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远古至秦朝的150个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145、吕不韦之死
, |- p$ t( _, S: M. U* D  O# H  0 n2 d* q2 \( p& W2 J5 E1 Y
  秦王政喜欢读韩非子的书,带有很强的专制欲望,深知君主必须独治的政治法则,而刚好吕不韦也迷恋权力。吕不韦招了很多门客,在秦王朝里一直代理国事,功劳也很大。+ [5 ~9 e% D/ n. k9 o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秦王政或者吕不韦,其中一人实质性地退出权力结构。/ D7 g$ h  j' W
  于是,秦王政命令吕不韦退休,回到封地洛阳去。/ I: l2 {! M7 r% Z# g- u: I
  吕不韦谢恩。他被罢了官,限期离开咸阳,一切仿佛梦一场。他惶惶如丧家之犬,年已五十来岁。, E5 S' Y- s; U# q: E* U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吕不韦实在应该多看一些老子道家的书,当个江湖散人算了,但是他迷恋权力的老毛病没有变,还是巴望着有一天能够重返政坛。于是他借助诸侯各国的媒体(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宾客”,他们嗓门很大,充当了当时的媒体)向咸阳城施加压力。
$ J* ]! _3 }( n7 c. H  史书上说,各地的媒体(“宾客”)和诸侯使者纷纷向秦王政求情,络绎不绝,要求给吕不韦复官。但是,适得其反,秦王政不但没有再次起用吕不韦的意思,反倒震惊于吕在民间和诸侯间巨大的影响力,恐其为变,立刻发出更深更远的流放令:把吕不韦驱逐到偏僻的四川山沟里,看他还怎么跟媒体勾搭!
/ K* `+ j" O& i0 ?" u) s8 ~- Y% t  吕不韦深感寒心,他其实并没有造反的意思,只是想重回政坛,襄助秦国大业。可惜他实在太不了解秦王政了,秦王政是古来最独的人,不肯与任何人分享权力。吕不韦在一片凄凉和愤懑之中,不想去四川,干脆举起鸩酒,饮鸩而死。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35年。
; i" h) Z/ q* W3 b$ X- G* q+ H  吕不韦死后,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政治风波。吕不韦的宾客及门生故吏数千人,偷着举行了盛大的游行集会,以给吕不韦出殡为名,从洛阳游行至郊外的北邙山,折腾了一通。这种大规模的会葬行动不无政治示威之嫌。秦王政闻之,下令彻底打散这股势力。吕不韦的门生故吏,凡是有临葬者,一律驱逐出境。秦王政还在政治舆论上嚷嚷道:谁敢再“操国事不道”(为国家办事不老实),如同嫪毐、吕不韦者,寡人必籍灭其满门!
, d8 A7 D, L) ?2 c4 P  秦王政确实是个“寡”人啊,而所谓“老实”的标准,大约就是听寡人的话了。
  l7 `# q2 J6 _- D" p3 t9 z  秦王政的强压手段,使人臣和群众无不侧目,再也不敢“不道”了,秦国政治,从此走向了一种缺乏臣民各阶层参与的极端独裁政治。法家改革时候倡导的强化君权,被秦王政错误地推向了极点。28年后,随着秦王政——当时叫秦始皇了——的死去,独裁政治再也撑不下去了,各阶层人奋起反抗,大秦朝迅速坍塌解体。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146、李牧 0 S: f6 f; V  K8 H8 k9 H* F
  : x( x' @' j" l, o. ?
  李牧驻兵代郡时,任务是抵御匈奴。但他却并不打仗,而是忙于抓伙食:每日锤死几头牛,给军士吃,像个后勤主任。还建立了军用农贸市场,向老百姓收地摊费,以供养军队。但他命令士兵不许与匈奴接战。战士们都说:“李主任是个怯夫也!” * \" D& Z: F- {. b6 |
  4 F) V' z0 P5 z
  朝廷看他一点都不会打仗,就把他撤职了,另派能打仗的将领去,终于送死了很多人。9 `8 t& J- n0 w; |# r- G6 I( |1 L/ J5 E
    
- K: Z% h* V8 Q# ?' F6 P  于是朝廷又让李牧重新出山,李牧说:“出山可以,但我必须还像从前老样子。”朝廷说:“好吧好吧!”于是,李牧又跑到前线去锤牛和收地摊费。大家都说,这个怯懦的后勤主任又回来了。. q( z) A0 ]& k) \% a0 K
     / }3 {$ d1 P1 D5 J1 C
  经过休养,李牧看看条件成熟了,于是挑选出战车一千三百辆,好马一万三千匹,力能破敌擒将的勇士五万人,胳膊粗的射手十万人,一番奋战,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史书上说:“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可以算是杀人盈野了。低沉的秋风呜咽着,满地的残骸断肢使李牧的心中一片怃然。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的,“为什么”的问题还是交给哲学家去处理吧。2 @- P6 m* \. j1 j- Z  N) x
    ( n7 i9 q; Q5 K
  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近赵境一步。  `& S! R6 y# y" s9 J9 w
    1 L! V% r* |) S1 ]9 h; ?1 \/ R4 T# q
  公元前233年,李牧奉赵王迁命令前来抗击西边的秦人。, h5 H. n& y; p0 W( c8 |* K
    
