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3|回复: 0

中国戏曲唱腔种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7 07: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昆曲
/ u3 h+ I& K. {. P! c. k8 z& n' q2 m1 \) c7 m% p5 D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 J. x4 ]: N" a7 S9 |

! o( F# g1 C8 J4 E0 G$ X9 N2、高腔
$ v6 f. ^/ r' h
6 ?0 D8 e2 f' |+ A6 h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 Z. N; W; T  @
4 j7 `1 k5 }- S# s6 _! D( D" L$ r
3、梆子腔
& C9 L2 U6 j* g" w+ j+ e2 q& ^; ?' D3 k: J. p- q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 u3 y# P; i2 {+ m
, E( M/ i6 d2 |& b4 v4、京剧 2 z/ T' t+ ^3 j' q* J
/ {; e' h( j" |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 o3 T( `+ Q4 K% b
3 x, {5 I" \8 |! ]2 o  P9 A) e5、评剧
) T  B0 T; p2 C7 H6 y
* o; o6 o* x" o3 ^/ p# l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2 e9 C& @- B1 [2 T
4 E4 v4 a5 A" ~. _0 w
6、河北梆子 " N1 v7 h- p6 F$ c2 l4 ?8 L
, e. l: b. \) j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3 X0 j4 q" I3 Q
4 {/ Y8 T$ ^* O. _7、晋剧 * m9 e6 S, f$ S+ i% h5 D  V7 t
# z( M! |9 P) p+ ^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 I& m# S" G7 H) S' K4 S
" O% r" @8 }$ h3 Q
8、蒲剧 1 Q: R' I, h4 P( `$ }3 b: n

5 h0 }- h, G  h+ m% c5 [" x0 Z; Y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0 S3 n; R6 k  S- h0 ]# r+ p
* l0 t& I/ U: X1 @
9、上党梆子
% [+ T1 P$ K1 _) M5 X: P- a( K: Q9 q# z# x+ o1 r# I  p5 b/ r% z9 h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 e2 }. d# [- v4 `$ _; W4 ]

" t6 V( S0 z8 ?7 n10、雁剧 ' M8 t; r# e5 y) y
& d, E7 V6 r5 d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 K# P$ @6 g& z9 G- m

* i" U8 |; G7 d% t11、秦腔 3 J/ O0 O) t8 W
3 S& [* h5 Q" w9 q$ e4 V( W9 J! l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6 T2 ?. [) M4 Z3 W2 L0 j0 O3 @& G& ^$ K2 I0 t
12、二人台
4 i3 j3 {+ j5 L- l3 [, y# j: {$ B' Q
; R# z$ o+ M/ k/ v$ a6 s/ z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 D$ y5 c) i& o7 ?4 m. d
7 ~1 r- Z/ a3 k3 R- {" S
13、吉剧
9 p7 c+ A2 H/ Q/ H" [* c+ [; o; [" X4 o' c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 Q. p5 i0 p8 R% b. d) N% l

( v; V' ?. w% b4 P% }  i, l( Z& Z14、龙江剧 * J2 x8 d$ o$ u9 e, [; @1 w

. ^# C9 m% E& N! v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8 \- {$ I( Y: K5 k6 A+ n8 f
/ F6 _, j. S3 m1 x7 H/ c6 ~
15、豫剧
0 H' I$ g  D" X# r2 i2 U6 `$ n+ R9 ]3 S( t- W" O- p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6 v2 Q- r8 b" O3 ^; I8 N* v2 T4 W6 y. |$ R) S6 U; N6 {, |* |
16、越调 # B: v' v6 R" U
+ O. p2 Y4 H( b! H& r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 ^: O! R, A  B& `. ]7 J3 h9 A/ l6 e) ]  x9 X" g2 u
17、河南曲剧
. g+ U4 i4 l* B) [/ X7 I- C2 H+ i( h# T2 @* W5 }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 B4 N8 J6 i7 g* G, N
1 M) c+ M9 y! M1 t18、山东梆子   b0 Z1 L, Z" z8 K; L; h" @

% x8 L$ }) ]' H# [5 y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 V5 g- N3 A3 x' d$ |

' M- ^1 C* i9 y' d- C- K1 N3 E19、吕剧 + N, V. X6 g8 }/ j1 i! q
# W4 e1 Y# K/ h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 C9 x7 ?: P8 Z% p' _! {
& @* V) ?7 W' r0 c5 \5 q& T, v
20、淮剧
% i7 [' @' X; f# ^0 y6 G) E6 ]1 ]0 T: J! N1 }! a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 E6 b: C- q% o/ d3 R, R9 r
; Z4 ^! [' A1 g0 t21、沪剧 8 p  g! N, i& D5 L8 |' G) a
0 f7 o  M+ g( n: n/ @7 x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 j0 S. H$ {! E' j, O
3 |5 D+ q4 e% l8 ]* w' v22、滑稽戏 / j! g9 ~2 t  o

! h5 C. S$ G7 v! g1 \9 y. t$ x: \- r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0 V1 F+ f/ z- h) r! h$ }8 z) h9 w) d/ P& O7 |7 z
23、越剧
( n0 D. f9 w( f9 `- t
+ j% E$ W$ k4 G4 ~# n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 N: Z; r, F5 J$ Z; a6 B; S
' j' M8 T5 E( ^# H3 b) `" s
24、婺剧
1 A1 w% n. M$ k& r- i+ k, o" L
; s6 ^: |1 ]9 Q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 s* m* B# d1 Q- K+ {4 {  R  C$ `- L1 N" ]$ e2 O+ w( L+ x9 R
25、绍剧 & j# d* D3 _5 a; B# _' k
  U% L# B' O! y7 ]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 u0 }. V! t' b
' l- g+ l2 X) b$ x. f3 H
26、徽剧 $ o* T- Q, {. o7 i- U3 F

