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1 17: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深藏不露:司马懿与曹氏政权
司马懿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是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还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这一点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没有野心,司马懿是有野心的,但是他的这种野心又不能够很张扬地表露出来。. O6 _- N0 p8 v
4 e8 K/ l! ^: T0 F( s& [ 司马懿“深明天文,熟谙韬略,善晓兵机,常有一匡天下之心”(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却一直深藏不露,隐忍不发。他在曹魏,历事四代君主,三为顾命大臣,最终权高震主,这是历经几十年的岁月慢慢熬出来的。7 A+ o5 G+ A6 C @$ ~! _
! ~3 F2 u' z) g7 P3 i. ? 所以,在《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形象当中,我认为,最能韬光晦影,最能忍辱负重,或者说,最能像北京人爱骂的“装孙子”的人物,大概要数司马懿了。% u- i% f' @( @* A% j# `
; J* ?/ _8 @4 G' N
(一)初露头角:司马懿与曹操& o5 A6 u3 h; Z/ e, b9 a
$ o5 ]3 u" Z/ u 司马懿刚出山的时候,就是刚刚投身于曹操军队的时候,那年是29岁。
+ i% l7 p7 r( t# y* R U4 c2 I! K, g$ z3 `2 f. }0 o& x ~" r5 x2 H
小说里头没写,根据史书记载,司马懿一直未出仕,跟诸葛亮一样,隐居山中。在乱世之中,他也身怀韬略,胸怀大志,但是他隐居不出。他的父亲司马防、哥哥司马朗都在曹操军队里头做事,跟曹操的关系很密切,深受曹操的重视,只有他一直隐居。/ ?) A; o; @% k2 ^! i
9 l% w/ v% L' g0 m% E( I" y0 o* E, q
曹操爱才若渴,知道司马懿的才华,容不得他隐居,就派人征召他出来做官。他假称中风,不愿出山。曹操招纳贤才,有时候是不择手段的,这次就派遣刺客夜里前往刺探,把刀架在司马懿的脖子上,他愣是呼呼大睡,像没事人似的。4 B8 J9 N9 J0 E: Q( z9 V6 ^, y
4 X- D6 u" q5 e7 c0 q
有人说司马懿身怀绝技,所以敢在刺客来的时候都呼呼大睡,满不在乎。因为他身怀绝技,你要真用刀砍我的话,根本砍不了我。当然这话有点捕风捉影,不必多提。2 C4 l; {+ N- h& q! T7 o) A
- h: {% y* x2 s; P7 A 后来曹操还是不放过司马懿,又一次逼他出山,说:“这次你要再不愿意做官的话,就把你逮起来。”司马懿被逼无奈,才结束了隐士生活,出任曹操丞相府的文学侍从。* }: C6 L0 }3 F$ V8 Z# z
9 `) d/ x9 w: B) E, K& I0 w 这年司马懿29岁,他出山比诸葛亮还晚。从这里也看出,司马懿做人的确是相当谨慎的。
0 B' L# {; C. Q/ ~& E' M' L0 P' ^8 \8 I8 z H% B0 V
《三国志演义》小说没有叙述司马懿出山前的经历,而是直接从他做曹操的军中主簿写起。这时他还是一个30岁出头的小伙儿,并未受到曹操的重视,但是已显露出非同常人的智慧和谋略。* z+ M1 `( f; P4 i$ ?* k
' W" I/ Y2 }% k2 T 当时曹操一举平定了盘踞汉中的张鲁,取得东川,打算班师回许昌。这时司马懿进言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曾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临之,势必瓦解矣。”他认为刘备是以非法的手段、不道德的手段占据西川的,这个时候应该趁热打铁,打到西川去,直捣刘备的老巢,并一举灭了刘备。他强调说:“圣人云‘不可违时’,亦不可失时也。”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z& O2 R, I! P- @ V% ?3 H/ _; w- Y. A9 M; h
这一提议得到了曹操谋士刘晔的肯定和支持,但曹操却不予采纳。他引用汉光武帝刘秀的话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也。”(卷十四《曹操汉中破张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怎么能行?