5 w7 \3 v/ S: R) X" v2 `* F  李牧的这近二十万北军,按剑荷戟,排成长队,迈着杂沓的步伐,蜿蜒在河北大地上。头顶上,一块脊背隆起的云团,看见这些士兵一路向南,去赶赴国家的救亡。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在未来几年中失去生命。
7 D8 A6 p) R4 _, g7 f7 d' ~) F    % w5 Z8 H5 X2 C6 e3 k; ^: r
  李牧到达邯郸以北的石家庄地区,依托宜安等重要据点筑垒,与汹涌而来的秦军对峙。李牧又拿出后勤主任的招术,指挥大家加紧修筑工事,以误导秦将桓齮。桓齮感到,李牧很可能是在仿效长平之战中的廉颇,坚壁不战、消耗秦军。于是他微微一笑,决定分一部分兵力离开李牧所坚守的宜安,改去袭击赵军的另一个据点肥下(河北晋县),引诱李牧出来救援肥下。只要赵军一上路,秦军就可以一拥而上,与之展开决战。: `: s7 x& s2 P' g4 j8 S% v7 d
    + K9 \5 g1 K4 l! |' L+ s
  桓齮的这种思路,用现代军事理论讲,叫做调动敌人,这大约是攻城不逞时诱敌出战的必然选择。
  {" u- h) D/ M& B' P: X- E" r. p    7 a3 q; W3 I3 W
  看见秦军袭击肥下,赵葱提议派兵前往支援。李牧制止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受敌人调动的意思),兵家所忌。”; v2 Y' h& d! G. A
    & Y, x( G5 B. P1 r9 O1 L
  于是赵牧拒绝支援肥下,而是按着军事地图分析道:“秦军离开大本营,分兵袭击我肥下,大本营必然空虚。我们若倾巢而出,袭占秦军大本营,则桓齮成了孤魂野鬼,不逞之徒,我们可以重创秦军。”( @: @$ n8 M: o; j
    
& K' y* U5 D8 p+ m  赵军的行动出乎秦军意料,一举占了秦军在宜安城外的大本营。然后李立即分出左右两翼,机动地迎击从肥下方面撤回营救大本营的秦军,在路途上展开激战。
/ L. f/ q" f+ n    
$ l/ [) ]# |+ Q) t% A7 f0 A  李牧的北方赵卒战力悍猛,他们奋勇当先,杀入敌阵,白刃翻飞。而且这些赵卒中含有较多骑兵,骑兵结队冲锋,气势磅礴,人畏其猛,莫敢对当。经过反复激战,秦军大败,近十万秦军尽被歼俘于宜安附近,史称“大破之”,实乃秦军百年战史上的一次大伤亡。
$ T$ u8 x* j, c  w0 [1 l    9 ^% f+ I2 @# Y8 \
  喜讯传到邯郸,赵人同声庆祝,赵王迁嘉奖李牧,封之为 武安君。至此,战国历史上受封“武安君”者计有四人:张仪、苏秦、白起、李牧。李牧挽狂澜于既倒,岂不壮哉。
5 j0 h, s" }+ i! z    
' H$ e5 }( N) M  所谓“武安君”,就是一种封君,意思是“以武力安抚天下”。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47、李牧之死
# ]" w6 Z7 V7 c" [$ {/ B5 T. r6 q  
+ D: U" Z: L5 n! a# |  李牧风驰电掣,一再击破了秦人的进攻。但是李牧真能力挽狂澜吗?不能!李牧虽然一再战胜,但兵力的损失是很严重的(据说丧兵数十万),地盘也越打越小,就剩邯郸地区硕果仅存了。
. g! i  H0 J* `; L& i* M  }$ B3 W  ; C5 }" {# d( U- Y$ }
  确实,决定战争全面胜负的是综合国力,赵国国力已然不济。李牧虽然一再战胜秦军,但并不意味着赵军不死人,赵国的粮食物资不消耗。而这种消耗,对于一个临近全面崩溃的虚弱的国家,无疑是致命的。今天我们看见许多企业加速膨胀,然后迅速陷入困境,道理大体与此相似——现金流加速枯竭。 : I: H9 |1 d2 Q# f4 N/ A
  3 |1 w4 _/ I6 Q
  公元前230年,邯郸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土地寸毛不生——秦国人可以趁机灭赵了。但这还不是秦人攻赵的最佳时机,一定要等赵人再饿上一冬,饿到次年肚子半透明的时候,秦军才挥动了数十万之众,以王翦、杨端和、李信为统率,分三路对赵国发出空前规模的总攻击。
' P& B/ v3 Q' p8 F, z- p# m; w; \% Z% L  
+ r/ D& X  ]7 m8 m4 ]  李牧不敢怠慢,与自己的副将司马尚,硬着头皮,继续对秦军作战。但是秦军很快就解除了这两位赵将的苦恼——用反间计杀死了李牧,废司马尚。李牧竟然死在自己人手里。风云不与,徒求无益。
  i! ?, x% ~5 u0 ~  - [$ ]9 s/ O2 o" j/ o- Q1 b
  关于李牧的死法,过程是这样的:( ~4 h8 }0 q9 a/ n7 s
    I. k" ?& b- L& m. \( |
  赵王迁宠信一个很八卦的人,叫做韩仓。韩仓诬陷李牧——具体怎么诬陷的不知道。赵王迁竟然听信了。 * n+ y2 ]" J7 g0 ~' h: V- ^: p
  % W/ p! u4 ~% Y8 [  I0 {! q- y% P( w
  韩仓跑到朝廷的传达室宣布赵王迁的旨意:“李牧,你知罪吗?有一次你战胜回朝,大王赐酒招待。你向大王敬酒的时候手里却握着一把匕首!” 3 e8 _) R$ F+ V: z3 Q, `7 L9 n
  8 s3 T* J+ ?) w8 _* P3 U6 ~0 V* H
  李牧一下子懵了:“我冤枉啊!我身子虽然高大,俩胳膊却不一样长。我的右胳膊有病伸不直。跪坐的时候胳膊够不着地面。惟恐应对大王显得不够恭敬,所以让工人做了一块木头接在手上。如果大王不信,可以让他来看。哪里是匕首啊?!”于是伸出袖子中的木手。( S$ Z. M+ w) n! x/ b* h
  
