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02|回复: 3

中国文字之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30 09: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文字名称之沿革: 2 J$ e) B# w9 S

' Z* M; x- r/ w- G/ Q9 h先民造字之初是“依类象形”,即依样画样,称为“文”。“文”者“纹”也,即交错而画的意思。《周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论语.子路篇》:“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所以在古代,称文字为“书”或“名”。春秋时代以前只称“文”,到了战国时代,才开始称“字”。 ' d$ o+ l( J( a( R- Z/ M
9 o9 v% U  R+ [6 x5 B, w# f" {
《吕氏春秋》成书时,秦相吕不韦将此书悬于秦国首都陕西咸阳,并出了布告说:“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这是称作“字”的开始。所以“文”是指事物的本象,“独体为文”。“字”是后来滋生增加的,以补“文”之不足。“字”的形与声相并成字而见义,所以说“合体为字”。 5 s- \) ?6 x; c" R5 G# ]) k8 K
! V: l# |. c5 J# v) B2 V. n7 G
因此,旧时所谓“书”、“名”、“文”、“字”四者之区别为: $ S' T% k, w- M8 i8 O

3 b. V2 c4 r+ l5 o凡称“书”者,乃就文字的“书写”而言。 8 ~. X+ t4 y0 a8 T3 x' R
凡称“名”者,乃就文字的“声音”而言。 $ W2 O0 ^0 N; B8 |+ C
凡称“文”者,乃就文字的“形体”而言。 ' J* ]$ V7 w+ ~* h! c$ u: |
凡称“字”者,乃就文字的“发展”而言。 * y# o  E- `) a; @! @
- u& q* C' T4 a" n# r' |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了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三年后在琅玡刻石记功,刻上“同书文字”四个字,这是“文”与“字”连称的开始。秦汉以来“文字”连称盛行,为了避免与“书籍”之“书”、与“名家”之“名”相混,所以将“书”或“名”之称法除掉了。 , ?4 N" c- K+ J" l% u, `( V

& l- ^+ Y6 p" O4 [. s7 _$ q(二) “小学”谓文字学,乃袭用古传:   W$ y  N% Z1 E/ B) E! R4 \
# Z0 g! k0 a* _$ q! r* h
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意思是孩童八岁入小学时,就开始学的科目,当作“礼、乐、射、驭、书、数”这《六艺》中的一艺,小学科目中的一科。 5 K4 f$ ~8 p& R' h4 X: t0 F
9 j4 w! |! J; _  ]
因此,“文字”的定义可说是:“凡有形体可供书写,而代表一音、一义之符号,能组成章句,表达情意者,称为文字”。
5 l* S8 c/ y4 u1 r' q- V5 i+ I0 g9 M' F6 l! v
宋朝王安石说:“人言为声,述以为字。”所以汉字之“字形”、“字音”与“字义”,是组成中国文字学的三要素。而研究“文字”之“形、音、义”,及其相互之关系与其变迁者,可称为“文字学”。 , K3 m* p* y2 f, p1 O% d7 F, f
% ^  H! L2 {& x
(三) 六书即“形音义”之学: + j) l$ M& ~3 ^
! i7 u0 C! J9 b) G& ^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R4 d8 ?1 o9 x3 T* x
7 w1 R( V  @7 I  i' n
中国的文字可归纳分析为“六书”。清朝的文字学家,乾隆期间举人段玉裁说:“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会也。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而字形尽于此矣。有转注、假借,而字义尽于此矣。”所以“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形、音、义”之学。 & h3 y; X- G+ _8 R8 ^6 o* Y