3 B8 @' l. R/ T' M' Q2 T f) k2 d: T% p, ] Z% P* o
从事后的发展可以看出,司马懿这个建议确实是一个绝妙的计策,是可行的。而且司马懿的考虑是非常周到的,他认为要是不继续进攻西川的话,东川也保不住,汉中也保不住。到后来刘备夺回了汉中与东川,曹操才深深后悔没有听司马懿之言,以致有此大失(卷十五《赵子龙汉水大战》)。
5 O# N2 r w9 W& d& c- |6 |9 m' M) o% ?3 I' \' b) x
第二次,司马懿又提了一个高明的建议。这是在刘备自立汉中王的消息传到许昌的时候,曹操大怒,传令起倾国之兵,赴西川与刘备决一雌雄。
: S( o5 p8 S5 B3 ] Z, v0 ~+ n# I& S; w
这时司马懿挺身而出,建议不必远征,并分析道:“今江东孙权以妹嫁刘备,今已分离取回江左,彼此有切齿之恨。王上可差一舌辩之士,赍书去见孙权,陈说刘备过恶,令权兴兵先取荆州,一与关某相持,刘备必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那时王上举兵去取汉川,令刘备首尾不能相救,势必危矣。”(卷十五《刘备进位汉中王》)
8 A7 K; s9 g1 V* c
/ X4 m/ ^7 w- z2 D+ x 司马懿看透了刘备和孙权从来是有矛盾的,这体现出他敏锐的政治眼光。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诸葛亮采取了一个战略方针,就是联吴抗曹魏。对魏国来说,如果采取相应的方针,应该是联吴抗蜀,这才是最合适的战略方针。这时司马懿就提出了这个战略方针,而且实际上在魏国后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里,这个战略方针是贯穿到底的。
7 ^6 y% {4 w" `& [% [: p6 D) P9 G" {; t9 g% C$ B) t( x
所以司马懿建议曹操,为了荆州的事,刘备和孙权一直有矛盾,因此可以派一个妥当的人送封信给孙权,陈说刘备的罪恶,让孙权派兵取荆州,这样就可以坐山观虎斗,而且同时出兵夹攻刘备,准能取得胜利。
7 ~( W1 @) W& Z1 g7 w+ k$ u2 @& P6 y) ]0 Q8 P! r
这一联吴击蜀的谋略果然奏效,结果是东吴袭荆州,关羽遭杀害,蜀汉与东吴的对抗局势剑拔弩张,曹魏反而坐享其利。在这样一种军事谋略、政治谋略里,体现出司马懿的高超智慧。/ ?3 A% v9 X [: `( C4 I8 n3 C' x
* G) u8 C( C3 o* [
但是在曹操时期,尽管司马懿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但曹操却不太买他的账,反而对他的雄豪之志心存疑忌。
v3 t8 i3 r: h0 f
! X2 j( A4 S$ G [4 \6 H1 l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曹操、曹丕死了以后,太尉华歆上曹叡的奏书,有一段回忆:“先时太祖武皇帝(曹操)常与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之兵权,久必为国家之大祸也。’”(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
0 D) Z$ U9 y( t( C0 H* E5 k" ] G8 ?8 V
小说中的这一说法是有历史依据的。《晋书》卷一《宣帝纪》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 S( T0 H* ~" q7 [
; o6 Q$ L: r) K7 @6 D1 [
人回过头来,面正着往后看,但是身体不动,这就是所谓“狼顾”。狼是不是这么看的,咱们不得而知,但是人往前走,回过头来,身子却还正着不动,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这个脑袋像拨浪鼓一样往后拨过去,这是“狼顾”。
3 U" ], l% x; @) F$ b( I+ |. B6 }2 E; W3 E) C8 F
正史里还写了曹操做的那个“三马食槽”的梦,不是在临终时候的梦,是早就有过的一个梦。所以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对司马懿极不放心,还把自己的疑虑对曹丕说了:“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司马懿不是久居人下的,他迟早会擅权干政。