2 b! w4 z/ U4 ?( U5 O5 w7 Q  4 E- H, I& k: s' F9 N
  “你不用解释了。大王已经以‘持匕首罪’论你死,不赦。”2 c" B0 l/ W+ k( e' }" o" o
  0 w" q- q" l9 \' ]' n) w8 h
  李牧心中的万丈豪情,一下子全漏在了沙里,他拔出宝剑,遥望着朝堂上的圣君拜了两拜,刚要自裁,突然想起什么来似的,说:“做人臣的不能在宫中自杀。”(大约是怕君王看了不忍,或者是打扫起来麻烦吧) ) x; X; t! M6 L: j% F1 |, v) ?
  8 Z1 E2 ?) j5 v# \3 j
  于是李牧疾趋而出,出了宫门,右手举起宝剑准备自刎。但是他右胳膊短啊,弯曲着,仍然够不着脖子,他便把宝剑的尖衔在口里,对着柱子猛冲上去,噗哧一声自刺而死。当此之时,忠臣的鲜血,染红了这个国家的柱石。 & M1 L7 a3 C4 J: j
  
6 |$ q+ E6 E' H/ |: ~) y, @. h. `  三个月之后,王翦率数十万之众大破赵军,杀赵葱,然后急攻邯郸,邯郸失守,虏赵王迁。赫赫的赵国,至此终于灭亡了。秦王政亲自入邯郸接收。
6 n" X3 n3 h% p0 i- v6 q  
+ G5 g1 M. U/ H0 Q  y  ^9 M* s  赵国亡国以后,赵王迁侥幸没有死,被秦人流放到陕西以南的汉中,每天像李煜一样思念故乡,作山水之讴(“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的),闻者无不流涕。不知他心中对于李牧,是否有悔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148、荆轲* i( v8 I$ B8 r* ~) A' S
  