1 I" V/ X" O1 \4 y  }5 e6 `清朝另一位文字学家,道光年间举人王筠曾说:“字之有形、声、义也,犹人之有神、影、形也。不能离形而为影与神,更不能以他人之影与神,附此人之形也。”王筠的譬喻,是对汉字“形、音、义”三者,了解透彻,并能贯通融会的说法也。
& w1 u- _. [$ J$ F, V8 M
" \9 r! o, e3 Q5 }* D  b(四) 文字的起源: , c3 ^" O& p( e4 f
/ U5 y8 Q) w1 H( r; Q% W
相传汉字的创始,有所谓的“结绳”、“书契”、“八卦”、“河图”、“洛书”、“甲子”、“图画”、“仓颉造字”等说法。
- |" M$ |- ]! r$ C& a+ h9 o
0 G2 }7 S1 s" C! ?《淮南子》:“昔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叙》:“仓颉之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但这些说法,皆因时代久远无法细考。至于是作书或作图,分别不大,因为古文原为象形字也。
: ]9 c7 @# p, ~! |
! [1 Z( O5 h! b+ t; q. I文字非一时一人所创。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日月星辰,鸟兽之迹”皆可作为创造文字之启示,何况远古时期,言语声音,不能留存并传到异地,故有创制文字的必要。 $ i7 {% V6 V$ [0 `0 ]
. t: O/ B- U% i' B% M
(五) 文字起源之年代考: 2 R% y. z: f( B  Z+ q6 t3 \( [
* e% i  S9 |* v' ?* D8 V- O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一位在北京担任国子监祭酒的京官,山东福山人,名叫王懿荣,以收藏古董,精通金石闻名。他患了疟疾,仆人到药店逵仁堂买药,王懿荣的好友刘鹗,发现其中有一味名叫“败龟版”的中药,上面刻了隐隐约约的图文,两人仔细研看后,认定是珍贵的古文字,于是王懿荣便将这药铺的“败龟版”收购一空,进而追溯到这些“龟甲”,是来自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这地方。
* c. P% x- b7 i5 J, g4 l, N* z' d( h
另种说法是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有位叫范维卿的古董商人,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收购了一些甲骨,他带了十多片,到北京给精通古物的王懿荣看,王氏大喜,遂以高价购买。这即最早可见的“龟甲文字”。根据推断,这种文字的创造,当在距今约三千余年前,也即在商代之前。 4 A. j) X0 P: U6 z
) V  Q% C/ x& p3 i. f
商朝人好占卜,他们将占卜的文辞刻在龟甲兽骨上,这些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称为“卜辞文字”或“殷墟文字”。因为商朝的第十九位帝盘庚,将国都自商(今河南商丘) 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 ,所以将从这里挖出的文字,称为“殷墟文字”。
7 Y$ q/ i- Q- C- A
5 t5 r* I7 }" r6 R3 f/ O殷墟甲骨为刀笔文字,但从出土的甲骨文看来,那时已有毛笔和朱墨,有调和朱墨的石臼和砚盘。这些出土的甲骨文,已相当成熟,显现出脱离图画的阶段,走向真正记载语言的文字。其中已有很多字,是将两个形体并合在一起的表意文字了。
7 z, w  E- C5 J  T. S; R% n: C4 Y0 p. S4 P  Q1 ^+ I4 ]
春秋战国时期,书写的工具有:竹简、木片与丝帛,文字可用笔写,因此使用日广。 * }7 ?+ w& x' u# U! C9 g4 Z; D9 D' I
1 b; r8 x$ g) e5 D9 \) I5 k
(六) 汉字的流变: : v) o* p1 z5 d# ?

7 d. J8 \4 q# E4 S! j9 R0 k商代(西元前1751年到西元前1111年)的铜器,已进入铜锡合金时期,称为“青铜器”。所以,刻在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6 v& h3 ?( f% a3 o+ b' e! u- W
+ w; @/ H# [- c/ L9 e5 M4 O! @% P  I
“古文”是指仓颉以后,史籀以前的文字之通称。古文的字形“首尾锐而中丰”。到了春秋时代周宣王时,太史籀(音宙)作了《史籀十五篇》(今已失传) ,这即是“大篆”的文字。
' m( ~: R$ S) P# v8 d% R" [: v% s) I
战国时期(西元前403年到西元前221年) ,六国之文字杂乱,各国各地,自制文字,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有了“书同文、车同轨”的作法。秦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皆为“小篆”的文字。(这三篇共有3,300个字) 。小篆的字形则“丰锐停匀”。后来,秦国的狱吏程邈,增减大篆,去其繁复作了“隶书”,秦时只在公家文书用隶字。 ! F* z! w# [1 O

