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3|回复: 2

论衡全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8 17: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衡全译 3 袁华忠
7 K, t. E. V3 [0 J# t
  【原文】
* p0 w9 E; L3 M% w
9 `" B! I4 G' C; _$ A+ G' @$ e+ e  23·5且雷之击也,折木坏屋,时犯杀人,以为天怒。时或徒雷,无所折败,亦不杀人,天空怒乎?人君不空喜怒,喜怒必有赏罚。无所罚而空怒,是天妄也。妄则失威,非天行也。政事之家(1),以寒温之气为喜怒之候。人君喜即天温,即则天寒(2)。雷电之日,天必寒也。高祖之先刘媪曾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3),此时雷电晦冥。天方施气,宜喜之时也,何怒而雷?如用击折者为怒(4),不击折者为喜,则夫隆隆之声,不宜同音。人怒喜异声,天怒喜同音,与人乖异,则人何缘谓之天怒?9 `) O! ?9 ^9 r8 z2 H% [8 z1 a

+ o9 p# E. f- }5 i: \- Q0 z  【注释】
5 |4 U9 c' [$ n0 e  H) M2 ~9 H. `8 n* \9 W( u- f
  (1)政事之家:解说政事的人。
; z: W  L; R( [, e, s+ C5 ?3 D+ p, v  (2)即:章录杨校宋本作“怒”,可从。
3 D) G: v! _* j+ r0 _$ I/ F& ]" O  (3)遇:交合,交媾。" R5 O' b2 x8 \( K3 z
  (4)用:以,以为。
. ~, `9 }# s: c; C/ _5 D. @# ]
7 C5 h, V* `2 `2 A; B2 Q
  【译文】
. {* ^* H" D$ ~) T* A, `9 D, ?1 n5 P
  雷击,折断树木,毁坏房屋,有时危害打死人,就认为是天发怒。但有时只是打雷,没有折断树木,毁坏房屋,也没有打死人,难道是天无缘无故地发怒吗?君主不无缘无故地欢喜,也不无缘无故地发怒,欢喜与发怒一定会有奖赏与惩罚。没有惩罚而白白地发怒,是天在胡闹。乱来就会失掉威严,这不是天的行为。解释政事的人,用寒冷与温和的气候作为欢喜与发怒的征兆。君主欢喜那么天就温和,要是发怒那么天就寒冷。打雷闪电的日子,天气就一定寒冷了。汉高祖先人刘媪曾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天神交合,这时雷鸣电闪昏暗不明。天正施气给刘媪,这应该是大喜的时候,怎么天要发怒响雷呢?如果认为击断树木是天发怒,不击断树木是天欢喜,那么隆隆的雷声就不应该是同一种声音。人发怒、欢喜是不同的声音,天发怒、欢喜却是同一种声音,跟人的不相同,那么人根据什么认为打雷是天发怒呢?/ O) K* b3 W7 }/ i
/ u9 P9 Q, |  y. E- |  R  D0 \
  【原文】
$ N" G* P9 V2 l9 I3 M& m7 `' J( h4 B3 R' c) C7 `3 h1 l$ u. D
  23·6且饮食人以不洁净,小过也。以至尊之身,亲罚小过,非尊者之宜也。尊不亲罚过,故王不亲诛罪(1)。天尊于王,亲罚小过,是天德劣于王也。且天之用心,犹人之用意。人君罪恶(2),初闻之时,怒以非之,及其诛之,哀以怜之。故《论语》曰:“如得其情,则哀怜而勿喜。”纣至恶也,武王将诛,哀而怜之。故《尚书》曰:“予惟率夷怜尔(3)。”人君诛恶,怜而杀之,天之罚过,怒而击之,是天少恩而人多惠也。% N7 s0 v/ `- H7 F0 |7 y8 ]' G

5 D* Q: x: s/ N  【注释】; O/ N1 o, k! L! c' p

; u, e6 x* ^9 }3 J3 H  (1)诛:惩罚。6 ]6 n6 q! V! |1 {' t
  (2)罪:惩处。6 A" n1 ?5 ^+ M' s+ P6 E3 C
  (3)惟:语助词,无义。率:遵循,沿着。夷:公平合理。这句话今本《尚书·多士》作“予惟率肆矜尔。”

8 _0 V3 B- w  ], g% y1 G
, L, ]2 p9 B$ `+ c+ t, O. ]  【译文】
$ p1 u6 e: ?" ~8 ~, u* N4 J- Q0 i' t8 Z
  拿不洁净的东西给人吃喝,是个小过错。以极尊贵的身份,亲自处罚这样小的过失,不是尊贵的人该做的事。尊贵的人不亲自惩罚有过失的人,所以君主不亲自惩办有罪的人。天比君王尊贵,亲自处罚有小过失的人,这是天的德行比君王还低劣。天用心,跟人用意一样。君王惩办恶人,刚听到他罪恶的时候,愤怒地遣责他,等到要惩办他的时候,又同情怜悯他。所以《论语·子张》上说:“如果弄清他犯罪的情由,在杀他们的时候就应该同情怜悯他们而不要高兴。”商纣恶贯满盈,周武王要杀他,还同情怜悯他。所以《尚书·多士》说:“我将按照公平合理的办法处治并怜悯你们。”君王惩罚恶人,是怜悯地杀掉他们,而天惩罚有过错的人,是发怒并击毙他们,这是天刻薄而人慈悲了。1 V8 t0 B. W* U5 K, C# b7 S. d
5 a+ _1 u+ G! J: f0 Z
  【原文】
  t. y' Q8 }  ?# ~
' g( a' }8 t+ ~. G0 B  23·7说雨者以为天施气。天施气,气渥为雨(1),故雨润万物,名曰澍(2)。人不喜,不施恩;天不说(3),不降雨。谓雷,天怒;雨者,天喜也。雷起常与雨俱,如论之言(4),天怒且喜也,人君赏罚不同日,天之怒喜不殊时(5),天人相违,赏罚乖也。且怒喜具形(6),乱也。恶人为乱,怒罚其过,罚之以乱,非天行也。冬雷,人谓之阳气泄(7);春雷,谓之阳气发;夏雷,不谓阳气盛,谓之天怒,竟虚言也。- ^8 R2 T" j) t" C/ h

8 V6 z/ K6 x; G2 P# o5 Z  【注释】! D" \$ a7 P  w

. s) M/ G% F& {% x* y9 J% _  (1)渥:厚。, D+ [% X, \7 _; ]6 [1 t
  (2)澍(sh)树):及时雨水。5 P8 t4 p) O; E! |( s: ]
  (3)说(yu8悦):通“悦”。6 d% A- ^0 q6 P- w( O- y+ z
  (4)根据文意,疑“论”下脱一“者”字。( v0 l1 f1 Y8 s' {. I% [
  (5)不殊时:不在不同的时候,即同时。
# p4 @- m. ^- A! f  v, E! \+ y0 ^! r  (6)具:通“俱”,形:表现。
+ ]& \& X+ a+ y3 u4 A3 H5 A  (7)阳气泄:按照阴阳五行说法,阳气在阴历11月冬至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增多,到阴历五月夏至时达到极盛。
! w5 t( i/ a+ r8 p& [! ^# ]

2 d+ x8 K: Y; B; v; V4 G" j  【译文】
% n+ O0 f$ ]4 l6 X: w# K8 e# @/ [5 b% X9 q7 v6 i
  解说雨的人认为是天施气。天施放气,气聚集厚了就变成雨,所以雨能滋润万物,称为及时雨。人不高兴,不会给予恩惠;天不高兴,不会降雨。认为打雷是天发怒,下雨是天欢喜。响雷常常跟雨一起来,按照解说者的话,天是在一边发怒一边高兴了。君主不在同一个时候进行赏罚,而天的喜怒却同时,天与人相反,赏与罚相背。况且发怒与欢喜同时表现出来,是混乱的行为。憎恨人作乱,发怒惩罚他们的过错,但却用混乱行为去惩罚他们,这不应是天的行为。冬天打雷,人们认为是阳气开始散发;春天打雷,认为是阳气进一步发泄;夏天打雷,却不认为是阳气旺盛,而认为是天发怒,可见这终究是句假话。
; g' a/ a* G9 H- T. N& i6 k: `4 }9 @8 \1 F4 o' I0 G; u. m3 y
  【原文】+ R4 r$ \% R+ n: p! F

) q- R0 p3 s. \% ?+ o0 P1 D9 @  23·8人在天地之间,物也;物,亦物也。物之饮食,天不能知;人之饮食,天独知之?万物于天,皆子也。父母于子,恩德一也,岂为贵贤加意,贱愚不察乎?何其察人之明,省物之暗也!犬豕食人腐臭(1),食之天不杀也(2)。如以人贵而独禁之,则鼠洿人饮食(3),人不知,误而食之(4),天不杀也。如天能原鼠,则亦能原人。人误以不洁净饮食人,人不知而食之耳,岂故举腐臭以予之哉?如故予之,人亦不肯食。吕后断戚夫人手(5),去其眼,置于厕中(6),以为人豕。呼人示之,人皆伤心;惠帝见之,病卧不起(7)。吕后故为,天不罚也;人误不知,天辄杀之。不能原误失而责故(8),天治悖也(9)。
  E$ |5 }- B( c  |8 m: c7 J5 @5 D; c5 d0 e* e% }
  【注释】8 }! [5 X5 ?) C: I8 A
% d% F& ^5 O" q# v3 v
  (1)人腐臭:文不可通,疑“人”下脱一“以”字。/ W- V# t) s; k5 \3 s
  (2)食之:根据文意,疑是衍文。# r! B  s6 |) {% K
  (3)洿(wu污):同污。
4 Q5 S* o& e- Z  Q  (4)误:这里作不小心,不注意讲。
5 D- o0 S5 I# t5 [, x  (5)戚夫人:汉高祖宠妾,赵王如意的母亲。吕后断戚夫人手:汉高祖多次想废掉太子,立如意,吕后深为忌恨戚夫人母子。高祖死后,吕后毒死赵王如意,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用火灼她的耳朵,并拿哑药给她吃,把她关在猪圈中,称之为“人猪”。几天后,叫自己的儿子汉孝惠帝来看,孝惠帝见后放声大哭,病了一年多不能起身。3 m# O# B. Y/ l, I% n( B
  (6)厕:猪圈。
8 |; y# M. T2 L  i+ t  (7)以上事参见《史记·吕后本纪》。(8)失:递修本作“反”,可从。责:疑“贳”形近而误。“反而贳故”,承上文“吕后故为,天不罚”为义,可证。
$ j7 T7 J1 y& H; \  (9)悖(b8i辈):糊涂,荒谬。

  F1 b5 O; g1 u: [/ T% J3 W2 S/ y: V1 r
  【译文】' ^: I& `$ w* i1 y4 u

0 x; B, M+ `: h5 n  人在天地之间,是一种物质实体;动物,也是一种物质实体。动物吃的东西,上天不能知道;人吃的东西,上天偏偏就知道吗?万物对于天,都是儿子。父母对于子女,恩德都是同样的,难道会因为人尊贵贤能特别关心,而因为动物低贱愚蠢毫不留心吗?为什么天观察人这么清楚,而观察动物却这么不清楚呢!狗和猪吃人给的腐臭食物,天却不杀那个人。如果认为人尊贵只禁止给人吃脏东西,那么老鼠弄脏了人吃的东西,人不知道,不注意吃了它,天却不杀老鼠。如果天能原谅老鼠,那么也应该能原谅人。人不小心把不洁净的东西给了别人,别人不知道吃了它,难道是故意拿腐臭东西给别人吃吗?如果是故意给别人,别人也不会肯吃。吕后斩断戚夫人的手,挖去她的眼睛,关她在猪圈里,把她当做“人猪”。喊人们来看,人们都很伤心;孝惠帝看了,就病倒卧床不起。吕后故意这样做,天不惩罚她;人粗心不知道把脏东西给别人吃了,天立即就杀死他。不能原谅无心的过失反而宽恕有意的罪过,这是上天办事太昏乱了。" c7 ^9 o* n: P# g9 Y

. \& t9 {8 l3 Y# N/ T2 i5 u  【原文】
) X( V. v! b$ X6 T% n: n4 q- Q; c9 q" V8 J) @  v( N: Q5 t' e) R9 z9 k
  23·9夫人食不净之物,口不知有其洿也(1);如食己,知之,名曰肠洿。戚夫人入厕,身体辱之,与洿何以别?肠之与体何以异?为肠不为体(2),伤洿不病辱(3),非天意也。且人闻人食不清之物,心平如故,观戚夫人者,莫不伤心。人伤,天意悲矣。夫悲戚夫人(4),则怨吕后。案吕后之崩,未必遇雷也。道士刘春荧惑楚王英(5),使食不清。春死未必遇雷也。建初四年夏六月(6),雷击杀会稽靳专日食羊五头皆死(7)。夫羊何阴过而雷杀之(8)?舟人洿溪上流,人饮下流,舟不雷死。
8 n) g/ f7 b( o; l) a6 x
* B2 l" x' ~% a2 x# Y5 J9 d! _$ O1 \) R. y+ d  【注释】6 E, Y# v! z4 P5 M7 e8 V% b* ]
) U' K- z4 B$ _. ]  j( E# @
  (1)有:本句语气不顺,疑是衍文。3 t% m2 o/ Z+ u/ X
  (2)为:这里作顾讲。
! _$ B, D. j: [. t  (3)伤:悲痛。这里是怜悯的意思。病:不满,指责。* q. g8 V1 w& k8 @
  (4)夫:递修本作“无”,形近而误,可从。3 J/ J0 ~) V5 d1 |$ U
  (5)荧惑:迷惑。楚王英:汉光武帝的儿子刘英,封于楚地。
9 {1 q+ V0 M, {, z' A  (6)建初:东汉章帝年号。建初四年:公元79年。
) c3 p, O- P" m( ]8 ~7 G- L  (7)此句义不可解。《太平御览》卷十三引《论衡》文作“雷击会稽鄞县羊五头皆死”,可从,会稽:郡名。鄞(y0n银)县:东汉时鄞县在今浙江省奉化东。. v8 d8 ^% s3 l: p) B' y1 N
  (8)本句语气不顺,疑“羊”下脱“有”字。《初学记·雷部》引《论衡》文“羊”下有“有”字,可证。
' c% p$ E3 D+ I0 x! F7 j5 l
: w1 J8 D( o% H9 J
  【译文】9 s3 E% b/ Q: F0 X

