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1|回复: 0

〖诗词常识〗(六) 对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4 00: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前所述,平仄、押韵和句读的协同作用把“诗”和“歌”融为一体,使“诗歌”具有任何其它文体所不具备的声韵美和音乐的特殊表现力。而本文将要谈到的“对仗”则从另一方面为诗歌带来了具有深刻内涵和微妙影响的“对称”美。“对称”是宇宙显现给人类的最基本法则之一。它在包括科学、文学和艺术在内的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都有着丰富多采的反映和表现。而“对仗”则是这一对称原则在诗人的思维和语言运用方面具体而明显的一种表达方式。
! U( E2 I1 d, a4 t% m  z$ l
9 ^9 r! E7 w# |$ P; D, C/ K7 v“对杖”是指两个句子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满足下述的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句读、语法结构、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都要完全相同;而且两句的平仄规律是“相对”的。满足这种关系的两个句子就构成一个对仗结构。" ^9 w2 C6 F2 ]9 M* ~5 H4 j$ q- a

! o5 h' A7 S7 P" P3 b' E这里说的“语法结构”相同,比如说,第一句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第二句也要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相同,比如说第一句的主语是名词,第二句相同位置上的主语也得用名词,而不能用代词或者其它词类来充当。由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较大差异,而诗歌的词序特别灵活,因此分析诗歌的语法结构就很麻烦。在实践中,把握好“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相同这一要点就基本上同时解决了语法结构的问题。
% y9 I+ O" a5 S  u1 M
# b' K' K! w8 G; @由于名词的范围很广泛,过去还把名词再细分为很多类:天文、时令、地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严格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而且在名词对名词时,所属的词类也要一样。- h) G3 m  m6 b- l( k

0 X* \: ~+ ^0 v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有一些词对是只满足词性相同的,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对仗结构 “工整”的程度就是按其中包含有多少“工对”来评价的,“工对”的数目越多,这个结构就越“工整”。五言诗的一个对仗结构中最多可有五个“工对”,七言诗最多有七个。(因为每一个单音节词都可组成词对。) 为了简单明了,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用:“‘月-花’名词对”来表示“‘月对花’这个名词对名词的词对”。
$ c4 t1 O. m' n3 P
. _7 y4 s: U# `5 j. K9 O再仔细分析上段中的两个对仗结构:在第一个中,“月-云”名词对是工对;“下-生”动词对是工对;“飞-结”动词对是工对;“天-海”名词对是工对;“镜-楼”名词对中一个是器具,一个是建筑,不算工整,因此算作宽对。其比例为四工一宽。在第二个中,“饮-穿”动词对算工对;“马-花”名词对是宽对;“雨-露”名词对是宽对(因为两字都是仄声不相对);“惊-滴”动词对算工对;“水-衣”名词对是宽对。比例为二工三宽。因此第一个对仗结构比第二个更工整。
, |  i" E! g0 f/ z7 _: s/ W/ W1 x' `+ {
但要注意的是,对仗的工整程度可以用工对的数目来判断,但对仗的“质量”却没有度量性的标准来判断。换句话说,对仗工整的句子不一定就比不工整的句子更美更好。
  I3 {! V4 }8 H
0 d2 a$ P3 v" d! h8 \$ ^除了上述的“工对”和“宽对”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方法叫做“借对”,其中又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方法。“借义”的方法是:一句诗中用了一个多义词的一个意义,再借用它的另一个意义与对仗句中相应的词构成满足对仗要求的一个词对。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一对仗结构中的“寻常”意义为“经常”,和对仗句中的“几度”构成“寻常- 几度”副词对,是宽对。但“寻”和“常”另有意义: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用这一层意义就构成了“寻-几”数目名词对、“常-度”度量名词对,都是工对。“借音”的方法是:借用一个词的同音词与其相对的词成对。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这一组对仗句中,“沧- 蓝”形容词对是宽对,因为“沧”表大小、“蓝”表颜色。但“沧”和“苍”同音,而“苍-蓝”形容词对就是工对了,因为它们都表示颜色。
4 O9 _( Y; o# L7 h; J, |) L( C; U" t' P1 C
在多数对仗结构中,两句诗所表示的内容都是独立的、互相对立的或者互为比较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四个结构);但也有一些对仗结构中,两句诗在内容上是互相依存的,要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或者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结构中,两句诗对得很漂亮,但要合起来才能表明作者要讲的理或者现象。这种对仗结构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流水对”,好象流水一样无法分开、始终相依相随。流水对可以是工对、宽对或者借对中的任意一种。它被单独给予一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对仗结构中的两句诗之间多了一层逻辑上的联系或者内容上的相互依存。
+ J( ?& U9 T" Z. O; s% L, n$ f
4 g' \( `3 s- R- N7 z# ^除了两句诗构成的对仗结构以外,在一句诗的内部也能产生对仗结构。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这两句诗构成一个对仗结构,而每句诗内部又构成“句中自对”的对仗结构:“风-天”对,“急-高”对;“渚-沙”对,“清-白”对。
9 J& O: s& H& x! i
# e' A( ~4 R5 n4 y* F! b# ^9 [在谈到对仗结构时还有一个常见的术语叫做“合掌”,那是指两句诗之间用了同义或者近义词来相对,以至造成两句诗的内容雷同或者大同小异,这就失掉了对仗的对称美。因此“合掌”被看作诗家大忌,要尽量避免其出现在对仗结构中。6 R& M2 m& f0 ~, y' p; Y8 a