. O! q/ P; F5 ]+ y& F) p. E7 N3 G4 Q“小篆”之字体与“大篆”相差不多,但“隶书”则将大篆字之体多事删减,形体上变了很多,如“鱼、燕、秦、春、奉、泰”等很多的字皆如此,所以说:“篆书变古而古犹存,隶书变古而古文从此绝矣。”
  C0 Q& b6 g; m
" h# \0 F# y$ l5 W3 \( v( m汉朝初年,有仿《仓颉篇》的小篆字体来作字书者。到了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汉成帝时,李长作了《元尚篇》,“皆《仓颉》中正字也”。 ' H  z# ?3 n1 q, @# J
8 j& m4 B6 H9 e( q* w' C% @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小学不修,文字不正,错谬甚多。所以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后(西元25年),伏波将军马援曾上书“请正文字”。要求广征通晓古文字者,来更正当时文字的错误。
9 m9 L6 ?& x- }) n/ W
% U$ x2 t2 E9 i“草书”者乃草创之书。《说文解字叙》:“汉兴有草书”,这是所谓“赴急之书”,并不用来教孩童,仅施于简檄(一种用以征召的文书),绝少流传。或谓“草书”自隶书变来,有“章草”“今草”之分。“章草”之字,体势不连绵,“今草”之字,体势一笔而成。
% y/ v7 U( k4 Q0 C; v4 W3 ^9 {: G4 j4 W5 m% E% ]
“行书”又叫“行押书”,其起源及作者均不明。《六体书论》:“真书(正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所以行书介于草书与正书(楷书)之间。清朝道光年间进士刘熙载说:“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 9 m% N6 w% F9 h% i9 m; d# d: c
! ^) T1 _8 L! z
目前我们写的正体汉字,原叫“正书”,即“楷书”或“真书”。《宋.宣和书谱》:“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书石刻间杂为正书,降及三国钟繇 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篇》《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
4 [2 e  l4 B  ]' b/ F4 H7 Z# x& x& x) J$ w6 U& h
“正”字从“止”从“一”。“一”者《许慎,说文解字》说:“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止”者“足”也,引申有达到,止于至善之意。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极,不偏不倚,止于最好的地步。 6 d$ a4 D3 b* Y* E: y& O

' ~$ ?9 x% y5 F* j& |所以“正书”即楷书,即“正体字”。我们将中国一脉相传的字,称为“正体字”,这个名称有其历史渊源。自汉朝发展到唐朝定型而大备,一千余年来,基本上没有大的变更。一直延用到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 2 m* ?6 E4 C& ~9 g, @