: q: k  b, v! p( I3 y  人吃了不洁净的东西,口不晓得那是脏的;如果吃完了,才知道,名叫肠洿。戚夫人被关进猪圈,身体被脏东西污辱,跟“肠洿”有什么分别?肠跟身体有什么区别?只顾肠不顾身体,只怜悯肠子被弄脏而不怨恨身体被污辱,这不是上天的意思。况且人听说别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心里平静得像没有听见一样,但看见戚夫人的人,没有不伤心的。人悲伤,天意也悲痛。天悲痛戚夫人,那么就应该怨恨吕后。考察吕后死时,未必遭雷打。道士刘春使楚王英迷惑,让他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刘春死时,也未必遭雷打。建初四年(公元79年)六月,雷击会稽郡鄞县的五头羊都死了。那羊暗中有什么过错而雷要打死它们?船夫弄脏了小河的上游,人们吃了下游的水,船夫并没有被雷打死。
( [, K, b* h- q3 Y
6 S0 S# _/ Q* a, L+ v! R  【原文】
+ V/ b. ~- z! P: M- y5 |4 k  |0 k# ~0 \
2 A, E6 d" y# d# K' I) y+ \0 B( f' ~6 g/ a  23·10天神之处天,犹王者之居也(1)。王者居重关之内(2),则天之神宜在隐匿之中。王者居宫室之内,则天亦有太微、紫宫、轩辕、文昌之坐(3)。王者与人相远,不知人之阴恶;天神在四宫之内,何能见人暗过?王者闻人过,以人知;天知人恶,亦宜因鬼。使天问过于鬼神,则其诛之,宜使鬼神。如使鬼神,则天怒,鬼神也,非天也。3 c8 p( R" l: p8 l
' q2 i. y. F( R: p' v. J* v- M
  【注释】
5 V6 {* N: t) S& u% Y: q9 `3 r2 U! p% h. s
  (1)也:递修本作“地”,“王者之居地”与“天神之处天”对文,可从。(2)关:门闩。这里指宫门。
7 S+ ^4 i* n' ?, U' B. z% w+ c  (3)太微、紫宫、轩辕、文昌:四个恒星星座的名称,即下文的“四宫”。古代认为它们是天帝及其后妃所在的地方:天子居太微,太一居紫宫,帝妃居轩辕,管天下集计事者居文昌。坐:通“座”,星座。

$ o. x5 a0 m: g7 G  \+ M8 N' Z1 Z& H! {( G% V! u+ [
  【译文】
+ P2 U( {0 \4 B! \5 h/ ~5 [$ f. G
  天神住在天上,就像君王住在地上一样。君王住在层层宫门之内,那么天神就应该住在隐蔽的地方。君王住在宫室里面,那么天也有太微、紫宫、轩辕、文昌等居住的星座。君王跟一般人相互离得很远,不知道人的暗中罪过;天神住在四宫之内,又怎么能看见人的暗中罪过呢?君王听说人的过错,是靠人报告才知道;上天知道人的罪过,也应该是靠鬼的报告。假使天是向鬼神了解人的过错,那么天要杀人,也应该是派鬼神去执行。如果天派鬼神去杀人,那么所谓天发怒,实际是鬼神在发怒,而不是天在发怒了。
( ^9 H1 A7 M/ ^+ R6 y' p8 a4 |* U4 o0 h4 t2 {" ^4 f- Z( I! v6 b
  【原文】
! {' b! d- @$ M! \- R) o; G  J, m" O9 @, I0 B
  23·11且王断刑以秋(1),天之杀用夏(2),此王者用刑违天时。奉天而行,其诛杀也,宜法象上天(3)。天杀用夏,王诛以秋,天人相违,非奉天之义也。
* ]: s. V! [0 B: Z
5 [. M/ U/ G0 S6 [) ]% h0 U5 Q; z  【注释】( P& `  d" i7 B/ Y2 _
% k3 M% M& n0 C
  (1)断刑:处决死囚。参见《礼记·月令》。
; `, J% L2 e$ C4 H( `+ C  (2)用:以,在。
" I) v: |( o" Z+ o3 ~& y6 l  (3)法象:这里是仿效的意思。
6 w* N2 Y/ e! T) x
. K4 d5 v( P/ L# L, p
  【译文】
0 t0 c% \% u; p' c& N- f/ |, A1 h. g9 W) |7 q9 N
  况且君王处决死囚在秋天,天用雷杀人在夏天,这是君王用刑违背大时。如果遵循天意办事,君王杀人,也应该仿效上天。天杀人在夏天,君王杀人在秋天,天与人相背,这不符合遵循天意办事的道理。" p! E4 g  s# T) H) ^
' z$ m' x3 }/ C/ z2 X
  【原文】6 `! D2 t" O& g# ^* l3 U2 @- e

! C) |2 _( L2 M/ y8 k2 ?) G  23·12或论曰:“饮食不洁净(1),天之大恶也。杀大恶,不须时。”
& A4 e  p7 ^$ [% {& R1 U# x  王者大恶,谋反大逆无道也;天之大恶,饮食人不洁清。天之所恶(2),小大不均等也。如小大同,王者宜法天,制饮食人不洁清之法为死刑也。圣王有天下(3),制刑不备此法。圣王阙略(4),有遗失也。

/ I1 n) f; y) U, B0 H4 X2 c2 t# Y5 A, D6 W8 K, g
  【注释】
- Z% A. p; _8 ~5 \8 \( i- \# ?: e# Z$ S6 ]
  (1)根据文意,疑“食”下脱一“人”字。下文有“饮食人不洁清”,可证。(2)之:根据文意,疑“人”形近而误。
  A) L* ^* \1 k! l8 @$ R  (3)有:统治。. e, ?+ r1 R  f3 x; D% r' {
  (4)阙(qu5缺):空缺。阙略:这里是疏忽大意的意思。

9 F4 ~* a1 q1 Q5 a; K- P+ I% J
( U1 K# B/ E# N2 q/ ~  【译文】7 Y. S5 s9 m% h. `- X
+ w2 b* v+ U- m' a# P; y, r
  有人解释说:“拿不洁净的东西给人吃,是天最讨厌的事。杀罪恶大的人,不必等待规定的时间。”君王最讨厌的,是谋反大逆无道;天最讨厌的,是拿不洁净的东西给人吃。天和人讨厌的事,小恶大恶是不一样的。如果对小恶大恶的看法相同,那么君王就应该效法天,制订拿不洁净东西给人吃的法律是死刑。可是自古以来圣王统治天下,制订刑法不具备这条法律。这样说来,是圣王疏忽大意,在制订刑法时有遗漏了。
# u$ e; a7 f2 E1 C7 T( [
* W6 ^) I' d$ a9 ~" k  【原文】! Z, n4 d% l5 ]2 t8 B
1 r- Z) g3 r( ~, {$ K2 O8 }) l
  23·13或论曰:“鬼神治阴,王者治阳。阴过暗昧(1),人不能觉,故使鬼神主之。”曰,阴过非一也,何不尽杀?案一过(2),非治阴之义也。天怒不旋日(3),人怒不旋踵(4)。人有阴过,或时有用冬,未必专用夏也。以冬过误,不辄击杀,远至于夏,非不旋日之意也。
1 I4 p  }4 W9 Y3 y" x
* R) J1 m: ]$ T* V/ U3 Y) t  【注释】
3 C) d# m# s7 n9 `
+ ^0 l2 ?: _, `  (1)暗昧:不公开,不显露。2 c! l! `! i5 q9 J
  (2)案:治理。这里是查办的意思。一过:指“饮食人不洁净”这一种过失。(3)旋:不久,立即。
1 u( \8 V* a0 u9 C  (4)踵(h%ng肿):脚后跟。人怒不旋踵:指人发怒要报仇,连转脚后跟的时间都不等。

2 A% ]* t: r" z7 r% d" f, R
8 [4 k+ n3 y" q) R9 E4 Z  【译文】
3 c; u! R; G2 f% g, e# X: [1 g
# P9 J/ J$ Y' f( Z: Q4 M' K  有人解释说:“鬼神惩处暗中的过错,君王惩处公开的过错。暗中的过错隐秘,人不会察觉,所以让鬼神来管。”我说,暗中的过错不只一种,为什么不把他们全部杀掉呢?只查办“饮食人不洁净”这一种过失,不是惩处暗中过错的公正道理。天发怒不过一天,人发怒在瞬间。人暗中有过错,也许有在冬天发生,未必专门在夏天发生。在冬天犯了错误,天不立即用雷击打死他,要拖到久远的夏天,这不符合“天怒不旋日”的道理。9 B1 [& C$ _' }0 j- ?9 l# J
! o) Y' s3 C. y
  【原文】, @+ _: p5 E, z6 z& {( B: O6 Z0 K

3 f3 q2 H2 O' M/ z. u3 I! {- F  23·14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1),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2);其魄然若敝裂者(3),椎所击之声也;其杀人也,引连鼓、相椎(4),并击之矣。世又信之(5),莫谓不然。如复原之,虚妄之象也。, v% I7 q$ s8 k  V  C5 R/ H- p# ~) p

  B0 M- ]/ A; J2 i3 \) r  【注释】
+ y% n& q0 T  L: L
5 w) {( }3 ]! I. n  (1)椎(chu0槌):通“槌”。
* U6 L$ M, j5 z  |* N7 U8 \  (2)意:上言“雷声隆隆”,本句言“连鼓相扣击”,故疑“意”系“音”形近而误。有下文“椎所击之声”对文,可证。7 o- w) f/ u8 R9 y. `2 q
  (3)魄然:这里是形容剧烈响声的意思。敝:疑是“■”的坏字,下文有“■雳”可证。■裂:霹雳,雷声。
( j$ |8 ^6 p7 w  (4)相:根据文意,疑“推”形近而误。有上文“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可证。(5)又:《太平御览》卷十三引《论衡》文作“人”,可从。
2 h- {3 a. B6 D4 N0 a! m2 g

* i7 f% p& k* z& K6 P  【译文】
6 w/ A0 Q& j8 A8 R8 [; M( B/ v* ^
" ]5 W5 N6 ?7 Z6 d  绘画工匠,画雷的形状,一个接一个,像把鼓连在一起的样子。又画一个人,像力士的容貌,称他是雷公,让他左手拉着连在一起的鼓,右手举槌,像要击鼓的样子。那意思是用来表示:雷声隆隆,就是连成一起的鼓相互扣击的声音;那巨大的像霹雳的声音,就是槌打鼓的声音;雷劈死人,是雷公一边拉连鼓一边举槌,同时撞击造成的。世人相信它,没有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再仔细研究一下,可以看出,它是幅乱来的图画。7 @' u6 `8 Q5 G

- p+ I% ?8 C6 r3 o  【原文】9 a& X  S; n+ d1 [
7 w& x9 O. J, J2 {
  23·15夫雷,非声则气也。声与气,安可推引而为连鼓之形乎?如审可推引,则是物也,相扣而音鸣者(1),非鼓即钟也。夫隆隆之声,鼓与(2)?钟邪?如审是也,钟鼓而不空悬(3),须有■簴(4),然后能安,然后能鸣。今钟鼓无所悬着,雷公之足无所蹈履(5),安得而为雷?
% a) T2 N: D% X  j* W$ X; ~1 L3 |8 ~. I7 }# X
  【注释】
/ b! ]) [; U% C
/ f+ ]( P4 N) j# U7 B  (1)扣:通“叩”,敲打。7 i, `& `, g1 ?- r# N
  (2)与:同“欤”,表选择的疑问语气词。4 t% \" ?/ P' m5 [
  (3)而不:文义不可通,疑系“不而”之误倒。而(n6ng能):通“能”。(4)■簴(s(ny)损巨):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横的叫■,竖的叫簴。2 R$ U& |1 N- F/ i+ C
  (5)蹈:踩,踏。履:踏。
1 m4 l4 T& f# P. [' Z" U) b, O4 m

+ L4 f7 g3 ?: Q7 P9 D/ N. _5 ~6 w  【译文】5 ^# @4 D4 Q+ K( k. X9 D

' x1 r2 i" s% g  雷,不是声音就是气。声音和气,怎么能推拉而变成把鼓连在起的样子呢?如果确实能推拉,那就是物件。能互相敲打而发出响声的,不是鼓就是钟。隆隆的声音,是鼓呢?还是钟呢?如果的确说对了,那么钟鼓不能凭空悬挂,必须要有■簴,然后才能稳固,然后才能发出响声。如今钟鼓成了没有依托悬空挂着的东西,雷公的脚没有踩踏的地方,怎么能打雷呢?
: |& i) N3 r' ^3 Y  {! g( L
& T5 h8 S9 R$ X& c( E8 T, G3 _& ^  【原文】$ u0 ~! s5 n7 O8 o6 l2 U
; g7 D1 ?/ E3 O/ R1 d3 K: x5 R
  23·16或曰:“如此固为神(1)。如必有所悬着,足有所履,然后而为雷,是与人等也,何以为神?”曰,神者,恍惚无形,出入无门,上下无根(2),故谓之神。今雷公有形,雷声有器(3),安得为神?如无形,不得为之图象;如有形,不得谓之神。谓之神龙升天,实事者谓之不然,以人时或见龙之形也。以其形见(4),故图画升龙之形也(5);以其可画,故有不神之实。
+ Z3 ^: w+ y9 H6 |6 X2 x; {
8 h3 a6 h0 T- }. C4 q. Z  【注释】; M; D6 {! N5 R& s4 q