& B( x! N- ]" V6 I  荆轲在我们的遥想中,属于“冷酷硬汉”型的大侠,在赵国灭亡后不久,荆柯在易县的易水河畔,离开燕国,提一只匕首,赴强秦行刺。1 n$ T3 i' Z# C  L0 f) i0 \
  荆轲身后,站着环眼蒜鼻的古代“马加爵”——秦舞阳先生,这家伙十几岁就能杀人,所以能充当刺杀助理,手里端着一个木匣子。身旁流动的,正是秋天的易水河。匣子里边装的,是樊於期可怜兮兮的人头。
6 `$ z( X8 S9 y+ F& d* W5 q  给这“刺杀二人组”饯行的,是太子丹及其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冠,是给死人送葬的打扮,为给荆轲催死呢——不要逃跑或者活着回来啊。
3 D* Q! W/ [/ ]: I  荆轲的农贸市场好友高渐离,也来了。他从后背取下自己的小提琴——也就是“筑”,我在博物馆看过,样子和小提琴一样,就是肚子瘦得多——置于白石之上,取了一个弯曲的尺子,敲击“小提琴”(筑)上的弦,曲调悲凉。荆轲和着筑声而歌,宾客闻之,无不悚然垂泪涕泣。, ~3 c' k2 E/ U# L9 ^
  荆轲是怎么唱歌的呢?——古人唱歌跟现在不一样,特点是几乎听不出什么词儿。它要求“声中无字”,吐字完全融合在乐曲中,听不出具体的字。还要“字中有声”,就是每个字要拖长了声变幻着调子唱。总之,你根本听不懂他在唱什么。" m  N, f) a: _) _
  接着,荆轲开始唱到了副歌——所谓副歌,就是前面唱完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东西,最后反反复复的几句很容易流行传唱的段落。比如“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之类的。
' s' O" x' }! w. r. z1 L  荆轲这回唱的副歌,终于被大家听清楚了,而且跟我是一只小小鸟一样,非常高昂,是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w2 q* j7 U  I' u2 N1 u" o  就是这两句,来回重复,慷慨悲昂!; V  F/ Q/ m7 l6 w
  当此之时,易水河畔,白衣胜雪,烈士高歌,秋风横贯,众人无不瞋目裂眦,怒发上冲冠。
+ e# C! ~( a9 g0 j5 }  荆轲引吭高歌已毕,痛饮一杯,傲然转身,挟秦舞阳登车而去,万里长空秋林,荆轲终已不顾。! k. T6 T  ]# \; c+ q% i
  / y- \$ h5 D5 _4 l5 [  W
  荆轲、秦舞阳,这个刺客二人组,最后一次看见日出是在公元前227年某个秋日。金色迷离的阳光从巍峨的咸阳殿角徘徊升起,文武百官和列国使节盛集两列。荆轲的肾上腺激素开始分泌,秦舞阳的力比多也开始比较多起来。
; G! n( R5 v6 E1 ^! o5 E% K; q) z  两人在宣呼声中登上大殿的台阶,偷眼向殿上看去,殿上正是 terminator秦王政。他脑袋上带着冕,像个博士帽,坐在漆器涂彩的几案之后,胸前抱着剑。
$ I6 L6 `$ l& b( U% R  “刺客二人组”中的秦舞阳先生,突然临时掉链子了。他看见秦王政长剑拄颐,高坐在几案之后,威武严厉。殿下武士,执戟者甚众,又都是彪形大汉。秦舞阳吓得脸色苍白、牙关紧咬、嘴唇发紫、浑身战栗、小便失禁!
% o! a% f5 l0 {9 [) M* A  秦国群臣看了,十分诧异。轲回头一看,对秦舞阳微微一笑,示意其镇定,然后跨步对秦王政说:“下臣的副使情商不高,是北番蛮夷的边鄙之人,没见过大世面,请大王原谅,允许他捧物而上,完毕使命于您面前。”(所谓完毕使命,就是上前要你的命啊!)
$ H7 c( H7 v* c; E3 U  秦王政传旨:“只请正使上殿,副使在阶下候旨!”——这下好了,秦舞阳不能上殿了。如果秦能上去的话,荆轲还有戏。
; |7 G, M" p! Q& t; _) o. E! j  荆轲单独上殿以后,他与秦王政的一番对话,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不妨设想是这样的:: x5 Y2 V% s' Y7 u  c) I
  秦王政问道:“那个匣子装的就是樊於期的头颅吗?”- l' l, Z% x. Q6 M
  荆轲弓身答应:“是。”并且打开。
( e1 s* T. x# O! ~  匣子里边,樊於期的人头像一盒生日蛋糕似的,俏皮地坐着。
2 S" T7 S2 x2 ~! Y" C5 n  秦王政示意合上蛋糕:“听说樊於期逃到燕国,和太子丹交上了朋友,太子丹把他当做上宾。怎么又把他杀了呢?”
! }9 k: l/ x/ y/ ]* k3 O8 ~4 W  “樊於期得罪的大王您,逃奔燕国,燕太子丹不敢收留他,于是灌醉了他,将他杀了。”
; U  }4 e4 E% o1 P- c4 @& R7 v/ E  秦王冷笑一声:“哼!如果不是王翦的大军已经灭了赵国,北危燕境,太子丹岂肯杀樊於期。不过,总算把他杀了。听说你还带了督亢的地图来?”9 m0 O# @7 ]3 F4 g; ~" ?5 z. K% ?) ^
  “督亢是燕国最富饶的地方。我们献给大王,以示燕王臣服的诚意和决心。”荆轲说。  m1 r4 q" J: p# C7 q/ N
  秦王政瞅一眼荆轲问道:“督亢究竟有多大?好在哪里?”(督亢在河北涿州一带,就是张飞的老家啊!)- Y5 |  b& u$ ?
  荆轲口称:“请允许下臣展开地图,为大王聊作介绍。”
8 [) n0 P! i! ^$ C  荆轲随即起立,走至案前,手把地图,徐徐展开,终于“图穷而匕首见”。下面的情节非常惊险,少儿需在父母指导下阅读。我们分镜头再现一下当年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的情节。& P/ D$ b9 r* Y* s# t+ s5 D/ D
