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00|回复: 50

《史记》中的50个个性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8 12: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娇:我不恨皇帝,只恨文学家" {- \0 O2 n" O- Y
    
* O$ q6 c- c0 k' h/ _     “金屋藏娇”当然称得上是一段佳话。伴随这段佳话的,则是东窗之内的密谋,上流社会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 [5 b; _! H) v: r
     刘荣和刘彻都是汉景帝的儿子,所不同的是,刘荣是太子,刘彻不是;刘荣的母亲是栗姬,刘彻的母亲是王夫人。; c% q& D; H, c
     刘荣贵为太子,当然是上层社交圈关注的焦点,在众多关注的眼睛中,就有一双是长公主刘嫖的。刘嫖是帝国数一数二的人物,她是窦太后的掌上明珠,和汉景帝是一娘同胞,人称长公主。“长”是个敬称,并不是说她长得修长。按汉朝的惯例,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妈则称“大长公主”。汉朝的上流社会还流行近亲结婚,总是喜欢自己人搞自己人,其目的无非是亲上加亲,肥水不流外人田。长公主刘嫖有个宝贝女儿阿娇,谁能配得上呢?在那样的时代氛围里,刘嫖自然就打起了太子的主意。是啊,在整个国家之内,除了太子,谁还能配得上阿娇呢?做了太子的老婆将来才可能成为皇后,母仪天下啊。
+ i" e& q  H+ b% K* u9 P( B     长公主虽然有意将女儿嫁给太子,但有人却不领情,这人就是太子的妈妈栗姬。长公主有个爱好,平时喜欢给自己的亲弟兄汉景帝拉皮条,汉景帝身边的美女几乎都是长公主给介绍过去的。身边的美女多了,景帝自然就顾不上栗姬,弄得栗姬整天处于饥渴半饥渴状态。栗姬不恨景帝,只恨给景帝拉皮条的长公主。可是恨归恨,皇帝的一个妃子又能把风头正劲的长公主怎么样呢?当听说长公主想高攀太子,栗姬恼怒地想,太子是我的孩子,你他妈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主意一定,栗姬对长公主拉下脸来,明确拒绝了长公主的要求,坚决不应允亲事。
  y& l6 }# }: l, d/ E! Z     在栗姬这里碰了钉子,长公主很快就把目光瞄向了刘彻。这次她改变策略,直奔主题,她当面问刘彻愿不愿意娶阿娇做妻子,那时刘彻还是小孩子,对男女之事一窍不通,也不知道妻子是个什么概念,见姑姑这么问,便信誓旦旦地说:以后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要亲自造一栋金屋子送给她(“若得阿娇,必以金屋贮之”)。长公主大为满意,一见汉景帝就把刘彻的豪言壮语给学了过去。景帝是个很内敛的人,见儿子有这样的气魄,心中非常高兴,立即同意了这门亲事。
% v$ S/ i# G: g1 d; a     将来的事情就比人们想得复杂了。自从刘彻和阿娇确立了恋爱关系,长公主就开始处处打压栗姬和刘荣,时时赞扬王夫人和刘彻。在长公主全力以赴的帮助之下,刘彻顺利取代了哥哥刘荣当上了太子。因此,在少年刘彻纯洁情怀的背后,却是长公主煞费心机的阴影。“金屋藏娇”的温馨顿时让人有了异样的感觉。2 p8 B* \1 F* ~% W5 h1 o9 |2 ]' r
     公元前141年,刘彻即皇帝位,陈阿娇则顺利成为皇后。谁知“金屋主人”陈皇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婚后十余年无子,陈皇后非常焦虑,为生孩子,求医看病花钱达九千万铢,最终也没解决问题。焦虑之下,陈皇后的姿容自然大受影响。不知不觉之众中,当年的阿娇慢慢成了黄脸婆。' N! _1 l1 x8 K  }- L: u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m: N: w7 X" h5 q& o
     爱拉皮条的长公主成为了一个榜样,后人也学得有模有样。能活学活用的是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受长公主的启发,在刘彻登上皇位之后,她开始大肆搜罗天下美女,养在家中,以备皇帝不时之需。某日,汉武帝驾临平阳公主府邸,对平阳公主搜罗来的歌女卫子夫一见倾心。从此,卫子夫走进了深深的皇宫并平步青云。, i. R# K$ N( a% P3 z! Z  H
     进宫不久,争气的卫子夫就顺利地为汉武帝生出了男孩。这是汉武帝的长子,名刘据。六年后,备受汉武帝宠爱的刘据被立为太子,卫子夫的荣宠也达到了极点,随之而来的,便是卫氏一门的封爵封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也因此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 t9 n# S# X. T9 d% G2 ^     当年专宠的阿娇自然被疏远了。妒火和怒火将一贯娇贵的阿娇折磨得痛不欲生,她又哭又闹又上吊,几次差点儿死去,更是弄得汉武帝大倒胃口。
! `" B: m! q2 s: t2 K     为使汉武帝回心转意,阿娇棋走险招,收买巫女,让其对卫子夫施展巫术。后此事败露,汉武帝大为光火,他派张汤“治皇后巫蛊狱”。受此案件牵连,被诛者竟达300余人。祸首阿娇自然不能幸免,最后只得交出皇后印绶,并被打入冷宫——长门宫。从前令汉武帝心醉神迷的阿娇已不复存在。! l1 v8 ?: s! d$ P8 a7 @
     阿娇曾作过最后的努力——花巨资请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作《长门赋》,以表达内心的凄苦,想以此赢得汉武帝的爱怜。谁知这篇赋虽然写得凄楚哀婉,却最终于事无补。阿娇高估了文学的力量,高估了文学家的能力,最终文学和文学家的面子和阿娇一起被弄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拿了别人的钱,却帮不了别人的忙,文学何用,文学家何用?我想,阿娇最痛恨的人,一定是文学家。
+ V) ?# z+ Y1 Y3 ^  ~     阿娇终与皇帝没有再见。
+ S7 O- d- S, f7 ?    1 q- N! q. t* f- y1 }4 }
    【个性点评】
2 t6 g' r8 L2 a* |: o     “金屋藏娇”听起来是个爱情传奇,而对于策划者来说则是一场阴谋,一场初级版的宫廷政变。对当事者来说,则只是此情不再的感伤,刻骨铭心的痛苦回忆。因此,和“金屋藏娇”联系在一起的是皇位,是争风吃醋,是个人恩怨的集中展示。
; Y- I, m; d+ F6 v# B     辛弃疾后来叹道:“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因此,出自真性情的“金屋藏娇”之诺固然是段佳话,但这段佳话的传奇色彩在长公主的心机和阿娇后来命运的衬托之下,却无可奈何地越来越淡了。