. `6 ^. {0 K7 |4 j6 P  (1)固:通“故”,所以。* X( U# i. d! h) E2 V, z
  (2)根:递修本作“垠(y0n银)”,形近而误,可从。垠:这里作边,界限讲。(3)器:器物,指鼓和槌。
9 u% a9 W5 q4 u: \* d  (4)见:同“现”。
5 i1 m7 a  w8 F8 T* V2 Z  (5)图画升龙之形:递修本作“体画升龙之服”,录此以备参考。
3 ^: Y" _$ W4 z/ M# {3 X
8 P* E+ {9 z/ v+ @
  【译文】
9 E" V! X' b1 R6 G, @4 t4 @6 f$ `3 K
  有人说:“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是神。如果一定要有依托才能悬空挂着,脚要有踏的地方,然后才打雷,这与人一样了,怎么是神呢?”我说,神是恍恍惚惚没有固定形体,进出没有门,上下无界限,所以才称之为神。如今雷公有形体,雷声又由器物发出,怎么能是神呢?如果没有形体,不能画成图象;如果有形体,就不能称之为神。要说神龙能升天,尊重事实的人却认为不是这样,因为人有时看见了龙的形状。因为它的形体出现,所以人才可以画出升天的龙的样子;因为它可以被画出来,所以实际上不是神。
0 F$ {+ l( N$ o% p' o% M0 q- J+ o: B9 H% ^( m+ `
  【原文】2 R( |( k2 e! i. n8 i% m2 F% Q
/ u1 i) E, W7 d+ E! c" y0 i
  23·17难曰:“人亦见鬼之形,鬼复神乎(1)?”曰,人时见鬼(2),有见雷公者乎?鬼名曰神,其行蹈地,与人相似。雷公头不悬于天,足不蹈于地,安能为雷公?飞者皆有翼,物无翼而飞,谓仙人。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如雷公与仙人同,宜复着翼。使雷公不飞,图雷家言其飞,非也;使实飞,不为着翼,又非也。夫如是,图雷之家画雷之状,皆虚妄也。且说雷之家,谓雷,天怒呴吁也;图雷之家,谓之雷公怒引连鼓也。审如说雷之家,则图雷之家非;审如图雷之家,则说雷之家误。二家相违也,并而是之,无是非之分。无是非之分,故无是非之实。无以定疑论,故虚妄之论胜也。
" S& p% v6 C% f" I9 K5 r' ?/ v& X  W1 T  d6 r1 @7 J5 m# ^; E4 {
  【注释】" p! r" ~) |, Z' R( l

3 O: Y& t4 c: }- A/ H  (1)复:疑“弗”同音而误。- L# E. Y5 o9 U5 x. k7 J6 G6 I* z: ?
  (2)鬼:这里王充所说的鬼,不是指人死后灵魂变成的鬼,而是一种“妖气”形成的鬼。

' b; E4 x& W. U# ~+ `* \& f
* P$ \" x2 x0 k- s- T* b3 j  【译文】
% O8 M9 i$ i2 h+ \. }7 r# g5 T" R0 a' r/ R2 J% W$ ?7 p+ c
  有人责难说:“人也看见过鬼的形体,鬼不是神吗?”我说,人有时看见鬼,但有看见过雷公的吗?鬼称叫神,它行走时脚踏在地上,跟人差不多。画上雷公的头没有悬挂在天上,脚不踏在地上,怎么能是雷公?会飞的东西都有翅膀,动物没有翅膀而会飞的,称作仙人。画仙人的形体,却要给他画上翅膀。如果雷公与仙人一样,也应该再画上翅膀。假使雷公不会飞,画雷公像的人说他会飞,就不对;假使确实会飞,不给他画上翅膀,这又不对。这样说来,画雷公像的人画出雷公的样子,都是虚构的。况且解说雷的人,说打雷是天发怒在怒吼;画雷公像的人,说雷公发怒是在拉动连在一起的鼓。确实像解说雷的人说的,那么画雷公像的人说的就不对;确实像画雷公像的人说的,那么解说雷的人说的就是错误的。二家的说法相背,并且都说是对的,这就没有是非的区别。没有是非的区别,所以实际上也就没有是非。正因为无法判定这些疑惑的说法,所以虚构的说法得逞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17: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 y3 [$ `8 [6 w: p# w6 T# S% T; z

/ T7 K  b, y6 \2 F  23·18《礼》曰:“刻尊为雷之形(1),一出一入(2),一屈一伸,为相校轸则鸣(3)。”校轸之状,郁律■垒之类也(4),此象类之矣(5)。气相校轸分裂,则隆隆之声,校轸之音也;魄然若■裂者,气射之声也。气射中人,人则死矣。实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6)。何以明之?正月阳动,故正月始雷(7)。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阳衰,故秋冬雷潜。盛夏之时,太阳用事,阴气乘之(8)。阴阳分事(9),则相校轸。校轸则激射。激射为毒,中人辄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坏。人在木下屋间,偶中而死矣。何以验之?试以一斗水灌冶铸之火,气激■裂,若雷之音矣。或近之(10),必灼人体。天地为炉大矣,阳气为火猛矣,云雨为水多矣,分争激射,安得不迅?中伤人身,安得不死?当冶工之消铁也(11),以土为形(12),燥则铁下,不则跃溢而射(13)。射中人身,则皮肤灼剥。阳气之热,非直消铁之烈也;阴气激之,非直土泥之湿也(14);阳气中人(15),非直灼剥之痛也。
2 \! O% F+ r* c/ G8 j& v$ q" B' [" f4 ^, q
" X! w- l$ p8 l. M8 P4 _/ F
  【注释】! j' l: m/ k4 ^3 U! J; l$ r4 G
- ?' ]5 Y) F: g% H0 ~! H" N2 Q

9 J3 z/ c; \! ^( u5 {3 |3 Q  (1)尊: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t' Y0 L- N' i' G3 S' T
  (2)一出一入:这里指刻在尊上的纹路或凸或凹。; j5 q5 f0 n( y! L8 H) U3 s: K
  (3)校:通“绞”,缠绕。轸:通“紾(h7n枕)”,转动。这里是弯曲的意思。引文不见于今传本《周礼》、《仪礼》和《礼记》,可能是佚文。
" i6 j4 U+ q$ x* R  (4)郁律:雷声沉闷。■(w8i未)垒:萦绕。这里形容雷声不绝。
/ i. c! j2 w6 F1 `/ g3 Z( d! ]& J  (5)类:类似。这里是相比拟的意思。  c/ ]3 A! `  e: o
  (6)太:极,最。参见《淮南子·天文训》。
8 T/ |) j( K. J6 P  (7)参见《礼记·月令》孔疏。3 W! G( B  R7 H$ A+ {
  (8)乘:这里作侵犯讲。
! r/ g* I1 K- I/ k1 S4 C+ g  (9)事:章录杨校宋本作“争”,可从。分争:纷争。1 _; S: H$ d9 i6 s7 F. h' |
  (10)或:稍微。; t5 g5 N# Q0 |0 q- W( I
  (11)消:通“销”,熔化。
% w7 |0 U3 f. Y. D  (12)形:通“型”,模子。& i1 D/ s# f! |& E+ o# X9 H
  (13)不(f%u否):同“否”。
4 Y. i% C% |; k+ k# ^  (14)土泥:根据文意,疑“泥土”之误倒。
' j" }# g( ~  |- o5 W8 N  (15)阳:章录杨校宋本作“激”,可从。

# {0 \& C# ~6 N3 t# D1 Y3 g6 P7 f/ }) [% G

2 d/ p3 @! Y7 e7 k  【译文】/ V- f4 k) A0 E" _# F
: h6 n1 N' a- c* s7 P# {

* z& V4 _1 L& G9 _  《礼》上说:“在尊上刻雷的样子,或凸或凹,或弯或直,因为相互纠缠,就像有响声一样。”纠缠的形状,就像征沉闷不绝一类的雷声,这是用形象来拟雷。气相互纠缠而突然分裂,那隆隆的雷声,就是纠缠发出的声音;那巨大的像霹雳的声音,就是气喷射出来的声音。气射中人,人就会死。实际上,雷是极盛的阳气冲击阴气造成的。怎么证明呢?正月阳气开始散发,所以正月开始有雷。五月阳气旺盛,所以五月雷声迅猛。秋天冬天阳气衰微,所以秋天冬天雷潜伏。炎热夏天的时候,太阳主事,阴气来侵犯。阴气与阳气纷争,就互相纠缠。相互纠缠就会互相碰撞、喷射。它们碰撞而喷射出来的东西有毒,射中人人就要死,射中树木树木就要折断,射中房屋房屋就要毁坏。人在树下或房屋之间,碰巧被射中就会死去。以什么证明呢?试拿一斗水倒在冶炼的火上,气被冲得霹雳作响,像雷声一样。稍微靠近,一定会烧伤人的身体。天地是个极大的火炉,阳气是猛烈的火,云雨是极多的水,相互纷争、冲击、喷射,怎么会不迅猛呢?射中烧伤人的身体,人怎么会不死呢?当冶炼工匠溶化铁的时候,用泥土作模子,模子干了,那么铁水就会顺着往下流,否则就要飞溅出来向周围喷射。射中人的身体,那么皮肤就会被烧伤脱落。阳气的热度,不仅仅只是溶化铁水那点点热度;阴气冲击阳气,不仅仅只是泥土那点点湿度;激气射中了人,不仅仅只是烧伤脱皮的那点点痛苦。& I/ K) z3 u; ]& T: K# D

1 ^, u9 L1 d4 V4 m6 {! |

: Q* g# V$ b2 n3 I+ O  d  【原文】: {6 O! Z( `2 ^6 Y5 S

$ ?; P. S  G) w+ @

" q# x2 Q) ]3 d1 d7 p3 S2 J0 V  23·19夫雷,火也,气剡人(1),人不得无迹。如炙处状似文字,人见之,谓天记书其过,以示百姓。是复虚妄也。使人尽有过(2),天用雷杀人。杀人当彰其恶,以惩其后,明著其文字,不当暗昧。图出于河,书出于洛。河图、洛书,天地所为,人读知之。今雷死之书,亦天所为也,何故难知?如以一人皮不可书(3),鲁惠公夫人仲子(4),宋武公女也(5),生而有文在掌(6),曰“为鲁夫人”。文明可知,故仲子归鲁。雷书不著,故难以惩后。夫如是,火剡之迹,非天所刻画也。或颇有而增其语(7),或无有而空生其言。虚妄之俗,好造怪奇。. P* {, r) q# ]4 i4 |1 E- w4 c
0 @. F$ j4 H7 [; y7 _# Y  k9 f

( n5 U+ K# m, u0 Q) L  【注释】
  K. \- @5 D8 p! O4 A+ x
! a/ n" O2 x5 I
. {5 X3 j0 m' ?. i) i
  (1)章录杨校宋本“气”前有“火”字,可从。剡(y3n眼):灼,烧。
; e( ~! N' Y0 h# P& o  (2)尽:死。, L2 S9 `$ d0 x# B9 F: `9 s+ |
  (3)一:根据文意,疑是衍文。# B! g0 q4 ]! h9 O6 v+ R$ p
  (4)鲁惠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公元前768~前723年在位。仲子:春秋时宋武公的女儿。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她生下来,手上就有“为鲁夫人”字样。先嫁鲁惠公儿子息姑为妻,后被惠公夺为夫人。
( ], z- b8 v* {9 [5 b  (5)宋武公:春秋时宋国君主。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3 t3 I/ c$ |: z$ @. C, g1 J
  (6)本书《自然篇》和《纪妖篇》,“在”下有“其”字,可从。
4 p2 C, Q( U- a( B8 O1 a& I! N  (7)颇:稍微,略。
% p. c( T6 S* _/ N5 b' \' H
0 s4 I5 V- t* W( E4 X
- _4 G; Q, P% N3 T6 i
  【译文】. T5 R& d" ~  V& y7 e, o
  w4 H7 G. e% G; _; p. m1 E( V% e

9 H+ H, \3 W! G* ~+ e4 K  雷是火,火气烧人,人不可能没有痕迹。或者烧焦的地方样子类似文字,人看见了,认为是天记录他的过错,就拿给老百姓看。这又是假的。假使一个人的死是由于他有罪过,所以天用雷杀他。杀他就应当公开他的罪过,以惩诫那后人,就应该使这些文字明明白白地显示出来,不该隐秘不清。图在黄河中出现,书在洛水中出现。黄河中的图、洛水中的书,都是天作的,人一读就知道它的意思。如今被雷打死的人身上的字,也是天写的,怎么就难得读懂呢?如果认为人皮不能写字,那么鲁惠公夫人仲子,即宋武公的女儿,生下来就有文字在她的掌心,说“为鲁夫人”。文字明白可以读懂,所以仲子嫁给鲁公子。雷书不显露,所以难得用来惩诫后人。这样说来,火烧人留下的痕迹,不是天刻画的了。或许,被雷打死的人身上稍微有点痕迹,却被夸大其词,或许根本没有却凭空生造那说法。可见弄虚作假的庸人,喜欢偏造奇谈怪论。8 T, o+ B7 b- X# q6 K/ b) @# [6 X

7 _0 N( A/ P. ]5 x& l' l

# [/ B9 z0 s! U& F  【原文】# V0 T& S. L( O* b1 r8 Q* ^" P
% v! Y( s# `5 D6 ~
( p4 C+ U! _; G( V; t& g  T
  23·20何以验之,雷者火也?以人中雷而死,即询其身(1),中头则须发烧焦,中身则皮肤灼燌(2),临其尸上闻火气(3),一验也。道术之家,以为雷(4),烧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燋井寒(5),激声大鸣,若雷之状,二验也。人伤于寒(6),寒气入腹,腹中素温,温寒分争,激气雷鸣(7),三验也。当雷之时,电光时见,大若火之耀(8),四验也。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验也。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为天怒无一效。然则雷为天怒,虚妄之言。
  c1 f7 k" c8 l6 I4 s3 s' `7 ^3 n$ \/ C- X+ M7 r1 g- E

  b4 c& U8 i7 ~  b$ {  【注释】! K# o2 U, i+ ?7 K
2 _9 c( h+ }/ v% l1 R- `5 G6 s
. U! B1 j* U6 N, v  Q: o! R, \
  (1)询:这里是察看的意思。
, ?, [- F0 \& t* ~. U6 B' B  (2)燌:同“焚”,烧。
) _; g5 u8 ?  P( H  (3)闻:嗅。
4 k+ a6 N) D) g  o9 M0 s/ x  (4)道术之家:指古代以炼丹求仙为职业的人。为:这里是仿造的意思。
6 t: {. i# w6 ?+ v  (5)燋(ji1o焦):这里作灼热讲。% [- x5 C( b& ~" z6 A" r% |3 A
  (6)伤:受伤害。$ L4 O9 `: ]" P& ^6 @9 `
  (7)雷鸣:这里指肚子里咕噜咕噜的响声。# k/ @$ V/ ?, M) Z
  (8)大:根据文意,疑“光”形近而误。

  r! S* u0 B/ S% U0 c  x8 x4 X
$ W6 O$ B" [. W
7 e3 e8 T) a" O/ P, y0 \* Z
  【译文】/ ]% J* l1 c" Q+ B
8 ~4 g* h6 C' f4 [: m1 q1 Z) ]