/ u/ r& D/ y9 j4 l
) b) R' { h* C0 r 但是曹丕却极力保举司马懿,可以看出司马懿在曹丕身上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司马懿到底是怎样下工夫的?正史里没有记载,小说里更看不到。但正史写他是曹丕的心腹,曹丕多次保举他,而且还把曹操的怀疑告诉了司马懿。
0 y2 y4 r. } T2 e% ?5 F& J# f' T. L' i! N
司马懿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正史记载:他“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他天天在那儿养马,割草喂马,天天干粗活,曹操反而放心了。
6 G' d/ t& [1 Q2 s. D" y- Q, \! T6 I
曹操这个人各方面都蛮可爱,虽然他多心多疑,但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他很容易被专做粗活、勤劳苦干的假象所蒙蔽。一旦他人真在干苦活,干粗活,就是自己贬低自己去干那种谁也不干的粗活的时候,曹操就以为这是真心的。前边有刘备种菜,后边有司马懿养马,都能把曹操给蒙住。; f2 Y6 {- j: }( R2 ^% R$ i( A
" m1 D5 B' `5 A: m# S/ R 在这样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司马懿的政治行为不得不相当谨慎。他不能太张扬,以免曹操疑忌他,但他也不能不有所表现,以便引起曹操的重视。所以他对曹操的几次进言,虽然切中要害,但都像是漫不经心说出来的,生怕刺激曹操敏感的神经。
7 u! A, i$ w5 |7 J! J
! k) ^ ?9 B# k2 _. J 不过曹操还是惜才、爱才的,所以他临终的时候,还是命司马懿和曹洪、陈群、贾诩四人为顾命大臣,对司马懿加以重用。这么做,从一方面看,可以说曹操没有完全看破司马懿,被司马懿给蒙骗了。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曹操还是看透了司马懿,知道他一生也不会对曹氏整个家族政权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威胁,所以还是可用之才。9 l& l; J" t7 w8 k2 s% G; a, N( B( u
+ |1 O) ~+ {6 K9 n. V1 E 虽然在顾命大臣中,司马懿排位最后,但这毕竟给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要不是他谨慎小心,善于伪装,能蒙骗过曹操的火眼金睛吗?7 Z; X8 Q$ i5 a" y; B n7 a5 P
5 A$ }$ m0 p. K9 {' E! R 司马懿的确很善于伪装自己,这跟他的性格有关,跟他为人处世的方略有关,就是深藏不露,隐忍不发,不到必要的时候决不轻易张扬自己。小说中描写司马懿的两次进言:第一次进言,曹操没有接纳,他无所谓,也不发任何牢骚;第二次进言,曹操接纳了,他也不兴高采烈,到处去邀功。他很注意分寸,一点不张扬,总是能很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位置。
0 v& b+ f& O6 j! p4 L% y/ k5 p
3 M' }! S8 c4 e9 ^5 ~9 F7 s3 P R2 p (二)渐显锋芒:司马懿与曹丕! G* Q& z7 g$ _8 w5 k# N
8 l' k5 Y4 w* g; x7 J8 T+ n* O 在曹丕当皇帝的七年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曹丕把司马懿看成自己的心腹之人,所以这个时候司马懿可以放开手脚做一些事情了。司马懿虽然未能建立杰出的战功,但由于他善于揣摩曹丕的心机,揣摩得很透,所以深得曹丕好感。2 M% H- f# S* l, Z
0 y2 \' k) u% S: R- f