1 V, q1 m6 h5 u4 \6 Y3 E8 O     因此,在现代语境中,“金屋藏娇”似乎也演变成了一个深具暧昧色彩的词语,那个住在金屋子里女人好像总是“二奶”。; N+ J+ B7 K: E+ |4 v/ }3 ~: [; {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褒姒:我不笑,是因为时辰未到" R) o" U, L8 W! Y  U
    ! p2 ?( V( _, w2 T+ R
     周幽王十分为难:自己的这个宠妃褒姒,论容貌当然是天下一等一的美女,可就是不爱笑,自打进宫之后,还没有见过她一展欢颜。
% ]) C& r) ?+ J8 l    周幽王从来没有怀疑过褒姒的身世。褒姒的身世说来话长,要一直追溯到夏朝。
4 Y0 T& t: q& t4 n7 a3 I/ Y     大概是夏朝的末代皇帝桀在位的时候,有一天有两条龙栖在院子里,说:“我们是褒国的先君。”夏桀赶紧让太史占卜,结果,杀、赶走、留下来都不吉利,吉利的是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这是龙的精气所在。于是夏桀搭起祭坛,摆下币、帛等祭品,还当场作了一篇颂词,表达了收集二龙口水的虔诚愿望。两条龙享受完祭品,听完阿谀之词,心满意足地离去,留下了唾液。
! t0 O, B# t* k. i% b7 t1 u     夏桀把唾液装在珍贵的木匣子里,兢兢业业地珍藏起来。夏朝灭亡后,木匣子传给了殷;殷亡后,又传给了周。历经三代一千余年,皆视之为禁忌,无人敢打开。到了周厉王末年,周厉王这个冒失鬼好奇地打开木匣子,想看看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东西。结果发现龙的唾液既没有蒸发,也没有凝固,还保持着液体状态。这个木匣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冰箱。
3 R8 C4 E6 c+ f     木匣子一打开,龙的口水就遍流庭院,一发而不可收拾。周厉王一看傻了眼,万般无奈之下,找来一大群妇女裸体鼓噪,除魔驱邪。那唾液遭遇到这种诅咒,于是化作“玄鼋”,就是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潜入后宫。一个年轻的宫女正往外走,劈面遇见了这只大蜥蜴,像所有圣人的母亲一样,心中感应,若有所动,长到出嫁的年龄就奇怪地怀了孕,因此被囚禁了起来。
  F. B3 m4 Y& k) \4 ]4 x     这一胎一直怀了四十年,直到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在位的时候,才生下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婴。因为是“无夫而生子”,生得又是如此的旷日持久,宫女顶不住来自朝野的舆论压力,恐惧之下,就把这个女婴随便扔到了路旁。* v2 S' G) d8 ]" M
     周宣王时,国势已经衰落,国运相应地也就被奇异的事件所笼罩,甚至于有童女到处传唱着一首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桑木做成强弓,细草编成箭袋,周王国不再存在(柏杨译文)。周宣王听到后,立刻下了不准贩卖“檿弧箕服”的禁令。谁知事情就有这么凑巧,恰巧有一对夫妇在贩卖这两件东西,周宣王派人把他们抓起来,要砍他们的头。夫妇二人连夜逃亡,途中,恰巧在路旁看见那个宫女抛弃的女婴,正在夜啼,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二人动了怜悯之心,遂收留了这个弃婴。此后,夫妇二人一路逃亡到褒国,在褒国定居下来。那个弃婴也渐渐长大,出落得花容月貌,养父母给她取名叫褒姒——姓姒名褒。姓姒是追溯到夏朝褒国二君化龙吐涎之事,夏朝国姓为姒;名褒是为了纪念她在褒国保住了小命,获得了新生。3 H. S. G5 u( S8 r! u' G& ?
     这么复杂曲折的经历,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怎么可能知道?周幽王继位后,这位著名的亡国之君,同所有的亡国之君一样,残暴,昏庸,淫荡,不顾百姓死活,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重用佞臣虢石甫。朝中大臣、褒国国君褒珦的劝谏之言非但不听,还将褒珦下狱治罪。褒国为了营救褒珦,遂进献美女褒姒,以赎其罪。果然,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8年),一见到褒姒的美色,周幽王就惊为天人,放了褒珦不说,还在褒姒生下儿子伯服之后,废掉原来的皇后申后和太子,封褒姒为皇后,伯服为皇太子。看到这种情况,太史伯阳感叹说:“祸害已经形成了,周即将灭亡了!”
( b. F; M$ J4 a: j/ _6 N  B     周幽王爱煞了褒姒,百般取悦美人,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想出了无数的馊主意,褒姒就是铁面无私,坚决不笑。在佞臣虢石甫的撺掇之下,周幽王居然想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著名“奇计”,在骊山大举烽火。待各路诸侯快马加鞭赶来勤王,才发现是一个骗局。看到诸侯们劳累、困惑继而愤怒的表情,看到山下万马奔腾、人仰马翻却无功而返的尴尬场景,褒姒毫无心肝地大笑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周幽王兀自陶醉在美人开颜的喜悦之中,哪里料得到“一笑倾国”啊——被废的申后的父亲申侯,联络缯国和西夷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再举烽火征兵的时候,屡屡受骗的诸侯再也不上当了。“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西周灭亡。
; m! k) R7 p$ n+ H7 p     褒姒被掳去后,下落不明。  h, P% S  L0 w7 m0 t
    
2 n/ V+ \0 M, F+ m8 p% p    【个性点评】2 d) F( A7 c# ~2 t+ t7 q
     褒姒不爱笑,毫无疑问并非生理性的原因。她一生命运坎坷,追溯源头,那个碰见大蜥蜴因而怀孕四十年的宫女的命运才更加悲惨:不仅亲手遗弃了亲生女儿,而且终身都生活在失去女儿的痛苦之中。褒姒显然是复仇天使,她是上天派来替母亲复仇的:报复周厉王打开冰箱致其怀孕的仇,报复周宣王逼迫她遗弃女儿的仇。最后,在红颜一笑之中结束了西周四百年的统治。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伯夷:饿死也不食周粟,干吗不出国?