# M6 x7 t! p0 F" H" K5 Q: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 T* F1 H5 x8 Z/ k% ^0 a. J4 d' P  A* n8 d% D, s  j! C' D
27、黄梅戏 ; F, j+ n: d( T3 W6 h5 G. ~
, z1 V1 e: J" e* x: |8 D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 X  E! t6 A8 |- M" E' y

& g. r- ~5 w4 t9 l5 S) y28、闽剧 ; s1 n4 {8 u! B8 Z+ y

- ~  ^! h/ {$ E3 P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9 S+ m+ Q8 H: T' ]; X+ p, V- n
0 ^2 \# a: N% E/ C29、莆仙戏 ; ~' o, }$ U1 k1 p

; m* B* j' W0 `; w6 t;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0 I- R# k; Q- ~5 D

. B  A) {1 k) [$ ~" U6 k$ S: a30、梨园戏 1 Y! `8 X3 v: N
! S2 S* I  G" c, D" ]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 F! l4 }$ Y- [* W$ x* S4 v* ]9 A& o! V: `- Q) s0 X+ W
31、高甲戏
$ W; u( M9 T1 b( {8 M6 n4 D; G, P; V$ q; y% B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7 m9 d8 f, G5 J2 e
, `( n. v2 ]& k0 N( W
32、赣剧 . A8 q* g% R7 Z5 t  S! r% y
- `% Y. L9 ]& p. A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 \$ S9 O6 g+ }9 ~* e
: ]: @7 w$ @. F* N. K: Q  C% Z
33、采茶戏
- A9 |0 ], Q) G: x: {* C" o* Y% p  f# [! T! l$ h+ D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 `- j; g& h! |% ~7 D+ m
2 m! k7 L' i" k' }& |
34、汉剧
: u8 ~* I! r+ X. q$ e; @4 S
# M; ~7 Y( @' X6 F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4 Y0 @- t; j8 U0 g( ?7 q( }8 _* J
8 g/ Q( \  u; L
35、湘剧
: I% L* p- N, ^" {6 b
; H! ~8 a. Q9 M5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7 a: l6 s. G- {
6 N& O4 ~, u! m, z6 U' j
36、祁剧 4 W6 b) Q! \/ p0 l9 s% J

* Z" @4 h% c" o# _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 j) R; ^. ]9 {: h" V  g

* E; g2 z5 F: H0 |37、湖南花鼓戏
( ~% [" j5 t' }& a8 X6 x
# A& @- h( L4 n" h& z" o* n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 h/ J: @. v8 P0 D# w/ ^. S0 L; ~0 t3 r! }6 L  r
38、粤剧
6 w# ~4 Q/ |" g0 p9 j: J
% Y* q, Z$ C% U+ [9 G- G& P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 Z. ^/ b% [; h6 z( M/ S/ a0 \  }2 n4 j3 P6 M
39、潮剧   S: \3 `2 T% Y: s  _
- e8 [  ^1 G8 u1 f4 R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 D' \' v* s8 \# [
# A4 T3 g$ I8 W# D2 h/ O2 v
40、桂剧
$ d9 r$ S! w6 Z: K& V4 A
: P9 L4 R" O8 N7 b# J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5 O9 w( Y8 B2 |! X6 E
- N% {6 l* b% o& b( B
41、彩调
  Q4 g* ?+ e. e; P0 y8 n) T/ M0 @- D1 {+ P# E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5 j% h- K- J7 k; i, B) n
& m- T- k0 s& B: k& U/ ]9 X2 a42、壮剧
! B- ]8 M# k7 W' ~$ q% \
6 r6 q0 d3 y: X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 I( E% J% U. \% W% a6 ~/ ], ]

' L+ G" s. t, f' O2 ?; _43、川剧 . z$ r4 A, ~, a& \
% |; B: b, o" m) Q$ F' m! \6 Q" e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5 C! L( {- v6 F
& T. G7 h: i( ?  ~+ m! C5 u* g
44、黔剧 " H& z1 t$ t* ^0 B

5 o2 h& h% J1 r" G3 x/ q& B6 N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 k/ i- }: k8 J( X
6 s  `2 k9 \, u4 M# E8 u45、滇剧 6 d- |8 U% W( C$ K2 ^5 j5 K
( P, V" ]- P: o; r1 F# P5 z/ ^0 r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7 W+ c9 b' f9 G# s! J/ a( u2 t6 C  P3 @+ U1 d" W
46、傣剧 3 t. k  o  a; U; I2 M/ _9 c

/ Y) ^$ X+ X1 p* D* E- S9 ]3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 p! b( a5 ~+ U+ P( h# n0 m
" O# d* O. q8 ~" Q47、藏剧
- V3 J$ @; x9 }4 P
; Y4 o( P- _& `' Y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6 `7 ~9 x' P& H0 k# l
0 H" }7 R2 z  K: z* e48、皮影戏   F  s: c; @3 I+ z+ y
2 [: w5 q" B% Z- J; w+ V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9 18:25 , Processed in 0.0423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