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我与胡风的关系谈到胡风先生与我的关系,如果仅仅限于交往,那是十分简单
! [, R7 @7 g$ ]) E; H% i6 a; a+ n的,用不多的话就可以说清楚了。但如果从另一面看,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这不仅是指我" _- g1 |1 r/ [# n5 f5 U
曾被定为所谓的“集团骨干分子”,因而长达近25年在一种险恶的处境中,而且也是指在) n0 r2 S8 Y$ _
文学思想上和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8 \: ^$ p) ?, N* s
C$ h' _; H" `( ]" s- U
1940年的夏天,胡风当时在重庆北碚复旦大学任教,邹荻帆带我到他家去看他,那; g( c- d: L& u& G+ G% @' x6 k
是离学校不远的农村中的一间小土房。他一家人正围着一张低矮的小桌吃晚饭。他穿着背心2 y! I9 B1 B! ^0 D3 r7 @
和短裤。他赶快扒完几口饭,过来接待我们。那以后不久,也是荻帆带我到重庆张家花园中
8 d/ z& }5 n8 x# o华文协去看艾青,他也正在那里。再就是1947年春在南京,剧专剧团公演路翎的话剧% v! d& P% E8 k9 k" g7 a
《云雀》,我在后台碰见了他——他是特地从上海赶来看演出的。解放前我们就只见过这么
/ N( ^4 X$ q2 ?/ I; O0 g- X三次面。在重庆一般的文学集会的场合,我还看到过他,那就谈不上什么了。就是这三次见) i( Z3 ~: Q8 O8 N
面,时间也都很短暂,没有进行多的交谈。但每一次见面都还留下了一点印象。初次见面的5 B# S/ j6 \% C4 b
那一回,他交了一叠稿纸给荻帆,出来后荻帆告诉我,那是他写的《论民族形式问题》的部
9 z8 K$ w# t6 C6 c* k1 F' J; d分原稿,要抄一份送往延安去。第二次见面的那一回,他和艾青正在对将要在《七月》上发
+ z2 S9 w6 T- i7 ~" z( ~- _表的吕荧写的《人的花朵》一文进行讨论。1947年的那一次,有人谈到一位熟人被国民 ?1 [' B/ t, U [
党逮捕的消息,他听后默然久之,但可以感到他心情的激动。" J7 X* }( u" j, H' X! o, F
; _! N/ T( W B' Q. }1 K7 ]& u
我没有在他编的《七月》、《希望》上发表过东西。1942年,我听说他认为我的一# I" Y s; ^ i" }) `+ N' X
篇受到有一些人赞扬的散文诗只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我相信这话是真的,因为他+ _2 k! f. K4 Z: k
当时正在编《七月诗丛》,约了我的几个朋友编集,却撇下了我,这很使年少气盛的我感到
/ u) S6 l* Y/ b% X$ `) z; Z9 ]难堪,而且颇为忿忿,就发誓不向他编的刊物投稿。( `- x1 N3 [" U" i n. W4 _
5 ~; R' v1 ^0 \ 解放初期,我们通过两次信,一次是我请他对我发表的一个独幕剧提提意见,他回信倒
* |6 y/ J3 o/ ] u" z" b$ k7 M/ m! g是给予了鼓励的。另一次是,我认为他在一本文集的后记中,批评一位同志的态度和语气是
% [9 j& Q3 z& g& z# R1 r% L* g过分了。他回了一封短信说:你不认为他写的那篇批评我的文章的态度和语气是更过分么?
