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1|回复: 4

解“中庸” 释“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6 15: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所共知,在中国实际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文化之谜”,专家、学者对此也多有探讨,各种说词纷纭复杂,令人耳目缭乱。例如对于“中庸”、“中国”的解释,亦复如此。; T7 }$ Q0 ~  x, V! B
) r+ l8 g$ c% @+ `1 w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中华文化之谜”都与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历史、历史嬗变有着直接性的关系,解不开中国古典哲学产生历史、历史嬗变这个最大的历史谜团,则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之谜便很难彻底解开,很难有一个正确的解说。此以“中庸”一词的正确涵义、“中国”之名的正确历史产生与意义为例,进行一点简要的解释。为着行文之需,还必须用简要的文字阐述一下中国古典哲学产生的历史及其发生历史嬗变的历史原因。
# ^% K- x- T/ B6 j
" k2 S( [  c3 C% k3 p
6 b* G% n# a- }) E' |) `: F3 L一、中国古典哲学产生、嬗变之“谜”. y" ~1 x8 O+ B; i

8 X8 P5 {; ^$ m2 Q. B中国古典哲学产生的时间至少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历史上,其时尚无文字产生。为了能够将这种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传播开来、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创造出一套图案性挂画,作为此种哲学的载体以行教、学。这就是“伏牺画八卦”的历史传说;以陕西、青海、山东等地考古发现的材料所证,中国文字最初产生大约为距今六千年左右;黄帝令史官“仓颉造字”述史记事,所反映的,实质是国家制度肇建之始之际,广泛搜集、整理和增创文字,以丰富其表达语言的功能,用国家行政权力统一推广使用的历史;在有了文字使用后的历史上,人们为了学习中便于理解、记忆,就在原来的一套八卦图案性挂画上注以文字,这就是产生以图案画为主、以文字注、解、阐、释为辅助形式的《连山》、《归藏》两书历史原因;轩辕黄帝总结私有制产生以后到处发生掠夺性战争的经验、教训,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指导,不仅建立了一个以“选贤任能”为标志的民主、法制社会初型,也就是孔子所称赞的大道之行的“大同”时代。同时,还以中国古典哲学为理论指导,大力开展天文学、医药学等科学研究,这就是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之根;夏禹颠覆了五帝时代的民主大同社会制度,建立起大道既隐,“父传子,家天下”奴隶制独裁制度后,就炮制《洪范》,鼓吹“惟皇作极”、建立卜筮制度,千方百计抵制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神道设教”,愚民以治。至商末,“文王演《易》”利用中国古典哲学原始载体的挂画为占卜,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重改卦名、重撰卦、爻辞而搞出来专为占卜用的,就是《周易》。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隔膜,人们便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不知,对中国古典哲学名词、术语做主观唯心的解释,中国古典哲学便产生了历史性的嬗变。中国许多历史方化之谜也就随之而生,“中庸”一词,“中国”之称,便为其例。(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5: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解“中庸”
' Q3 O6 d% B! Q: a0 q4 s4 x, I# u: |% @
“中庸”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一个极重要的理论观点,它是对于事物阴阳互感、互引、互动、互渗、互依、互为己存之根本,以及阴阳相对守恒规律在社会实践中具体应用上的一个名词。中庸一词中的“中”字,即一部《易》经始终强调的中正、中行、得中、久中、中和、中道之意。如《乾•文言》:“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讼•彖传》:“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屯•象传》:“虽磐桓,志行正也”;《泰•象传》:“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复•象传》:“中行独复,以从道也”;《临•象传》:“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坤•象传》:“黄裳元吉,文在中也”;《需•彖传》:“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庸”,为社会实践之劳,有功之动。“庸,瘅,劳也”①。例如:《国语•晋语七》载韩献子语云:“臣闻之曰;‘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韦昭注云:“国功曰功,民功曰庸”。又,《国语•周语中》:“服物昭庸,綵饰显明”。韦昭注曰:“庸,功也。冕服、旗章所以昭其功,五綵之饰所以显明德也。”换言之,“中庸”之原义,就是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之中,不论是言行,还是待人接物,以及处理任何事情,都能坚持一种公、平、中、正,不偏激的态度,这种行为的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就是功劳,就受到国家的表彰。“中庸”一词,绝非“文革”中所批判的那样:“就是不偏不倚,按常规办事,走老路……中庸之道就是鼓吹折中调和、宣扬保守复旧、反对斗5 n% n6 y" M" }7 G6 {# r& k
————————
0 t& |1 W) Z0 c! S& o① 《尔雅•释诂下》。: x: I& p5 k4 P# G% s( [$ e
" l: }8 B! P  ~$ ?) z- S+ m7 y, i" [