  荆轲左手突然把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抄起淬毒匕首,直刺秦王政前胸。(/ N& P9 r5 b8 [6 m' h
  秦王政“耶呵”一声惊起,袖子猛往后撤。' Y4 a2 Q5 x) `
  荆轲手劲不够,居然被秦王挣脱袖子,袖口挣裂。
9 R+ W! ~8 a: i8 I: |  荆轲匕首刺空。(荆轲左手手劲不行,攥不住袖子,右手速度也不行,居然刺空。这是荆轲第一次丧失良机。)8 ^( g6 K* Q. b7 w0 i0 J2 `
  事起突然,群臣惊愕,目瞪口呆,殿下武士无诏不可登殿。7 r4 o2 e6 P+ ~/ O
  秦王政奔走,按剑,剑长,拔之不能出鞘。# y% J: n* d5 b/ ~# N+ f7 `. t% u
  秦王政放弃拔剑,环柱而走。
* c  u) f9 I% \$ B% t) L/ l: Q$ C  荆轲环柱而追之,但是追不上。(这是荆轲第二次丧失良机。这也说明荆轲腿脚也不够快,如果跑得快,只要扑在秦始皇身上,用毒匕首划破他的哪怕一点皮肉,老秦就完蛋了。可惜荆轲居然追不上。荆轲好像一个语文老师,打架不是他的特长啊。——另外注意,这两个人都是光着脚跑的,当时殿上不准穿鞋。)
% O8 E; L4 B$ \, S1 n6 C  有一圈,由于秦王政绕柱跑得太快了,反倒差点和荆轲迎面撞了个满怀!秦王政赶紧说对不起,然后调头再跑。哈哈这一条是我编的。
5 ?+ b" D* X( q6 l: g  俩人在乱追过程中,秦王政回身,“以手共搏之”——就是说,徒手和荆轲格斗。荆轲拿着毒匕首,但还是打不过徒手的秦王,划不破秦王政皮肉!——完了,我看也不用打了,抹脖子自谢天下吧!" D2 T& B0 y! w( J, @# I
  秦王政接受殿下群臣提示:“王负剑!王负剑!”——遂左手把剑身竖立,平行移动到屁股后面,伸右手成功拔剑而出。
3 Z" a1 J0 o  S- D  这时候该荆轲逃跑了。荆轲捏着匕首,与举着宝剑的秦王政对决。刚才对方是徒手,尚且不能取胜,现在对方有了剑,更没戏了。宝剑一寸长,一寸强;匕首一寸短,一寸险,其实也是有取胜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秦王政一剑就击断荆轲左大腿——老秦力气很大啊。荆老师站立不稳。' q% y- [$ a( R/ R
  荆轲一看没戏了,飞出匕首抛射秦王。5 \$ t7 C% T8 m+ U
  匕首不中秦王,中柱。(荆轲的准头也很差,第三次失误。总之,荆轲左手力度不够,右手速度不够,两腿速度不够,眼睛准性很差,是个四体无力的刺客。荆老师啊,荆老师啊,让我们怎么说呢。3 h, v$ b, ]# K( [  i. R
  其实,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单靠双手就已足够杀人了,荆老师拿把淬毒的刀子比划了半天竟然连秦王一点油皮都没擦伤,三次失误,这个刺客的剑术,实在是太不及格了。
2 P: Z: N' V4 M8 O; V$ u  (另外,荆轲的匕首击中的是柱子,说明秦王政是在柱子附近,说明秦王政非常善于利用掩护物进行逃避和进攻。即便他拿着长剑进击荆轲的时候,一直也没有离开作为掩体的柱子。懂得格斗啊。)
( D/ P$ Q8 c) N0 X. @% }  秦王政复从柱子侧出来,连击荆轲。荆轲被八创。
* S6 H6 @9 Z# {3 b' [/ @5 r  V  荆轲没戏了,箕踞以骂——又使出了骂太子丹的本事。这次更加厉害,是翘着前腿骂的。当时的下裳类似裙子,人要朝前箕踞(伸腿而坐)的话,则下体无遮拦,容易露点。荆轲杀不了老亲,就箕踞坐着骂老秦,给老秦看看我的下体,这是严重耍流氓的姿势,也算是过瘾了。9 m0 C; B9 l  B) m
  荆轲边骂边自我解嘲道:“事所以不成,是因为我想抓活的,挟持你,逼着你退还侵地!可惜最后被你跑掉了!”(这种解嘲也不成立:你绕着柱子追了好几圈,连人家的膀子都抓不着,还挟持什么啊。又,当时图穷匕见,荆轲第一个动作就是当胸直刺,这匕首又是煨了剧毒的,见血则死,这也不是劫持的打法啊。)
0 q( |- G' y4 t% Y  从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荆轲)的刺杀环境来看,荆轲的环境是最优越的。当时秦王政和他在殿上对挑,没有别人干涉,他又拿了致命武器,实在是占据优势。而专诸刺王僚的时候,专诸是被左右武士用两把长铍夹持着前胸,往上端菜,但是专诸仍然抽出菜中的短剑,一击而中目标。聂政进攻时,堂上堂下防暴警察甚众,他从大门口一路搏杀到内堂,不但刺了目标,还饶上一个大的(韩哀侯)。豫让则是在赵无恤前呼后拥出行的路上行刺,难度也很大。唯独荆柯是单打独斗。
  q5 ]: L/ }# @: N8 Y' c: n4 R7 Z  总之,荆轲的难度最小••••算了,“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不多说了,荆轲遂被秦王左右上前杀死,事后肢解。
6 n! I6 L  \- y+ E; x. q4 y1 ]$ \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惜乎荆轲剑术不精,腿脚不灵。但作为诗人他还是蛮成功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诗写得还不错。* ?' h" F! i$ A+ m
  不管怎么样,荆轲视死如归,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提一枚匕首击打秦庭铜柱的声音,永远呼啸响应于历史的时空。  o. Q- D- @, n! L# v: S
  