; ~7 r$ y$ j1 Q3 p; ^  q    
, h9 V7 M8 E* r6 U( ^. V5 `     中国史上最为著名的洁行之士,无疑是伯夷和叔齐。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洁身自好的隐士许由。尧做皇帝的时候,听说许由是贤人,就想把天下让给他。许由听到这一风声,赶忙隐遁到颍水之阳的箕山。箕山在今天的河南登封,紧邻着天下之中的中岳嵩山,因为许由死后葬在这里,箕山又称许由山。尧又召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这次连听都不愿听了,跑到颍水之滨洗耳朵去了。这时,刚好巢父牵着牛犊来饮水,就问许由何以洗耳。许由说:“尧召我做九州长,我痛恨听到这件事,所以洗耳。”谁知巢父讽刺许由说:“你如果住在高岸深谷之中,与人不相往来,谁能见到你?你本性就浮游,想用这种方法沽名钓誉而已,别污了牛犊的口。”说完牵着牛犊去上游饮水了。+ W, a# H- W/ t( O
     伯夷、叔齐是辽西小国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父亲欲立叔齐,父亲死后,叔齐不愿继位,要让给伯夷。伯夷也不愿继位,逃走了。叔齐步伯夷的后尘也逃走了。国人遂立二子。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周文王)善养老,就投奔他而去。到了周的都城岐下(周原,今陕西扶风),西伯刚死,周武王继位,把父亲的木制灵位载在战车上,正准备东进,讨伐以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的纣王。伯夷、叔齐不顾安危,勒住武王的马缰劝谏说:“父亲死了不葬,却发动战争,能说是孝吗?以臣弑君,能说是仁吗?”姜太公称许伯夷、叔齐是义人,派兵丁搀扶着他们离去了。
" c2 t5 w$ U( o- r     伯夷、叔齐指责武王伐纣是不孝不仁。  u3 p( }& A8 f) c
     武王以正义战争胜利者的名义,荣登大朔,谥父亲周侯西伯为周文王,中国史上正统的谱系确立了。“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在伯夷、叔齐眼中,周王朝是不孝不仁得来的天下,因此他们以周王朝为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靠采薇维生。% {8 S& G5 o* H
     采薇而食的日子并不好过,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采薇》这篇小说中甚至给伯夷、叔齐列了一个薇菜的食谱:薇汤,薇羹,薇酱,清燉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蜀汉谯周在《古史考》中记载了一个伯夷、叔齐饿死的传说:
# ~3 o+ r7 z  k: j8 o/ F    
8 h. C8 l3 s' E     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
4 Q8 f& {* r6 @6 i/ Q    
; E3 |. w* E1 L     这是一个尖锐的指控。薇也是周朝的草木,你们不食周粟,却食周的草木,性质有何不同?面对这个尖锐的指控,伯夷、叔齐的道德优越感现出了巨大的裂痕,不能两全之下,只好饿死了事。. n3 n7 q& i+ `3 `
     死前,伯夷、叔齐作了一首歌:! n, q( @2 M! v! k. v1 C3 R
    ! C3 D& P4 L$ s- L3 M6 f' w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6 S  {1 B' j; P! O' |2 h    
( C* W% r* q+ ?8 L     上那西山呀采它的薇菜,
0 W- G; B7 e4 l1 h! ^4 U2 C( {' T     强盗来代强盗呀不知道这的不对。# ?0 ?, R8 z5 b8 B: l. e
     神农虞夏一下子过去了,我又哪里去呢?; D7 Q2 z) v* f9 m1 Q
     唉唉死罢,命里注定的晦气!/ z. J8 d: r  e# [
     (鲁迅译文)  Z3 D$ Z3 x& z
    : i% o& V7 u# F5 n
     孔子曾经评价过伯夷、叔齐的品行,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稀。”意思是伯夷、叔齐不记旧仇,怨恨自然就少了。可是孔子的下一句评语——“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却有些一厢情愿,因为伯夷、叔齐临死前作的这首歌,明明是一首怨歌,尤其是尾句“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怨恨的意思清清楚楚,所以司马迁才会觉得二人的情绪异样。可惜司马迁没有深入追究下去,只是发出了“好人早夭,坏人长寿”的慨叹。
1 ]- c. Z$ b; f1 @$ S3 F     在我看来,伯夷、叔齐的“洁”类似于许由洗耳的“洁”。虽然伯夷、叔齐一眼就看穿了中国史循环论的弊病——“以暴易暴”,但是避开“以暴易暴”的途径,却并非庄子所说的根本性的“洁”。就像颍水根本不可能洗净许由已经被污染的耳朵一样,首阳山的薇菜也仍然是“周薇”。伯夷、叔齐的道德困境证明了他们方法论的错误。所以鲁迅先生说:“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也决无被报复的恐惧,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女吊》)“以暴易暴”的非法性不能以“不念旧恶”为前提,“不合作”的义举也决不能以身体的饿死为旨归。5 V1 @/ U. O" f8 A; {
     毛泽东也反对伯夷的行为:“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别了,司徒雷登》)+ \2 y+ V. t; F/ |0 y) }( E$ p0 _1 A
     1996年冬天,我曾经登上过洛阳以北的首阳山。雪后初霁,密密麻麻的梯田在视野里伸展开去,伯夷、叔齐的小庙就简陋地建在山顶正中。满山寻找薇菜,找到的却是梯田里种的麦子和小米。小米,是的,今日的首阳山上遍种的小米,正是三千年前伯夷、叔齐不食的周粟!站在山顶,迎着即将降临的暮色,仿佛仍然能听见采薇的怨歌还在首阳山上回荡着,回荡着,也许永无消歇的一天。
. N# u- y3 j: b2 L; N    
; \8 s1 U8 l( Q3 ]! w    【个性点评】+ a+ f& A! w  p$ E, K/ [; i' Y, \
     伯夷、叔齐最后被一把周粟逼死,窃以为不值。遇到这种情况,你看孔子的态度多么潇洒:“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干吗非要食你的周粟?我出国去!向东向西都能通往大海,伯夷、叔齐却只会钻山,这是典型的小农思维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参:你醉酒是量小,我醉酒是境界5 O7 `/ c+ l' ^6 R
  1 E6 a1 Z1 L2 a; o( l+ ]
   在汉朝开国诸将之中,曹参的军功也相当了得。自从他跟随高祖刘邦起兵以来,走南闯北,戎马倥偬,枪林弹雨,出生入死,重要的战役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立下了“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的赫赫战功,为西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如此,论口才、谋略、指挥和管理,曹参的水平在开国诸将中仍然排不了第一,曹参能排名第一的,是他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甚至包括他的醉酒。
