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0 09: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监在宫中也有女朋友】' t5 f& m. g# c+ w7 r. m7 r
7 V; G2 R9 D' j9 C2 i
" q% z E( M" `* `* w0 Y* I s0 `
客氏之所以要力挺魏忠贤,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们俩是“两口子”,伴侣关系。在古代宫廷中,太监和宫女长期不能过正常家庭生活,生理和心理不免失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流行一种“对食”关系。从字面上看,是男女打伙吃饭的意思,实际就是临时夫妻。两人虽不能真的“那个”,但意思意思也聊胜于无。
6 E8 c6 v" Q/ x) i2 T
) d' d/ D# x& @( }: ]3 [0 O 早在汉代,宫里的这种男女互助关系就叫“对食”,到明代,又称女方为“菜户”,也就是“临时老婆”的意思。单身男浆洗做饭有困难,单身女挑水劈柴乏力气,互相一补充,就协调了,有助于稳定宫内的服务人员队伍。万历皇帝原本最恨宫中男女配对儿,曾禁止过此类不伦关系,但人之基本需求,哪里禁得住?于是后来他也就不管了。
- a( Y! h" P. \% m3 \& L ! l, z/ q1 D% h2 R, h
这个客氏,原先是“小魏”——乾清宫管事兼兵杖局掌印太监魏朝的“菜户”。魏朝是最早伺候并保护由校的太监,是真正的侍卫有功。由校一直对魏朝很信任,刚一即位,就把他安排了这两项要职。他和客氏,都是由校的旧人,年纪又相当,可说是很班配的一对儿。, f3 r7 _) k. W$ ]0 n
* y4 C- w# E% `1 x 这样论起来,客氏还是“大魏”魏忠贤的弟妹。可是三来两去,魏忠贤也瞧上了客氏。魏朝升了官以后,忙昏了头,魏忠贤便趁虚而入。如《甲申朝事小记》所说,这两个魏“共私客氏”。不过魏朝一开始并不知情,头上戴了个大大的绿帽儿。宫中的其他人知道,都等着看笑话。
3 i% h( q; v+ G$ Y( m' O4 p
% U: o- p+ c% i: c; W3 h 纸里终究是包不住火,魏朝就是再迟钝,也有所察觉。他这才知道,他曾经出了大力救下来的这个“魏哥”,原来是个白眼狼。魏朝气不过,便去责骂客氏。可哪知道,客氏却更看好魏忠贤,当时就与魏朝掰了脸,两人高声对骂。
+ @+ S/ K9 w3 U
N0 x+ c9 R3 y$ @/ o2 r$ Z 事情公开化了,魏忠贤要有个态度才行。此时的客氏,正是如日中天,魏忠贤掂了掂分量,便一脚蹬了利用价值相对较低的老弟,公开跟客氏结成对食。! x3 r2 r I8 w: `
5 F! I7 t3 H! _7 L 魏朝当然耿耿于怀。就在天启帝即位后几个月,某日晚,时近丙夜(零点),魏忠贤和客氏在乾清宫西阁亲热嬉闹。恰巧魏朝路过,听到里面的浪笑,不禁气血上涌——卵虽然没有了,可是自尊心还有。他一脚踹开门,揪住了魏忠贤,抡拳就打。- v* L @! ?, \! }/ B3 O
3 o" E0 G2 E- \- {
二人你来我往一场恶斗。那魏忠贤年纪虽大,但年轻时是骑马射箭都练过的,身手要敏捷得多,几拳就把魏朝打了个乌眼青。
) J; ~: l$ d+ m2 I1 ~ ! `! S) `& B) O+ O& q
魏朝见势不好,一把拽过客氏就跑,魏忠贤跟在后面撵。两人“醉骂相嚷”,一直打到乾清宫外,惊动了已经睡下的天启帝。此外司礼监掌印太监卢受、东厂太监邹义、秉笔太监王安、李实、王体乾、高时明等,也都被惊醒。
1 Q" X$ b% l, ?6 X5 d( n