) h; S. K: L* _0 }& u! `  G7 f. N  怎么证明,雷是火呢?因为人被雷击中而死,立即察看他的身体,要是击中头部那么头发胡子就被烧燋,要是击中身体那么皮肤就被烤煳,到他的尸体上能嗅出火气,这是证明之一。道术之家因为仿造雷,把石头烧红了,丢在井里,石头滚烫井水冰凉,激声轰鸣,像打雷一样,这是证明之二。人受了寒气,寒气进入腹部,腹中原来温和,热气与寒气纷争,激气就咕噜咕噜像雷响一样,这是证明之三。当打雷的时候,电光时常闪现,光就像火闪耀一样,这是证明之四。当雷击的时候,也许会烧掉人的房屋和地上的草木,这是证明之五。解释雷是火有五条证明,说雷是天发怒却没有一条证明。这样看来,雷是天发怒,就是句假话。
, H2 R9 g- H& Y
% u( V  m! v( c

& A( Y. P3 s) {4 E  【原文】& ~+ ?6 S9 O, g' S( \. c/ x

2 B6 Z) @) z: ^, ^3 h5 t) k

3 k$ Q$ O4 d4 Y6 t. o/ @0 c  23·21虽曰(1):“《论语》云:‘迅雷风烈必变。’《礼记》曰:‘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2),虽夜必兴(3),衣服,冠而坐。’惧天怒,畏罚及己也。如雷不为天怒,其击不为罚过,则君子何为为雷变动朝服而正坐子(4)?”
* B' y' B' j2 e3 u9 ?# [- m+ l+ t+ I! K+ s5 }" s$ i

. E% b# T$ _: [! H& w/ C  【注释】
: j2 [7 g8 ^8 b" |7 A  x7 d' P7 r) y7 d: C, ^8 H; [3 y9 f. L0 z1 R
' l  ^" k) |8 m6 m1 }' B
  (1)虽(雖):疑“难(難)”形近而误。章录杨校宋本作“难”,可证。(2)甚:很,极,非常。
& p5 c3 Y5 D: r; `6 }- x% P. S; F' `3 F  (3)兴:起来。
7 h/ N7 m% n- d+ |1 t& X  (4)子:递修本作“乎”,可从。
' _) [; ]+ i- N

- w  @! G1 D9 Q' @; f& z% c
- w3 o. ?  U- A, f0 f
  【译文】4 a! M1 e) i7 F% K) {8 w4 T
! Z' B( q  v0 h. Z8 f3 E
( A4 N: i0 z0 g0 @
  有人责难说:“《论语·乡党》上说:‘遇上炸雷暴风人一定会改变神色。’《礼记·玉藻》上说:‘有狂风炸雷暴雨那么人一定会改变神色,即使是夜深也一定会起床,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坐正。’因为害怕天发怒,害怕惩罚到自己头上。如果打雷不是天发怒,雷击不是惩罚过错,那么做官的为什么会被吓得变色心跳穿上朝服而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呢?”
$ J9 L: R" S& X! m# F0 u; B9 m# b. q! C( v( Q, O
+ V" Y4 p, [: s: W  {
  【原文】3 D& e; B: p* ~: U1 o

7 s: R2 `0 p6 z% d: H' k4 ?* {7 N

9 o) c+ q) u, \2 M3 Q- e% R  23·21曰,天之与人犹父子,有父为之变,子安能忽?故天变,己亦宜变。顺天时,示己不违也。人闻犬声于外,莫不惊骇,竦身侧耳以审听之(1),况闻天变异常之声,轩■迅疾之音乎(2)?《论语》所指,《礼记》所谓,皆君子也。君子重慎,自知无过,如日月之蚀,无阴暗食人以不洁清之事,内省不惧,何畏于雷?审如不畏雷(3),则其变动不足以效天怒。何则?不为己也。如审畏雷,亦不足以效罚阴过。何则?雷之所击,多无过之人。君子恐偶遇之,故恐惧变动。夫如是,君子变动,不能明雷为天怒,而反著雷之妄击也。妄击不罚过,故人畏之。如审罚有过,小人乃当惧耳,君子之人无为恐也。宋王问唐鞅曰(4):“寡人所杀戳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曰:“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罚不善(5),善者胡为畏(6)?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毋辨其善与不善而时罪之,斯群臣畏矣。”宋王行其言(7),群臣畏惧,宋王大怒(8)。夫宋王妄刑(9),故宋国大恐。惧雷电妄击,故君子变动。君子变动,宋国大恐之类也。
+ F( o7 A9 R% V8 r$ {" [: j; n" P# s9 d- d  g2 M
( a: b1 Z' Z4 I5 u0 U- t1 M, D
  【注释】
, t- X& Q, O2 O: u3 N- s: l1 v  ~1 U  @5 V1 G

( h, z& L! @* J. c  (1)竦(s%ng耸)身:形容很害怕的样子。审:仔细。
/ h7 X% l6 |5 _1 T9 I0 G" k: J  (2)轩:章录杨校宋本作“軯”,可从。軯■(p5ngk5砰苛):与“砰磕”字通。巨大的响声。(3)审如:疑“如审”之误倒。下文有“如审畏雷”,可证。8 V; [/ o( _' x
  (4)宋王:指战国时宋王偃,又称宋康王。公元前328~前286年在位。沉醉于酒与美女。后齐、魏、楚攻宋,兵败,被杀。唐鞅:宋王偃的相。
9 E- V3 n# _3 A6 {6 k7 a8 n  (5)罚:上下文皆言“罪”,此不得独言“罚”,故疑“罚”系“罪”形近而误。(6)胡为:为什么。
3 [% s& b% Z0 O( M& A: z0 J  (7)行:做,办。- O! W# T) d, ^, k* S, w- ^
  (8)宋王大怒:与上下文义不相应,疑作“宋国大恐”。下文有“君子变动,宋国大恐之类也。”正夏述此语,可证。以上事参见《吕氏春秋·淫辞》及高注。
* j" V" i; p5 I! a+ q  (9)妄刑:胡乱施刑。这里是乱杀人的意思。
  ]0 X+ i, p; S
! ]0 Q5 }; h* x$ u" T9 L- [8 c
9 v2 j+ J' Q" V" R( q# E- d
  【译文】9 i6 V/ v* a! ?% |
3 O. Q6 }- M' c& h9 Q2 f5 I' ?
: r' K4 A' U7 n
  我说,天跟人就同父与子一样,父亲被某件事而改变神色,作儿子的怎么能不在乎呢?所以天改变神色,自己也应该跟着改变神色。顺应天时,以表示自己没有违背天意。人听见狗在外面叫,没有不惊慌害怕的,于是就毛骨悚然地侧着耳朵仔细地听动静,何况是听到天改变神色发出不寻常的、砰磕一声迅猛巨大的声响呢?《论语·乡党》上指的,《礼记·玉藻》上说的,都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君子做事慎重,自己知道没有过错,即使有过也像日食,月食一样明显,不会有暗中拿不洁净东西给别人吃的事,自我检查没有可畏惧的,为什么要害怕打雷呢?如果真是不害怕打雷,那么他们变色心跳就不足以证明打雷是天发怒。为什么呢?因为雷不是针对自己响的。要是确实害怕打雷,也不足以证明是在惩罚暗中有过错的人。为什么呢?因为雷击杀的,很多都是没有过错的人。君子是害怕偶然碰巧被雷打,所以恐惧变色动心。这样说来,君子变色心跳,不能证明打雷是天发怒,却反而表明雷是在乱击杀人。乱击杀人而不惩罚有过错的,因此人害怕雷。如果雷真是在惩罚有过错的,那么邪恶的人就该害怕打雷,而道德高尚的人就用不着恐惧了。宋王偃问唐鞅:“我杀的人很多,但是臣子们却越来越不怕我,其原因是什么呢?”唐鞅回答说:“君王惩罚的,全都不是好人。惩罚坏人,好人为什么要害怕呢?君王想要臣子们害怕,不如不管他们好与不好都经常惩罚他们,这样臣子们就会害怕了。”宋王按照他的话做了,群臣都感到害怕恐惧,于是宋国的大臣都极为恐惧。这是由于宋王胡乱施刑杀人,因此宋国上下害怕恐惧。因为惧怕雷电乱击杀人,所以君子听到打雷都变色动心。君子“惧雷电妄击”而变色动心,就同宋国群臣害怕“宋王妄刑”而感到极大的恐惧一样。
5 P* g1 ]5 G) C2 b0 x4 n  道虚篇
9 h& x- e. D& q: R7 V( m/ T
1 @; V! T) b! K2 R
2 J. E$ A: u* `7 z/ W5 _
  【题解】
! X4 e2 _+ ?! }! s" ^/ x. A: i# R: Q% @
8 d8 D9 f  c  @# K7 e
  王充在本篇中,驳斥了“道家”(秦汉方士)和“儒书”上“得道仙去”,“度世(成仙)不死”的谬论,故篇名曰“道虚”。
  L; m$ p  G( H  道家有许多得道成仙的故事,儒书上又大加渲染,致使广为流传。王充不同意这个观点,列举了近十种当时广为流传的典型事例,逐一进行驳斥。他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李少君“死于人中”;卢敖、项曼都离家求仙“终无所得”,怕人指责,便作“夸诞之语”“则言上天”,因此说他们“得道仙去”,甚至“举家升天”是不可能的,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至于人“服食药物”,“群谷不食”(不吃五谷),“恬淡无欲”可以“度世不死”的说法,王充指出:“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服药过度反会中毒;人不饮食,“违所禀受”(违反生理本能),肯定要饿死;“草木无欲,寿不逾岁;人多情欲,寿至于百”,因此也是不可能的。他明确指出:“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诸学仙术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
8 {! y; R3 Y' [- b: ^  道家“以为血脉在形体之中,不动摇屈伸,则闭塞不通。不通积聚,则为病而死”的积极说法,王充却认为:“血脉之动,亦就不安。不安,则犹人勤苦无聊也,安能得久生乎”?

# L, ~9 i1 f* [& k- J. E5 _0 Y6 D$ s. u; V/ q) _7 N

) P" L! b( W1 x- P' Z  k  【原文】1 F! _+ k- j1 {: X0 z

) a2 _: N- e3 s& b) B$ R3 {
+ W7 Z" n7 m# ], {8 Y
  24·1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1),铸鼎于荆山下(2)。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3)。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其处曰“鼎湖”(4),其弓曰“乌号”。《太史公记》诔五帝(5),亦云黄帝封禅已(6),仙去,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7)。曰,此虚言也。
( Z- _# Z4 [, [: C! L$ _/ R+ n6 h+ b. v
  m) Q3 u$ `/ A. j6 h4 k
  【注释】: T# ]% v  t  A( M
* d  u  U/ i4 |+ i; v( _
3 J( u+ S- A, R
  (1)首山:传说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南五里。
/ R, F5 T& ]# F0 U  (2)荆山:传说在今河南省阌乡县南三十五里。
3 Z+ O; d  s+ Y% e  (3)髯(r2n然):面部两侧的胡子。2 I  a6 z+ }! p" r1 G9 _  p3 e; {1 c
  (4)《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因”后有“名”字,可从。名:起名,命名。(5)《太史公记》:即司马迁《史记》。诔(l7i垒):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6)封禅(sh4n扇):古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叫“封”,到泰山以南梁父山祭地叫“禅”。以后称筑坛祭天叫封,辟基祭地做禅。
3 Q, V! a' a6 i* L* j$ w" {  (7)以上事参见《史记·封禅书》。

/ f' f9 ]: N2 `/ }1 p6 s8 e6 k6 A& ^5 k# ^, l& M0 L

, Z6 R$ a: D+ m5 R& P  W7 ~  【译文】
  L! l% \/ o7 T# C3 z+ h) @
! B, }5 O9 p3 T4 Q" |0 ~( a

- a+ n* S: H5 e2 ]+ M) Y0 N  ?7 K  儒者的书上说:黄帝开采了首山的铜,到荆山下去铸鼎。鼎铸成了,有条龙垂下胡子髯须伏在地上迎接黄帝。黄帝爬上去,骑在龙背上,群臣,宫中嫔妃又跟看爬上去七十多人,龙才上天离开。其余的小臣没有能上去,于是都揪着龙的髯须。龙的髯须被拔断,还弄落了黄帝的弓。老百姓抬着头看着黄帝已上天,于是抱着他的弓和龙的断胡子呼喊。所以后代因此称这个地方叫“鼎湖”,称这张弓叫“乌号”。司马迁《史记》叙述五帝生平时,也说黄帝封禅完毕,成仙而去,群臣朝拜他的衣帽,于是把它埋葬了。我认为,这是无根据的说法。) G! A% K& a6 K4 ]
) e; D& Q1 h5 m# B% p/ F
/ v6 O7 \2 {. V6 J' C5 ~: H+ O1 p% A
  【原文】1 k9 `  Z* M  p1 _