# W- x6 H. J6 ?( i4 r+ a0 i  i( ~   曹参和刘邦、萧何都是同乡,并且都是老相识。他们的亲密友谊始于秦朝。那时候曹参是沛县的狱掾,萧何则是主吏。从刘邦开始起事时起,曹参就铁了心跟随他做事。
- G0 N9 _5 t  b6 @1 c   后来项羽自刎乌江,天下平定,刘邦高高兴兴做皇帝,封长子刘肥做了齐王,任命曹参做了齐国相国。高祖六年,分封列侯的爵位,朝廷与诸侯剖符为凭,使被分封者的爵位世代相传而不断绝。曹参得到了平阳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食邑,被封为平阳侯。
0 T. E: b: i9 q8 z  z, W   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尽管当年曹参和萧何私交很深,但两人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之后,就有了很深的隔阂。然而,萧何一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善于识人,从来没有看走过眼。等萧何奄奄一息之时,他还是凭借自己的回光返照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那就是极力向汉惠帝推荐曹参接替自己做相国。据记载,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N8 D  Y1 V2 P/ O5 S/ e
   曹参这人很好玩,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人才。曹参选人和别人不同,他的眼睛只盯着那些不善文辞的厚道人,而对那些文采斐然,喜欢煽情的官员则见一个炒一个。他自己公开声称,特别腻味那些对于文字的细枝末节过分雕琢的官吏,认为那些人的目的在于追逐名声。反正自己是相国,驱逐几个下级官吏根本不用请示皇帝。等那些人都被赶走了,曹参自己就开始整天痛饮美酒。他是相国,俸禄本来就高,加上又有公务接待费,曹参知道,任凭怎样喝都不会喝到财政赤字。* _, e& K2 w0 [; ?# {
   但是那些奉公守法的官吏和宾客们却受不了,见曹参从来不理政事,他们纷纷劝诫。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日子久了,大家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x. s4 X" c# ?+ X& l
   汉朝时候,普通的官吏一般都要住在官衙里,曹参的后园就紧紧靠着官吏的宿舍,官吏也学着曹参的样子每天饮酒歌唱,猜拳行令之声此起彼伏,弄得一些老老实实做官的人心里烦躁不安。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谁知曹参为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情不自禁,反而叫人取来美酒,陈设座席,和下属一起痛饮起来,喝到高兴处,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彼此应和。
& T7 ~4 t9 |  M) L   因为每天喝得舒服,喝得愉快,喝得爽,大家都成了酒肉朋友,完全忘记了上下级之分,因此,曹参见手下人犯了错误,总是有意包庇,到处是表扬和自我表扬之声,整个相府一团无原则的和气。
2 f, ~+ A3 ?) P, D! R. w   这样昏天黑地地喝,最终把一个人给喝毛了,此人越想心里越不好受,慢慢就有一种深深的感伤笼罩全身。此人就是汉惠帝。
" f3 |; @1 F/ k7 v   汉惠帝越想问题越复杂,自己的相国为什么懒于政事呢?为什么天天呼酒买醉呢?他一定在逃避什么,一定在发泄什么。所有的疑问指向一个答案,那就是作为开国老臣,相国曹参发自内心地蔑视自己。
  P6 X- f( g! P. T* z# [" Q  既然如此,惠帝便想了一个解决的办法,让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窋旁敲侧击地探探曹参的口风。+ H0 Z! [) J6 C; K1 Y+ j
   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立马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的才能好像也不如萧何。”曹参说:“对啊,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那好,您继续享受美酒去吧,什么时候不够了就通知我一声,国库里美酒多得很呢。”
  X: x% U9 z" L' P- t8 _% P; w  ; M# O7 m( ]$ g! D
  【个性点评】4 F0 w$ O& h+ {* v
   曹参是中国历史上最舒服的相国,没有改革的压力,没有就业的压力,更没有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压力,惟一的压力来自于自己的胃。
  V0 [! d4 }0 g4 z9 _   醉酒可以成为一种品质,醉酒可以成为一种时尚,醉酒可以成为一种为官施政的方式,这样的时代,应该算是大时代。两千年后,我似乎仍然可以嗅到曹参后花园里扑鼻的酒香,似乎仍然可以看到那质朴纯粹的狂欢。这是一种看得见未来的狂欢,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狂欢,有这样的狂欢在,汉朝就足以笑傲即将到来的唐宋元明清。
. r' O! I/ u; a' c0 ^/ L; n1 q4 a$ v  在这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狂放之下,所谓的“萧规曹随”倒有点相形见绌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平:富婆是硬道理  o0 u; N7 p# K
    n; o- Y/ N6 _
   陈平是刘邦手下的重要人物之一,为刘邦平定天下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卓越贡献。陈平是作为智囊出现的:在楚汉对峙时期,他根据项羽为人猜忌的弱点,施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王君臣,削弱了楚军的力量,解了荥阳之围;韩信自立为齐王后,刘邦怒不可遏,陈平从刘邦的根本利益出发,暗示刘邦封立韩信;在有人上告韩信谋反时,陈平为刘邦设伪游云梦之计,使韩信束手就擒;刘邦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的危急时刻,陈平设计使刘邦安然脱险;在平定陈豨和黥布叛乱的过程中,陈平六出奇计,每次都因此增加封邑;吕后去世后,他与绛侯周勃合谋,计诛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避免了分裂。+ _7 d/ A( R9 |
   当然,陈平的智谋可以帮刘邦夺取天下,他同样可以用自己的计谋保全自身:当刘邦因一时愤怒,命令陈平斩杀樊哙时,陈平为不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只是囚禁了樊哙;陈平通过种种手段,获得了吕后的充分信任,使得外人无法在吕后面前危害自己;吕后欲立诸吕为王时,陈平韬光养晦,表面表示完全赞同……8 u4 B7 T2 |: j. b- ^6 X5 k# b
