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2 09: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同台与男女同座
8 }% B' M4 C4 ]# G# ]
6 Y: F: n# y7 V+ W7 N [5 _$ T早期的皮黄舞台上没有女演员,演戏是男人的专利。到了清朝末年才有女演员出现,有了所谓“昆班”,然而又不允许男女演员同台,“乾班”与“坤班”只能分别演出。当时女性进剧场看戏也被认为是有伤风化的事情,剧场里是清一色的男观众。这种风气延续一直到光绪末年,才逐渐打破。
. V0 i% W7 o I: R- q a/ J
, v3 a& A; g2 {6 Z3 K( W4 k! q演变之初,走的是“最小抵抗路线”。就像早期朝廷规定皇公贵族和四品以上官员不许狎妓,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人就去相公堂子找演花旦的男孩子玩一样,在上海,出现了由清一色的小女孩,扮演舞台上生旦净末丑“髦儿戏”的形式,成为女性登台的开端。“髦儿”之谓者,大约和女孩的小辫子有关。后来成为著名余派老生的孟小冬,当年就是从大世界的“髦儿戏”班里走出来的。时有诗云:“帽儿新戏更风流,也用刀枪也用矛;女扮男装浑莫辨,人人尽说杏花楼。”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髦儿戏”之后,女演员越来越被社会接受,诋毁的声音越来越小。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知名皮黄女演员,有刘喜奎和王克琴等。为了提倡男女合演,上海大世界里首先开了一个“乾坤大剧场”。后来在大世界隔壁,又开了一个“乾坤共舞台”。我们今天到延安路高架桥下的云南路美食街处,仍可看见这座共舞台,三个字在高处矗立,可以说是象征男女合演肇始的一座纪念碑。
, g, h/ w5 N* e" J' L' K. P- g R/ l3 @* y. S* y! B0 a1 E% y) b6 A
至于女观众不可进剧场的成规之改变,在北京始于光绪33年(1907年),即文明茶园的开办。据陈墨香《观剧生活素描》记载:“自从文明茶园开锣,才有女人买座之事。一般白胡子老头总说风俗坏了,然而梨园买卖,日见兴隆。这些老头的姨太太前去买座,老头儿有装做不知的,有同姨太太一齐来的。大约戏园中有了他们这维持风教的人物,风俗不但不会坏,还要越变越好,也说不定。”据说在女观众能进剧场之早期,男女还是分开坐的,后来逐渐可以混坐了。观众面之扩大,促进了京剧市场的繁荣。另外,女观众的趣味与男观众有所不同,她们中虽然也有喜欢大江东去、金戈铁马者,但喜欢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人更多,这就艺术上促使旦角行当加快发展。初期的皮黄是老生的天下,民国后旦行崛起,后来又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终与生行平分天下。
, j8 Y; g+ Q7 ]: @/ o* s3 ?. g4 ?" q, P, B3 N7 g/ j5 q$ D4 f
乾坤同台,男女同座,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清末社会风气的演进,它是与民主革命同步的。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所有人都一下子能够想得通,跟得上历史的步伐。就在这一时期,老生泰斗谭鑫培把花脸戏《珠帘寨》改成老生戏,特地加了一段唱词:“如今的事儿大变更,说什么事事要维新,别的事儿孤不恨,最可恨妇女自由要论平行。” |
|