比如,华歆、王朗等大臣威逼汉献帝下诏禅位,让曹丕当皇帝。诏书和玉玺都送上门来了,曹丕欣然想要受诏,文武大臣也都弹冠相庆。这时候只有司马懿想要让曹丕的篡位做得天衣无缝,马上谏道:“王上不可轻也。虽然诏玺已至,可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人之谤也。”他觉得轻易接诏书和玉玺,这会引起天下人的议论。好歹你得先上表力辞,把表面文章做足了。
4 o3 H/ e" I$ k0 {4 L6 D! e: j) h& A* N( T1 o
所以曹丕就上了一封推辞奏表,汉献帝心里很高兴,那些大臣们仍然逼他再下一封诏书。曹丕接着又上表推辞,献帝当然又下了一封诏书。中国古代很讲究这个“三”,“无三不成理”。三下诏书,给足了面子,曹丕这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登上皇帝的宝座了。8 K+ I; w: i% ^4 H
1 X# ]9 d: e5 K4 ~$ o 由于司马懿把握曹丕的心理把握得很透,力图要把曹丕装饰成一个大家能够爱戴的皇帝,他很重视这一点,当然深得曹丕的欢心(卷十六《废献帝曹丕篡汉》)。
+ ^, m- J: }0 h% O2 }* O+ E ?* ?1 [; @6 `; B" k& m% o
又如,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后主刘禅继位,这时曹丕“新官上任三把火”,决定起兵伐蜀,众谋士都加以劝阻,说是局势刚刚安定下来,别轻易去打仗。而身为兵部尚书的司马懿却大笑着说:“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于是献“五路下西川”的高招(卷十七《白帝城先主托孤》《曹丕五路下西川》)。
1 \* F; u# B5 F+ l; U- F |* O* m- D: V! z4 f) M: ^ U& x7 E6 S' {
“五路下西川”,实际上魏国只派出一路大兵,其他四路都是借用别人的力量。小说里写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在那儿装病躺在床上,指指点点的,就把五路大兵都给平了。但在历史上,“五路下西川”这个计策是非常高明的,给蜀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 w' D0 ]% A9 t& V4 S) h
& X- q# _" r7 }. E0 H( D 因为司马懿能够充分揣摩曹丕的心计,得到曹丕的高度信任,所以即使他献给曹丕的计谋是馊主意,曹丕也不当回事儿,也没把它放在心上。
; H: W0 l9 Y: p3 @9 `; y' @- G1 {5 g
, R" f8 B- R$ h' y5 T: t- B 比如吴、蜀两国联和,有图谋中原之心。曹丕决定出兵伐东吴,众谋臣都加以劝阻,联吴抗蜀是魏国的基本战略,司马懿非常清楚,哪能轻易去伐吴呢?但是这次是曹丕想伐吴,司马懿看透了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所以力主曹丕御驾亲征。
: n! B8 P" C9 ?" |6 ~% }' F0 Q* Q l' {% U- s! ]
曹丕当然很高兴,因为这投合他的心意,于是他深加嘉许,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守许昌。司马懿第一次大权在握,“凡国政大事,并皆听懿决断”(卷十八《泛龙舟魏主伐吴》)。8 l. K# J$ }% q# A
可是司马懿的这一建议,并不是对敌我形势深思熟虑的结果,纯粹是为了巴结迎合曹丕的,结果这一战魏兵大败亏输。不过即使打了败仗,曹丕也没有归罪于司马懿。
; Q) ^; M1 b- F$ h, {3 P; T
6 ]; l0 I. |) U+ Z9 \% C 因为原来就是“太子党”的骨干,曹丕登基后,又受到重用,司马懿在曹丕时期升迁很快,一直当到抚军大将军。曹丕临终时,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四人受命为顾命大臣,他已经位居第三,又提了一级。 s$ K0 P$ U; t* Q
: q8 v: T! A% s2 H% t (三)大展宏图:司马懿与曹叡
$ f! q r' q2 i, U; D, O; }, y2 @, i% \: U) s: y8 E" q/ |
魏明帝曹叡时代的13年,是司马懿真正大展宏图的时期。