: Y* N. e. a$ A! z- d( X2 i- L我把那篇文章找来看了,就再没有说什么。9 f/ L$ @0 X7 @! K
# Y& X$ t% m7 k' s u! q6 q3 N 从1947年夏到1953年春,绿原和我都在武汉。绿原和胡风保持着联系,有时他
* v" [/ @' a9 i! G! p X( P将胡风的来信给我看看,特别是解放以后的那几年间。1948年在香港展开的对胡风的批 y: k6 V$ z5 O
评并没有能说服我,倒是后来胡风作为回答的那本《论现实主义的路》,我认为是很有分
* s8 N) E; M, O/ r. `量、很有水平的。对于解放以后他的处境我颇为同情。1953年,全国第二次文代会期9 ]4 J# ~: Z. X$ E8 K |8 S
间,我和几个朋友一道去看过他几次,这才有机会听到他较多的谈话,直接对他有一些了
* y2 Z! w6 h* |4 M! ?1 C4 ^解。他对当时的文艺现状是不满的,对于那次文代会认为也难以解决问题,他也谈到了几年
+ f7 J8 p. s1 X4 H' N% @7 u4 y来自己的遭遇,我感到了他心情的苦闷、激动和焦躁。我后来和绿原谈到,他要冷静一点才 E2 _+ V0 K% f3 V# h9 r
好……。绿原同意我的看法,并说路翎也有同感。绿原要我直接找胡风坦诚地谈一谈,说这, s2 \0 v6 h$ j; }6 \# s3 }
是有必要的。但我感到,我和他不熟,又是后辈,不便谈,就罢了。一年多以后,胡风托绿
9 M# ^$ W8 k' m1 ]原转告我,要我对他过去的理论工作谈一谈意见。由于同样的原因,我也没有谈。而且,那
0 \! O5 U& X$ ]) z* T% A7 A1 i1 X$ v正是1955年大风暴的前夕,根本不是谈理论问题的气候了。
/ z$ R8 {' L! ?9 c# X- j* E& P) J3 `! M# R% |" ~' D- Q
我们过去的交往不过就是如此,有什么可多说呢?. {# k4 @( t3 Q( D0 \
, [; ^8 ~- w* d6 R* m# O
然而,我年轻时在文艺思想上,特别是在对于诗的观点上,是深受他的影响的。
1 K- Q" Q, u3 i' s" A9 I
! ]- l8 m. p7 C& O 我最初是由于对鲁迅先生的热爱而注意到他的。我将他看作是鲁迅的战友和学生,当时* t0 C& V% F' F+ v
有这样看法的人是不少的。他发表在《文学》杂志上的《林语堂论》和发表在《文学季刊》
9 l& G" J1 L. G5 \上的《张天翼论》(记得署名是胡丰),他和周扬关于典型问题的论战,我都认真阅读过。
4 w6 ^3 E! B4 q' G/ ] C那一场由他的一篇文章(那是鲁迅和雪峰授意他写的)而引起的关于两个口号的大论战,是5 P4 h& S! _' g3 R% G' Z- _& n
当时我和几个少年朋友们经常的话题。我们未必很了解问题的实质,但本能地是站在鲁迅这
2 i4 o$ s. y9 M' c, \一边的。后来,他编的刊物(从《海燕》、《工作与学习丛刊》到《七月》、《希望》)、* v9 z6 c; E' C& F8 A k
丛书,我大都看过。我认为他是一位严肃认真而且是有很高审美水平的编者。他陆续出版的( X: t9 }4 L7 o2 b) R8 d" G
几本论文集,我都反复读过。可以说,在我的青少年时期,在对文艺的基本理解上,我受他$ \" u, l [0 B2 }; l& h
的影响最大,并培养了我对理论的兴趣。由于我写一点诗,我非常注意他的关于诗的理论。
, z8 R5 Q2 `* k6 {6 r: L3 ]. B/ q他强调“战士和诗人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认为真正的诗人必须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斗9 k4 b* _# d5 O: B$ z
争;强调诗人必须深入生活,必须与人民共呼吸;强调诗人必须将思想化为自己的血肉,表
5 z+ @0 v: U. e: X3 \* i. Z {/ O现为对待生活的激情;强调诗人与诗的一致,诗的表现力与人的战斗力不可分;同时也强调* S7 w9 C+ ]* b0 \1 {
诗必须是诗,对诗的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这些都给了我以教益。我现在对诗的一点0 U% t" G, h" U8 e$ v
理解,就是在那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说的他对我的一首散文诗是“小资产阶级情调”的# B& w; D2 g( Y, m) b- q
