戏曲改革主张来表述。依照吴小如先生的解释,“移步”是有所前进,“不换形”是不改变它的基本特色。对中国画而言,不换形就是不改变它的笔墨语言方式——包括它的材料工具和相应的程式性,对力感、节奏、韵致的要求,以及对道与技、心与物、形与神、人格与风格和谐关系的追求等。以笔墨方法为主但又适当借鉴西法的“不变形”之作,如李可染的山水画、张大千晚年泼彩泼墨作品,仍可列入此类——古代中国画,也并不绝对的“纯”。
' l  N6 i& o! b( F  n- u3 [- }$ A  }: F" A  w* W$ \
# k3 A! i3 [. p; k! l8 K" T3 l! |

" U4 g) I- A+ E7 `0 a9 B吴昌硕
1 ]9 N+ d- g2 }5 L8 U$ q9 L2 c# @7 {/ j
    吴昌硕,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他的别号很多,缶庐、苦铁、大聋、老击、老苍等。清末曾官江苏安东知县,在任仅一月,后寓上海。中年后始作画,其绘画内容以梅、兰、竹、菊、藤萝、葡萄等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 ,并受赵之谦、任颐的影响。设色大胆,别开生面,用色混而不脏,艳而不俗,自有一种古朴的美。他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工诗、书法,擅写“石鼓文”,精篆刻,远宗秦汉,近取浙皖精英,自创面目。
5 a) w+ q+ z- c0 h$ D0 `
! H: `6 ~) v  v: ^' ]) F( T$ T    光绪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为杜长。他又能融各家之长,并贯通他的书法、篆刻,创雄健苍劲的风格。对艺术创作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性格特点”。他的作品诗、书、画、印配合得宜,融为一体,其艺术风尚对我国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对日本影响也很大。1 f. W# M3 N: `- [
0 m9 s9 m7 X5 r) t5 y3 n# p
    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紫藤图》纸本,设色,纵163.4厘米,横47.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花卉作品,画面为紫藤拳石,藤蔓蟠屈,花叶茂盛,形象飘逸夸张,求神似而不求其形,色彩浓丽,笔墨淋漓酣畅,奔放的气势跃然纸上。画面下部用淡墨渲染出一瘦石,形如柱。一支藤条由画面右端伸出,绕石数重飞舞直上,数片藤叶,稚嫩轻盈,可见作者将瘦石与藤条已自然完美地形成了一个整体。笔法劲健,色彩浓重。吴氏以书法笔致入画,飞动处似狂草,凝重处似篆籀石鼓,其画风豪壮浑厚,别开生面。此图以势取胜,景物疏密错落有致。上有题诗一首,末款“乙己八月八日,安吉吴俊卿拟十三峰草堂”。乙己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吴昌硕时年62岁。' P: C/ V( _; w3 _' K: M
! W, E+ m) x) R4 |. F7 M4 Y/ g7 U

# g1 e* V" z$ n: w9 F+ R* @- f: x' J) i4 n# r
) B  A" {" X! ]+ T# F4 b/ g/ Z

. K" t+ I% E/ D0 v' B0 e5 g. D% O5 {- P8 k" F! n9 `  X

5 M4 @  N( t' K( [9 b# Q( D3 ~1 [; J. k$ T8 ?
0 B! ~4 C7 d$ S; ?
菊寿延年* w) t0 a) y! o3 `; z$ W+ N2 G# k

4 @+ z( r+ n, o9 `    款识:年年头白东篱叟,种得菊花大如斗,酹以玉瓶桑落酒。丁巳(1917年)岁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吴昌硕。9 g; i8 F& s& l4 p
* V; A: O) Q+ V3 F2 d. b. m

' t# ?& v& ~5 R! e* ^
0 t% i: E# b% ?+ \5 [  z
5 }+ }* F* h  v4 C, d) X3 O+ F. {3 H+ W$ t, b( t; m& ?) r; n
寿石图' G. l% m% m+ J+ k

2 t* A6 P; V' u6 L    款识:千年桃实大于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可得千万寿,朱颜常如十八九。辛酉冬,吴昌硕年七十八
0 U* G# `2 d9 ^% w6 A. k
! K! u) K1 O: v% C    《寿石图》作于1921年。中国古代有千年寿桃之说,亦即说天上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是世间凡人梦寐以求的长寿之果。以千年桃食来表现献寿内容,吴昌硕是首创,后来愿为吴昌硕“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也这么画。此幅为缶翁晚年之精品,为其画桃的代表作,诚如画中落款所言:“千年桃实大如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可得千万寿,朱颜长如十八九。”是可以留赠子孙的传世佳作。7 S3 K" ]/ T- ]5 r7 l0 o
8 n0 J: U2 k) |, Q# R* @+ n