" o6 J: J$ T+ g 什么人这么大胆?天启帝穿衣起来,到了殿内,卢受等八名太监侍立两侧,二魏“并跪御前听处分”。几个太监知情,就对天启帝说:“愤争由客氏起也。”
9 q* C' n1 ^4 Y9 Y 7 H) z8 g) r$ {: T
天启帝一听就明白了,他不但一点儿没生气,没准儿还在心里乐,态度和蔼地对客氏说:“客妳,只说谁替尔管事,我替尔断。”(《酌中志》)$ \+ ^$ m8 w. Z
M* y, c. h1 x) L( N9 u8 u 有皇帝愿意做裁判,客氏就大胆地表示了她的选择。她早就厌恶魏朝的“佻而疏”,喜欢魏忠贤的“憨而壮”。有了这一表态,天启当场就点了鸳鸯谱,让魏忠贤今后专管客氏之事。名义上是让魏忠贤负责有关客氏的事务,实际是皇帝给他们俩做了大媒。& D1 T& ]* X! l
, D$ z1 o3 f2 U4 F/ b7 p v( A 魏朝一看自己要彻底出局,心如刀搅,连忙哀求客氏不要太绝情。+ k7 w3 U8 {+ J! }
1 J- F1 J$ S; s# n
王安在一旁看不下去,怒其不争,狠很打了魏朝几个耳光,勒令他去兵杖局养病,从此调离乾清宫。
. j' B( r: z5 Y0 ^* Y6 _, L f `- E/ o7 v! N
谁也想不到,这件宫里太监的“家务事”,对明末的政局、对当时的几个重要人物的命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6 W# } x. Z$ t
. D7 s. f, n1 m- j: X- | 历史有一扇诡异的门,就在此刻悄然敞开了。巨奸大蠹,得以从此门登堂入室。几个在场的太监各自回去后,也许心里只是好笑。不过,巨变就是从这一夜开始。
7 m' q9 ]* b9 I& G) v8 a% F
& c4 y( q9 k# w* }0 r 此后客魏两人亲密来往,再无避忌。天启帝对这二人也日益宠信,把宫中的一切庶务,都交给二人打理,“惟客、魏之言是听”(《酌中志》)。内廷的控制权,于无形之中开始易手了。$ r. c2 l+ l1 [( l* h3 G+ b
4 `# J5 k# w. ~ 至于客氏究竟看中了魏忠贤身上什么好处?对此,后人的猜测颇多。: i& {; S u' m4 W) F
5 P2 q! f1 }/ r, K
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魏忠贤当年给自己做的手术很不彻底,“余势未尽”,仍有表现不俗的性功能,且精通“房中术”。而客氏又生性好淫,所以她出于性的需要,选中了魏忠贤。
* w8 m) J; q( v4 e ' }8 t/ J B9 G
这当然可以聊备一说。明代宦官道德普遍不大高尚,有个别“余势未尽”的甚至逼奸民女,最后闹出人命的案件也有。但魏忠贤被客氏看中,怕不会这么简单。
: O2 \( O; ^* J% B Q& f3 \) Z
! y, @$ A6 I( J# W3 @9 u) g 我相信客氏首先还是更喜欢魏二爷的性格。客氏是不大守妇道,但她的所谓性要求,也可以跟别人索取,那个时候已经无人能够约束她了。她之所以选择与魏忠贤“一帮一”,是从全面来考虑的。
: l, U: C3 `1 ?2 e8 O3 y
7 q$ W' n- Q. t, f 在有关的史籍上,都特别强调了魏忠贤与魏朝性格上的不同。《明史纪事本末》说的是小魏“狷薄”、大魏“憨猛”。这也许可以看出一点性功能的差异来,但主要说的还是处世之道。看来,魏朝还是吃亏在性格浮躁上了——各位若在单位里,遇到咋咋呼呼的人跟你过不去,均不用怕。这类浅薄之徒,迟早要败事。
" V8 ], |3 V0 ]9 ?* [- d
