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6|回复: 0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东晋,隋,唐,五代,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2 22: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从东晋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唐代的“金碧山水”、五代的“全景山水”到宋代“文人画”的萌芽、“马一角”、“夏半边”的广为流传,“元际四家”的飘逸出尘到明朝“吴门画派”的统领画坛,以及到了清代的循规蹈矩,陈陈相因,直到近现代的传统山水再度兴盛。
! V7 ^# u8 U5 X
7 a# u& U1 _* i5 g& \! f* A  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的变革、创新,集中表现在色调方面。就色调而言,青绿金碧创于隋唐;“水晕墨章,兴乎唐代”,遂有破墨、泼墨之妙;五代两宋以水墨为主;元代出现浅绛;明清则水墨、浅绛远远多于青绿。
# E* h# |3 I+ M0 R5 K6 F+ |" T6 U. \5 t
  可以说,魏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时期,士大夫参与绘画并涌现出开宗立派之大家,顾恺之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他的山水传世杰作《洛神赋图》可以领略“像人之美得其神”的风采。在这个时期,山水画由稚拙古朴走向一种平淡天真。0 F7 g% H* V' ^' Q
3 `( T0 \4 r% D3 y) {) r0 ?$ A
隋唐为绘画的鼎盛时期,人物、花鸟、山水画都趋于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具有早期独立山水画的体貌,被认为是一幅存世最早的山水卷轴画。五代两宋绘画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各种题材的绘画艺术,同时得到发展,并呈现出争奇斗艳的缤纷景象。山水画中,董源、巨然和范宽、郭熙的作品,分别代表了山水画始分南、北两大派系时的风貌,极具典型性。“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作品则呈现出南宋“院体”的独创性和时代性。燕文贵的“燕家景致”也是异军突起的典范。
3 `2 S) J7 ^0 @& N
8 i9 |- R; u* k0 m宋元山水其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各呈风貌,特别是黄公望的艺术追求,成为元以后文人画的典范。明代是明清山水发生而走向鼎盛的时期,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进一步强调了文人画在中国画坛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到了董其昌,由于“南北宗”的提倡,文人画的地位更是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9 y+ x9 Z7 i$ e* e+ k2 b& f

4 B' k5 |- g" z' O清代则是中国山水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了。清代“四王画派”——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等的承承相袭,在讲究无一笔无来处的同时,将中国山水画的空灵销蚀得遍体鳞伤。当然,“四僧画家”——石涛、朱耷、弘仁、髡残的具有叛逆和另类的绘画风格,为强弩之末的清末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和活力。还有,“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的标新立异,无疑是清末画坛的一支突起的异军,正基于此,近现代的中国山水绘画才得以再度兴盛。齐白石、黄宾虹等近现代画家,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山水绘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贡献。 - W8 h: S" E' r8 w) r6 r! ]6 f
( l' ~! K# b8 p% \. @
《洛神赋图》8 Z) c' B3 E* a& ~  `" G; X
( ^  q* a6 w. r
% o& p6 X! D' }- ?* T# Q2 @2 b" p8 A
图太宽,可点击图片打开新窗口或另存本地查看)( W* F) l" n& ?) `8 U' u4 d* E

, z" s! n. X6 W2 \; E4 v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Z5 R+ K0 N' {: K" u$ M# E  j4 N2 N
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2 B7 c" T: B; o' @! l0 }+ C- n1 m0 u- Z
《游春图》+ d- }+ g7 c2 B0 Q# o$ q5 I2 f* m
1 m: z% z$ j0 t4 J
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_: X% B9 _9 P: j. Y

