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81|回复: 3

伤寒两地书(第6—7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1 22: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 D- ^0 _4 N6 E
         1 g! R% G$ c' Q' R& Z
, ^  l- z% a7 C) `9 N8 j/ F

1 E) I, B! m- }# d* T, v" P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5 [1 u. P' G4 Y- ^3 d/ `/ h! A( z
       此条提出温病的概念。风温为温病之一,温病为六淫致病之一。从此条可以看出,所谓中风、伤寒,其实都是与温病并列的概念。仲景此书书名伤寒为广义,示人以外感病之治疗大法,而书中内容则主要讨论狭义伤寒与中风,狭义伤寒与温病概念是并列的。
. d# L  X/ X& C& ~) Q; o* p       后世温病与伤寒之争可谓无谓之争。仲景并没有废弃温病不谈,只不过伤寒乃四时之病,伤人尤重,风乃百病之长,与其它外邪致病多相兼挟,故详于中风伤寒而已。此条明确指出,温病为火热之证,不可误用治疗风寒方法治疗温病。《伤寒论》是外感六淫之治疗大法,对于治疗温病等应该亦有指导意义,但是方药应该有所变通。
/ w4 f9 q( I9 X$ q3 H      以上是我的理解,对否? 7 U4 E/ P9 R+ ?& x
                   ) A; \" D- u' u: z5 x2 s2 U
                                                                                                               赵红军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22: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看法似不确切。本书讨论的是侠义的伤寒,而非广义的伤寒,这从全书的内容可知。本条的意义,是指出伤寒即狭义的伤寒与温病症候的不同。毕竟温病与伤寒有病因上的根本差异,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伤寒论》方剂也可治疗温病,但这只是个别情况。在总体上讲,它们的辩证施治是根本不同的。/ ^5 {8 S4 x# P7 \
  `( J6 ?8 `* V. P$ M
                                                                                                                         孙曼之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22: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 f' a2 {3 f9 ]. e7 O& w       发热恶寒发于阳,因为病属表证,正邪相争。无热恶寒发于阴,因为病邪入里。此处之阳为三阳,阴为三阴。发于三阳,只是发热恶寒程度不同,或者寒热相兼。
$ F) ?- q+ v0 _5 L" y! x+ O       言无热恶寒发于阴,是不是发于阴者一定就无热或者恶寒呢?答案是否定的。发于三阴,则大多无热,但亦有发热者。如少阴篇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其它如少阴之热化,或者真寒假热,里寒外热等等。
5 t- v7 M5 k  C4 {        问:“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此处提到病愈日期的问题。发于阳,病在表而轻浅,发于阴病在内而深重,为何反而发于阳其病愈的日期比发于阴时间长呢?这些在临床上有无实际意义?这里的阴阳是指“三阴”、“三阳”吗?5 m; j, ?; B. ^
                          
9 |& \$ v. s( U0 w1 w        
( N  R6 p9 B. d6 ?$ @" k. |联系后面第131条“病有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此二条之阴阳含义有什么不同呢?  w8 D" I  c3 q! S
                                                              7 I5 t/ k2 C3 O# o- y6 W3 j" s
                                                                                                                                赵红军

. J9 _- `2 L9 S4 Y, ^- Y; ]+ |
. _0 j' |% R" Y% G[ 本帖最后由 赵红军 于 2006-12-11 23:0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23: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条的“阴”、“阳”不是指的三阴、三阳经,因为“无热恶寒者”不是三阴经病的主要特征。这里的“阳”应该是指风邪,而“阴”是指寒邪,可以由以下几条为证:
) @- s. r2 T! C$ h        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t$ r6 j9 f8 p! T: F+ F/ ?
       按:显然,这里的阳为风邪、阴为寒邪,下条亦可证明这一点:
( ?- F8 Z5 c4 y- u0 x- C       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陷汤主之。”
- l8 F+ F2 q, B. j       因为《伤寒论》中,风、寒二邪贯穿全书,因而在具有序言性质的第1—11条部分,揭橥二邪的性质,自有其纲领意义。至于风邪可以具有“发热恶寒”症状,已经由上条内容可以证明。可见前面我们分析得出的“恶寒是伤寒与中风共有的症候”的结论,是符合《伤寒论》原意的。
' z4 ], X. [+ x1 e6 }8 v, w        关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意义,森立之云:“六日七日者,以阴阳数言之,是自然之理,不可然而自然者,只以六七之数系于阴阳耳,非有深意也。盖伤寒表实,其证虽剧,用麻黄则一汗而解,所以至六日全愈也。中风表虚,其证虽轻,用桂枝而渐渐汗解。所谓微汗稀粥,将息如法,所以至七日全愈也,乃在今日实诣,皆是然矣。古经之昌言,可不服膺哉。”森立之此说,大致还是公允的。
- @8 M2 ^5 w! o. n! r$ z' H
5 o% q- v. j; X! G3 ~+ H                         孙曼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17 18:38 , Processed in 0.0335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