' g8 q+ W7 U, A) R/ H) p# A2 S  荆轲被肢解于咸阳。消息传来,太子丹黯淡了好几天,最终叹道:“我已经尝试了,我没有遗憾了。”
. h- l1 Z( K( q- ]  如果说太子丹没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他同样也没有多少可期待的东西了。就在事发当年,公元前227年,秦国人很赏面子,把燕国攻破了。燕太子丹,被杀死在辽宁省辽阳以北的一条河上。此河由此改称太子河,至今犹在。2 M& q. A( g8 d
  
: c1 N+ ]  J' d$ J, b8 g; }% y  另外,我们不要忘了那个击筑的高渐离。2 q/ L; H/ T$ p( `  K- a6 {5 X( w
  据司马迁说,高渐离同志在燕国破灭以后,去了酒馆当服务生。由于工作太辛苦,改为从事老本行——击筑。后来他眼睛弄瞎了,去给秦王政击筑。高渐离往筑中暗暗灌了许多铅,击筑表演到酣畅淋漓的时候,就往秦王政身上扑去,举起筑来连扑带打。不过他听声辨位的功夫有点差。扑错了位置。举着筑一再扑打的是旁边一个古代沙发。沙发里的鸡毛被打得纷飞。大家都很好奇地看着他。" \+ v  E; g- ]
  直到他打累了,大家才走过去,把他捉住,杀了头。2 r2 m8 ?. _, i3 F( ?6 _
  高渐离可谓能为友报仇者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49、 王翦
0 L* ~. O, P4 P3 D/ D2 ?  8 @1 A7 k9 d& b: k1 B  \5 e8 w
  公元前224年,秦军发出六十万大军,像一片卷动的乌云,推向天光灿烂的南中国天空,去做统一中国前的最后冲刺——攻击楚国。
8 v8 s: p& H8 U  \9 o9 y4 h  
& i3 K  J) ~& f  C8 Y! e  h) W  6 G9 E" X, @! U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六十万人的战争规模是空前绝后的。西方的战争史上,一般就是几万人的战斗规模而已。到了十九世纪拿破仑进攻俄国,才平了这个六十万的记录。直到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苏德之间才开始以百万大军相博杀。
- F1 h0 O$ ~9 f  
, Z/ X+ u' v0 l5 S( _& D  P" d8 x) X  在中国历史上,六十万的战争规模也是空前绝后的。曹操赤壁之战不过二十万。直到六百年后苻坚的淝水之战才平了六十万的记录。此后再有六十万规模的,就是近代的解放战争了。 ' g; `: |4 i  ^5 y
  
, J! ?' i, ]+ X5 @, s( }  秦王政送给王翦这六十万大军的时候非常舍不得。如果王翦这老小子带着六十万大军造反了,那我秦王政只得下台。 ! O- Q9 |3 L( `& k% m  b
  
' R" H: I, k" J) D, n  王翦于是故意说:“我曾经考察过,秦国某某处的庄稼地是块好田,还有,吕不韦从前留下的某处宅子风水也很好,他还有一处园子也很好——从来不闹鬼。能不能请大王赐给老臣,以为我的子孙留。” - g/ x+ U: j* h( p% }. j
  + m. g1 m  |9 N5 M# ?$ y  i0 r
  秦王政略一错愕,旋即应允。
9 t1 }# m9 }5 Y3 y  `/ {, b0 }  
8 i" z9 [/ a, _, S) q, c9 K8 {  “还有了,嫪毐玩过的一个什么池子,我也去check it out过,能否请大王也一并赐我。将来我孩子谈恋爱的时候去玩。”; J- y  r8 m( S, r# z+ H
  + I$ ], j2 L( Y- Q# y
  秦王政非常纳罕:“以将军此次出征,大功在即,回来之后,何愁贫寒?”! Y1 z" K: p& ^$ w
  
6 O: o6 Z* m+ g! C# }  ; L  ?% X' d' @
  “大王,说句心里话,我们这样的人,功劳再大,也指望不了封候。能够趁着现今被大王垂爱,早要些田园,亦足矣!”
+ ~. f0 q/ t+ x- X5 H4 D$ N  
0 {7 M! \6 f8 l0 c/ y, _) [+ q  秦王政闻言哈哈大笑:“好!好!寡人就都答应你!”秦王政原有的一脸愁云,顿扫而空。
* l7 U5 ]7 P$ G5 U2 P  / T; Q$ m& n2 E/ o2 r
  我们说,王翦非常会演戏。他把自己表现得贪财鄙陋,目光短浅,像个锱铢必较的小财主似的,好让秦王政放心,知道他没有鸿鹄之志——也就是没有造反的野心。所谓“求田问舍,原无大志”。7 I: @. c5 ^( [( |! u6 G
  2 ^6 r$ {+ z8 r- n+ @" z
   王翦到了战场以后,还是隔三差五派人又跟秦王政要房子:“我听说嫪毐还有一处什么地方值得check it out。”- }: D* M! S3 x' z
  
1 A6 E; n5 t* }& v8 H* S& P" t3 r  
  I6 a) b, z: z2 w8 c( d8 N" X  王翦的幕僚实在看不过去了,劝告他说:“老将军也太没品位了吧——老要房子!我们都跟您丢不起这个脸了。再说您老是这么去要,不怕大王怪罪吗?”
" w1 F( |- m9 S  
" i( q2 j/ H/ h# `* V2 Z' _   王翦哈哈一笑:“你不知道!秦王如今空一国甲士尽付与我,如何放心得下。我不频频索要房子,以此自污品位格调,难道坐等大王疑我志向远大,有吞天翻地之心吗?” 2 o$ w( |) e% s. @
  
) ?# `( t! Q: R" ^& c* z8 R' J   幕僚敲了敲脑壳,说:“有道理!有道理!同意!严重同意!”- l( H# u0 n/ \) O
  7 A1 @. H$ J% ]
   不管怎么样,“求田问舍”这个成语就传下来了,指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的人。
3 Y$ x4 u. w4 r. W& c) q  
; b* P4 H3 c- b1 v' f  ; p* U; ]2 p* y
  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到了楚国之后,楚国大将项燕(是项羽的爷爷)前来迎战。王翦决定坚壁高垒,采取拖延战术。他对自己的军士训话说:“按照我的战术,谁也不许出战,否则死了死了地!都给我留在壁垒内,洗澡、休息、吃细粮!”(史书上说“休士洗沐,而善饮食”。)1 L5 D' m1 f6 A' c+ v4 f6 b2 z
  
