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9|回复: 1

新规颁布 专家热议中药审评与证候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9 11: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 M7 e9 H& K: m: X5 P
0 p4 m. N, M8 R: C  2007710日,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颁布,并将于200710 1日起施行。鉴于《办法》篇幅有限,不能针对中药的特点作详细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9 A5 k5 C5 n- p  Q" m# N; u
“遵循中药规律、体现中药特点、促进中药发展、提高中药质量”的原则,正在着手起草《中药审评的补充规定》时纷纷表示,中药复方制剂的审评,包括复方的分类与临床疗效的验证,均与中医证候密不可分,在制订《规定》的过程中,应对这些因素加以充分、合理的考量。7 H+ A. t$ Y3 J, _  G$ y
0 J* C. y) |+ H3 p8 [( U
  观点1$ ~1 _! m; }" F, r5 }; y

' c5 l- e6 z7 R( G5 n/ j+ Q9 {  证与证候层次需理清
8 L" A& c  d9 _( q. g" k- L' V
$ O5 l2 U# v0 U+ u1 D/ b/ F
  中医的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对疾病本质做出的病理诊断。证候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即证候是相互关联的症状的组合。也就是说,证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而证候是证借以抽象的外在表现(即临时症状),一个是本质,一个是现象,证候从属于证,两者表义完全不同。
5 k- \, d( z* ]  y  q# ?

9 L2 j9 V& s- N( l7 F2 A  辽宁省中医研究院的梁茂新教授介绍,目前学术界普遍将证与证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2002年颁布的《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把证候放在了统领原则的位置,出现了证在证候之下的本末倒置的情况。
! ~0 N: ?, C: R0 _2 I1 O/ P% }
& p5 t0 q8 \$ n8 r) Q$ D
  “从中医角度来讲,如果病不同、证相同,药物干预的措施是不同的,像慢性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平常的腰酸膝软都可能是肾虚证,但其治则完全不同。而如果将证候作为证的统领,则会出现开发一个新药可以包治不同疾病的肾虚证的推理”,梁茂新认为,《规定》一定要理清证与证候的层次关系,明确证相同、病不同,治则不同的理念,这将有利于药物治疗范围的界定。
2 U, Q5 g. k0 v8 m% w9 l$ E

7 |$ b' r' c# ]3 j  梁茂新还指出,现在学术界在证候规范方面还存在五个问题。一是证与所属症状难以吻合,不具有合理的对应关系。二是证属复合症状存在逻辑问题,多半由两个关联不大或毫无关联的症状拼凑而来。三是证属症状的分级,一概分为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二级,似有不妥。根据病、证及所辖症状的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四是对病证所属的一组症状,3 f4 c1 S$ Y( [2 h7 g
未能将历时症状和共时症状加以区分。五是古、今脏腑诸证的虚实、寒热对应关系相差较大。古代脏腑诸证之间虚实关系的建立,是针对具体的临床表现而抽象出来的,是言之有物的临床实在,而当今脏腑诸证均无明确对应的虚、实和寒、热两证。
2 }$ |; v" h! p

8 T! R0 ]$ C1 s- l* c: v& H  此外,梁茂新介绍,目前临床对于西医疾病的辨证,仍然依靠经验的决策,而非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现在的一般做法是,把某病中西医相关症状、体征一并取来,按照证的属性分门别类组合,西医疾病辨证规范就完成了。梁茂新认为,这种做法导致了辨证规范赖以确立的症状、体征的来源并不可靠。. C- i; _) c0 c# Q$ O

4 }* N2 V  A  k  c  观点27 J  N, ~. A0 }0 q
' h& w% R3 V7 K8 a% A, H
  复方分类应商榷/ l( i! h' f1 ]+ c  P( K  |
, {& c; l1 X7 t( O' c6 V: S
  在《规定》的讨论稿中,中药复方被分为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三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认为,主治为证候与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没有多少区别。
  h3 P- K7 Y/ t6 I  G1 ]  [$ {
% }8 j/ Q+ A! u5 ?( M- E
  证候的把握离不开病(包括西医的病和中医的病),证候的诊断和评价应基于两方面。第一步,要考察复方的组成来源,适应人群及临床中的使用经历。第二步,组成新方后,要考察该方能解决适应证人群中的什么问题,确定靶症状并给予检验,新药要拿出最终目的的证据,说清楚主治的目标人群和主治功能,审评时需要考察复方组成的实践来源及主治点。& S9 ?2 X% O' P9 c% U2 s. Q
- Z& q! S9 F* H# r7 ^% y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彭锦教授认为,审批应将复方分为经典方和现代方。因为经典方来源于古代实践,与现代疾病联系较少。主治为证候和主治为病证结合的复方制剂剂,均与现代疾病有关,病证结合观察的就是实际治疗效果。所以无论是以病统证还是以证统病最终是一样的,只需说明该方的主治功能。
, j8 y& I* l: F