& l) g, I1 W' c! I* f9 j
" Z3 }& v; l8 Q, P  T9 a, I争、反对前进的反革命之道。它是一切反动派镇压劳动人民、进行反攻倒算的十分虚伪、毒辣的反革命武器。”① 更非世人所理解的庸碌无为。对于“中庸”一词的不懂与批判,由来已久,鲁迅先生就曾说过这种无知的话:“性情表现的形式不一,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由命,第二就是中庸”②。此诚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K) _. L2 L7 z0 I6 _9 E, ]2 ~+ D) A+ W0 v# W8 G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之所以提出得中、守中、用中、中正、中行、中和的重要性,就是认为事物的阴阳相对、互依互存客观规律,人们违背不得。这是因为事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像世界上只须男人生存、不要女人生存,或者只重视男人的生存权而不要女人的生存权,其结果就会是社会上失去人类一样。所以,事物的客观规律恰恰是唯有相反,才能相成。唯有相异,才有相同。故立阴阳相交之卦画命名为《泰》,以阴阳不交之卦画称之曰《否》,说明事物只有阴阳平衡才能得健康的发展。至于太极图上的阴阳互引、互动、互交、互渗、互为依存、相对平衡关系,则表示得更加直观。1 }% O) G5 g5 o7 y1 ]

2 y( k5 p. M# X“中庸”是具体应用阴阳对称、守恒客观规律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简明而必须遵守的法则。它是中国古代人提出的一个治病救人、律己修身、整齐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哲理性总则。
6 {! @+ d* _% f
/ b0 w$ d* V& e先说治病救人:中医依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认为,人体之内五脏六腑,都各具阴阳之性,中医治病的总则,也就是调理人体之内各部分的阴阳,使之平
1 W$ D! h4 m1 n% }+ ]—————————
5 N. N1 O8 w3 e# z3 U0 g① 《孔孟之道名词简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77~78页。
+ n4 h, b$ U6 Y4 K② 鲁迅:《华盖集•通讯》。
5 v2 O" |* I% ~2 E* L" v
' t0 r( q1 R, ^, _% H% e
. d7 i. ^  t" ]( B% l- r& Z. k3 @
4 a4 F$ C$ K; D6 J8 b% [" s7 x衡。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各种综合性手段,确诊患者到底患上了什么病症,其患病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患者的那一部位器官功能受到了损害,由此而使得某一部分器官失去了原有的阴平阳秘状况。然后,针对具体情况,或用针灸,或以按摩,或施药物,或动手术,其最终目的,就是扶正祛邪,恢复被病变影响、削弱了的某一器官之正常功能,使其恢复原来阴阳调和的正常状态。其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①。此是医学上的“中庸”之道。) c  v* E; p' h0 v

) O7 H4 f0 X2 P7 I) z; a次说整齐家庭:《易•家人》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这几句整齐家庭的话,也非今人所全能理解。常见有人引之而依汉代以来董仲舒炮制的封建“三纲五常”谬论曲解之。实质上则是不通历史变化、强不知以为知的谬说。中国古代的礼仪,完全是按照古典哲学理论制定的:认为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兄为阳,弟为阴。阴与阳之间所存在的是对称、守恒规律。运用阴阳对称、守恒规律处理家庭关系,首先就是承认男女、夫妻、父子、兄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权利、义务上的平等,这些关系都是一个互相关爱、互感互动、互为影响的关系。其具体要求就是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7 X' j2 A6 S4 j1 W: X5 h
————————
  n4 ^2 e( h; i- `①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6 _2 m7 a/ K4 A$ q
+ F/ J! t5 @/ E; c" h- J" L; @# \
' \5 ]- {6 V) W, M, B1 j( J9 g' ?