4 V! k9 O& B4 l4 d* h  ?: b% w- k2 w6 E% b1 X. U. A
, W( i4 Z9 E$ g/ D% N* \" ~

& s$ u' o) q  B. a: z齐白石. @$ ]( O6 l; X+ ]2 D6 o* d- C, Z
5 _4 ]& P# }# @: T3 X6 W9 U2 J& f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 X/ r/ _- e% W4 F4 k% f2 f/ W" t+ i" q+ S& z1 p+ x6 u5 f5 f: o, \& a
  齐先生在画虾上有重要的三段变法:第一阶段是如实画来,写实,宗法自然,更像写生;第二阶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虾身主体简化为九笔。所谓“零碎”一共是八样: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这种结构便是齐白石的虾所独有的重要风格;第三阶段是画上的墨色不均一,笔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笔在笔肚上注水,把虾的“透明”画了出来,虾一下子就活了。
6 L; ~: V4 @; B3 C
2 E! S, o; F7 t* n  齐白石的虾由生活中的六段成了画纸上的五段,这包含了一个极重要的艺术原理:一定是五段的虾,在比例上在画面上摆出来最合理,最好看,最美。终于,五段由六段中飞腾了起来。 这个飞腾,太重要了,非常伟大,因为五段是艺术的真实,是一种超越,是一种非常,是比真实还美丽的璀璨,这就是齐白石变法的深刻。我揣摩,齐先生一定试验过,六段不成,四段也不成,非五段不成;于是,五段便成了艺术的必然,也衍生了一个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美学原理。
: U9 F' R9 e- A1 v% o+ N( v: T
+ s7 s/ {5 H+ a4 o; ?! k+ @0 x5 N, T- `0 @. ~+ D% c

, Z7 A( S: R/ K* C" G9 {
# D  u3 m6 S& v' r8 o, A+ G2 {% ?/ n
4 x4 E6 u* \, O! j9 v9 G8 |) v0 ]
2 {0 z9 L) I: T
: |! `8 U" S0 E& e4 t

. D: j( O! i, S2 D: y
+ A; c, n/ h5 E& A+ u/ J/ n" o
& E5 z, M. R# j) ]3 y6 ^4 W/ [( V- j$ l+ {
/ {# s9 Q, W2 X" A0 x4 l7 `
# r5 U; g  F& t8 S3 ]' {

8 _- j$ T0 u9 z9 F: p7 N/ x( ?0 D0 Y/ e+ \- ?- r2 _  R: T+ ~1 {

+ }% T7 i8 ^) @0 F* ?& N' n& ]3 a7 s3 U3 z
0 m- I; Z2 B" q2 c7 C

4 R9 Q7 I6 `  r4 S# y. q+ I% D, [$ q$ t: l$ i

- I6 O2 R5 s5 P+ P8 V1 L5 i
( H) H4 u: @: V. p2 f! [; R& k3 o) M$ i% j7 k2 Z+ [
+ j- H, Z% v( K  g3 }- s  }

1 A, d+ J+ i0 ?  [4 V. y) z  ~+ M) d# ~
6 @; ^- ~( b1 K# K, t5 P6 K8 P" U& _
7 W6 X2 C  V- [# T# k
, _' w! ^- l- E1 R1 B8 @- ]4 F
黄宾虹

" v( z+ l* @/ X$ x/ y, F
" F6 B5 b5 o  @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90寿辰时,夏衍同志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1955年3月1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人民说什么于杭州栖霞岭建“画家黄宾虹纪念馆”。
  O& E6 h$ f! q% Z+ s! |$ G
$ ~( u; r1 T  I9 m& ~  1953年,黄宾虹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当时称“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首任所长,为新中国的美术学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石。 + A, n  n4 m! G1 U/ Q: w+ ^1 s  Y

# i$ u0 m5 K4 n( ]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荦的贡献。       * O! I5 {5 x* Z: ]) N8 f% P: k

- x; L+ i8 c# I: b4 b" B  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如此,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 i& d5 @7 S$ _: U3 g0 w7 ]: J- T" g
  由此,黄宾虹便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的贡献。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飞动,以“黑、密、厚、重”为最突出的特点。其意境清远而深邃,去尽斧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令观者动容。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 * Q2 Z6 |$ q$ H  O  A! u8 z
2 v( h& ^, M9 d4 [3 Q
  黄宾虹的艺术,获得了傅雷等人的高度评价,画坛上历来以“北齐(白石)南黄”并称。他曾为毛泽东主席作画,学生有郭味蕖、林散之、李可染等人。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画家从黄宾虹身上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滋养。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黄宾虹是一个真正的大家,他是承前启后的。这一意义,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2 }$ W" t7 ^% [$ @9 n) }
) M; {, `& f8 P0 ?% s

- m, E4 a+ P7 T  K9 {; a' \* Z& p) [* A& q/ D+ O+ [3 t! O* \( t  ~8 J
湖山晴霭
8 {3 i2 ]0 W8 I2 O1 b" q/ ?, u* h0 ?7 Q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 _* @. ?8 r: a" u5 ~; Y- e6 g. |; p( _6 Z+ Q: p) E7 }4 n

; y) n  W; i5 O: l; d' o
6 O+ J, @+ t6 J: }深山夜画
2 s: A& G7 n$ K3 D, ?; T% v" o+ |3 ^& y1 T
  画深山之夜雨的代表作。
. K" f, k) [$ G+ v- K6 k* Y, V6 m3 R$ M, u