3 J: D. X& @2 H, y5 f/ K" H! {$ V对仗的技巧除了在诗词、骈文的写作中广泛应用以外,用得最多的就是写对联。对联中的上、下联就是一个对仗结构,只不过对联不象诗那样受到字数的限制,有些对联很长,有多达几十上百字的长联。好的对联就象好诗一样,会在民间流传很久。- @. R: t9 w3 @7 X* E, B6 O& |5 G

5 E; R5 ]3 @& }- D  c5 t下面再举两个例子来帮助读者熟习对仗结构的构成和分析。6 f  L8 A. I* m+ d+ P, S
  A% ~! y% k7 F7 y# H
例子:找出下列小诗中的对仗结构,并指出每一词对的特点(是否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有无句中自对等等)。: Z- u& d1 u. p8 @2 d7 E

; v/ Y+ f- Q5 [) h7 ~3 R  U1.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7 N# i8 r( e1 t0 _

/ d+ G: _! n* j9 Y3 R( D  n( e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2 L, x# ~* R) }$ R# P+ V5 S. U2 y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9 n/ C) e+ {3 x( y: ]

6 F: D' g/ ]5 Y5 M第一联中的两句不构成对仗结构,因为它们的语法结构不同(比如“花”是名词,“压”是动词,不能对)。第二联中的两句构成对仗结构:“留连-自在”动词对, “戏-娇”形容词对,“蝶-莺”动物名词对,“时时-恰恰”副词对,“舞-啼”动词对,它们都是工对。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也很漂亮。( n7 H+ Y5 z3 M  X$ Z2 E0 z0 v- _. M

. V; W! t' P7 w" }; o; Z! W7 Q2. 绝句(杜甫)6 R, O2 }- \- L5 P6 D
: r$ O9 N' n9 x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 G' A* t" X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 q6 v. e7 q' ]5 c+ m

! y5 |6 _  W- y6 u+ @* K! c) m这首绝句中的两联都构成对仗结构。第一联:“两-一”数字对,“个-行”量词对,“黄-白”颜色对,“鹂-鹭”动物名词对,“鸣-上”动词对,“翠-青”颜色对,“柳-天”名词对,除了最后一对是宽对外,其余六对都是工对;第二联:“窗-门”建筑名词对,“含-泊”动词对,“西-东”方向词对,“岭-吴”地理名词对,“千-万”数字对,“秋-里”名词对,“雪-船”名词对,除了后两对以外,其余五对都是工对。这两个对仗结构都很工整,而且非常美,就象四幅图画一样。
3 R. y/ j' Q- O$ A4 E7 e* L/ x+ O# U0 z# E  _- N
练习:用上面例子中的方法分析下面一首诗中的对仗结构。
8 Z* C2 \5 w6 ~+ L# q
* k, s) s( [; E+ V7 _& Y旅夜书怀(杜甫)
/ c- Q4 z+ T. Z$ i! ?% m
/ W* o. f" {' j2 v5 j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5 O- c1 a6 [5 e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M* n9 G' W& w7 @% D/ c, m3 v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i& T0 d  @& O3 n- h9 g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 |1 G" w, m# v- [, N; n- _% [1 z* Z6 C( ?
上一次练习的参考答案:4 g" G9 J* `! G+ a5 ]

& I% X) _3 k6 s% ?$ O  F4 n) ~1.八阵图(杜甫)
2 d* p! p0 q$ W: M6 ?8 o
+ S* J/ `3 N! {" t7 {% e/ }功盖三分国,2 z. c9 n8 U( P
名成八阵图。% R% H2 ^- M3 y, W
江流石不转," E2 C8 s; q, ^7 K, G7 m
遗恨失吞吴。
" y( `& C6 s$ U3 d3 R! B/ x# N2 [       
$ n6 c1 c; v: o$ o平仄结构
' Z/ H0 Z+ ~1 {0 i1 Q8 \
' Q) p8 k8 Z; ^" U- Y- Z- n平仄平平仄7 R2 J: ]+ I4 n& K) h6 x
平平平仄平 (韵脚)
5 }: S' `8 G9 p% @平平平仄仄
9 m! i7 M1 ]) Z& k0 m平仄仄平平 (韵脚)
% y- U1 S. G6 Q* t) H5 \$ l3 X7 l5 L( `       
8 y) X' @7 O* E' i1 ~绝句平仄格式6 h( r1 k+ Q) Y# e5 |1 B
- V1 c& b) H3 f6 k0 N
仄仄平平仄
0 A: Z9 A3 f1 U) d7 }3 ]平平仄仄平
1 p+ ]9 R& d: {2 w4 j  @平平平仄仄
: Z9 ]5 N3 P2 t! R2 l仄仄仄平平
) [( D5 B, K, V# Y$ S2 I3 p% X7 N5 c# O# J. q; }
原诗平仄满足绝句要求(一、三不论);“图(tu)”与“吴(wu)”押平声韵,因此原诗是一首绝句。(第四句中“失”字古读仄声): G; Z! j$ Z- m/ I