   因此,陈平是一个奇人,小处可以自保,大处可以安国,然而这一切的辉煌都和他早年的婚姻有关。4 `* _1 q) Z8 D1 F$ \8 U
   陈平年轻时有四个特点闻名于十里八乡,四个特点中有两个是缺点:一是陈平家庭困难,二是陈平好逸恶劳。两个是优点:一是陈平的美貌天下无双;二是陈平酷爱读书。) _4 h7 w; {! ?# I9 _
   这四点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使得陈平类似于一个社会的多余人。到他该恋爱结婚之时,这个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富有的人家没有谁肯把女儿嫁给他,娶穷人家的媳妇陈平又感到羞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高不成低不就”。空有英俊相貌的陈平成了个老大难。
, P, i5 O5 H) z$ ~* X   时光飞逝,陈平已经到了等不起的年龄。就在这时,一个富婆引起了陈平的注意。富婆姓张,家里甚有资财。张富婆是个传奇人物,因为在陈平注意到她之前,她已经结了五次婚,五次婚姻同一个结果,那就是,谁做了富婆的丈夫谁就要死去。因此,富婆在当地成了一个克夫的象征,已经没有人再敢打富婆的主意了。4 [8 L. b# Q1 P, `+ s
   陈平却不为所动,铁了心想娶她。死就死了,死不了却可以摆脱贫困,何乐而不为?4 D1 P) n; x$ R9 w
   听说美男兼处男陈平对自己很有想法,富婆当然心跳如鼓。因为有钱,富婆所以很矜持,特意委托爷爷对陈平进行考察。
) ?$ X: p1 B5 l# F% A* X   经过初步磋商,考察的地点定在了一个要办丧事的人家,有点匪夷所思吧?但这是富婆的主意,她认为只有在丧事的场所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哲学天赋,有没有危机处理能力。一个人的哲学天赋在丧事场所会充分体现出来,因为死亡会让人沉思,让人超越死亡感受到生的价值。同样,一个人良好的危机公关能力也可以在这里表现出来,如果能处理好丧事,那么这个人照样可以处理好生存的事情。
: ]7 y3 p; L4 c& R2 E   富婆的爷爷作为全权考察特使出现了。陈平以丧事的帮忙者身份出现,为了让特使考察得充分一些,陈平干得很卖力,一直忙到很晚才离开。陈平的高大魁梧,陈平的风度举止让特使过目不忘,在那些庸庸碌碌的人群中,陈平鹤立鸡群,卓尔不凡。% T' z, V; N5 Z( G% P5 n9 I+ L
   接下来就该实地考察陈平的房产了。
0 o4 G2 a( T: `  _7 H   还是富婆的爷爷全权代理。他偷偷来到陈平靠近外城城墙的偏僻小巷子里的家,陈平的家简直应该用赤贫来形容,家徒四壁,绳床瓦牖,令特使大失所望。但是,特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细节。他在陈平家的门前发现了很多贵人留下的车轮印迹,因此断定陈平交游广泛,志向非凡。回家之后,他就成了陈平的坚实拥趸。结果可想而知,富婆很快就和陈平开始偷偷约会了。
% m3 B8 o; ?# _1 B  p   说来丢人,虽然女方已经同意了这门婚事,但是陈平穷得连送聘书的路费都筹不够,富婆只好自己出钱让陈平前来下聘书,不用说,聘礼也是富婆自掏腰包。2 g* r" W% h  S8 K$ d
   娶了富婆之后,陈平很快就过上了好日子,从困顿一下子过渡到了小康,也可以不时地消费消费西餐洋酒了。
+ _4 X# i2 H1 m0 `2 W   富在深山有远亲,陈平的交游越来越广泛,人气指数迅速飚升,成为当地的名人之一。更为令人称颂的是,陈平没有重蹈富婆前五任丈夫的覆辙,反而越活越滋腻,越活越有感觉。远大前程从娶了富婆之后就彻底开始了。
0 K) g; D4 c# W2 B   慢慢地,陈平走出了故乡,走向了全国。
8 ~& J' c6 m. \+ S; z4 @" Q, I   最后,官居大汉王朝丞相。当金钱不再是他的困扰之时,他就开始了醇酒美女的腐败生活,全然不顾张富婆的感受。& H9 J7 Y7 S% E& ^6 Y$ }* \5 a
  
+ M9 s! g4 [4 T/ b  【个性点评】
+ h- ^$ `2 Y! T/ U* h  t" V$ ?5 ~, W   从决计迎娶克夫的张富婆那一刻起,陈平就注定了一生的成功。一个敢拿婚姻和性命作赌注来换取金钱和高质量生活的人,是大无畏的,是无敌的。最重要的是,陈平并没有躺在富婆的身体和财产上睡大觉,他既没有沉迷于富婆的肉体,也没有沉迷于富婆的财产,他拿出富婆的财产结交天下英雄,提高个人知名度和美誉度,显示了超人一等的判断力和不随流俗的鉴别力。在这个基本的问题上,陈平的过人之处显露无疑。
# T. f: _& s7 f" Y- t   金钱吾所欲也,美女吾所欲也,二者不能兼得,舍美女而娶富婆也。陈平的婚姻是秦末汉初最伟大的婚姻,因为通过这场充满了物欲的婚姻,一个大人物脱颖而出,再没有所谓的经济压力可以阻挡他铿锵的脚步。因此,陈平的婚姻是个人的大事,也是社会的大事,国家的大事。
' n$ W! K$ n3 `. B4 {2 o% a   从一个对待婚姻、金钱和爱情的态度里,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品质是否高尚,也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前途是否光明。
5 v* Y: w9 Y( n$ ^  z, B: N8 K   因此,我对司马迁评价陈平的一句话持强烈的保留态度,他说:当丞相陈平在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时候,他的志向本来已经很远大了。其实,司马迁在这一点上说得有些保守了,因为,司马迁所称道的陈平分割祭肉事件,发生在他和富婆结婚很久很久之后。这件事既没有代表性,也没有说服力,很难以此断定陈平胸怀大志。义无反顾地和富婆结婚,才是陈平早年最伟大最成功最脱俗的事件,陈平的抱负,陈平的策略,陈平的不凡在这件事中表露无疑。$ z, n& R- b2 p7 R. B, [
   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思春?哪个美男子可以像陈平那样迎娶嫁了五次的富婆?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淳于髡:怎样给领导提意见
" g) k0 d, b$ S( C  
. h: a) P  b- D* D1 M6 z* {   齐威王这位国君有一项很奇特的爱好:喜欢说隐语。隐语就是有什么话不直说,非要曲里拐弯地用比喻的方式说出来。这项爱好给齐国的大臣们出了个难题,人人都得学习隐语,否则国君跟你说话你却听不懂,那岂不糟了?2 m8 n% x& [+ a7 j) m- f
   淳于髡因为个子矮,只好入赘做了齐国的倒插门女婿。跟随齐威王时间久了,说隐语的本事练得比谁都强。9 }8 Q8 [$ Y: s. y7 {2 e) G$ l
   齐威王喜欢搂着后宫佳丽们彻夜长饮做爱,白天躲起来睡觉,哪里有处理朝政的时间?上梁不正下梁歪,百官一看国君带头不上班,乐得清闲,也都躲在家里寻欢作乐。别的诸侯国趁机入侵,抢占了大片国土。眼看国将不国,又没有人胆敢给齐威王提意见,淳于髡于是挺身而出,给齐威王来了一段隐语:
, j5 l, a: V* @7 f  7 u, G9 ^- V1 y& w' L, }
   京城出现了一头大鸟,! [& S- v0 G/ n5 \# S* T( E, |. }- D
   翩翩落到了大王的墙角,
6 L$ g. T/ i  Z5 i2 @   三年不飞也不叫,! }) B/ w" a5 E
   大王您说它是只什么鸟?! r& g$ `5 i! L; z
  
$ |. o# ?- a3 n: B$ z   齐威王一听不甘落后,也应了一段隐语:, \6 C( y- {! l; ?