& X- k6 u0 ?! R8 c4 U' T e 而魏忠贤在入宫前,已有相当丰富的阅历,这与从小长于深宫的宦官相比,是一大优势。且入宫20年后,宫里面的事情也精通了。他能示人以“憨”,说明处世的功夫已很不得了了。( V E) D) l) M. [5 z9 Z8 z. {
4 u/ G& w( X; [ 更深层一点来分析,客氏此时已从默默无闻的冷宫保姆,一跃而为皇帝的“代理母亲”,她自然会从长远考虑,要选一个最合适的伙伴帮她统辖内廷,作为她维持皇帝隆宠的保障。
8 T5 D% y/ Y- I3 E+ y7 t
$ N7 b3 h |! i 客氏一个女流,地位即便再高,不可能亲任司礼监首脑。因此她选中魏忠贤,也是选了一个代理人。当然。两人后来的利益高度吻合,无所谓代理不代理了,几乎成为一体。$ ~+ v$ r; \4 c9 [! H( x
( Y0 e' o: v2 ?- l# R2 i
客氏其实并不是个政治人物,她所做的,无非是想“固宠”。但这女人为此所采取的手段,直接改写了明朝末期的政治史。! r. F, G& J2 F9 J9 `
& X- g; a2 v0 c' p
客、魏结成合法的“伉俪”之后,气焰顿张,他俩和天启帝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三角关系。7 Y! T- H. f9 h. {, M5 q
. {3 `% s6 @ \3 B) C( |3 I
两个男人都与客氏有特殊关系,但互相并不吃醋。反而是客氏要吃皇帝的醋,她对皇后和几个妃子都很不好。平常皇帝驾幸哪一宫,要由客氏来安排。在嫔妃当中,只有听客氏话的,才能和皇帝睡觉,反之就要受冷遇。* h: ~- c% L" c, L3 P/ e
% ] ^6 f$ Q3 w' y1 j
天启帝信任两人是为了图省事,从此“端拱于上”,像木偶一样不大问事了。客、魏则是开始有计划地清除“地雷”,要把内廷变成自己的家。. G6 j$ r" a# U2 p0 e& G3 {' g' ]" L
" J; A0 s5 p N$ L
那时候王安在内廷是有很大控制权的,但因为多病,不能常见到皇上。本来魏朝在乾清宫管事,是他的一个最好的耳目和看门人。可惜因为风流事,王安把魏朝贬走,等于把门户大开。客、魏趁机控制了乾清宫事务,同时也就控制住了皇上。天启帝上台之初的内廷局面,原本还是很清明的,有一条很坚固的“防线”。由于魏朝的不慎和王安处置的失当,这防线给生生撕开了一个口子。7 e! [# V% t- z+ @8 L" c
% x5 s" Y1 v. b( p; l, U& j* Y* Y9 i$ ]& K
客、魏两人配合默契,如果两人中有一人有事要出宫,必有另一人在宫中值班。岗位一天都不留空白。等到魏忠贤成了秉笔太监,他就可以“矫诏”了,也就是以自己的意图作为“圣旨”,等于当了半个皇上。
) G3 U5 z' x* d) y) v( w4 b 7 B4 Y5 {' Y$ [* A" c
这个态势,对王安和正直的朝臣来说,已相当危险。
( p0 _. [* s! \- |! |; l# {
, T% \& H) L' B2 H, R& [% _ 泰昌元年(1620)十二月,魏忠贤对曾经的恩人、现今落败的情敌魏朝哥们儿下狠手了。这是客魏联盟出手拔掉的第一个钉子。3 g# V/ C2 o3 S- i# \" Y9 |
0 Z/ }( Z) A' q: ]) _7 d4 z( D( ? 他矫诏,将魏朝发配到凤阳守皇陵,赶出了京师。魏朝行至途中,知道前途不妙,便逃跑了,窜入蓟北山中。后来被当地差役抓住,魏忠贤授意,就在献县把他缢杀了——活活给勒死。
, h; }( R5 c N( E: u9 O 4 O% Z" V4 r# O- v4 t. W, P' C
这个魏朝,死得太冤。自己引狼入室,赔了夫人又赔了命。三个月前李选侍垮台时,魏朝要是不管魏忠贤的鸟事,恐怕被勒死的就是魏忠贤了!