- V0 r$ J1 v3 c: ](七) 许慎与《说文解字》:
9 j) N8 L  M. t" X/ x; s
& d& V, ~7 L* ?* P+ {' I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汝南召陵人(今河南郾城),许慎(字叔重)作《说文解字》,以“形”“义”为主,收录了9353个字,分为540个部首。使文字有了归类。但许慎却等到东汉安帝建光元年(西元121年) ,才献给皇帝。不到几十年便流行于天下,是文字学最早的一本书。 " N7 Y. ?0 f5 {8 }& ]: [
7 E& ?2 {% }' Q0 U2 f  U
明朝顾炎武,对东汉古文经学家,文字学家,被时人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的许慎之功劳十分推崇。他说:“自隶书以来,其能发明六书之恉,使三代(夏商周)之文,尚存于今日,而得识古人之制作之本者,许叔重《说文》之功为大。”。(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江苏昆山人。西元1644年明朝亡后,始改名为炎武。着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为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7 k9 u3 K, o0 s8 I4 x
8 t5 A* j% c- a) E清乾隆时,翰林院编修孙星衍说:“微许叔重,则世人习见秦时徒隶之书,不覩唐虞三代,周公孔子之字,窃谓其功不在禹下。惟其书虽经表上,当时未见颁行,故魏晋之间,惟有《急就篇》为学童所学。”
9 [% E+ ~% v5 O$ Q$ S7 }
8 K2 y+ }9 U( p# r3 N; j6 _$ U汉代有所谓的“今文学家”与“古文学家”之争。那是因为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古籍难见。汉宣帝时,找了耆老(伏胜)来背诵《尚书》,但失误颇多。后来鲁恭王刘余,在封国内拆除孔子旧宅的墙壁时,发现一批用古文写的经书,其中有《尚书》《礼记》《论语》《春秋》《孝经》等。这些在孔宅发现的《古文尚书》,是用先秦小篆写的,比伏生(即伏胜)背诵后,用汉代通行之隶书写的《今文尚书》,多了十九篇等。 3 R& W* W# H% }/ o
3 f4 U- ^5 r% m  d8 ^9 H/ o, k: g
今文学家虽喜言文字,但多为荒谬之论。古文学家则根据《说文解字》自“六书”入手,进而建立一种文字学之系统,用来解说经籍,保存了中华正确的文化传统。到了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均有文字学之书撰述。
: w+ T* J4 B2 K7 `' F
% ^; d7 e+ B/ q+ S7 x# q# b2 G(八) 明清之字典巨著:
8 i' o: {6 k% h$ f" F/ F( a6 b2 p! @+ g# |; o4 o8 {" }
明朝神宗万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安徽宣城人梅膺祚编了《字汇》,改用楷书,共分十四册,分别以“首”“尾”及“十二地支”命名,收录了33,197个字,都是经史中常用之字。他将许慎《说文解字》540个部首,简化为214部首,按笔划顺序排列,便于检阅。用“反切”及“直音”注音。 / u2 e3 m% _# g4 M+ t$ A
" m1 W' ]9 K1 v; Z% h1 t
《字汇》并列有教人写字的笔顺,辨认字形相似的字等等。对近代语言史之研究价值颇高。目前我们使用的《辞海》,即沿用《字汇》的部首检字方法。
' I# [. ]3 a3 ^% ?' `  k9 X" ~5 D8 U+ h" I8 l
到了明末崇祯年,国子监江西宜春人张自烈,编了《正字通》,分十二卷,共收33,549字,部首亦分为214个。其部首秩序与每部所纳之字,亦按笔划多少排列。《正字通》并收了许多方言及俗语的意义。 & H; N) b0 J) ?+ I  L6 S
2 d! ?6 O6 A4 f
1644年满州人入关。清朝初年,清圣祖康熙皇帝有鉴于宋元时期,流行于账簿、当票、药方、小说、唱本等文字记载中所用的“破体字”“俗体字”(即简体字)充斥,文字之乱象丛生。 . I/ h/ E$ n: r" L
" P: w+ c# K- ~3 _1 Y
康熙四十九年(西元1710年) ,令翰林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等,共三十人参与主编《康熙字典》。他们参考明朝梅膺祚的《字汇》,与明朝张自烈的《正字通》两本字典为蓝本,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七年始编纂成。严格要求,正确书写,“正体汉字”之方法。
+ J# O6 }- Y2 r
+ e' ]: w! A; h& Z《康熙字典》共分十二集,每集以“地支”命名。共收集汉字47,000余字,部首亦分为214个。并有反切注音,注明出处及参考等等,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语文工具,并一直被广泛地使用。 8 J( Y. F: Q, k( ^+ Q2 G9 r

& J$ [( H- h( h8 t* Z所以,仅就《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三部字典所收录的字数与部首看来,汉字明显的增加。但其字之增加,皆依循“六书”的规范。但部首却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9,353个字,所归纳成的540部首,而减少到214部首。这即证明汉字是极科学化的,有其演变之规则。不因字数增多,而“部首”亦随之增加。 . {# T& D: b0 V2 _. B. j* o
6 _$ N# T+ f3 v, w* }
“部首字”则是认识千千万万汉字之基础,汉字亦根据这有限之“214”个部首字,以“形、音、义”之规范,加以排列组合。凡笔划多之汉字,可以依照部首,将文字拆开讲解,再合并回复其字之原形,这是以简驭难的最佳识字方法。
6 f4 h! s7 f; O' v: P6 m' H% l: X6 Q( @0 _" |& b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其《文字蒙求》自序中提到:“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茍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划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茍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这真是一针见血的见解,说出了学习正体汉字的简易办法。
! X$ B* q+ N) _4 M/ c0 J" z- t% F  o$ Q5 y5 N5 t4 R
(九) 清代的文字与声韵研究: ( S. _& ~4 c4 T; }& o9 e# x- I8 I0 ^
, K$ w; W4 H5 @* V! n% p
有清一代,研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文字学家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书。 3 q' H/ o( r6 c+ C