$ A! F& v1 v) G1 H* N1 \( a: D. y2 i2 G2 ~; ]: @$ `
身为老臣,又是顾命大臣,一开始司马懿并没有受到曹叡的重视,曹叡对他并不十分信任。曹真、曹休、夏侯楙这些近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地位都很高,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且都对他深怀戒心,虎视眈眈。
+ E# \' a/ B. I! d* s8 a9 E: {) X# G/ x( b
司马懿在这个时候又充分表现出他的政治智慧。他知道大伙儿都盯着他,所以自己主动提出来,不在朝廷里做官,愿为骠骑大将军,自愿乞守西凉等处,到陕西、甘肃一带去练兵,暂离朝廷,远离是非之地。# A7 @3 z3 h* q
7 l) B6 [( o& f* N2 {" H6 t" H% o 但就是这样,司马懿还是中了诸葛亮的离间计。这时诸葛亮开始准备出祁山北伐,唯一担心的是司马懿“乃世之英雄,今总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于是他用马谡的离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司马懿要造反。
: D4 I; q o- l& J' b% }; C
0 p6 P) w% ^! R% r2 {/ t 诸葛亮这一招的确很高明,他看透了司马懿在魏国朝廷当中并没有真正受到重视,所以让人到处张贴告示,说司马懿要起兵来肃清朝政。魏明帝不得不怀疑司马懿,于是亲自率领大军,到司马懿军营视察,实际上是要考验他。9 T; Q8 _ s6 W, N' k7 K% M( I
5 N. v) x2 X; a; u- z) Q9 r, V4 J 虽然司马懿当面向明帝表示了自己的耿耿忠心,他还是受到魏国大臣华歆、王朗等人的谗毁,被削去官职,贬回老家(卷十九《孔明秋夜祭泸水》《孔明初上出师表》)。
4 Z& Y9 u& R! @2 }* X8 B! X0 S* s$ l% @/ m3 i
可以看出来,即使司马懿已经第二次作为顾命大臣了,但是他在魏朝的地位还是相当地不稳固,要退就退,要贬就贬,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掉脑袋。
6 ?# @ M8 t1 g5 X
" g! _# J5 C4 f5 D5 o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对司马懿很有好处。诸葛亮初出祁山,接连取胜,魏国大都督曹真的大军受困。曹叡没有办法,一面驾幸长安,一面不得不下诏让司马懿官复原职,加为平西都督,到长安聚会。
: E1 d; A: `& ^/ x8 F- i# @6 P, N2 M8 f4 q$ n4 X1 u
这时,早先降魏的蜀将孟达,被诸葛亮收买,在新城准备叛魏,径取洛阳,并约诸葛亮直取许昌。司马懿截获孟达和诸葛亮之间的信件,当机立断,首先率兵包围新城,出其不意,措手不及地消灭了孟达,然后才去许昌见曹叡。- n0 W3 Z, ^/ I" C6 L$ |8 k/ l4 T
, T. b, t3 a9 u1 p+ J8 r: r2 j 曹叡高兴地说:“卿之学识至于孙、吴矣!”他夸奖司马懿有孙膑、吴起一样的军事谋略,并赐给他金钺斧一对,说:“后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便益行事。”(卷十九《司马懿智擒孟达》)! Q* H8 ^ H4 C1 R
5 f" H4 ~- |* N. Z
司马懿的这一招别人谁也没想到,诸葛亮想到了,诸葛亮估计司马懿准会采取这一招,果然他就采取这一招了。这既写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智慧,也写出了司马懿的与众不同,的确是诸葛亮很强的一个对手。
1 m1 g$ M9 Z' H( n6 ]* ~5 T4 e; O, _$ G/ \8 K% \. K
面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北伐,曹叡选择司马懿代替曹真为大都督,总摄陇西诸路军马,这下司马懿才算是真正地大权在握了。
) [" X4 @1 ]5 t& |7 N% j
N3 e% ?+ b8 G 在与诸葛亮的长期较量中,司马懿取得了赫赫军功,显示出非凡才智,为魏国争了不少面子,最后把诸葛亮给逼死了。同时,司马懿的野心也逐渐地膨胀起来。1 ?$ `( G* \3 d3 j$ `0 A