$ _1 L: i& f; a% w. ?% L% _/ ^
( ?: n# W$ n/ R
  24·2实“黄帝”者何等也?号乎?谥也?如谥,臣子所诔列也(1),诔生时所行,为之谥。黄帝好道(2),遂以升天,臣子诔之,宜以“仙”、“升”,不当以“黄”谥。《谥法》曰:“静民则法曰‘黄’(3)”。黄者,安民之谥,非得道之称也。百王之谥,文则曰“文”,武则曰“武”。文武不失实,所以劝操行也(4)。如黄帝之时质,未有谥乎?名之为“黄帝”,何世之人也?使黄帝之臣子,知君;使后世之人,迹其行(5)。黄帝之世,号谥有无,虽疑未定,“黄”非升仙之称,明矣。
! g" K$ b$ g/ h! T, N; s
" z, `8 t& G3 \, {# b
7 w9 U! [" Q# a. l9 ~7 }4 O
  【注释】+ q. Z1 |, Y1 H  o% K; Q
( `+ n1 P; K: |' U* `. u0 D9 J
& f0 j* `3 M: Q, k; K7 j
  (1)列:安排,给予。
$ S/ Q! v( d3 s. E3 t  (2)道:这里指道家的炼丹求仙活动。$ E' [) M1 G) l4 C7 F9 h
  (3)此句《逸周书·谥法解》作:“靖民则法曰皇”。王充此记恐有误。' d2 ~4 {* o  d/ Y
  (4)劝:勉励。% x, C" q% z2 I; F% g
  (5)迹:推究,考查。

, q& D% M4 L% i# I9 z
" U% f5 r7 G! Z: c( P) E! ?$ g

" I7 u# x; v; ?% J$ p( b! X. G  【译文】. _# C, H8 ^7 c. i( n, p
  N7 x" s+ m7 o) h/ i( s7 `

+ f( z: l8 X/ l$ j" V  事实上,“黄帝”是什么称呼呢?是生前的称号呢?还是死后的谥号呢?如果是谥号,那就是大臣们写祭文时给加上的,因为叙述他生前事迹,是为了追加谥号。黄帝喜欢道术,就因此而升天,大臣们写祭文,应该用“仙”、“升”等字,不该用“黄”字作谥号。《谥法》上说:“使人民安定而能依法办事的叫“黄”。“黄”是使人民能安定生活的谥号,并不是得道成仙的称号。众多君王的谥号,有文治的则谥号叫“文”,有武功的则谥号叫“武”。给予“文”、“武”的谥号都不能违背生前的实际情况,目的是勉励人们注意操行。要说是黄帝时社会风气质朴,还没有谥号吗?那么称他为黄帝的,是哪个时代的人呢?假使是黄帝的大臣们加的,那么他们是了解黄帝的决不会把仙号谥为“黄”;假使是后代人追加的,那么他们必定考查过黄帝生前的事迹也不会错给谥号。黄帝时代,有没有称号、谥号,虽然难以断定,但“黄”不是得道“升”、“仙”的称号,是很明确的。
) b) e0 ]0 a) _. l
! N9 v% p1 {5 s

0 p6 K9 r0 H; c1 \  【原文】
' W/ b  r% Y" c# f9 j5 w
2 n& w* I3 ^) r6 L
, {- ~' o; a: t9 e
  24·3龙不升天,黄帝骑之,乃明黄帝不升天也。龙起云雨,因乘而行;云散雨止,降复入渊。如实黄帝骑龙,随溺于渊也。案黄帝葬于桥山(1),犹曰群臣葬其衣冠。审骑龙而升天,衣不离形;如封禅已,仙去,衣冠亦不宜遗。黄帝实仙不死而升天,臣子百姓所亲见也。见其升天,知其不死,必也。葬不死之衣冠,与实死者无以异,非臣子实事之心,别生于死之意也(2)。# R& X0 C! B$ Y! e) x) V+ }& D* w, j
% N1 \& }6 |" }8 r  Q

( r$ o8 U: H# _2 V! k! g  【注释】  G6 U9 x4 X& i0 u5 K+ \
! g2 D8 u, A3 K' b3 z$ o
2 r/ r7 j, E* o7 t& D
  (1)桥山:又称子午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沮水穿山而过,山呈桥形,因以为名。(2)意:意图。这里作态度讲。
( s& p) K' o# p* J& u
+ T4 h5 i2 u' e6 d3 ^7 ?; T* ^

" u+ K" ]- ?% @4 n6 I" k  【译文】
! J2 a1 ^8 ^6 _5 ]6 m( g, R; G  J2 v; X
0 D; X0 }1 Z+ W8 z
  龙不能升天,黄帝骑它,就证明黄帝没有升天。龙随云雨而起,于是乘云而飞行;云散雨停,又落入深渊。如果真是黄帝骑龙升天,就会随着云雨落入深渊中淹没。根据考察,黄帝埋葬在桥山,还说大臣们在这里埋葬了他的衣帽。要是黄帝果真骑龙升天,那么他的衣服就不该离开身体;如果是黄帝封禅完毕,成仙而去,那么他的衣帽也不该留下。要是黄帝真的成仙不死而升天了,那么大臣和老百姓肯定会亲眼看见。看见他升天,知道他没有死,这是确定无疑的。如果认为埋葬没有死的人的衣帽,跟埋葬死人没有两样,这不是作臣子的应实事求是、区分活人跟死人的态度。
2 a; I0 b9 I0 N
( `/ D' H$ E  f3 Z. a
- j  `9 b  t2 n. q) r# f7 n3 I
  【原文】: |7 n1 P5 i) C2 a2 E6 W* H5 O

, n$ ]2 [# z  i: E+ p9 H; G
0 {( W  e0 [% T: ?/ q. F
  24·4载太山之上者(1),七十有二君(2),皆劳情苦思(3),忧念王事,然后功成事立,致治太平。太平则天下和安,乃升太山而封禅焉。夫修道成仙与忧职勤事不同。心思道则忘事,忧事则害性。世称尧若腊(4),舜若腒(5),心愁忧苦,形体羸癯(6)。使黄帝致太平乎(7),则其形体宜如尧、舜。尧、舜不得道,黄帝升天,非其实也。使黄帝废事修道,则心意调和(8),形体肥劲,是与尧,舜异也。异则功不同矣。功不同,天下未太平而升封(9),又非实也。五帝、三王皆有圣德之优者,黄帝不在上焉(10)。如圣人皆仙,仙者非独黄帝;如圣人不仙,黄帝何为独仙?世见黄帝好方术(11),方术仙者之业,则谓帝仙矣(12)。又见鼎湖之名,则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而龙垂胡髯迎黄帝矣。是与说会稽之山无以异也。夫山名曰会稽,即云夏禹巡狩(13),会计于此山上(14),故曰“会稽”。夫禹至会稽治水不巡狩,犹黄帝好方伎不升天也(15)。无会计之事,犹无铸鼎龙垂胡髯之实也。里名“胜母”(16),可谓实有于胜其母乎?邑名“朝歌”(17),可谓民朝起者歌乎(18)?) H3 q9 m5 S4 @) j
% h& L' c0 y7 d* {! @" [2 T
4 |9 I1 C* V. f6 c
  【注释】+ P% l5 ]% O0 }" }5 W! k
2 m; w! W1 N- m' Z5 N
8 T- H* S% Z( w; E. m
  (1)太山:即泰山。( _) V( t( n; w5 w
  (2)有:通“又”。七十有二君:据《初学记》卷十三引桓谭《新论》说,泰山有刻石遗址一千八百多处,其中可辩识者有七十二处。
8 o$ R' ^5 g3 ^, ~3 @. ?  (3)情:根据文意,疑系“精”形近而误。劳精:操心。& P( U% Q8 m6 w& L; s' R2 ]- `; T
  (4)腊(x9昔):干肉。
) Z! p  y: J9 t$ s  (5)腒(j&居):干鸟肉。' x) Q' }( ?2 D
  (6)羸(l6i雷):弱。癯(q*渠):瘦。+ p9 H% F! m! O! ^1 S- g8 F
  (7)致:致力,尽力。
/ F  \  Q& {2 }+ ?6 z  ^& D  (8)调和:和谐。这里是心情舒畅的意思。9 f2 G5 x. U" e/ C" ~3 g4 y* V
  (9)升:登上。
/ T- C# `, a5 m) d4 o' j  (10)不:即不圣,意与下文“圣人皆仙”相背,故疑“不”系“亦”形近而误。在上:在其中。(11)方术:指道家求仙,炼仙丹等法术。: i8 N7 v# e. y* K& y! p; c+ D, t
  (12)根据上下文意,疑“帝”前夺一“黄”字。
  y: }! y! ^& N# x  (13)巡狩(sh^u受):帝王离开京城去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2 L$ u* q" C) ?  m
  (14)会:盟会,会合诸侯。计:计功行赏。
1 S  [3 i7 J* i9 q( }1 X, H$ I) _: m  (15)伎:技艺。方伎:即“方术”。
1 ^% n9 D# p+ }1 E  (16)里:居民点。胜母:里的名称。
' {4 ^( b, y0 c, T/ u2 u2 C3 {$ F- i  (17)邑:城镇。朝歌古都邑名。在今河南省淇县。商代帝乙、帝辛的别都。(18)以上参见《淮南子·说山训》。

( t. p6 v1 J* _. o/ W5 I  b" }
0 k) T8 F6 ^* G5 Z. ~
, K% D# k2 D9 q# ~- }
  【译文】( y; S5 A- w3 i+ T

9 v: s: Z; _. k8 o6 K' |5 v1 c

6 E7 _' Q+ o$ L! o  记载在泰山刻石上的,共有七十二位君主,他们都是操心苦思,忧念国事,然后功业成立,达到了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就是天下和平安定,这样才能登泰山去封禅。要知道,修道求仙跟忧心职责勤劳国事不一样。一心想得道成仙就会忘记国家大事,忧心国家大事就会伤害身体。社会上说尧瘦得像块干肉,舜瘦得像只干鸟,心愁忧苦,身体就会瘦弱。假使黄帝尽心使天下太平,那么他的身体应该像尧,舜一样干瘦。尧、舜没有得道成仙,黄帝得道升天,都不是事实。假使黄帝废弃国事一心修道,就该心情舒畅,身体粗壮结实,跟尧、舜有区别。有此区别业绩就会不一样。业绩不同,天下还没有太平就去登泰山封禅,又不是事实。在有圣德的帝王中,五帝、三王都是杰出的,黄帝也在其中。如果圣人都成了仙,成仙的就不只黄帝一个人;要是圣人不能成仙,黄帝为什么偏偏能成仙呢?世人都看见黄帝喜欢仙术,仙术是修道成仙人的事情,于是就说黄帝成仙了。人们又听说鼎湖这个名称,就说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去铸鼎,然后有条龙垂下胡子髯须伏下身体去迎接他。这跟说会稽山没有什么差别。山名叫会稽,就是说夏禹巡视各地,会合诸侯在这山上计功行赏,所以称为“会稽”。其实,禹到会稽是治水并没有巡视各地,就像黄帝喜欢仙术并没有升天一样。没有会合诸侯,计功行赏的事,也就没有铸鼎龙垂胡髯之类的事。里的名字叫“胜母”,能说这里真有儿子胜过他的母亲吗?城镇的名字叫“朝歌”,能说老百姓早晨起来就唱歌吗?' c- S9 q4 `, t6 C+ a
) {( w3 u- N% R$ C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17: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2 u( B7 C5 B) {' O  C* z

/ T, w3 _0 y6 D# \& h% w  24·5儒书言:淮南王学道(1),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2),下道术之士(3)。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4)。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好道学仙之人,皆谓之然(5)。此虚言也。5 w& Q* G& R& W; |

- h1 ]; |4 ]3 o+ g4 z5 n) Q* U

" O4 m, M( t. X  U- |  【注释】
. B) L# {* T5 P. B4 T. W8 Q' N' n9 ]" f7 w: v3 J+ D# j0 K
& Q* I) `) ^. q
  (1)淮南:西汉诸侯国名。治所在寿春(今寿县)。辖境约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沛郡丰(今江苏省丰县)人。汉高祖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鸿烈》(后称《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道”派生的,道“覆天载地”,“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攻击儒家“俗世之学”。后以谋反事发自杀,受株连者达数千人。有集,已散失。
' A/ F( m# ]8 \& t; w; N  (2)倾:这里是委屈的意思。
, Z$ S& L+ V9 R  (3)下:降低身份以待人。
! E" i5 W+ u, F  g# D. l  X  (4)以上事参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 T0 E0 E3 A- A8 C2 p  (5)然:对的,真的。

6 ~$ x* _. G! a$ o
2 V$ \$ I& _- f7 c& X% c) i4 N

. b: t3 G. N4 ~3 N  【译文】
0 P  O8 o2 S; x( V0 C: b, z  h8 P3 i1 H8 z( }
# O2 C  U, Z) k" a! A
  儒者的书上说:淮南王学道,招集天下有道的人,屈国君的尊严,接待有道术的人士。因此有道术的人,一起会聚淮南王,奇异的方术,没有不争先献出的。淮南王终于得道成仙,全家升天,连家中的禽兽都成了仙,狗会在天上叫,鸡会在云中啼。这是说淮南王的仙药有多余,狗、鸡吃了,都一起随他升天。喜欢求道学仙的人,都说是真的。这话不确实。
- C) s  u( y5 P: v+ p& d) i# e, t  b: b& r

6 a+ o- l" a" n7 P$ y+ K  【原文】
) h. Z/ t3 M$ ~/ y) o+ g6 D0 ?4 @8 m; S7 @+ {( c

) J$ O& c7 P2 H# s! M  24·6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7 T1 O( r: H; g" F7 t" _* l9 J
  鸟有毛羽,能飞不能升天。人无毛羽,何用飞升?使有毛羽,不过与鸟同,况其无有,升天如何?案能飞升之物,生有毛羽之兆(1);能驰走之物,生有蹄足之形。驰走不能飞升,飞升不能驰走,禀性受气(2),形体殊别也。今人禀驰走之性,故生无毛羽之兆,长大至老,终无奇怪(3)。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使物性可变,金木水火,可革更也(4)。虾蟆化为鹑,雀入水为蜃蛤(5),禀自然之性,非学道所能为也。好道之人,恐其或若等之类,故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备具,能升天也。且夫物之生长,无卒成暴起(6),皆有浸渐(7)。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今无小升之兆,卒有大飞之验,何方术之学成无浸渐也?
8 h9 I6 q1 h/ e2 f  [
4 A* t* f& ~2 s, E& E