1 L( B  p$ ]% s  }5 U+ o另外,清朝学者对古文字,声韵学与训诂学之研究,皆有具体辉煌之成就。自清末发现甲骨文,一直到民国以后,有名的甲骨文专家有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等等。声韵学专家则有章太炎,黄季刚,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等等。
* c  {8 B1 R) m, s' E& i3 U7 p+ j, e6 S: m
(十) 中国历代字体的演变:
$ Y4 M( k0 m+ p1 l; R" u9 ~1 N5 d" e% L4 Z; S" B
从甲骨文→钟鼎文(金文)→大篆(籀文)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 G0 i3 l3 M  T" N. L: [都是字形简化的结果。亦为用笔简化的结果。 + R# b7 l, ^3 s7 c

+ [& j: V7 _  s; o/ m: R由“篆书”变“隶书”,变圆曲之笔为方直之笔,以便书写。 1 d% F6 ^0 I2 N7 M: U
由“隶书”变“楷书”,字形亦简略。外貌虽不象形,而象形之本质仍存。
& T0 X3 R7 R8 `0 ]$ z2 M3 B; N故“楷书”(即“正体字”) ,创始于汉末,完成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近一千八百年来,汉字没再改简的原因:乃“楷书”已达最简的地步了。
; f' D# x9 C1 z如果再简略下去,不免入于符号化,不能维持汉字的象形本质,并完全脱离汉字依据“六书”的规范。使汉字原本俱有“因形见义”“望文生义”的功能,皆消失殆尽。
9 M% K, x2 v* o' P4 K  \这种符号化的文字,既不能像旧时的汉字能表义,亦不像拼音文字般表音,“形、音、义”三方面皆无是处,成了最没用的文字。 5 X2 S8 ^0 [0 m$ p7 r, r+ u3 ?

( [6 k& P5 D1 _# R" u(十一) 汉字之特性:
, V2 K: @2 _( R: I8 \/ `+ Q) U2 r- ~, b, s/ ^# h- N3 F
正体汉字是单形体,单音节的方块字,是左脑右脑可并用的“复脑文字”。它有声调,同音字多,有单词与复词,既可用来表征外界的万千事物,更俱有“形音义”的特殊功能,易于辨认分析,易读性高。
+ C; q% t1 F% B0 l
, V9 d  W9 C( v8 I汉字其基本结构有三种秩序:“上下结构”如:“朵、忠、霜、替”等。“左右结构”如:“北、林、刘、骑”等。“内外结构”如:“康、匍、闻、围”等。 + c# ~0 r0 c5 b, s& w
6 q8 Q- ~' B# Y; W5 d3 u
汉字由于有了“部首字”的分类与归纳,那么“独体之文”与“合体之字”,有了条理可循。何况汉字虽多,形声字居十之七八,转注以声转为本,假借亦以声借多。既识“部首”之义,其相属之字义,亦必相近。既识本字之音,则本字之音与配合之音,亦相去不远。故“字义”“字音”皆有其根源,可以以简(即用“部首字”) ,来驭繁 (即驾驭“众多之汉字”)也。 - }9 h& s6 @8 }

. e2 M* f5 A6 e! I0 t2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不随语言之变化而变化,稳定性高,可以超越时空,古词(字)皆可今用。中国地大人多,方言虽异,但使用之文字却相同。易于沟通,促进团结。
" g8 G" ^0 K; G  [, O
7 N0 P4 x5 ?' c% u; i; W, f正体汉字,字型匀称优美,书写时自上往下,自右往左,自左往右,均可通行。用诸书信文章、诗词、歌赋、对联、书法、谜语、文字游戏等等,皆能历久弥新。而正体汉字中所蕴藏之丰富资料,更可上溯中华文化渊源、史地背景及发展。 ( n5 l+ X7 A' }