  ( R3 X" a! y- A( C
   这头大鸟啊,
# F8 H4 U4 L3 P. p" a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V2 O' ]% o$ S$ V; t0 j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2 g9 t7 d8 N5 \2 l& k
  
$ ^: h5 Z; \& m% ]   齐威王于是宣召全国七十二个县的县令入朝奏事,赏一个,杀一个,然后出兵向入侵的诸侯宣战。诸侯一看齐威王这只大鸟竟然飞起来了,赶紧归还了齐国的土地。齐威王一鸣惊人,从此横行了三十六年。
. K$ {1 H8 O1 m7 X; H/ v5 G  A   几年后,楚国发兵攻打齐国。齐威王给淳于髡置办了一百斤黄金和十辆四匹马拉的车子,作为礼物,派他去赵国求救兵。临出发前,淳于髡看到这些礼物,立马仰天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笑得系帽子的带子都崩断了。齐威王被淳于髡笑得心中直嘀咕,问他:“你是嫌礼物太少吗?”淳于髡回答说:“不敢。”齐威王又问:“那你笑什么?”淳于髡强忍住笑声,回答说:“今天我从东边过来的时候,看见有个人在田里祈祷丰收,地上摆放着一只猪蹄和一杯酒,向天祈祷说:‘高地上打下的粮食装满篝笼,低田里打下的粮食装满大车;五谷繁茂丰熟,粮食堆满粮仓。’现在我想起来他祈祷得到的那么多,可是愿意付出的才一只猪蹄一杯酒,忍不住大笑起来。”: k( Q5 F9 `4 S
   齐威王一听脸都红了,赶紧重新置办礼物,增加到一千镒黄金,十对白璧,一百辆四匹马拉的车子。淳于髡这才动身。赵王收到这么昂贵的礼物,大喜,二话不说借给了淳于髡十万精兵和一千辆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2 ^+ g& Y- q6 J2 T4 C  a9 I5 J! k2 d   齐威王这回心放到了肚子里,在后宫设宴,犒劳淳于髡。酒酣耳热,齐威王询问淳于髡:“你喝多少酒才能喝醉啊?”淳于髡回答:“我喝一斗就能喝醉,喝一石也能喝醉。”齐威王一听糊涂了,知道淳于髡肯定又在耍花招,问:“你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你倒是说说看。”淳于髡说:“如果是大王赐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身后,我胆战心惊,喝酒的时候头都不敢抬,不过一斗就喝醉了。如果是父母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作为晚辈,卷起袖子躬身侍奉客人饮酒,客人一高兴赏我几杯残酒,举杯向客人祝寿,也不过两斗就喝醉了。如果是多年不见的好朋友,久别重逢,互诉衷肠,大概五六斗就喝醉了。如果是乡里之间的聚会,男男女女杂坐在一起,随便喝,也没有时间的限制,再做一些六博、投壶之类的小游戏,呼朋引伴,握手言欢、眉目传情都没人干涉,哪怕美眉的耳环和发簪被我动手动脚地碰掉了也不会生气,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喝上八斗也不过才有两成醉意。天黑下来了,酒也快喝尽兴了,把剩下的酒宴合并到一起,男女同席,促膝而坐,醉意朦胧,搂搂抱抱,杯盘狼藉,继而散席,主人送走了别的客人,独独把我留了下来,派一个美眉陪我过夜,这时她已经解开了绫罗短袄的衣襟,身上的香味阵阵,只往我鼻子里钻,当此之时,我神魂颠倒,能喝一石酒而不醉。可见酒喝得太多了就会出乱子,乐极则生悲。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胜极则衰。”
3 C8 D. x3 m) j! {8 Z% v6 q6 v   说来说去,原来淳于髡还是在讽刺齐威王的长夜之饮。
% y4 j* z( \- v+ c8 O# f* X   齐威王这回服了,淳于髡的隐语简直无处不在,炉火纯青。于是齐威王从此后就取消了长夜之饮,封淳于髡为接待外国使节的宾礼官。/ j# |4 m2 y0 J3 Z% H
  
1 B1 B. w$ f% v8 ?6 f9 f  【个性点评】0 `9 }& F/ @- `
   《红楼梦》里,贾宝玉曾经讽刺过“文死谏,武死战”:文官拼死进谏,武官拼死作战;即使没有任何效果也要拼死留名。淳于髡是一个提意见的高手,他不是直通通地批评国君的过失,而是用别人的幽默故事间接劝说,在古代这叫“讽喻”,是专制社会中下级对上级的典型态度,讲究的是温良恭俭让,温柔敦厚而不触怒统治者。% K0 B( A5 x( D/ c" U2 b' ?