/ L! f* X6 J; s
诸葛亮死后,蜀、吴两国皆不兴兵,魏国暂时平安无事。这时曹叡骄奢淫逸,大兴土木,营造宫殿,搞得百姓怨声载道。朝廷大臣纷纷上书进谏,但是曹叡不管不顾,将他们贬的贬、杀的杀。; x: ?0 S5 h$ T7 H9 ?' v5 V
! P" d8 N$ {+ L/ J# r5 z1 @* N
身为太尉的司马懿对此不加劝阻。当其他大臣上司马懿府中来,要他出面说话谏诤皇帝的时候,司马懿别有用心地劝他们说:“魏室已尽矣!切莫谏也!”(卷二十一《魏折长安承露盘》)他感觉到,魏朝皇室气数已竭,坚持不了多久了。8 | R9 q: N" y P
( f+ q$ l' [( e d9 s: |& Z 司马懿采取了一种乐观其败的方式,他要看着曹叡和魏国政治一天天衰败下去,败到最后,这个江山不就是我的了吗?但是我现在不着急,一点也不着急。司马懿这个时候不需要再去帮助曹叡了,因为他的地位,他的声望,他的名誉,他的资历,各个方面都足够自立了,他不需要再去尽心竭力辅佐皇帝,只要守住自己的位置就足够了。
/ g2 b. X @, m$ ~/ A% _2 ]' R: G) s0 ]9 e4 H( D7 d! a \
正因为司马懿深藏不露,采取了静观其变的政治策略,所以曹叡始终也没有察觉他的野心,反而一直非常信任他。
7 k- x- U" Z X( i& v! a2 w' D `; b( z% G' v
曹叡临终的时候,仿效刘备托孤孔明,把8岁的幼子曹芳托付给司马懿。他拉着司马懿的手说:“朕幼子曹芳,年方八岁,不堪理掌社稷。幸太尉及完兄元勋旧臣,效伊尹、周公,协力相辅,则宗庙生灵之幸甚也!”还特地嘱咐曹芳:“仲达与朕一般,尔日后重敬之。”(卷二十二《司马懿谋杀曹爽》)
; z6 A& a1 m# C/ P8 e4 ^3 i o, d' i" n6 i* o7 j- X+ p
曹芳登基时,在曹爽、刘放、孙资等几位顾命大臣之中,司马懿已排到了首位。这年司马懿已经61岁了,在32年漫长的岁月里,他在魏朝的地位稳步上升。; F. F& t' c; L8 _- M$ X- q8 X+ _
7 E7 [$ u' J( C
(四)后发制人:司马懿与曹爽6 |- H, `% R; Q7 \6 d6 P
6 b% @3 r# _: m1 b
曹芳时期,跟司马懿同时掌握朝政的,主要是大都督曹真的长子曹爽。算起来曹爽是司马懿的后辈,因为司马懿跟曹真是同僚。所以一开始,曹爽“尊懿如父”,把他视为长辈,凡事都尊重他,“一应大事必先启知”(卷二十二《司马懿谋杀曹爽》)。( j; p; V% `$ e% [0 i
" g; C# }& b$ v. X6 w$ L
但是几年以后,曹爽受到门客何晏等人不断的蛊惑,说:你是世族大家,司马懿算什么?你是曹家的人,司马懿又是什么人?你不能轻易放权给他。
$ {/ r( z# N; p7 P& f) G
6 w' x* d5 u/ }% e4 f 曹爽为了争夺权力,就奏请曹芳,加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剥夺了他的兵权,兵权由曹爽来掌握。于是在有兵权的曹爽和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之间,就构成了一场明争暗斗。; q) T$ p4 Z4 ?, k- r& I3 a; J
6 t7 ~" |5 t) c6 Y1 _
这个时候司马懿采取了什么办法呢?他不是跟曹爽抗争到底,而是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在战场上也好,在官场上也好,司马懿屡屡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而且屡屡奏效。
2 l1 @) \! c$ y2 t) t; K4 H0 u/ N' Y2 \! X9 x9 X+ ?4 \ B
现在既然曹爽已经大权在握了,曹爽一家在朝中势头太盛,暂时无法与之抗衡,司马懿干脆就装疯卖傻,诈称中风——中风本来就是老人爱得的病,不理政事。而且,他还让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退职闲住,父子三人在家一住就是一年多。: d$ m3 ?9 p, s" }