u" v6 V: _* L# ?; ]
/ S% @% \2 N, { 当年魏党的重要成员之一刘若愚,后来忆及魏朝之死,也不能释怀。他认为魏朝对天启帝幼年时的呵护,居功至伟。处理二魏纠纷时,魏朝的地位恐怕还在魏忠贤之上。天启帝何至于糊涂、或者忘恩到此地步!9 V: j" _$ G( s, L4 R, j; v" o
! g+ x5 x9 ^1 B: G: ^1 y 天启帝的“昏”,从这件事上开始显露,后来就越发不可收拾。凡护卫有功的,任其败死。而对于魏忠贤,“移宫之是非,选侍之恩怨,忽然尽反其态度”。著名明清史学者孟森先生认为,大明出了这样的皇帝,是“天亡之兆”;天启帝纯粹是朱家的一个“至愚极不肖之子孙”(《明史讲义》)。
* G Q: U k4 y3 X0 ~2 t n8 R! u. M/ n; [8 C) ~2 d
魏朝败死,这只是倒下的第一颗多米诺骨牌。客魏联盟扫荡内廷的第二个目标,竟然是天启帝即位后,宫内最有权势的大太监王安。4 o5 U3 i; H, ^* N2 ?" @: M. g& n
* X8 s7 X' X8 {+ l7 ^
说起王安,这是客魏二人的老主子了。王安是泰昌帝当太子时的伴读,泰昌帝一即位,马上就升他为秉笔太监,深受信任。在移宫案发生时,又是他出大力遏制李选侍的阴谋,护卫天启帝有功。& ]! F; L' Z: Q; v% R' w
1 _: J! ?; Q) b7 m) N& \
客魏二人早年伺候皇孙朱由校时,从东宫系统上来说,就已算是王安的下属了。两人在勾结之初,曾经分析过内廷的人事,觉得王安是最具潜力的领导。于是商定,一定要拍好王安。魏忠贤送给王安的人参,都是天启帝赐给客氏的,魏忠贤每次都拿出一部分,送给王安,还特别强调说:“天赐富贵,叩献做汤用。”(《酌中志》)
& w8 {. J, K' K5 h. A4 P0 ?) p5 |4 o
; X( v; @4 X0 ~# Q 那时候,魏忠贤对王安毕恭毕敬。每次见王安,必撩衣叩头。王安不叫不到,不问不答,极为恭顺。
: ?3 \. x2 [9 T L
% L1 e/ R5 U4 y2 F 王安是个正直的人,但就有一点小毛病:喜欢奉承,不识人。魏忠贤所以能一步步靠近中枢,魏朝的作用只是美言,而起实质作用的,都是王安。尤其是在盗宝案的处理中,王安更是救过魏忠贤一命。- E6 ^! u+ p1 Q; _$ q! a
9 s. \. O# b, R% \) L( K 这样一位“恩公”,怎么会成了魏忠贤要灭掉的人?" {. ~0 f P/ u- F
3 j2 v( t) d0 a2 i 那是因为客魏联盟定型后,权势陡增,已经能与王安相抗衡,他们再用不着王安这棵大树的荫凉了。相反,王安由于太正直,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客、魏这种小人,本能地意识到:要想在内廷随心所欲,有王安在,就不大可能。9 ^# T* c6 l# Q9 e) t% }: u A# M8 b
- n2 f8 M- T' x3 W
偏巧在这时,王安对客魏不仅构成了潜在威胁,而且也有了正面的冲突。泰昌元年(1620)十一月,王安见魏忠贤侵权日甚,就奏报天启帝,要求严惩这个无赖。恰在此时,御史方震孺、刘兰、毕佐周等接连上疏,要求逐客氏出宫。天启帝被逼不过,表现了最后的一点清醒,答应在先帝大葬礼之后就让客氏出宫,并将魏忠贤交给王安鞫问。* D7 K' n8 b* M+ {; y* O0 x5 t0 C
! M( ~6 @- J7 j% S$ H 这是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7 {* k% z: j- }, l j: x2 z4 {
6 h3 u1 w, c* N$ m; J
鞫问,就是审问,不老实的话可以用刑。魏忠贤在得势后,本性已露,王安应该有所警觉。可惜,这次王安又是心太软,盘问一番后,令其改过自新,就把这家伙给放了。
+ `# q0 `& c" b5 S1 s- d 6 ]4 K# l$ d" ~3 X* ~; S: ~6 N
高阳先生在《明朝的皇帝》里提到这事时,万分愤慨。他说:“正人君子当以权力伸直道时,以一念之私而有不忍之心,此最不可恕。”他埋怨王安这次纵容,是“误己误国”,以至于对王安的人品也评价不高。
; N6 Z+ ?1 q9 ?$ C/ D8 f' }" o' k: i5 q 3 |% J( W+ g$ s! R/ q- {
高阳先生还假设,王安这时若下狠心杀了魏忠贤,则群阉丧胆,客氏也等于断了一条臂膀,毫无疑问“明朝的历史又是一个写法”。高先生此论,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当时的情势,恐怕还没到足以令王安起杀心的时候。而且王安固然是个刚直之人,但却不是一个铁腕之人。魏忠贤冷血,不能要求王安也同样冷血。有时是非善恶的区别,就在于人性上的这一点区别。
' l. t2 s7 @! F% R7 ~2 ^ $ B# N: j* H4 o" G0 F
总之这事,确实令人扼腕。王安又放了魏忠贤一马(人参之作用,大矣!),魏忠贤却不领情,与王安“结怨”。王安就是从这时起,成了客、魏必欲除去的第二颗钉子。
0 I. k q* U! ^6 [, R , T8 x- A s/ Z& ^' O( |& x1 V+ `
只能叹世上好人难做!