3 {: S6 t8 O. g9 l0 n3 J  【注释】
, K1 s6 K  u9 L. L( T; a7 s" O& k+ `
4 |/ F- V+ n' R2 k* T# g
  (1)兆:征兆。这里指形状。
3 [' c& ]' a( P* ]# _1 r0 P  (2)禀性受气:王充认为,人和万物因为承受的气多少不同,就形成各种物体,因此各自的特性和形体也不一样。
2 R. y) z4 g0 c) M( w  (3)奇怪:异常。
% \- F% B' v& P+ k$ ^- Y  (4)革更:改变。
1 z- J/ [; B8 L! B# G" C  (5)蜃(sh8n甚)蛤:大哈蜊。
7 `* s6 ?* C$ w5 a) A  (6)卒(c)促):同“猝”,突然,出乎意外。
) d# z) \4 U! [+ \; A  (7)浸渐:逐渐。
3 l& K# t2 A# B6 B7 }  `
, n" T& A; n8 s: K

" b8 t2 {8 h( @, K! q( F  【译文】7 b2 E' A# ^: w. B
8 A3 r  \. N4 ~
; A% g- h6 h5 D/ M% l4 A. h0 V
  因为人是动物。即使尊贵做了王侯,本性跟动物没有差别。动物没有不死的,人又怎么能为仙人不死呢?鸟有羽毛,会飞不能升天。人没有羽毛,用什么来飞,来升天呢?假使有羽毛,不过跟鸟一样,何况没有,怎么能升天呢?考察能飞能升天的动物,生来就有羽毛的形状;能奔跑的动物,生来就有蹄子的形状。动物能奔跑的不会飞,不会升天,会飞能升天的又不能奔跑,这是因为它们承受的特性和气各不相同,所以形体也不一样的缘故。如今人承受了能奔跑的特性,所以生来就没有羽毛的形状,从长大到老,始终没有异常的变化。据说好道学仙的人,能中途长出羽毛,终于会飞能升天。即使物体的特性可以改变,金木水火,也可以改变,虾蟆能变成鹌鹑,麻雀到水里能变成大蛤蜊。这都是承受气而自然形成的特性,并不是学道能做到的。喜欢道的人,恐怕他们也许就像这一类东西,所以他们说人能长羽毛,等到羽毛具备了,就能升天。再说,动物的生长,没有突然长成猛然产生的,都有渐变的过程。为道学仙的人,假使能先长出几寸长的羽毛,从地上自己奋起,飞到楼台的台阶上,然后才说得上能升天。如今没有一点能飞升的样子,怎么会突然有直飞上天的效验,是什么道术的成功没有渐变的过程呢?% {3 R; [* \/ y' y
2 w2 S' f0 a9 X4 O" z# K
+ X' V4 D- x/ q3 s# B, c2 H4 H
  【原文】; X5 L8 J" ], X% O* F

5 t4 e% O3 S/ ^5 {9 I8 ~6 A
, ^3 a5 [5 A9 F8 O' X; G- A
  24·7毛羽大效(1),难以观实。且以人髯发、物色少老验之(2)。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黄;人之少也发黑,其老也发白。黄为物熟验,白为人老效。物黄,人虽灌溉壅养(3),终不能青;发白,虽吞药养性(4),终不能黑。黑青不可复还,老衰安可复却?黄之与白,犹肉腥炙之焦(5),鱼鲜煮之熟也(6),焦不可复令腥,熟不可复令鲜。鲜腥犹少壮,焦熟犹衰老也。天养物,能使物畅至秋(7),不得延之至春。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为仙体轻气强,犹未能升天,令见轻强之验(8),亦无毛羽之效,何用升天?6 ]8 Z4 ]% `! S0 |& {7 J$ a
( S0 R! N- k0 F' F

0 h2 \7 f% v! m  【注释】  U; K1 o: y$ @/ @+ Z
8 c' k, D  ^$ v2 t$ I
) a- e9 d$ G4 X" k
  (1)大:下文有“亦无毛羽之效”,故疑“大”是“之”之误。  w+ O; {5 V6 h4 U8 m; K2 i7 ?
  (2)髯:疑是衍文。“人发”、“物色”相对,可一证。下文“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黄;人之少也发黑,其老也发白。”正好分述上文,可二证。
4 \: `  }8 l% z1 U5 Y1 a/ }; J  (3)壅:培土施肥。养:培植。
" c3 B1 Q8 }$ ~4 F  (4)性:性命。这里作身体讲。) T6 R! q( Z7 p  V; a
  (5)腥:生肉。
! j5 y2 L3 y9 @6 d. z3 l# W  (6)鲜:生鱼。
; Y; z7 t0 b1 Y# x  (7)畅:旺盛。这里是顺利生长的意思。
5 r4 r! R5 O' G+ G6 y# m1 ?) x: H  (8)见:同“现”。
4 J5 i( a$ o; P- k
5 E0 a5 \2 b0 N0 V9 Z
5 V) H5 W  v5 {5 |3 e+ m, N
  【译文】, _# `9 A+ L% g3 [% r

' v- j# y$ ]& ?$ B) r& p7 e
2 {5 q- l  [+ D& h) y
  人生毛羽的功效,很难具体观察到。用人的头发、植物的颜色初生与衰老的情况来验证。植物生长初期颜色青,到它成熟时颜色变黄;人年少时头发颜色黑,到他年老时头发变白。颜色变黄是植物成熟的证明,头发变白是人年老的证明。植物变黄,人即使灌溉培土施肥培植它,始终不能变青;头发白了,即使吃药保养身体,始终不会变黑。黑色青色不能再还原,年老体衰怎么可以重新退回到年轻的时候去呢?黄色与白色,就像把生肉烤煳,把生鱼煮熟一样。烤煳的不能又叫它成为生肉,煮熟的不能再使它成为生鱼。生肉生鱼就像人年轻体壮一样,烤煳的肉煮熟的鱼就像人体衰年老一样。天供养植物,能使植物顺利地生长到秋天,但不能使它延长到来年春天。吃药能保养身体,能使人不生病,但不能延寿成仙人不死。成为仙人体轻气足,尚且不能升天,即令有明显的体轻气足的证明,也没有长羽毛的证明,用什么来升天呢?
6 N6 `" R5 ~' l, n, W3 G
3 L  j; o$ j) k( V" a0 T

. C, j) d0 ~/ a0 u  【原文】
6 l/ w4 S  R9 n! Z1 }0 \  n
! h0 \& |9 D8 ]* R$ d
2 C# }2 V1 x% c6 h
  24·8天之与地皆体也。地无下,则天无上矣。天无上,升之路何如?5 |5 M1 O* G' H& z/ n! L) g
  穿天之体,人力不能入。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1)。淮南之国,在地东南,如审升天,宜举家先从昆仑(2),乃得其阶。如鼓翼邪飞趋西北之隅(3),是则淮南王有羽翼也。今不言其从之昆仑,亦不言其身生羽翼,空言升天,竟虚非实也。

2 L6 v& ^: C, h, ^9 y5 {% f) Q) s" u# b3 `5 \5 u9 _7 t0 ~

% k- [6 {/ L  R  H/ Z  【注释】
: {( N6 m9 a6 r$ E7 l0 K$ B. c$ w  F' C1 a2 X
( u: u% {$ M) R+ }+ P
  (1)昆仑:昆仑山,古人认为它是人间最高的山。
' h% `3 H  X( I& [# h  (2)从:天门在西北,淮南在东南,所以必须先迁移到西北,以昆仑为阶梯,故疑“从(從)”系“徙”形近而误。下文“今不言其从之昆仑”,“从”亦系“徙”之误。(3)邪:通“斜”。
; @; z5 l2 V  |: r5 X  p- U

/ ~: Q" R" x/ }  [/ p
9 u6 ^, [  ]  @6 s' N( _
  【译文】
+ W) N) I5 y3 G& [9 y# `% I
3 N; A& a5 q, I# b+ j8 I3 ]

9 y6 Y1 `7 X! f- O  天和地都是实体。没有比地更低的地方,那么也没有比天更高的地方。# F" P- |& ~( Q8 H' |4 o% S; h/ n
  没有比天更高的地方,那么升天的路怎么走呢?如果要穿透天体,靠人力是不可能进去的。如果天的门在西北,升天的人应该从昆仑山上。淮南国,在地的东南,如果确实要升天,淮南王应该全家先迁移到昆仑山,才能得到上天的阶梯。要是淮南王能展翅斜着向西北角飞,这就是说他有翅膀了。现在不说淮南王迁移昆仑山,也不说他身上长有翅膀,而凭空说他升天,可见终究是虚假不真实的。

, D& f4 B0 {0 t, \8 L6 J+ `% q- K0 T7 @; t" W- A: `

( D4 y( |8 L+ k, N  【原文】: q. x7 }3 N+ m: [5 r) k

9 o! a. r+ @3 Q" u

# b6 W2 Z! z' E' o4 v+ E! T5 ?  24·9案淮南王刘安,孝武皇帝之时也(1)。父长(2),以罪迁蜀严道(3),至雍道死(4)。安嗣为王,恨父徙死,怀反逆之心,招会术人,欲为大事(5)。伍被之属(6)。充满殿堂,作道术之书,发怪奇之文,合景乱首(7)。八公之传欲示神奇(8),若得道之状。道终不成,效验不立,乃与伍被谋为反事,事觉自杀。或言诛死。诛死、自杀,同一实也。世见其书深冥奇怪(9),又观八公之传似若有效,则传称淮南王仙而升天,失其实也。
  s7 Z! \: H1 Z5 a
& K$ B3 j# W5 H- N
5 t# _( s5 T+ m
  【注释】5 M$ W+ p: {1 B
( f0 C  |; m& w
9 r2 F' u. o. f1 l1 m: r
  (1)孝武皇帝:即汉武帝。/ M4 u( X3 |% q# V. {
  (2)长:淮南王刘长,汉高祖刘邦的第六子。因屡上书出言不逊,获罪,被废王,流放到蜀郡严道。途中绝食,死于雍道。1 C( J. V/ f" L6 w2 X8 `
  (3)蜀:蜀郡。治所在成都。西汉时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松潘县以南,北川县、彭县、洪雅县以西,峨边县、石棉县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与雅砻(l¥ng龙)江之间康定县以南、冕宁县以北地方。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设置的县称道。严道:古具名。治所在今四川省荥经县。(4)雍: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7 ~! Q! G' g! u# q9 I1 m/ e  (5)大事:这里指谋反。, A% H7 A" b3 P3 |7 w# Y
  (6)伍被:西汉时楚人。极有才能,曾为淮南中郎,淮南王刘安的主要谋士。刘安策划谋反,曾多次劝阻,被刘安囚禁三月。被释,为刘安策划谋反,事发,被诛。属:类。(7)景(y!ng影):同“影”。合景:形影不离。乱首:作乱的头子,指刘安。(8)八公:指刘安手下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个方士。传:疑“俦”形近而误。下文同。俦(ch¥u仇):辈、类。
, E+ b4 k7 S1 [/ t2 ^  (9)其书:指刘安及其养士苏飞、李尚、伍被等著的《淮南子》一书。深冥:深奥莫测。
' l5 M) M2 [/ E2 f
" D$ a3 n% m; B. }: g4 _

8 t4 ]) K6 F+ I4 o3 R  【译文】4 n/ Y% w3 f, m5 q. i
# \% W- K' ~2 a  U# O5 u

6 `) O! \4 Q& w! y* ?; x. n/ w  考察淮南王刘安是孝武皇帝时人。他父亲刘长,因为获罪被流放蜀郡严道,在去雍县路上死了。刘安继承做了淮南王,怀恨他父亲被流放而死,怀有叛逆之心,于是招聚有道术的人,想为谋反作准备。这样伍被之类,充满大殿,写作道术的书,发表稀奇古怪的文章,与作乱的首领形影不离。八公之类的人想显示自己的神奇,装作好像修仙得道的样子。修道终究没有成功,没有效果,于是跟伍被策划谋反的事,事情被发觉而自杀。有人说是被处死。被处死与自杀,同是一回事。世人看见他们写的书深奥莫测罕见怪异,又看见八公之类好像有成效的样子,就流传说淮南王成仙而且升天,这就失掉了它的真实性。& L5 f& X  P' I, a% p+ A4 }
2 B  ]6 B2 J0 M3 V3 U  Y