' C7 G+ g; X* ^: S' ^' T  0 `5 u& h( D1 {
   于是士兵们就洗澡、休息、吃细粮。那时候的人也喜欢洗澡。是到了后来明朝,理学家们发明了元气,怕元气散了,才一辈子不洗澡的。
* @. l3 @* o( F* V3 ^1 a  
: H; B7 y( ^% S  C/ F2 F' L; Z  秦军休养了很长时间,无所事事。夜晚他们都患了夏季失眠症,军官们睡在帐子里,士兵们干脆去土坡上躺着,幕天席地,偎着土地上白日的余温,望见天空里流星的长尾,想到战争快要结束了。绵延春秋战国时代六百年的兵气,终于就要销为天涯日月平静的光辉。
* f# j8 j9 N# W" o% }  5 j# ?5 q5 P4 j
  漫长的白天又到了,秦兵们就在兵营里练习立定跳远和古代手榴弹(石头)的投射,因为他们实在憋得发慌了。跳远是军人选拔的项目,因为战场上有许多壕沟需要跳。纵跳也同样重要,为了跳上敌人的战车。
# N. B0 @, _9 B! [/ u5 r! ]  
6 }1 X0 A1 o5 E1 x5 \( o  王翦看见了,就说:“这些无聊的人再这样无聊下去,就要爆炸啦。我看可用啦。你们去打听一下项燕军的动向吧。”, M/ U) \2 I! c0 j) ]/ a
  + {! z  U& H9 l: x" L, z3 e
  项燕这时候不知道怎么想的,正把大军向东调动。我们知道,军队移动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刻。在调动中很容易阵列混乱,露出自己的软肋:后身和两翼都容易成为敌人殴打的对象。就像两个拳击手正在互相打架,突然一个掉头去场子边上喝饮料,那他的屁股和两肋就完全暴露给对手,情等着对手扑上来揍他了。% p2 I7 V  G: @
   / v5 N8 h3 C' I
  ( y# d' [+ |/ F$ h& C* C; f
  王翦抓住楚军调动这一宝贵时机,令军中最精壮者为先驱,大举出击,大破楚军。项燕一个奔跑不及,被王翦所戮。2 @1 v3 k( }* S! c) l! S# l  g
  $ Y, |1 E6 U$ I+ {1 s+ Q
  王翦率兵南下百公里,直取楚都寿春,寿春陷落,楚王负刍被俘。号称南方赫赫强国的楚国,至此冰消瓦解。% c2 e1 m/ s7 f9 T, v
  , F4 J1 t5 a7 `4 h( B+ Q" `) \
  一个人即使再会作哀凉的诗,也比不上公元前223年长江流域,某一片带黄痕的绿叶,随便地就飘下了枝头的姿势。楚国在这一年被王翦的大军灭亡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150、黑夫、惊
- {. \8 f6 W( f. p* n$ D  2 d$ Y6 E/ R/ b5 j, B; O# s3 x- J6 {7 O
  王翦的六十万大军中,有一对儿哥俩,叫做“黑夫”和“惊”——我们除了讲述帝王将相的故事,也要给普通人一点镜头!( a: f6 V8 i2 D  O
  
( Z0 X! w1 B. A# O2 U% ?$ {  黑夫和惊都热爱文学,于是他俩在攻楚的战唱上,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真正的来自战场的信啊。 9 c9 B  p4 i. p
    I+ |4 G# @' J  s) e
  不过当时没有纸,所以他们只好写在木板上,叫做“牍”——但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即便秦王政给吕不韦写信,也是写在木板上的。
. m6 N, r0 A  e  A/ i  
. Y' S9 @  [' h7 z0 k8 g$ g- q  }  黑夫和惊用毛笔蘸着墨汁,在木板上写道(注意,不是拿刀子刻):“黑夫、惊,敢拜问中。”
- }9 Y0 o7 ?; R9 P+ `8 H9 O; i  2 q6 ?; \% I! \' X1 p4 g
  “中”,是他俩的大哥。看来大哥识字。问完大哥好,他俩又拜问母亲:“妈妈还好吗?我们哥俩还活着呢!”这后半句话是最急着要说出的!# m  h0 [7 I1 L
  
- k7 n1 O3 b+ H+ O+ ?: C+ Z* y  接着,他们谈了一些家庭琐事,随后进入主题,向母亲讨钱和衣服。其中惊在信中显得十分着急。惊说,如果母亲不快点寄钱的话,他的性命可能保不住了,因为他已经开始借别人钱啦,借了一个叫垣柏的人的钱(估计是老乡)。   V! E1 r$ C& Q3 D  K4 F' z+ A
  , t% a4 A/ W# A( Y9 U, k- E% |  V
  再不拿钱来,我就要死啦(“即死矣”)。惊在信上连用了三个“急”。急急急!很像大学生跟家里要钱时的文风。
  ^3 X  k$ V5 r: ?  # |) r; a; w' N9 r
  惊向妈妈要钱的数目是五六百,要布二丈五尺。要就要呗,但惊这人说话比较啰嗦,又嘱咐道:如果老家湖北安陆的丝便宜,就希望妈买些丝做成襦裙寄来,钱则可以少寄些。如果安陆丝贵,就多寄些钱,自己在这边可以拿钱买布做夏衣。   K' o# z3 m9 V( j. u3 t% Q! l
  