& P9 t$ T" v9 T& `7 G5 J # E+ W: y W! j& V
各位若在一个单位工作了三年以上,不妨可以冷眼看看那些新来的人——总有人对你前恭而后倨。刚报到时,都是奴才孙子模样,见你点头哈腰惟恐不及。用不了一年光阴,就有人见你要鼻孔朝天了。他不反过来整你,就算是道德高尚的。
5 O% S! D: E, ^ . Z3 K, ~; T5 K6 @: c: k5 r
因此新人进门,千万要好好辨识,切莫一腔赤诚不设防。当然,给新人下圈套、制造障碍,不是君子所为,但是可以遵循三字原则——“不帮忙”!省得将来悔恨或心理不平衡。在下者的奉承和笑脸,你就当他是演戏,他不可能对你真好,而是你还有用。如今连笑脸也没有白给的了。
; o! C9 C7 p6 @7 X3 L
7 H6 Z' c5 D* ^ 至于——有要送人参的,就更要万分警惕。
- e# e) ~# i9 ?7 }1 B( m0 \% y f( L( R. h- N# a% k: k5 a( [* ~
王安是个宁静的人,深居简出,嗜书如命。他还不知道,一场灭顶之灾就在眼前。/ K7 h, k8 Y& ?& \4 n2 i: c& |$ W
- {6 K& ]8 l6 C/ }* \ 据说,在此之前的50年前,那还是隆万年间,京师街头就流行一句“八千女鬼乱京畿”的谶语。这一令人惊悚的预言,在天启元年(1621),变成了压在人们头顶的漫天阴云。$ F' ?, j0 o' `/ }
4 e% L9 c) H1 ~ [, Z! w) `: o 事情开始变得险恶起来。8 k7 F* j4 f$ }. g) `
T% ]! O& C, V! d
这年的五月,司礼监掌印太监卢受被罢,天启帝下诏让王安接替。这个任命,是相当明智的一招。王安本人淡于名利,泰昌帝即位后,所有以前因伺候了常洛而有点儿政治资本的内侍,都在营求美差,而王安只以秉笔太监兼掌了巾帽局的事务,名义上并不是太监里的一把手。泰昌帝体谅王安多病,准他可以不必在御前伺候,凡是秉笔太监该看的文件,都由专人送给他看。
+ q6 E" x( z0 q3 D # G% N, `* ]& z3 ?3 N1 B
王安身体坏到了什么程度?很严重。他出门行走无力,需要有人搀扶。说话也有气无力,十步以外人家就听不清。天启帝的任命诏书下达时,他正在称病静养,照例上了一道辞谢疏,内有“臣愿领罪不领官”之语。一般的说来,这都是例行公事,等皇上再下一诏敦请,做臣下的才可以勉为其难地接受,省得人家说“太热衷”。可是,在这个极其微妙的时候,孔孟之道的这一套虚礼,误了大事!
" r& Z6 F/ c6 T9 m" N' D
( k! ?) W, S) v 司礼监的另一个秉笔太监王体乾,非常想当这个掌印太监,就趁着这个空档,跑去找客氏和魏忠贤。, @# p2 t7 y u
# I4 v% Q: n* _$ V3 K
三个人嘀嘀咕咕,达成了一笔交易。由客、魏出招儿搞掉王安,在司礼监把王体乾“扶正”。但是将来王体乾这个“一把手”,要听秉笔太监魏忠贤的招呼。王体乾权衡一番,同意了。7 w% c1 A/ u5 X; ^& J
G5 H, u& ]% B. w8 l# C+ R
这个王体乾,也是个利欲之徒。可惜王安也没把他看透,反而把他视为可信赖的朋友。2 E/ A3 V0 ?& M2 n; f p5 x/ V* i
% }. x. n, p& Y8 d. x
就这样,密室之内,三个龌龊小人商定了人事大计,要扳倒一棵曾经庇荫过他们的大树。
0 Z8 y; d9 I1 d- e k
5 R! ] s/ R4 f ——恩还未断,义就绝了。看来,人心根本不是教化就能教好的。) T! U7 d2 C% [; n+ c) b
+ A2 W7 z+ L% p! s: q7 ]6 M