7 z' k% K1 `9 Q& y+ M! I/ j* }, q 像司马懿这样的高级官僚,要他一年多不问朝事,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司马懿偏偏做到了。他善于等待。司马懿的政治对策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对付曹爽这一等智商极低的货色,只要静观其变,等他们恶贯满盈,自取灭亡就足够了,不需要太费劲去对付他们。3 E2 R( g* I1 n7 W# Q; ^
$ K' }0 \0 i4 _ 司马懿吃准了,像曹爽这班纨绔子弟的当权者,貌似强大,实质上却不堪一击。他不怕他们陷害,也不在乎他们陷害,而且也知道他们不敢强加陷害。因为他从本质上看透了这班纨绔子弟的当权者,除了吃喝嫖赌以外,没有什么真本事,不过是纸老虎。所以,他有恃无恐,放心装作中风,等待时机的到来。, j. E% Z+ u! ` T+ S4 l
) a; l5 V$ X6 I/ Q! F 曹爽一旦大权在握,就为所欲为,忘乎所以了,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当然他也很谨慎,专门派他的心腹李胜,去探视司马懿的病,看司马懿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
- i p s/ s9 ~! V! I0 q1 _
) f* L5 D1 q" u( \, { 据正史记载,司马懿身体非常健康,一辈子没有吃药打针,不像曹操经常犯头疼,诸葛亮不时爱吐血。但是司马懿装起中风来却蛮像那么回事儿。大家知道,曹操从小就爱装中风,看来这是英雄所装略同。
& @ q9 m m& J) B0 d
0 k" e F J; J# d4 W5 U 当李胜来到司马懿家的时候,司马懿去冠散发,躺在病榻上,捂着被子,奄奄一息,说话装聋打岔。李胜说要去“荆州”,他故意听成是“并州”,一通胡说。侍婢喂他喝汤,他装成颤颤巍巍的样子,一口汤也喝不下去,稀里哗啦地洒得满身全是汤水,湿漉漉的。. o) Z% p' R, ~8 L
2 @# N3 v/ }" s3 ]
最后,司马懿还做出老泪纵横的样子,哭哭啼啼地握着李胜的手,将两个儿子拜托给李胜照顾。李胜给蒙得一愣一愣的,以为他真的病得很可怜。这么一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居然老病到这个地步,李胜不禁伤心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泪,陪司马懿痛哭不已。
5 b; i6 X. D6 o, ]
4 P5 \% b# J0 a0 s' _' @/ r0 N 李胜回来跟曹爽一汇报,曹爽果然相信司马懿是病入膏肓了。这样他对司马懿就毫无顾忌了,认为他“形色已离,乃泉下之人,不足虑哉”。
1 y6 [4 @1 l" z4 y# P' U" k" T, b; f1 v& R( ]* V
于是后来就有了高平陵事变。曹爽带着自己的御林军,带着自己的心腹,陪着皇帝曹芳,到高平陵去祭祀明帝坟墓,顺便热热闹闹地去打猎。其实主要是因为他在城里头憋得太久了,想去郊外打猎。为什么老在城里头待着?因为他一直怕司马懿还有势力,不得不防。现在看司马懿果然没有势力了,他就放心大胆地想去玩儿了。他的谋臣劝他,不要大伙儿都离开都城,以防兵变,这话他只当耳旁风。
! t7 w+ n# U" e0 Q- a; G# Z9 n- Z8 Q& b i' _( w M
能够使曹操、诸葛亮警惧而未敢小视的司马懿,对付这小字辈的曹爽,还不是举手之劳?司马懿听说曹爽出城,当即率领司马师、司马昭及手下将士一千多人,先是占据了武器库和城门,接着去永宁宫奏请对曹爽不满的郭太后,下诏诛杀曹爽,不费吹灰之力,便夺回大权了。9 r) f+ g. i7 g4 o/ O
7 A2 h6 Z7 H: [ 这时曹爽正在郊外飞鹰走犬,玩得高兴呢。听说城内有变,司马懿上表皇帝,罢免自己的兵权,曹爽吓得手足无措,只会哭泣,“自黄昏只流泪到晓,兄弟三人决疑不定”。直到最后,曹爽还抱着一线希望,“愿不作官,只作富家翁足矣”,于是乖乖地束手就擒。4 h7 T' G+ \1 \& R
5 k. B; @- Q# j9 r' U) u' {& R 曹爽根本没有想到,司马懿绝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物,哪会有好果子让他吃?结果是赶尽杀绝,将曹爽灭其三族(卷二十二《司马懿谋杀曹爽》《司马懿父子秉政》)。曹爽兄弟死到临头,悔之晚矣!