8 R& H3 V  V& G6 n5 @6 }1 M$ Y8 ?夫妻互敬互爱。但是,阳者主动,阴者主静,父子关系处理不好,其责任首先在父亲。“养不教,父之过”,此之谓也;兄弟关系处得不好,责任首先在兄长。就连兄弟共同犯罪,古代的法律上也规定要重责兄长,对其弟则适当从轻。这是因为,兄长也负有教导弟弟的责任;夫妻关系不睦,责任首先在丈夫。对这种家庭伦理行为规范的论述就是:“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义,以教其子而整齐之,则子不知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故曰:父不父,则子不子……”① 这就是“父父、子子”简行文字中所表达的原义。这也就是要以中、以正而治家,调理阴阳,使之和谐的“中庸”之道。7 i) h: Z4 H8 G" f# ~5 S
! J( M, H& z% u( N( e) W
古人为什么在论之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先是将个人的修身放在首位,接着就提到家庭,而不是把治国这样的大事放在首位呢?这就是,全社会要做到讲道德,有礼仪,文明、和谐和而有秩序,就必须首先要从每个国民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做起。如果,在一个国家之中,每个公民都能讲道德,而言行文明,那么全社会自然也就文明、和谐了。每一个家庭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整个民族就兴旺发达。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处理不好夫妇、父子、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那么,社会便必然产生乱象;一个不能以道修身、正心而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是丝毫不懂道理的人,他哪里还能够整齐家庭?连个家庭都治理不好的人,又何谈治国?这就是古人论治国必先从修身、齐家做起的道理。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最基本含义。
- i7 f6 d6 K- J, E
6 A" C! }+ q8 s8 b* C  |  _————————
$ x3 i8 l: X& n. @① 管仲:《管子•形势解》。
/ g. [. M; E0 h0 F; u; Q9 F/ y5 s(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5: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治国:先秦诸子百家,其学说或异或同,但都言“以正治国”。由此而言:“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① 这是因为,治理国家,不论有多少繁杂的事情要处理,总归起来,就是以中正不偏的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综合性地调整各个方面的关系而使之平衡、协调、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和谐发展状态。这就要言中,行中,用中。故《黄帝经•经法•道法》言:“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读dàn)已具,尺寸已陈,(此借度量之制以言法度)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以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形(指道理,亦即今称的哲理),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谓失道!”
4 o5 U' r# r( q$ W/ D; _3 w- Z! K& U) }, g
“中庸”二字之造,赋予其以强烈的哲理意义: 、② ③,这是依上古战争时统帅居中所树大纛之形而为字,而“庸”字则完全是以“持中为用”之意而造: ④ ⑤ ⑥。古文字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说明,“中庸”一词的使用绝
; i& w+ a& ]; I. g/ t8 Z' s- F—————————
* g# M  r2 V1 K/ f8 T/ h① 《管子•法法》。
! V1 @! K' x0 Q& g" S② 四期《粹》五九七。
$ E$ m& z9 R: y7 w3 w4 g2 J③ 一期《乙》四五零七。, ?/ ?& Z( E& }- `, L
④ 《京》二三零四。
4 X* w+ O/ h! ?8 r7 H. [) i& T⑤ 虢季子白盘。
7 m& g. m3 a. w1 Y9 a2 F9 z⑥ 康侯鼎。" H8 X/ e% e+ ?. @. ?) M% R

  k8 k0 x* L+ T1 \5 j2 k+ Q5 f6 L3 Q# W- m  K, Y% \7 z+ Y
非始于孔子,孔子只是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的实际社会情况,而忠实地强调了它的原始哲学意义。; B; n$ x% P5 [# Q9 {# m0 G3 L

$ g! Y  l+ s. R! K* ~! Z我们要建设和谐的社会,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使其处在一个公、平、中、正、平衡的度上。所以,我们不是要反对“中庸”,而是要大力提倡“中庸之道”,因为这是一个科学之道。(等续)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5: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释“中国”$ u, L/ `2 Q3 {0 B& Z
! K& b4 c' z  F3 h8 M; ^
在中国的上古历史上,正因为以中正之道而治国,国名就用一个“中”字为称。“中国”之谓,其义就是国家在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中,都行中道之的意思。唯其如此,古代治理地方之官,其职称之曰“尹”。“尹”字在甲骨文中是画一手以三指持针给人治病的简明图形,例如甲骨文 ① ② ③ ,这是强调治国也同中医治病一样,不断调整公私关系、供需关系、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等等,特别是政权与人民的关系,要在一个互引、互动、互交的正确轨道上运作,以达到“上下交而其志同”④,并警告世人:“天地不交,万物不9 W3 v, e- f2 j
————————
" u! |# @2 w6 F; b, W- Z" t① 一期《人》一二三五。5 _2 k# h$ Q* a: p6 Y3 Q# ^, D& D
② 一期《前》七•四三•一。- ?1 Y# n# ], ~5 g- B! z: H# o( ^
③ 三期《甲》七五二。, A2 F: V& _$ y$ ^! p  D9 f
④ 《易•泰•彖传》。
  z0 Q- ?+ ]: L6 k
% x/ y8 R: z! @# O. G) w* j8 N" H0 p& x$ S
8 @/ @+ C( K2 k, H7 T, D% h
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① 所以,甲骨学家不知中国古典哲学对于社会政治、以及由此而影响到文字之造上的情况,释甲骨文往往就会出错。例如释“ ”为:“以手持杖,示握有权力以任事者”,② 就是错误的。
) k; N! K8 u" t9 u
/ \4 N: A" }; e% T4 g( t: @. T正因为持中、用正,以中正立法治国而调整各方而的关系,使全社会的人们都在一种公平、公正、透明的社会制度之下生活、竞争,所体现的是按中正守恒的客观规律办事,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明,它是一种哲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所以,古人就将“中庸”提到一种尊道贵德的高度认识与评价,以恪守中道而为德。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故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③。) z% W  [- N6 s4 X' k* D# Y& n