那时,魏忠贤在内廷势力已渐大,外廷已有个别官员看好他的潜力,开始投靠了。给事中霍维华,就是一个。霍按照魏忠贤的意思,上疏弹劾王安心口不一,说王安本心是想得到这个职务的,却为何要假惺惺地推辞?如果真的是病了,又为何有精神头到西山去游玩?9 |" [8 P7 f4 L8 r; ^3 N4 @; I
6 m8 U- e5 t0 o" |- [* t 这本来是无事生非,可是脑子不转筋的天启帝居然就迷糊了。客氏看好实时机,就在一旁吹风,说王安也确实是病得不能担大任,就让他歇了算了。
; ?" C0 m' P% T% I% v: \2 u7 | 9 H+ C+ ~: _/ N% l4 D
不知天启帝是真不明白官场老规矩呢,还是他体恤王安不易,居然就听了客氏的建议。王安没能等到第二次任命。这掌印太监的帽子,天启帝在考虑,也不妨就给王体乾戴上。
) g( L g! d G ! c _/ D: i% W* ^2 M5 j7 ^" r
棋路在按照客、魏的布局在走。刚刚移动的这一步,彻底搞垮了大明一座长城。% [, b- ^1 B O: H; A
% H6 O" R" E. d- S- y( d$ m) d& k, ` 如果王安不是这样低调,而是高调抢进,抓住这顶帽子不放。那么,天启身边,有能够主持争议的张皇后,外廷有刘一璟、韩爌、孙如游和即将到京入阁的叶向高等正直大臣,内廷有王安掌控,几股势力足可以把客魏联盟压制住。
. z( _' f0 X7 k2 L ' F9 ?6 B# i8 V1 p! v( `4 r
可惜,正义占上风只能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轮回中才能看得出来。在很多时候,在一个个局部,往往都是正不压邪。这是什么道理?为上者为什么偏就喜欢奸侫、无才、谄媚之徒?说不清!也许这就是人性,任你有多少制度也挡不住。
_0 H: k# e# ]0 E) A9 D" N
" H3 p) D& J8 |9 d# X2 ~% s8 J 这件事情还没有完。王安尽管没有得最高职务,但他人还在,他还长着眼睛。客氏在考虑这问题时,要更彻底一些。那就是,杀人必须头点地,否则就不要杀。4 q6 x3 |. d" \! k* k" B
/ V. l+ r. ^( [1 U# t+ D
她向魏忠贤提出,只要王安活着,就终究是个危险人物,必须把他搞死!8 u4 c* m( l$ S
8 L! _7 j) @0 `2 e) d 魏忠贤稍好一点,毕竟没忘几个月前王安的救命之恩。要老主子的命,这得多狠!他还是犹豫,一时没有什么表示。9 }& {2 H' B. ?7 T [+ u' V; @
! c( a8 T5 \: j* v) s6 A 但是王体乾却坐不住了,他知道:不干掉王安,这顶帽子就迟迟戴不到自己脑袋上。0 m1 [$ _- E( c" b- f# S4 z8 |
+ |5 }" O+ L$ A# b8 | 什么叫宫廷政治?就是狠心学!谁狠,谁赢。
- K! z: G' i. }# b0 a1 X- c 0 Y5 M9 j& K# c4 c2 y0 O$ ~8 r
王体乾已经看准了客、魏内心的微妙区别,就编了一套瞎话去说服客氏,连吓带忽悠,把客氏听得心惊,当下决定:一定要催促魏忠贤早下手!9 p( T' s# r; P# S1 M% I
% e1 r2 ~: c( v 在宫中,彩凤门内有一间直房(办公室),客、魏每天在宫中,都要在这里相见。这日,屏去左右宫女后,客氏一脸严肃,说起了王安:“外廷若是有人救他,圣上一回心,你我谁能比得上西李(李选侍)?最终还不是要吃他的算计!”(《酌中志》)
/ l1 v D3 M! P. `: G* u* j 0 ^0 `6 X: _5 d
她这样一说,魏忠贤才警觉起来,决意要杀掉王安。& C$ K q' L1 g; Z