" k5 C: d; z3 M  [8 J) q& z如今电脑专家发现:汉字适用于电脑有三大优点:
  R% z( `) B3 i) J6 o$ d- ^8 c8 U# w2 c6 i  z" P7 M! g
(一) 汉字是单音节,其语音信号,可以迅速的进行频谱分析处理。 8 M% \' Z3 s7 ]& I4 y8 H& ^+ a3 j( P
(二) 汉字是单形体的方块字,比拼音文字更易于储藏。 . u& C, N6 o6 g- ~( w* X+ i
(三) 汉字的偏旁部首,其相互结构,符合现代电脑的逻辑原理。比拼音文字更适于电脑的发展。
# D, R5 n# I  U, }1 }1 B9 X7 z7 f+ d2 B6 P% l) |$ ^
事实证明,电脑输入“正体汉字”的速度,绝不比拼音文字慢,由此可见,这经过千百年锤链的“正体汉字”,既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亦能随着时代的潮流前进,光辉永在,价值永存。
' ^4 l% r3 f6 Y4 }; I3 g" L6 T. z
(十二) 简化字的起因及演变: + f% b8 G/ D9 t8 Z; c5 b

/ _3 \4 x# x) i8 n自清世祖顺治帝于1644年入关,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满清皇朝有十二帝,立国共268年。清皇室历经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 三帝,134年间,可谓盛世之外,到了清仁宗(嘉庆)、清宣宗(道光)时,就步入国势衰弱之途。(“康乾盛世、嘉道中衰”) & z9 g  j. s  g; d0 O9 O2 G
4 O$ ]3 @- f$ k! F% j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清廷举棋不定,主战者钦差大臣林则徐被革职,英军两次北犯,先至大沽口,后再兵临南京。光绪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被迫订下中国第一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至此,中国门户洞开,纸老虎之面目被拆穿。
' S6 H4 L' f/ ~# l' L( A8 h& C% d+ u9 g$ G& T5 ?9 V
由于清朝腐败无能,列强之势力由海口进入中国内地,仗着船坚炮利,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中国境内祸乱不止,社会秩序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故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兴起。 5 z, x8 A# [& G. V: G
, q( O( u3 p5 p5 U( ^9 K
于是有模仿西法,洋务建树,增强国防,发展交通矿业,建立新式学堂,留学教育,翻译西书等等之措施。当时许多读书人,像严复(留英)、蔡元培(留德)、章太炎(留日)、熊十力、钱玄同(留日)、周树人(留日)、胡适(留美)、刘半农(留英法)、赵 元任(留美)、顾颉刚、冯友兰(留美)、林语堂(留美)等人,皆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出生的大学者。
& k2 e( @" B7 a
  A/ J3 m& H2 e/ i7 _* J( d; t& Z但他们之中,或有过于偏激如钱玄同者。他提倡“废除古文”、“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主张“自左向由横写”等等。钱玄同曾说:“欲袪除三纲五伦之奴隶道德,当以废孔学为唯一办法”。“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的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解决。” . V+ Y; _# q6 I& j" D  _
" ]) @# ^9 w. t4 R1 z& }, B3 t
周树人(鲁迅)则谓:“汉字是劳动人民的结核,倘不除去,只有自己死。”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就说过:“汉字真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茅坑”。 * B: ]4 t! {0 R# p+ C