   周总理的工作人员集体来到总理面前,说:“总理,我们要给您提意见!”总理问:“什么意见?”工作人员气愤地说:“您太操劳,不注意自己的身体!”这种提意见的技术比淳于髡更高一筹,如今给领导提意见,都要向淳于髡和周总理的工作人员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邓通:我就是佞幸的“行业标准”
1 E3 G6 U+ |: l; E# j  
9 t9 z( C* X& r2 _' }2 u+ Q" z( s   邓通能进入汉文帝的视野,并且深受宠幸,简直是上天赐予的机会。# @0 ?; G# J8 ]) s% K, q: ]) Q$ I# a
   对于人类来说,梦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心灵感受。梦的五光十色,似乎与现实有着某种对应,梦的光怪陆离,似乎对现实又有着某种暗示。梦的不确定性使得这种对应和暗示显得十分难以把握。也因此,当梦中的一切如果和现实的一切能够联接在一起之时,所有人都会为之动容。+ s! X6 b# {( E8 n/ X9 M; W
   汉文帝就遇见了这样的事情:某晚,熟睡中的汉文帝梦见自己努力奋力地往天上攀登,开始爬得还算顺利,后来就越来越艰难了,甚至举步维艰。他气喘吁吁,几乎用尽了全力仍然无法再往上移动半步。就在此时,他感觉有人从后面推了他一把,梦中的汉文帝感激异常,完全可以想像,他回过头去,想看清那个帮助自己上天的人。他看见了那个帮助自己的人,原来是个黄头郎,正在自己的背后使劲地推着。醒来后,他记不清那个黄头郎具体什么模样,但记住了那人衣衫的特征——在他衣服的横腰部分,衣带在背后打了结。
* `/ j1 U2 K4 o: _: q( v   第二天,汉文帝按图索骥,不动声色地搜索那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一眼之下就发现了一个人和梦中的那个人很相像,更为关键的是,那人的衣带也在身后打了结。一切都和梦中一模一样。这时宫中的草坪音箱里轻轻地响起了邓丽君的歌声:“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啊在梦里/梦里梦里见过你/甜蜜笑得多甜蜜/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是他,就是他!我们可以理解汉文帝的激动。
+ |, q6 K# w5 S4 O, C# d3 [   那人叫邓通,蜀郡南安人,因善于划船当了黄头郎。汉文帝那个甜蜜的梦,让邓通受益非浅,自从汉文帝见到他之后,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尊重和宠爱他。邓通是个老实人,并没有因为皇帝对自己特别恩爱就忘乎所以,而是一心扑在皇帝身上,从不喜欢和外人交往,即使皇帝给予休假的恩赐,他也不想外出。+ W% T- y" B+ @) P( E: q) g' l
   于是,邓通一夜成名,从草根阶层迅速上升到大红大紫的程度。没过几天,他得到的皇帝赏赐就达到了上亿的金钱,官职也升到上大夫。+ u; c: c* \7 e5 a+ Z
   汉文帝对邓通特别满意,经常偷偷跑到邓通家玩耍。邓通没有别的爱好,从来不会利用皇帝对自己的厚爱来达到个人目的,也从没有因此为他人牟取非法利益。他所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谄媚皇上。这一点更令汉文帝心里特别踏实,他几乎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邓通的,是啊,哪个人能像邓通这样没有一点过分的要求呢?
; J; B+ s5 x9 R9 D   令汉文帝刻骨铭心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文帝曾经得了痈疽病,患病部位难受无比,药石无效,文帝辗转难眠。邓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时时在思考如何能帮文帝解除痛苦。于是就经常为文帝吮吸脓血。经过邓通的吮吸,文帝果然感到清爽无比。" o3 I# S6 E* e$ y7 y
   这不禁令文帝感慨万千。为了检验太子对自己的爱戴能不能达到邓通的程度,就让前来探病的太子也为自己吮吸脓疮。当然,太子也做到了,只是细心的汉文帝从太子脸上看到了明显的难为情,汉文帝因此更加宠爱邓通。
( o( S9 B4 l: Y' n: {$ `# o   有一次,皇上让善于相面的人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以后说:“邓通当贫饿而死。”文帝不以为然地说:“天下的财富由我来支配,能使邓通富有的就在我,怎能说他会贫困呢?”为了让自己喜欢的人不受贫饿而死,文帝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赐给了邓通。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汉文帝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有了性情中人汉文帝的慷慨,邓通富甲天下。
, s/ V+ k; a7 i+ ~  m3 e6 \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慷慨的汉文帝后来还是驾崩了,把邓通一个人孤零零地撇在了人世间。
* v; p; [! K* w8 P5 q9 a   太子即位,是为汉景帝。当年吮吸脓血的场景历历在目,汉景帝知道,自己之所以被爸爸叫过去吮吸脓血,全是因为邓通这小子的缘故。邓通真他妈害人啊,因为他吮吸了脓血,害得太子也要尝尝脓血的味道。这个仇太子一直记在心里,即位不久就将吮吸脓血的邓通免职。不仅如此,还找了个借口,将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充公。曾经大富大贵的邓通最后竟然寄食在别人家里,凄凉死去,果然应了当初卜者的预言,看来也许是天意。" |$ w1 {: U8 s4 p+ t' V
  4 j, ^' {! m! L+ L/ q
  【个性点评】
$ w: L3 [- r6 \% I4 ~) m) a   当然,邓通是个不足挂齿的佞幸。然而,他身无一技之长,居然曾富甲天下;不思权谋权术,居然可以让汉文帝深深宠爱。邓通的卓异之处表现在,即使深受汉文帝的宠幸,他也没有因此狮子大开口,也没有任何人能通过他获取任何不正当利益。他似乎从来没有非分之想,更没有利用皇帝的信任干扰朝政,因此,邓通也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9 L2 e7 e5 `1 K4 X* Z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受到皇帝的宠爱,邓通只知尽全力为皇帝服务。我想,邓通对皇帝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皇帝的体贴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否则,他怎么能做到吮吸脓疮而不皱眉头呢?) \$ @; d% D' i
   佞幸应该怎样做,邓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行业标准。虽然司马迁发自内心地厌恶这些佞幸之人,并诅咒他们一万年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是邓通的下场悲惨,并不能否定邓通所树立的行业标准的价值。真正能达到邓通那个高度的佞幸,天下之大,有几人欤?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朔:敢笑李敖不撒娇
6 a# a% d) h7 F/ y. b, X/ q/ G* r  
* b1 ^* C. x, G, X4 r7 |* s   东方朔保持了很多项个人纪录:  a3 T2 [) e1 h; q
   他是第一个以东方为姓的人。据说东方朔的父亲姓张,在他出世前就死了,母亲生下他三天后也去世了。因为他出生之时,东方刚亮,所以就被兄嫂命名为东方朔。因此,他是东方姓氏的第一人。& g2 E' x5 t9 A0 Q
   大隐隐于朝,这是后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真正对这话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也是东方朔。当时他和别人辩论,一不留神就说出了这句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言。后人对这句话推崇备至,尤其是那些腆颜拿着俸禄,却又标榜自己拥有高尚情怀的人。后人甚至还将这句话延伸为:“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x  E" z. S; ^4 v
   “谪仙”这个名字最早也属于他,只是李白后来居上,将这个名字独占了。
) P: C# Y( m6 s   ……& m- V- P' X, m8 j. d: `
   东方朔是以一种特别个性的方式让皇帝记住的。4 ^/ W" [7 }' c! [" s
   他本来是齐地人,酷爱读书,为了有更大的发展,就兴冲冲地来到了首都长安。到了长安之后才知道,长安人才济济,想博个出人头地还须恶搞才行。于是,他决定直接给皇帝上书。当时最高领导人是汉武帝,汉武帝提倡读书人通过上书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所以给皇帝上书算不上多有创意的举动。东方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只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就让皇帝彻底记住了。他采用的方式我们今天才明白过来,那就是恶搞。
! A, B9 y: l6 b# [3 ]   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这封信那可是写得汪洋恣肆,轰轰烈烈,他一口气用了三千个木简才把这封信写完。三千个木简是个什么概念?就是公车府的两个年轻人刚刚好抬得起来。: ?4 T0 C. M0 ^9 A/ {2 m1 c
  于是,武帝在宫内开始阅读东方朔的上书,一连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我们不知道这封需要两个月才能读完的信水平如何,反正读完了信之后,汉武帝就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让他经常在皇上身边侍奉。东方朔这人很机智,经常让汉武帝高兴得傻笑不已。他最著名的段子是对下面两个词语的“考证”。, p: ^, V) X9 v
   在去甘泉宫的路上,汉武帝看到了一个红色的虫子,头目牙齿耳鼻都有,随从都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武帝就让东方朔来辨认。东方朔回答:“这虫名叫‘怪哉’。从前秦朝时拘系无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叹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叹息感动了上天,上天愤怒了,就生出了这种虫子,名叫‘怪哉’。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监狱所在地。”武帝就叫人查对地图,果然。武帝又问;“那怎么除去这种虫子呢?”东方朔回答:“凡是忧愁得酒就解,故以酒浸这种虫子,它就会消亡。”武帝叫人把虫放在酒中,一会儿,虫子果然靡散了。
1 U2 U$ b$ d6 b4 s" p/ C8 E$ l   汉武帝曾到上林苑游玩,看到了一棵好树,问东方朔这是什么树。东方朔回答:“这树名善哉。”汉武帝暗地里叫人识别了这棵树。几年后汉武帝又问东方朔这是什么树,可这次东方朔却回答:“这树名瞿所。”汉武帝立即说:“东方朔欺骗我好久了。树名前后不同,这是何故?”东方朔说:“大的叫马,小的叫驹;大的叫鸡,小的叫雏;大的叫牛,小的叫犊;人小时候叫儿,长大后就叫老。这棵树过去叫它善哉,现在叫它瞿所。长少死生,万物败成,岂有定数?”