! ~' W @. q/ @" t2 j
这年七月,趁着有霍维华弹劾王安的奏疏,魏忠贤又发动“盗库诸阉”刘朝、田诏等上疏,为“盗宝”一案辩冤。天启皇帝不管这事。魏中贤便矫诏,革除了王安的大小职务,发配到南海子(现北京南苑)做最低等的“净军”,看守围墙和附近商铺。
1 G8 t2 U, [7 j! b * f; @0 I9 D- k' J. o
王安一走,王体乾果然从御膳房御直接升司礼监掌印太监。朝中有人好做官,这绝对不假!魏忠贤一控制了任免权,马上就提升自己的心腹粱栋、诸栋、史宾、裴升、张文元,统统为秉笔太监。这些人,足够帮他打理宫里所有的事,包括帮他这个文盲“批红”。# T' |) v) m6 }* Y6 Z, c' J
5 N. s! X4 |' u7 Q% T! X" L
王安去南海子后,开始还有一批忠心旧属跟着,能照顾一下他的起居。
" `+ G! B# F1 Z! |: ?' ` ; x6 T& Y- R/ o" F7 }2 S
可魏忠贤并不是让王安去养老的,他授意南海子提督太监宋晋,找个机会做掉王安。那宋晋是个长者,心地善良,哪里下得了手?魏忠贤见说了几次没动静,就干脆撤了宋晋,把盗宝案中被王安整肃过的刘朝,调到南海子去管事。( M; K) P* t3 n% w8 ]- m, p! @
9 @, f* t( Z2 e$ }
这刘朝原是典兵局官,后投到李选侍名下为心腹,在盗宝案中被王安修理得够戗。同案中有几个人运气不好,已经被处死,刘朝、田诏等侥幸脱罪。他们自然是对王安恨之入骨。( ]+ f( c" d0 a7 C; w( {0 E$ x1 Y0 W
' }0 V/ [% s6 e. W 小人复仇,那是要挖地三尺的!魏忠贤想看到的就是这一幕。
( G2 K, O$ K/ i1 b
, G6 z. C! C( `! ] 刘朝到任后,果然凶恶。他先是遣散了王安的随从,禁止王安和家人联系。三朝老宦,立刻落入十八层地狱之中。
1 n' l! h; O1 c% m- J4 e
% `' J% I* F/ P" [ V 刘朝故意罚王安做苦工,今日遣他去某园劳动,明日遣他去某铺干活,又不给饭吃,就想活活折磨死他。
+ K6 w, W* _& L
. ?& e3 M) d' @, `. a! j0 { 可怜一代老臣,饥饿难耐。附近村民有看不过去的,偷偷送他一块糕、一张饼,但一旦被监视者发现,就是一顿喝斥。
- }3 ^7 Q1 a, e' U% h. x % y6 c3 o, V, r, L H# n
王安挺不住,偷着拔了篱笆下的萝卜,藏在袖里,晚上拿出来狼吞虎咽。: J! ]; B0 }' d" f
% v: D: X; c4 w0 C4 J
如此,又是数日不死。
5 @8 p: v& ^% X1 Z5 K# J7 q/ ?
4 U* `' u$ I T0 u 刘朝为了向客、魏表功,等不及了。九月二十四日,授意手下将王安“扑杀”,也就是用麻袋盛土,活活压死。《玉镜新谭》上说王安死后,身首异地,肉喂狗,何其惨毒!$ i5 Y0 W" Z& Q6 B7 o3 b$ x& I' g# Q
. j0 }7 N% C/ w- q8 z6 s 大树扳倒了,枝枝蔓蔓也一并清除。王安名下的一干太监,惠进皋、曹化淳、王裕民、杨公春等,也受到株连。挨了一顿酷刑后,被发配南京鼓楼打更。还有王安手下的管事、文书等一干人,则尽数被害死。7 j4 M$ G7 ?3 `
; K W3 |/ L5 }* }* m, v. R9 o
这时候的天启帝究竟知不知道王安的下落呢?据后人分析,天启帝虽然糊涂,但断不能同意将王安贬至南海子。估计他是没工夫过问这位老内臣,就是偶一问起,魏忠贤大概也以“病故”搪塞了过去。2 e. k" q' [9 g% a
! M# i! |( n7 G' t% t1 r% ?