2 Q- T6 j3 L0 ?, x5 V  【原文】& w! e% f' u9 j4 o& M
+ D/ e' y! u$ I

" i3 g+ A# W& k, C& b0 [  24·10儒书言:卢敖游乎北海(1),经乎太阴(2),入乎玄关(3),至于蒙谷上(4),见一士焉,深目玄准(5),雁颈而戴肩(6),浮上而杀下(7),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樊然下其臂(8),遁逃乎碑下(9)。敖乃视之,方卷然龟背而食合梨(10)。卢敖仍与之语曰:“吾子唯以敖为倍俗(11)”,去群离党(12),穷观于六合之外者(13),非敖而已(14)。敖幼而游,至长不伦解(15),周行四极,唯北阴之未窥(16)。今卒睹夫子于是,殆可与敖为友乎?”若士者悖然而笑曰(17):“嘻!子中州之民也(18),不宜远至此。此犹光日月而戴列星(19),四时之所行,阴阳之所生也。此其比夫不名之地(20),犹■屼也(21)。若我,南游乎罔浪之野(22),北息乎沉薶之乡(23),西穷乎杳冥之党(24),而东贯须懞之先(25)。此其下无地,上无天,听焉无闻,而视焉则营(26);此其外犹有状,有状之余,壹举而能千万里,吾犹未能之在(27)。今子游始至于此,乃语穷观,岂不亦远哉!然子处矣。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上(28),吾不可久。”若士者举臂而纵身,遂入云中。卢敖目仰而视之,不见,乃止喜(29)。心不怠(30),怅若有丧,曰:“吾比夫子也,犹黄鹄之与壤虫也(31),终日行而不离咫尺(32),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33)!”若卢敖者(34)。0 x% C8 O1 z  U+ A* k
% S* ]; y& Z8 v' B
$ J. e) H6 V# j' W3 o' V
  【注释】0 q' n9 i$ {2 S/ c* ?
: l% q0 t% Q. h$ U1 {% L4 i
  @6 J$ X4 D  `- N: A7 i+ {% O5 x
  (1)卢敖:战国时燕国人。秦始皇时为博士,奉命去求仙,逃隐卢山不归。乎:于。海:指荒远的地方。
7 o: d( n) B% `$ ~: j3 C  (2)太阴:这里指极北的地方。
: ]$ c( O  z) p  t4 P+ U  (3)关:《淮南子·道应训》作“阙”,故疑“关(關)”系“阙(闗)”形近而误。《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郤正》;“卢敖翱翔乎玄阙”可证。玄阙: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大山。(4)蒙谷: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山。- s, t/ |6 l; ~6 g- S1 @
  (5)深目:凹眼睛。玄:通“悬”。准:鼻子。玄准:高鼻子。本句应与下句“雁颈而戴肩”句法一样,故疑“目”下夺一“而”字。《淮南子·道应训》正有“而”字,可证。(6)戴:章录杨校宋本作“戴”,形近而误,可从。。。:通“鸢”。鸢(yu1n渊):老鹰。(7)浮:这里是胖的意思。杀:这里是瘦的意思。/ Y* \& L# y# H# O+ F/ i1 o
  (8)樊:纷杂。% R9 J, w2 u5 i0 S
  (9)碑下:竖的山石后面。
) W$ o2 E: S6 M& x- p0 p) r. p& B  (10)然:疑是衍文,章录杨校宋本无“然”字,可证,梨:旧校曰:“一本作‘■’,后文有“若士者食合蜊之肉”,故疑“梨”应作“蜊”。合蜊:蛤蜊。, l9 }/ ]- G. S; H( T# I
  (11)吾子:您。倍:通“背”,背弃。& ?. G) W$ d$ i, G5 O9 n
  (12)党:亲戚,朋辈。
/ [" l+ ^! B: }# Q; E2 W  (13)六合:指天地四方。
: l, [- @0 {+ q9 `. M* X  (14)非:责备,瞧不起。
6 W! P0 \+ L( z& b  (15)伦:《淮南子·道应训》作“渝”,可从。渝:改变。解(xi8懈):通“懈”,懈怠,松驰。, y( S/ i" V  u: b5 X3 |  I4 |
  (16)北阴:指最北方。/ F6 _0 a4 c- D% G5 U( S+ P* w
  (17)若士者:那个人。悖(b¥勃):通“勃”。
1 U! U. K) H/ K  (18)中州:中原地区,内地。
4 T1 N  s0 k( f  (19)戴:章录杨校宋本作“载”,形近而误,可从。载:充满。列:众多。(20)夫:那些。& k* G* F/ G9 _  k0 g5 p  n3 v! k
  (21)■屼(t&w&突乌):孤秃的山。( M" ~3 d# u* l/ y
  (22)罔浪:没有边际。
/ v4 R6 L, D6 B- P- ^  (23)沉薶(m2i埋):沉寂。乡:地方。
4 P. `# I, q# f& R" m% }& y  (24)杳(y3o咬)冥:幽深渺茫。党:地方。& N; K% C5 j& ~
  (25)须懞:《淮南子·道应训》作“鸿濛”,可从。先:疑是“光”形近而误。鸿濛之光:日光。+ u7 M4 C  ^0 c
  (26)营:通“荧”,光亮微弱。这里是眼花的意思。3 c/ I( ^6 J; {- k) X# [
  (27)在:这里是那个地方的意思。+ B" N; Z, k2 r: }
  (28)汗漫:不可知,虚无飘渺。这里指某个仙人,也可以作仙人解释。期:约会。九垓(g1i该):九重天。道家认为是天的最高处。
- o! j/ `) ?  _- D5 r! t  (29)喜:《淮南子·道应训》作“驾”,可从。止驾:停止驾车前进。
/ Z) H6 |; \6 L0 x+ C  (30)怠(y0怡):通“怡”,和悦,愉快。" X; B+ `3 O% A- P( o, |' o
  (31)黄鹄(h*胡):鸟名。形似天鹅,传说中仙人所乘的大鸟。壤虫:指地上的小虫。(32)咫(h!只):八寸。尺:十寸。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5 I" ]5 F* N2 o3 {  (33)以上事参见《淮南子·道应训》。; h$ s( ^5 i, A& w9 J4 S# \% O
  (34)此四字与上下文不贯通,故疑是衍文。

  l) o% B0 O$ L/ a& D& M
( z- `7 A) t+ N2 `+ @

# L9 D' N0 B* y: G  m/ x8 Y  【译文】
3 B+ w9 y0 {$ s# S1 C$ \$ v( C
& I0 C: n( p, q( o1 y* W
' ?* W+ J; R1 e/ J! G
  儒者的书上说:卢敖在北方边远地区游历,经过最北边,进入玄阙,到了蒙谷山上,看见一个人,凹眼睛高鼻子,雁长颈鹰凸肩,上身肥胖下身瘦削,飘飘然正迎风而舞。反脸看见卢敖,慌忙放下手臂,逃到竖石后边。卢敖才看见他,正像龟样弓着背在吃蛤蜊。于是就跟他讲话:“您是仅仅把我当作抛弃人间,离开亲友,才遍游天地四方之外的人,而瞧不起我罢。”我从小就游历,到老不改变,不松懈,走遍了各处边远的地方,只有最北边还没有看过。今天终于在这里见到了先生,大概先生能跟我做个朋友吧?“那个人突然大笑说:“嘻!你是中原地方的人,不该远游到这里。这里还是日月照耀,布满群星,春夏秋冬交替出现,阴气阳气产生的地方。这比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地方来,就像孤秃的小山一样。像我,南到无边无际的旷野游玩,北在无声无息的地方休息,西走遍了幽深渺茫的地方,而东穿过大地到了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些地方没有比地更低的,也没有比天更高的,听也听不见,而一看就眼花;这些地方外表上还有形状,至于有形状以外无形状的地方,一跃就能千万里,我还未能到过那样的地方。今天你游历刚到这里,就说游遍了,岂不差得太远了吗!这样,你就留下来。我跟汗漫在九重天上有个约会,不能久留。”那个人抬臂一纵身,就进了云中。卢敖抬头看他,已经不见了,这才停止前进。但他心中不愉快,感到惆怅像丢了什么,说:“我比先生,就像黄鹄与小虫,整天走就没有超过咫尺,而自己却认为走得远,难道不可悲吗!”# t. P5 }' @- q( X  J
: s9 e9 I- V5 a& C0 M1 J! q
9 T( m4 Q% g8 F! K* v
  【原文】
) Z+ W% O4 y5 D0 M4 U# s- Q4 B0 O" F8 B* M6 Y

2 C! _$ w/ K( I/ K$ x& P  24·11唯龙无翼者,升则乘云。卢敖言若士者有翼,言乃可信。今不言有翼,何以升云?且凡能轻举入云中者,饮食与人殊之故也。龙食与蛇异,故其举措与蛇不同。闻为道者服金玉之精,食紫芝之英(1),食精身轻,故能神仙。若士者食合蜊之肉,与庸民同食,无精轻之验,安能纵体而升天?闻食气者不食物,食物者不食气。若士者食物如不食气(2),则不能轻举矣。2 I# O$ V1 v7 F, K! j

4 k  ?- U  A0 K' L# T; L# q" x5 K

* }; @8 ?& f. @) ]% R' B. F  【注释】0 j7 Y; j/ A+ k# ?& W
! [! y+ |/ M# `# x5 R8 A5 F

' }1 ]2 O8 a: |- x, }  (1)芝:灵芝。英:花。* T5 t9 J1 H1 Y& K3 Z1 o) |$ |$ A& y
  (2)如:而。
" a. ^4 W1 y+ z! C7 J3 V- F) n

3 P4 a: @  I0 ^' k: y% d+ t5 N7 w1 d9 s

4 a$ Y) c0 D4 n7 ~9 u2 I  【译文】
1 w4 R. ]2 {1 S9 |2 @
' F) d' i. C0 X" K+ G+ u, l
: ]5 S" U: K- }, J# Y
  会飞的动物中只有龙没有翅膀,要飞升就乘云。卢敖说那个人有翅膀,他的话才可信。如今不说有翅滂,怎么能飞升到云里呢?况且凡是能够轻轻一跃进入云中的,都是因为吃的东西跟人不同的缘故。龙吃的跟蛇不一样,所以龙的举动与蛇不相同。听说修道的吞服纯的金玉,吃紫灵芝的花,吃精美的东西身体会轻捷,所以能成神仙。那个人吃蛤蜊的肉,跟一般人是同样的食物,没有吃得精美身体轻捷的证明,怎么能一纵身体就升天呢?听说以气为食的不吃东西,吃东西的不以气为食。那个人吃东西而不以气为食,那么就不会轻轻一跃进入云中。
/ w( N/ F# `! k
7 g, T" W8 N8 g' C; o8 W

* b6 L! ~. z% D9 W4 @  【原文】% }0 G$ Q- P( E- B
( K3 q9 q) I3 d. M' K3 r

) F8 q  x! s) ~5 G  24·12或时卢敖学道求仙,游乎北海,离众远去,无得道之效,惭于乡里,负于论议(1),自知以必然之事见责于世(2),则作夸诞之语(3),云见一士。其意以为,有求,仙之未得(4),期数未至也(5)。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6),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况卢敖一人之身,独行绝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语乎?是与河东蒲坂项曼都之语无以异也(7)。
8 k4 y" C4 G0 V3 [
* {7 c8 B3 r3 q* S  J
, }3 e: H! F+ ]
  【注释】$ a  q% I. j- C: J) g

9 g! ]4 I1 w/ i' z* ~* q. b* e1 ^

3 k1 Z  s6 R0 l, q6 A; ~3 R% S  H  (1)负:这里有羞耻的意思。2 P& }  S) Y. M8 V& K$ C" B9 A
  (2)见:被。
4 N) S* b+ X" }/ T1 \2 W  (3)作:这里是捏造的意思。( I" ?( V6 N. d0 z2 U+ x# ^4 o2 J
  (4)有求:仙之未得:疑系“有仙,求之未得”之误倒。后文有“其意欲言道可学得,亦审有仙人”与此同意,可证。
/ ]( S& a/ j, B' y6 ~+ B9 V  (5)期数:这里指命中注定该成仙的期限。
4 a  J2 B2 ?6 Q" a4 y1 G  (6)坐:因犯某罪。
: b1 P- {, o" _( {) i1 S  J. d) e  (7)河东:郡名。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蒲坂:古县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镇。项曼都:人名。

' X! v* B: Y; K' `/ q0 s
6 y" E+ z6 Z. c  ]5 b, p% W

; ?4 ~6 V( n! f- A+ B2 \  【译文】  S+ x5 t( n! C) d" N. [
, Y3 t5 @5 }. o- n. d- m1 H: e' D

) S" H) ?# ^1 d' t5 f# S2 w! V+ V7 a: j  或许是卢敖学道求仙,到北方边远地区游历,由于离开大家远行,没有得道的效果在乡亲面前感到惭愧,在议论面前感到羞耻,自己知道会因这事被世人指责,就捏造荒唐的话,说见到了一个人。他的意思认为,是有仙人的,自己求仙未能实现,是因为“期数”还没有到。淮南王刘安因犯谋反罪而死,天下人都知道,当时的人都看见的,儒者的书上尚且有说他得道成仙升天而去、鸡犬也跟随升天的;何况卢敖只身一人,走到没有人迹的地方,而凭空捏造出一些神秘莫测的话呢?这跟河东郡蒲坂镇项曼都的说法没有两样。
1 {" `4 L7 A; j  U8 I& D3 D, _$ X; _$ Q
6 @. U; v7 V& W* N/ x+ O
  【原文】1 A# Y* ~7 _% B- ?5 o1 ?% w8 E7 A

1 P& w* y6 s* V- J( \3 a, A

1 Q% t8 n, p- K! ?  24·13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亡去(1),三年而返。家问其状,曼都曰:“去时不能自知,忽见若卧形(2),有仙人数人(3),将我上天(4),离月数里而止。见月上下幽冥,幽冥不知东西。居月之旁,其寒凄怆。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5)。每饮一杯,数月不饥。不知去几何年月,不知以何为过,忽然若卧,复下至此(6)。”河东号之曰“斥仙(7)”。实论者闻之,乃知不然。
: J, K, n  q: {- T* V0 f5 R8 c0 U* t- m1 I4 }/ {8 f1 f
# X3 K2 r) T" e* Q' h, l
  【注释】
0 ]/ e0 i# @7 s9 t1 H8 C' n" e7 U+ U2 ~" Q2 r* S( l$ y  ~
" H' L& d- H$ n5 v
  (1)亡:出外。
6 `" K6 P) p" P  (2)见:疑衍文。后文有“忽然若卧”,可证。卧:这里是睡觉的意思。9 g" K; k0 R6 }# ]0 T7 {+ W+ \
  (3)有仙人数人:《太平御览》卷三四引《论衡》文作“有数仙人”,可从。(4)将:送。
6 Y2 {6 w$ b( W/ f' b  (5)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0 X6 m8 v, f' _
  (6)以上参见《抱朴子·祛惑》。3 E+ `' @% G6 \& G# ^7 A
  (7)斥仙:被贬斥的仙人。
; s6 c" F' O  @6 q
( k; w& ?: [+ F6 J( [
! P' p# y( n8 O& \+ ?
  【译文】
3 I& p* a+ @2 c
' D4 `# z, r/ k( M! \+ [8 Y* H4 h