8 Q0 o, w& E1 ?. k" x, a
# `* R( C8 ^# u& a宿雨初收  }. v7 B% t6 O! `/ j5 b, g6 F) b) h

# Q9 _" |7 a  }1 C  这是黄宾虹画雨后初晴之阴面山的代表作。
8 b+ I+ F& q$ Y7 ^& h/ e7 h. U# C' V+ @7 `+ U- r

1 D9 R1 I# ~: p0 q# D0 E' g0 F) e& q5 G
拟孙雪居笔意% a7 p/ w5 J$ b# S# y

" |1 v! T) I2 I  Z  这幅作于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发展过程。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z; }' }: e5 i8 W( J9 e  E
8 O: E/ {  ]% a( S. L
  R0 B1 x5 X! U& m! V: E$ v' \* @0 i+ I; k# s0 F! P$ q' }
江行图
2 k# j3 X  T2 B; u$ m2 c+ b+ K- G  _
/ I7 r' P! r0 |' |  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 k" k4 {% t( p1 v% `+ v" S8 O

7 f# {6 m9 x+ D# i( W4 i/ T8 {  a7 K6 |( {0 ^
+ T. J% S: r% U
雨过去犹湿' `# j) |  l  S- v  ^
* X2 L1 ?: X* f, W
  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那几笔浓淡相间似随意抹成的浮云,呈现出雨后初晴的神奇妙境。黄宾虹画雨景堪称高手。他画雨景,既有雨中之景,又有雨后之景,亦有雨后初晴之阴山,更有深山夜色之雨景。此画用他那纯熟的积墨、破墨、淡墨诸法,任意泼泻。再以花青、淡赭色作为适当铺设,使之浓淡相宜,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传达出“雨过云犹湿,平桥水乱流。莫言风浪急,野岸有渔舟”的溪山晴霭的动人境界。
6 P+ H* t( S0 [8 ]& F+ h' w5 h  h2 n% |! l! Z

5 _( X1 o9 m7 F: l8 `% \* T) R3 s" P4 Y/ F7 Q) k( g6 e6 O$ t8 K4 [0 y' P
青城山雨3 m8 t! I+ d, y! a
1 W7 f. n) w' W- y( V

4 E1 v' m4 l& o7 `$ Z/ b; v. C& X% B& @7 W0 E, l
潘天寿
/ d+ B3 v! J. X+ @0 G3 g6 t8 _: q9 X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号寿者.1945 年任国立艺专校长。 1959 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b# {! a" R  B& \: v. d0 Z+ C
4 ?# b0 \( x6 A/ D3 x& Q

) h) N! w; R) ?9 K: p: \- g1 D: b! r0 o
3 E. L( T; h& ?7 n- q6 p. e8 c- v. x( B1 K
  v6 j" Z( T) E0 @$ ~& ^' }% k

) V) P& r+ G: `) |6 q, W. ?* b4 T
" w5 B& w0 x  x0 d0 K& J$ _" R8 l" ~  V: _9 y6 U. g& r

: R! q! l- j9 l% F* p! w. Y0 n; F1 }9 w+ q3 x
! C# l  o5 c7 p  V( j
$ ^/ j; S% `2 s- v# F8 V

8 x0 o$ |# S! t( S5 F
% O- X/ U" i" E$ {" [: H* G/ g0 v2 ~; ^3 c1 {# B. o$ ^
2 s, |: l  ^. _6 x. E
& H  i$ m/ g4 }' w( T
    潘天寿的画,开创了画史上的新风。他爱八大,又非八大,而潘天寿(寿者)画的风格与八大对照,八大取圆,寿者取方;八大出奇,寿者雄胜;八大含蓄,寿者豪放;八大简朴幽深,寿者繁密疏旷;八大收敛于内,寿者势张于外。八大因时避违款穷,寿者款识情意则多。石涛善题跋,取其自然舒畅,而寿者则着意肃严,宣染奇胜。两者(与八大)都是气势磅礴,魄力惊人。都是言之不尽,意气无穷。潘先生自谦刻印称“不雕”,其实是大雕,特雕,使之典型,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形而上的刻意之深豪放不为笔使,着墨(用色)不为墨用。探传统,破古人,已达到“无法之法为到法”矣。
6 [3 C) a2 M$ i$ L3 V: u

5 l' U  Q7 b1 n$ U) W2 g
4 e5 A% ?9 w& T' z8 t
8 e0 x  w/ ~: ~  f! X6 l7 b! A! o, \7 P  F$ D2 L/ c* L

# K: P" ]- d3 o. |/ l9 m0 T" T" r$ v$ ?" H2 `. J# W. I
! ]8 p' C; W9 V* K# e
6 I1 O1 A( B5 n) y/ G
9 n+ i: n- L2 n# x
; y6 x# s' u; N* y# Q9 g
: Q4 v$ G) B8 i( x% r

6 C/ P. y/ e: X6 T
5 n# I* s  Q6 w, C! Y' b
) t+ l# v3 i4 U1 _  P9 V% B& S4 a* y5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3 18:25 , Processed in 0.0224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