6 y3 n; O# I& R7 g0 s1 E+ t  信里当然也提到当时的战况。惊说,黑夫的运气比较差,马上要参加淮阳攻城战,淮阳是楚国的地盘,一旦攻破淮阳,就可以南下攻打楚都寿春了。战斗会很长久,一时打不完,“伤未可知”——会不会受伤不知道。当然也许他本是想写“尚未可知”的,却写成了白字“伤”。总之,惊说,鉴于黑夫任务特殊,希望妈妈寄给黑夫的那一份钱和衣服要多一些。
% ~; d8 A/ b% y  6 ]8 m4 Q; `; m) `8 s/ r; J4 E
   由于惊太罗嗦了,结果把木板写满了,意思却还没有啰嗦完。他只好又转到背面继续写,嘱咐家人别把衣服寄错地点了,一定要寄到“南军”什么什么的。) ^7 B9 y2 D+ B$ l& p2 W6 a$ V
  ' t+ W0 ~* n4 U3 P. i# l( V' Q# w6 T
  最后,他要大哥“中”代向家内其他不识字的各位亲戚问好:
3 r) ?. q$ k, V  + i: G0 E2 i" q3 B" M4 b
  “替黑夫、惊多问姑姑、姐姐好!( M; E! ~( H7 u9 J/ U9 \
  " _( B0 X" Q( u" J! A# L
  “替黑夫、惊多问‘夕阳里’的吕婴(估计是他们小学同学)好!: ?3 s8 A3 ~2 g7 R6 c
  9 e8 U5 `% S$ y3 U6 S
  “敢问姐姐生的儿子是否毋恙。
0 E8 K/ i/ c: M/ h( _  
2 F1 A+ @9 r# E5 B! f2 R# \  “敢问老丈人好!”(“敢问”这一词,至今尚在中国人的信中习用) - b' V( w; k& I! J) M5 v* P" f
  * s4 P% M* v# ~( r2 H
  惊在信中还问候了其他很多人,而他最挂念的是他的新婚妻子,要求她孝顺婆婆以及老丈人。而黑夫似乎还没有结婚,他惦记最多的人还是自己的母亲,一再嘱咐说自己在外打仗,哥哥“中”一定要照顾好母亲啊。还说也不什么地方强盗多,希望“中”要看好了母亲别去那里遛弯啊(这母亲不是吃饱撑的吗!怎么上那儿遛呢?), p$ G9 h2 @) L6 P7 b5 H: Y) L
  * O: B9 q6 u- p+ M
  等木板的正反面全写完了,哥俩的万千情义再无下笔之处了,两兄弟才在战场上恋恋不舍地停下笔。
) S0 V" b4 e+ a. Q  @! n  1 y' B, a6 @, M  X. @: C. N7 D% g
  信写好了,就需要装信封。但是,没有信封啊(有信封也装不下这大木板呀)。于是古人有办法,另拿两块木板夹盖在这木板上。这就等于密封了!除非特异功能人士,否则是看不到里边的字的。
* l* F+ y: h# p! C& |  
  J! @: {7 [: }6 |7 O3 F8 K/ [7 g% `   信准备好了,怎么送出呢?当时的国道两旁有驿站,接待出行的官员,也送信,但只送官家的信。私人信件只能央求熟人捎送(比如黑夫、惊的老乡,复员回家)。是一直到了明朝,才有了“民信局”,民间的信才可以走国家驿站。 ; S1 @! r9 u( o& \5 H1 u2 K2 U( W9 z: ~
  
, l/ p+ v+ v+ Q2 p. w  幸运的是,黑夫和惊的两封家信都相继平安抵达了目的地。可以想象,母亲和哥哥收到来信时该是多么高兴。如今天气转热,远在战场上的俩儿子还穿着冬天的衣服,儿子身上的钱也花光了,家中的母亲肯定心急如焚。
4 s( p+ K5 I# z7 q& Q  ! ~4 M$ {4 S: M. w4 j8 H% E
  至于衣服和钱是否寄到,黑夫和惊在战场上的命运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可爱的古人们最终都死了。: ~+ L# m8 U# S( H' X/ ~
  4 e2 x* U. j) y% L/ t1 p  J$ N
  正是无数类似黑夫和惊这样的农夫子弟,组成了秦国所向披靡的军团。这帮军人爬冰卧雪,争城野战,死不旋踵(死也不调脚尖回头跑),从令如流,经常捐甲、免胄(只穿着老家带来的布衣,光着脑袋)跟敌人搏斗。就是他们,从商鞅以来一百多年间,大战65,全胜58,斩首150万,拔城147座,建郡36个,秦军横行天下,无能阻者。岂不伟哉!
& d9 B$ y. G5 d: ~( k- H  b  
% u$ g# e; h1 c0 m# `  正是凭着这样一只战功卓越的军队,秦王政并吞六国,设天下三十六郡,遂自比于“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以为上古未有之功烈,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 w' n$ U7 s* ?: [: O# |  " m. N) G5 R$ [! |( ~9 h$ z
  秦始皇遂周行于天下,封禅于泰山。他站在上帝驻人间的办公室——泰山之巅,翘首眺望远大的夜空,看见星群的宁静和颤抖。广漠的宇宙是如此空旷孤单,矿石与星尘,在穹庐以外,在地层深处,各自从事着自己深默的过程,操演着无边无尽的一团沉静。历史本是过程,似乎并无我们所找寻的“意义”。是“意义”这个词打扰了人间的安宁。8 E! a8 v& w9 ]  _9 r
  
" Z2 _- x- X" U) |  至此,天下风高草长,日子何其悠扬苍茫。青铜啊,霸主啊,天下之君顿戟一怒啊,秋风黄叶伏尸百万啊,沉者自沉,浮者自浮,都似一江春水,向历史深处流去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30 12:10 , Processed in 0.0565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