$ b' ^4 {. \8 i5 V/ q+ A9 ]民国元年(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首先废除“读经书”,接着再以迷信的理由“废除祭孔”。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像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更是大力倡导“反传统”,要冒进要西化。提倡白话文,评击儒家思想,推动“疑古”风气,造成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
6 p# P3 B! q% ^: x1 ~' `9 f3 o! I5 d6 G7 V+ h& @, M. R
中共统治大陆之初,大力推行简化字。1956年8月,舒庆春(老舍)在《关于语言规范化》说:“……文字改革的方法是不求规范化。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文字改革是一个过渡的办法。我们将来一定是用拼音文字。方块字难处很多:难认、难念、难懂、难记、难写。过渡期间,消灭汉字不行,那么办就天下大乱了。”“文字改革不规范化,因为汉字历来就不规范化,谁也说不清楚汉字是怎么回事。……” : N3 T( T1 t: B0 ^8 _

1 I" y7 [$ p  K在这种对汉字的结构与“六书”毫不了解,并执意非把“正体字”铲除而后快的情况下,“正体汉字”背负了许多罪名,说它是“造成文盲众多,造成科学落后,造成贫穷,造成学生对国文学习没兴趣……”等的障碍,希望先借着简化字,将“正体字”去掉,然后将中国文字拼音化。
- |( P" w$ b& q" c5 y
: H* @  y: P/ U5 G. d0 a$ p7 Y简化字(有两个阶段)与汉语拼音:
; K1 W7 Y7 k, G9 x+ r5 d+ Q8 e) n. S6 ]/ o6 l+ Z
壹:(一) 1922年,钱玄同发表《减省现行汉字笔画表》,《简省汉字笔划提 ) l# ~0 x9 n' [& s4 }+ K
议》。 (五四运动时期)
, i8 O+ p' t- t1 S5 o(二)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简体字谱》,收了二千三百多字。当时国民 ! B: @6 ~5 T% n* f3 U" ~! h; [- p! J
政府教育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结果
! b% U. R2 J$ u- C! x全国大哗,1936年2月 便被收回。 ( ?9 B* k7 P2 W: h& @) n$ G  ?

, D( C/ \/ e2 `  j9 A* ]4 Q贰:(一) 1950年简化字运动,中共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化字。
" F) }9 i) m! l(二) 1956年1月,中共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共收了515个字。简化 ; S5 Z6 Y# I4 b* U- ?* t
偏旁54个。
3 ?; Z* Q1 [! k; ]% o(三) 1958年2月11日,中共第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汉字拼音方案》
; m+ U% K) Z, C7 f(四) 1964年,中共文改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将简化字增到2,236个。
) V. V* B8 u8 O9 Z$ Z- B- v(五) 1986年10月10日,中共国务院批准《简化字总表》。
3 O8 a) d/ p8 X/ W(六) 1988年1月26日,中共教育部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5 {# Q# L( \" ]; |, l5 `(七) 1988年3月25日,中共语文工作会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5 A# D. _3 ]# w; ~; r: T
(八)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 N7 l" s& C( h" h+ c& ?4 E9 K(九) 2002年3月31日,中共教育部试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 ~3 T; n1 |1 u5 o) N" Y

* k, I6 j9 d/ z五十余年来,中共简化字左改右改了数次,人民无所适从,以至使用时,错字、别字、自造简字,层出不穷。而拼音文字的发展,也遇到无数的困难。因为光是汉字的同音异义字,就是拼音字一个逾越不过的鸿沟。 8 D, H0 b9 v' c5 R/ |

