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91|回复: 27

孔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9 00: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8 |2 n1 p2 l' c$ N7 Y9 O名丘,字仲尼,鲁国人。8 l$ r: T9 C+ k( J# w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 生”。
' K/ V" n" }2 m* U9 h4 r%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 U( U' M( K8 X  F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 @+ |8 V" n" t; u$ v- p8 g# {9 h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0 E3 C( c3 ~3 d0 l: }8 U; U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F. h* p; q! j7 C9 g7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0 k8 B3 M8 V1 b' \; W, N, X" P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8 k# G5 [1 r6 P7 T9 @1 C  F' U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H9 E/ G; @; A+ n% _+ N(《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N' y" m  L7 ?! y3 u. I+ K

. b( u2 I: q# R0 T[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9 10:4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 Z0 @0 b/ D/ a7 c" d- S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 o  L# G) b/ |3 @8 _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 s2 L7 V# C3 |) {3 v- S+ y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2 r# M  A( @8 g7 a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 d* u) I& Z% i3 x# @  y/ x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
4 L3 Z( p$ h; n' u1 x9 ^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 _, o1 N. x4 D+ I! u) s
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
# L1 |" U% j0 @4 }2 ?)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
7 y' j4 i) ]% a! S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1 A# e& [/ ?% A) J  i- P4 q, t1 w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8 l1 p3 f6 c5 g( l; d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 g! B: Z- f4 N& ?2 T. O# M/ w
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 S8 e/ c8 ~- Y- }% u; |4 m+ ~
“行之一年,四方则之”。/ T& Q* n) l- h
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t# Z* E. q9 J* P8 X' U- a+ p
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 E8 \3 I% P! J: i6 P' X
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 G1 b& m* l0 K. a# `% X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
. b! ]8 D! `0 @& B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 [1 R' `7 V+ B" U! e! ~* k: f
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
7 j* ~- E7 S( p/ r  K- o2 R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0 t7 j1 ?9 R6 g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
! p$ Z3 [) r* v% D4 t5 _$ `' K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 v' Y+ I0 N# ?% a% c2 U
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
" Y5 K  m7 J6 S- ]; p& v1 }% m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W; l3 f% I! S5 @) q9 z: `
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
; ^% D- D/ c; o- T6 X+ N, p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
: b- O# e) K2 K; F0 V% l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 b3 _, ]* a1 C/ v9 W& ~+ c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9 s% T3 x1 t/ A
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
$ K2 I6 Q" k) Q) l3 _0 ~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
  w7 v7 ~) ~/ x5 n8 v& F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
4 A! T% M3 b5 g; _# \  a6 S9 v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
% K. K6 `- i; T8 c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 \7 Y; p$ u& t/ u7 Y& a& c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S- Z2 o# h+ X1 J9 y1 U9 y$ @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O! N( [% a& B+ \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是一位文化巨人,被后世称为“圣人”。( U$ I7 ?8 B9 n/ A9 \6 o2 x# Y9 h
以他的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构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历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有关孔子言行的准确记载却少得可怜。
* _) ~- i8 V! C: n* x# ^孔子本人既是一个“述而不作”的人,古代典籍对他的记述又多是经过夸张、变形、寓言化了的。
0 P$ l* q) H0 J. q对他的记载最集中也最有权威的材料当数《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
: x8 k* G9 }1 w8 r+ }7 m; |4 @但《论语》不过是弟子们对老师的回忆记录,不确、不真、互相矛盾之处在所难免,而太史公的《孔子世家》所使用的材料,也多是当时的传说。
+ Q" ~0 x- b9 ~' T总之,孔子给后人留下的是自己的背影、侧影。
8 z( U5 Z1 a; c" f; p+ \) Z也许,正是历史的模糊才更激起了人们对孔子真相的探究、猜测之心,于是演化出一段段有关孔子的传说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子”是古时候对男人的尊称,“仲”是排行老二。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比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相传生于公元前566年),晚生十几年;比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早生八十多年;比耶稣基督早生五百五十年。 & h" K1 z$ I- T, i

