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医艺术美
V, `7 l5 s* R5 C2 s) }2 N& K3 o1 _
成都中医学院药学系86级 蒋麟
0 c9 e3 l2 N. q5 [3 Z0 D! b; N2 u% e* ?) |7 m0 c: Q9 r* S, D
千百年来,中医学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伴发展,相互融合,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j( c5 z# K2 j' C7 b% f3 M$ c
& j; Y; S: [& I4 f. N/ g8 U4 `5 h 中医的术语用词,就相当艺术。中医将枯燥的医学症状,加工为雅致的隐语,而又能形象,准确的表达其内涵。如将“临终”之前的神志清醒,病情的反常称之为“残灯复明”;小便淋漓不止,古书曰“水泉不止”;与现代医学神经官能症类似的一组症状,称之为“百合病”。
2 s/ y$ r( N' j$ |8 t+ `; z! `4 |5 U: V [& v8 X
中药材的命名更是妙不可言。鼯鼠的粪便便美名为“五灵脂”;地瓜儿苗又称“泽点”。屈原在它的《离骚》中,先后几十次用到了江离,泽兰,木兰,申椒,佩兰,白芷,香茅,木莲,荷花,菊花等二十种药名。这些芳香性中药不仅恰当的象征和比喻诗人的高洁情操,而且给诗文添了一种特殊的韵味,药名的运用成了这片千古佳作的鲜明特点。. h) ]( k5 g' D% z1 L! o" S
% w; J) {; Q* d/ W( _ 大家熟悉的《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中,也有一首药名诗,为三藏抒情之作。9 y5 N+ u% [+ M/ Y4 R
$ t# E7 P; y9 @1 V' E2 N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3 y I8 B7 T" p. n8 c/ ^8 _
( I/ Q( r' Y& f$ p/ ~0 i y0 \) D. E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 q: p- y# f- p5 I6 a: V5 O7 ^9 _& C6 z& W9 P2 W" t4 J. b
导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 ~, q0 [9 T' M$ F+ P1 V; U; F( J. Q# e) h: E* j k1 d
防己一身如竹茹,茴香何日拜朝廷?+ ^' ]7 e9 F* z: t9 E" S
, j% F+ q) q5 m& Y w7 B1 @' _ 诗中运用的九味药名,巧妙的解释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 A) a7 o/ n) S H, s
' T2 H8 u/ c) N& X! { 唐宋之时,文人以药名入诗,入联尤为盛行,出现了不少好诗,妙对,成为医学与文学融合的宝贵纪念。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Q# o! b7 F! Z: r
. A6 h# u" v4 Z# Y6 l6 e
除此之外,中医临症用药也很讲艺术,讲究处方用药少而精;讲究调味;方剂配药讲究君臣佐使,形象的说明了药味之间的关系。; g+ r$ Y5 X4 i/ y
/ I: f+ S9 a4 f4 _ 医圣张仲景所传之方剂,背后人推为“经方”,不仅因其治病有奇效,还因其选药少而精,颇有中医的艺术美,“麻黄汤”为古今治外感伤寒表实证之要方,而药仅四味,精妙无比。反之,若医家中有人处方不求精简,只顾面面俱到,用药不专,将会被人戏称为“大包”。- e9 Q: ]) g: f$ [+ }
+ V/ u, ]) r q' o3 V) k
中医在辩证施治,处方用药事业也颇有艺术家的风度。大凡名医,均各有一手绝招,如艺术家之各有风格。他们往往处方用药不多,病人服上一二剂,便可药到病除;且各名医家一般都有几味自己常用之药,犹如画家喜爱的几种颜料,巧加搭配,便可挥洒自如。中药配方变化多端,奥妙无穷,中医只要领悟其中包含的基础理论,就能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力,从救死扶伤中体味到创造的乐趣。
$ T3 D+ L$ O/ ]* ~. {; s
5 r% |! t) y3 t( y" g 以上是我学习中药知识的一点体会,从中深深感到专业的趣味。在学习中,若能利用中医药的艺术之处改进学习方法,寓学于乐,则其乐无穷。比如,在学习方剂学时,就不必机械的记忆药方的组成,可将药味编串成一些有趣的句子,在编与背的过程中,既有乐趣,又能有效的加强记忆。如“牡蛎散”的组成可编为“骑(黄芪)马(麻黄)卖(小麦)牡蛎”;五苓散编成二苓(茯苓,猪苓)摘(泽泻)白(白术)桂(桂枝)”......有人甚至用这种方法编了一本小册子,帮助学生记忆。' V) a- |& c3 t; C* t. N0 a
# i. t# x2 O% Q8 U8 H
我们中医专业的同学,如果在学习中多留心,会发现更多,更妙的中医艺术美,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
0 D+ S9 z6 f2 ^) I7 W7 t4 g' V) D$ d+ o
来源: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