' k& l# b% Z7 X3 R$ O/ X0 J2 K
1 h: K9 f) L& J5 a 这么一场事变,可以说是迅雷不及掩耳。在这场事变中,双方力量的对比悬殊还是很大的。因为在曹爽一方,皇帝和御林军都在他手上,而且朝中还有很多的军队;而司马懿这一方,只有自己的一千多子弟兵,没有兵权。+ g2 _4 z, ~4 E( U
! I# C' E U6 U @8 e" Q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轻而易举地就击败了曹爽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知己知彼。司马懿看透了曹爽没有多大本事,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骄奢淫逸,另一方面没有政治头脑。- ~$ A4 [% V2 O9 @
4 @. Q# D* r2 `+ n. w- |, i 当司马懿在高平陵兵围曹爽的时候,曹爽的谋臣桓范就对曹爽建议:“将军何不请天子幸许都,调外兵以讨司马懿耶?”现在皇帝在你手上,你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让皇帝直接下诏书,调兵遣将灭掉司马懿就是了。这是上策,桓范还献了一招中策:军队在你手上,御林军在你手上,你还有兵权,有“大司马之印”,你下命令调动军队来讨伐司马懿,也是可以奏效的。
3 d, i0 q! t* }5 Y, R4 A4 p. L* T! m( M% P- o
但是曹爽毫无政治头脑,他看司马懿替郭太后写的诏书中,只是说自己的兵权太大,权高震主,应该削去兵权,仅此而已。司马懿的这个措辞非常巧妙,骗过了无知的曹爽。曹爽以为司马懿不会拿他怎么样,反正不就是把兵权交给他就完了吗?最后即使再不成,我不当官了,回老家去,做一个富家翁足矣。人都死到临头了,还想着人家会饶了你,让你回家过着富裕的日子,真是太天真了!, w, a% c a$ P2 f5 W
0 y2 Y( P2 h0 \% l5 i
正是在长期的观察中,在退职以后一整年的观察中,司马懿对曹爽的能耐已经了如指掌了,所以才能轻而易举地灭掉曹爽。
D. d( O+ |. G1 m) w% M, h+ e9 r& N8 C
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任何人碰上这样有耐性地等待你犯错误的对手,算是倒透了霉了。
/ Q1 {; H, k$ k" M, m' o; W, w& w) v( N8 Y! u$ W
有一句谚语:“天才加时机等于成功。”司马懿有天才,这没问题,他又非常善于抓住时机。司马懿诈病是手段,等待时机是目的。时机一到,在曹爽最容易麻痹的时候,他就乘势而发,一举成功。可见,即使是天才,时机不到,也不会成功。所以天才也要等待时机,而且要耐心等待。) Z G$ p* u# I
# F5 F: q+ m1 U) u) P+ y7 X 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司马懿是个很有“能耐”的人,既有能力,能力很强,又有耐力,耐力更是不同寻常。他甚至在小字辈面前,在曹爽这种不堪一击的鼠辈面前,都能等待,也善于等待,做到忍辱负重,装疯卖傻,要我干什么都行,但是最后我要达到我的目的。还是那句话: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我不着急笑,但是我要最后笑,最后笑的肯定是我,这就是司马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