, g! Y4 b9 @! w0 ?4 Q& a- q2.长干曲四首(二)(崔颢)# @" ]% ]" q3 Q( s5 m) Z
5 I- z. b* L) g6 M- V; Y% P  r$ \2 Z
家临九江水,6 R% f& Q+ e1 [( D4 B3 o3 |4 h
来去九江侧。# h# `* o, n' N1 i. v8 V
同是长干人,4 R" y9 B' f2 L. U2 B/ j
生小不相识。0 `( ~% W3 O4 I- v+ a! J
        7 l& {  j( E9 j3 g+ S: {
平仄结构. ?( f" K6 _) E+ C

5 @5 O" i& R! X: ~/ P平平仄平仄* ^/ k* A  e) O: t
平仄仄平仄$ j1 }# ^% ~- \& g8 V0 x! u
平仄平仄平& X3 b# j! {0 T8 e* J# t+ X
平仄仄平仄
( D7 V& K, R$ v  J; F
3 h$ X9 v* C# |2 \: k* @, v此诗不合粘对,因此不是绝句。, j, y/ e  f. n, x$ z# M

$ F1 x' R8 [, Y% u  m, h, |3 o3.春晓(孟浩然)* Z+ d, U6 h% u# [( S8 |
2 ?% K8 _6 u, d- [
春眠不觉晓,+ r5 ^* H+ W- M9 s# w# `; ?) ]
处处闻啼鸟。2 P8 v% b% m& M' _6 D" a
夜来风雨声,5 A6 `5 \" ~% T, }
花落知多少。
8 O$ J# Y& c! L( x$ n  F       
3 D2 m( g9 v, R平仄结构
1 J" d: ?; Q: c* H4 |1 n
( H: y* ^6 O, }( L* k平平仄平仄(韵脚)
2 \4 m# ]8 i# P1 ]- c, O; O2 [仄仄平平仄(韵脚)
- \" c: p/ k: N3 q- j仄平平仄平
. s: W8 A; E. Q% L平仄平平仄(韵脚); r9 H  z+ X2 D. u
        * o) k/ `5 H8 I$ s5 I8 |! {
平仄格式(押仄韵)0 R9 K9 i3 v, L% j7 h9 D

3 j7 k, S6 ?, l4 Q+ h6 V* d/ {平平平仄仄5 \" Q  p( U* u7 Y
仄仄平平仄
1 W6 S5 `! |( s" s: O平平仄仄平3 ~/ Z; U; _0 x5 @
仄仄平平仄  {2 R4 R# E+ s5 [- W
$ n& ~/ D  X! X  u
此诗满足押仄韵的平仄格式(第一句的“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一种“拗句”形式,以后会提到);“晓(xiao)”、“鸟(niao)”、“少 (shao)”押仄韵;因此原诗是一首押仄韵的绝句。(要作押仄韵的诗,只要把“仄收”句放到双数位置上就行了,没有甚么特别的困难,因此没有单独讲。)- r7 s( ^8 c2 g4 ?/ T7 n
/ g% k/ a5 J0 F5 A- {6 S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d% R4 e# q  g) b+ A2 H

% k6 z7 A& \5 U$ w" d) W9 z( V独在异乡为异客,
$ t0 Z6 P% u1 X8 }3 Z8 g9 t每逢佳节倍思亲。
9 B. |1 E6 e* O5 k& G1 C, V3 L遥知兄弟登高处,$ u7 {* ^- t! [. v
遍插茱萸少一人。
6 ?7 r( I! m/ N) X& ?* ?7 B        0 R! V4 p. z- C! I/ z8 v
平仄结构
; n: G, D: B* K( C3 B  N3 {) ?9 ?/ ]$ h0 t
平仄仄平平仄仄
  w" y9 L$ Q7 {% F% }6 J, H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 ]0 Z- f, ]3 i; N  Q4 G
平平平仄平平仄- Z6 m  s) _+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 w8 S2 F# W/ B1 v* f5 J
       
+ a; Z# D2 L  W- j* M  g7 i7 L绝句平仄格式
( T, H7 Y! f4 n5 d- ]' Y
. _, H6 @- q3 y# u4 y( a4 g仄仄平平平仄仄
; ^% D3 M& c, O4 q& M平平仄仄仄平平
; r8 o1 {9 w2 B! f( x( \- h8 g' U平平仄仄平平仄, q# U% r# |( s" v7 h: K6 }7 {: N
仄仄平平仄仄平
" p6 b7 U8 z4 f% {6 Q! u* w
7 z  [+ v7 i3 n7 m+ _9 Q首先注意第四句中“插”、“一”古读仄声,因此原诗是满足绝句平仄格式的;
; P4 }$ _3 y- {4 W7 ?) N4 n. P4 N“亲(qin)”和“人(ren)”押平声韵,因此原诗是一首绝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17 11:29 , Processed in 0.0511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