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2-10 12: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谦斋医学讲稿》气血痰湿治法述要
4 b2 r4 N7 N' T6 t1 A8 y2 K! B' J
# p. w- G/ G: Y* n, R* ^
一 气病治法治疗气病的大法,分为①补②疏③升④降四类。气虚则补,气滞则疏,气陷则升,气逆则降8 q; `' ^+ t7 Z, \
! C6 ~4 E) W: Z- `& c- y. _6 }
。
- u8 G& f% O8 ~+ P" w(一) 补 气中医治病极重视气,气的名目也相当多,可分为三个方面:
: I8 ?! v9 `$ K" j3 m- _. S一个是生理方面的,认为人体内脏活动最重要的是元气,亦叫“精气”。为了区别各部分的气的作用以便说明问题,在胸中(肺)称“宗气”,在中焦(脾胃)称“中气”,在下焦(肾命)称“真阴”“真阳”二气,还有属于体表(卫分)的气称“卫气”等。
% q( A9 f d4 Y4 [$ Q0 Y二是病理方面的,指内脏发生病变后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病理现象,如肝病呈现胁满,少腹作胀,称为肝气;胃病呈现饱满,中脘痞闷,称为“胃气”等。
& T# O9 g6 O7 K( c% ^4 W三是病邪方面的,如六淫中寒邪、湿邪也称寒气湿气等。所说补气的方法,都用于第一类亏损的证候。肺主周身之气,脾主中气为后天之本,故补气着重于补肺脾两经,而补中气尤为常用。气与血有密切关系,补气药常与补血相结合。又因气属职,在极度气虚时常与扶阳药同用。补气药易于壅滞,一般对中焦有痰湿者不用但必要时也能补气与化痰、理湿同用。又因气虚不运而胀满的,用“塞因塞用”法,亦宜稍佐理气。1 A+ K" x4 {5 U$ {
% ?# X) I. t7 S6 z
1 培补中气法适应证:精神疲倦,面色萎黄,懒言音低,四肢无力,消化不良,大便溏泄泻等。常用药:黄芪 党参 白术 炙草 茯苓 山药 扁豆中气属于脾胃,一般所说中气虚弱症,多指脾胃薄弱而引起的功能衰退现象。往往先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从而营养缺乏,而色萎黄;进一步精神疲倦,行动懒怠,言语低微,脉象濡缓。所以培补中气以脾和胃为基础,常用四君子汤为基本方。前人在脾胃虚弱症上运用四君子汤极为广泛,大概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扩大组织,加强补中的作用,如六神散之加入扁豆、粳米、山药;一类是结合其它补虚的方剂,形成偶方的组织,如八珍汤之加入四物汤;而另一类是照顾兼症,变作标本并治的方剂,这一类比较复杂,如异功散之加陈皮行气,六味异功煎之加陈皮、干姜行气止呕,香砂六君子汤之加木香、砂仁、半夏、陈皮化痰止痛,四兽饮之加半夏、陈皮、草果、乌梅化痰截疟,七味白术散之加木香、葛根、藿香化湿热,启脾丸之加山药、陈皮、莲肉、泽泻、山楂消疳积等。在这些用法中可以看到,凡是脾虚所产生的病证,都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但脾胃虚弱不等于中气虚弱。中气虚弱的特征,表现为神疲困倦,懒言声低,自觉气短,甚至行动即喘促,这就必须加入补中益气的药物。黄芪为补中气的主药,味甘气温,气厚于味,治疗中气不振,清阳下陷,有温养生发的功能。常与党参并用。它的区别是:党参培元气,主要在补中;黄芪补中气,兼能实表。所以久泻脾虚生化不及等,当以党参为主;如有形羸气乏,自汗亡血等,则以黄芪为主。同时,黄芪升举有余偏于阳分,气虚阳虚宜升提者最为合适。有人用补中益气汤升提,只注意升麻、柴胡而忽略了它的基本力量,是不够全面的。" z( M9 T) E6 o$ |9 W) `6 b4 n( F
# O. e# Q, @) a+ H8 G2 补养肺气法适应证:肺痿,久咳,声低音怯,呼吸气短等。常用药;黄芪 山药 北沙参 麦冬 五味子 冬虫夏草肺司呼吸而主皮毛,肺气充盛,则呼吸调畅,皮毛致密。因此,肺气不足的临床表现,多为呼吸气怯,咳嗽声微,皮毛不固,多汗畏风,在补肺益气的治法中,应照顾到固表收敛。另一方面,肺能输布津液,气弱则津液不行,汗多亦能伤津,故补养肺气经常照顾肺阴。又因脾肺为母子之脏,益母能使子实,故补肺亦常结合补脾,称“培土生金法”。这种从肺脏本身的气阴及其与内脏的相互关系来治疗,在肺痨病中最为明显。至于与滋肾药同用,多属于兼有阴虚内热的证候,称为“金水相生法”。
, `# }4 u. I4 p6 a3 B) H+ l3 Q# w8 R
3 益卫固表法适应证:表虚多汗,汗出恶风,及容易感冒等。常用药:黄芪 白术 浮小麦 麻黄根 煅牡蛎肺主卫气,卫气出于下焦。故卫虚皮毛不固,多汗恶风,轻者从上焦治疗,一般用牡蛎散(牡蛎、麻黄根、浮小麦、黄芪)加减,以牡蛎等固涩止汗治疗主证,即以黄芪益气固表。重者汗出不止,称为亡阳,用附子芍药甘草汤治下焦。这说明补益卫气,黄芪和附子为主药,芪附汤就是这两药组成的。附子芍药甘草汤用白芍,由于多汗亦能伤津亡阴,出现小便少,四肢挛急等症;如果未到伤阴阶段,不须用此。前人对一般益气固表大多用黄芪,例如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治表虚易感风邪,感冒后邪恋不解,用黄芪为君;当归六黄汤(当归、黄芪、生熟地、黄连、黄柏、黄芩)治血虚火旺,内热盗汗,也是以黄芪固表和滋阴泻热同用。我治体弱患者不耐风冷侵袭,常发生关节酸痛,用桂枝汤加黄芪,效果良好,也是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着重固表。
/ \, C6 k. E. I* J# _- j
" I, Q7 B7 \5 _! \' B4 温补肾气法适应证:畏寒,四肢不温,腰冷酸痛,吸气困难,小便频数不禁等。常用药:附子 肉桂 熟地 山萸 山药 枸杞子 巴戟天肾中阳气即命门之火。前人认为命门为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命火一熄,则全身机能均停止,故气虚到急救时期,均以附子补火为主。元气虚结合人参,中气虚结合白术,卫气虚结合黄芪,就是参附汤,术附汤和芪附汤。但肾与命门有密切关系,所谓水火之脏。我还认为命门本身就有阴阳是二气,故温补肾阳必须滋补阴,常用的桂附八味丸即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可以明显看到在补阴基础上扶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