; E1 f! N9 @% b7 C7 |! |# p事实上,先学“正体字”再学简化字是正确的途径。因为使用简化字,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为的是方便书写而已。而正式的书刊、文件、报章、杂志、课本,应该用正体字出版。这样一来,人们对汉字的理解,皆依据正体。有了正体为标准,自然觉得简体作手书是种方便,错字、别字自然减少。 2 |7 D6 m  Y! `8 Z8 p
. U5 Y8 A9 }# {
1920年,钱玄同在给胡适的信中说:“看见自己发表在《新青年》时的旧作“惭汗无地”。1927年时,更说自己数年前的谬论,“十之***都成忏悔之资料” 。”《钱玄同文集》 ( G  j' j0 E/ o: X% Y
( s% ?; `9 {; r0 H3 k
1938年1月,在法国巴黎求学的钱玄同之次子钱三强,收到父亲的信,其中有一段:《葛能全.钱三强传》:“吾家三世业儒。故料量田产及经营米盐之事非所熟悉。我才尤短。更拙于治生之道。此致近年生活日趋贫困。你有志求学,作显亲扬名荣宗耀祖之想,自是吾家之孝子顺孙。数年以后,领得学位文凭,博得一官半职,继承祖业,光大门楣,便足以上对祖先,下亦慰我老怀,娱我晚景矣…。”
" L* ^3 q% ~" g* F& J" f
% w% z8 ]# Z/ }- N3 ~" @* @“我虽闭门养病,但自幼读孔孟之书,自三十岁以后(民五以后),对于经义,略有所窥知,故二十年来教诲后进,专以保存国粹昌明圣教为期,此以前常常向你们弟兄述说者。今虽衰老,不能多所用心,但每日必温习经书一二十页,有时卧病在床,则闭目默诵,此于修养身心最为有益,愿终身行之也。” 0 m4 b2 l. G' v# C9 K4 v
( n- M; q! \2 g) F) U" @& L9 Q; q
晚年的钱玄同所显示的,与他早年提倡“反传统”提倡“疑古”等等,这些偏激的言论、行为与看法,真是截然不同。
- v4 Y, n: e: f* o5 g! R' C2 P8 ]- V% D& }8 }8 b! M+ R
曾任北大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国的古文字专家,1952年曾任大陆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唐兰先生,文革后到香港中文大学,当时他叹了一口气道:“有句话过去不敢说,现在要讲,汉字是不该简化的。” ( S  R. [. S! {% Y
% P& D: j. Q& m( a! _- {- v- g
自元明以来,一直有简体字,当时称为“破体字”或“俗体字”。中共推行简化字,简化字要能符合“汉字演化的规范”,要能“约定俗成”,才算成熟,方能推广。
$ e% g: u8 H3 G( H- _7 d3 e  \' Z' X7 p) a9 m% `8 @
如果只是为了简省笔划而乱简,又为了简省文字,竟然以一个同音字,代替其它“同音异义字”的作法,不仅是破坏汉字与中华文化,扰乱文字系统,增加古今的隔阂,开启了学习中文的错误方式,导致国文程度更低落,其种种弊端及遗害,真是应了顺口溜所谓:“简化、简化、再简化。叉叉、叉叉、又叉叉”了。
% R& u( d- z3 ~$ Z4 o+ i; K8 L: K6 V" L2 b1 B6 i3 _
(十三) 如何解决因简化字造成文字错乱使用及语意混淆之问题: % G* d( J) d( H8 B+ y( \6 X

* e' Q, A4 U: u, d9 [(一) 从根本着手,提倡“读经”教育,选读最有价值的书: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诗经》、《庄子》、《老子》、《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等等,提高国民的中文程度与道德标准。 % j. \+ u3 \" K' ~, k
+ `, G4 X4 n# |. C
(二) 加强214部首的认识与了解,是为认识汉字之基础。
( k9 T' P( p& X# i/ J* v/ |1 x4 u
* i' w  c9 ~6 J7 n+ ^7 N(三) 提高汉文教师之国文程度,加强他们学习史地与基本文字学之知识。 8 I9 @+ i7 a1 K! G- h% [" I& u
! e( [! M7 U6 L, u
(四) 官方与民间,均应鼓励并提倡本国语文之学习。鼓励全体国民读书,养成读好书的风气。 % ^- ]. M7 N2 J# U# @; f

2 h' F7 j) `5 R, B% s(五) 凡印刷文字宜用“正体汉字”印行。鼓励国民认识并书写正体字。凡民间日用“约定成俗,流行成熟”之简体字,其书写或运用,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4 P  h" L5 @/ H1 F6 s. G* {
" }9 P, \9 Y' I% I1 @0 l& b" @& {(六)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文字是民族的命脉,应该再三审慎处理,才能“不负于前人,无愧于将来。”
发表于 2007-10-18 11: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增学问,是我所愿。谢谢啦!
发表于 2007-10-18 20: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研究啊,真有学问!
发表于 2007-10-19 20: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感谢楼主的辛勤劳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1 03:19 , Processed in 0.0367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