) c! n5 ?5 V0 V' l# m6 W在古代,为了强调执道治国而用中,就连史官述史,都必须持中、用中、客观、公正、忠实,而绝不是为掌权者歌功颂德。故“史”字之造,也是“持中”: ④ ⑤ ⑥。7 n( e  ]9 C$ f9 P" ?0 V) i' t% q
3 ]2 o. D8 P& p
到了现代,就连管理一条道路,不也是需要划出一条中线,而制定出交通规则,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行而不乱,动而有序么?因为,偏左偏右都要出乱子。若再要说得宽泛一些,就连造物、制器也得持中、用中,绘图于纸就得—————————, t8 y# S( }7 V
① 《易•否•彖传》。, f' @) L! W' L7 K/ ^
②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286页。
+ n6 p, j8 ]" s" j5 q' L" k* Y" V③ 《礼记•中庸》。
2 ~* W/ \3 b/ U' g$ K3 |$ y④ 一期《乙》三三五零。' R: c% O( |. ^
⑤ 一期《合》二八一。
+ m( J) u/ O& P# p⑥ 三期《明》四五零。
" y% [$ R: o4 ^( z$ V' q: Y# R0 V- O# g# q7 _/ \" l
, m/ N; j% Z7 J, [" n1 k' P* Q* l
1 b, h8 c. Y9 ]' |. w4 g! `, |# @
先画出一条中心线。若设计建造一座建筑物,其布局不对称,则失之以庄重、大方、美观,重心不正的高层建筑物,就会倒塌。这就是“巧工用中”,无规矩而难成方圆之理。% W, z* a; o( N3 C$ @

1 b" e/ w& w# [2 B在中国,哲学产生很早,引哲学理论为指导而引治国亦很早,所以“中国”之称亦是自古已有,如《尚书•梓材》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疆土于先王”。《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缓四方”。对于“中国”一词的错误解释,也由来已久。毛亨认为:“中国,京师也”。①裴骃引用刘熙之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② 现在,则有人认为:“中国”之名是根据河南新郑而得称:“郑州所具有的历史特点是‘天心’、‘地中’。”③ 还有人说,“新郑是天下中心”,“新郑县城的竹园村还保存有‘天心石’……”④ 应该说,这是一种很荒唐的说法。因为“天下”所指就是地球大气圈之下、地球表面之上。地球之称,因为它是一个球体,在任何圆球体上,其具体的位置都是相对的,我们所常说的东、西、南、北、中,事实上都是相对而言,而不会有所谓的绝对“天下中心”。即使是在北极点上,夏天太阳不落,而是围绕着北极点转圈圈,这恐怕比河南新郑要“特殊”多了,我们也不能说北极点就是“天下中心”。因为还有一个南极点呢,到了北方过冬天的时候,太阳同样会围绕着南极点转圈圈!( [, t! v0 x& u
—————————
3 v; k& i9 b5 S& E① 《诗•大雅•民劳》毛传。
6 g" T, T* l% m② 《史记•集解》。5 c4 A( ?% Y( @
③ 张维华:《黄帝故里与中华第一古都——郑州》,载《黄帝故里——新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页。
2 o  }' m) p4 z# [" M+ j( {. O④ 刘文学:《关于轩炎黄故里地望的探讨》,同上书第87页。
% z0 ]* f$ V4 u( @: I  ^& B) d! ^) N, c; n. m3 [, l+ Y. w$ r+ P) G$ z; i0 P

3 M- p$ u0 U+ `* t
- ^( q* z5 b* G7 u$ b( D: p* ?0 f" o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方面是一直走在世界前面的,在黄帝之前,就准确地知道四象二十八宿在视周天上的准确位置的,从黄帝制定历法之时起,就一直用的是“四分历”,也就是岁值为365•25日,天球刻度也是365• 度,言“中国”之称是古人以为自己所居就是“天下中心”,这就有陷于我民族先祖以“无知”和“夜郎自大”之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5: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0 r4 F; k! ~, [" B* w& r  l7 Y/ c
/ |' M: ^* p5 f
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而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就必须是有分析、有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弘扬。不能一讲批判,就一概否定,一提弘扬,又不分好坏的全盘继承。要做到正确地弘扬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对过去批判错了的方面,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对于过去漏批了的封建、迷信糟粕,仍然要有勇气进行历史、唯物、辨证、实事求是的分析与批判。这,也是一种科学的“中庸”之道。(续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4 03:29 , Processed in 0.0253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