% s1 ?: E. a' B  项曼都喜欢学道求仙,弃家出走,三年才回来,家里人问他离家后的情况,曼都说:“离开家的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忽然像睡着一样,有几个仙人把我送上了天,到离月亮几里远就停下来。看见月亮四周幽深渺茫,幽深渺茫得使人不知道是东是西。住在月亮旁边,那儿寒冷凄凉。口饿得想吃东西,仙人就拿一杯“流霞”给我喝。每喝一杯,几个月不会饿。不知道离开了多少年月,也不知道因为犯了什么过错,忽然像睡着一样,又被降到这里。”这样河东郡的人就称他叫“斥仙”。尊重事实的人听了这些,就知道不真实。
# W2 E% ?% S1 L0 b
& R* u  a& R( U/ L' m+ @
5 n% t' V6 l5 b. q% b3 P! U
  【原文】
8 p1 s, Q! e. Y' Z" c" T: w4 R: c' Q4 p% s  Y" _0 h

$ p2 j: c+ |9 B1 W! }% }  24·14夫曼都能上天矣,何为不仙?已三年矣,何故复还?夫人去民间,升皇天之上,精气形体,有变于故者矣(1)。万物变化,无复还者。复育化为蝉(2),羽翼既成,不能复化为复育。能升之物,皆有羽翼,升而复降,羽翼如故。见曼都之身有羽翼乎,言乃可信;身无羽翼,言虚妄也。虚则与卢敖同一实也。或时闻曼都好道(3),默委家去,周章远方(4),终无所得,力倦望极(5),默复归家,惭愧无言,则言上天。其意欲言,道可学得,审有仙人,己殆有过,故成而复斥,升而复降。2 W7 j8 T' `% a8 m1 |6 c% d
5 J! a, W' _% h9 R0 L

0 w% o4 D2 K6 k, S  【注释】
: x) _+ r; R+ \  A
1 p3 Y+ _: _# G- O+ Z0 a/ P
# p# u! _1 U$ d; e
  (1)故:本来。
9 J% G' B" I' ?  (2)复育:蝉的幼虫。. [- \( k( {! h8 E
  (3)闻:疑是衍文。上文有“或时卢敖好道求仙”与本句例同,可证。
3 X5 s2 {5 N1 a2 y  (4)周章:周游流览。* N0 D5 f0 Q/ e& d# H; R5 Y" _! N; t
  (5)力:体力。望极:绝望。

4 b* X% d; N; T* X
: U7 d/ f8 L; H
/ N& U9 Z; T2 L9 ~/ C
  【译文】: O! V  p" R8 p8 h% U

; v* t  D  `, V3 w

, I, _6 r% E8 ^; s  既然曼都能上天,为什么不成仙呢?已经三年了,为什么又回来呢?人离开人间,飞升到皇天上,精气与形体,本来就会有变化。万物变化,没有再还原的。复育变化成蝉,翅膀完全长成,就不能再变成复育了。会飞的动物,都有翅膀,升上去又降下来,翅膀仍然像原来一样。要看见曼都身上长有翅膀,他的话才能相信;身上没有翅膀,他的话就是假的。虚假的程度跟卢敖是同一种情况。也许曼都喜欢道术,悄悄地弃家出走,周游远方,终于没有得到什么,但身体疲乏感到绝望,悄悄地又回到家里,惭愧得无话可说,就只好说自己已经上过天。他的意思想说,道是能学到的,确实有仙人,自己恐怕有过错,所以成仙之后又被贬斥,升天了又被降到人间。7 g; C$ t$ A: [
- h. U. O; Z9 V' S! ~
- q7 e( y3 y7 D$ y# L& @
  【原文】
. D2 p  w% N7 c6 t
/ H$ K$ u! }8 W0 {% Q& J

$ g# H* y& o* E  24·15儒书言:齐王疾痟(1),使人之宋迎文挚(2)。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3)。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疾不可治也。王怒,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4):“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必幸臣之母(5)。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6)。”与太子期,将往不至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衣(7),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王怒(8)。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悦,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9),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10)。夫文挚,道人也,入水不濡,入火不焦,故在鼎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此虚言也。' }: g3 V8 R5 o. T% L8 y! w

& d9 f* Q0 w0 K: j
0 |+ ~  t8 k! i6 i' r9 T2 h/ t
  【注释】
$ Z" P6 n/ E: l
& q* w5 \3 t1 x; _3 W' B

% m5 l9 o6 f0 o0 R1 v: L' o; u  (1)齐王:这里指齐湣(m!n敏)王。齐湣王(?~公元前284年),一作齐闵王、齐愍王。战国时齐国君主。田氏,名地(一作遂)。约公元前301~前284年在位。使齐国曾一度强盛,与秦昭王并称东西帝。后五国联合攻齐,兵败,出走到莒(今山东省莒县),不久被杀。疾痟(xi1o肖):害头疼病。
+ k7 d1 }% }3 w$ a  (2)文挚:一个所谓得道的人。& @) Z: h+ ^1 r0 v  k* \
  (3)已:这里作治好讲。  S% ?4 ?& l9 M# x( ~
  (4)顿首:叩头,磕头。强(qi3ng抢):尽力,努力。# _% ]# d# I5 [( E
  (5)必幸臣之母:文义不明。《吕氏春秋·至忠》作:“王必幸臣与臣之母”,可从。幸:宠幸。这里是答应要求的意思。
: t2 s+ D/ l, F  (6)请:愿。为:治病。% `; s2 k( f6 N7 d  Y9 I
  (7)屦(j)具):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履衣:文义不明。《吕氏春秋·至忠》作“履王衣”,可从。履:踩,踏。
7 ^" ~1 M% G  O2 G" c8 ~  (8)出辞:口出言词,说话。+ |* K# q2 A$ g% z; Q6 W
  (9)爨(cu4n窜):烧火煮东西。! u% W5 W* p9 g4 ^3 t5 z; Y6 T
  (10)以上事参见《吕氏春秋·至忠》。
. F4 y& U/ _' T" j* j
6 U$ r, V- [- Q+ C% @( E( L
- h0 h1 {) M0 V
  【译文】5 Q: ]3 y# Y8 b+ R; h- Y+ k
' P: b% B* x6 m( S8 Y
% u1 k/ {# u: }, T6 e
  儒者的书上说:齐湣王得了头疼病,派人去宋国接文挚。文挚来了,察看了齐王的病之后,对太子说:“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虽然这样,王的病治好了,但他肯定要杀我。”太子问:“为什么呢?”文挚回答说:“要是不激怒齐王,他的病就不能治好。齐王被激怒,那么我必死无疑。”太子磕头竭力恳请说:“如果治好了父王的病,我跟我母亲将以死向父王力争。父王一定会答应我跟我母亲的请求。请先生不用害怕。”文挚说:“好,我愿冒死给王治病。”于是跟太子约定日期去给齐王治病,但是三次说好要去都没有去,齐王本来已被激怒。文挚来了,不解鞋就上床踩着齐王的衣服,问齐王的病。齐王心里生气不跟他说话。文挚便说重话使王发怒。齐王高声大骂翻身而起,病于是就好了。但是齐王仍然大发皮气不高兴,要活活地把文挚煮死。太子和王后赶忙为他恳求却得不到齐王的允许,果真用鼎活活地煮文挚。烧火煮了他三天三夜,他颜色一点不变。文挚说:“实在想杀我,那为什么不盖上盖子,以断绝阴气和阳气呢?”齐王让人盖上盖子,文挚才被煮死。文挚是得道的人,入水不会被沾湿,进火不会被烧焦,所以在鼎里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改变。这是虚假的说法。: Z# ?: s' j/ R: Z1 S5 b

: o8 L0 e7 G5 G% o; p- \/ M
3 z1 S  V- m$ B- N$ b' o/ y
  【原文】
; d( j) }3 B3 @; {; }( J. ^3 g1 L  {' d# V: ^! W

) e  @3 j8 J& h  24·16夫文挚而烹三日三夜(1),颜色不变,为一覆之故,绝气而死,非得道之验也。诸生息之物(2),气绝则死。死之物(3),烹之辄烂。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4),覆盖其口,漆涂其隙,中外气隔,息不得泄(5),有顷死也(6)。如置汤镬之中(7),亦辄烂矣。何则?体同气均,禀性于天,共一类也。文挚不息乎,与金石同,入汤不烂,是也;令文挚息乎(8),烹之不死,非也。令文挚言,言则以声,声以呼吸,呼吸之动,因血气之发(9)。血气之发,附于骨肉。骨肉之物,烹之辄死。今言烹之不死,一虚也。既能烹煮不死,此真人也(10),与金石同。金石虽覆盖,与不覆盖者无以异也。今言文挚覆之则死,二虚也。置人寒水之中,无汤火之热,鼻中口内不通于外(11),斯须之顷(12),气绝而死矣。寒水沉人,尚不得生,况在沸汤之中,有猛火之烈乎!言其入汤不死,三虚也。人没水中,口不见于外(13),言音不扬。烹文挚之时,身必没于鼎中。没则口不见,口不见则言不扬。文挚之言,四虚也。烹辄死之人,三日三夜颜色不变,痴愚之人,尚知怪之。使齐王无知,太子群臣宜见其奇。奇怪文挚,则请出尊宠敬事,从之问道(14)。今言三日三夜,无臣子请出之言,五虚也。此或时闻文挚实烹(15),烹而辄死,世见文挚为道人也,则为虚生不死之语矣(16)。犹黄帝实死也,传言升天;淮南坐反,书言度世(17)。世好传虚,故文挚之语传至于今。; \  Z. t$ J7 m

' l; D  D' y6 B# T) s

# v$ u6 z0 d5 d  【注释】  @+ T0 R6 S4 m$ y% \  y5 D
! V) B6 |+ @6 D: r7 ?

7 t7 s, J. h+ D3 [0 n  T  (1)而:能。
) s) X: C, ]* m5 V! `  (2)生息:活着能呼吸的。9 N' @  j. D: A7 l
  (3)根据上下文意,疑此三字是衍文。" O2 b- U1 ~" \" a
  (4)致:疑“置”同声而误。下文有“置汤镬之中”,“置人寒水之中”句法与此相同,可证。(5)泄:流出,散发。
! V* n# A7 ]3 h) c2 n# @  (6)有顷:一会儿。
9 `  c  @* E+ L* J7 @  (7)汤:开水。镬(hu^或):古代无足的鼎,作用类似锅,大的镬也用作刑具。(8)令:章录杨校宋本作“今”,形近而误,可从。- g; L9 G. Z/ _1 o* m
  (9)因:依靠。发:发送。这里是运行的意思。
2 x' r& }& T' |  (10)真人:道家称成仙的人。' B% a" p$ O3 d
  (11)外:这里指水面之外。
9 O5 o5 Q. |! F% n/ r  (12)斯须:片刻。+ W5 x2 R9 e/ p# M% p
  (13)见:同“现”,显露。* b& s6 P) d& ]& z$ f7 d) S
  (14)从:跟随。
/ i1 I* R+ G, |7 {* I0 W  (15)闻:疑是衍文。前文“或时闻曼都好道”与此同例,可证。
/ ~$ h6 _5 S8 Q' ?) g$ j  (16)虚生:无中生有。1 i* F# k* G: I4 e. M
  (17)度世:出世,脱离现世。这里是成仙的意思。
( n* ^, ^; e& w7 L# ]% i$ q

. [/ B6 {- W) Y9 ^. v, e. F7 m  ~
# s, V* u* k- W# Q' k* I
  【译文】1 b: p% y; q) I! v7 l- ?! |

1 f7 M: I# C& d. R6 ~/ J: K" i
; F% @9 U6 t" `- O3 `& c+ i: f
  文挚能被煮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变,却因为一盖上盖子的缘故,就断气而死,这就是没有得道的证明。凡活着能呼吸的东西,气一断就会死,一煮就会烂。如果把有生命的东西放在严密的器皿中,用盖子盖上它的口,用漆涂抹它的缝隙,把里外的气隔断,呼吸不能相通,他立即就会死。如果放在开水镬里,也立即会被煮烂。为什么呢?因为有生命之物的身体同他的气一样,是从天禀受来的特性,所以是相同的一类。要说文挚不需要呼吸,跟金石一样,放进开水里煮不烂,这可以;如今文挚需要呼吸,又煮他不死,那不可能。如果文挚要说话,说话是靠声音,声音靠呼吸。呼吸靠运动,运动靠血气的运行。血气的运行,依附于骨肉。有骨肉的东西,一煮他就死。如今说煮它不死,这是虚假之一。既然会煮不死,这是仙人,跟金石一样。金石即使盖上鼎的盖子,跟不盖盖子没有两样。现在说文挚,盖上盖子就死了,这是虚假之二。要是把人放在冷水里,没有开水与火的热量,鼻与口跟水面不相通,片刻之间,就会断气而死。冷水淹没了人,尚且不得活,何况是在滚开的水中,下边还有猛烈的火呢!说他被放进开水里不死,这是虚假之三。人被淹没在水里,口不露在水面之外,说话的声音不能传扬。煮文挚的时候,他的身体肯定被淹没在鼎的水中,被淹没了,那么口就不会露出水面,口不露出水面那么说话就不会传扬。文挚能说话,这是虚假之四。一煮就死的人,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变,就是痴呆和傻瓜,尚且都知道是件神奇的事情。即使齐王无知,太子和大臣们也该看出这件神奇的事。认为文挚很神奇,就应请求齐王把他放出来,敬重、宠信、恭敬地侍奉他,向他问道。如今说他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变,又没有大臣们请求齐王放他出来的话,这是虚假之五。这也许是文挚确实被煮,一煮就死了,世人见文挚是学道的人,就无中生有的造出他不会死的后来。就像黄帝真死了,还传说他升天;淮南王犯了谋反罪,儒者的书上却说他成了仙。世人喜欢传说毫无根据的事,所以关于文挚的话一至流传到今天。  |7 X  z+ `; Q5 T4 F

: C# {7 ^8 t' O1 M& L! A% O% V
3 n8 k' ~8 _0 g* o7 y# c
' O$ R% _; h# {  e2 }- }
[ 本帖最后由 yanshoufeng 于 2007-11-18 18:0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3 02:41 , Processed in 0.0358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