1 E6 [2 ?9 j  F( M. g观点3
2 Q! l/ W" J' |4 |, d* U9 D. B  N
) d" }* k/ `, b5 C0 ?% h. ?
  明确适应证候
2 O0 G: {7 \- U, X1 w
, Z. G( d2 |# {1 a
  “中药的干预是针对证候的,所以中药审评应明确证候诊断的定义,即某药是针对疾病公认的证候分类中的某证;或是针对疾病公认的证候分类中的某几类证候,排除非适应证候;或是针对疾病某个非公认的证候,排除非适应证候;或是针对疾病的基本病理或基本证候。”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的熊宁宁教授指出。
( ?5 ~+ U6 W) j. D! c! w' H  \  熊宁宁认为,适应证候的研究证据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身的前后对照,即以某证候指标治疗前后的改善作为判断适应证候的依据,其实质仍然是经验性的评价。二是目标人群的临床效应。临床试验干预所针对的目标人群如果出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可以推断该目标人群采用该干预措施治疗是适合的。因此,可以据此制定药品说明书中的中医9 I7 l  o* A0 V( z9 j1 h
适应证候。三是不同干预措施的证候疗效组间对照性研究,即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疾病某一特定证候的疗效差别。如果试验药物的证候疗效指标优于对照药物,即属确证性证据,可以作为试验药物中医适应证候的指标。
# w, ?' y; `* h( \3 \* N

: M/ Q  e6 d% Y( h& l2 |' I* ^  熊宁宁同时指出,上述三方面若想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症状治疗前后的变化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科学论证强度很低。自身的前后对照与传统经验评价相比,虽然提供了自身前后对照的数据,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经验性评价的证据不充分,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另外,在不同干预措施的证候疗效组间对照性研究中,对照药物的中医适应证候的证据是否经过确证十分重要。如果对照药物的中医适应证候没有经过确证性评价,等效或非劣效的研究结论仍然属于经验性评价。“1 G9 ^5 C+ `* M. c5 U  y$ }
中药疗效的验证应允许经验性的评价,但要求不能过低,在必要的情况下必须要拿出确实的证据”,熊宁宁说。
( [# q' K8 e' J* t1 b
% e2 I. k, @1 M
  对于适应证候与非适应证候的确定,我国的现行法规没有规定。对此,熊宁宁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他认为,一方面可通过研究药物对预期适应证候和非适应证候的效应评价,提供中药复方对预期适应证候疗效优于非适应证候的证据。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疾病各中医证候疗效对照性评价的临床试验”,评价试验药物对疾病不同中医证候的疗效,为
8 e: y* V0 T3 `! {6 _" O% v0 I“适应证候”的制定提供依据。例如,中风病的证候分类有7个证型,某药对哪个或哪些证型疗效好,对哪个或哪些证型疗效差,可以对中风病的7个中医证候进行疗效对照评价,选择疗效最好的1个或数个证候作为该药的适应证候。2 w& \, y5 ~4 v, ?- I

. F" q+ G* W, `  观点4
! f, v- Q" |1 {# U+ C, [' T+ B

$ X8 ~8 ]% u- U  规范证的定性和定量
* `" H9 p5 O5 a4 h% @( `5 ]5 `# h
2 P# a' x! ?; J* k. N0 X$ i
  证的内涵一致,但名称却不同是中药在疗效验证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刘保延认为,同一个人的症状是客观的,但临床上有可能会辨出不同的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医证候的辨证一定是证--效紧密相关,不同的施治方法决定了中医不同流派的不同辨证思维,临床上存在以方测证的现象。因此,如果仅从症状群角度来规范证的命名是不现实的。对于证候定性诊断的命名原则和命名规范值得研究。+ h$ W4 j: e+ z) C7 m/ S

' L" s, e) `; G6 y4 i刘保延认为,证的命名规范应该包括依据原则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对证的定性和定量进行规范,其目的不是限制最终的命名,而是要明确该命名是否代表了证候的本质涵义。
发表于 2008-2-17 19: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两个专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3 09:30 , Processed in 0.0357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