& D4 X8 m1 C. u4 s- _孔子的祖先是殷代的贵族,被分封到宋国,后为躲避战乱,迁往鲁国陬邑定居下来。传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辈时,已与平民无异了。叔梁纥是位武士,立过战功,晚年做了陬邑大夫。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病故了。母亲颜征在带着童年的孔子迁往鲁国都城曲阜居住,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自幼好学,童年做游戏,便模仿祭祀行礼。年长后,为了生活,他给人放过羊,甚至在人家的婚喜丧事时去充当吹鼓手。孔子自己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贫困的生活环境锻炼了孔子,使他意志坚强,人格高尚。他刻苦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从十五岁起,确立了学习的志向,孜孜不倦。通过自学和向人请教,掌握了当时社会评价一个人是否博学必须精通的“六艺”。“六艺”是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又进一步掌握了高级的“六经”,即《书》、《诗》、《礼》、《乐》、《易》、《春秋》。并开始收徒讲学,为文化下移开辟了道路,为私人办学开创了先河。由于孔子学业德行的广博深厚,门下聚集了无数的学生。他号称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 ' W& ~% Q  i6 u) }! Y

9 k* w4 O5 _/ q; G$ B# G' Z孔子五十一岁时出任中都宰,他以德感人,以礼教民,并制定了“养生送死”的制度,因此干的非常出色,不出一年,周围郡邑都来效法。鲁定公便升孔子为鲁国司空(掌管建筑工程的官),不久又提升他做了司寇(掌管司法兼理外交的官)。孔子在鲁从政仅仅四年的时间,但在这期间却显露出非凡的政治才干。五十五岁那年,孔子弃官离鲁,但为了“求仕”,以便有机会治理国家,推行他的“仁政德治”的思想,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两省。在交通条件极不方便的情况下,孔子带着一批学生,花了十四年的时间,访问了一些国家,推行其仁政德治思想,虽经历艰难,四处碰壁,仍不灰心丧志,这种奋斗不懈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 c7 e* }; Z4 K6 P$ ?: J- @& Z  H
孔子六十八岁那年,结束了颠簸流离的生活,回到鲁国,被鲁哀公尊这“国老”。这一时期,孔子主要对以“六艺”为代表的古代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为中国古代文化承上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立说的学术风气,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孔子的晚年在政治上受到冷遇,生活上也一再不幸。他的夫人亓官氏、儿子孔鲤、弟子颜回、子路等至亲至爱的人,都先孔子而去。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离开了人间,享年七十三岁。 ! T3 @$ P. v2 U( r
孔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一位闻名世界的著名人物。早在汉唐时代,孔子的学说便传播到东南亚,尤其是韩国、日本和越南,为这些国家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到了十八世纪,孔子的学说又传入欧洲,进而波及全世界。所以说,孔子的思想学说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5 d" G$ G* x* `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的孔子

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活动,由于古代历史文献的简陋,不足以比较全面、完整地体现出其真实的面目,而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便起到了弥补这一缺憾的作用。: {& d! {, ~" T7 S7 B# E( A
而且民间传说中的孔子及其弟子,似乎更加可亲、可近、可信,因为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除了真实性的一面之外,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的愿望和理想。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学的孔子

好学的孔子。
" U& k* C, m. R( u/ G2 V; g( D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好学是出了名的。传说他曾向老子学礼,向师襄学琴;三十多岁的时候,还曾拜年仅七岁的项橐为师。) b* u: f+ W; Q% [% U0 x6 H3 U
在孔子好学的传说中,渔家女、采桑娘、农夫、顽童、老者,都曾当过孔子的老师。
) q! A  s3 n2 g% Q/ N& R: n& H这类故事隐藏的文化信息是,知识在民间、圣人无常师的生活哲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识的孔子

多识的孔子。8 q: t/ z- M# f$ A/ T7 Y9 K4 J# S
传说中,孔子曾识怪鸟,辨尸骨,拾箭说史,表现出渊博的学识。
, A" s+ ^4 q$ c2 \* r《千里问萍》讲的是孔子辨识一植物果实的事。传说,楚国国君渡汉江时在水面上捡到一粒植物果实,又红又圆,不知其名,派使臣来请教孔子。
9 j4 ~* l* }8 b% L# H: u孔子说是浮萍的果实,叫萍实。, r; m, b8 ^# ?9 k
并说,浮萍虽多,但因风吹浪打、鱼类吞食,果实实不易得。
6 d6 x; L# r7 I  U! x孔子还说,自己曾在汉江边听渔人唱过一首歌:“萍实大如拳,红如日,风吹浪打无定根,味甜如蜜鸟啄食,千年得一也不易。”
8 \; T  \! Y1 J1 q2 {可见,孔子的渊博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平日生活中的观察积累,正像一首歌谣所说:“圣人语识千古事,皆因是个有心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6 14:25 , Processed in 0.0422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