* i5 U: b9 z. t6 c0 J. a" f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 [* q- y. e) s% [
1 A. V3 o9 ^' b9 C) W《江帆楼阁图》
8 y6 u7 D$ D( h5 o2 Y
/ G7 p2 Q( _6 r. U7 G: W6 e5 ?唐 李思训 绢本设色 纵101.9厘米 横54.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 c1 O' ?' i* J; D
0 W2 ?6 w( Y; D1 T2 G0 }1 k' n* Z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李思训(651-716),唐宗室,高宗时为江都令,开元初, 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称他们父子为“大李将军”、“ 小李将军”。此画无作者款印,清代安歧称此图“敷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希远不能辨,的系唐画无疑。宜为真迹。”
4 g1 B/ p3 F' r2 B2 _7 Z0 \
/ h; b, d9 Z. n; r% ]% N; {$ [8 K1 Q《明皇幸蜀图》% k1 b- Y6 C0 }4 d/ z- x. G
$ `' ?) W; ~  H7 o/ _- L7 P: ^
唐 李昭道 绢本设色 纵55.9厘米 横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 f3 l  N# G8 w3 `6 f4 {+ `) [: f8 K/ O
李昭道, 盛唐人, 李思训之子, 亦工着色山水, 与其父同享盛名, 官至太子中舍, 画史上称为小李将军。他能“变父之势, 妙又过之”。此画体现的有可能是明皇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的历史。此画为青绿设色, 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 向远山栈道行进, 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 应为唐明皇, 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 展示着当时的习俗。画中山势突兀, 白云萦绕, 山石有勾勒无皴法, 设色全为青绿。此图可能为宋代摹本, 但比较接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画风, 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宋代苏轼对此图的艺术手法曾有过一段描写,从马的特征认出骑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4 }* l2 |& X" R4 f7 ~: D$ {* l# T+ W& k% z
《宫苑图》
. W3 _9 f8 e8 o: ?
5 N( |, `0 ~1 Y2 X0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3.9厘米 横7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j9 }7 p, A% j6 ^) D+ t
5 n. ]; |# ?8 a! w* w
此图描绘一大型皇家园林景致。图中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河道萦回,其中气宇轩昂的楼、阁、亭、台、廊、桥星罗棋布,有的建造于山中或河岸平地。气派宏大雄伟,富丽堂皇。画中游人悠闲风雅又热闹欢快,虽然熙熙攘攘,却如人间仙境。体现了唐代宫廷及贵族阶层悠闲而奢华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的繁荣富庶以及园林建筑的极高水平。画中笔法谨细,尤其建筑物及人马的描绘更是精细周到。敷色艳丽多彩,在整体的冷色中,朱砂、粉色等更为鲜艳夺目,加上勒金的光彩,使画中之景更显出金碧辉煌的富贵气象。
% Q. Y1 Y. T9 a# f
) S* h* p  ]1 T7 B( n+ g《高士图》. _( ]; |7 g9 a/ V& S+ M' m

2 i4 u: \- V7 f% b; f5 Q五代 卫贤 绢本淡设色 纵134.5厘米 横5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V' g: ], ~0 t0 L# k" U* }* x- g: p: O* O2 G  F8 `: u" ^) q6 Y3 T/ H
卫贤, 京兆人(今陕西西安), 南唐时为内供奉, 擅长画楼台、殿宇、盘车、人物等, 曾师从吴道子, 是一位以界画闻名的画家。《高士图》描绘了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 举案齐眉”的故事。此画以茂密的山石竹树为背景, 衬托出“高士”的志趣, 山石竹树与高士同有高洁美德, 是儒家典型的“比德学说”的运用。另外, 此画构图严谨、笔法坚实、树石苍厚劲健, 于干笔皴染中更加突出所表现对象的铮铮浩气。此画虽为立幅,但装裱为手卷形式,显得较为奇特。画的前隔水有宣和墨书“卫贤高士图”,后幅有清乾隆皇帝弘历书“神”字并题记一段。
  r$ Y. b: B- d# c. T
: d# c- r9 S2 n/ Q! I5 e* A. f5 m+ M《匡庐图》
" Q  g0 o0 |& R) x! z; A2 O6 |8 n1 g1 j8 |( M6 Z# j2 b+ m3 e, f5 |
五代 荆浩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L3 y" H# n6 D% `# |
) ^% |, Q5 C" P& V5 o, P
荆浩(889—923),字浩然,隐于太行山的洪谷, 因此自号洪谷子。因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也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Y9 q  n; ?9 W0 L0 [9 d( q, S5 D