  D) H1 Q" n( D   东方朔习惯于以自己奇怪的行为方式给大家惊喜。由于汉武帝时常下诏赐他御前用饭,饭后,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皇上屡次赐给他绸绢,他都是肩挑手提地拿走。然后,他就用这些赐来的钱财绸绢,娶长安城中年轻漂亮的少女为妻。然而,他又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娶来的美女他最多保持一年的兴趣和“性“趣,之后就再娶,因此,他的钱财和精力都用在了物色小美女、迎娶大美女、抛弃老美女的工作上,弄得同僚们半是嘲弄半是嫉妒地称呼他为“疯子”。他却反唇相讥:“笨蛋,你们没有明白我这样的人是在朝廷里隐居吗?”
* {4 A) I1 C; m0 Q. d+ q/ H6 x   他喜欢撒娇,尤其是在汉武帝的背后向汉武帝撒娇。有一天,东方朔又在为自己的满腹才华自吹自擂,公开扬言在大汉王朝,学问的前三名一定是东方、东方、东方!同僚一起发难:“你如果说苏秦、张仪水平高我们承认,因为他们偶然遇到了大国的君主,便能混个卿相。至于您,我们却不敢恭维,因为我们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您在朝廷里奋斗了数十年,官衔不过是个科级侍郎,这难道没有您自己的原因吗?”东方朔的回答堪称经典:“不要乱说什么张仪、苏秦的往事,时代不同了,高低都一样。周朝十分衰败,诸侯王得到士人的帮助就能强大,失掉士人的帮助只能自取灭亡,所以士人可以身居高位,子孙长享荣华。那显然是非正常年代的非正常事件。在如今正常和谐的年代,贤与不贤,凭什么来辨别呢?古书上常说:‘天下无害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我做小官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呢?”6 W3 u! b/ c4 h' _: T
   这段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打击了他人,又抬高了自己,同时还拍了朝廷的马屁。这娇撒得绝对空前绝后,依仗自己的智力,东方朔成了隐居在朝廷中的撒娇派教主,弄得汉武帝一天不见东方,就会觉得哪里不舒服。面前无人撒娇岂不是空有江山?于是汉武帝也不时地给东方朔提供表演的舞台。
) z( p/ }7 c0 ]# Y   一天,建章宫后阁的双重栏杆中,有一只动物跑了出来,它的形状像麋鹿。消息传到宫中,汉武帝亲自到那里观看,问身边群臣中熟悉事物而又通晓经学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它是什么动物。汉武帝就兴奋地下诏叫东方朔过来。
/ ~! ?/ ^/ D4 E* N  a: |   东方朔果然不负众望,马上开始撒娇:“博学如我,怎会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名字,但只有让我吃好喝好之后,我才愿意说出来。”吃饱喝足之后,东方朔又开始撒娇:“我知道某处有公田、鱼池和苇塘好几顷,只有陛下将这块公田赏赐给我,我才愿意说出来。”得到汉武帝肯定的答复后,东方朔突然大叫道:“恭喜皇上,恭喜皇上!我认得这种动物叫驺牙。它的出现,预示着不久的将来必然有人过来投降!”过了不长不短的一年多,匈奴混邪王“果然”带人来归降汉朝。东方朔料事真如神!# u2 d1 J/ O  h& a& ^, @8 t7 y4 m
   因为料事如神,东方朔再次得到了赏赐,这些赏赐又够他娶几个美女的了。
$ g% \$ L$ n& k& ^/ U   到了晚年。东方朔临终时,规劝汉武帝说:“《诗经》上说‘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篱笆上面。慈祥善良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谗言没有止境,四方邻国不得安宁’。希望陛下远离巧言谄媚的人,斥退他们的谗言。”汉武帝说:“如今回过头来看东方朔,仅仅是善于言谈吗?”对此感到惊奇。过了不久,东方朔果然病死了。古书上说:“鸟到临死时,它的叫声特别悲哀;人到临终时,它的言语非常善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h# e$ f/ R& @! L
  
' L4 P& b# D& e: d  [0 B  【个性点评】$ ^+ Q$ C: ~5 A# X( m8 H2 d6 J* R; C
   东方朔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人才,在伟大而专制的年代里,他学会了如何调节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学会了如何最大限度地用知识换取物质利益,并学会了用这些东西去换取其他方面的享受。因此,他看透了做官的虚妄,看透了金钱的虚妄,看透了知识的虚妄,看透了人生的虚妄,于是,他利用虚妄的知识,换取虚妄的官职,换取虚妄的金钱,再用金钱换取实实在在的肉体享受,以此度过虚妄的人生。! ~2 N- n  J/ g" d& c# I
   知识就是力量,这话难道是骗我们的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9 12:28 , Processed in 0.0393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