大树倒了,倒得竟无声无息。' A4 s' t9 @9 d* h$ l& E( G
F0 e$ J3 e |( k7 H2 R y6 d
王安这一死,魏忠贤眼睛猛地一亮:客巴巴的见识绝非女流,内廷这不是全部摆平了!. F2 H0 H4 W% o* a8 |$ j( E! Y9 J
# u: ^9 D! R' A0 k, V9 R/ A- O 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扬眉吐气的日子到啦!
& P% e8 @" k5 l+ b # s8 H6 g) P& _( P
魏忠贤是个苦出身,发迹之前没少受折辱。这些老帐,今朝全都要清理。那个在他去四川的时候告了他一状的徐贵,被他找了个名目害死。* ]! I/ ]# q3 J: S: m
3 i* m" k* F4 ?& h# ~6 U5 j1 P 据说,当年在四川把他倒吊起来的矿税总监邱乘云,也是他搞死的。天启元年撤消全国矿税,邱乘云此时也回了京。魏忠贤已是秉笔太监,特地派了一个外司房太监李茂春去南郊迎接,邱乘云便顺手赏了李茂春30两银。
( G" i( Q, U4 j! N
& g3 P! y$ V1 P 魏忠贤听说,禁不住流泪,说:“当年我被徐贵坑害,他仅仅才送我十两路费!现在这么随便一赏,就是给我的三倍了!”说罢,叹息不止。
: X: K j! D- }5 D& y" S' @7 N : s$ T' J3 I' [* k7 u
时过不久,邱公公也死在了魏公公的手里。% l- @0 C; V! O* o2 p% k& z
. F ?% t& _; O, L! q
自此之后,魏忠贤一帆风顺。天启元年(1621)十二月 ,他又兼了惜薪司(负责宫中柴炭)、供用库(负责宦官食米)、尚膳监(负责御膳、宫内伙食)的掌印太监。此外还掌管了皇店宝和店。
& t; V# i! G% w' a& K + _& w* {6 L) j! C
到天启三年(1623)末,魏公公又兼管了东厂,更是气焰万丈。在衙署内挂匾,上书“朝廷心腹”。皇帝更是赐密封章一枚,令其有事上奏可盖此印加密,恩宠无以复加。2 u$ e( t5 Z6 v0 P
6 q& w4 c/ g, I/ Q) M" p3 s
在他身边,也很快培植起一批强悍的爪牙。王体乾、李永贞、石元雅、徐文辅,皆死心塌地之徒。
: _( r: e/ \" i1 ?" ^ e' U- T4 H& O: T; H$ m, k
魏忠贤虽是个睁眼瞎,但记忆力极好,他掌管国家中枢政务,居然也有独特的一套。文件他看不了,自有王体乾等五人每日替他批答。这一伙人一大清早就起来上班,批完奏疏和内阁拟票后,由王、李、石三人轮流念给魏忠贤听。王体乾主要负责讲解。魏忠贤听完以后有什么想法,再与几个人商议。
$ q9 X- B+ {6 V4 D
2 n% b% i: r6 l9 R) n: n) { 等到皇帝早上起来上班,还是那几个人念给皇帝听,凡是需要改动、批驳的,他们早就在奏折上掐了指甲印。念完后,由王体乾提出建议,某处应如何改,某人应如何处分。) R. `3 ^2 l$ V- p% L
4 U: k' @5 S% T6 J
天启帝略作考虑,就亲自提笔修改。魏忠贤则根据记忆,对不同的上疏人或褒或贬,添油加醋,以左右皇帝的情绪。
% u" a" K* X# I: U5 d$ A ! R X$ q* i+ f% E+ H$ l( X& e# U
即便如此,魏忠贤还是担心会有遗漏,每天晚上夜宴结束后,都要专门到客氏的直房去,两人密商,检查白天各项处理是否妥当。, X8 P5 [9 k) B5 X- s
. S" j6 A$ r3 z5 |1 Z" q 这么一搞,每天在向皇帝汇报时,王体乾便不假思索,随口能答出“某票可以”、“某票应改”,居然也井井有条。
/ w1 z( f9 }+ y Y 1 h* u* u+ _: D- z* x
他们创建了一个类似内阁的机制。为了专权,也不怕累,数年如一日绝无疏露。外廷的大臣们对这批阉党发起的任何攻势,都会在这里消解干净。/ |- S' z: n; S- t& ^
+ a; ^4 J' _& ^/ G$ c( ~9 o
但魏忠贤确实又是一个文盲在治国,这并不是夸张。按例,天启皇帝即位后,为了避皇帝的“名讳”,各衙门的印章上凡是有“由”、“校”两字的,都要改铸。而东厂有一方大印竟然四年了也没改,外人也不敢指出。后来刘若愚发现,报告给魏忠贤。这位魏公公听了,怔了怔:“真字(揩体)我尚不识,这印上的篆字怎能识得?”
, O' W4 Q% f3 g3 [! |% X- o# ` 4 P# X+ ]1 o& o
这样的事,并不影响他牢牢把持朝政。: k+ |6 y6 I8 z
g8 m) Y9 l* u
大明注定有此一劫——魏忠贤这架绞肉机,到此时,才不过是刚刚转动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