6 V, O/ X0 b: Q+ A6 d" P《雪景山水图》6 d7 m* J. m" w8 l9 p
/ F* q: Y4 n, P  l6 |
五代 荆浩 绢本设色 纵55188.3厘米 横75.5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 E" d  H" S/ n9 T
: y- A7 z: C) M
荆浩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善于图绘北方雄伟的山川风貌,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他曾说:“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不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同时,荆浩还善用皴法,在营建画面意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天赋。此图以立幅构图重重山峦,其间点缀有行旅人物,山形屈曲,设色浓重,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摹本。 4 z& [! ~- J- p4 K) c

5 Y8 q/ E. F) z! R. ~《关山行旅图》 7 Y. P3 k2 l" C& @6 \0 c

+ A0 B1 w( j7 S* ]0 j0 C6 c五代 关仝 绢本水墨 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H9 r- M8 V* V1 Q) o; Y
" \" Y1 v4 t. u& V7 W. d* ?4 W9 E
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
' ~, C7 k: B3 Y& a2 D
: e6 z$ R6 ]1 I《山溪待渡图》; `) @7 F- G, V: K. `

$ y$ _. X4 m9 b7 ?! q8 ~五代 关仝 绢本水墨 纵156.6厘米 横9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 ^# @" o! k" |7 a! D- O# I9 |8 B( M+ v; ?' G
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旅图”。
0 d, L% Z) E2 o; z* B3 G: ?% ~( T' E. h% U7 m1 m+ z5 \
《秋山晚翠图》: K- x- m: k' G0 v: ^/ u( |% ]2 o
; e0 ~  r; `/ }8 k
五代 关仝 绢本淡设色 纵140.5厘米 横57.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E0 I/ q+ b1 c1 X8 p. Y: S
0 h3 Q# a& b5 y. D9 w
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S) ~# ~  S+ R/ H1 I, [* v: M9 S

5 o$ k; C9 Q. }% a' \& d《潇湘图》
' ?7 `, I4 ~4 }& y9 v! F/ I* [& b0 S3 G" r8 L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50.2厘米 横14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K8 ]% A' f- x) C" P, \
6 n3 u" E/ d* ^$ Q6 x5 `1 B
董源, 字叔达, 钟陵人(今江西进贤), 中主李时任北苑副使, 故称“董北苑”。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 唐无此品。”《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 云雾暗晦, 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 显得平淡而幽深, 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 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 清淡湿润, 山石用笔点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显得浑厚滋润,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 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 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 $ \, F( j% P7 _* E2 L% Z

" W& u' C6 I/ |* t& |. H《夏景山口待渡图》
: c( {/ f" G# C; L2 f5 I! ?
; M/ M7 m8 n# f% c% u8 h/ q五代 董源 绢本淡设色 纵50厘米 横32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p- W1 o3 I/ }, A$ T
' _2 m3 L& r" g2 L* P& k0 X此图写江南夏景。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一致,画幅高度亦相同,因而有的鉴赏家认为二者为一卷,后来被人分割,中间有缺损,因而不能连贯。本图无款印,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 q( o2 p9 G& h' A2 u" v9 V
+ Z8 K% L$ i4 t1 A- e2 B
《夏山图》8 n" u' }8 k6 l& R& A: e% a: M. x

& }$ q) y0 D( I8 X/ H五代 董源 绢本 水墨淡设色 纵49.2厘米 横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l6 ?/ N& a& c3 `

4 G+ D+ P) t- Q: ~五代宋初对董源的山水画成就并不重视,北宋米芾对他的画作了极高的评价,明代的董其昌对董源则是推崇备至,将董源作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正宗对待,又把董源同王维、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贯穿,组成文人画系。《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 整幅重岚叠冈, 渊渚烟汀, 树木华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 全用墨点簇皴而成, 树木浓重厚实, 有葱郁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点皴法, 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 极尽变幻莫测之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8 22:20 , Processed in 0.0342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