批评,也曾使我暗自反省,我后来在写诗的道路(也就是在做人的道路)上就有所警惕。而# m, D6 P8 r' c, u/ A- _9 s+ G
且,我感到可贵的还在于,他的理论文章洋溢着激情,不仅是以道理来说服读者,也是以他7 C% o8 F' P' X, ?: u
燃烧着的心来感染、鼓舞和激励读者的
( `1 M, w6 b* i3 F% e9 M# l2 s2 _$ k
由于事态是逐步发展的,对1955年夏季的那一场大风暴,我不能说毫无思想准备,+ R7 u* v) E8 ]0 Q; h7 u
但问题提到了那样的高度,还是令我惊骇和悲痛,虽然我尽可能从大的方面(政治需要),, m( B* a( Z5 ^5 V" j4 n
从原则上去加以理解。我自认为虽深受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但和他并无什么关系,所以在
2 O p9 V' _, t4 m8 R, E第二批材料的“按语”中,将我定为“骨干分子”,也是出我意料之外的。那以后的二十多, g6 n5 H1 c% D, q h% ~; c9 c- [
年间,我就处在与世隔绝或半隔绝的状态。对于受到牵连的友人们的消息,几乎一无所知,4 ?% D7 _9 f3 x6 p8 X- y
有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也不知是真是假。一直到1979年的夏天,友人田一文从成都
, R4 n9 ^' T" |- `4 `) }来,说在那边的一家招待所见到了胡风,才澄清了一些关于他的传言。那么,他还活着!我& P z/ K4 t, l! I! L
为他去了一封问候的信。他很快回了我一封短信,谈了一点他的近况和心情,还对我的一首
* }: n; B- \7 M8 k刚发表的诗提了一点修改意见。看来,他的思路清晰,字迹也还是有力的。不久后他到了北5 _/ V) b) ?5 R$ U1 {3 Z
京。
2 A/ z! f! i) B* W8 A8 o0 p3 r/ M) t# S2 A9 D5 T% }
1980年我在北京见到他,却是在一家精神病院的病房中。他是由于幻视、幻听被送9 d9 V% _5 g! l& t' ~4 z
进来的。那病房宽敞、整洁,而我在精神上总还是感到一种压抑。我是将近分手三十年后第& w4 X6 Q& r, k+ c/ }# Y3 I
一次看到他,还可以认得出来,但显得虚弱而衰老。那一天,他的神智还算清醒,能谈谈
; w! C; z7 x. n% ]: w( S" n; W! _天,话不多,而且只能用低微的沙哑的声音。他用喜悦的口吻谈到了前些天《光明日报》上' t/ f' a, b/ P
登了一则有关他的消息,说那是二十五年来第一次在他的名字前不带“形容词”。谈到了他
1 B8 W% P, I) _5 ^# {5 o被任命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顾问,也是二十五年来第一次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
$ V; ^. o" f) Y, q+ y$ P身份出现在艺术研究院张贴出的选民榜上。他指着桌上的一叠书给我们看,说:“那是我过% R; n6 u) K, F# z" v3 B3 X* H3 S
去写的东西,是一位老朋友最近给我送来的,我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自己的东西了……”他
]2 ^, y6 X) L0 n9 n) a在喜悦中甚至流露出一种天真的神情。! W5 R( P$ h' r& `+ m$ R
1 Z/ L" Z# E1 l: _) Y! Y s
他没有提到自己这些年来的遭遇,只是叹息着说了一句:“我们过去犯了什么法呵!”5 J( f* x# p4 J% b% w+ |
而当谈到还活着的和已不幸去世的朋友时,他含着泪说:“这些年,他们为我吃苦了……”
7 C9 }" h0 X- f2 B S他说:“我相信党,相信群众。我怀着这样的希望生活好多年了——正是这样的希望支持我
$ }/ k; V/ m1 z( T走到今天,支持我走下去。”
! G, y% A1 ^* x G; l
' k" N3 f/ l% V X( i9 }1 I3 P 但是,我也感觉到了他的病态的一面:他还是有一些惶惑甚至惶恐,对有些事将信将/ v2 u' l( C4 M' P5 K- G! O L* q
疑。我和同去的一个年轻的同伴向他说明了新的大好的形势,尽可能地安慰他。他不断地点& D" F# c& Z! L8 p! c1 \
头,说:“是这样!是这样!”
; }8 D7 L( P) g0 m: I* t1 C* W5 R2 t$ [, }8 n
第二年,我因工作去上海。他又正住在那里的一家精神病院里——是由于幻视、幻听比# n( C7 h; H* ]: A( |
过去严重,从北京转移来的。一般不让人去探望,我设法去看了他一次。只坐了一会。他不
9 |1 |9 l0 l5 V. F1 O/ c+ m$ n大说话,而且露出一种不安的神情。我只好告辞走了。
4 e7 z1 G' g+ m0 Q
( H% N; N% B0 b+ E# } 看起来,他的病情比我在北京去探望他时更严重些,我很担心会恶化。但他终于渐渐好3 `9 f- l" T$ G1 U; _
了起来,回到了北京。我在报刊上看到他发表了不少文章,还看到他出席一些会议的报道。
. H& U( m# J: f1 I——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虽然带病,仍不肯好好休息。
1 ]9 d* n5 m4 Z' S) F
7 S/ L# v* W% y* G5 T$ c+ v 这几年间,我到北京时,总要抽空去看看他。他静静地微笑着,不大说话。有时闭上眼
, j7 c5 m, q1 |0 j睛,我不知道他是醒着还是睡着。但可以感到他的思路已恢复正常,他的内在精神力量远比
- u2 D5 ~& \4 L+ ~. v* Y0 r/ ?身体要强,这从他发表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来。我最后一次看到他是1985年的元旦。我! w" ]! _# _' }6 c
和参加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的过去被指为“集团骨干分子”的几个朋友一道去看望他,
' { W6 I) J- }4 e: O还合照了几张像。我没有想到那就是最后的纪念。8 F4 d3 \8 D/ x. C& M
' J7 D& h2 Y6 s+ W9 M6 U+ }
就在那一天,我劝他到湖北走一趟。他已多年没有重回故乡了。他摇摇头,微笑着低声1 ?! |% g; P/ X2 c1 m
说:“一动不如一静”。那以后不久,武汉将举行“黄鹤楼笔会”,因为他是湖北人,又是
$ c: @5 \+ H* M- V( v1 }3 A, ^( W诗人,我提议邀请他,虽然我想他是不会来的。意外的,他却表示愿意来。但准备动身前到
; k6 Y& A f* A& f. Y4 t5 O3 f医院检查,却发现患了癌症,而且已到晚期。后来,一位参加了笔会的友人回到北京后来信; p# U- Y5 d, K& U N7 x- d$ o' O
说,到医院去看过他,告诉他我们是多么盼望他去。他摇摇头说:“我再也去不成了。”说
$ R8 W9 o+ c1 a; i2 M1 b: \9 U; ^0 V- \对热泪盈眶。那么,对于故乡,对于生活,他还有着深深的眷恋……我不知道他临终前回顾: `$ y& F# |* K! t
自己坎坷的一生时有着怎样的心情,是不是也热泪盈眶呢?如果是的,那不是伤心的眼泪,
2 e* ~* |/ | g6 V) l t9 \而是对生命、对斗争的执着——在他复出后的这五、六年间,他是依然在继续为自己的信
`3 j& @( L: y: ]5 ^& g念、自己的追求而斗争着的。在什么地方他写过这样意思的话:如果不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 V7 t4 p8 N5 P1 c' U$ d产党,这几十年来他是找不到安身立命之地的。我也亲自听他说过,是由于对党、对群众的6 B* G9 t3 g) a
信任,支持他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而他到了晚年,终于亲见了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时代;
: ]( P9 j6 C) P" s% F4 @他自己也得以摆脱了被投掷在身上的污秽,站在时代的阳光下面,而且,他也得以以一个真
" O6 j& r" D8 v& L+ t实的面目,站在新文学的发展史中间。
* ]( |! H# G2 T" o+ ^% t/ P& T1 }3 l( g! h
我看到新文学史研究者,将我也看作是“七月派”的一个成员。我并没有在胡风编的刊% }0 h7 ?2 ^) V& c" }
物上发表过东西。但从诗的战斗方向上说,从诗的总的风格上说,是可以这样看的吧。至于! I& y @: }; f- D* j ~9 E' ~4 |. d
就我个人说,我是深受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的,“七月派”诗人又大都是我尊敬的友人,我
2 G+ Q) |. b! y6 D# n& M+ Z! X乐于和他们站在一起。1992年4月23日附记:这是根据我在1985年所写的《我的* }( `# z* P( n4 M6 _; u$ |
悼念》一文改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